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 [Handbook for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s]

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 [Handbook for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传尧 编
图书标签:
  • 选矿工程
  • 矿物加工
  • 选矿工业
  • 工程手册
  • 矿业
  • 冶金
  • 工业实践
  • 选矿技术
  • 矿产资源
  • 流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68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532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外文名称:Handbook for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选矿工程师手册》共四册,分为上下两卷,分别是选矿通论和选矿工业实践。本书全方位介绍了选矿技术和各个矿种的工艺,具有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先矿工业实践(第3册)》是为了适应我国矿业发展的需求,由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组织,孙传尧院士主编,由来自有色、钢铁、黄金、建材、煤炭、化工、核工业等行业的47家单位的15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负责撰稿,具有通用性、指导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大型选矿专业工具书。书中着重介绍了破碎筛分、磨矿分级、重力选矿、磁电选矿、浮选、化学选矿、选矿厂设计、选矿厂生产技术管理及各种矿石的选矿基本理论、工艺技术、发展趋势等。该书可供从事矿业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物加工领域的科研和工程设计人员、企业的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参考。

作者简介

  孙传尧,男,1944年12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员会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矿物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获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五所高校兼职教授。四十余年间始终坚持选矿科研及工程技术工作,曾在14座选矿厂领导和参加工业试验或转产。特别在锂铍钽铌、铅锌、铜镍、钨铋钼复杂多金属矿和铁矿石等选矿领域获重要成果。在理论研究中,以矿物晶体化学的观点与合作者系统研究了硅酸盐矿物浮选,研究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并撰写出版了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级奖9项,发明专利4项。出版著作5部:其中《硅酸盐矿物浮选原理》(2001)排名第一,合作者印万忠,科学出版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手册》(2000)总编审,主要合作者赵涌泉、赵万来,科学出版社;《当代世界的矿物加工技术与装备》-第十届选矿年评(2006),主编,科学出版社;《Proceedings of XXIV INTERNATIONAL MINERAL PROCESSING CONGRESS》(2008)排名第二,主要合作者王淀佐,科学出版社;《复杂难处理矿石选矿技术》—全国选矿学术会议论文集,主编,排名第一,合作者敖宁、刘耀青,冶金工业出版社。

目录

第二十二章 铁矿选矿
22.1 铁矿物及铁矿床
22.2 国内外铁矿资源
22.3 铁精矿质量标准
22.4 铁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22.5 磁铁矿选矿厂
22.6 弱磁性铁矿选矿厂
22.7 混合型铁矿选矿厂
22.8 国内外主要铁矿选矿厂汇总
第二十三章 锰矿选矿
23.1 锰矿物及锰矿床
23.2 国内外锰矿资源
23.3 锰精矿质量标准
23.4 锰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23.5碳酸锰矿选矿厂
23.6氧化锰矿选矿厂
23.7 混合型锰矿选矿厂
23.8 伴生多金属锰矿选矿厂
23.9 国内外主要锰矿选矿厂汇总
第二十四章 铬矿选矿
24.1 铬矿物及铬矿床
24.2 国内外铬矿资源
24.3 铬精矿质量标准
24.4 铬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24.5铬矿选矿厂
24.6 国内外主要铬选矿厂汇总
第二十五章 铜矿选矿
25.1 铜矿物及铜矿床
25.2 国内外铜矿资源
25.3 铜精矿质量标准
25.4 铜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25.5 硫化铜矿选矿厂
25.6 混合铜矿选矿厂
25.7 氧化铜矿石处理
25.8 国内外主要铜选矿厂汇总
第二十六章 铅锌矿选矿
26.1 铅锌矿物及铅锌矿床
26.2 国内外铅锌矿资源
26.3 铅、锌精矿质量标准
26.4 铅锌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26.5 硫化铜铅锌矿选矿厂
26.6 硫化铅锌矿选矿厂
26.7 混合铅锌矿选矿厂
26.8 国内外主要铅锌选矿厂汇总
第二十七章 钨矿选矿
27.1 钨矿物及钨矿床
27.2 国内外钨矿资源
27.3 钨精矿质量标准
27.4 钨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27.5黑钨矿选矿厂
27.6白钨矿选矿厂
27.7黑白钨混合矿选矿厂
27.8 国内外主要钨选矿厂汇总
第二十八章 锡矿选矿
28.1 锡矿物及锡矿床
28.2 国内外锡矿资源
28.3 锡精矿质量标准
28.4 钨矿选矿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8.5原生脉锡矿选矿厂
28.6氧化脉锡矿选矿厂
28.7 砂锡矿选矿厂
28.8 国内外主要锡选矿厂汇总
第二十九章 钼矿选矿
29.1 钼矿物及钼矿床
29.2 国内外钼矿资源
29.3 钼精矿质量标准
29.4 钼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29.5 钼酸铵生产技术
29.6 钼矿选矿厂
29.7 伴生钼矿选矿厂
29.8 国内外主要钼选矿厂汇总
第三十章 锑矿选矿
30.1 锑矿物及锑矿床
30.2 国内外锑矿资源
30.3 锑精矿质量标准
30.4 锑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30.5 锑矿选矿厂
30.6 国内外主要锑选矿厂汇总
第三十一章 黄铁矿选矿
31.1 黄铁矿物及矿床
31.2 国内外黄铁矿资源
31.3 硫精矿质量标准
31.4 黄铁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31.5 黄铁矿选矿厂
31.6 伴生黄铁矿选矿厂
31.7 国内外主要黄铁矿选矿厂汇总
第三十二章 镍矿选矿
32.1 镍矿物及镍矿床
32.2 国内外镍矿资源
32.3 镍精矿质量标准
32.4 镍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32.5 镍矿选矿厂
32.6 国内外主要镍选矿厂汇总
第三十三章 汞矿选矿
33.1 汞矿物及汞矿床
33.2 国内外汞矿资源
33.3 汞精矿质量标准
33.4 汞矿选矿技术及发展趋势
33.5汞矿选矿厂
33.6 国内外主要汞选矿厂汇总

前言/序言

  选矿,现称矿物加工,此前有一段时间称矿物工程,现在也有称矿产资源加工的。在中国现今学科分类中,矿物加工属于矿业工程的二级学科。国外一些国家也有纳入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甚至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无论学科名称如何演变,在中国从事固体矿产资源加工的大多数企业仍然称选矿厂。而且,这一传统的名称会延续很长时间。
  选矿,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的产业链中,是介于地质、采矿与冶金或化工之间几乎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矿物材料是矿物加工的新领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范畴。对此,业内的同行都明白。但遗憾的是,社会上还有不少人,提起地质、采矿和冶金他们大都知道,但对选矿专业却缺乏了解。时至今日,甚至还有学理工科的人,一提起选矿就误认为我们手里提个锤子漫山遍野去找矿。
  冶金和化工所需的原料,例如精矿是有国家标准的,而进入选矿厂的原矿却谈不上标准,因为从采场来什么矿石就得吃什么,从未听说有哪一家选矿厂把运来的矿石又拉回采场的。要把无标准的、甚至杂乱无章的、低品位复杂共生的矿产资源,加工成单独有序的、合乎国家标准的精矿供冶炼厂或化工厂,其中有价元素的富集比要达到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上千倍。这一复杂过程需要具有流程工业特点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乃至原矿日处理量高达十几万吨的现代化巨型选矿厂来完成。对此,选矿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不分黑夜白昼地做出了直接的贡献。选矿研究和设计人员为工艺、装备的技术进步和工程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有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阶段,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快速增长的,几乎没有例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高速发展阶段,加之众多的十三亿人口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今后几十年,国家对矿产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地质学家认为,中国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域、中亚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三大构造—成矿域的交汇带;组成中国大陆的各小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岩矿物质混合,导致成矿物质复杂;各成矿带之间有相互交接与物质混合;早、晚形成的矿床之间有叠加作用。上述因素决定了我国地质构造环境的复杂性和矿床成因的多样性,由此形成了我国矿产资源诸多的特点:总量较丰富,矿种较全,其中钨、锡、锑、钼和稀土是优势矿种。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量较大的大宗矿产却不足。此外,矿产禀赋差,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复杂矿多、单一矿少,小矿多、大矿少。就连近年间在我国西藏、新疆和云南等省区发现的一批新矿产,也大体上遵循了上述规律。还由于地理、交通、海拔、气候和水电等因素,导致了采选开发的困难。
  由于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矿物加工的难度增大,而且对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选矿工程师和研究、设计人员面临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已采取了应对措施,包括加强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学科的建设;提升选矿专业队伍的技术创新平台及选矿厂的建设、技术改造与更新等。目前,全国共有33所大学设有矿物加工专业,每年招收2660余名本科生、54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约100名博士研究生,教师人数达550人。此外,还有9家研究院所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每年培养约50名工学硕士。
  全国约有30家科研院所设有选矿及相关专业研究部门,从事该领域的科研人员约1500人,这还不包括地勘系统和民营机构的统计。
  据估计,全国各类型的选矿厂数量约1万座以上,任职的选矿工程师更难计其数了。
  上述每一项数字均排世界第一,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中国相比的。并且,我国已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成果。近年间,在多届国际矿物加工大会上(IMPC),中国的论文数和参会人数在几十个国家中屡次排名伯仲,足已引起国际矿物加工界的高度关注。选矿—矿物加工,这一传统的专业学科,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是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绝非是夕阳产业。但必须承认,在矿物加工领域的某些方面,我们与发达矿业大国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中国从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的转变,这是全国选矿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选矿工程师手册》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编辑出版的。
  早在几年前,冶金工业出版社就策划出版这部书,时任总编、现任社长的谭学余先生邀我牵头主编这部手册。我很感谢出版社对我的信任,也愿意承担这一任务,只是顾虑工作量大,困难多,涉及的作者和审编人员多,并且又都是业务骨干,工作原本已饱满,承接这一工作必定要增加同行专家的负担。另外,我当时作为执行副主席协助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先生继申办成功后,历经五年时间筹备和组织了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承办,于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矿物加工大会,这是矿物加工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也是第一次在亚洲国家召开,被国际同行公认为迄今为止组织得最好的一次学术会议。显见,基于当时的背景也无力启动编辑这一部大书。对此,我油然而生一种歉意,如果早几年动手,这部手册会早些时候呈献在读者手中。
  本书历经五年时间,由来至国内三十多个著名高等院校、科研和设计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130多位专家、学者撰稿协作而成。各章的主要执笔者,均是本领域中多年从事科研、设计、教学、生产实践和选矿厂生产技术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专家,他们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经验,熟悉国内外的情况。有的作者还深入到多家企业了解最新的生产情况,以便采用最新的数据。各位作者辛勤的努力使本书的编辑工作基点高,质量有保证。
  审稿也是一项浩大工程。全书分三批审稿:参加一审的有50多位专家分别承担某章或几章的审稿。作者根据一审专家意见修改后提交二审。二审由两次会审完成。会上先由两位主审专家对每章提出初审意见,再经与会专家充分讨论形成会议决议提交作者再次修改,修改后提交三审。三审也是会审,形成三审会议决议再提交作者修改,对于修改量不大的章节,由审稿专家代为完成。参加二审、三审的会审专家也达50多人。在撰稿和审稿的专家中不乏有国内外知名的老一代学者。对于学术观点争议较大的几章,还另外召开专门会议请小同行专家充分研讨,力求内容科学、准确。全书统稿后交出版社之前,再请矿物加工专业具有研究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以读者的身份读稿,提出修改意见。应该说,作者和审编者还算认真、尽力了。
  全书共四十七章,分两卷、四册出版。各章均有三级目录,书后附录提供了选矿专业常用的资料供读者查阅。第一卷是选矿通论,涵盖矿产资源与矿床、工艺矿物学、各种选矿方法专论,选矿厂生产的共性问题,烧结团矿、选矿试验研究及选矿厂设计等。第二卷是选矿工业实践,涵盖各种固体矿产资源的选矿方法、典型选矿厂生产案例,并附有国内外同类选矿厂的技术资料。全书新增或强化了选矿厂生产技术管理、选矿厂尾矿系统、选矿厂环境保护、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及三废处理、生物冶金及选矿、矿物材料等各章,以适应新时期技术创新的需求。
  希望本书的编辑出版能为矿物加工界大专院校的广大师生,科研院所和工程设计机构的科学研究及工程设计人员,选矿厂工程师,企业家以及相关的领导人员,提供一部具有现代选矿理论,传统和最新的工艺技术、装备,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的一部最新、最全面的矿物加工领域的百科全书。
  感谢冶金工业出版社的选题并将本书申请列为国家重点出版图书。尤其要感谢该社社长、编审谭学余先生的信任,委托,现场指导和帮助;感谢原总编兼副社长杨传福编审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徐银河女士辛勤的认真负责的工作。
  本手册的编辑出版工作还得到了著名学者王淀佐先生、陈清如先生、余永富先生、卢寿慈先生、孙玉波先生和孙仲元先生的指导与支持。
  本书的全部编辑工作是依托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完成的。主要院领导及众多相关人员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有的院领导直接承担审稿或参加审稿会。特别是该院的刘耀青、茹青、敖宁和朱穗玲四位研究员作为主要编辑人员,为全书的撰稿、审编和编务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的骨干人员直接参与了本书的撰稿和审编工作。
  本书是在无专款经费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各位作者、审编者和所在单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整个编辑和出版工作得到了三十多个著名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设计机构的支持,没有上述的支持和帮助,本书不可能完成编辑和出版工作。借此机会,编者向全部作者、审稿和编辑人员以及所有支持单位一并表示深谢,是各位的力挺和业界的大力协同,共同为行业做出了贡献。
  关于本书参考文献的标注,起初在编写大纲中有统一要求,但各章作者的观点及文稿中的实际标注方式并未统一。经编者与出版社充分协商并考虑到手册的特点,决定文稿内不加标注,而统一在每章末尾将文献列出。请文献作者及读者谅解。
  由于编者的知识面不宽,学术水平有限,主编这样一部大书缺乏经验,深感力不从心。虽经努力,但书中错漏之处难免,敬请广大专家、读者和选矿专业的同行批评指正。
  最后,将笔者的一首小诗奉献给读者。
  选矿厂交响曲
  那座庞然大物是选矿厂,并非布达拉宫。
  厂里传出的交响曲,
  听起来是那样高亢又令人振奋。
  奏出这和弦的不是小号、单簧管,
  也不是定音鼓和提琴,
  那是几百台机器在轰鸣和回响交混。
  深夜里,一位选矿工程师在车间查巡,
  他的眼里还漂浮着几片红云,
  说起工厂的工艺设备他如数家珍,
  任何一点异常也逃不过他的耳朵和眼神。
  他,犹如一位出色的指挥家,
  不让乐手发出任何离谱的弦音。
  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孙传尧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研究员
  2014年11月 于北京


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 选矿工业实践:技术、设备与案例分析 本书作为《选矿工程师手册》系列的第三册,专注于选矿工业中的核心实践环节。它不仅系统梳理了现代选矿厂设计、建设和运营中所面临的实际技术挑战,更深入剖析了各种选矿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选型依据以及维护管理要点。本书旨在为广大选矿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学生提供一本集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权威参考。 第一部分:选矿厂设计与工艺流程优化 本部分将聚焦于选矿厂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全过程。内容涵盖: 厂址选择与规划: 考虑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水源、环保要求、能源供应及当地政策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厂址评估与总体规划。 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详细阐述如何基于矿石性质和选矿目标,进行精确的物料衡算,预测各单元操作的产量和品位变化;以及对选矿过程中能量消耗的估算与优化。 工艺流程设计原则: 深入探讨不同矿石类型(如硫化物、氧化物、非金属矿物等)的典型选矿流程设计思路,分析粗选、扫选、精选、扫尾等各环节的工艺配置策略。 流程模拟与优化: 介绍选矿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如何通过模拟预测流程性能,识别瓶颈,并对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回收率、降低成本。 自动化与控制系统: 探讨选矿厂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包括仪表选型、传感器应用、PLC/DCS系统集成,以及先进过程控制(APC)在提高生产稳定性与效率方面的作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重点关注选矿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治理技术,如废水处理与回用、废渣资源化利用、粉尘与噪声控制等,以及绿色选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关键选矿设备详解 本部分将对选矿生产线中至关重要的各类设备进行详尽的介绍,包括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选型指南、操作要领及常见故障与维修: 破碎与磨矿设备: 破碎机: 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圆锥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等,分析其破碎原理、适用范围、处理能力及磨损部件的更换。 磨矿机: 球磨机、棒磨机、自磨机、溢流型磨矿机、格子型磨矿机、立式磨机等,重点介绍其筒体结构、衬板类型、磨矿介质选择、功率消耗与粒度控制。 筛分与分级设备: 筛分设备: 振动筛、滚筒筛、直线筛等,讨论筛孔尺寸、筛面倾角、处理能力与筛分效率。 分级设备: 旋流器、沉砂筒、机械分级机、膏体泵等,分析其分级原理、溢流浓度、底流粒度控制及在闭路磨矿中的作用。 重力选矿设备: 跳汰机: 湿式跳汰机、干式跳汰机,介绍其跳汰原理、空气室与筛板设计、节奏控制及对不同密度矿物的分离能力。 摇床: 介绍其结构、运动方式、给料与冲洗水调节、床面选择以及在细粒物料分选中的应用。 螺旋溜槽: 探讨其坡度、水流速度、分选槽数及在粗颗粒分选中的优势。 磁选机: 干式磁选机: 湿式磁选机(强磁、弱磁),重点介绍磁场强度、磁场梯度、磁极结构、物料给入方式及对不同磁性矿物的分离效果。 浮选设备: 浮选机: 机械搅拌式浮选机、鼓泡式浮选机、柱状浮选机等,详细讲解搅拌装置、充气系统、药剂分散、析泡与刮泡机制、槽体结构及影响浮选效率的因素。 浮选药剂: 简要介绍捕收剂、起泡剂、抑制剂、调整剂等各类药剂的作用机理、选择原则及投加方式。 固液分离设备: 过滤设备: 板框压滤机、带式过滤机、真空过滤机、离心过滤机等,分析其过滤面积、滤布选择、卸渣方式及过滤效率。 浓密设备: 沉淀浓密机、膏体浓密机,介绍其沉降原理、给料方式、絮凝剂使用及出料浓度控制。 脱水设备: 离心机、真空过滤机、带式压滤机等,讨论其脱水效率、能耗及对物料干度的要求。 第三部分:选矿工业实践案例分析 本部分精选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选矿厂案例,深入剖析其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生产运营、技术改造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案例类型将涵盖: 复杂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浮选工艺: 如铜、铅、锌、金、银等联合浮选的流程设计与药剂方案。 铁矿石的磁选与浮选工艺: 如贫磁铁矿的磨矿、磁选、浮选流程设计与优化。 磷矿石的浮选与重选工艺: 如不同类型磷矿石的选别方法、药剂体系及工艺流程。 稀土矿物的选矿工艺: 如稀土矿物的浮选、磁选、重选及湿法分离技术。 有色金属氧化矿的选矿工艺: 如铜、铅、锌氧化矿的浮选、浸出-浮选或浸出-萃取-电积等组合工艺。 非金属矿物的提纯与加工: 如石英、高岭土、萤石、重晶石等工业原料的选矿技术。 每个案例分析都将包含:矿石特性描述、设计目标、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配置、关键操作参数、生产过程中的难点与改进措施,以及经济技术效益分析。 结论 《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以其严谨的科学性、系统的全面性与突出的实践性,将成为选矿工程领域的必备参考书。本书融合了最新的技术发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助力选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对我而言,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选矿工程师的“行为指南”。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物料平衡”的强调,并且提供了多种计算方法和实例。在实际选矿生产中,准确的物料平衡计算是评估工艺效果、优化操作参数、预测生产能力的基础。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建立物料平衡模型,如何处理数据偏差,以及如何利用物料平衡来诊断生产中的问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看似基础的计算,在选矿工程中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还对选矿厂的经济评价和成本控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它不仅讲解了各种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还提供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多种策略。这对于每一位从事选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大大提升选矿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行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评分

《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就像一本为选矿工程师量身打造的“工具箱”。它的内容覆盖了从基础原理到高端技术的方方面面,为不同层级的读者都提供了宝贵的价值。我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受益的还是其中关于矿石性质分析和粒度控制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矿物学的表征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对矿物成分、嵌布粒度、表面性质等进行准确的分析,来为选矿工艺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它也深入探讨了磨矿粒度对后续选矿作业效率的影响,并提供了一系列控制磨矿粒度的有效手段。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选矿工艺,其基础在于对矿石性质的深刻理解和对粒度控制的精准把握。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从而解决矿石性质复杂多变带来的挑战。此外,书中对一些非常规的选矿问题,如细粒物料的分选、矿物表面改性等,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为我们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的矿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坦白讲,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选矿工业的认识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但《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格局。它以一种系统、全面、深入的方式,将整个选矿工业的实践过程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选矿工艺流程设计的阐述,是我最为赞赏的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工艺流程图,而是从宏观到微观,详细讲解了流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例如,在设计一个铜精矿选矿流程时,书中会引导读者考虑原矿的品位、伴生元素、目标精矿的质量要求、设备产能以及成本效益等多种因素,并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最终确定最优的工艺流程。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工程案例,这些案例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让我得以窥见不同类型矿山、不同矿石的选矿实践,并从中学习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它就像一部活生生的选矿史,记录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部《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的出现,无疑是给整个选矿界注入了一股新鲜且极其宝贵的血液。翻开它,就像踏入了一个庞大而细致的选矿知识体系,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首先,它并非简单罗列各种选矿方法,而是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提供了海量的工业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推演,而是基于真实矿山遇到的问题,从矿石性质分析、工艺流程设计,到设备选型、操作参数优化,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甚至连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水质对浮选药剂效果的影响、不同粒度分布对摇床效率的制约等,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即便是一些复杂的工程计算,也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和公式推导,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但对选矿领域充满热情的读者也能快速理解并吸收。特别是关于不同类型矿石(如铜、金、钼、磷等)的精细化处理章节,简直是每个矿山工程师的福音,它系统性地梳理了针对这些矿种的典型选矿流程、关键技术瓶颈以及创新解决方案,这为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启发。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多个大型选矿厂,亲身经历了从原矿入厂到精矿产出的全过程,对整个工业实践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知。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堪称典范。它没有按照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将选矿工业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如同解剖麻雀一般,逐一剖析,并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的方式呈现。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关注了核心的选矿技术,还对与之相关的诸多辅助性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方面,它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从日常的检查保养,到遇到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处理,再到潜在的风险预判,都给出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和预防措施。这对于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同时,书中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提及,而是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中,强调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废水、废渣的排放,如何提高药剂的利用率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如何设计更安全的作业环境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这些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选矿工程不再仅仅是追求金属回收率,更是一个需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工程。书中提供的许多绿色选矿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们未来的选矿实践指明了方向,让我看到了选矿工业更加美好的前景。

评分

当我翻阅《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时,一种深刻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规程,更是对选矿工程这项复杂而精密的科学的全面解读。书中对选矿药剂的系统性介绍,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药剂的名称和基本用途,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药剂的作用机理、选择原则、使用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书中还提供了一系列实验方法和评估指标,来帮助工程师在实际生产中优化药剂的配方和加药制度。这对于提高浮选回收率、降低药剂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涉及了选矿厂的质量控制和产品检测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这使得选矿工程师不仅能够关注生产过程,更能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创新与传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选矿工业图景。

评分

《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指南”。它没有华而不实的理论空谈,而是脚踏实地地聚焦于选矿工业的实际应用。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书中对于数据分析和工艺控制的讲解,可以说是达到了行业内的顶尖水平。它不仅提供了各种选矿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参数,更重要的是,它教会读者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以实现对选矿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例如,在关于浮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仪表以及控制系统的应用,并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策略和算法,这对于提高选矿厂的生产效率、降低操作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引入了许多先进的选矿技术和理念,比如关于矿物加工过程的模拟仿真软件的应用,这能够帮助工程师在实际生产之前,通过计算机模拟来预测和优化工艺流程,从而大大降低试错成本,缩短研发周期。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选矿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也让我对未来的选矿工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

当我拿起《选矿工程师手册:下卷 选矿工业实践(第3册)》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厚重”。但这并非是内容的冗余,而是其知识密度的绝佳体现。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选矿过程中最核心、也最复杂的几个环节,例如磨矿回路的优化设计,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尤其受益匪浅。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磨矿机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整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来评估和选择最适合特定矿石和生产规模的磨矿方案。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根据矿石的可磨性、目标粒度以及设备能耗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决策,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此外,浮选工艺是选矿中的重头戏,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从各类浮选药剂的作用机理、选择原则,到浮选柱、充气式浮选机等不同类型浮选设备的结构特点、操作优化,再到如何针对不同矿物体系设计高效的浮选流程,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关于泡沫控制、药剂加药策略以及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之间的平衡关系的讨论,让我对浮选工艺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让我不禁感叹选矿工程师所面临的挑战之艰巨,同时也为自己能够接触到如此详实可靠的参考资料而感到庆幸。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一些基础理论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本身,而是立刻将其与实际的工业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举个例子,在关于重选法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重选设备(如跳汰机、摇床、螺旋溜槽等)的工作原理,并且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矿物的密度差、粒度分布以及物料性质来选择和优化重选工艺。更有价值的是,书中列举了大量实际选矿厂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实际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设备配置和操作调整,实现高效率的重选作业。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理论的有效性,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让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选矿工业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虽然庞大,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干货,没有丝毫的“注水”。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不同选矿方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性和全面性。无论是经典的重选、磁选、浮选,还是一些新兴的选矿技术,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例如,在磁选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磁场强度、不同磁选机类型(如湿式强磁选机、干式高梯度磁选机等)的特点及其在不同矿物分离中的应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对磁选工艺中的一些关键影响因素,如颗粒大小、矿物表面性质、介质粘度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这使得我对磁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其精髓。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不少关于尾矿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容,这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尾矿的技术方案,更启发我们思考如何从中回收有价元素,实现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这对于提高选矿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