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的结构编排上,从基础出发,努力使各章节独立起来,但是少量的向前或者向后引用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总体上,会将最基本的篇章尽量放到前面。所以按顺序阅读是最好的。
在代码的引用上,以TI发布的DM3730的Android版本中内核代码为主,为了突出主线部分和削减本书的篇幅,笔者会以主要功能代码为主进行分析和介绍,而省略辅助型代码。
《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层次分析的方法探究Linux内核以及驱动的各部分框架和实现。另外以TI的嵌入式芯片为例,对内核各部分功能特别是电源管理功能进行代码级别的分析。整体以需求是什么,如何实现相应需求来进行分析,更易于对系统的把握和理解。《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将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分析了嵌入式处理以及Linux内核实现中的各种技术,特别是对电源管理技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介绍。《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可以作为本科和研究生操作系统的参考书,也适合Linux内核,驱动以及嵌入式系统各种级别的开发者和爱好者。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为什么要从硬件设备的角度看Linux 内核
1.2 从了解硬件开始
1.2.1 最小系统
1.2.2 完整设备介绍
1.2.3 电源管理相关基础
1.3 从设备看内核应该满足的需求
1.4 所涉及的重要概念
1.5 小结
第2章 TI应用处理器芯片及其内核特点
2.1 DM 3730微处理器
2.1.1 DM 3730微处理器框架
2.1.2 DM 3730微处理器特性
2.1.3 DM 3730微处理器电源管理相关设计
2.2 DM 81XX系列微处理器
2.2.1 DM 81XX系列微处理器框架
2.2.2 DM 81XX系列微处理器特性
2.2.3 DM 81XX系列微处理器电源管理相关设计
2.3 Sitara系列芯片
2.3.1 Sitara系列芯片框架
2.3.2 Sitara系列芯片特性
2.3.3 Sitara系列芯片电源管理相关设计
2.4 TI处理器内核特殊代码结构
2.5 小结
第3章 Linux 内核框架探究
3.1 内核框架概述
3.1.1 Linux内核的层次分析
3.1.2 Linux内核模块间关联
3.2 需求探究
3.2.1 对内核核心的需求探究
3.2.2 对设备管理的需求探究
3.3 按需求的设备分类
3.3.1 功能型设备
3.3.2 总线型设备
3.4 系统实现各种无关性的框架
3.4.1 体系结构无关
3.4.2 功能型设备的框架与总线无关
3.4.3 总线控制器与总线设备的无关
3.4.4 设备属性和设备操作无关
3.4.5 策略和机制无关
3.5 内核提供的基本服务和接口简介
3.5.1 基本数据类型
3.5.2 基本原子操作
3.5.3 延时、调度、定时器相关
3.5.4 锁操作
3.5.5 抢占和屏障
3.6 小结
第4章 内核核心介绍及硬件的具体实现
4.1 内核初始化
4.1.1 内核初始化的基本需求
4.1.2 内核初始化框架介绍
4.1.3 TI芯片内核初始化相关实现详解
4.2 地址映射
4.2.1 地址映射的基本需求
4.2.2 地址映射框架介绍
4.2.3 TI芯片地址映射相关实现详解
4.3 中断处理
4.3.1 中断的基本需求
4.3.2 中断处理框架介绍
4.3.3 TI芯片中断处理相关实现详解
4.4 内存管理
4.4.1 内存管理的基本需求
4.4.2 内存管理框架介绍
4.4.3 TI芯片内存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5 直接存储器访问单元(DMA)
4.5.1 DMA使用和管理基本需求
4.5.2 DMA使用和管理框架介绍
4.5.3 TI芯片DMA使用和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6 时钟(clock)
4.6.1 clock管理基本需求
4.6.2 clock管理框架介绍
4.6.3 TI芯片clock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7 时间管理(Time)
4.7.1 时间管理基本需求
4.7.2 时间管理框架介绍
4.7.3 TI芯片时间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8 通用目的输入输出(GPIO)
4.8.1 GPIO管理基本需求
4.8.2 GPIO管理框架介绍
4.8.3 TI芯片GPIO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9 引脚复用(pin mux)
4.9.1 引脚复用的基本需求
4.9.2 引脚复用框架介绍
4.9.3 TI芯片引脚复用相关实现详解
4.10 小结
第5章 内核设备管理以及驱动基础框架
5.1 VFS及其与设备的关联
5.1.1 VFS框架
5.1.2 VFS与设备关联
5.2 Linux设备模型(Linux device model)
5.2.1 设备模型的需求及基本设计
5.2.2 总线(bus)
5.2.3 驱动(driver)
5.2.4 设备(devices)
5.2.5 功能类(class)
5.2.6 设备资源管理(device resource)
5.3 字符设备(char device)
5.3.1 字符设备的特点和需求
5.3.2 字符设备的核心数据结构及操作
5.3.3 字符设备子类型
5.4 块设备(block device)
5.4.1 块设备特点和需求
5.4.2 块设备核心数据结构及操作
5.4.3 块设备子类型
5.5 电源管理
5.5.1 电源管理特点和需求
5.5.2 电源管理核心框架介绍
5.6 内核提供的同步操作、异步事件与单独执行实体的服务
5.6.1 同步操作服务
5.6.2 异步事件
5.6.3 单独执行实体服务
5.7 内核提供的数据保护一致性操作服务
5.7.1 数据保护一致性操作服务的需求
5.7.2 各种数据保护一致性操作简介
5.8 小结
第6章 设备驱动之功能型驱动
6.1 输入设备(input)
6.1.1 输入设备需求
6.1.2 输入设备框架解析
6.1.3 输入设备应用层操作及框架适配
6.1.4 TI芯片输入设备相关实现详解
6.1.5 输入设备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6.2 帧缓冲(frame buffer)
6.2.1 帧缓冲设备需求
6.2.2 帧缓冲框架解析
6.2.3 帧缓冲应用层操作及框架适配
6.2.4 TI芯片帧缓冲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6.2.5 帧缓冲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6.3 音频设备(audio ALSA)
6.3.1 音频设备需求
6.3.2 音频驱动框架解析
6.3.3 音频驱动应用层操作及框架适配
6.3.4 TI芯片音频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6.3.5 音频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6.4 视频驱动(V4L2)
6.4.1 视频驱动需求
6.4.2 视频驱动框架解析
6.4.3 视频驱动应用层操作及框架适配
6.4.4 TI芯片视频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6.4.5 视频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6.5 小结
第7章 设备驱动之总线型驱动
7.1 内部集成电路总线(I2C)
7.1.1 I2C总线驱动需求
7.1.2 I2C总线驱动框架解析
7.1.3 TI芯片I2C总线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7.1.4 I2C总线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7.2 串行外设接口总线(SPI)
7.2.1 SPI总线驱动需求
7.2.2 SPI总线驱动框架解析
7.2.3 TI芯片SPI总线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7.2.4 SPI总线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7.3 多媒体卡(MMC)
7.3.1 MMC需求
7.3.2 MMC框架解析
7.3.3 TI芯片MMC相关实现详解
7.3.4 MMC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7.4 通用串行总线(USB)
7.4.1 USB总线驱动需求
7.4.2 USB总线驱动框架解析
7.4.3 TI芯片USB总线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7.4.4 USB总线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7.5 小结
第8章 设备驱动之SoC特殊驱动
8.1 SoC电源管理核心技术详解
8.1.1 SoC电源管理需求
8.1.2 TI芯片SoC电源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8.2 小结
参考文献
我一直对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基石非常着迷。特别是Linux,作为一个开源的、如此成功的操作系统,它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我很好奇,当初那些开发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技术条件相对有限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的?我对那些关键的设计决策、核心的数据结构以及算法的演进过程都充满了兴趣。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指导着Linux的设计?它又是如何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技术浪潮中保持活力,并不断吸纳新的技术和思想?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Linux的整体架构,以及它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历史和哲学层面的思考,对我理解技术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渴望追溯它的根源,理解它的成长,从而更好地把握技术发展的脉络。
评分收到!这里有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针对一本名为《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的书籍,但内容上避开书籍本身的,风格迥异的评价,每段都在300字左右: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运行在计算机心脏地带的神秘王国。过去,我接触到的更多是上层应用的开发,对于操作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特别是Linux这样强大而开放的系统,总有一种隔阂感。它的庞大、它的精妙、它的高效,都让我既敬畏又好奇。我常常会想,那些看似流畅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复杂的逻辑和精巧的设计?文件是如何被读取和写入的?进程是如何被调度和管理的?硬件是如何被软件所控制的?这些疑问如同种子,在我心中发芽,渴望找到解答。我曾尝试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直到我开始接触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理解这些底层原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它,我开始尝试去构建一种“系统思维”,不再仅仅将计算机看作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把它想象成一个由层层叠叠的复杂系统相互协作而成的有机体。这种转变,让我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欲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那些抽象的概念之下,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实现方式,又是什么样的智慧,将这一切凝聚在一起,构成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数字世界。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研究各种操作系统级别的性能优化问题。比如,在多任务环境下,如何更有效地分配CPU资源?如何减少进程切换带来的开销?文件系统的缓存机制是如何工作的,又如何进行调整以提升I/O性能?内存管理单元(MMU)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让我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并且直接关系到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我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深入讲解这些底层机制的书,能够提供具体的调优方法和工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命令和配置选项背后的原理,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能够提升性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套系统性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思路,从而在实际项目中能够解决那些棘手的性能瓶颈,让系统跑得更快、更稳。
评分我最近正在尝试进行一些底层的系统编程,特别是与硬件打交道的部分,比如直接操作寄存器、管理中断等。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所依赖的工具和库,其实是在背后默默地处理着非常复杂和底层的交互。我迫切地想了解,这些“默默处理”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原理。例如,当我的代码向某个设备发送一个命令时,这个命令究竟是如何一层层传递下去,最终被硬件所理解和执行的?中断是如何被捕获和响应的?DMA(直接内存访问)又是如何工作的,它又在哪些场景下能够显著提升效率?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摆脱那种“黑箱”式的编程体验,真正理解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接口,以及那些低层次的通信机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示和代码示例,帮助我建立起对这些底层交互过程的直观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在琢磨着如何提升自己在嵌入式领域的实战能力,特别是涉及到与硬件交互的部分。以前接触的都是一些高层次的API,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纱,对底层的细节了解不多,导致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深入根源去解决。尤其是Linux在嵌入式设备上的广泛应用,让我觉得如果不能理解其内核层面的工作原理,就很难在性能优化、驱动开发等方面做出突破。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Linux内核和设备驱动的书,最好是那种能够把我从“知其然”带到“知其所以然”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驱动程序是如何被编写的,它们又是如何与内核进行交互的,以及内核又是如何管理和调度这些驱动的。这种理解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了能够更有信心地去设计和开发新的嵌入式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Linux的强大功能。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脉络,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好书…………好书~1234567890
评分难得收到这么一本“认真”的书。感谢!
评分非常好,全新正品,都在京东买,谢谢
评分好书…………好书~1234567890
评分应该来说大家挑的书不错,对学习有帮助就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
评分印刷精美,是正版,不错!
评分TCP属于传输层协议,它为应用层提供了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对它的描述要比对其它协议的描述复杂的多,单从代码量来说,它就占了LwIP代码总量的50%。 翻译 焦海波 6/2/200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