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介绍了车辆驱动系统的数学建模、后续的系统优化及其控制算法。车辆运行消耗着世界上数量可观的一次能源,其中多数为石化液态碳氢化合物。降低车辆的燃油消耗已经成为节约能源的重中之重。车辆的石化燃料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引发的世界关注日益增长,激励着工业界和学术界许多团队研发新的车辆驱动系统并探索其系统优化的新方法。作为原书第3版,本书包括了许多新的进展和内容。同时在每章结尾附有习题并在网站上提供答案。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可作为车辆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机械设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学生以及汽车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参考书。
原书第3版序言
原书第2版序言
原书第1版序言
第1章 引言
1.1 动机
1.2 目的
1.3 上游过程
1.4 车载能量载体的能量密度
1.5 获得更好燃料经济性的途径
第2章 车辆能量和燃油消耗基本概念
2.1 车辆能量损失和性能分析
2.1.1 能量损失
2.1.2 车辆性能和驾驶性
2.1.3 车辆运行模式
2.2 循环工况中的机械能需求
2.2.1 测试循环工况
2.2.2 机械能需求
2.2.3 能量消耗的一些讨论
2.3 燃油消耗的预测方法和工具
2.3.1 平均运行点法
2.3.2 准静态法
2.3.3 动态法
2.3.4 优化问题
2.3.5 软件工具
2.4 习题
第3章 基于内燃机的动力驱动系统
3.1 内燃机模型
3.1.1 绪论
3.1.2 归一化的发动机变量
3.1.3 发动机效率的表示
3.2 变速器模型
3.2.1 绪论
3.2.2 传动比的选择
3.2.3 变速器效率
3.2.4 摩擦离合器和变矩器的损耗
3.3 基于内燃机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燃油消耗
3.3.1 绪论
3.3.2 平均工作点法
3.3.3 准静态法
3.3.4 提高基于内燃机的动力总成单元燃油经济性的措施
3.4 习题
第4章 电动和混合电动推进系统
4.1 电动推进系统
4.1.1 已有的概念
4.1.2 电动汽车建模
4.2 混合电动推进系统
4.2.1 介绍
4.2.2 系统配置
4.2.3 功率流
4.2.4 功能分类
4.2.5 现有车辆情况
4.2.6 混合动力车辆建模
4.3 电动机
4.3.1 介绍
4.3.2 电动机的准静态模型
4.3.3 电机动态模型
4.4 增程器
4.5 电池
4.5.1 介绍
4.5.2 电池的准静态模型
4.5.3 电池的动态建模
4.6 超级电容
4.6.1 介绍
4.6.2 超级电容的准静态模型
4.6.3 超级电容的动态建模
4.7 电功率链
4.7.1 介绍
4.7.2 电功率链准静态建模
4.7.3 电功率链动态建模
4.8 转矩耦合器
4.8.1 介绍
4.8.2 转矩耦合器的准静态建模
4.8.3 转矩耦合器的动态建模
4.9 功率分配装置
4.9.1 介绍
4.9.2 功率分配装置的准静态建模
4.9.3 功率分配装置的动态建模
4.1 0习题
第5章 非电混合驱动系统
5.1 短期存储系统
5.2 飞轮
5.2.1 简介
5.2.2 飞轮储能器的准静态建模
5.2.3 飞轮储能器的动态建模
5.3 无级变速器
5.3.1 简介
5.3.2 无级变速器的准静态建模
5.3.3 无级变速器的动态建模
5.4 液压储能器
5.4.1 简介
5.4.2 液压储能器的准静态建模
5.4.3 液压储能器的动态建模
5.5 液压泵/马达
5.5.1 简介
5.5.2 液压泵/马达的准静态建模
5.5.3 液压泵/马达的动态建模
5.6 气动混合发动机系统
5.6.1 简介
5.6.2 运行模式
5.7 问题
第6章 燃料电池推进系统
6.1 燃料电池电动车辆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辆
6.1.1 简介
6.1.2 概念车发展现状
6.2 燃料电池
6.2.1 简介
6.2.2 燃料电池的准静态建模
6.2.3 燃料电池的动态建模
6.3 重整器
6.3.1 介绍
6.3.2 燃料重整器的准静态建模
6.3.3 燃料重整器的动态建模
6.4 习题
第7章 监督控制算法
7.1 动力总成单元控制
7.2 启发式能量管理策略
7.3 最优能量管理策略
7.3.1 最优控制问题的形成
7.3.2 非因果控制方法(离线优化)
7.3.3 因果控制方法(在线次优控制器)
7.4 习题
附录
附录A 实例研究
A.1 实例学习1:传动比优化
A.1.1 介绍
A.1.2 软件结构
A.1.3 结果
A.2 实例学习2:双离合器系统——换档策略
A.2.1 介绍
A.2.2 模型描述和问题的公式化
A.2.3 结论
A.3 实例学习3:内燃机和飞轮动力系统
A.3.1 介绍
A.3.2 建模和试验验证
A.3.3 数值优化
A.3.4 结论
A.4 实例学习4:并联式混合动力车辆优化控制
A.4.1 简介
A.4.2 建模和试验验证
A.4.3 控制策略
A.4.4 结果
A.5 实例研究5:最优车辆跟随策略
A.5.1 建模和问题描述
A.5.2 指定最终距离的最优控制
A.5.3 不指定最终距离的最优控制
A.6 实例研究6:用于竞赛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燃料最优轨迹
A.6.1 建模
A.6.2 最优控制
A.6.3 结果
A.7 案例研究7:串联混合动力公交车最优控制
A.7.1 建模和验证
A.7.2 最优控制
A.7.3 结果
A.8 实例研究8:气动混合发动机
A.8.1 面向控制的模型
A.8.2 最优控制策略
A.8.3 仿真结果
A.8.4 试验验证
附录B 最优控制理论
B.1 参数优化问题
B.1.1 无约束问题
B.1.2 数值解法
B.1.3 等式约束极值问题
B.1.4 不等式约束极值问题
B.2 最优控制
B.2.1 引言
B.2.2 基本问题的最优控制
B.2.3 哈密尔顿一次积分
B.2.4 最终状态确定的最优控制
B.2.5 不定最终时间最优控制
B.2.6 输入带边界的最优控制
附录C 动态规划
C.1 引言
C.2 原理
C.2.1 问题定义
C.2.2 最优性原理
C.2.3 确定性动态规划
C.2.4 随机动态规划
C.2.5 复杂程度
C.3 算法实现的问题
C.3.1 网格选择
C.3.2 最近邻点或插值
C.3.3 标量或集的执行
C.3.4 实例:中度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转矩分配
参考文献
我一直对汽车工程,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充满好奇,并渴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深深吸引。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我的核心兴趣——“车辆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建模与优化”则是提升其性能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驱动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驱动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各种关键部件(如电机、电池、功率电子器件)的数学模型。这不仅仅是学习公式,更是理解这些模型是如何从物理原理推导出来的,以及它们的局限性。更令我期待的是“优化”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先进的优化算法,例如基于梯度的优化、启发式算法等,并展示如何将这些算法应用于驱动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中,以实现诸如提高能量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瞬态响应等目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实际的工程应用案例,让我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第三版,意味着其内容的更新和完善,我非常有信心能够从中获得最前沿、最可靠的知识,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找到了一本能够系统性学习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的权威教材。我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着汽车工业的电动化转型,深知驱动系统是整个电动汽车的心脏,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加速性能、能耗以及驾乘体验。然而,要真正理解驱动系统的精髓,仅仅停留在表面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深入的数学建模和精密的优化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最基础的电磁学、热力学原理出发,逐步构建起复杂的驱动系统模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交流感应电机等)的数学模型,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以及功率电子变换器的建模方法。更令我兴奋的是,书中“优化”这个关键词。我期待它能介绍各种先进的优化技术,比如如何通过优化算法来确定电机的最佳工作点,如何设计能量回收策略以最大化能量利用率,如何实现电机与电池之间的协同控制以提高整体效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理解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设计,解决我们在开发高性能、高效率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本书的第三版,也代表着其内容的更新和成熟,让我对获得最前沿、最可靠的知识充满信心。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工程技术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这本书《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这种潜质。我一直对车辆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着迷,尤其是它在实现高效、环保的交通运输中的关键作用。当我了解到这本书聚焦于“建模与优化”这两个核心概念时,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能够从零开始,逐步构建起对复杂驱动系统进行精准建模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学习几个公式,更重要的是理解模型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不同参数对系统行为的影响。例如,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将电机的特性曲线、电池的内阻和容量衰减特性,以及车辆的动力学参数等,都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模型中,从而能够准确地预测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表现。而“优化”这一部分,则是我最期待的亮点。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经典的以及最新的优化技术,比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等,并详细说明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驱动系统的参数设计和实时控制。想象一下,通过这些优化方法,能够让车辆在起步加速时更加平顺有力,在高速巡航时更加节能,在制动能量回收时更加高效,这无疑是技术进步的体现。这本书的第三版,也意味着内容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我非常有信心它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这一前沿领域。
评分在我接触到《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这本书之前,我对车辆驱动系统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面。我深知,在当今汽车工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驱动系统的技术革新是核心驱动力,而“建模与优化”则是实现这种革新的关键路径。我对手书中可能包含的严谨的理论推导和细致的工程分析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构建精准数学模型的关键技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电机类型(例如永磁同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等)的数学模型,以及如何考虑其非线性特性和损耗。同时,电池的建模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包括其能量模型、功率模型以及寿命模型,特别是如何结合实际使用场景来构建更贴近实际的电池模型。而“优化”部分,更是我学习这本书的重中之重。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先进的优化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MPC)、强化学习等,并详细阐述如何将这些算法应用于驱动系统的控制策略设计,以实现诸如最大化能量效率、优化瞬态响应、降低谐波损耗等目标。我期待书中不仅有理论讲解,更能提供丰富的实例,展示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车辆设计和研发过程中,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难题,从而真正提升我在这一领域的专业能力。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源于我对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的深切关注。在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驱动系统无疑是整个车辆的核心技术之一。然而,要真正掌握这一领域,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深入的数学建模和精密的优化设计是不可或缺的。我非常期待《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建立起对复杂驱动系统进行精确建模的能力。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如何建立包括电机、电池、变速器等在内的各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深入分析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和变量。更令我兴奋的是,书中“优化”这一关键词,预示着它将带领我进入更具挑战性和实用性的领域。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先进的优化技术,例如多目标优化、鲁棒优化、实时优化等,并指导我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驱动系统的参数配置、控制策略设计以及能量管理等方面,从而最大化系统的效率、性能和可靠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在开发高性能、高效率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时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的第三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充满信心,相信它能为我打开通往该领域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位对车辆动力学和新能源技术充满热情的学习者,而《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这本书,正是我想深入探究的领域。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让电动汽车的动力输出更加高效、平顺,以及如何最大化其续航里程。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建模与优化”,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构建车辆驱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各种方法,这包括但不限于电机电磁模型、电池等效电路模型、传动系统损耗模型等。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推导出这些模型的方程,并且理解不同参数的选择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对“优化”这一部分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先进的优化算法,例如多目标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等,并展示如何将这些算法应用于驱动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中。比如,如何通过优化来设计出更高效的电机,如何优化电池的管理策略以延长电池寿命,如何优化能量回收策略以最大化能量回收率。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够提供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际案例,让我理解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的第三版,更是让我相信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车辆驱动系统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名为《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我拿到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期待。它厚实的身躯,精良的印刷,都暗示着这是一本分量十足的学术专著。我平时就对汽车动力学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技术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升效率、降低能耗的先进技术。在了解了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乃至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之后,我就迫切地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建模与优化”,直接点出了我的兴趣所在。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获得对车辆驱动系统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面认识,能够理解如何通过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以及如何运用各种优化算法来提高系统的性能,比如加速响应、续航里程、能量回收效率等等。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各种建模方法,比如基于物理的模型、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以及各种仿真工具的应用,都充满了好奇。同时,“优化”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作者很可能在书中介绍了各种优化技术,例如多目标优化、实时优化等,这些技术对于在复杂的工况下实现驱动系统的最佳性能至关重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电机、电池、功率电子器件,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协同控制。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第三版,这说明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内容也必然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充满了最新、最权威的知识。
评分我一直对汽车工程,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前沿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在我看来,车辆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效率、续航、驾乘体验以及环保性能。因此,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深入剖析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技术的专业书籍。《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理解如何从物理原理出发,构建出精准描述驱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如电机、电池、电力电子器件)行为的数学模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建模方法,比如基于物理的模型、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型集成起来,形成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驱动系统整体性能的仿真平台。更令我兴奋的是,书中“优化”这个词,预示着它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来提升驱动系统的性能。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各种优化算法,如非线性规划、全局优化等,并指导我如何利用这些算法来优化电机参数、控制策略、能量管理策略等,从而达到提升效率、降低能耗、增强动力响应等目的。这本书作为“原书第3版”,无疑意味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全面性和时效性,我非常有信心能够从中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
评分我一直对车辆工程,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讲解其核心技术的书籍。当看到《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车辆驱动系统建模与优化(原书第3版)》这本书时,我就感觉我找到了我的目标。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吸引我,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的学习需求。“车辆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灵魂,而“建模与优化”则是提升其性能的关键。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车辆驱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电机、电池、控制器、变速器等,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些组件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便于进行仿真分析和性能评估。例如,我希望学习到如何建立电机的电磁模型,电池的充放电模型,以及车辆的整车动力学模型。更重要的是,我对“优化”部分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先进的优化技术,如多目标优化、鲁棒优化等,并展示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驱动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的性能,例如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延长续航里程、提升加速响应等。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这些建模和优化方法,从而能够学以致用。这本书的第三版,也让我相信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它来提升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弥补我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领域知识体系中的一些短板。一直以来,我都在关注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虽然我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电机类型、电池管理系统等,但在深入理解驱动系统的建模和优化方面,总感觉差那么一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驱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驱动系统的拓扑结构,例如纯电动、混合动力、增程式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些驱动系统的动态行为,包括电机的转矩输出模型、电池的充放电模型、传动系统的损耗模型等等。只有建立了准确的模型,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仿真和分析,找出系统存在的瓶颈和改进空间。而“优化”这个关键词,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先进的优化算法,并展示如何将它们应用于驱动系统的设计和控制,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提升驾驶体验的目的。例如,如何优化电机的控制策略以实现最优的能效比,如何优化电池的管理策略以延长电池寿命,如何优化能量回收策略以最大化能量利用率等等。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驱动系统的建模和优化有一个更深刻、更系统的理解,并为我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评分强烈推荐,非常不错的!
评分很好的一本专业书
评分很好的一本专业书
评分本来很期待的,刚翻开一下,纸张粗制滥造,就大失所望。心想专业书籍,也就算了,结果仔细看了内容,发现很多重要的结论缺少依据,所运用到的程序也没有提供(书上说的下载地址其实下不到),看得云里雾里。说程序多么多么好,反正我没看到。
评分本来很期待的,刚翻开一下,纸张粗制滥造,就大失所望。心想专业书籍,也就算了,结果仔细看了内容,发现很多重要的结论缺少依据,所运用到的程序也没有提供(书上说的下载地址其实下不到),看得云里雾里。说程序多么多么好,反正我没看到。
评分强烈推荐,非常不错的!
评分强烈推荐,非常不错的!
评分本来很期待的,刚翻开一下,纸张粗制滥造,就大失所望。心想专业书籍,也就算了,结果仔细看了内容,发现很多重要的结论缺少依据,所运用到的程序也没有提供(书上说的下载地址其实下不到),看得云里雾里。说程序多么多么好,反正我没看到。
评分本来很期待的,刚翻开一下,纸张粗制滥造,就大失所望。心想专业书籍,也就算了,结果仔细看了内容,发现很多重要的结论缺少依据,所运用到的程序也没有提供(书上说的下载地址其实下不到),看得云里雾里。说程序多么多么好,反正我没看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