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

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峰 著
图书标签:
  • Linux内核
  • 设备驱动
  • 操作系统
  • C语言
  • 嵌入式系统
  • 内核编程
  • 驱动开发
  • 系统编程
  • 计算机科学
  • 技术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4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519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的结构编排上,从基础出发,努力使各章节独立起来,但是少量的向前或者向后引用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总体上,会将最基本的篇章尽量放到前面。所以按顺序阅读是最好的。

  在代码的引用上,以TI发布的DM3730的Android版本中内核代码为主,为了突出主线部分和削减本书的篇幅,笔者会以主要功能代码为主进行分析和介绍,而省略辅助型代码。

内容简介

  《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层次分析的方法探究Linux内核以及驱动的各部分框架和实现。另外以TI的嵌入式芯片为例,对内核各部分功能特别是电源管理功能进行代码级别的分析。整体以需求是什么,如何实现相应需求来进行分析,更易于对系统的把握和理解。《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将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分析了嵌入式处理以及Linux内核实现中的各种技术,特别是对电源管理技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介绍。《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可以作为本科和研究生操作系统的参考书,也适合Linux内核,驱动以及嵌入式系统各种级别的开发者和爱好者。

目录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为什么要从硬件设备的角度看Linux 内核
1.2 从了解硬件开始
1.2.1 最小系统
1.2.2 完整设备介绍
1.2.3 电源管理相关基础
1.3 从设备看内核应该满足的需求
1.4 所涉及的重要概念
1.5 小结

第2章 TI应用处理器芯片及其内核特点
2.1 DM 3730微处理器
2.1.1 DM 3730微处理器框架
2.1.2 DM 3730微处理器特性
2.1.3 DM 3730微处理器电源管理相关设计
2.2 DM 81XX系列微处理器
2.2.1 DM 81XX系列微处理器框架
2.2.2 DM 81XX系列微处理器特性
2.2.3 DM 81XX系列微处理器电源管理相关设计
2.3 Sitara系列芯片
2.3.1 Sitara系列芯片框架
2.3.2 Sitara系列芯片特性
2.3.3 Sitara系列芯片电源管理相关设计
2.4 TI处理器内核特殊代码结构
2.5 小结

第3章 Linux 内核框架探究
3.1 内核框架概述
3.1.1 Linux内核的层次分析
3.1.2 Linux内核模块间关联
3.2 需求探究
3.2.1 对内核核心的需求探究
3.2.2 对设备管理的需求探究
3.3 按需求的设备分类
3.3.1 功能型设备
3.3.2 总线型设备
3.4 系统实现各种无关性的框架
3.4.1 体系结构无关
3.4.2 功能型设备的框架与总线无关
3.4.3 总线控制器与总线设备的无关
3.4.4 设备属性和设备操作无关
3.4.5 策略和机制无关
3.5 内核提供的基本服务和接口简介
3.5.1 基本数据类型
3.5.2 基本原子操作
3.5.3 延时、调度、定时器相关
3.5.4 锁操作
3.5.5 抢占和屏障
3.6 小结

第4章 内核核心介绍及硬件的具体实现
4.1 内核初始化
4.1.1 内核初始化的基本需求
4.1.2 内核初始化框架介绍
4.1.3 TI芯片内核初始化相关实现详解
4.2 地址映射
4.2.1 地址映射的基本需求
4.2.2 地址映射框架介绍
4.2.3 TI芯片地址映射相关实现详解
4.3 中断处理
4.3.1 中断的基本需求
4.3.2 中断处理框架介绍
4.3.3 TI芯片中断处理相关实现详解
4.4 内存管理
4.4.1 内存管理的基本需求
4.4.2 内存管理框架介绍
4.4.3 TI芯片内存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5 直接存储器访问单元(DMA)
4.5.1 DMA使用和管理基本需求
4.5.2 DMA使用和管理框架介绍
4.5.3 TI芯片DMA使用和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6 时钟(clock)
4.6.1 clock管理基本需求
4.6.2 clock管理框架介绍
4.6.3 TI芯片clock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7 时间管理(Time)
4.7.1 时间管理基本需求
4.7.2 时间管理框架介绍
4.7.3 TI芯片时间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8 通用目的输入输出(GPIO)
4.8.1 GPIO管理基本需求
4.8.2 GPIO管理框架介绍
4.8.3 TI芯片GPIO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4.9 引脚复用(pin mux)
4.9.1 引脚复用的基本需求
4.9.2 引脚复用框架介绍
4.9.3 TI芯片引脚复用相关实现详解
4.10 小结

第5章 内核设备管理以及驱动基础框架
5.1 VFS及其与设备的关联
5.1.1 VFS框架
5.1.2 VFS与设备关联
5.2 Linux设备模型(Linux device model)
5.2.1 设备模型的需求及基本设计
5.2.2 总线(bus)
5.2.3 驱动(driver)
5.2.4 设备(devices)
5.2.5 功能类(class)
5.2.6 设备资源管理(device resource)
5.3 字符设备(char device)
5.3.1 字符设备的特点和需求
5.3.2 字符设备的核心数据结构及操作
5.3.3 字符设备子类型
5.4 块设备(block device)
5.4.1 块设备特点和需求
5.4.2 块设备核心数据结构及操作
5.4.3 块设备子类型
5.5 电源管理
5.5.1 电源管理特点和需求
5.5.2 电源管理核心框架介绍
5.6 内核提供的同步操作、异步事件与单独执行实体的服务
5.6.1 同步操作服务
5.6.2 异步事件
5.6.3 单独执行实体服务
5.7 内核提供的数据保护一致性操作服务
5.7.1 数据保护一致性操作服务的需求
5.7.2 各种数据保护一致性操作简介
5.8 小结

第6章 设备驱动之功能型驱动
6.1 输入设备(input)
6.1.1 输入设备需求
6.1.2 输入设备框架解析
6.1.3 输入设备应用层操作及框架适配
6.1.4 TI芯片输入设备相关实现详解
6.1.5 输入设备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6.2 帧缓冲(frame buffer)
6.2.1 帧缓冲设备需求
6.2.2 帧缓冲框架解析
6.2.3 帧缓冲应用层操作及框架适配
6.2.4 TI芯片帧缓冲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6.2.5 帧缓冲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6.3 音频设备(audio ALSA)
6.3.1 音频设备需求
6.3.2 音频驱动框架解析
6.3.3 音频驱动应用层操作及框架适配
6.3.4 TI芯片音频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6.3.5 音频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6.4 视频驱动(V4L2)
6.4.1 视频驱动需求
6.4.2 视频驱动框架解析
6.4.3 视频驱动应用层操作及框架适配
6.4.4 TI芯片视频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6.4.5 视频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6.5 小结

第7章 设备驱动之总线型驱动
7.1 内部集成电路总线(I2C)
7.1.1 I2C总线驱动需求
7.1.2 I2C总线驱动框架解析
7.1.3 TI芯片I2C总线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7.1.4 I2C总线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7.2 串行外设接口总线(SPI)
7.2.1 SPI总线驱动需求
7.2.2 SPI总线驱动框架解析
7.2.3 TI芯片SPI总线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7.2.4 SPI总线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7.3 多媒体卡(MMC)
7.3.1 MMC需求
7.3.2 MMC框架解析
7.3.3 TI芯片MMC相关实现详解
7.3.4 MMC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7.4 通用串行总线(USB)
7.4.1 USB总线驱动需求
7.4.2 USB总线驱动框架解析
7.4.3 TI芯片USB总线驱动相关实现详解
7.4.4 USB总线驱动电源管理相关说明
7.5 小结

第8章 设备驱动之SoC特殊驱动
8.1 SoC电源管理核心技术详解
8.1.1 SoC电源管理需求
8.1.2 TI芯片SoC电源管理相关实现详解
8.2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笔者从研究生学习期间开始接触Linux内核至今已十年有余,直到现在仍然在研读各种内核书籍,细读之后始终有一些疑问和困惑。Linux内核的需求从何而来,是怎样的需求?Linux内核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每个功能模块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多种设备及驱动应该如何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设备模型究竟是怎么回事?电源管理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处理器与Linux内核之间的功能关系是怎样的?本书就是建立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基础上的,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各种层次的开发者来说都是需要的,一方面,可以加深开发者对于系统的理解,做到明其理的程度,另一方面,从需求出发也符合对事物理解的规律,可加深对系统的认识。
  笔者有幸于2003年加入TI开始嵌入式处理器开发之旅。TI开放的文化使笔者有很多机会了解芯片的先进技术,TI完备的开发文档使笔者可以了解各种实现细节,从而不断地成长。在进行了大量的代码注释工作后,笔者终于解答了之前的问题,从而写出了本书。
  本书在结构编排上,从基础出发,使各章节相对独立,但是少量的向前或者向后引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本书是将最基本的章节尽量放到前面,所以推荐按顺序阅读。
  在代码的引用上,以TI发布的DM 3730的Android版本中内核代码为主,为了突出主线部分和削减本书的篇幅,笔者以核心功能代码为主进行分析和介绍,而省略了辅助型代码。内核的代码是不断演进的,如果掌握了书中分析代码的思路,那么读者自己来对新版本的内核进行理解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笔者水平所限,加之Linux内核本身就博大精深,所以书中肯定还会有一些错误,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不吝批评指正,以使大家可以共同提高。
  读者如果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欢迎通过下面的E - mail与笔者取得联系。关于本书使用到的源代码,读者可在TI网站上获取。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父母和妻子给予了我很多生活上及精神上的支持,妻子还主动承担了校对的工作,谨以此书献给他们。另外特别提到岳父和岳母,是他们在女儿两岁前悉心的照料,使得我拥有独立而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宝贝女儿花生,她的出生带来很多欢乐,也是我写作的动力之源。
  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时静编辑,从选题的论证到文字编辑,他都付出了极其辛苦的劳动并且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最后要感谢在TI遇到的兄弟姐妹们,用这本书来纪念我们一起战斗的日日夜夜。
  董峰




《精通Go语言:从入门到实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套扎实而全面的Go语言编程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高级特性和实际应用。我们不追求“速成”,而是专注于“精通”,让您真正理解Go语言的设计哲学和运行机制,从而能够编写出高效、健壮、可维护的代码。 第一部分:Go语言基础与核心概念 第一章:初识Go语言 Go语言的由来与设计哲学: 探索Go语言诞生的背景,理解其“简洁、高效、并发”的设计理念,以及它如何解决现代软件开发中的痛点。 安装与环境配置: 手把手指导您完成Go开发环境的搭建,包括Go SDK的安装、环境变量的配置,以及选择合适的IDE或编辑器。 第一个Go程序: 从经典的“Hello, World!”开始,熟悉Go程序的结构、编译和运行流程,建立初步的编程信心。 Go语言的命名规范与代码风格: 学习Go社区推崇的命名约定和代码格式化工具(如`go fmt`),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Go的模块化开发: 介绍Go Modules的概念,理解如何管理项目依赖,以及如何创建和发布自己的Go模块。 第二章:变量、常量与数据类型 变量的声明与赋值: 掌握多种变量声明方式,包括短变量声明,理解变量的作用域。 基本数据类型: 深入理解整数类型(`int`、`int8`、`uint`等)、浮点类型(`float32`、`float64`)、布尔类型(`bool`)和字符串类型(`string`)的特性、取值范围和使用场景。 类型转换: 学习如何在不同数据类型之间进行安全有效的转换,避免潜在的运行时错误。 常量: 理解常量的定义、使用及其优势,掌握iota关键字在枚举定义中的应用。 字符串的底层机制: 探索Go字符串的不可变性,以及其底层是如何表示的,为后续的字符串操作打下基础。 第三章:运算符与表达式 算术运算符: 掌握加、减、乘、除、取模等基本算术运算。 关系运算符与逻辑运算符: 理解比较运算符(`==`、`!=`、`<`、`>`等)和逻辑运算符(`&&`、`||`、`!`)在条件判断中的作用。 位运算符: 了解按位与、按位或、按位异或、左移、右移等操作,为性能优化和底层操作提供工具。 赋值运算符: 熟悉`=`、`+=`、`-=`等复合赋值运算符。 运算符的优先级与结合性: 理解运算符的执行顺序,确保表达式的计算符合预期。 第四章:流程控制结构 条件语句: 精通`if`、`else if`、`else`的使用,以及`switch`语句的多种形式,实现程序的逻辑分支。 循环语句: 深入掌握`for`循环的各种用法,包括传统for循环、range循环,以及`break`和`continue`关键字在循环控制中的作用。 `goto`语句(慎用): 了解`goto`语句的存在,并深刻理解其可能带来的代码可读性问题,建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避免使用。 `defer`语句: 探索`defer`关键字的强大之处,理解它如何在函数退出时执行延迟的语句,尤其在资源清理中的应用。 第五章:复合数据类型 数组(Array): 理解固定长度数组的声明、初始化和访问,以及其在内存中的存储方式。 切片(Slice): 深入讲解Go中最常用的动态数据结构——切片,包括切片的创建、截取、追加(`append`)、复制(`copy`),以及容量(capacity)和长度(length)的概念,理解切片与底层数组的关系。 映射(Map): 掌握键值对存储的`map`,包括声明、初始化、增删改查操作,理解`map`的无序性以及迭代时的注意事项。 结构体(Struct): 学习如何定义自定义数据类型——结构体,包括字段的声明、匿名字段、标签(tag)的应用,以及结构体与内存对齐。 第六章:函数与方法 函数定义与调用: 掌握函数的声明、参数传递(值传递与引用传递的深入理解)、返回值。 多返回值: 学习如何在一个函数中返回多个值,以及命名返回值的使用。 匿名函数与闭包: 探索匿名函数的创建和使用,理解闭包的概念及其在函数式编程和回调中的强大威力。 函数作为一等公民: 理解函数在Go语言中可以作为变量传递、赋值和作为返回值。 方法的定义与接收者: 学习如何为结构体定义方法,理解值接收者与指针接收者的区别及其影响。 方法集: 理解一个类型拥有的方法的集合,以及方法调用时的规则。 第二部分:Go语言进阶与并发编程 第七章:指针 指针的概念与声明: 理解指针的本质,以及如何声明和初始化指针变量。 取地址运算符与解引用运算符: 掌握`&`和``运算符在指针操作中的核心作用。 指针与数组、切片的关系: 深入分析指针如何与数组和切片交互,以及它们在内存中的布局。 指针与函数: 学习如何通过指针将修改传递给函数,以及指针作为函数参数和返回值的应用。 空指针(nil): 理解`nil`指针的概念,以及在使用指针时需要进行的空值检查。 第八章:接口(Interface) 接口的定义与实现: 掌握接口的声明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类型实现接口,理解“鸭子类型”的哲学。 空接口(`interface{}`): 学习空接口的万能性,以及在需要处理任意类型数据时的应用。 类型断言与类型查询: 掌握如何从接口值中获取底层具体类型,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类型转换。 接口的组合与嵌套: 理解如何通过组合更小的接口来构建更复杂的接口。 接口与多态: 探索接口如何实现多态,以及它在解耦和扩展性方面的优势。 第九章:错误处理 Go风格的错误处理: 学习Go语言特有的通过返回值显式处理错误的方式。 `error`接口: 理解`error`接口的设计,以及如何创建和返回自定义错误。 包装错误与错误链: 学习使用`fmt.Errorf`的`%w` verb来包装错误,构建清晰的错误处理链。 Panic与Recover: 了解`panic`和`recover`机制,以及它们在处理不可恢复错误时的应用场景,并强调其应谨慎使用。 错误处理的最佳实践: 总结一套健壮的错误处理策略,以提高代码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第十章:并发编程(Goroutine与Channel) 并发与并行: 明确区分并发和并行,理解Go语言在并发模型上的优势。 Goroutine: 学习如何创建和管理轻量级的并发执行单元——Goroutine,以及`go`关键字的使用。 Channel: 深入理解Channel作为Goroutine之间通信和同步的机制,包括带缓冲和无缓冲Channel。 Channel的发送与接收: 掌握`<-`运算符在Channel上的操作,以及阻塞和非阻塞的通信。 Channel的选择(`select`语句): 学习`select`语句如何在一个Goroutine中同时监听多个Channel,实现更灵活的并发控制。 并发模式: 介绍常见的并发模式,如Worker Pool、Fan-in/Fan-out、Pipeline等。 `sync`包: 学习`sync`包提供的同步原语,如`sync.WaitGroup`、`sync.Mutex`、`sync.RWMutex`,用于解决共享资源的访问冲突。 并发安全: 强调在并发编程中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竞态条件。 第十一章:包(Package)与导入 包的概念与作用: 理解包是Go语言组织代码的基本单元,以及其对代码复用和管理的重要性。 包的导入与别名: 学习如何导入标准库和第三方库,以及使用别名简化导入路径。 导出(Export)与非导出(Unexport): 理解Go语言首字母大小写决定标识符是否可导出的规则。 init函数: 掌握`init`函数的作用,以及它在包初始化中的生命周期。 标准库概览: 简要介绍Go标准库中常用的包,如`fmt`、`net/http`、`encoding/json`、`io`等。 第十二章:反射(Reflection) 反射的概念与`reflect`包: 介绍反射机制,以及`reflect`包提供的API,允许程序在运行时检查和修改变量的类型和值。 `reflect.Type`与`reflect.Value`: 深入理解这两个核心类型,以及如何通过它们获取类型信息和操作值。 使用反射的注意事项: 强调反射带来的性能开销和代码复杂性,以及在何种场景下适合使用反射。 第三部分:Go语言实践与生态 第十三章:文件I/O操作 文件读写: 学习使用`os`包和`io`包进行文件的创建、打开、读取和写入。 缓冲区读写: 掌握`bufio`包提供的带缓冲的I/O操作,以提高效率。 文件复制与移动: 实现常见的文件操作功能。 `io/ioutil`包(已废弃,转向`os`和`io`): 简要提及,并指导读者使用新的API。 第十四章:JSON与XML处理 JSON编码与解码: 学习使用`encoding/json`包将Go数据结构序列化为JSON字符串,以及将JSON解析回Go数据结构。 JSON标签(Tag): 理解JSON标签在映射JSON字段与Go结构体字段时的作用。 XML编码与解码: 介绍`encoding/xml`包的使用,进行XML数据的处理。 第十五章:网络编程基础 TCP/IP基础: 简要回顾TCP/IP协议栈的关键概念。 `net`包: 学习使用`net`包实现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开发,包括`net.Dial`、`listener.Accept`等。 HTTP协议: 深入讲解HTTP协议,以及如何使用`net/http`包构建Web服务器和客户端。 RESTful API设计: 介绍RESTful API的设计原则和实践。 第十六章:单元测试与基准测试 `testing`包: 学习Go内置的`testing`包,编写和运行单元测试。 测试用例的组织: 掌握测试函数的命名规则,以及`TestMain`函数的使用。 基准测试: 学习如何使用基准测试来衡量代码性能,发现性能瓶颈。 测试覆盖率: 理解测试覆盖率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go test -cover`命令进行检查。 Mock与Stub: 介绍在测试中模拟外部依赖的技术。 第十七章:性能优化与调试 性能分析工具: 介绍Go自带的性能分析工具,如`pprof`,帮助定位CPU和内存的瓶颈。 垃圾回收(GC): 理解Go的垃圾回收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或优化代码来减少GC压力。 代码调优技巧: 总结常见的性能优化手段,如减少内存分配、使用高效的算法、利用并发等。 调试技巧: 介绍如何使用IDE的调试器或`fmt.Println`等方式进行代码调试。 第十八章:Go项目实践 真实项目案例分析: 通过一个或多个实际项目,如一个简单的Web服务、一个命令行工具,来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 项目结构与组织: 学习如何合理地组织大型Go项目。 代码规范与重构: 强调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部署与发布: 简要介绍Go程序的交叉编译和部署。 附录 Go语言工具链详解: 深入讲解`go build`、`go run`、`go test`、`go fmt`、`go vet`等常用命令。 第三方库推荐: 推荐一些常用的Go第三方库,涵盖Web框架、数据库驱动、日志库等。 学习资源推荐: 提供进一步学习Go语言的官方文档、社区和博客资源。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力求内容翔实,配以大量的代码示例,并注重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怎么做”。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掌握Go语言的语法和特性,更能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思维和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Go开发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基石非常着迷。特别是Linux,作为一个开源的、如此成功的操作系统,它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我很好奇,当初那些开发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技术条件相对有限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的?我对那些关键的设计决策、核心的数据结构以及算法的演进过程都充满了兴趣。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指导着Linux的设计?它又是如何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技术浪潮中保持活力,并不断吸纳新的技术和思想?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Linux的整体架构,以及它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历史和哲学层面的思考,对我理解技术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渴望追溯它的根源,理解它的成长,从而更好地把握技术发展的脉络。

评分

收到!这里有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针对一本名为《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与设备驱动》的书籍,但内容上避开书籍本身的,风格迥异的评价,每段都在300字左右: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运行在计算机心脏地带的神秘王国。过去,我接触到的更多是上层应用的开发,对于操作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特别是Linux这样强大而开放的系统,总有一种隔阂感。它的庞大、它的精妙、它的高效,都让我既敬畏又好奇。我常常会想,那些看似流畅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复杂的逻辑和精巧的设计?文件是如何被读取和写入的?进程是如何被调度和管理的?硬件是如何被软件所控制的?这些疑问如同种子,在我心中发芽,渴望找到解答。我曾尝试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直到我开始接触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理解这些底层原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它,我开始尝试去构建一种“系统思维”,不再仅仅将计算机看作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把它想象成一个由层层叠叠的复杂系统相互协作而成的有机体。这种转变,让我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欲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那些抽象的概念之下,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实现方式,又是什么样的智慧,将这一切凝聚在一起,构成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数字世界。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研究各种操作系统级别的性能优化问题。比如,在多任务环境下,如何更有效地分配CPU资源?如何减少进程切换带来的开销?文件系统的缓存机制是如何工作的,又如何进行调整以提升I/O性能?内存管理单元(MMU)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让我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并且直接关系到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我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深入讲解这些底层机制的书,能够提供具体的调优方法和工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命令和配置选项背后的原理,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能够提升性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套系统性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思路,从而在实际项目中能够解决那些棘手的性能瓶颈,让系统跑得更快、更稳。

评分

我最近正在尝试进行一些底层的系统编程,特别是与硬件打交道的部分,比如直接操作寄存器、管理中断等。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所依赖的工具和库,其实是在背后默默地处理着非常复杂和底层的交互。我迫切地想了解,这些“默默处理”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原理。例如,当我的代码向某个设备发送一个命令时,这个命令究竟是如何一层层传递下去,最终被硬件所理解和执行的?中断是如何被捕获和响应的?DMA(直接内存访问)又是如何工作的,它又在哪些场景下能够显著提升效率?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摆脱那种“黑箱”式的编程体验,真正理解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接口,以及那些低层次的通信机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示和代码示例,帮助我建立起对这些底层交互过程的直观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在琢磨着如何提升自己在嵌入式领域的实战能力,特别是涉及到与硬件交互的部分。以前接触的都是一些高层次的API,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纱,对底层的细节了解不多,导致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深入根源去解决。尤其是Linux在嵌入式设备上的广泛应用,让我觉得如果不能理解其内核层面的工作原理,就很难在性能优化、驱动开发等方面做出突破。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Linux内核和设备驱动的书,最好是那种能够把我从“知其然”带到“知其所以然”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驱动程序是如何被编写的,它们又是如何与内核进行交互的,以及内核又是如何管理和调度这些驱动的。这种理解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了能够更有信心地去设计和开发新的嵌入式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Linux的强大功能。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脉络,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好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好书~1234567890

评分

难得收到这么一本&ldquo;认真&rdquo;的书。感谢!

评分

非常好,全新正品,都在京东买,谢谢

评分

好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好书~1234567890

评分

应该来说大家挑的书不错,对学习有帮助就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印刷精美,是正版,不错!

评分

TCP属于传输层协议,它为应用层提供了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对它的描述要比对其它协议的描述复杂的多,单从代码量来说,它就占了LwIP代码总量的50%。 翻译 焦海波 6/2/200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