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國傢標準全集。自1983年起,按國傢標準順序號以精裝本、平裝本兩種裝幀形式陸續分冊匯編齣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我國建國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是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工礦企事業單位,農林牧副漁係統,科研、設計、教學等部門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收入我國每年正式發布的全部國傢標準,分為“製定”捲和“修訂”捲兩種編輯版本。
“製定”捲收入上一年度我國發布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分成若乾分冊,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製定”字樣及分冊號,分冊號一直連續。各分冊中的標準是按照標準編號順序連續排列的,如有標準順序號缺號的,除特殊情況注明外,暫為空號。
“修訂”捲收入上一年度我國發布的、被修訂的國傢標準,視篇幅分設若乾分冊,但與“製定”捲分冊號無關聯,僅在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修訂-1,-2,-3,……”字樣。“修訂”捲各分冊中的標準,仍按標準編號順序排列(但不連續);如有遺漏的,均在當年最後一分冊中補齊。需提請讀者注意的是,個彆非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沒有收入在“製定”捲中,而是收入在“修訂”捲中。
讀者配套購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製定”捲和“修訂”捲則可收齊由我社齣版的上一年度我國製定和修訂的全部國傢標準。
由於讀者需求的變化,自1996年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僅齣版精裝本。
2013年我國製修訂國傢標準共1979項。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3年 修訂-4)》為“2013年修訂-4”,收入新製修訂的國傢標準52項。
內頁插圖
目錄
GB/T4325.1-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部分:鉛量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2-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2部分:鎘量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3-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3部分:鉍量的測定原子熒光光譜法
GB/T4325.4-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4部分:锡量的測定原子熒光光譜法
GB/T4325.5-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5部分:銻量的測定原子熒光光譜法
GB/T4325.6-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6部分:砷量的測定原子熒光光譜法
GB/T4325.7-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7部分:鐵量的測定鄰二氮雜菲分光光度法和電感耦閤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
GB/T4325.8-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8部分:鈷量的測定鈷試劑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9-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9部分:鎳量的測定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10-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0部分:銅量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11-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1部分:鋁量的測定鉻天青S分光光度法和電感耦閤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
GB/T4325.12-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2部分:矽量的測定電感耦閤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
GB/T4325.13-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3部分:鈣量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14-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4部分:鎂量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15-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5部分:鈉量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16-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6部分:鉀量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17-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7部分:鈦量的測定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和電感耦閤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
GB/T4325.18-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8部分:釩量的測定鉭試劑分光光度法和電感耦閤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
GB/T4325.19-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19部分:鉻量的測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4325.20-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20部分:錳量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GB/T4325.21-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21部分:碳量和硫量的測定高頻燃燒紅外吸收法
GB/T4325.22-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22部分:磷量的測定鉬藍分光光度法
GB/T4325.23-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23部分:氧量和氮量的測定惰氣熔融紅外吸收法一熱導法.
GB/T4325.24-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24部分:鎢量的測定電感耦閤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
GB/T4325.25-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25部分:氫量的測定惰氣熔融紅外吸收法/熱導法
GB/T4325.262013 鉬化學分析方法第26部分:鋁、鎂、鈣、釩、鉻、錳、鐵、鈷、鎳、銅、鋅、砷、鎘、锡、銻、鎢、鉛和鉍量的測定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法
GB/T4335-2013 低碳鋼冷軋薄闆鐵素體晶粒度測定法
GB/T4348.1-2013 工業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含量的測定
GB/T4389——2013 雙頭呆扳手、雙頭梅花扳手、兩用扳手頭部外形的最大尺寸
GB/T4414-2013 包裝鎢精礦取樣、製樣方法
GB/T4457.5-2013 機械製圖剖麵區域的錶示法
GB/T4458.3-2013 機械製圖軸測圖
GB/T4460-2013 機械製圖機構運動簡圖用圖形符號
GB/T4497.2-2013 橡膠全硫含量的測定第2部分:過氧化鈉熔融法
GB/T4498.1-2013 橡膠灰分的測定第1部分:馬弗爐法
GB/T4516-2013 傢用縫紉機縫厚能力測試方法
GB/T4517-2013 傢用縫紉機送料方嚮穩定性測試方法
GB/T4518-2013 傢用縫紉機縫料層潛移量測試方法
GB/T4604.2-2013 滾動軸承遊隙第2部分:四點接觸球軸承的軸嚮遊隙
GB/T4615-2013 聚氯乙烯殘留氯乙烯單體的測定氣相色譜法
GB4706.109-2013 傢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電解槽的特殊要求
GB/T4744-2013 紡織品防水性能的檢測和評價靜水壓法
GB/T4757-2013 煤粉(泥)實驗室單元浮選試驗方法
GB/T4774-2013 過濾與分離名詞術語
GB4789.7——2013 食品安全國傢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
GB4789.26-2013 食品安全國傢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商業無菌檢驗
GB4789.28-2013 食品安全國傢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培養基和試劑的質量要求
GB4789.31-2013 食品安全國傢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沙門氏菌、誌賀氏菌和緻瀉大腸埃希氏菌的腸杆菌科噬菌體診斷檢驗
GB4789.39-2013 食品安全國傢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糞大腸菌群計數
GB4793.9-2013 測量、控製和實驗室用電氣設備的安全要求第9部分:實驗室用分析和其他目的自動和半自動設備的特殊要求
GB/T4797.6-2013 環境條件分類自然環境條件塵、沙、鹽霧
GB/T4814-2013 原木材積錶
前言/序言
探索科技前沿與工程實踐的宏大敘事 《現代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 麵嚮二十一世紀的材料革命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本書旨在為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初學者、相關工科專業的學生,以及緻力於技術創新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知識框架。我們聚焦於當前驅動全球科技進步的核心動力——先進材料的發現、設計、製備、錶徵及其在關鍵工程領域中的應用。 第一部分:材料科學的基石——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的關聯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所有工程材料行為的基礎。我們從原子尺度齣發,詳細闡述瞭晶體結構、缺陷理論(點缺陷、綫缺陷、麵缺陷)在影響材料力學、電學和熱學性質中的關鍵作用。不同類型的鍵閤——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和範德華力——如何決定材料的本徵屬性,被置於核心地位進行剖析。 晶體學與衍射技術: 深入探討瞭布拉維點陣、晶帶理論,並詳盡介紹瞭X射綫衍射(XRD)、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在材料微觀結構分析中的應用原理與數據解析方法。 熱力學與相圖: 聚焦於材料係統的相平衡、相變動力學。通過鐵碳閤金、多元氧化物體係的相圖分析,闡釋瞭熱處理工藝對材料最終性能的決定性影響。著重討論瞭非平衡相變的控製策略。 動力學與擴散: 重點講解瞭Fick定律、Arrhenius方程在材料加工過程中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在固態反應、滲碳、熱鍍鋅等錶麵工程技術中的應用。 第二部分:經典工程材料的深度剖析 本捲對四大類核心工程材料——金屬、陶瓷、高分子和復閤材料——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現代視角的重構。 金屬材料的韌性與強度提升: 除瞭傳統的鐵閤金(鋼、鑄鐵)和有色金屬(鋁、鈦、鎳基閤金),本書著重介紹瞭高性能結構材料,如高熵閤金(HEAs)的構築原理及其在極端環境下的應用潛力。探討瞭位錯運動、加工硬化、迴復與再結晶等塑性變形機製的精確控製。 功能陶瓷與結構陶瓷的前沿: 覆蓋瞭傳統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鋁、氧化鋯)的同時,重點剖析瞭先進功能陶瓷,如壓電陶瓷(PZT)、鐵電體以及半導體陶瓷在傳感器、能源存儲器件中的最新進展。討論瞭陶瓷材料的脆性斷裂機理與增韌技術(如晶界設計)。 高分子材料的結構-性能-加工鏈: 詳細比較瞭熱塑性塑料與熱固性樹脂的分子結構差異。深入講解瞭聚閤物的粘彈性行為、老化機理,以及高分子鏈構象如何影響材料的蠕變和疲勞壽命。特彆關注瞭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和導電高分子的研發方嚮。 復閤材料的界麵工程: 復閤材料被視為下一代結構材料的主力。本書係統介紹瞭縴維增強(碳縴維、玻璃縴維)和顆粒增強復閤材料的力學建模。核心內容集中在縴維-基體界麵處的應力傳遞機製、界麵缺陷對整體性能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先進製造技術(如RTM、增材製造)在復閤材料成型中的應用。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功能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 本部分將視角投嚮瞭材料科學與信息、能源、環境科學的交叉前沿,展示瞭材料如何驅動新興技術的發展。 能源材料: 深入探討瞭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正負極材料的晶體結構優化)、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導機製。同時,係統介紹瞭光伏材料(鈣鈦礦、III-V族半導體)的光電轉換效率瓶頸及材料設計策略。燃料電池催化劑的載體材料選擇也被納入討論。 信息與電子材料: 闡述瞭半導體材料(SiC、GaN)在功率電子器件中的優勢,以及磁性材料(如巨磁阻材料MRAM)在存儲技術中的應用。重點分析瞭薄膜沉積技術(PVD, CVD)對電子器件性能的影響。 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 探討瞭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材料的設計原則。包括人工骨替代材料、藥物緩釋載體(納米顆粒)的錶麵修飾與體內降解動力學。 增材製造(3D打印)中的材料挑戰: 針對激光選區熔化(SLM)、電子束熔化(EBM)等金屬3D打印技術,詳細分析瞭快速冷卻速率下形成的非平衡組織結構、殘餘應力纍積問題,以及如何通過材料組分微調來控製打印件的機械性能,確保其滿足航空航天等高可靠性要求。 本書特點: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理論深度與工程應用緊密結閤。每一章節後均配有啓發性的思考題和案例分析,旨在培養讀者將微觀機理與宏觀工程問題進行有效關聯的綜閤分析能力。全書采用最新的學術成果和行業標準,確保內容的前沿性與實用性,是深入理解現代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權威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