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研究》是由胡恒主编的建筑理论文集,每辑由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多位学者撰写或翻译理论文章,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辑收录了两地多位学者的建筑研究性文章,另有塔夫里的数篇重要文献,对于建筑界师生、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对于行业外的文化学者及大众读者而言,是了解当代建筑史的窗口。
《建筑文化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支持、由胡恒主编的建筑理论系列文集,每年一辑,每辑由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多位学者撰写或翻译理论文章。第6辑里包括南京南湖新村的演变、台湾东海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历程研究、台湾高雄社会住宅福音新村的50年历程,以及塔夫里的重要文献等内容。
胡恒,青年建筑评论家,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著有《不分类的建筑》《暗房》等,译作有《收缩的城市》(合译),并主编《建筑文化研究》《建筑·历史·批评》等多类建筑丛书。
当代史Ⅲ
作为受虐狂的环境 胡恒
The Environment as Masochism
附:南湖新村/记忆地图 张熙慧
NanHu Settlement/Memory Map
解编织:早期东海大学的校园规划与设计历程,1953—1956 郭文亮
Untying the Text: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arly Tunghai University, 1953 – 56
贫户、救赎、与乌托邦:从高雄的福音新村的规划看社会住宅的在地经验 蒋雅君 张馨文
文献
“激进”的建筑与城市 曼弗雷多·塔夫里
“Radi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City
结论形式的问题 曼弗雷多·塔夫里
Problems in the Form of a Conclusion
人们留下些什么?——阿尔多·罗西的摩德纳墓地 英格尼·约翰逊
What Remains of Man——Aldo Rossi's Modena Cemetery
评论
近三十年来住房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城市住区空间演化 张京祥 胡毅 赵晨
Evolu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under the changing housing system in the last 30 years
摘自《解编织:早期东海大学的校园规划与设计历程,1953—1956》(郭文亮)
我们一般以为东海校园是贝聿铭的作品,但是贝自己却说,“我只是对规划方案提出了初步的蓝图,具体的规划则由陈其宽 (1921—2007)、张肇康(1922—1992)二位先生执行”,并且未曾将路思义教堂以外的东海校舍列为他个人或事务所的作品。常常为东海早期校舍的著作权放话的,反倒是陈、张两位先生,因而常导致一些“这是谁做的?”之类的困扰。如果我们以实证的态度,检视一些保存至今的图样,就会发现,许多图纸上所盖的,却是一向默不作声的林澍民建筑师的印章。如果我们想由建管单位的记录,确认(申请建照的)建筑师是谁,结果还是枉然;因为地处都市计划区以外,所以1955年台中市政府发给东海的,是“全部工程……一整个建筑许可证”,而且这个许可被东海一路用到1970年代。换句话说,在法律上不存在一个“个体的作者”。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一连串不太符合常规也有点复杂的状况,作一次初步的整理。
在具体的研究范围上,我以1953年东海确定在台建校,到1956年第一期校舍完工的期间为限(图1),整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所藏的“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以下简称“联董会”)的档案数据,与东海大学图书馆特藏组所保存的校董会与建筑委员会等资料,重建初期东海校园规划与设计的衍生历程,整理出其中特有的一些模式与结构,作为日后进一步解读的基础。所以,本文的意图,在于由实证数据重构东海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历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个历程里实际运作的多种动力,希望能够借此填补历来有关东海的讨论里,过度强调宏观架构(例如冷战时期美国文化霸权),或者只聚焦作品、作者(例如张肇康、贝聿铭的中国情怀)两种极端之间的空白。
……
1953年11月19日,纽约的“东海大学委员会”(Committee on Tunghai University,原“附属委员会”改编,以下简称“委员会”)的会议记录里,首次出现“来自台湾,建筑师绘制的教学楼与宿舍图样”的内容。这份图样的内容究竟如何,我们至今没有任何线索;但这份委员会也不太满意的图样,却引发了对日后的规划设计颇具参考价值的一些讨论。讨论的内容大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重点:对该方案的“俗套”(conventionality)表示失望,认为东海校舍应采用小规模建筑群(small grouping),而非大型官样建筑(large formal structures);确认东海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呼应“师生关系中的民主价值”等在《备忘录》与《目的和方针》中所列举的基督教大学特质;强调“差异”,不但要与过去中国教会大学不同,也必须要与一般大学校舍的俗套想法(conventional concepts of both academic and dormitory buildings)有所不同;④建议征求比较不那么俗套、刻板的替代方案。根据最后一点建议,12月17日召开的委员会进一步决定在台湾举办竞图,以“带进建筑方面新的想法”。
对照以上的脉络,我们可以了解,纽约方面对于这个竞图的想法,比较类似概念竞图;是想多参考一些不同的想法以避免落入“俗套”,而非一个决定设计权归属的正式竞图。所以在后来公布的征图办法里,图面要求不多,奖金给的也不多,首奖只有新台币一万元;并且声明“中选后图样,其所有权即属于本会(校董会),无论采用全部或一部分,都不再给酬报”。 换句话说,赢得首奖的人,不见得取得设计权,却必须放弃著作权,任由校方处置设计方案。由于认知的差异,如此“不公平”的条件,在当时的台湾建筑界引发不小的争议,导致台湾省建筑师公会的抗议,甚至通告所有会员不要参加该次竞图。
……
当代史有三个主题。第一,过去(历史)如何成为现在?第二,现在如何成为历史?第三,在这一双向的工作中,写作者的角色应是怎样?本辑重点讨论第三个主题,即写作者与当代史的关系。
当代史以当下的事件为切入点。这意味着研究者必然身处事件之外、之旁,甚或之中。他从旁观者、见证者,到研究者,再到参与者,身份的变化几乎不可避免。马克思在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其身份的复杂性曾经达到了极致:他的自我定位是历史学家;在普通读者看来,他是时事政论家;在特定阶层看来,他是革命导师;在文章结束时,他又是一个大祭司式的预言家。
当然,我们无法与马克思相比。那个革命的时代不可复制,但作者的多重身份却是古今皆同。这是一柄双刃剑。有利的一面:它使写作具有现场感。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它们大多以非正式的信息方式存在);观测事件的细微变化(它们一闪即逝,不在局中便无从知晓);研究完成后,写作进入现实,在媒介与知识层面上继续发挥效能,对世界产生作用,像《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那样。这是我们当代史的责任之一。不利的一面:研究者离对象过近,主观的情感要素(道德感、责任心等)进入,会导致历史写作所必要的距离感消退;研究的“立场”失去宏大视野,滑入工具模式。更加危险的是,当下事件尚在进行,研究者的过度介入,在干扰其现状之余,还会影响研究本身。比如至关重要的“周期”设定,任何外来的作用力都会让周期的终点事件出现变数,可能会推翻论文的结构、主题设定,使论证逻辑作废……研究面临崩盘。
危险亦是考验。研究应该止于何处?如何处理新生的变数?如何为之调整研究路径,重设论证逻辑与研究目的?主体参与的界限在哪里?一系列问题,迫使当代史走上“临时建构”之路。每一次当代史写作,都是一次暂时的、片断的建构。它不是安全屋,能满足读者对现实的美好想象与虚幻的欲望;它是危楼,各种麻烦角色在其中接续现身——激烈对抗的力量关系、错动的结构层、莫名的事物、裂缝与阴影。换个角度来看,危楼充满了不确定,但更显迷人。它邀请读者加入,共享对现实的另一种体验。可能的话,还可改造这一危楼。
本辑三篇主题文章的对象为大型建筑群:两个居住区,一个校园。它们分别在南京、台中和高雄,生命都不算长,40年到60年。三个案例中,作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都颇为复杂。过近者有之,过远者有之;偶遇者有之,相处数十年者有之。共同点在于,研究者都尽力与对象建立一种历史距离,在细节辨析与宏观结构之间建立一种平衡。这并不容易。实际上,这一距离或平衡,都无法真正得以控制。正如我们所见,研究中的不完整、自相矛盾之处频频出现。正如“当代”二字的含义。
——胡恒
我是一位对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这本书,将建筑文化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书中对城市空间如何塑造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的章节。作者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公共空间的特点,以及这些空间如何影响人们的归属感和社区活力。这让我反思,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中,是否过多地关注了商业和交通,而忽略了真正能够凝聚人心的公共空间?书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让我深受启发。它提醒我们,建筑和城市不仅仅是为了居住和通行,更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更具活力的社会环境。
评分《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具“启发性”。书中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建筑与记忆”的探讨。作者们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揭示了建筑是如何承载和传递社会记忆的。这种对“记忆”的关注,让我觉得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载体。读完这本书,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我身边的建筑,那些老房子、老街道,在我的眼中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书中提出的“让建筑说话”的理念,让我深受触动。它鼓励我们去倾听建筑的声音,去理解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评分《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对建筑文化的研究一直都是那种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精心设计的版式和字体吸引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从封面到内页,都应该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温润,排版疏密得当,不至于让眼睛疲劳,又能容纳足够的信息。我尤其喜欢其中几个章节的配图,那些历史照片和建筑手稿,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曾经辉煌的时代。作者们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看得出是下了苦功的。他们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试图从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中,挖掘出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背景。我尤其对其中一篇关于城市更新中传统建筑保护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他提出的“活化利用”而非“简单复建”的思路,让我对老建筑的未来有了新的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略了脚下的历史,这本书就像一个温和的提醒,让我们停下来,审视那些承载着记忆的建筑。
评分我是一名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平日里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但《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这本书,却让我忍不住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沉浸其中。书中对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建筑文化的展望,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尤其是其中一篇关于可持续建筑的探讨,作者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让我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欣赏书中那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作者试图通过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的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实践的指导。它让我反思,我们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建筑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行业的现状,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往往可以从他们的建筑开始。《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书中对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建造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习俗的深入研究,让我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有了更加立体和生动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非洲部落建筑的章节,作者通过对这些简单却充满智慧的建筑的介绍,展现了当地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材料,创造出适应环境又充满美学的居住空间。这种对原始智慧的挖掘,让我反思现代建筑是否过于依赖技术,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书中还讨论了建筑的象征意义,例如不同文化中对色彩、形状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反映了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觉得世界变得更加广阔。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载体。当我拿到《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时,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建筑文化宝库的大门。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诸多建筑文化现象。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伊斯兰建筑中几何图案的文章所吸引。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这些图案的象征意义和数学原理,让我对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师的思考方式和创作理念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在想,一个好的建筑师,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这本书给了我一些答案。它告诉我,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历史、人文的深刻理解。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研究态度,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对建筑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是一位对建筑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当时被它沉静而富有底蕴的书名所吸引,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难懂,而是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建筑文化理论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分析,那种对比和梳理,让我在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幅清晰的建筑发展脉络图。有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园林中的“意境”之美,以及这种意境如何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相契合。这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让我对我们民族的建筑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建筑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现代的一些建筑缺乏生命力?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在设计中,忽略了这些更深层次的文化连接。
评分作为一个对艺术有着敏感触觉的读者,我发现《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这本书,在展现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外,更注重其艺术性和精神性。书中对不同建筑流派的艺术风格分析,让我看到了建筑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魅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构成主义”和“包豪斯”建筑的探讨感到兴奋。作者对这些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阐述,清晰而富有条理。我过去对这些流派的认识比较碎片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现代建筑的演进有了更系统的理解。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建筑大师的语录和设计手稿,这让我仿佛置身于大师们的创作现场,感受他们的思想火花。这种艺术性的视角,让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充满生命力的表达。
评分《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书本的页数上,更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作者们并非肤浅地介绍建筑的外观,而是深入到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社会等诸多层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地方性”建筑的探讨。作者们强调,建筑不应是普适化的、模式化的,而应根植于当地的地域文脉和气候条件。这种对“地方性”的呼唤,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显得尤为珍贵。我常常在想,为何一些外来的建筑风格在中国水土不服?正是因为它们忽略了“地方性”这一关键因素。书中通过对不同地区建筑案例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指引我们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评分读完《建筑文化研究 第6辑》,我感觉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这本书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充满思辨和洞察。书中对于“空间”与“场所”的区分和联系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何有些建筑虽然设计精美,却总是让人感到疏离,而有些看似普通的空间,却能唤起深刻的情感共鸣。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建筑的场所感是如何通过历史、文化、居民行为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居住的城市,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角落,如今在我眼中都变得鲜活起来。我开始注意到,那些老街区之所以充满魅力,正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无数个体的生活记忆和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场所精神。这种对“场所”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更是关于人与生活。
评分很棒,是我想要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这书好难找,等了好久才买到,脏脏的
评分这书好难找,等了好久才买到,脏脏的
评分很棒,是我想要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很棒,是我想要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这书好难找,等了好久才买到,脏脏的
评分这书好难找,等了好久才买到,脏脏的
评分很棒,是我想要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很棒,是我想要的书,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