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论述角度极其锐利,甚至带有一丝颠覆性,这对于习惯了标准教科书叙事的读者来说,或许会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冲击。作者毫不避讳地触及了一些敏感且复杂的议题,并且坚持用无可辩驳的史实来支撑他的观点,这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勇气和担当。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特定社会群体身份认同演变的那几章印象深刻,书中对于权力话语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并重塑个体自我认知过程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研究,不如说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光怪陆离的现实面貌。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那可能会失望,因为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其深层的逻辑和复杂的论证,但这种“沉重”正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我们直面那些不那么舒适但却极其重要的历史真相。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历史材料的细腻手法,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口述史料和官方文件,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更深层次的解读空间。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亲眼见证着一个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如何在无数普通人的命运交织中悄然形成的。书中的章节安排也颇具匠心,逻辑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政策转向到具体的社会风貌描摹,过渡自然,读起来毫无滞涩感。尤其是一些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跳出了以往那种非黑即白的窠臼,展现出复杂而真实的人性挣扎与时代局限。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观察平台。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当下现实的深刻反思,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坦白说,我起初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枯燥的理论说教或是流于表面的事件罗列。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文字功力极其深厚,那种行文的节奏感和语言的张力,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能从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细枝末节中,捕捉到时代精神的脉搏。例如,书中对特定时期城市景观变迁的描绘,就精确地勾勒出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微妙转移。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沉重的历史议题变得鲜活可感。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外文资料和进行跨文化比较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持了研究的严谨性,又避免了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谈。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探索,对于拓宽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字体选择舒适,注释详尽规范,这在学术性著作中已属难得的品质。但真正让我沉迷的,还是作者对历史“语境”的把握。他深知,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去孤立地评价。因此,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氛围、思想气候的细致描摹,使得我们理解那些决策者的行为逻辑时,多了一份人性的理解和历史的同情。这并非为过往错误辩护,而是一种力求还原真实情境的严肃态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轨迹有了一种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认知,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而是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对于渴望系统性、全景式了解当代中国历史脉络的严肃读者,这本书是近期内不容错过的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根丝线都代表着不同的历史维度,它们相互缠绕,最终形成了一幅宏大而清晰的图景。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连续性”与“断裂性”辩证关系的探讨。很多历史著作倾向于强调某一时间点的突变,但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指出了旧有模式是如何在新的框架下得以延续和变形。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社会的一些深层结构性问题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研究,不光要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是这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足以让我们从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审视既有的历史结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甚至会翻阅一些旧资料去对照印证,这种主动的智力参与,正是优秀非虚构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评分价格便宜质量好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3部一起买的,这个最快
评分《中国当代史研究3》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当代史研究中心组织编辑的、以中国当代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系列出版物。举凡1949以还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国防、外交、教育、科学、社会等历史问题,均属本出版物讨论范围。本出版物以还原和解读历史为宗旨,奉行学术自由、治学严谨、力求新知之原则,稿件取舍唯以学术质量为尺度。《中国当代史研究3》主要介绍了1950年代,社会各界在社会主义改造浪潮中的处变方式,除涉及小商小贩在私营工商业改造中的选择、知识分子在中共执政最初几年的态度、上海郊区农民对征粮的抵制外,还论及了“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支点的由来、国家基督教政策的演变、高层权力的两次变更等重大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史研究3》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领土属性的“民族国家化”,它无疑为在“边疆国家”历史延续性的大框架下审视现代中国的多民族政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专题研究 “社会主义”的边缘人:1956年前后的小商小贩改造问题∕冯筱才3 同业公会的改造与国家的行业控制:以1950-1953年成都市茶社业同业公会的重组为例∕王笛46 与新政权结盟的知识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几个侧影(1949-1952)∕克里斯汀·维德尔72 “国家资本主义”:******加快“过渡”的理论支点之由来∕庞松91 边疆中国和1949年∕刘晓原117 1950年代中共党务机构行政职能的强化——兼谈高层权力分工的两次变更∕韩钢137 建国前后中共对基督教的政策演变∕刘建平165 建国初期新政权在上海郊区农村的征粮问题(1949-1953年)∕黄金娟195 外稿选译冷战宣传再研究——细读中美电影中的朝鲜战争形象∕毕克伟249 回忆与口述初到国务院四办的调研∕赵家梁267 史料辑录公私合营橡胶厂党支部会议记录297 书评书介道可道——试析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的理路∕王海光327 崔奇:《我所经历的中苏大论战》∕邱路355 郑重:《******与文汇报》∕邱路359 启之:《******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邱路362 张锡金:《拔白旗——大跃进岁月里的知识分子》∕邱路365 王德威等:《一九四九以后》∕邱路369 袁敏:《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邱路373 、《中国当代史研究》主要介绍了1950年代,社会各界在社会主义改造浪潮中的处变方式,除涉及小商小贩在私营工商业改造中的选择、知识分子在中共执政最初几年的态度、上海郊区农民对征粮的抵制外,还论及了“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支点的由来、国家基督教政策的演变、高层权力的两次变更等重大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领土属性的“民族国家化”,它无疑为在“边疆国家”历史延续性的大框架下审视现代中国的多民族政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重塑了中国城乡的所有制结构与民众经济生活。但是不久便有了一个回潮,许多小商贩恢复了个体经营者身份,成了“社会主义中国”里的边缘人群。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对苏共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中共为什么不打算马上占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时,明白地告诉米高扬说,早占领上海一天,就要早一天负担几百万人的粮食和燃料供应。由华东师范大学当代史研究中心组织编辑的《中国当代史研究》主要介绍了1950年代,社会各界在社会主义改造浪潮中的处变方式,除涉及小商小贩在私营工商业改造中的选择、知识分子在中共执政最初几年的态度、上海郊区农民对征粮的抵制外,还论及了“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支点的由来、国家基督教政策的演变、高层权力的两次变更等重大问题。
评分按推荐书单购入,这一册论文集看着无趣。满200-100
评分据说这一套都不错,值得买,确实不错。
评分这个商品不错,快递挺快的!
评分认真读一读
评分超级棒的一套书!我很喜欢!
评分缺2找不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