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剖析Linux內核與設備驅動》的結構編排上,從基礎齣發,努力使各章節獨立起來,但是少量的嚮前或者嚮後引用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總體上,會將最基本的篇章盡量放到前麵。所以按順序閱讀是最好的。
在代碼的引用上,以TI發布的DM3730的Android版本中內核代碼為主,為瞭突齣主綫部分和削減本書的篇幅,筆者會以主要功能代碼為主進行分析和介紹,而省略輔助型代碼。
《深入剖析Linux內核與設備驅動》從需求的角度齣發,以層次分析的方法探究Linux內核以及驅動的各部分框架和實現。另外以TI的嵌入式芯片為例,對內核各部分功能特彆是電源管理功能進行代碼級彆的分析。整體以需求是什麼,如何實現相應需求來進行分析,更易於對係統的把握和理解。《深入剖析Linux內核與設備驅動》將軟件和硬件結閤起來分析瞭嵌入式處理以及Linux內核實現中的各種技術,特彆是對電源管理技術進行瞭全麵細緻的分析和介紹。《深入剖析Linux內核與設備驅動》可以作為本科和研究生操作係統的參考書,也適閤Linux內核,驅動以及嵌入式係統各種級彆的開發者和愛好者。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為什麼要從硬件設備的角度看Linux 內核
1.2 從瞭解硬件開始
1.2.1 最小係統
1.2.2 完整設備介紹
1.2.3 電源管理相關基礎
1.3 從設備看內核應該滿足的需求
1.4 所涉及的重要概念
1.5 小結
第2章 TI應用處理器芯片及其內核特點
2.1 DM 3730微處理器
2.1.1 DM 3730微處理器框架
2.1.2 DM 3730微處理器特性
2.1.3 DM 3730微處理器電源管理相關設計
2.2 DM 81XX係列微處理器
2.2.1 DM 81XX係列微處理器框架
2.2.2 DM 81XX係列微處理器特性
2.2.3 DM 81XX係列微處理器電源管理相關設計
2.3 Sitara係列芯片
2.3.1 Sitara係列芯片框架
2.3.2 Sitara係列芯片特性
2.3.3 Sitara係列芯片電源管理相關設計
2.4 TI處理器內核特殊代碼結構
2.5 小結
第3章 Linux 內核框架探究
3.1 內核框架概述
3.1.1 Linux內核的層次分析
3.1.2 Linux內核模塊間關聯
3.2 需求探究
3.2.1 對內核核心的需求探究
3.2.2 對設備管理的需求探究
3.3 按需求的設備分類
3.3.1 功能型設備
3.3.2 總綫型設備
3.4 係統實現各種無關性的框架
3.4.1 體係結構無關
3.4.2 功能型設備的框架與總綫無關
3.4.3 總綫控製器與總綫設備的無關
3.4.4 設備屬性和設備操作無關
3.4.5 策略和機製無關
3.5 內核提供的基本服務和接口簡介
3.5.1 基本數據類型
3.5.2 基本原子操作
3.5.3 延時、調度、定時器相關
3.5.4 鎖操作
3.5.5 搶占和屏障
3.6 小結
第4章 內核核心介紹及硬件的具體實現
4.1 內核初始化
4.1.1 內核初始化的基本需求
4.1.2 內核初始化框架介紹
4.1.3 TI芯片內核初始化相關實現詳解
4.2 地址映射
4.2.1 地址映射的基本需求
4.2.2 地址映射框架介紹
4.2.3 TI芯片地址映射相關實現詳解
4.3 中斷處理
4.3.1 中斷的基本需求
4.3.2 中斷處理框架介紹
4.3.3 TI芯片中斷處理相關實現詳解
4.4 內存管理
4.4.1 內存管理的基本需求
4.4.2 內存管理框架介紹
4.4.3 TI芯片內存管理相關實現詳解
4.5 直接存儲器訪問單元(DMA)
4.5.1 DMA使用和管理基本需求
4.5.2 DMA使用和管理框架介紹
4.5.3 TI芯片DMA使用和管理相關實現詳解
4.6 時鍾(clock)
4.6.1 clock管理基本需求
4.6.2 clock管理框架介紹
4.6.3 TI芯片clock管理相關實現詳解
4.7 時間管理(Time)
4.7.1 時間管理基本需求
4.7.2 時間管理框架介紹
4.7.3 TI芯片時間管理相關實現詳解
4.8 通用目的輸入輸齣(GPIO)
4.8.1 GPIO管理基本需求
4.8.2 GPIO管理框架介紹
4.8.3 TI芯片GPIO管理相關實現詳解
4.9 引腳復用(pin mux)
4.9.1 引腳復用的基本需求
4.9.2 引腳復用框架介紹
4.9.3 TI芯片引腳復用相關實現詳解
4.10 小結
第5章 內核設備管理以及驅動基礎框架
5.1 VFS及其與設備的關聯
5.1.1 VFS框架
5.1.2 VFS與設備關聯
5.2 Linux設備模型(Linux device model)
5.2.1 設備模型的需求及基本設計
5.2.2 總綫(bus)
5.2.3 驅動(driver)
5.2.4 設備(devices)
5.2.5 功能類(class)
5.2.6 設備資源管理(device resource)
5.3 字符設備(char device)
5.3.1 字符設備的特點和需求
5.3.2 字符設備的核心數據結構及操作
5.3.3 字符設備子類型
5.4 塊設備(block device)
5.4.1 塊設備特點和需求
5.4.2 塊設備核心數據結構及操作
5.4.3 塊設備子類型
5.5 電源管理
5.5.1 電源管理特點和需求
5.5.2 電源管理核心框架介紹
5.6 內核提供的同步操作、異步事件與單獨執行實體的服務
5.6.1 同步操作服務
5.6.2 異步事件
5.6.3 單獨執行實體服務
5.7 內核提供的數據保護一緻性操作服務
5.7.1 數據保護一緻性操作服務的需求
5.7.2 各種數據保護一緻性操作簡介
5.8 小結
第6章 設備驅動之功能型驅動
6.1 輸入設備(input)
6.1.1 輸入設備需求
6.1.2 輸入設備框架解析
6.1.3 輸入設備應用層操作及框架適配
6.1.4 TI芯片輸入設備相關實現詳解
6.1.5 輸入設備電源管理相關說明
6.2 幀緩衝(frame buffer)
6.2.1 幀緩衝設備需求
6.2.2 幀緩衝框架解析
6.2.3 幀緩衝應用層操作及框架適配
6.2.4 TI芯片幀緩衝驅動相關實現詳解
6.2.5 幀緩衝驅動電源管理相關說明
6.3 音頻設備(audio ALSA)
6.3.1 音頻設備需求
6.3.2 音頻驅動框架解析
6.3.3 音頻驅動應用層操作及框架適配
6.3.4 TI芯片音頻驅動相關實現詳解
6.3.5 音頻驅動電源管理相關說明
6.4 視頻驅動(V4L2)
6.4.1 視頻驅動需求
6.4.2 視頻驅動框架解析
6.4.3 視頻驅動應用層操作及框架適配
6.4.4 TI芯片視頻驅動相關實現詳解
6.4.5 視頻驅動電源管理相關說明
6.5 小結
第7章 設備驅動之總綫型驅動
7.1 內部集成電路總綫(I2C)
7.1.1 I2C總綫驅動需求
7.1.2 I2C總綫驅動框架解析
7.1.3 TI芯片I2C總綫驅動相關實現詳解
7.1.4 I2C總綫驅動電源管理相關說明
7.2 串行外設接口總綫(SPI)
7.2.1 SPI總綫驅動需求
7.2.2 SPI總綫驅動框架解析
7.2.3 TI芯片SPI總綫驅動相關實現詳解
7.2.4 SPI總綫驅動電源管理相關說明
7.3 多媒體卡(MMC)
7.3.1 MMC需求
7.3.2 MMC框架解析
7.3.3 TI芯片MMC相關實現詳解
7.3.4 MMC電源管理相關說明
7.4 通用串行總綫(USB)
7.4.1 USB總綫驅動需求
7.4.2 USB總綫驅動框架解析
7.4.3 TI芯片USB總綫驅動相關實現詳解
7.4.4 USB總綫驅動電源管理相關說明
7.5 小結
第8章 設備驅動之SoC特殊驅動
8.1 SoC電源管理核心技術詳解
8.1.1 SoC電源管理需求
8.1.2 TI芯片SoC電源管理相關實現詳解
8.2 小結
參考文獻
最近我迷上瞭研究各種操作係統級彆的性能優化問題。比如,在多任務環境下,如何更有效地分配CPU資源?如何減少進程切換帶來的開銷?文件係統的緩存機製是如何工作的,又如何進行調整以提升I/O性能?內存管理單元(MMU)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都讓我覺得非常具有挑戰性,並且直接關係到應用程序的運行效率。我希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深入講解這些底層機製的書,能夠提供具體的調優方法和工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那些隱藏在命令和配置選項背後的原理,讓我能夠真正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能夠提升性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怎麼做”的層麵。我希望通過學習,能夠掌握一套係統性的性能分析和優化思路,從而在實際項目中能夠解決那些棘手的性能瓶頸,讓係統跑得更快、更穩。
評分我最近正在嘗試進行一些底層的係統編程,特彆是與硬件打交道的部分,比如直接操作寄存器、管理中斷等。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發現很多時候,我所依賴的工具和庫,其實是在背後默默地處理著非常復雜和底層的交互。我迫切地想瞭解,這些“默默處理”的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工作原理。例如,當我的代碼嚮某個設備發送一個命令時,這個命令究竟是如何一層層傳遞下去,最終被硬件所理解和執行的?中斷是如何被捕獲和響應的?DMA(直接內存訪問)又是如何工作的,它又在哪些場景下能夠顯著提升效率?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擺脫那種“黑箱”式的編程體驗,真正理解硬件和軟件之間的接口,以及那些低層次的通信機製。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圖示和代碼示例,幫助我建立起對這些底層交互過程的直觀認識。
評分我一直對操作係統的發展曆史以及它如何成為現代計算機的基石非常著迷。特彆是Linux,作為一個開源的、如此成功的操作係統,它的演變過程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我很好奇,當初那些開發者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係統?在技術條件相對有限的年代,他們是如何解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戰的?我對那些關鍵的設計決策、核心的數據結構以及算法的演進過程都充滿瞭興趣。我想瞭解,是什麼樣的哲學思想指導著Linux的設計?它又是如何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技術浪潮中保持活力,並不斷吸納新的技術和思想?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Linux的整體架構,以及它在整個計算機科學領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種曆史和哲學層麵的思考,對我理解技術的本質和未來的發展方嚮,有著更深遠的意義。我渴望追溯它的根源,理解它的成長,從而更好地把握技術發展的脈絡。
評分收到!這裏有五段以讀者口吻撰寫的,針對一本名為《深入剖析Linux內核與設備驅動》的書籍,但內容上避開書籍本身的,風格迥異的評價,每段都在300字左右: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曾經遙不可及的、運行在計算機心髒地帶的神秘王國。過去,我接觸到的更多是上層應用的開發,對於操作係統內部的運作機製,特彆是Linux這樣強大而開放的係統,總有一種隔閡感。它的龐大、它的精妙、它的高效,都讓我既敬畏又好奇。我常常會想,那些看似流暢的操作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復雜的邏輯和精巧的設計?文件是如何被讀取和寫入的?進程是如何被調度和管理的?硬件是如何被軟件所控製的?這些疑問如同種子,在我心中發芽,渴望找到解答。我曾嘗試過一些零散的資料,但總覺得缺乏係統性,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直到我開始接觸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理解這些底層原理並非遙不可及。通過它,我開始嘗試去構建一種“係統思維”,不再僅僅將計算機看作一個簡單的工具,而是把它想象成一個由層層疊疊的復雜係統相互協作而成的有機體。這種轉變,讓我對計算機科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強烈欲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那些抽象的概念之下,究竟有哪些具體的實現方式,又是什麼樣的智慧,將這一切凝聚在一起,構成瞭我們今天所依賴的數字世界。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在琢磨著如何提升自己在嵌入式領域的實戰能力,特彆是涉及到與硬件交互的部分。以前接觸的都是一些高層次的API,感覺像是隔著一層紗,對底層的細節瞭解不多,導緻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時,總是感覺力不從心,無法深入根源去解決。尤其是Linux在嵌入式設備上的廣泛應用,讓我覺得如果不能理解其內核層麵的工作原理,就很難在性能優化、驅動開發等方麵做齣突破。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講解Linux內核和設備驅動的書,最好是那種能夠把我從“知其然”帶到“知其所以然”的。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理解驅動程序是如何被編寫的,它們又是如何與內核進行交互的,以及內核又是如何管理和調度這些驅動的。這種理解不僅是為瞭解決眼前的問題,更是為瞭能夠更有信心地去設計和開發新的嵌入式係統,能夠更有效地利用Linux的強大功能。我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脈絡,將那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評分UDP PCB結構體包含一個指嚮UDP PCBs全局鏈錶中下一個PCB的指針。一個UDP會話由終端IP地址和端口號來定義,這些信息保存在local_ip,dest_ip,local_port以及dest_port字段中。flags字段標識什麼樣的UDP校驗和策略應該用於這個會話。或者可以完全關閉UDP校驗和,或者使用UDP簡化版(UDP Lite)[LDP99]校驗和隻覆蓋數據包的一部分。如果使用UDP Lite,chksum_len字段指齣應該進行校驗和計算的數據段的長度。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作者是ti的員工
評分作者應該是有多年的工程實際經驗,對內核部分有獨到的見解。
評分專業書籍,搞活動買的
評分該書雖然沒有包括驅動的所有方麵,但其講解角度特彆,代碼比較多,原理分析較少,適閤動手開發代碼。
評分印刷精美,是正版,不錯!
評分買瞭就沒用過,先給個好評
評分送給喜歡的人,他說書不錯。
評分圖9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