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由我社出版的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2013年我国制修订国家标准共1979项。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3年 修订-4)》为“2013年修订-4”,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52项。
内页插图
目录
GB/T4325.1-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铅量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2-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镉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3-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铋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4325.4-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锡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4325.5-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5部分:锑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4325.6-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6部分:砷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4325.7-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7部分:铁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GB/T4325.8-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钴量的测定钴试剂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9-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9部分:镍量的测定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0-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0部分:铜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1-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1部分:铝量的测定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12-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硅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13-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3部分:钙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4-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4部分: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5-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5部分:钠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6-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钾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17-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7部分:钛量的测定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18-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8部分:钒量的测定钽试剂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19-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19部分:铬量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4325.20-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0部分:锰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4325.21-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1部分:碳量和硫量的测定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
GB/T4325.22-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2部分:磷量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4325.23-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3部分:氧量和氮量的测定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一热导法.
GB/T4325.24-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4部分: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4325.25-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5部分:氢量的测定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热导法
GB/T4325.262013 钼化学分析方法第26部分:铝、镁、钙、钒、铬、锰、铁、钴、镍、铜、锌、砷、镉、锡、锑、钨、铅和铋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4335-2013 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
GB/T4348.1-2013 工业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GB/T4389——2013 双头呆扳手、双头梅花扳手、两用扳手头部外形的最大尺寸
GB/T4414-2013 包装钨精矿取样、制样方法
GB/T4457.5-2013 机械制图剖面区域的表示法
GB/T4458.3-2013 机械制图轴测图
GB/T4460-2013 机械制图机构运动简图用图形符号
GB/T4497.2-2013 橡胶全硫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过氧化钠熔融法
GB/T4498.1-2013 橡胶灰分的测定第1部分:马弗炉法
GB/T4516-2013 家用缝纫机缝厚能力测试方法
GB/T4517-2013 家用缝纫机送料方向稳定性测试方法
GB/T4518-2013 家用缝纫机缝料层潜移量测试方法
GB/T4604.2-2013 滚动轴承游隙第2部分:四点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
GB/T4615-2013 聚氯乙烯残留氯乙烯单体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4706.109-2013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电解槽的特殊要求
GB/T4744-2013 纺织品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静水压法
GB/T4757-2013 煤粉(泥)实验室单元浮选试验方法
GB/T4774-2013 过滤与分离名词术语
GB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4789.26-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商业无菌检验
GB4789.28-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478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检验
GB4789.3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粪大肠菌群计数
GB4793.9-2013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9部分:实验室用分析和其他目的自动和半自动设备的特殊要求
GB/T4797.6-2013 环境条件分类自然环境条件尘、沙、盐雾
GB/T4814-2013 原木材积表
前言/序言
探索科技前沿与工程实践的宏大叙事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材料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初学者、相关工科专业的学生,以及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我们聚焦于当前驱动全球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先进材料的发现、设计、制备、表征及其在关键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材料科学的基石——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联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所有工程材料行为的基础。我们从原子尺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晶体结构、缺陷理论(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在影响材料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质中的关键作用。不同类型的键合——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如何决定材料的本征属性,被置于核心地位进行剖析。 晶体学与衍射技术: 深入探讨了布拉维点阵、晶带理论,并详尽介绍了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材料微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原理与数据解析方法。 热力学与相图: 聚焦于材料系统的相平衡、相变动力学。通过铁碳合金、多元氧化物体系的相图分析,阐释了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最终性能的决定性影响。着重讨论了非平衡相变的控制策略。 动力学与扩散: 重点讲解了Fick定律、Arrhenius方程在材料加工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固态反应、渗碳、热镀锌等表面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经典工程材料的深度剖析 本卷对四大类核心工程材料——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现代视角的重构。 金属材料的韧性与强度提升: 除了传统的铁合金(钢、铸铁)和有色金属(铝、钛、镍基合金),本书着重介绍了高性能结构材料,如高熵合金(HEAs)的构筑原理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潜力。探讨了位错运动、加工硬化、回复与再结晶等塑性变形机制的精确控制。 功能陶瓷与结构陶瓷的前沿: 覆盖了传统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铝、氧化锆)的同时,重点剖析了先进功能陶瓷,如压电陶瓷(PZT)、铁电体以及半导体陶瓷在传感器、能源存储器件中的最新进展。讨论了陶瓷材料的脆性断裂机理与增韧技术(如晶界设计)。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链: 详细比较了热塑性塑料与热固性树脂的分子结构差异。深入讲解了聚合物的粘弹性行为、老化机理,以及高分子链构象如何影响材料的蠕变和疲劳寿命。特别关注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和导电高分子的研发方向。 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 复合材料被视为下一代结构材料的主力。本书系统介绍了纤维增强(碳纤维、玻璃纤维)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建模。核心内容集中在纤维-基体界面处的应力传递机制、界面缺陷对整体性能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如RTM、增材制造)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功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了材料科学与信息、能源、环境科学的交叉前沿,展示了材料如何驱动新兴技术的发展。 能源材料: 深入探讨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正负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优化)、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机制。同时,系统介绍了光伏材料(钙钛矿、III-V族半导体)的光电转换效率瓶颈及材料设计策略。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载体材料选择也被纳入讨论。 信息与电子材料: 阐述了半导体材料(SiC、GaN)在功率电子器件中的优势,以及磁性材料(如巨磁阻材料MRAM)在存储技术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薄膜沉积技术(PVD, CVD)对电子器件性能的影响。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探讨了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材料的设计原则。包括人工骨替代材料、药物缓释载体(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与体内降解动力学。 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材料挑战: 针对激光选区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等金属3D打印技术,详细分析了快速冷却速率下形成的非平衡组织结构、残余应力累积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组分微调来控制打印件的机械性能,确保其满足航空航天等高可靠性要求。 本书特点: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每一章节后均配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案例分析,旨在培养读者将微观机理与宏观工程问题进行有效关联的综合分析能力。全书采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和行业标准,确保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是深入理解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