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由我社出版的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2013年我国制修订国家标准共1979项。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3年 修订-12)》为“2013年修订-12”,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26项。
内页插图
目录
GB/T 12652-2013 亚洲薄荷素油
GB 12668. 501 2013调速电气传动系统第5-1部分:安全要求 电气、热和能量
GB/T 12668. 502-2013调速电气传动系统第5-2部分:安全要求功能
GB/T 12723-2013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GB/T 12726.1-2013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事故及事故后辐射监测第1部分:一般要求
GB/T 12726. 2-2013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事故及事故后辐射监测第2部分:气态排出流及通风中放射性离线连续监测设备
GB/T 12726. 3-2013 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 事故及事故后辐射监测 第3部分:高量程区域γ连续监测设备
GB/T 12726. 4-2013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事故及事故后辐射监测第4部分:工艺流管内或管旁放射性连续监测设备
GB/T 12967. 5-2013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检测方法第5部分:用变形法评定阳极氧化膜的抗破裂性
GB/T 12973——2013 换向器与集电环尺寸
GB/T 13006-2013 离心泵、混流泵和轴流泵 汽蚀余量
GB 13014-2013 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
GB/T 13237-2013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13288. 4-2013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喷射清理后的钢材表面粗糙度特性第4部分:ISO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的校准和表面粗糙度的测定方法触针法
GB/T 13295-2013水及燃气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GB 13296-2013 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 13422-2013 半导体变流器 电气试验方法
GB 13432-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
GB/T 13454.1-2013塑料粉状三聚氰胺一甲醛模塑料(MF-PMCs)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13454. 2-2013 塑料粉状三聚氰胺一甲醛模塑料(MF-PMCs)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13454. 3-2013 塑料 粉状三聚氰胺一甲醛模塑料(MF-PMCs) 第3部分:选定模塑料的要求
GB/T 13467-2013 通风机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GB/T 13468-2013 泵类液体输送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GB/T 13531. 4-2013 化妆品通用检验方法 相对密度的测定
GB/T 13539. 5-2013 低压熔断器 第5部分:低压熔断器应用指南
GB/T 13539. 6-2013 低压熔断器第6部分:太阳能光伏系统保护用熔断体的补充要求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知识图谱: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探索的综合性研究 书名: 时代的回响:1949-1979 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向研究 作者: [作者名,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符合学术风格的笔名,例如:华夏历史研究组] 出版社: 世纪文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页数: 约780页(含索引、图表)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1949年至1979年)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变迁、核心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冲突,以及与之伴生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剧烈转向。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或经济史的罗列,而是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社会历史画卷,侧重于“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活经验、价值重塑和集体记忆的形成过程。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逻辑层层递进,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辅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还原一个复杂、矛盾且充满活力的历史时期。 --- 第一部分:奠基与重塑(1949-1956):新秩序的建立与初步整合 本部分重点考察新政权如何迅速瓦解旧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建立新的权力、经济和意识形态框架。 第一章:权力结构的重构与基层动员。 详细分析了土地改革运动如何重塑农村的社会关系,以及城市中公私合营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特别关注了“人民”概念的内涵界定及其在动员体系中的作用。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两面性”:理论灌输与社会心理。 探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中的传播路径。分析了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对学术传统的影响,以及早期宣传机器如何构建“新主人翁”的群体认同。本章通过对同期报纸、期刊和教育材料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早期理想主义与现实治理之间的张力。 第三章:生活空间的界定:家庭、单位与集体。 考察了“单位制”的初步形成及其对个体生活的全面渗透。研究了新的婚姻法、户籍制度如何干预传统家庭结构,以及集体生活模式如何取代传统的宗族或邻里互助体系。 --- 第二部分:探索中的失衡与挑战(1957-1965):大跃进的余波与调整 本部分集中分析了特定历史事件对国家发展路径和人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探讨了在反思中进行的结构性调整。 第四章:从“百花齐放”到“反右”: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 细致梳理了“双百方针”的初衷、实践中的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重大挫折。通过对特定学者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学术自主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处境。 第五章:经济试验的代价:大跃进的社会经济后果。 摒弃传统的宏大叙事,本章采用区域差异化的视角,研究了“人民公社化”对农业生产关系和农民日常劳作伦理的冲击。利用口述史片段和地方志资料,重构了特定时期在公共事务决策中的非正式权力运作机制。 第六章:调整时期的文化景观: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十七年文学”的总结。 分析了在经济调整期,文艺政策的适度放松如何催生了具有更强生活气息的文学和戏剧作品。重点探讨了“学习苏联经验”与“走自己的路”之间在文化建设上的拉锯战。 --- 第三部分:颠覆与重构(1966-1971):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渗透 此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之一,力求以社会史和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如何全面性地重塑了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乃至语言本身。 第七章:青年群体的“集体出征”:红卫兵运动的社会动员机制。 考察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群体如何被卷入运动,以及代际冲突、身份焦虑在运动中的投射。分析了“血统论”的兴起及其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反向作用。 第八章:日常生活的政治化:家庭、邻里与信任的瓦解。 探讨了运动如何渗透到最私密的个人领域。通过对当时日记、私人信件(解密档案中可得部分)的分析,展现了在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中,人际关系中的猜忌、告密以及相互依赖的复杂张力。 第九章:文化遗产的“净化”与艺术的“样板化”。 考察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激进的破坏之间的矛盾。详细分析了“样板戏”的创作模式,并非简单的政治宣传工具,而是融合了美学实验和权力规训的复杂文化产品。 --- 第四部分:在夹缝中求存(1972-1976):政治僵局下的文化潜流 本部分聚焦于运动后期,政治高压下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暗流涌动”。 第十章:地下文学的萌芽与“伤痕”的序曲。 记录了在严格审查制度下,诗歌、小说如何在小圈子内流传。这些早期的作品虽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底色,但已开始触及个体的情感创伤和对真理的追问。 第十一章:科学与教育的停滞与反思。 分析了高等教育中断对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影响,以及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号下,技术人员和老一辈专家的尴尬处境。 第十二章:经济的低速运行与城市工人的生活现实。 通过对特定行业工人的调研,揭示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缺乏有效激励下的效率低下,以及民众对改善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渴望。 --- 第五部分:转折的序幕(1977-1979):思想解放与现代化的呼唤 本部分描述了历史的惯性如何被打破,以及知识分子和青年一代如何以思想解放作为冲破僵局的先锋力量。 第十三章: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社会效应。 剖析了这场看似纯粹的哲学讨论,如何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国家未来走向的政治博弈。重点分析了其对民众思维方式的解放作用。 第十四章:恢复高考的“知识的回归”。 将恢复高考视为一次重大的社会公平工程,分析了它如何重新激活了社会流动性,并为后续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第十五章:回归个体: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研究了“伤痕文学”的集中爆发,其意义在于将政治叙事从集体转向个体,首次大规模地肯定了个体经验和情感的价值。 ---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历史的断裂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三十年间留给后世的复杂遗产——它既确立了国家的基本框架和民族认同,也留下了深刻的社会心理创伤。作者认为,理解1979年之后的中国,必须深刻理解这三十年间价值体系的极端波动与最终的艰难整合。 --- 附录: 1. 重要历史事件时间线(1949-1979) 2. 主要人物(政治、文化领域)小传 3. 注释与参考文献(涵盖中文档案、俄文文献、英文研究) 4. 历史照片与图表集(如:公社人口密度变化图、特定时期报纸头版对比图) 5. 人名、地名索引 ---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史料的广度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作者不仅查阅了国家档案馆中开放的行政文件,更深入挖掘了地方志、行业志、学人回忆录和海外学者基于中国材料的研究成果。在分析方法上,本书力图避免机械的因果推论,转而关注社会结构、文化符号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1949-1979年中国画像。它将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历史的学者、学生以及对那段复杂岁月抱有探究兴趣的普通读者的重要参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