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3年 修订-4)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3年 修订-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13年修订
  • 中国标准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6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464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4
字数:12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由我社出版的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2013年我国制修订国家标准共1979项。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3年 修订-4)》为“2013年修订-4”,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52项。

内页插图

目录

GB/T4325.1-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铅量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2-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镉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3-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铋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4325.4-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锡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4325.5-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5部分:锑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4325.6-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6部分:砷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4325.7-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7部分:铁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GB/T4325.8-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钴量的测定钴试剂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9-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9部分:镍量的测定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0-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0部分:铜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1-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1部分:铝量的测定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12-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硅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13-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3部分:钙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4-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4部分: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5-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5部分:钠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6-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钾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7-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7部分:钛量的测定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18-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8部分:钒量的测定钽试剂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19-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9部分:铬量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4325.20-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0部分:锰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21-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1部分:碳量和硫量的测定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
GB/T4325.22-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2部分:磷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4325.23-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3部分:氧量和氮量的测定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一热导法.
GB/T4325.24-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4部分: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25-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5部分:氢量的测定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热导法
GB/T4325.26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6部分:铝、镁、钙、钒、铬、锰、铁、钴、镍、铜、锌、砷、镉、锡、锑、钨、铅和铋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4335-2013 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
GB/T4348.1-2013 工业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GB/T4389——2013 双头呆扳手、双头梅花扳手、两用扳手头部外形的最大尺寸
GB/T4414-2013 包装钨精矿取样、制样方法
GB/T4457.5-2013 机械制图剖面区域的表示法
GB/T4458.3-2013 机械制图轴测图
GB/T4460-2013 机械制图机构运动简图用图形符号
GB/T4497.2-2013 橡胶全硫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过氧化钠熔融法
GB/T4498.1-2013 橡胶灰分的测定第1部分:马弗炉法
GB/T4516-2013 家用缝纫机缝厚能力测试方法
GB/T4517-2013 家用缝纫机送料方向稳定性测试方法
GB/T4518-2013 家用缝纫机缝料层潜移量测试方法
GB/T4604.2-2013 滚动轴承游隙第2部分:四点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
GB/T4615-2013 聚氯乙烯残留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4706.109-2013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电解槽的特殊要求
GB/T4744-2013 纺织品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静水压法
GB/T4757-2013 煤粉(泥)实验室单元浮选试验方法
GB/T4774-2013 过滤与分离名词术语
GB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4789.26-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商业无菌检验
GB4789.28-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478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检验
GB4789.3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粪大肠菌群计数
GB4793.9-2013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9部分:实验室用分析和其他目的自动和半自动设备的特殊要求
GB/T4797.6-2013 环境条件分类自然环境条件尘、沙、盐雾
GB/T4814-2013 原木材积表

前言/序言


探索科技前沿与工程实践的宏大叙事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材料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初学者、相关工科专业的学生,以及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我们聚焦于当前驱动全球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先进材料的发现、设计、制备、表征及其在关键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材料科学的基石——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联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所有工程材料行为的基础。我们从原子尺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晶体结构、缺陷理论(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在影响材料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质中的关键作用。不同类型的键合——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如何决定材料的本征属性,被置于核心地位进行剖析。 晶体学与衍射技术: 深入探讨了布拉维点阵、晶带理论,并详尽介绍了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材料微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原理与数据解析方法。 热力学与相图: 聚焦于材料系统的相平衡、相变动力学。通过铁碳合金、多元氧化物体系的相图分析,阐释了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最终性能的决定性影响。着重讨论了非平衡相变的控制策略。 动力学与扩散: 重点讲解了Fick定律、Arrhenius方程在材料加工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固态反应、渗碳、热镀锌等表面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经典工程材料的深度剖析 本卷对四大类核心工程材料——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现代视角的重构。 金属材料的韧性与强度提升: 除了传统的铁合金(钢、铸铁)和有色金属(铝、钛、镍基合金),本书着重介绍了高性能结构材料,如高熵合金(HEAs)的构筑原理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潜力。探讨了位错运动、加工硬化、回复与再结晶等塑性变形机制的精确控制。 功能陶瓷与结构陶瓷的前沿: 覆盖了传统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铝、氧化锆)的同时,重点剖析了先进功能陶瓷,如压电陶瓷(PZT)、铁电体以及半导体陶瓷在传感器、能源存储器件中的最新进展。讨论了陶瓷材料的脆性断裂机理与增韧技术(如晶界设计)。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链: 详细比较了热塑性塑料与热固性树脂的分子结构差异。深入讲解了聚合物的粘弹性行为、老化机理,以及高分子链构象如何影响材料的蠕变和疲劳寿命。特别关注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和导电高分子的研发方向。 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 复合材料被视为下一代结构材料的主力。本书系统介绍了纤维增强(碳纤维、玻璃纤维)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建模。核心内容集中在纤维-基体界面处的应力传递机制、界面缺陷对整体性能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如RTM、增材制造)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功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了材料科学与信息、能源、环境科学的交叉前沿,展示了材料如何驱动新兴技术的发展。 能源材料: 深入探讨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正负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优化)、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机制。同时,系统介绍了光伏材料(钙钛矿、III-V族半导体)的光电转换效率瓶颈及材料设计策略。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载体材料选择也被纳入讨论。 信息与电子材料: 阐述了半导体材料(SiC、GaN)在功率电子器件中的优势,以及磁性材料(如巨磁阻材料MRAM)在存储技术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薄膜沉积技术(PVD, CVD)对电子器件性能的影响。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探讨了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材料的设计原则。包括人工骨替代材料、药物缓释载体(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与体内降解动力学。 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材料挑战: 针对激光选区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等金属3D打印技术,详细分析了快速冷却速率下形成的非平衡组织结构、残余应力累积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组分微调来控制打印件的机械性能,确保其满足航空航天等高可靠性要求。 本书特点: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每一章节后均配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案例分析,旨在培养读者将微观机理与宏观工程问题进行有效关联的综合分析能力。全书采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和行业标准,确保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是深入理解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硬货”。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没有什么花哨的图样,但那种严肃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玩意儿肯定不好对付。我刚翻开目录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和密密麻麻的条目编号,差点没把我吓退。我本来是想找个关于某个具体工程验收规范的,结果光是找到那个章节,我就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里面的图表信息量极大,各种参数、公差、试验方法,简直就是一本活字典。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每翻一页都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生怕漏掉了一个小数点或者一个脚注。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想自学标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难度系数直接拉满了,感觉自己像个初学者在啃一本高深的教科书。不过,这种扎实的感觉也让人安心,至少你知道你手里拿的绝对是权威的、经过反复推敲的官方资料,而不是网上那些零散的、真假难辨的二手信息。光是这种“权威感”,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共同语言”的平台。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如果不遵循国家标准,项目就无法通过验收,甚至会引发法律风险。这本书的存在,就是确保了所有参与方——从设计院到施工队,再到质检部门——都站在同一个技术制高点上进行沟通。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某个连接件的扭矩要求出现了理解偏差,差点导致工期延误。最后,翻出汇编中关于该连接件的安装规范,清楚地标明了“±5%”的公差范围,问题才迎刃而解。它消除了模糊性,让一切都变得可量化、可追溯。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天书,充斥着只有行家才懂的“黑话”。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严格遵循规范的人来说,它就是定海神针,是我们规避风险、确保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评分

我得坦诚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算不上轻松愉快,但它的价值绝对是无可替代的。首先,排版上,虽然清晰,但毕竟是标准汇编,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长时间阅读对视力是个极大的考验。我不得不给自己配了个高倍放大镜,尤其是在看那些细小的附录和技术图示时。而且,修订版带来的“版本迭代”问题也挺让人头疼的。你今天查到的一个标准,明天可能就发现它已经被最新的修订版本取代了,所以你必须时刻警惕,确保你引用的永远是“2013年 修订-4”这个特定版本,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可能白费。这迫使我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文件管理系统,专门用来归档和交叉引用这些标准。这本书更像是对你系统思维和信息检索能力的一种深度训练,它不提供“故事”,只提供“规则”,你需要自己去构建规则之间的联系,这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的是对整个行业规范的宏观把握。

评分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汇编绝对是专业资料中的“硬通货”。我把它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专业性和投入度。虽然电子版查询可能更便捷,但纸质版的实体书有一种无可取代的仪式感和信赖感。你可以在上面自由地做笔记、划重点、贴标签,那些被荧光笔标记的段落,都见证了我攻克某个技术难关的努力。每次我需要快速回忆某个特定规范的细节时,那种直接翻到对应页码,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熟悉感,远胜于在电脑上进行关键词搜索。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伴随我职业生涯成长的“工作日志”。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标准是我最常参考的,哪些修订对我影响最大,这些无形的记录,是任何电子文档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实用性对于我目前的工作领域来说,简直是“高阶玩家”才能驾驭的宝典。我主要负责的是新材料的引入和质量控制,很多时候都需要和供应商就技术指标进行拉锯战。以前我总靠经验和口头约定,但自从有了这套汇编,我的底气就足了。我可以直接引用具体的标准编号和条款来支撑我的要求,那种感觉,就像是拿着一把尚方宝剑在谈判桌上。比如,在讨论某个批次材料的拉伸强度时,我能立刻翻到对应的标准,指出他们的数据在哪里超出了允许的波动范围。当然,代价就是我必须花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标准术语和测试流程,很多时候,为了搞懂一个定义,我得对照着好几页的解释才能勉强理解个七七八八。这书绝对不是让你快速找到答案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需要长期研读的案头必备参考资料,你得时不时地把它拿出来,对照着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去学习和理解,才能真正把里面的精髓吸收进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