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Subgrad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Subgrad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道路工程
  • 路基设计
  • 城市道路
  • 国家标准
  • 规范
  • 土木工程
  • 交通工程
  • CJJ 194-2013
  • 设计规范
  • 工程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37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79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CJJ 194-2013)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Subgrad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般路基;5.路基排水;6.路基防护与支挡;7.特殊路基;8.路基改建与扩建。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一般路基
4.1 一般规定
4.2 路基干湿类型
4.3 填方路基
4.4 挖方路基
4.5 路床
4.6 路基压实
4.7 特殊部位的路基填筑与压实
5 路基排水
5.1 一般规定
5.2 地表水
5.3 地下水
6 路基防护与支挡
6.1 -般规定
6.2 路基稳定与变形计算
6.3 路基防护
6.4 支挡加固
6.5 路基监测
7 特殊路基
7.1 一般规定
7.2 软土地区路基
7.3 红黏土与高液限土地区路基
7.4 膨胀土地区路基
7.5 黄土地区路基
7.6 盐渍土地区路基
7.7 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
7.8 岩溶地区路基
7.9 浸水路基
7.10 滨海路基
8 路基改建与扩建
8.1 一般规定
8.2 既有路基性状调查与评价
8.3 既有路基利用与处治
8.4 路基拓宽
附录A 路基临界高度
附录B 路基回弹模量确定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前言 本规范是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B 50026-93)等相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城市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修订而成。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城市道路路基的设计原则、设计依据、路基土的选用、路基设计要求、路基施工技术要求、路基检测与验收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路基设计。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应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B 50026-93)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在执行本规范的同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 总则 1.1 本规范是为了统一城市道路路基设计标准,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技术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1.2 城市道路路基的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道路路基的设计,应根据道路的等级、交通量、设计速度、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材料供应情况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宜的设计方案。 1.4 城市道路路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防止路基沉降、变形、边坡失稳等病害的发生。 1.5 城市道路路基的设计,应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确保行车舒适、平稳。 1.6 城市道路路基的设计,应注重节能减排,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施工技术。 2 术语 2.1 路基 (Subgrade): 指道路地面以下的组成部分,包括路床和路堤。 2.2 路床 (Roadbed): 指路基顶面至设计路面结构底面之间的部分。 2.3 路堤 (Embankment): 指低于设计路面标高、填筑形成的土体部分。 2.4 路堑 (Cutting): 指挖方形成的、低于设计路面标高的部分。 2.5 地基 (Foundation): 指承受路基荷载的天然土体或人工填筑的土体。 2.6 设计荷载 (Design Load): 指路基设计时所考虑的车辆荷载、恒荷载及其他作用。 2.7 设计沉降 (Design Settlement): 指路基在设计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允许的最大沉降量。 2.8 整体稳定性 (Overall Stability): 指路基边坡在荷载作用下保持整体不发生滑动破坏的能力。 2.9 抗剪强度 (Shear Strength): 指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2.10 固结 (Consolidation): 指饱和土体在荷载作用下,孔隙水逐渐排出,体积逐渐减小,强度逐渐增大的过程。 2.11 冻胀 (Frost Heave): 指在冻胀性土地区,由于含水量高的土体在冻结过程中,水分结冰形成冰层,导致土体体积膨胀的现象。 2.12 胀缩性土 (Expansive Soil): 指某些黏性土在含水量变化时,发生显著体积膨胀或收缩的土。 2.13 透水性 (Permeability): 指土体允许水分通过的能力。 2.14 击实 (Compaction): 指通过外力作用,使土的干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小的过程。 2.15 密实度 (Compaction Degree): 指土体实际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或实际干密度与天然干密度的比值。 2.16 试验段 (Test Section): 指为确定最佳施工工艺、参数而设置的试验性路段。 3 设计依据 3.1 地形图和地质勘察报告: 应详细了解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分布、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地质灾害等情况。 3.2 水文气象资料: 应了解当地的降雨量、蒸发量、气温、冻土深度、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等情况。 3.3 交通量和荷载等级: 应根据道路等级和预期交通量,确定设计荷载和设计车辆类型。 3.4 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 应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B 50026-9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等相关国家标准以及地方性规定。 3.5 环保要求: 应考虑道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3.6 材料供应情况: 应了解当地可用的填料、石料、土工合成材料等。 4 路基土的选用 4.1 路堤填料: 4.1.1 优先选用透水性良好、强度高、不易沉降的砂、砂砾、碎石等土料。 4.1.2 严禁使用含腐殖质、有机物含量高的土料、冻土、沼泽土、黑土、耕作层土等不适宜的土料作为路堤填料。 4.1.3 粉土、黏性土可作为路堤填料,但应根据其工程性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1.4 利用当地挖出的土作为填料时,应进行充分的土工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其使用范围和处理方法。 4.2 路堑土: 4.2.1 挖出的土方,除不适宜作为填料的以外,均可作为路堤填料。 4.2.2 对于饱和软弱土、膨胀土、液化土等不良土,应根据情况进行换填、加固或采取其他处理措施。 4.3 路床填料: 4.3.1 路床填料的选择,应根据路床的受力情况、路面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综合确定。 4.3.2 一般情况下,可选用细粒土、粗粒土、砂砾、碎石等。 4.3.3 在寒冷地区,路床填料的抗冻胀性应满足要求。 4.3.4 在膨胀性土地区,路床填料的抗胀缩性应满足要求。 5 路基设计要求 5.1 路基横断面: 5.1.1 路基的宽度应满足行车道、侧车道、路肩、排水沟等的要求,并留有发展余地。 5.1.2 路堤的顶面宽度,应为路面结构宽加上两侧路肩宽度。 5.1.3 路堑的宽度,应根据设计车道数、路肩宽度、边坡坡度、排水设施等综合确定。 5.2 路基填筑高度: 5.2.1 路堤填筑高度应根据设计标高、地基承载力、冻胀影响、排水条件等确定。 5.2.2 在低洼、易涝地区,应适当提高路堤填筑高度,以利于排水。 5.3 路基边坡: 5.3.1 路基边坡的设计,应根据土的性质、填筑高度、气候条件、工程地质等因素综合确定。 5.3.2 路堤边坡应平缓、稳定,并应采取排水和防护措施。 5.3.3 路堑边坡应根据土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坡度,并应采取边坡防护和排水措施,防止滑坡和水土流失。 5.4 路基排水: 5.4.1 路基排水是保证路基稳定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 5.4.2 应根据地形、降雨量、地下水位等情况,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排水管等。 5.4.3 路基两侧应设置排水设施,将路表水和地下水及时排出,防止水分渗透到路基内部。 5.5 路基土的压实: 5.5.1 路基土的压实是提高路基密实度和承载力的关键。 5.5.2 应根据填料的性质、含水量、压实机械等,确定最佳压实方法和压实遍数。 5.5.3 路基填筑应分层进行,每层厚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5.5.4 压实度是评价路基填筑质量的重要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5.6 特殊土地区路基设计: 5.6.1 膨胀性土地区: 应采取换填、隔水、加固等措施,限制膨胀土的吸湿和胀缩。 路堤填料应选用透水性好、膨胀性小的土料。 路基设计应考虑充分的排水,避免水分在路基中滞留。 5.6.2 寒冷地区: 应根据冻土深度,确定路基的填筑高度,并采取防冻胀措施。 路床填料应选用抗冻胀性好的土料。 应设置排水设施,及时排除路基中的水分,减少冻胀的影响。 5.6.3 湿陷性黄土地区: 应根据黄土的湿陷性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换填、压实、注浆等。 应采取有效的防水和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浸入黄土层。 6 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6.1 施工准备: 6.1.1 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的准备。 6.1.2 对施工场地进行测量放样,确定路基的边界和标高。 6.1.3 清理施工区域内的表土、植被、杂物等。 6.2 填筑与压实: 6.2.1 填筑前,应根据土料的性质,调整含水量至最佳含水量范围内。 6.2.2 路基填筑应分层进行,每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6.2.3 每层填土铺设后,应及时进行压实。压实机械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6.2.4 压实过程中,应检查土层的密实度,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6.2.5 路基两侧的填筑和压实,应同步进行,避免产生应力集中。 6.3 边坡防护: 6.3.1 路基边坡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防护,如砌石护坡、植草护坡、土工格室护坡等。 6.3.2 边坡防护措施的施工,应保证防护层的完整性和牢固性。 6.4 排水设施施工: 6.4.1 排水沟、截水沟、排水管等排水设施的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 6.4.2 排水设施应保证畅通,不得有淤塞。 6.5 施工测量与控制: 6.5.1 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测量,控制路基的标高、宽度、边坡坡度等。 6.5.2 当发现设计参数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 7 路基检测与验收 7.1 检测内容: 7.1.1 密实度检测: 采用环刀法、核子密度仪等方法,检测路基土的压实度。 7.1.2 平整度检测: 采用直尺、平整度仪等方法,检测路基顶面的平整度。 7.1.3 强度检测: 采用承载比(CBR)试验、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检测路基的承载能力。 7.1.4 边坡稳定性检测: 对边坡进行观测,检查是否存在滑移、变形等迹象。 7.1.5 排水设施检测: 检查排水设施的畅通情况。 7.2 验收: 7.2.1 路基工程在施工完成后,应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进行分阶段验收。 7.2.2 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单位工程验收。 7.2.3 路基工程的最终验收,应在路面结构铺设完成并具备检测条件后进行。 7.3 质量记录: 7.3.1 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各项检测数据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数据。 7.3.2 完整的质量记录是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 8 附录 (附录内容通常包含一些详细的计算公式、图表、试验方法等,此处省略具体内容。) 结语 城市道路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是道路工程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道路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本规范的实施,旨在提升城市道路路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按照本规范的要求执行,并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相关技术,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地方市政部门从事项目审核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最看重的是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拿到这本标准时,我立刻将其与我手上正在进行的项目图纸进行了交叉比对。不得不说,这次的修订在衔接上部结构(如路面结构层)的设计衔接点上做了细致的优化,这极大地减少了路面与路基交界面处因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应力集中和早期破坏风险。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规范中对城市化进程中常见的地下管线密集区路基处理,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技术导则。过去处理这些区域,更多依赖于经验主义,但现在,规范明确了在埋深、覆土压力变化等复杂环境下的沉降控制目标和监测要求,使得我们的审核意见有了更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管理层面上对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总而言之,它有效降低了因标准模糊性带来的扯皮和返工几率,提升了整体行政效率。

评分

我所在的施工单位,对成本控制和工期要求极为苛刻。坦白说,很多时候,规范的严格性往往被视为增加成本的因素。然而,在细致研读了《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后,我发现它实际上提供了很多实现“聪明施工”的途径。例如,在旧路基评估与再利用这一章节中,它详细阐述了在满足特定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保留现有材料的条件和方法,这直接减少了大量的外运弃土和新填土料的采购费用。再者,对于某些特定地区的浅层路基处理,规范提供的多套可选技术方案,允许我们在当地材料供应和机械条件最优的情况下,选择最经济的组合拳。这体现了从“一刀切”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转变。它没有一味追求最昂贵的完美方案,而是平衡了安全与效益,对我们一线管理者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评分

对于高校研究人员而言,这本规范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行业发展的脉络和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当我试图将最新的土体本构模型引入到城市特殊土质路基的模拟分析中时,发现规范中对材料参数取值范围和试验方法的界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参照系。这种标准化的输入,极大地保证了不同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可比性。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动态响应”和“振动控制”部分的论述。随着城市交通负荷的日益增大,特别是轨道交通对周边道路路基的长期影响,如何量化和设计抵抗这种动态荷载的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虽然没有提供终极答案,但它明确了动态特性分析的设计输入要求,这无疑为后续更深入的机理研究指明了道路。它不再是简单的经验堆砌,而是逐渐向基于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的方向演进,体现了规范制定者对科学前沿的敏感度。

评分

这本规范的出版,无疑为我们城市道路建设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我个人的工程实践角度来看,它对路基设计理念的更新和技术参数的细化,无疑是走在了前沿。过去我们处理一些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路基问题时,往往需要参考多本相互交叉的规范,执行起来总有些力不从心,容易在不同环节出现标准不一的现象。但这本《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的出现,明显整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大量的工程案例经验,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设计数值,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设计思维框架。特别是对于非传统材料的应用、旧路基加固技术的选择以及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冻融预防措施,书中给出的指导意见既具有高度的操作性,又兼顾了经济合理的原则。我特别欣赏它在风险评估和结构安全冗余度设计上的论述,这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的深切关注。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找到解决实际难题的新思路,它绝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理论书籍,而是工具箱里最趁手的利器。

评分

从一个资深路桥工程师的视角来看,这本规范在处理“不确定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路基设计不可能完全脱离经验。我发现,相比于旧版本,新规范对“场地条件评估”的要求更加细致入微,它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地勘报告分层,而是强调了对地下水文地质活动的长期监测和预测。特别是针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它对不同的加固技术(如真空预压、超载预压)在不同沉降速率下的适用性给出了明确的判据,这使得我们能够更自信地选择最适合当地地质条件的长期稳定化方案。这种对工程细节的深究和对潜在风险的系统性预防,是衡量一本优秀设计规范的关键标志。它让工程师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城市地质条件时,能够更少地依赖猜测,更多地依托科学的数据和经过验证的方法论来确保工程的百年大计。

评分

附录B 路基回弹模量确定方法

评分

7 特殊路基

评分

4.3 填方路基

评分

不错不错,质量很好,送货很快!

评分

书面有污渍!不知何故!

评分

7.10 滨海路基

评分

8.1 一般规定

评分

没想到在北京货到上海也是很快的

评分

7.2 软土地区路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