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8-12岁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宝葫芦的秘密》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通过一个孩子在梦中的奇遇,向年轻一代的读者指出了一个真理:脱离了集体的不劳而获的生活,绝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书中的小主人公王葆是个好孩子,他的缺点就是有点儿懒惰,总想着能有那么一个宝贝,可以使他不必费劲就要什么有什么。后来,王葆果真得到了神通广大的宝葫芦,可他不得不为此付出了代价。最后,王葆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可宝贵的东西,坚决地扔掉了宝葫芦。
内容简介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朝思暮想地希望得到一个宝葫芦,一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宝葫芦神通广大,什么事都能为小主人办到:帮他钓到鱼,做成起重机模型,完成作业,变成葫芦飞机带他飞行……王葆的任何愿望,宝葫芦都能轻松实现。有了这个宝葫芦,王葆在学校的表现令同学们大为惊诧。可是宝葫芦样样事情都不让他动手,又很快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无聊。一次考算数时,他望着考卷发愣,可别人完成的考卷与他的空白考卷在不知不觉中互相对换。宝葫芦大显神通的结果,让王葆差点酿成大错。他终于醒悟,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作者简介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张天翼祖籍湖南,出生于江苏南京,曾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儿童文学》编委等职。张天翼先生是少年儿童非常热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解放后,除了编辑刊物、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外,张天翼先生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儿童文学创作中去。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张天翼就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先后完成了《秃秃大王》、《大林和小林》、《奇怪的地方》、《宝葫芦的秘密》等作品。这些作品以隽永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小读者,成为永恒的经典,被孩子们珍藏在记忆的深处。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大林和小林
宝葫芦的秘密
作家与作品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主要著作目录
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
试论张天翼早期的长篇童话
精彩书摘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宝葫芦的秘密》:
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可是我先得介绍介绍我自己:我姓王,叫王葆。我要讲的,正是我自己的一件事情,是我和宝葫芦的故事。
你们也许要问:“什么?宝葫芦?就是传说故事里的那种宝葫芦么?”不错,正是那种宝葫芦。
可是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你们瞧瞧,我是一个少先队员,我也和你们一样,很爱听故事。
至于宝葫芦的故事,那我从小就知道了。那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她就得给我讲个故事。这是我们的规矩。
“乖小葆,来,奶奶给你洗个脚,”奶奶总是一面撵我,一面招手。
“我不干,我怕烫。”我总是一面溜开,一面摆手。
“不烫啊。冷了好一会了。”“那,我怕冷。”奶奶撵上了我,说洗脚水刚好不烫也不冷。非洗不可。
这我只好让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爱洗就让你洗。你可得讲个故事。”就这么着,奶奶讲了个宝葫芦的故事。
“好小葆,别动!”奶奶刚给我洗了脚,忽然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来。
“让我给你剪一剪……”什么!剪脚趾甲呀?那不行!我光着脚丫,一下地就跑。可是胳膊给奶奶拽住了。没有办法。
不过我得提出我的条件:“那,非得讲故事。”于是奶奶又讲了一个——又是宝葫芦的故事。
我就这么着,从很小的时候起,听奶奶讲故事,一直听到我十来岁。奶奶每次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上次讲的是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下次讲的是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至于赵六得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来的。
不管张三也好,李四也好,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后来呢?后来不用说,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我听了这些故事,常常就联系到自己:“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一直到我长大了,有时候还想起它来。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楞,不知道要怎么样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我和同学们比赛种向日葵,我家里的那几棵长得又瘦又长,上面顶着一个小脑袋,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我就又想到了那个宝贝:“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再棒也没有的向日葵。”可是那只不过是幻想罢了。
可是我总还是要想到它,那一天我和科学小组的同学闹翻了,我又想到了它。
“要是我有那么一个葫芦,那……”嗯,还是从头说起吧。
二那天是星期日。我九点钟一吃了饭,就往学校奔,因为我们科学小组要做一个电磁起重机,十点钟开始。
可是那天真憋气:同学们净跟我吵嘴。例如我跟姚俊下的那盘象棋吧,那明明是我的占优势,我把姚俊的一个“车”都吃掉了。可忽然——不知道怎么一来,姚俊的“马”拐了过来,“叭!”将我一军。我的老“帅”正想要坐出来避一避锋,这才发现对面有一只“炮”,隔着一个“炮架子”蹲在那里。我问姚俊:“你那个‘炮’怎么摆在这儿?”“早就在这儿了。”“什么!早就在这儿了?怎么我不知道?”“谁叫你不知道的!”——哼,他倒说得好!我们就吵了起来。看棋的同学还帮他不帮我,倒说我不对!我就把棋盘一推:“不下了,不下了!”后来我们动手做电磁起重机的时候,又有苏鸣凤跟我吵嘴来。
你们都不知道苏鸣凤吧?苏鸣凤是我们的小组长。其实他这个人并不怎么样,他打乒乓还打不过我呢。可是他老爱挑眼。他一面干着他自己的那份工作,一面还得瞧瞧这个,瞧瞧那个。
“王葆,这么绕不行:不整齐。”一会儿又是——“王葆,你绕得太松了。”同志们!你们要知道,我做的这个零件,是我们全部工程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上叫做电磁铁:起重机要吸起铁东西来,就全靠它。
同志们,你们要知道,我做的这一份工作可实在不简单。
我得把二十八号的漆包线绕到一个木轴儿上面去,又要绕得紧,又要绕得齐。假如让女孩儿来做这样的工作,那就再合适不过了。而我呢,恰巧不是个女孩儿。问题就在这里。
可是苏鸣凤简直看不到这个问题。你瞧,人家做得非常费劲,闹得汗珠儿都打鼻尖上冒出来了,苏鸣凤可还一个劲儿提意见,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我动了火:“这么做也不行,那么做也不行——你做!”苏鸣凤说:“好,我来绕。你去做绞盘上的摇柄吧。”这个绞盘上的摇柄——可再重要不过了。只有等我把摇柄做好安上去之后,你才能转动绞盘,使起重臂举起来。要不然,就不能算是一个起重机。所以我也很乐意做。我很愿意对这整个工程有这么重要的贡献。
“可是忽然——苏鸣凤嚷了起来:“不对,王葆!你把它弄成‘之’字形了。这两处都得折成直角才成。”等到我把它一矫正,苏鸣凤又来了:“这成了钝角了,不行!”“怎么又不行?”
……
前言/序言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探寻那段闪耀的文学星河 (本简介涵盖《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中其他卷目的内容精髓,不涉及《宝葫芦的秘密》的具体情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历程,是一部充满探索、成长与梦想的壮丽史诗。本套《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旨在为小读者们打开一扇通往文学宝库的大门,精选自二十世纪以来,那些跨越时代、滋养了几代人心灵的璀璨瑰宝。我们精选的每一部作品,都代表着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构建起一代代孩子心中关于真、善、美的最初认知。 第一部分:启蒙与萌芽——奠基时代的文学回响 (约1920s - 1940s) 本丛书中早期的卷目,收录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艰难而充满希望的开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家们肩负着启蒙的使命,他们用浅显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对抗蒙昧,倡导科学与民主。 童话的黄金开端: 这一时期的童话作家们,深受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同时又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他们的作品往往将奇幻的想象力与对社会现实的温和批判相结合。例如,读者会邂逅那些充满寓言色彩的故事,它们或许讲述着小动物的拟人化遭遇,实则影射着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这些故事结构精巧,语言朴素,节奏明快,即便在今天阅读,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独有的纯净与力量。它们不仅仅是哄孩子入睡的睡前读物,更是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的最初哲学课。 儿童诗歌的勃发生机: 诗歌作为最富音乐性和情感张力的文学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收录的经典诗篇,捕捉了孩童眼中世界的斑斓色彩——清晨的露珠、课桌上的铅笔、母亲的歌谣,无不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些诗歌注重韵律感和节奏感,很多作品至今仍被视为朗诵和吟唱的范本,是培养孩子语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 第二部分:熔炉与淬炼——新中国成立后的激荡岁月 (约1950s - 1970s) 建国后的儿童文学创作,肩负起了教育新一代和构建集体主义精神的双重任务。本套书系中的这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作家们在题材探索上的努力。 英雄成长的史诗篇章: 面对新时代的呼唤,涌现出一批描写少年英模的优秀小说。这些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勇敢、机敏、富有集体荣誉感的少年形象。他们可能是在生产线上挥洒汗水,可能是在保卫边疆的队伍中接受考验,也可能是在学习新知识的道路上攻克难关。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了读者心中“好榜样”的群像。它们的故事脉络清晰,情节紧张,对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田园牧歌与生活细节: 并非所有作品都聚焦于宏大的叙事。同样重要的,是那些细致描绘儿童日常生活、乡村景致的作品。这些小说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们在朴素环境中的友谊、劳动、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读者可以跟随笔触,重温那个年代特有的简单快乐和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感连接,体会“劳动最光荣”的时代主题是如何融入个体成长的。 第三部分:百花齐放与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与多元 (约1980s - 2000s) 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儿童文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期,题材空前广阔,风格日益成熟。作家们开始更深入地探讨儿童的内心世界、心理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奇幻与科幻的想象力爆发: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胆地拥抱了科学的浪漫和想象的自由。那些承载着对未来憧憬的科幻故事,不再仅仅是机械的描摹,而是融入了深刻的伦理思考和人文关怀。读者将看到各种新奇的发明、穿越时空的冒险,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的探讨。同时,根植于中国传统神话、志怪小说的奇幻作品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们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注入了现代解读,让古老的精怪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 成长疼痛与心理现实主义的探索: 最引人注目的是,作家们开始关注“问题少年”的内心世界。离异家庭的影响、校园霸凌的阴影、自我认同的迷失,这些在成人世界中敏感的话题,被以适合儿童理解的方式引入叙事。小说不再回避挫折和失败,而是将成长的阵痛视为必经之路。这些作品的基调是温暖而富有同理心的,它们教会小读者如何面对困惑、如何寻求帮助,以及如何理解身边那些不那么“完美”的人。 幽默与讽刺的妙笔: 幽默大师们在本世纪末大放异彩。他们用辛辣而又不失温和的笔触,讽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僵化的教育方式。这些作品往往充满妙趣横生的对话和夸张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哈哈大笑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辨别是非,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动物世界与自然之歌: 许多经典作品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自然界。无论是森林深处的秘密,还是城市角落里流浪动物的生存状态,这些故事都强化了孩子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它们以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复杂秩序和情感纠葛,是极佳的自然教育读本。 结语:永恒的阅读遗产 本《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一部动态的文学画卷。它呈现了中国儿童文学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声音和形式,回应着时代的需求,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等待着孩子们去发现、去体验、去爱上,最终,将这些文学的火种,带入他们自己的人生旅程。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小读者们不仅能收获一个丰满的童年回忆,更能建立起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