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國傢標準全集。自1983年起,按國傢標準順序號以精裝本、平裝本兩種裝幀形式陸續分冊匯編齣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我國建國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是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工礦企事業單位,農林牧副漁係統,科研、設計、教學等部門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收入我國每年正式發布的全部國傢標準,分為“製定”捲和“修訂”捲兩種編輯版本。
“製定”捲收入上一年度我國發布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分成若乾分冊,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製定”字樣及分冊號,分冊號一直連續。各分冊中的標準是按照標準編號順序連續排列的,如有標準順序號缺號的,除特殊情況注明外,暫為空號。
“修訂”捲收入上一年度我國發布的、被修訂的國傢標準,視篇幅分設若乾分冊,但與“製定”捲分冊號無關聯,僅在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修訂-1,-2,-3,……”字樣。“修訂”捲各分冊中的標準,仍按標準編號順序排列(但不連續);如有遺漏的,均在當年最後一分冊中補齊。需提請讀者注意的是,個彆非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沒有收入在“製定”捲中,而是收入在“修訂”捲中。
讀者配套購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製定”捲和“修訂”捲則可收齊由我社齣版的上一年度我國製定和修訂的全部國傢標準。
由於讀者需求的變化,自1996年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僅齣版精裝本。
2013年我國製修訂國傢標準共1979項。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13年 修訂-12)》為“2013年修訂-12”,收入新製修訂的國傢標準26項。
內頁插圖
目錄
GB/T 12652-2013 亞洲薄荷素油
GB 12668. 501 2013調速電氣傳動係統第5-1部分:安全要求 電氣、熱和能量
GB/T 12668. 502-2013調速電氣傳動係統第5-2部分:安全要求功能
GB/T 12723-2013 單位産品能源消耗限額編製通則
GB/T 12726.1-2013核電廠安全重要儀錶事故及事故後輻射監測第1部分:一般要求
GB/T 12726. 2-2013核電廠安全重要儀錶事故及事故後輻射監測第2部分:氣態排齣流及通風中放射性離綫連續監測設備
GB/T 12726. 3-2013 核電廠安全重要儀錶 事故及事故後輻射監測 第3部分:高量程區域γ連續監測設備
GB/T 12726. 4-2013核電廠安全重要儀錶事故及事故後輻射監測第4部分:工藝流管內或管旁放射性連續監測設備
GB/T 12967. 5-2013鋁及鋁閤金陽極氧化膜檢測方法第5部分:用變形法評定陽極氧化膜的抗破裂性
GB/T 12973——2013 換嚮器與集電環尺寸
GB/T 13006-2013 離心泵、混流泵和軸流泵 汽蝕餘量
GB 13014-2013 鋼筋混凝土用餘熱處理鋼筋
GB/T 13237-2013 優質碳素結構鋼冷軋鋼闆和鋼帶
GB/T 13288. 4-2013 塗覆塗料前鋼材錶麵處理噴射清理後的鋼材錶麵粗糙度特性第4部分:ISO錶麵粗糙度比較樣塊的校準和錶麵粗糙度的測定方法觸針法
GB/T 13295-2013水及燃氣用球墨鑄鐵管、管件和附件
GB 13296-2013 鍋爐、熱交換器用不銹鋼無縫鋼管
GB/T 13422-2013 半導體變流器 電氣試驗方法
GB 13432-2013食品安全國傢標準 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
GB/T 13454.1-2013塑料粉狀三聚氰胺一甲醛模塑料(MF-PMCs) 第1部分:命名係統和分類基礎
GB/T 13454. 2-2013 塑料粉狀三聚氰胺一甲醛模塑料(MF-PMCs) 第2部分:試樣製備和性能測定
GB/T 13454. 3-2013 塑料 粉狀三聚氰胺一甲醛模塑料(MF-PMCs) 第3部分:選定模塑料的要求
GB/T 13467-2013 通風機係統電能平衡測試與計算方法
GB/T 13468-2013 泵類液體輸送係統電能平衡測試與計算方法
GB/T 13531. 4-2013 化妝品通用檢驗方法 相對密度的測定
GB/T 13539. 5-2013 低壓熔斷器 第5部分:低壓熔斷器應用指南
GB/T 13539. 6-2013 低壓熔斷器第6部分:太陽能光伏係統保護用熔斷體的補充要求
前言/序言
跨越時空的知識圖譜:一部關於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探索的綜閤性研究 書名: 時代的迴響:1949-1979 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嚮研究 作者: [作者名,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符閤學術風格的筆名,例如:華夏曆史研究組] 齣版社: 世紀文萃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5月 頁數: 約780頁(含索引、圖錶) ---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夕(1949年至1979年)這三十年間,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結構性變遷、核心意識形態的構建與衝突,以及與之伴生的文化藝術領域的劇烈轉嚮。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政治史或經濟史的羅列,而是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社會曆史畫捲,側重於“人”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生活經驗、價值重塑和集體記憶的形成過程。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邏輯層層遞進,力求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石,輔以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理論視角,還原一個復雜、矛盾且充滿活力的曆史時期。 --- 第一部分:奠基與重塑(1949-1956):新秩序的建立與初步整閤 本部分重點考察新政權如何迅速瓦解舊的社會結構,並著手建立新的權力、經濟和意識形態框架。 第一章:權力結構的重構與基層動員。 詳細分析瞭土地改革運動如何重塑農村的社會關係,以及城市中公私閤營和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特彆關注瞭“人民”概念的內涵界定及其在動員體係中的作用。 第二章:意識形態的“兩麵性”:理論灌輸與社會心理。 探討瞭馬剋思列寜主義理論在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中的傳播路徑。分析瞭知識分子改造運動對學術傳統的影響,以及早期宣傳機器如何構建“新主人翁”的群體認同。本章通過對同期報紙、期刊和教育材料的文本分析,揭示瞭早期理想主義與現實治理之間的張力。 第三章:生活空間的界定:傢庭、單位與集體。 考察瞭“單位製”的初步形成及其對個體生活的全麵滲透。研究瞭新的婚姻法、戶籍製度如何乾預傳統傢庭結構,以及集體生活模式如何取代傳統的宗族或鄰裏互助體係。 --- 第二部分:探索中的失衡與挑戰(1957-1965):大躍進的餘波與調整 本部分集中分析瞭特定曆史事件對國傢發展路徑和人民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並探討瞭在反思中進行的結構性調整。 第四章:從“百花齊放”到“反右”:知識生産的內在邏輯。 細緻梳理瞭“雙百方針”的初衷、實踐中的異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分子群體的重大挫摺。通過對特定學者的個案研究,探討瞭學術自主性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艱難處境。 第五章:經濟試驗的代價:大躍進的社會經濟後果。 摒棄傳統的宏大敘事,本章采用區域差異化的視角,研究瞭“人民公社化”對農業生産關係和農民日常勞作倫理的衝擊。利用口述史片段和地方誌資料,重構瞭特定時期在公共事務決策中的非正式權力運作機製。 第六章:調整時期的文化景觀:現實主義的迴歸與“十七年文學”的總結。 分析瞭在經濟調整期,文藝政策的適度放鬆如何催生瞭具有更強生活氣息的文學和戲劇作品。重點探討瞭“學習蘇聯經驗”與“走自己的路”之間在文化建設上的拉鋸戰。 --- 第三部分:顛覆與重構(1966-1971):文化大革命的社會滲透 此部分是全書的核心之一,力求以社會史和心理學的視角,考察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運動如何全麵性地重塑瞭社會結構、人際關係乃至語言本身。 第七章:青年群體的“集體齣徵”:紅衛兵運動的社會動員機製。 考察瞭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青年群體如何被捲入運動,以及代際衝突、身份焦慮在運動中的投射。分析瞭“血統論”的興起及其對社會階層固化的反嚮作用。 第八章:日常生活的政治化:傢庭、鄰裏與信任的瓦解。 探討瞭運動如何滲透到最私密的個人領域。通過對當時日記、私人信件(解密檔案中可得部分)的分析,展現瞭在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中,人際關係中的猜忌、告密以及相互依賴的復雜張力。 第九章:文化遺産的“淨化”與藝術的“樣闆化”。 考察瞭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與激進的破壞之間的矛盾。詳細分析瞭“樣闆戲”的創作模式,並非簡單的政治宣傳工具,而是融閤瞭美學實驗和權力規訓的復雜文化産品。 --- 第四部分:在夾縫中求存(1972-1976):政治僵局下的文化潛流 本部分聚焦於運動後期,政治高壓下文化和思想領域的“暗流湧動”。 第十章:地下文學的萌芽與“傷痕”的序麯。 記錄瞭在嚴格審查製度下,詩歌、小說如何在小圈子內流傳。這些早期的作品雖然帶有明顯的政治底色,但已開始觸及個體的情感創傷和對真理的追問。 第十一章:科學與教育的停滯與反思。 分析瞭高等教育中斷對人纔培養的結構性影響,以及在“文化搭颱,經濟唱戲”口號下,技術人員和老一輩專傢的尷尬處境。 第十二章:經濟的低速運行與城市工人的生活現實。 通過對特定行業工人的調研,揭示瞭計劃經濟體製在缺乏有效激勵下的效率低下,以及民眾對改善物質生活日益增長的渴望。 --- 第五部分:轉摺的序幕(1977-1979):思想解放與現代化的呼喚 本部分描述瞭曆史的慣性如何被打破,以及知識分子和青年一代如何以思想解放作為衝破僵局的先鋒力量。 第十三章:真理標準大討論的社會效應。 剖析瞭這場看似純粹的哲學討論,如何迅速演變為一場關於國傢未來走嚮的政治博弈。重點分析瞭其對民眾思維方式的解放作用。 第十四章:恢復高考的“知識的迴歸”。 將恢復高考視為一次重大的社會公平工程,分析瞭它如何重新激活瞭社會流動性,並為後續的改革開放提供瞭必要的人纔基礎。 第十五章:迴歸個體:對“自我”的重新發現。 研究瞭“傷痕文學”的集中爆發,其意義在於將政治敘事從集體轉嚮個體,首次大規模地肯定瞭個體經驗和情感的價值。 ---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曆史的斷裂 本書最後總結瞭這三十年間留給後世的復雜遺産——它既確立瞭國傢的基本框架和民族認同,也留下瞭深刻的社會心理創傷。作者認為,理解1979年之後的中國,必須深刻理解這三十年間價值體係的極端波動與最終的艱難整閤。 --- 附錄: 1. 重要曆史事件時間綫(1949-1979) 2. 主要人物(政治、文化領域)小傳 3. 注釋與參考文獻(涵蓋中文檔案、俄文文獻、英文研究) 4. 曆史照片與圖錶集(如:公社人口密度變化圖、特定時期報紙頭版對比圖) 5. 人名、地名索引 ---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史料的廣度和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作者不僅查閱瞭國傢檔案館中開放的行政文件,更深入挖掘瞭地方誌、行業誌、學人迴憶錄和海外學者基於中國材料的研究成果。在分析方法上,本書力圖避免機械的因果推論,轉而關注社會結構、文化符號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期提供一個立體、多維的1949-1979年中國畫像。它將是研究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曆史的學者、學生以及對那段復雜歲月抱有探究興趣的普通讀者的重要參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