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印象派、抽象派、立体派、现代派作品如何欣赏?
蜡笔、粗麻布、小木条、锡箔纸、泥土、布条材料如何运用?
点、线、面、形、色、景、透视、光线元素如何教授?
美术与音乐、舞蹈、科学、生活如何结合?
20堂美术课解密美国教师的教学法宝!
1间开放的纸上美式教室,20堂美术课图解实录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就像一间开放的纸上教室,关于艺术的各种知识,如不同种类的艺术类型、重要的艺术术语,在本书中以详略得当、浅显明白的语言作了介绍,让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也能轻松吸收。每一堂课都详细记录了师幼之间的对话,活动实施的步骤,所需的材料和名画素材等。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教师处处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尊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无论是欣赏大师们的名画还是回答老师们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各抒己见,教师总是鼓励,而从不用“标准答案”去“统一思想”。甚至在引导孩子们看图画时,为了体现美感和柔和,教师手中举着一根彩色的羽毛,而不用硬邦邦的木棍或充满诡异的激光。这些细节的顾及,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教师对儿童的尊重。这本书让中国幼儿教师可以零距离接触美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
55幅世界级名画高清欣赏,让艺术与美伴随孩子一生
艺术欣赏历来是国内幼儿美术教育的难点,美国的幼儿美术教育高度重视名画欣赏,让幼儿尽早接触并体验大师们的名画,从中感受大师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积累形象思维的高端素材。从《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如何在组织幼儿鉴赏名画和实际美术操作中,指引儿童从具体形象中逐步抽取出点、线、面、形、色、景(近景、中景、背景)、重叠(透视)、光线(光的强度和方向)的美术元素,同时,又引导幼儿从感受具体形象深入到感受内在的想象和情绪体验,达到激发兴趣、发挥想象、鼓励一样,本能地喜欢涂涂画画、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人。
170张材料、过程、作品实拍图,完全还原活动现场
通过170张材料准备、过程步骤、作品实物的照片,幼儿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如何组织活动,如何与幼儿进行互动,还可以在如何向幼儿介绍现代派、抽象派、立体画派等多元艺术风格的方式上获得灵感和启发;可以了解如何运用蜡笔、水彩,甚至包括纸板、泥土、玉米衣、铝箔纸以及综合材料等。至于书中详细介绍的让孩子们对着小镜子画自画像、把小彩鱼拓印在自己的T恤上,你肯定能想象得出孩子们是多么的兴奋和疯魔,而这些都通过丰富的照片还原了当时的活动过程。
精美印刷,让艺术与美伴随孩子一生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共珍藏55幅名画、170张全彩照片,精美排版、精心设计,极具收藏价值。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在孩子的艺术修养随岁月提升的过程中,可以一再地拿出来翻看、品味、领悟,让美与艺术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常伴左右。教师和家长亦可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和教育的启示。
内容简介
关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界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批评。问题是,“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一支蜡烛”。曾任国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的顾菁女士利用自己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担任美术助教的机会,采用20次课堂实录的方法,用55幅高清名画以及170张材料准备、过程步骤、作品实物的照片,原汁原味地还原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细节,展示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如何探索和改革幼儿美术教育无疑是点亮了一支蜡烛。
作者简介
顾菁,70年代生人,生于上海,长于武汉,现旅居北美。美术专业毕业,曾任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美术教师,现为旅美画家、自由撰稿人,绘画作品多次在多伦多、九月、旧金山等地参展。在自己孩子的美国学校中担任美术助教工作,让作者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具有了国际视角,时常思考和比较中、美教育的不同。并以此经历在《为了孩子》杂志上开设专栏“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前后整整一年,这些文章陆续被一些网络转载,获得了众多读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幼儿园老师)无比热情的反馈和肯定。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作者有着专业的教育背景(美术专业毕业);专业的工作经验(在国内时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老师,在国外又一次接触了幼儿美术教育);而且在自己女儿身上实践着她的那些美术新思路……是一位有着国际视角的专家型美术老师。阅读她对20堂美国美术课的详细实录文字,家长或者教师不仅可以零距离接触美式教育的理念和具体操作,还可以经由作者的总结反思、比较中美教育的异同。
——原现代家庭杂志社《为了孩子》杂志/执行主编 高明艳
★这本书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具体课堂实录,又是美术教育理念的标本,同时,还是一本传授具体美术操作的教科书。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学习幼儿美工和幼儿美术教法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愿意伴随孩子学做美工的家长的指导手册。它解决了幼儿美术教育中“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的关键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振宇
目录
疯疯的小孩有糖吃(序一)
编辑和作者间的“恋爱”故事(序二)
关于这本书
美术助教培训
第一堂课:名画欣赏
第二堂课:综合材料绘画
第三堂课:非洲粗麻布画
第四堂课:画一匹“有肌理”的马
第五堂课:音乐画
第六堂课:纸版画
第七堂课:埃及的小塑像
第八堂课:自画像
第九堂课:泥塑动物
第十堂课:彩色的鱼
第十一堂课:木工课制作玉米衣玩偶
第十二堂课:非洲编织手工
第十三堂课:飞舞的雕塑
第十四堂课:怎样欣赏抽象画
第十五堂课:小丑画
第十六堂课:锡箔纸玩偶
第十七堂课:“飞向太空”手工制作
第十八堂课:图腾画
第十九堂课:小小“立体画派”
第二十堂课:做面具
附录:本书中的名画和画家
前言/序言
关于这本书(自序)
1994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很幸运地来到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美术,记得刚工作没多久,我们的校长潘洁教授就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你是美术系毕业的,以后除了自己的美术创作以外,还要多花时间学习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多下幼儿园,把观察和体会写下来。”后来,在老校长和当时美术教研室主任夏征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在学前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干”。正因为当年有这些前辈们的教诲,如今虽人在异乡,但每次看到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美术课上的点点滴滴有所感悟时,被眼前的一切感动时,心里总会想起潘洁校长说过的话,特别想把这些平凡真实的课堂过程记录下来,和国内学前教育的同行们一起分享。
本书呈现的美术课一部分是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部分是在美国小学低年级发生的。因为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小孩子刚满五岁就要进小学学前班学习,满六岁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依此类推。在美国义务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需要交费,且价格不菲。而且几乎所有的幼儿园和小学(包括私立小学和公立小学)都喜欢请家长们去当助教。因为在当今美国,为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也为了建立一种家庭与学校的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美国的家园合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相对完善。所以身为两个女儿的妈妈且有美术专业和教学经验的我经常会被邀请作为美术课的助教,这也使我有机会亲临美国幼儿园和学前班的美术课堂,近距离观察并亲身体验他们的美术课。
本书中每一堂课的标题后,都加了一个具体的年龄范围。特别说明一下,这里写的年龄范围,只是针对这堂课上孩子们的年龄,课堂内容的实际适合年龄范围更广。记得一次在斯坦福大学的儿童美术手工活动上,我遇见一位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当我们谈到不同的美术课程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这个问题时,她说在美国,一个美术课程的设计一般都适合一定的年龄跨度。比如本书中的“音乐画”这堂课,并非仅仅局限于书中写的5-6岁,而是针对3-8岁的儿童都适合。有些美术课程适合的年龄跨度甚至为3-12岁。
在本书中,我没有对所记录的这些美术课和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过多地、抽象地发表评价和议论,而是尽可能具体、客观地描述美国课堂上老师和儿童之间互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去体验,从中感受美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并思考与国内儿童美术教育之间的差异。比如说,美国老师对孩子们的态度要比中国的老师多一点平等和尊重,少一点威严和管理。再比如美国的幼儿园喜欢孩子们在画画和做手工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不是很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最终作品的完美,而中国的同行相对来说可能更注重通过引导,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等等。在我看来,尽管美国儿童美术课堂和国内的儿童美术课堂可能会存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差异,但简单地评说这些差异孰优孰劣既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实在美国,不同州、城市、社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别,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擅于学习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合理取舍、巧妙平衡,将最具价值和启发的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为了孩子》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后来又陆续被一些网络转载。本书将以前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充实与改动,并加入了新的内容汇集成册。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在此深深地感谢《为了孩子》杂志的编辑高明艳女士,正因为她的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给一个新手在杂志上写连载的机会,我才有动力和信心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我还要感谢我母亲的鼓励、先生的支持和弟弟为本书亲自设计书籍装帧,没有家人齐心合力的支持,这本书也很难成形的。
最后,希望本书能对国内同行有所启发。即将出版的它,对于一个曾经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如今是自由撰稿人的我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往后不仅自己要完成美术创作,更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美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点滴。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逗号,绝非句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关注笔者已在撰写中的美国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案例集。
顾菁
《玩转色彩,放飞想象:美国幼儿园的艺术奇遇记》 这是一本关于童年、创意与探索的画卷,它将带领读者走进美国幼儿园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术课堂。这里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僵化的规则,只有孩子们纯粹的热情,以及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能够点燃他们无限创造力的活动。本书并非一本美术技法教程,也不是一套流水账式的教学记录,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美国早期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玩乐中爱上艺术,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想象一下,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孩子们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上。空气中弥漫着颜料特有的、略带甜腻的气息,以及偶尔传来的、孩子们兴奋的笑声。这就是美国幼儿园美术课的日常。这里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勇于表达、敢于创新的完整个体。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描绘美国幼儿园美术课的精彩图景。我们将一起走进那些精心布置的艺术角落,观察孩子们如何与各种各样的材料亲密接触——从触感细腻的黏土,到五彩斑斓的水彩,从蓬松柔软的毛线,到千奇百怪的回收物品。每一次的触摸,每一次的揉捏,每一次的涂抹,都蕴含着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解答。 材料的魔力:触碰与感知 在我们的旅程中,首先会被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材料所吸引。它们并非简单的工具,而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伙伴”。 色彩的语言: 水彩、手指画颜料、蜡笔、彩色铅笔、马克笔……这些不同质感的色彩,在孩子们的手中,以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情感与认知。一张纸,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海洋,也可以是他们内心深处某个奇妙的梦境。老师们并非强迫孩子画出“像”的东西,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色彩的搭配,感受不同色彩带来的情绪变化。例如,孩子们可能会用亮丽的黄色来描绘太阳,用深邃的蓝色来表现夜晚,他们也在学习用色彩来“说话”。 质感的奇遇: 除了平面绘画,不同材质的触感也是孩子们艺术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黏土,可以被揉捏成各种形状,从简单的球体到复杂的动物,孩子们在塑造过程中,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也学会了空间感知。毛线,可以被缠绕、编织,创造出柔软而温暖的艺术品。报纸、纸板、塑料瓶盖、易拉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回收物品,在美国幼儿园的课堂上,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化身为孩子们想象中的城堡、机器人、或者任何他们能想到的奇妙事物。这种“变废为宝”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更激发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艺术的潜力。 工具的多样性: 剪刀、胶水、画刷、海绵、甚至树叶、树枝……这些工具的使用,让孩子们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不同工具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他们会学习如何安全地使用剪刀,如何巧妙地运用胶水将不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画刷挥洒出流畅的线条,或者用海绵拍打出独特的纹理。 创意的火花:自由与引导 美国幼儿园的美术课,最核心的理念在于“自由”与“引导”的完美结合。老师的角色,并非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和激发者。 主题的启迪: 艺术活动往往围绕着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展开。春天来了,大家会用绿色和黄色来描绘萌发的嫩芽;万圣节临近,南瓜、蝙蝠、鬼怪的形象就会出现在画纸上;海洋主题,孩子们会用水蓝色和各种海洋生物的剪影来装点教室。这些主题,既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又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 过程的探索: 老师们更注重孩子们的创作过程,而非最终的“作品”。他们会观察孩子们是如何思考的,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合作的。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可能会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你觉得这个颜色搭配怎么样?”,“你能不能再尝试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这个形状?”,“如果加上一点点闪光,会不会更有趣?” 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们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鼓励与肯定: 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的作品看起来多么“稚嫩”,都会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老师们会关注到每个孩子独特的创意和努力,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这种积极的反馈,是孩子们建立自信心、持续热爱艺术的关键。他们会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喜欢而更加乐于尝试,更加大胆地表达。 课程的维度:多元与融合 美国幼儿园的美术课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其他学科领域紧密相连,形成一个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与故事的共舞: 老师们常常会结合绘本故事来开展美术活动。读完一本关于小兔子的故事,孩子们会用水彩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兔子,或者用黏土捏出小兔子的形象。这种将艺术与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也让他们在创作中复现和延伸故事内容。 与科学的交融: 探索自然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孩子们观察到落叶的纹理时,老师可能会引导他们用树叶拓印的方式来创作;当他们了解到不同昆虫的身体结构时,他们可能会用彩泥来搭建自己心中的昆虫世界。艺术成为了孩子们理解和表达科学知识的生动载体。 与数学的连接: 形状、大小、数量、对称……这些数学概念,常常在美术活动中被巧妙地融入。孩子们在用积木搭建城堡时,也在学习几何形状;在用不同大小的圆片来装饰一幅画时,也在感知大小的概念。 与社会情感的学习: 合作与分享,是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大型艺术项目时,孩子们需要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材料,共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宝贵的社会情感学习。 成长的足迹:自信与创造力 参与美术课的经历,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自信心的建立: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被赞美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他们学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有能力表达。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颜料不够了,黏土太干了,如何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和尝试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想象力的驰骋: 艺术是想象力的沃土。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他们内心的世界,创造出任何他们能想象到的事物。这种不受限制的想象,是未来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专注力的提升: 当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艺术创作中时,他们的专注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他们学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体验创作的乐趣。 情感的表达与疏导: 艺术是孩子们表达情感的有力途径。他们可以通过色彩、形状、线条来释放内心的喜悦、沮丧、或者愤怒,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细致的描述,以及充满温情的笔触,展现美国幼儿园美术课的独特魅力。它并非要传授具体的绘画技巧,而是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一种教育理念:艺术,是陪伴孩子成长最温暖、最自由的方式。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我们都为孩子们创造一片可以自由挥洒色彩、尽情放飞想象的天地。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用最纯粹的心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