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工艺学

染料化学工艺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建荣 著
图书标签:
  • 染料
  • 化学
  • 工艺
  • 纺织
  • 印染
  • 有机化学
  • 精细化工
  • 高分子化学
  • 化学工程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35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52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4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是全球染料最大生产国,占全球染料生产60%以上,染料产业是传统精细化工的主要产业之一。染料及功能有机色素也是传统精细化工领域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染料化学工艺学”是有机化学与化工工艺相结合的一个分枝学科。“染料化学与工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专业方向和硕士研究生选修的主干课程。

内容简介

  《染料化学工艺学》以染料化学及产品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为体系,概述了发色理论、典型合成反应与工艺学,主要染料类别及功能染料及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染料产品创制及工艺设计原理、新工艺、新技术和科技创新思想。在知识点阐述时力求结合工程实际、简捷明了。
  《染料化学工艺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专业教材,也可供染料企业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高建荣,浙江工业大学工学一部,主任,教授,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工学院。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院长、浙江省“染料农药创制及共性技术研发”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应用化学学科绿色精细化学品方向负责人、有机化学硕士点负责人、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染料协会副理事长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有机染料与工业概述 1
1.1 天然染料与有机染料 1
1.1.1 天然染料发展历史 1
1.1.2 染料从天然到合成 2
1.2 合成染料工业进展 3
1.2.1 染料化学研究进展 3
1.2.2 合成染料工业现状 6
1.3 中国染料工业进展 6
第2章 染料化学理论 9
2.1 染料与颜色 9
2.1.1 颜色与色觉 9
2.1.2 染料的色光 10
2.2 经典发色理论概要 11
2.2.1 维特发-助色团理论 11
2.2.2 其他经典理论 13
2.2.3 分子结构与颜色 14
2.3 量子有机发色理论概要 16
2.3.1 基本概念 16
2.3.2 分子轨道理论要点 17
2.4 PPP-SCF-CI(PPP)法 19
2.4.1 基本概念 19
2.4.2 PPP-SCF-CI法计算例 21
2.4.3 染料发色理论中的术语 22
第3章 染料结构与性能 23
3.1 染料定义与结构类别 23
3.1.1 染料定义与分类 23
3.1.2 染料结构类别 23
3.2 染料应用类别 27
3.2.1 酸性染料 27
3.2.2 直接染料 29
3.2.3 冰染染料 30
3.2.4 还原染料 31
3.2.5 硫化染料 34
3.2.6 阳离子染料 34
3.2.7 其他类别染料 36
3.3 染料命名与应用性能 36
3.3.1 染料三段命名法 36
3.3.2 染料应用性能 38
3.3.3 《染料索引》 39
3.4 国际环保纺织标签与禁用染料 39
3.4.1 REACH法规 39
3.4.2 国际环保纺织标签 41
3.4.3 环境激素与禁用染料 43
3.5 环保型 (ECO) 染料 45
3.5.1 环保型染料定义 45
3.5.2 典型环保型染料 46
第4章 染料合成主要反应及工艺 53
4.1 染料合成基础 53
4.1.1 基础概念 53
4.1.2 有机合成中的溶剂效应 54
4.2 磺化反应及工艺 55
4.2.1 反应机理与过程分析 55
4.2.2 工艺影响因素与方法 56
4.2.3 磺化工艺及设备 57
4.3 硝化反应及工艺 60
4.3.1 硝化反应动力学 60
4.3.2 硝化工艺及设备 60
4.4 重氮化反应及工艺 62
4.4.1 反应机理与过程分析 62
4.4.2 各类芳胺重氮化工艺 64
4.5 偶合反应及工艺 65
4.5.1 反应机理与过程分析 65
4.5.2 连续偶合工艺研究 67
4.6 相转移催化 69
4.6.1 Starks循环模型 69
4.6.2 相转移催化研究进展 71
4.7 其他典型单元反应 72
第5章 染料合成及工艺 74
5.1 酸性染料 74
5.1.1 酸性染料结构 74
5.1.2 典型酸性染料合成 75
5.2 直接染料 78
5.2.1 联苯胺类直接染料 78
5.2.2 非联苯胺类直接染料及中间体 78
5.3 还原染料 81
5.3.1 靛蓝类还原染料 81
5.3.2 稠环酮类还原染料 82
5.4 阳离子染料 83
5.4.1 隔离型阳离子染料 83
5.4.2 共轭型阳离子染料 84
5.5 绿色合成技术和典型产品 87
第6章 分散染料及研究进展 91
6.1 概述 91
6.1.1 分散染料及结构 91
6.1.2 分散染料结构类别与应用 92
6.2 应用性能与染色机理 93
6.2.1 分散染料的商品化质量 93
6.2.2 分散染料染色方法 96
6.2.3 结构与性能关系 97
6.3 偶氮型分散染料 99
6.3.1 重氮组分 99
6.3.2 偶合组分 102
6.3.3 杂环缩合型分散染料 105
6.4 蒽醌型分散染料 106
6.4.1 蒽醌型分散染料中间体 106
6.4.2 蒽醌型分散染料典型产品 107
6.5 分散染料研究进展 110
6.5.1 分散染料品种调整 110
6.5.2 环保型分散染料 111
6.5.3 偶氮杂环类分散染料 115
6.5.4 碱性染色分散染料 123
6.5.5 分散染料色浆及应用 127
6.5.6 超细纤维分散染料 130
6.6 分散染料复配商品化技术 131
6.6.1 分散染料复配原理 132
6.6.2 商品化技术和分散剂 134
第7章 活性染料及研究进展 137
7.1 概述 137
7.1.1 活性染料及应用 137
7.1.2 活性染料研究进展 138
7.2 活性染料结构与应用 139
7.2.1 分类与结构特征 139
7.2.2 活性染料商品化技术 140
7.3 活性染料活性基 142
7.3.1 活性染料与纤维的结合方式 142
7.3.2 活性染料活性基类别 143
7.4 活性染料的合成 145
7.4.1 母体的选择 145
7.4.2 含氮杂环活性基活性染料的合成 147
7.4.3 活性染料关键中间体 149
7.5 活性染料染色理论 151
7.5.1 活性染料染色过程 151
7.5.2 活性染料染色机理 152
7.6 活性染料研究进展 153
7.6.1 高固色率活性染料 153
7.6.2 羊毛用活性染料 154
7.6.3 稠杂环活性染料 154
7.6.4 环保型活性染料 164
7.6.5 绿色加工工艺-膜分离技术 166
7.7 活性染料复配商品化技术 166
7.7.1 活性染料复配理论 166
7.7.2 高乌黑度活性黑染料及复配 167
7.7.3 单色谱活性染料复配增深 174
7.7.4 低盐染色活性染料 176
7.7.5 染料与助剂的复配 179
7.8 活性染料染色与超分子化学 181
7.8.1 超分子化学与染色 181
7.8.2 染料分子结构与染色性能 182
第8章 溶剂(荧光)染料及研究进展 185
8.1 概述 185
8.1.1 溶剂染料及分类 185
8.1.2 溶剂染料结构特征 187
8.2 溶剂染料结构与性能 187
8.2.1 偶氮型溶剂染料 187
8.2.2 芳甲烷型溶剂染料 192
8.2.3 酸性染料与胺及碱性染料络合物 194
8.2.4 蒽醌型溶剂染料 196
8.2.5 其他结构溶剂染料 198
8.3 有机荧光溶剂染料 200
8.3.1 荧光与荧光光谱 201
8.3.2 荧光参数 202
8.3.3 有机荧光染料结构特征 203
8.3.4 结构与荧光性能关系 208
8.4 有机荧光溶剂染料研究进展 210
8.4.1 荧烷类有机荧光染料 211
8.4.2 1,8-萘二酰亚胺类有机荧光染料 212
8.4.3 香豆素类有机荧光染料 214
8.5 溶剂染料应用与评价 218
8.5.1 溶剂染料的应用 218
8.5.2 溶剂染料的测色 219
第9章 功能染料及研究进展 220
9.1 概述 220
9.2 功能染料分类 221
9.3 有机光导材料 222
9.3.1 激光打印原理及过程 222
9.3.2 电荷产生材料 223
9.3.3 电荷转移材料 223
9.4 激光染料 224
9.4.1 激光与激光器 224
9.4.2 激光染料 226
9.5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229
9.5.1 电致发光现象与器件 229
9.5.2 载流子传输材料和发光材料 230
9.5.3 有机悬挂体系电致发光材料 236
9.6 有机非线性光学(NLO)材料 236
9.6.1 分子非线性光学原理 236
9.6.2 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237
9.6.3 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238
9.6.4 有机金属色素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242
9.7 染料敏化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 252
9.7.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原理 252
9.7.2 有机染料敏化剂 254
9.7.3 DSSC性能主要指标 256
9.7.4 金属有机染料敏化剂研究 257
9.7.5 有机染料敏化剂研究 258
9.8 化学发光材料 267
9.8.1 化学发光原理 268
9.8.2 化学发光材料 268
9.9 喷墨打印和热扩散转移成像技术用染料 269
9.9.1 喷墨打印染料 269
9.9.2 热扩散转移成像技术用染料 271
9.10 荧光探针及生物学应用染料 273
9.10.1 分子识别与荧光探针 273
9.10.2 用于生物标记的荧光染料 276
9.10.3 吡咯并吡咯二酮型荧光探针 277
9.10.4 氟硼荧型荧光探针 280
9.10.5 生物学应用染料 288
参考文献 290

《染料化学工艺学》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染料化学工艺学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深入探讨了染料的合成、性能、应用及其工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染料科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染料概述与分类 本章首先对染料这一重要化学品进行了基本定义和历史回顾,阐述了染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接着,详细介绍了染料的多种分类方法,包括按化学结构(如偶氮染料、蒽醌染料、靛类染料、三苯甲烷染料等)、按应用性能(如酸性染料、碱性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等)以及按应用领域(如纺织染料、皮革染料、纸张染料、油墨染料、食品染料、化妆品染料等)等。通过对各类染料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的介绍,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染料的合成方法与机理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阐述了染料合成的常用化学反应和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芳香族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如重氮化-偶联反应、磺化反应、硝化反应、卤代反应、酰化反应等)在染料合成中的应用。同时,深入探讨了染料分子结构与颜色、牢度等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显色基团、助色基团的作用。此外,还涵盖了部分特殊染料(如荧光增白剂、光致变色染料、电致变色染料等)的合成原理。本章强调了工艺优化、反应条件控制、副反应抑制以及产物分离提纯等实际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第三章: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应用 本章聚焦于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光稳定性、热稳定性、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等)、吸附性能、光谱吸收特性(色光、饱和度、明度)等。详细解释了这些性质如何影响染料的应用效果。例如,溶解性关系到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分散性和均匀性;稳定性则直接决定了染色产品的耐用性。本章将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阐述了不同类型染料适用于哪些具体材料和加工工艺,例如,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的共价键结合原理,分散染料在疏水性纤维上的染色机理等。 第四章:现代染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分子设计来调控染料的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介绍了染料分子结构的修饰策略,如引入不同取代基、改变发色团和助色基团的组合、构建大分子染料等,以实现对色光、牢度、溶解性、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优化。本章还涉及了功能性染料的研究进展,如用于信息记录、生物标记、光电器件等领域的新型染料。通过对前沿研究的介绍,激发读者对染料创新研究的兴趣。 第五章:染料工业的生产工艺与设备 本章转向工业生产层面,详细介绍了染料大规模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包括反应釜、分离设备(如过滤机、离心机)、干燥设备(如喷雾干燥器、滚筒干燥器)、研磨设备等。重点讲解了批量生产与连续生产的工艺特点,以及自动化控制在染料生产中的应用。同时,还讨论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措施(如废水、废气处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本章旨在让读者了解染料生产的实际操作和工业化挑战。 第六章:染料的应用技术与染色方法 本章深入讲解了染料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技术。以纺织印染为例,详细介绍了水性染色、分散染色、轧染、浸染、印花等多种染色方法,以及相应的工艺参数控制,如染浴pH值、温度、时间、助剂的选择与用量等。此外,还涉及了皮革、纸张、塑料、涂料等行业的染料应用技术。本章强调了不同材料与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条件来获得理想的染色效果和产品质量。 第七章:染料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影响 本章展望了染料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环境友好型染料(如生物基染料、可降解染料)、高性能染料(如高牢度、高色光、多功能染料)的开发。重点关注了绿色化学理念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如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工艺。同时,本章也客观分析了染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而言之,《染料化学工艺学》是一本内容详实、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书籍,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染料及相关行业的研究开发人员、工程师以及对染料化学感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染料的化学原理、合成工艺、性能特点、应用技术以及行业发展动态。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捧读这本书,我被其简洁而富有力量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深邃的、仿佛能吸收一切光线的黑色,配以烫金的、颇具质感的书名。这股低调的奢华感,预示着书中蕴含着的是一种深邃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我一直认为,色彩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染料,则是将这份情感具象化的神奇媒介。 深入阅读后,我才真正领略到这本书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染料的种类和外观,而是如同解剖学般,细致入微地解析了染料的化学构成。书中对于不同染料分子中发色团、助色团的精巧设计,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从而产生万千色彩的奥秘,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讲解还原染料的染色原理时,书中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式和分子结构图,清晰地展现了染料在还原剂作用下如何转化为可溶性隐色体,以及之后如何重新氧化固着在纤维上的过程,让我仿佛亲临了一场精妙的化学实验。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书中对各项染色工艺的深入剖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出各种工艺名称,而是对每一种工艺的流程、关键参数(如温度、pH值、时间、助剂用量等)以及它们对染色效果的影响,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描述。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分散染料在涤纶染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分散剂的选择和染色温度来解决匀染性差的问题,这些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书中对染料牢度性能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牢度分为几个等级,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色牢度下降的各种化学和物理机理,例如光照引起的氧化降解、水洗时的迁移、摩擦引起的损耗等。书中还介绍了多种提高染料牢度的策略,如对染料进行化学改性、采用特殊的后处理技术等,这让我明白,一件衣服色彩的持久,是多么不易的成就。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书中还拓展了染料在非纺织领域的应用。例如,在油墨、涂料、甚至生物医药领域,染料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都得到了细致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染料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远非我之前所能想象。 书中对于色彩理论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关于色彩的科学原理,更是将色彩与心理学、美学相结合,探讨色彩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色彩搭配的实用建议,以及如何利用染料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传达特定的信息。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乏引人入胜的叙事性。作者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化学概念,例如,将染料分子比作“色彩的艺术家”,而纤维则像是“画布”,它们之间的结合,便共同创造出一幅幅流动的艺术品。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精髓。 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图表,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例如,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染料分子在染色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而那些精密的工艺流程图,则能清晰地展现染料生产的各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维度。它让我从一个“只看色彩”的普通读者,蜕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色彩背后科学”的深度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求知欲,并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色彩世界的无尽奥秘。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被其独特的设计风格所吸引。封面选用了一种极其细腻的、带有微妙光泽的蓝色,如同深邃的夜空,又像是浓缩了无数种颜色的精华。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让我立刻对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一直认为,色彩是世界沟通的一种无声语言,而染料,则是创造这种语言的魔法师。 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染料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精辟阐述深深打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染料的分类,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染料分子中,发色团、助色团以及分子整体构型是如何影响其最终呈现出的色彩、色光、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表现。例如,书中对活性染料分子中活性基团与纤维素纤维之间形成共价键的机理,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这对于理解其卓越的染色牢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各种染色工艺的详尽描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实际生产中的各种细节,例如染浴的pH值控制、温度曲线的设计、助剂的选择与添加时机等,都一一进行了阐述。书中还特别讨论了针对不同纤维类型(如天然纤维、合成纤维、以及混纺纤维)所采用的优化染色工艺,这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书中对于染料色牢度的深入解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简单地将色牢度分为几个等级,而是详细分析了影响色牢度的各种因素,例如光照、摩擦、水洗、氯漂等,并且深入探讨了导致这些牢度下降的化学机理。书中还介绍了多种提高色牢度的策略,如优化后处理工艺、使用特殊的固色剂等,这让我对一件衣服色彩的持久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触及了染料在非纺织领域的应用。例如,在皮革着色、纸张染色、甚至在一些特殊材料(如光致变色材料、荧光材料)的开发中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染料的魅力远不止于我们日常所见的衣物,它在更广阔的科技和工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书中对于色彩科学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物理层面,更是结合了心理学和美学的原理,阐述了色彩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和感知。书中还介绍了色彩搭配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染料选择来创造出具有特定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的作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生动的趣味性。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化学概念,例如,将染料分子比作“辛勤的工匠”,而纤维则像是“等待被装点的大地”,生动地描绘了染料与纤维结合的过程。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轻松掌握其中的知识。 书中丰富的图片和精美的图表,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例如,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染料分子在染色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而一些工艺流程图,则能清晰地展现染料生产的各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从一个“只看到色彩”的普通人,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色彩背后科学”的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并引领他们深入探究色彩世界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可以用“厚重”来形容。翻开扉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精密的图表,就预示着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的著作。我是一名在纺织行业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一直以来,我对染料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 书中对于染料分子结构的解析,让我对各种染料的性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它详细阐述了偶氮染料的发色团和助色团是如何影响颜色的深浅和色泽的,以及蒽醌染料为何具有优异的耐光牢度。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金属络合染料的部分印象深刻,书中介绍了金属离子与染料分子如何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显著提高染料的各项牢度性能,这对我日常工作中选择染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书中关于染料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和分散性,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讨论。这对于理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行为至关重要。例如,对于疏水性纤维如涤纶,分散染料的粒径大小和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染色均匀度和色泽。书中给出的各种实验数据和工艺参数,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染色工艺对染料性能的影响。不同的染色温度、pH值、以及助剂的使用,都会对染料的上染率、匀染性和最终的染色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书中对于某些特定纤维(如粘胶、腈纶)的染色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来解决这些问题,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过去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的解决思路。 我对书中关于环保染料的章节尤为关注。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开发和使用环保染料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书中介绍了生物基染料、天然染料的提取和应用,以及低盐、低碱的染色工艺,这让我看到了染料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书中对于染料品种的介绍,非常全面。从最常用的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到功能性染料如荧光增白剂、光致变色染料,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染料类别。对于每一种染料,书中都详细介绍了其化学结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染色方法。这就像一本染料的“百科全书”,可以随时查阅,解决工作中的疑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时,会配以清晰的反应机理图,这对于理解抽象的化学过程非常有帮助。而且,作者在行文中,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低,对于初学者也非常友好。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逻辑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从基础的染料分类,到具体的染色工艺,再到环保和创新应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对染料化学工艺学的完整认知。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且实用的染料化学工艺学知识体系。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染料的理论认知,也为我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染料化学工艺学》,它的封面设计,是一种非常克制而又内敛的灰蓝色,没有丝毫张扬,却散发着一种沉静的智慧光芒。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染料本身,它们在未被使用时,仿佛只是普通物质,一旦遇上纤维,便能绽放出惊人的生命力。我一直对色彩背后的科学原理充满好奇,也渴望能够理解那些将物质转化为绚烂色彩的奥秘。 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书中对染料化学结构的深入解析所吸引。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严谨的化学式和详实的分子结构图,详细解释了不同染料的构成要素,例如发色团、助色团以及染料分子整体的共轭体系是如何影响其颜色、色光以及在不同媒介中的表现。书中对于活性染料分子中“活性基团”的详尽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何这类染料能够与纤维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从而获得卓越的染色牢度。 令我尤为赞叹的是,书中对各种染色工艺的介绍,其细致程度堪比一本操作手册。从染浴的配制,到温度、pH值的精确控制,再到助剂的选择与添加时机,每一个环节都被娓娓道来。书中针对不同纤维类型(如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合成纤维等)所设计的优化染色工艺,也让我对染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关于分散染料在疏水性纤维染色中,如何通过控制染料粒径和使用分散剂来提高染色均匀度,就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对染料色牢度的深入解读,更是让我对“色彩的持久性”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色牢度的等级,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色牢度下降的各种化学和物理机理,例如光照引起的氧化降解、水洗时的迁移、摩擦引起的损耗等。书中还介绍了多种提高染料牢度的策略,如对染料进行化学改性、采用特殊的后处理技术等,这让我明白,一件衣服色彩的持久,是多么不易的成就。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书中还拓展了染料在非纺织领域的应用。例如,在油墨、涂料、甚至生物医药领域,染料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都得到了细致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染料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远非我之前所能想象。 书中对于色彩理论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关于色彩的科学原理,更是将色彩与心理学、美学相结合,探讨色彩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色彩搭配的实用建议,以及如何利用染料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传达特定的信息。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乏引人入胜的叙事性。作者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化学概念,例如,将染料分子比作“色彩的艺术家”,而纤维则像是“画布”,它们之间的结合,便共同创造出一幅幅流动的艺术品。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精髓。 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图表,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例如,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染料分子在染色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而那些精密的工艺流程图,则能清晰地展现染料生产的各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维度。它让我从一个“只看色彩”的普通读者,蜕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色彩背后科学”的深度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求知欲,并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色彩世界的无尽奥秘。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它那朴实却又富有质感的封面所吸引。那是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棕色,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有着泥土般的亲和力,让我联想到那些自然界中孕育色彩的源泉。我一直认为,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表达,而染料,便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石。 书中的内容,远比我最初的设想来得更加宏大和深入。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上介绍染料的颜色,而是从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出发,逐一剖析了各种染料的分子结构。书中对于偶氮染料、蒽醌染料、以及金属络合染料等不同类别的染料,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化学结构分析,并着重阐述了这些结构特点是如何决定了它们的颜色、色光以及在不同纤维上的亲和力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所吸引,它将复杂的化学反应,形象地比喻成一场精密的“化学拥抱”。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染色工艺的详尽讲解。它不仅仅是列举出不同的染色方法,更是深入分析了每一种工艺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的纤维类型。例如,在讲述活性染料的染色过程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温度、pH值、以及电解质浓度对染料上染率和固色率的影响,这让我明白,获得一件色彩鲜艳且牢固的衣物,背后需要多么精密的工艺控制。 书中对染料色牢度的论述,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耐洗”、“耐晒”,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色牢度下降的各种化学机理,例如光氧化、水解、以及迁移等。书中还介绍了多种提高色牢度的策略,如后处理工艺、使用特殊的固色剂等,这让我明白了,一件衣物的色彩之所以能够持久,是经历了多么精心的“守护”。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染料在纺织品之外的广泛应用。例如,在皮革、纸张、甚至食品着色等领域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染料的无限可能性,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在多个行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书中对于色彩理论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更是结合了心理学和美学的原理,阐述了色彩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和感知。书中还介绍了色彩搭配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染料选择来创造出具有特定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的作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生动的趣味性。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化学概念,例如,将染料分子比作“色彩的信使”,而纤维则像是“接收信息的载体”,生动地描绘了染料与纤维结合的过程。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轻松掌握其中的知识。 书中丰富的图片和精美的图表,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例如,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染料分子在染色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而一些工艺流程图,则能清晰地展现染料生产的各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从一个“只看到色彩”的普通人,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色彩背后科学”的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并引领他们深入探究色彩世界的奥秘。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觉得它很有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厚重,更是一种知识的厚重感。封面上那种低饱和度的、仿佛历经岁月沉淀的米白色,配上简洁的黑体字,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又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色彩的产生和变化充满好奇,而染料,无疑是这一切的源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 书中对染料化学结构的分析,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各种染料的分子式,而是深入剖析了染料分子中发色团、助色团以及整个共轭体系是如何协同作用,从而产生出缤纷的色彩。例如,书中对直接染料分子中长链共轭体系的描述,让我明白了为何这类染料能够直接吸附在纤维上,而无需复杂的化学反应。 令我赞叹的是,书中对各种染色工艺的介绍,其细致程度简直令人惊叹。从染浴的配制,到温度、pH值、以及助剂的精确控制,每一个步骤都被娓娓道来。书中还针对不同的纤维类型,例如棉、麻、丝、毛、涤纶、锦纶等,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染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来获得最佳的染色效果。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染色工艺,其中对于电解质浓度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何在染色过程中需要加入食盐。 书中对染料色牢度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耐洗”、“耐晒”等概念,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色牢度下降的各种化学和物理机理,例如光照引起的氧化降解、水洗时的迁移、摩擦引起的损耗等。书中还介绍了多种提高染料牢度的策略,如对染料进行化学改性、采用特殊的后处理技术等,这让我明白,一件衣服色彩的持久,是多么不易的成就。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书中还拓展了染料在非纺织领域的应用。例如,在油墨、涂料、甚至生物医药领域,染料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都得到了细致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染料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远非我之前所能想象。 书中对于色彩理论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关于色彩的科学原理,更是将色彩与心理学、美学相结合,探讨色彩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色彩搭配的实用建议,以及如何利用染料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传达特定的信息。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乏引人入胜的叙事性。作者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化学概念,例如,将染料分子比作“色彩的艺术家”,而纤维则像是“画布”,它们之间的结合,便共同创造出一幅幅流动的艺术品。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精髓。 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图表,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例如,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染料分子在染色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而那些精密的工艺流程图,则能清晰地展现染料生产的各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维度。它让我从一个“只看色彩”的普通读者,蜕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色彩背后科学”的深度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求知欲,并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色彩世界的无尽奥秘。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上那种深邃的、略带哑光的蓝色时,我心中就涌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色彩缤纷世界的窗户,让我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染料是一种充满魔力的物质,它们能够将平凡的世界变得如此绚丽多彩。 这本书的内容,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染料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颜色的应用,更是深入探究了染料的内在本质。书中对于不同染料类别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解析,例如,它详细阐述了偶氮染料的发色团是如何与助色团协同作用,从而产生鲜艳的色彩,以及蒽醌染料为何能够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色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感到着迷,它将抽象的化学反应,描绘得如同精密的舞步。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染色工艺的细致入微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列举出不同的染色方法,更是深入分析了每一种工艺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的纤维类型。例如,在讲述活性染料的染色过程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温度、pH值、以及电解质浓度对染料上染率和固色率的影响,这让我明白,获得一件色彩鲜艳且牢固的衣物,背后需要多么精密的工艺控制。 书中对染料色牢度的论述,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耐洗”、“耐晒”,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色牢度下降的各种化学机理,例如光氧化、水解、以及迁移等。书中还介绍了多种提高色牢度的策略,如后处理工艺、使用特殊的固色剂等,这让我明白了,一件衣物的色彩之所以能够持久,是经历了多么精心的“守护”。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染料在纺织品之外的广泛应用。例如,在皮革、纸张、甚至食品着色等领域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染料的无限可能性,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在多个行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书中对于色彩理论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更是结合了心理学和美学的原理,阐述了色彩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和感知。书中还介绍了色彩搭配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染料选择来创造出具有特定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的作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生动的趣味性。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化学概念,例如,将染料分子比作“色彩的信使”,而纤维则像是“接收信息的载体”,生动地描绘了染料与纤维结合的过程。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轻松掌握其中的知识。 书中丰富的图片和精美的图表,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例如,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染料分子在染色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而一些工艺流程图,则能清晰地展现染料生产的各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从一个“只看到色彩”的普通人,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色彩背后科学”的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并引领他们深入探究色彩世界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种低饱和度的绿,带着一种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被岁月浸染的森林。我一直对颜色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色彩的物质。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期待着能够揭开染料神秘的面纱,理解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又如何赋予世界缤纷的。 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染料的“是什么”,更是关于染料的“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它从最基本的染料化学结构出发,逐一剖析了不同染料类别的分子特性,例如,关于分散染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上染机理,以及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书中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讲解,配以精美的分子结构图,让我对染料的微观世界有了直观的认识。 令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对各种染色工艺的介绍。从经典的浸染、轧染,到现代化的气流染色、数码喷墨打印,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分析了每种工艺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场景。例如,在讲述活性染料的染色工艺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温度、pH值、和盐浓度对染料固色率的影响,这对于我理解如何获得高品质的染色效果至关重要。 书中对染料的牢度性能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色牢度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颜色是否会褪色,而是涉及到光照、摩擦、水洗、甚至唾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书中详细分析了导致色牢度下降的各种机理,例如光氧化、水解、以及迁移等,并介绍了提高色牢度的各种方法,如后处理工艺、使用特种染料等。 让我意外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染料的生态性和安全性。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于染料的环保性和无毒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书中介绍了多种环保型染料,如低毒性染料、生物可降解染料,以及天然染料的提取和应用,并且讨论了染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和废水净化的技术。这让我看到了染料行业在追求色彩的同时,也在积极拥抱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还发现,书中对于色彩理论的探讨,也非常深入。不仅仅是停留在物理层面,而是结合了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阐述了色彩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情感和认知。书中介绍了色彩搭配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染料来创造出具有特定情感表达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趣味。作者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化学概念,例如,将染料的分子结构比作一串精巧的“锁”,而纤维的分子链则像是“钥匙”,只有当“锁”和“钥匙”完美契合时,颜色才能牢固地附着在纤维上。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书中大量的高质量插图和图表,也为理解内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一些复杂的反应机理图,清晰地展示了染料分子在染色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而一些生产工艺流程图,则直观地展现了染料生产的各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色彩世界的全新认知。它让我看到了染料的科学之美,工艺之巧,以及它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启迪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感觉它比我想象中要沉甸甸许多,这是一种实在的厚重感,仿佛里面凝聚了无数的知识精华。封面上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加上一种低调而沉稳的墨绿色,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积淀和专业的严谨。我一直以来对色彩的形成和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而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色彩背后的科学密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染料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细致分析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出各种染料的化学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发色基团、助色基团、以及染料分子整体构型是如何影响其颜色、色光、以及在不同纤维上的亲和力的。例如,书中关于靛蓝染料的发色机理,就详细解释了其共轭体系是如何吸收可见光,从而呈现出其标志性的蓝色。这种深入的解析,让我对“蓝色”有了全新的认识。 让我尤为惊叹的是,书中对于各种染色工艺的描述,其细致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从基础的染浴配制,到复杂的温度、pH值、以及助剂的控制,每一个细节都被娓娓道来。书中对于不同纤维(如棉、麻、丝、毛、涤纶、锦纶等)在染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以及针对这些特性所设计的优化工艺,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明白,获得鲜艳且牢固的染色效果,需要多么精密的工艺控制。 书中关于染料牢度的论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耐洗”、“耐晒”,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牢度下降的内在原因。例如,在讲解耐光牢度时,书中细致地阐述了光引发的氧化、还原、以及水解等反应机理,并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染料分子结构或采用光稳定剂来提高其耐光性。这让我意识到,一件衣服的颜色能够持久,背后是多么复杂的科学支撑。 令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详细介绍了染料在纺织品以外领域的应用。例如,在皮革、纸张、油墨、甚至食品着色等方面的应用,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让我看到,染料的魅力,远不止于衣物的色彩,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前沿染料技术的介绍,例如智能染料、功能性染料等。书中探讨了这些染料如何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如温度、光照、pH值等)而改变颜色或性能,以及它们在未来可能的应用前景。这让我感受到了染料化学领域的蓬勃发展和无限创新潜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生动的描绘。作者善于将抽象的化学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例如,将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作“一次浪漫的邂逅”,而良好的染色效果,则像是“一段牢不可破的婚姻”。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够轻松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书中穿插的各种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图表,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这些图表不仅仅是内容的辅助,更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工艺流程。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从一个“只看到色彩”的普通读者,变成一个能够“理解色彩背后科学”的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并引领他们深入探究色彩世界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那种深邃的蓝色,仿佛浓缩了无数种色彩的精华,让人联想到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以及那些将平凡物质转化为绚丽色彩的神奇过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一探究竟。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最初的设想,更加宏大和深入。它不仅仅是关于染料本身的化学性质,更是将染料的生产、应用、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机理,到蛋白质纤维的染色特性,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活性染料的部分所吸引,它详细讲解了活性基团与纤维分子之间是如何形成牢固的共价键,这对于理解染料的耐洗牢度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不同的染色方法,比如浸染、轧染、连续染色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染衣过程,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它还深入探讨了染料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例如废水处理、废气排放等。书中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染料合成方法,以及开发可降解的染料。这让我看到了染料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科技如何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我之前一直对染料的生产过程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这本书则为我拨开了迷雾,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染料生产车间。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各种染料的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我看到了那些精密的反应釜,管道,以及各种分离和纯化设备。书中对于每一步操作的参数,例如温度、压力、pH值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让我对工业生产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甚至可以想象出,操作人员是如何一丝不苟地按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的。 书中对于不同种类染料的分类和应用,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分散染料在涤纶染色中的应用,到酸性染料在羊毛和尼龙染色中的优势,再到还原染料的卓越牢度,每一个章节都让我学到了新的知识。我了解到,不同的纤维需要不同类型的染料,而选择合适的染料,才能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这本书就像一本宝典,为我打开了染料世界的万千色彩。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染料色牢度的深入探讨。书中详细分析了影响色牢度的各种因素,例如光照、摩擦、洗涤、氯漂等,并介绍了提高色牢度的各种方法。这让我明白,一件衣服的颜色是否持久,不仅仅取决于染料本身,还与染色工艺、后处理等多种因素有关。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衣物的色彩,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颜色鲜艳且持久的衣物。 书中对于染料的色彩理论,也进行了相当篇幅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色谱展示,而是深入到色彩的产生机理,以及色彩的感知。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颜色会给人带来特定的感觉,以及如何通过染料的搭配来创造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对于从事设计或者艺术相关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还在于它所展现出的科学的严谨性和技术的创新性。书中对于每一种染料的合成反应,都给出了详细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机理。同时,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最新的染料合成技术和应用,例如纳米染料、智能染料等。这让我看到了染料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无限可能。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没有深厚化学背景的读者,也能通过书中详细的解释和生动的比喻,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类比,例如将染料分子比作“小小的彩色钥匙”,而纤维分子则像是“拥有无数小锁孔的家”,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染料与纤维结合的原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和知识上的启迪。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染料的教材,更是一部关于色彩、化学与工艺的百科全书。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染料、纺织、或者化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一定会被它所吸引,并从中获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