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dflow 2015模流分析从入门到精通(附光盘)

Moldflow 2015模流分析从入门到精通(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CAX技术联盟 著,陈艳霞 编
图书标签:
  • Moldflow
  • 模流分析
  • 塑料注塑
  • CAE
  • 仿真
  • 工程塑料
  • 模具设计
  • 工艺分析
  • Autodesk
  • 入门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5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03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DVD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Moldflow 2015模流分析从入门到精通(附光盘)》详细介绍Moldflow 2015塑料模具流动分析的流程、方法和技巧,全书以案例为主线,既包括软件应用与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又融入了塑料模具设计和塑料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和要点,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轻松领悟模流分析理念、方法和技巧。
  全书共23章,详细讲解模流分析基础知识、Moldflow 2015软件界面、菜单操作等分析技术基础和导入模型、划分网格及网格处理、浇注系统与冷却系统设计、选择分析类型和材料、设置工艺参数、结果分析及优化等方面的内容。《Moldflow 2015模流分析从入门到精通(附光盘)》还结合实际应用方案,详细介绍充填分析、流动分析、冷却分析、翘曲分析、收缩分析、流道平衡分析、纤维充填取向分析、应力分析、气体辅助成型分析、双色注塑成型分析、嵌件注塑成型分析、显示器面板的工艺参数优化等。另外,《Moldflow 2015模流分析从入门到精通(附光盘)》提供网络服务,随书光盘中包含了每个案例的操作视频和源文件,使用非常方便。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第1章 模流分析基础知识
1.1 有限元分析简介
1.2 注射成型基础知识
1.3 塑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软件介绍
2.1 概述
2.2 Moldflow2015操作界面
2.3 Moldflow2015菜单
2.4 Moldflow2015一般分析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导入
3.1 模型准备
3.2 模型导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格划分
4.1 网格的类型
4.2 网格的划分
4.3 网格的统计
4.4 网格划分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格诊断及修复
5.1 网格缺陷诊断
5.2 网格缺陷修复工具
5.3 网格诊断与修复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模工具
6.1 菜单操作
6.2 节点的创建
6.3 线的创建
6.4 区域的创建
6.5 镶件的创建
6.6 局部坐标系(LCS)的创建
6.7 移动与复制
6.8 其他建模工具的应用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浇注系统的创建
7.1 浇注系统介绍
7.2 自动创建流道系统
7.3 浇口的创建
7.4 创建普通浇注系统
7.5 热流道浇注系统的创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冷却系统的创建
8.1 冷却系统介绍
8.2 冷却系统的创建
8.3 喷流式冷却系统的创建
8.4 挡板式冷却系统的创建
8.5 加热系统的创建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分析类型及材料选择
9.1 选择分析类型
9.2 选择材料
9.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高级应用
第10章 浇口位置分析
10.1 浇口位置介绍
10.2 浇口位置分析工艺参数设置
10.3 浇口位置应用实例
10.4 本章小结
第11章 成型窗口分析
11.1 概述
11.2 成型窗口分析工艺条件设置
11.3 成型窗口分析实例
11.4 本章小结
第12章 充填分析
12.1 充填分析简介
12.2 充填分析工艺条件设置
12.3 注射工艺条件高级设置
12.4 充填分析结果
12.5 充填分析应用实例
12.6 本章小结
第13章 流动分析
13.1 流动分析简介
13.2 流动分析工艺参数设置
13.3 流动分析结果
13.4 流动分析应用实例
13.5 本章小结
第14章 冷却分析
14.1 冷却分析简介
14.2 冷却分析工艺条件设置
14.3 冷却分析结果
14.4 冷却分析应用实例
14.5 本章小结
第15章 翘曲分析
15.1 翘曲分析简介
15.2 翘曲分析工艺条件设置
15.3 翘曲分析结果
15.4 翘曲分析应用实例
15.5 本章小结
第16章 收缩分析
16.1 收缩分析简介
16.2 收缩分析材料的选择
16.3 收缩分析工艺条件设置
16.4 收缩分析应用实例
16.5 本章小结
第17章 流道平衡分析
17.1 流道平衡分析简介
17.2 流道平衡分析约束条件设置
17.3 流道平衡分析应用实例
17.4 本章小结
第18章 纤维充填取向分析
18.1 纤维充填取向分析简介
18.2 纤维充填取向分析结果
18.3 纤维充填取向分析应用实例
18.4 本章小结
第19章 应力分析
19.1 应力分析介绍
19.2 应力分析结果
19.3 应力分析应用实例
19.4 本章小结
第20章 气体辅助成型分析
20.1 气体辅助成型分析简介
20.2 气体辅助成型分析结果
20.3 气体辅助成型分析应用实例
20.4 带溢料井的气体辅助成型分析
20.5 本章小结
第21章 双色注射成型分析
21.1 双色注射成型分析简介
21.2 双色注射成型分析应用实例
21.3 本章小结
第22章 嵌件注射成型分析
22.1 嵌件注射成型分析简介
22.2 嵌件注射成型分析应用实例
22.3 本章小结
第23章 显示器面板的工艺参数优化
23.1 显示器面板实例介绍
23.2 初始流动分析
23.3 优化后的流动分析
23.4 初始冷却+流动+翘曲分析
23.5 冷却+流动+翘曲分析优化方案
23.6 本章小结

前言/序言


先进制造技术系列:精密塑件设计与优化——基于最新CAE方法的实践指南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于现代精密塑件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如何运用前沿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工具,特别是侧重于结构强度、疲劳寿命预测以及复杂流变学行为的分析方法。我们不涉及任何模具设计或流动填充的模拟内容,而是将重点放在产品本身的物理性能验证与材料行为的深入理解上。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从事高端产品开发、结构设计及材料科学研究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分析框架。内容涵盖了从材料本构模型建立到复杂载荷条件下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全过程,确保设计结果能够可靠地转化为高性能的工程实体。 第一部分:高性能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参数化建模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的非线性力学行为。 第一章: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与粘塑性本构模型 1.1 粘弹性基础理论回顾与应用场景选择: 详细解析了广义Maxwell模型、Kelvin-Voigt模型及其组合模型在短期和长期应力松弛问题中的适用性。重点讲解了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如蠕变试验)反演出模型所需的松弛时间谱和模量函数。 1.2 粘塑性行为的屈服准则与硬化规律: 阐述了Johnson-Cook模型、Perzyna模型在描述高应变率下材料行为的重要性。针对注塑件可能存在的残余应力,讨论了各向异性材料的屈服面构建方法,包括基于纤维取向的修正型Hill准则。 1.3 材料参数的实验获取与数据拟合: 详细介绍了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的标准操作流程,并提供了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模型参数逆向工程和不确定性量化的步骤指南。 1.4 材料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探讨了如何建立包含温度依赖性、频率依赖性的材料属性数据库,并确保数据库与分析软件接口的兼容性。 第二章:高级有限元前处理与网格技术 2.1 复杂几何体的特征提取与简化: 侧重于在保证结构精度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剔除细小特征、倒角和拔模斜面,以优化网格划分效率,特别关注薄壁结构的处理技巧。 2.2 高阶单元的选择与适用性分析: 比较了四面体、六面体单元在壳体和实体建模中的性能差异,以及三阶(P级)单元在精确捕捉应力梯度场方面的优势。讨论了应力奇异点(如尖角)的处理策略。 2.3 接触算法的精确设置与收敛性: 详述了罚函数法、增广拉格朗日法在多体接触分析中的应用,并提供了避免“假接触”和“穿透”问题的网格控制准则。 第二部分:结构完整性与寿命预测分析 本部分完全聚焦于部件在服役条件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估,摒弃所有与成型过程相关的模拟内容。 第三章:静力学与模态分析的可靠性验证 3.1 载荷工况的定义与边界条件施加: 详细分析了真实工况下(如夹持、冲击、循环载荷)的等效载荷提取方法,包括如何将气动或液压载荷转化为节点载荷。 3.2 线性与非线性静力学分析: 区分了线弹性假设失效的场景(如大变形、材料屈服),并提供了非线性求解器(如Newton-Raphson迭代)的收敛标准和加速策略。 3.3 特征值与响应谱分析: 讲解了如何通过模态分析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结合振动环境数据,进行简化的响应谱分析,以评估结构对随机振动的响应。 第四章:疲劳寿命预测的高级方法 4.1 应力寿命法(S-N法)与应变寿命法(E-N法)的精确应用: 阐述了如何利用材料的S-N曲线或E-N曲线,结合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应力或应变历史,进行低周疲劳(LCF)和高周疲劳(HCF)的寿命预测。 4.2 基于损伤累积的Miner准则修正: 讨论了Miner线性累积法则的局限性,并介绍了引入应力修正因子和特定材料系数的非线性损伤模型,以提高复杂载荷谱下的预测精度。 4.3 断裂力学在结构失效评估中的作用: 重点介绍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在评估存在裂纹或初始缺陷的塑性件中的应用,包括应力强度因子(K因子)的计算和断裂韧性的判据。 第三部分:多物理场耦合与优化设计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如何将结构分析与其他物理场(如热、电磁)进行耦合,以实现更贴近实际工况的产品性能优化。 第五章:热-结构耦合分析(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5.1 瞬态热分析在加速老化评估中的应用: 模拟产品在温度变化环境下的热膨胀和内部温度分布,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大温度梯度的部件。 5.2 热载荷引起的残余应力分析: 关注于材料加工过程(如冷却收缩,但本书不模拟收缩本身)在后续工作温度变化下,如何影响结构的长期力学性能。 5.3 不同材料接口的热应力管理: 分析了不同热膨胀系数材料(如金属嵌件与塑料基体)界面的热应力集中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连接或优化界面的设计建议。 第六章:拓扑优化与形状优化在减重增强中的实践 6.1 基于密度的拓扑优化理论基础: 介绍SIMP(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方法的数学原理,重点是定义设计空间、载荷约束和制造约束(如最小特征尺寸)。 6.2 结构刚度与载荷传递路径的优化: 通过迭代算法,指导工程师如何从优化结果中提取出高效的承载骨架,并将其转化为可制造的设计实体。 6.3 形状优化与边界条件敏感性分析: 讨论了对结构细节(如加强筋、圆角)进行局部优化,以在满足特定载荷点刚度要求的同时,最小化材料用量。 附录:常用高级分析软件的参数化脚本示例 (内容将包含使用主流CAE软件API进行自动化分析设置、后处理结果提取的实用代码片段,专注于批处理和参数扫描,而非几何或网格生成。) 目标读者: 结构工程师、CAE分析师 产品设计部门的技术骨干 从事高可靠性产品研究的高校师生 寻求突破传统静态分析瓶颈的高级技术人员 本书严格遵循工程实践逻辑,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案例分析侧重于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是您提升产品性能验证能力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同类型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让人感到“物有所值”的却凤毛麟角。这本《Moldflow 2015模流分析从入门到精通》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面向实际问题”的视角。它并没有沉湎于那些高深的力学理论,而是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工程师可以在软件界面上进行操作和调整的具体参数。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熔接线预测的章节,不仅解释了熔接线形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多种通过模具设计来规避或弱化熔接线影响的有效方法,配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浇口位置对熔接线位置的决定性影响。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叙事方式,非常符合我们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习惯。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材,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项目实战指导。我甚至发现,按照书中的步骤对我的一个困扰已久的项目模型进行了重新设置和模拟,结果出来的流动前沿和冷却曲线比我以往任何一次尝试都要理想得多。这种直接的效率提升,就是对这本书价值最好的证明。

评分

我是一个偏重于模具结构设计的技术人员,对CAE分析的理解一直比较表层化,通常是跑个看看有没有大问题就行。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认识到分析的真正价值在于“预防”而非“诊断”。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模具设计规范”与“模流分析结果”之间关联性的探讨。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哪些模具结构缺陷(比如流道设计不合理、冷却水路分布不均)会直接导致哪些特定的分析警告或不良结果,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分析-修改”闭环反馈机制。例如,关于排气系统的讲解,它不仅仅告诉你要设置排气槽,更深入到排气槽深度、位置以及它们对型腔内气体滞留的影响,这已经触及到模具设计的核心层面了。这种深度挖掘,使得我对后续的模具设计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前瞻性的规划。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完整,它将模流分析从一个孤立的计算工具,提升到了一个指导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战略环节。对于想从基础分析员成长为能够主导项目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

评分

这本关于模流分析的资料,坦白讲,给我的震撼是挺大的。我之前自学过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总感觉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概念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应用起来就手忙脚乱。拿到这套东西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内容组织结构非常清晰,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公式和晦涩的理论。它似乎更注重“实战”体验,从最基础的设置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复杂的分析场景。记得有一部分内容详细讲解了如何处理薄壁制品中的流动前沿问题,那简直是茅塞顿开。作者似乎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痛点拿捏得非常准,很多我以前怎么调整参数都解决不了的飞边、缩印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优化思路和操作步骤。而且,书里还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不是那种简单的数据罗列,而是真正展示了从问题发现到最终优化结果的全过程,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上手解决问题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光是那些关于冷却效率和保压策略的对比分析,就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手头正在做的几个项目,感觉以前很多优化都是在瞎忙活。总之,这是一本真正能带你从“会用”走向“精通”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参考手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朴实而有力量的。它没有使用过多花哨的语言或者前沿的概念炒作,而是专注于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深讲透,务求让读者能够真正掌握。我尤其欣赏它对软件更新迭代的适应性处理——虽然基于2015版本,但书中关于分析原理的阐述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即便是面对新版本的软件,那些核心的物理模型理解和问题排查逻辑依然完全适用。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它关于“边界条件设置敏感性”的探讨。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进胶方式(点浇口、侧浇口、潜伏浇口)在不同压力和温度设定下的瞬态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微调。它不是简单地告诉读者“这样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这种对原理的深刻揭示,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分析结果的判断力和信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位导师,它手把手地将我从一个只会点击鼠标的初学者,引向了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工程师的行列。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绝对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新手入门指南”。起初,我以为它会停留在软件界面介绍和基础设置的层面上,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它的价值。特别是关于网格划分策略的那一章,讲得极其透彻。作者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几何特征和分析目的,提供了详尽的网格选择依据和修正技巧。比如,在处理带嵌件或复杂流道设计的模型时,如何保证网格质量并有效模拟剪切速率,书中的描述精确到我可以直接套用到我的CAD模型上进行验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各种高级分析模块的阐述,比如纤维取向分析和残余应力分析,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变量控制上。这部分内容对我这类追求产品性能极限的设计师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得到一个“能跑”的分析结果,而是如何得到一个“可信”且能指导生产的分析结果。对于那些想要彻底掌握模流分析这门手艺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内功心法”宝典。

评分

初学者的指导书!

评分

为了速成,先看的光盘视频,结果整个视频,一半时间在看他尝试操作步骤,一半时间在等他跑计算,录视频的人中专都没毕业吧! 你啥都不会,还跑出来做教学视频?!软件都还没破解,结果都运算不了,还录个蛋啊!按键都找不到在哪,就不能操作熟练了再录?!这种垃圾玩意还拿出来卖,纯粹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由此也深刻体会到了天朝学术的坑,找几个人,找点资料复制粘贴一拼凑,有点良心的最多翻译点国外文献,或者省事的叫兽直接让他的研究生拼凑去了,这种学术垃圾真要毁掉中国!

评分

评分

纸质不错,内容挺好的

评分

书不错,同事很满意

评分

参考书值得一读

评分

很舒服的书墨香啊。不浓但是能闻到,怀念读书的时候。

评分

内容丰富,是本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

书的字有些好模糊,慢慢学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