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工程概论(李文翠)

能源化学工程概论(李文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翠,胡浩权,鲁金明 编
图书标签:
  • 能源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
  • 能源工程
  • 化工原理
  • 能源化学
  • 过程工程
  • 热力学
  • 传质
  • 反应工程
  • 工业催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2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2840
包装:平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1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以物质为载体的能量转化与转移过程,多以化学化工知识为基础。《能源化学工程概论》从化学与化工学科的视角对能源转化为动力燃料和电能的开发与利用做了较全面的介绍,介绍了化学与化工在现代能源中的交叉渗透情况。全书共9章,包括:绪论、新型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生物质能、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本书在内容的取舍和深度的把握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使之达到深化基础、更新内容和增加信息等多重目的。
《能源化学工程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生化、应化等专业能源化工课程的教材,也是一本普及性的能源化学工业读物,可供能源、化工、材料、环保、电力等部门从事科研、设计和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文翠,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2012年当选大连市甘井子区人大代表,同时担任民盟大连市盟妇委会委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能源、催化中的应用研究。1991年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1994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7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9月在上海同济大学进修德语。2001年8月获德国DAAD奖学金,赴维尔茨堡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2003年4月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到德国马普学会煤化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11月回国,特评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200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教学方面:每学年为本科生开设“能源化工”专业课,积极参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能源化学工程”的建设,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教育部“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科研方面: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计划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支持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等多个项目。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能源及能源利用1
1.1.1能源的概念及分类1
1.1.2能源利用的发展历程3
1.2能源的重要性与能源危机4
1.3能源转化中的化工过程5
1.4能源化工过程的污染与防治7
参考文献8
第2章新型煤化工9
2.1煤化工概述9
2.1.1煤的储量、生产及消费10
2.1.2煤的基本特征12
2.1.3煤化工发展简史18
2.2煤炭液化20
2.2.1煤炭直接液化20
2.2.2煤炭间接液化26
2.2.3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对比30
2.3煤基醇醚燃料31
2.3.1煤制甲醇32
2.3.2煤制二甲醚33
2.4小结34
参考文献34
第3章石油化工37
3.1概述37
3.1.1石油的基本知识37
3.1.2原油的外观性质37
3.1.3原油的组成38
3.1.4石油的生成理论40
3.1.5石油的储量、生产及消费41
3.1.6石油的开采及提高采油率的方法41
3.2石油炼制43
3.2.1原油的一次加工43
3.2.2原油的二次加工45
3.2.3原油的三次加工55
3.3石油产品59
3.3.1汽油59
3.3.2柴油60
3.4小结61
参考文献61
第4章天然气63
4.1天然气基础知识63
4.1.1天然气的成因63
4.1.2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进程64
4.1.3天然气的组成64
4.1.4天然气的分类65
4.1.5世界天然气的储量与分布66
4.2天然气的利用67
4.2.1天然气的分离和净化68
4.2.2天然气的化工利用76
4.3非常规天然气79
4.3.1天然气水合物80
4.3.2煤层气82
4.3.3页岩气83
4.4小结85
参考文献85
第5章生物质能87
5.1生物质能基础知识87
5.1.1生物质87
5.1.2生物质能88
5.1.3生物质能的加工利用88
5.2生物质制取燃料乙醇89
5.2.1燃料乙醇的应用和发展89
5.2.2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方法91
5.2.3发酵法制取燃料乙醇91
5.2.4燃料乙醇的应用展望93
5.3生物质制取汽柴油94
5.4生物质制取生物柴油94
5.4.1生物柴油的性质94
5.4.2生物柴油的原料95
5.4.3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96
5.4.4国内外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98
5.5生物质制取生物油99
5.5.1生物质热裂解99
5.5.2生物油的物化性质99
5.6生物油改质技术及应用100
5.7生物质气化技术100
5.7.1生物质气化过程100
5.7.2生物质气化制取燃气101
5.7.3生物质气化合成液体燃料101
5.7.4气化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02
5.8生物质制沼气103
5.8.1沼气及其理化性质103
5.8.2沼气发酵原料103
5.8.3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103
5.8.4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基本工艺流程104
5.8.5沼气的高质化利用104
5.9小结105
参考文献105
第6章锂离子电池107
6.1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107
6.2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结构108
6.2.1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08
6.2.2锂离子电池的结构108
6.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09
6.3.1Li�睠o�睴体系109
6.3.2Li�睳i�睴体系110
6.3.3Li�睲n�睴体系110
6.3.4LiFePO4111
6.3.5其他正极材料111
6.4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12
6.4.1碳基负极材料112
6.4.2硅基材料114
6.4.3锡基材料115
6.4.4其他负极材料116
6.5其他新型锂离子电池116
6.5.1锂�擦虻绯�116
6.5.2锂�部掌�电池117
6.6锂离子电池的应用118
6.6.1电子产品方面的应用118
6.6.2交通工具方面的应用118
6.6.3在国防军事方面的应用119
6.6.4其他应用119
6.7小结119
参考文献120
第7章燃料电池121
7.1燃料电池概述121
7.2燃料电池的分类123
7.2.1碱性燃料电池123
7.2.2磷酸盐燃料电池124
7.2.3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124
7.2.4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124
7.2.5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125
7.2.6直接甲醇燃料电池126
7.3燃料电池的氢源127
7.3.1氢的制取127
7.3.2氢的存储129
7.4燃料电池的应用131
7.5小结132
参考文献133
第8章超级电容器134
8.1超级电容器及其发展历史134
8.2超级电容器的分类135
8.2.1双电层电容器136
8.2.2赝电容电容器136
8.2.3混合型超级电容器137
8.3超级电容器的组成及特点138
8.3.1超级电容器的组成138
8.3.2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指标141
8.3.3超级电容器的特点142
8.4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143
8.4.1碳基电极材料143
8.4.2金属氧化物材料147
8.4.3导电聚合物150
8.4.4杂化电极材料151
8.5超级电容器的应用153
8.6小结155
参考文献156
第9章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157
9.1能源化工行业CO2的排放与控制157
9.2CO2分离技术159
9.2.1物理吸收法159
9.2.2化学吸收法161
9.2.3吸附法163
9.2.4膜法171
9.2.5低温蒸馏法174
9.3CO2的资源化利用174
9.4小结178
参考文献178

前言/序言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性产业,主要包括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能源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遍及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化学工业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自2010年起,中国化学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一。
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化学工业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联合重组、技术改造、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力度,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化学工业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转型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正是大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化工教指委”)是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专家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以人才培养为本,开展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等,培养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2008年,“化工教指委”与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了10种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工程特色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简称“教指委推荐教材”),部分品种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本套“教指委推荐教材”出版后被100多所高校选用,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等奖项,其中《化工工艺学》还被评选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改革要以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着力点,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积极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提高化工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化工学科知识与技术不断更新以及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求,2014年6月,“化工教指委”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共同在太原召开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编审会”,在组织修订第一批10种推荐教材的同时,增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实验实践课配套教材品种,以期为中国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支持。
本套“教指委推荐教材”反映了化工类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强化安全环保意识;以“实例—原理—模型—应用”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加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联系,联合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内容的设计,增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讲述方式更多地采用实景式、案例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增加计算机辅助化工计算、模拟、设计与优化等内容;提供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课程知识要点、习题解答等,方便师生使用。
希望“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的出版能够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意识完备、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化工类人才提供系统的、优质的、新颖的教学内容。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5年1月

《工业化学原理与实践》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工业化学的核心原理,并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业化学知识框架。本书旨在为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及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份权威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 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化学反应动力学:详细阐述了反应速率方程、反应机理、催化剂作用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动力学研究来优化反应条件。涵盖了零级、一级、二级反应的分析方法,并介绍了复杂的反应网络和链式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化学反应器设计:系统介绍了各种典型反应器的类型,包括间歇反应器、连续流动反应器(CSTR)、管式反应器(PFR)以及床层反应器等。重点讲解了反应器在不同操作模式下的性能分析,如转化率、选择性、停留时间分布等,并提供了反应器选型和规模放大的设计思路。 催化反应工程:深入探讨了多相催化、均相催化以及生物催化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失活机制及再生方法。通过大量工业实例,展示了催化剂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 分离工程原理与技术: 单元操作分析:系统介绍了蒸馏、吸收、萃取、结晶、吸附、膜分离等主要的单元操作。详细讲解了这些操作的物理化学基础,如相平衡、传质传热机理,并介绍了各种设备的设计参数和操作优化方法。 多组分分离:重点研究了复杂混合物的分离过程,包括多级蒸馏、共沸和azeotropic蒸馏、以及新型分离技术在多组分体系中的应用。 过程强化与集成:探讨了如何通过过程强化技术(如反应精馏、膜蒸馏)和过程集成(如热集成)来提高分离效率、降低能耗和设备投资。 第三部分 过程控制与安全: 化学过程控制:讲解了化学过程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串级控制等。介绍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参数整定方法,并探讨了先进过程控制(APC)技术在复杂工业过程中的应用。 安全工程与风险评估:系统阐述了化学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源,如火灾、爆炸、中毒等,并介绍了风险评估方法(如HAZOP、FMEA)。提供了过程安全设计、安全管理体系以及事故应急响应的详细指导。 第四部分 工业应用案例与前沿技术: 典型工业过程解析:选取了炼油、合成氨、乙烯、精细化学品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过程,从原料处理、反应、分离到产品精制,进行详细的流程分析和技术阐述。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工业化学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与机遇。介绍了绿色溶剂、原子经济性反应、生物基化学品等概念,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清洁生产。 过程模拟与优化:介绍了Aspen Plus、HYSYS等主流的化工过程模拟软件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模拟工具进行过程设计、优化和故障诊断。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不仅阐述了深刻的理论原理,更通过大量的工业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体系完整,逻辑清晰:内容涵盖了化学工程领域的关键知识点,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便于读者系统学习。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书中配有大量的示意图、流程图和工程图,以及表格和数据,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关注前沿,面向未来:本书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也涵盖了过程强化、绿色化学、过程模拟等当前化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技术,有助于读者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工业化学工程理论基础,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关键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严谨的标题,预示着它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专业著作。我一直对能源产业的运作方式充满好奇,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表面。我希望《能源化学工程概论》能够成为我的“引路人”,带领我进入能源化学工程的殿堂。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能量储存技术的部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如何有效地储存间歇性的太阳能和风能,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课题。这本书是否会介绍锂电池、燃料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的化学原理?是否会探讨大规模储能的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此外,对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我也充满兴趣。这本书是否会解释其背后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在工业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前沿的观点,帮助我理解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仿佛它蕴含着强大的力量,等待着被发掘。我一直对如何将自然界中的能量转化为我们可用的形式感到着迷。从太阳能到地热能,从生物质能到核能,这些看似神秘的能源背后,必然有着深奥的化学工程原理在支撑。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化学转化技术,例如光伏电池的半导体材料科学,生物质能发酵或气化过程的催化机理,以及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的化学原理。对于当前备受关注的氢能,我渴望了解其制备、储存、运输和应用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工程挑战与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概论”性质,让我预感到它会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将零散的关于能源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的能源化学工程问题,以及作者提出的解决思路和创新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是面向学生,对于任何对能源未来发展感到担忧和好奇的读者,它都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之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发展趋势的普通人,《能源化学工程概论》这本书宛如一本为我量身定做的“能源科普+深度解析”的指南。我一直觉得,能源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运转的基石,但对其背后的复杂技术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认知的空白。我欣赏其标题中“概论”二字,这预示着它不会过于偏重某一细节,而是会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一叶知秋”,洞察整个能源化学工程的全貌。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能源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例如更高效的催化剂设计、先进的传质传热过程等。同时,我也非常关心书中对新兴能源技术,如氢能、碳捕集与利用(CCUS)等,会有怎样的介绍和展望。毕竟,这些技术被认为是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能源问题的思考,培养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能源观。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全球能源格局的形成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从而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能源价格波动、能源安全等问题,并为个人在生活中做出更环保、更可持续的能源消费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评分

我常常在想,我们身边的电力、燃油、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都与化学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能源化学工程概论》这本书,恰恰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我对于书中如何阐述化学反应在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感到非常好奇。例如,在石油炼制过程中,各种裂化、重整反应是如何实现对原油的价值最大化?在化肥生产中,氨的合成又是如何依靠精妙的催化技术实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解答我的这些疑问。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热力学定律在能源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设计更高效的能量回收系统,如何减少能量损失,从而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我曾听说过“能源密度”和“能量转换效率”这些概念,如果这本书能够对此进行详细解释,并提供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实际案例,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对于那些希望理解传统能源工业技术基础,以及掌握如何优化能源生产流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对工业生产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入揭示。

评分

《能源化学工程概论》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像是一张描绘未来能源蓝图的地图。我一直对能源的“未来”感到兴奋和期待,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关于新能源材料的研发,例如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材料、高性能的储能材料等。同时,我也对碳中和、绿色化学等概念充满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解释它们在能源化学工程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路径。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清洁能源?是否会介绍二氧化碳的转化和利用技术,将“负资产”变成“正资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视野,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能源革命中去。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能源化学工程概论》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而化学工程在解决这些挑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能源化学工程的核心概念,例如能量守恒定律、熵增原理等基本物理化学原理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应用。同时,我也对书中如何描述各种能源的转化和利用过程充满期待。例如,如何从煤炭中提取能源?如何在天然气加工中分离出有用的组分?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化学能?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章节,因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伴随着环境问题。例如,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处理能源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何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能源化学工程的绝佳机会。

评分

拿到《能源化学工程概论》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通往能源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能源”这个词汇背后的巨大能量和复杂技术感到着迷,但又觉得它遥不可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遥不可及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关于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实际且重要的议题。书中会否介绍提高反应选择性、降低活化能的催化剂技术?会否探讨优化的传质传热过程以减少能量损失?我热切地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能源资源。同时,对于那些新兴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能源技术,例如核聚变、地热能的深度开发等,我也非常期待能在书中找到相关的介绍和展望。这本书的价值,我相信不仅在于其知识的深度,更在于其视野的广度,能够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关于能源的全局观。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低调而内敛,仿佛暗示着其内容的深邃与扎实。拿到《能源化学工程概论》,第一感觉便是其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作为一名对能源领域抱有浓厚兴趣但又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我怀揣着一丝敬畏和好奇翻开了它。书本的装帧精美,纸张触感极佳,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序言部分,作者娓娓道来,勾勒出能源化学工程在当今世界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其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这一点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扇通往理解全球能源挑战与解决方案的窗口。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可持续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论述所吸引,这与我个人关注的社会议题不谋而合。书中的一些图表和示意图,即使在初步翻阅阶段,也显得非常直观且具有启发性,它们似乎在努力将复杂的化学过程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系统地学习能源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能源产业,特别是其化学工程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引导,带领读者踏入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希望的科学领域。

评分

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条精心设计的探索路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到它的内部,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公式和图表背后的智慧。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涵盖了从能源的根本来源、能量的转化与利用,到各种能源载体的生产、储存和输送,再到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感到振奋,因为它承诺的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能源技术的介绍,而是对整个能源化学工程体系的全面梳理。特别是关于化学反应工程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热力学原理如何指导能量的高效利用,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清晰的理解。我经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梳理和结构安排的。每一个概念的引入,每一个理论的阐述,似乎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做到严谨而系统。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如果存在的话,对我来说将是无价的,因为它们能帮助我理解抽象的理论如何在实际工业生产中落地生根,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满足于“知道”,更能达到“理解”和“应用”的层次,为我未来可能从事的任何与能源相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能源化学工程概论》给我一种“宝剑出鞘”的感觉,它蕴含着解决能源困境的钥匙。我一直对能源的“生产”和“利用”环节背后的化学原理感到好奇。例如,煤炭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石油是如何被加工成各种燃料和化工产品的?太阳能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氢能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解答,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复杂的工业过程。我还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的论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伴随着对环境的挑战。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何减少污染排放,如何实现能源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化学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