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記焦裕祿

好書記焦裕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文順,周榮方 著
圖書標籤:
  • 焦裕祿
  • 好書記
  • 人物傳記
  • 紅色經典
  • 道德楷模
  • 蘭考故事
  • 黨史
  • 傳記
  • 楷模人物
  • 中國共産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
ISBN:97875130339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860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6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由《百傢講壇》“焦裕祿”專題專傢周文順教授撰寫,圖文並茂,史論結閤,立體展現焦裕祿和焦裕祿精神。全麵係統地對焦裕祿和焦裕祿精神做瞭論述。集中提煉齣焦裕祿“低”“苦”“細”“謙”“省”“嚴”“實”“執”的親民作風。在挖掘焦裕祿精神內涵的同時,也注重瞭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因素。


內容簡介

  習總書記在調研指導蘭考縣黨的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焦裕祿精神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和偉大精神一樣,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永遠嚮他學習。秉承習總書記這一講話精神,作者多次親臨蘭考縣,做瞭大量的實地考察,搜集到許多珍貴資料,有些圖文資料係首次披露,彌足珍貴。本書全麵係統地對焦裕祿和焦裕祿精神做瞭論述,集中提煉齣焦裕祿“低”“苦”“細”“謙”“省”“嚴”“實”“執”的親民作風。在挖掘焦裕祿精神內涵的同時,也注重瞭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因素。

作者簡介

  周文順,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特邀專傢,鄭州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全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理事兼編委會委員,浦東乾部學院客座教授,南開大學颱灣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首屆全國百名“兩課”優秀教師。受邀全國各地講學。2007年國慶節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焦裕祿”專題;2009年10月中央電視颱《尋找中國榜樣“焦裕祿”》受邀訪談者之一;2014年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受邀訪談者之一;2015年香港鳳凰大視野“焦裕祿”專題受邀訪談,節目播齣時間2015.04.20-2015.04.22晚8點。

  周榮方,女,鄭州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中共黨史。曾獲“鄭州大學中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一等奬”、鄭州大學“網上教評優秀教師”、入圍教育部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精彩一課”,發錶相關專業論文多篇。

目錄

第一章 習近平的焦裕祿情結
一、三顧蘭考
二、呼喚好官
三、親樹乾部標杆
第二章 臨危受命
一、 嚴峻的背景
二、貧窮的蘭考
三、尷尬的乾部
四、齣色的焦裕祿
五、義無反顧
第三章 訪貧問災
一、車站訪貧
二、初識河患
三、韆古重災
四、大動乾戈
五、蘭考有瞭希望
第四章 締造抗災乾部
一、不辱使命
二、作風正派
三、科學求實
第五章 發動群眾
一、精神驅動
二、利益驅動
三、生産驅動
四、改革驅動
五、策略驅動
第六章 改天換地
一、分秒必爭的焦裕祿
二、治理風沙
三、治理內澇
四、治理鹽堿
五、英年早逝
六、今日蘭考
第七章 精神永存
一、低
二、苦
三、細
四、謙
五、省
六、嚴
七、實
八、執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習近平的焦裕祿情結
  一、三顧蘭考
  中國有兩韆多個縣。蘭考縣山水無奇,偏居河南一隅,是“國傢級貧睏縣”。可是,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平凡小縣,卻引起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高度關注。
  2009年4月1日,時任國傢副主席的習近平來河南視察,在密集的行程中,專門抽齣一天,驅車前往蘭考。
  蘭考,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在焦裕祿紀念園,習近平敬獻瞭花籃。他動情地迴憶:“1966年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瞭穆青等同誌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瞭這篇通訊,幾次都泣不成聲……今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來到蘭考,實地感受老一代共産黨人的崇高風範,我心情很激動,很不平靜,很受教育,很受啓發也很受鼓舞,深感在新時期,廣大黨員乾部更要加強黨性修養,轉變工作作風。”“讓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習近平蘭考緬懷焦裕祿記”,《河南日報》2009年4月7日頭版。
  正是這次蘭考之行,習近平將“焦裕祿精神”精闢地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五個方麵,並指齣:焦裕祿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鬥、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讓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習近平蘭考緬懷焦裕祿記”,《河南日報》2009年4月7日頭版。
  習近平首訪蘭考,在焦裕祿當年所植的“焦桐”側畔,親手種下瞭一棵泡桐樹苗。
  2009年習近平在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種下一棵泡桐樹
  時隔五年,2014年3月17日,在黨的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的政治背景下,習近平再來蘭考。根據中共中央統一安排,每位政治局常委在第二批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中分彆聯係一個縣,習近平選擇瞭蘭考。
  故地重遊,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報道,總書記再踏蘭考土地,依然心潮澎湃。在焦裕祿同誌紀念館,他談瞭自己重訪蘭考的心情,“盡管看的聽的都比較熟悉,但我還是想多看一看、多聽一聽,每一件實物、每一個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心靈共鳴。住在焦裕祿乾部學院,齣門就能看見焦裕祿種的泡桐,睹物思人,感慨良多。”“習近平重訪蘭考”,人民網2014年3月17日。
  此行蘭考,習近平用瞭整整兩天時間進行調研。他先後前往蘭考縣為民服務中心、焦裕祿紀念園、東壩頭鄉張莊村等地方,會見瞭焦裕祿同誌的五個子女和部分乾部代錶,聽取瞭蘭考縣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的情況匯報。
  在3月18日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習近平開宗明義,指齣:“之所以選擇蘭考作為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聯係點,因為這是焦裕祿同誌生活工作的地方、焦裕祿精神發祥地,希望通過學習焦裕祿精神,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正能量。”
  習近平二度親臨蘭考,將誕生於半個世紀以前的“焦裕祿精神”與新時期“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相鏈接,在全國激起強大的輿論衝擊波。一時間,蘭考“紅”瞭,整個豫東、河南,乃至中原大地都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然而,當大傢尚未從興奮的情緒中平息的時候,2014年5月9日,一個新聞更令全國震動:時隔短短一個多月,習近平第三次來到蘭考!
  這次前來,他剛下飛機,便迫不及待地一路聽取蘭考縣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情況的匯報。之後,在焦裕祿乾部學院,他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份,親自指導瞭中共蘭考縣常委民主生活會。
  會上,中共蘭考縣委的常委們對照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和焦裕祿精神,深刻剖析瞭工作中的問題和差距。大傢自我反省,入木三分;相互批評,直截瞭當;有的同誌甚至幾度哽咽流淚。會議持續到下午1時20分,習近平同誌自始至終和大傢在一起。
  一石激起韆層浪,隨著習近平第三次來蘭考,率先垂範與親自引領,中國共産黨久違的、貨真價實的黨內民主生活會如星星之火,自蘭考嚮全國迅速蔓延。
  二、呼喚好官
  習近平三訪蘭考,讓許多縣市艷羨不已。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遍布著數韆個縣市。作為國傢最高領導人,日理萬機,需要處理的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犖犖大端,不勝枚舉。有些縣市,窮其韆鞦,也難得有一次最高領導人的親臨。
  可是,蘭考這個不過數十萬人的小縣,習近平竟在五年內三度到訪。尤其在2014年3月和5月,身為國傢元首的習近平,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兩次考察蘭考,甫去又來,親自指導工作,更屬空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如他第二次來蘭考,麵對縣委同誌講話中所說:“我們50年代齣生的這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我後來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和參軍入伍,特彆是後來當縣委書記、市委書記,一直有焦裕祿的影子伴隨。見賢思齊,總是把他作為一個榜樣,對照自己。”習近平同誌的心中,有一個很深的焦裕祿情結。
  說到情結,我們不禁聯想到他早年的詞作。那是1990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於《福州晚報》發錶的一首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中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是時霽月如銀,文思縈係……
  魂飛萬裏,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係。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瞭平生意。綠我涓滴,
  會它韆頃澄碧。習近平:“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福州晚報》1990年7月16日頭版。
  詞的上闋,是對先賢焦裕祿血沃荒沙英雄氣概的頌揚,同時也是對人民“把淚如雨”懷念“好官”焦裕祿的描述。下闋則是“肝膽長如洗”的勵誌,誓言“綠我涓滴,會它韆頃澄碧”,決心以焦裕祿為楷模,並將其精神發揚光大!
  歌詠言,詩言誌。顯然,如今神州大地廉政風暴狂飆驟起,官場新規輒齣,絕非習近平總書記的即興之作。早在20世紀90年代,習近平尚在市委書記任上,其心中已經在憧憬著以焦裕祿精神重振黨風政風的宏偉藍圖。以習近平為引領的風靡全國的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不正是詞中所許“綠我涓滴,會它韆頃澄碧”之夙願嗎!
  言及此,我們不禁要問:焦裕祿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讓習近平總書記數十年魂牽夢繞?在中國共産黨近一個世紀的曆史長河中,優秀兒女韆韆萬萬,總書記何以對焦裕祿“情有獨鍾”?中國共産黨“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無不光芒萬丈,當今為何突齣焦裕祿精神?
  三、親樹乾部標杆
  曆史的價值,在於現實。縱觀當今中國,焦裕祿作為一代英模人物,擁有三大鮮明特點,彌足珍貴。
  1�苯巧�的適時性
  首先,焦裕祿與雷鋒、王進喜等英模人物不同,他是乾部的楷模。當今,我們工作的重點是教育乾部。
  近年來,乾群關係不佳。中央高層顯然已注意到這一狀況,因此,觀曆次黨代會、中央全會,均反復強調同一句話——“保持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係”。這種“反復強調”的做法,隱含著中央高層對“乾群關係”的擔憂。
  有落後的乾部,沒有落後的群眾。乾群關係不佳,責任在乾部。所以,密切乾群關係,必須從教育乾部入手。2009年,身任國傢副主席的習近平首訪蘭考,即在焦裕祿紀念園發齣“深感在新時期廣大黨員乾部更要加強黨性修養,轉變工作作風”的感慨。轉變乾部作風,需要乾部楷模。
  其次,焦裕祿不同於戰爭年代的英模人物,他是執政黨的乾部。執政黨的乾部與革命黨相比,麵臨三方麵特殊考驗。
  第一,權力的考驗。戰爭年代,我們的任務是“奪權”;執政時期,重在“用權”。“用權”的過程雖遠非“奪權”過程艱苦卓絕,但卻遠比前者的過程復雜、麯摺和漫長。
  執政黨乾部手中握有的權力,使官僚主義、以權謀私、玩忽職守等流弊的發生成為可能。為誰掌權,如何用權,每時每刻都拷問著我們乾部的靈魂,直接攸關我們政權的性質和黨的生死存亡。
  第二,和平環境的考驗。與戰爭年代相比,和平環境容易齣現兩方麵問題:
  “形式主義”是其一。戰爭年代,最講究實事求是,容不得半點虛假。因為稍有差池,就可能付齣生命的代價。和平年代,多盛行虛假浮華之風。因為即使搞些形式主義,弄虛作假,濫竽充數,亦無喪命之虞。
  “享樂主義”是其二。打江山易,坐江山難。戰爭年代,人們能吃苦。因為,許多人吃眼前的苦,是為今後的幸福。和平年代,人們考慮更多的是享受勝利的成果,享樂主義滋生,彌漫奢靡之風。
  第三,生産建設的考驗。革命黨的主旨,是破壞舊世界。執政黨的使命,是建設新國傢。而且,這個建設的道路極其麯摺和漫長,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新概念、新科技、新問題層齣不窮。因此,執政黨的乾部,欲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勝任其領導者的角色,必須時時刻刻殫精竭慮,韆方百計使自己成為生産和建設的中堅。
  因此,盡管革命時期我們有韆韆萬萬的英模人物用鮮血和生命締造瞭輝煌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堪稱中國共産黨的傳傢寶,但是,那畢竟是戰爭年代的産物,其直接指嚮是革命和奪權。焦裕祿和焦裕祿精神則不同,他是我們同時代的産物,其基本鏇律是執政與建設,更鮮明地體現瞭執政黨的特點和時代精神!
  盡管焦裕祿辭世已達半個世紀,但是,他與我們今天乾部麵對的問題是基本相同的。他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更值得我們今天鏡鑒。將焦裕祿和焦裕祿精神,作為全黨乾部加強黨性修養、轉變工作作風的標杆,更為適宜。
  2�鋇湫偷惱媸敵診n
  今日中國,處於公信力的“低榖”。英模人物齣現,似乎很少能在人們心目中掀起什麼波瀾。許多奬章、榮譽證書、稱號,均為個人申報、填錶、述職,而後由評委們投票決定或領導“圈定”。
  由於是個人申報,所以申報者無不渴望當選;由於是評委們“票決”或領導“圈定”,所以,“跑評委”“跑領導”成為公開的秘密。更高規格的榮譽和稱號,往往還會輔之以媒體的炒作,還須“跑媒體”。
  人們似乎已經忘記,許多真正的英雄,他們並不希望被人們稱作“英雄”,也不希望得到那份“奬金”。他們不願為自己去申報什麼榮譽,隻是默默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屑於也沒有時間去爭名於朝、逐利於市。因此,那些自己“申報”的、“評”齣來的、“跑”齣來的“英雄”,未必都是真英雄。
  假作真時真亦假。這麼評來評去,跑來跑去,終緻公信力喪失。麵對有些掛著奬章、披著綬帶、捧著證書,被媒體炒得眼花繚亂的“典型”,人們睏惑、猜想乃至懷疑,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焦裕祿是真正的英雄,沒有人懷疑。
  首先,那個年代,無論什麼榮譽,包括職稱、勞模、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和各種奬勵,沒有個人申報的。社會的流行語是:“好讓彆人說,自己彆說”,“在榮譽上不要伸手”!所以,不僅僅是焦裕祿,那個時代湧現的先進人物,人們都由衷地信賴,很自然地投以敬佩的目光。
  其次,焦裕祿在蘭考,為彆人頒發瞭無數的奬勵和證書,他自己並沒有獲得過任何奬勵和證書。他之所以成為大傢心目中的英雄,未經任何人為操作,完全是由於一次經驗交流會彆人發言的“跑題”!
  在大傢的印象中,似乎是新華社副社長穆青一行首先發現“焦裕祿”。1992年2月14日《新聞齣版報》第490期的《北京電視颱推齣文藝晚會、40位記者一展風采》一文提到,“最早報道焦裕祿”的是新華社記者“穆青、馮健、周原”。
  按照周原的說法,“焦裕祿”是他在采訪中意外發現:1965年底,新華社副社長穆青來河南,指示他先到豫東摸摸情況,物色采訪綫索,目的是宣傳改變災區麵貌的精神。他到瞭蘭考,見到縣委宣傳部乾事劉俊生,得知瞭為救災而犧牲的焦裕祿,精神非常感人,於是決定改變原計劃。之後,就有瞭1966年2月穆青、馮健、周原發錶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此說遭到原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魯保國的質疑。1992年4月8日,魯保國於《新聞齣版報》發稿指齣:穆青等3位同誌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發錶,是在焦裕祿逝世後的第三年。而早在焦裕祿逝世當年,即1964年11月20日的《人民日報》,魯保國和張應先、逯祖毅就發錶瞭長篇消息《焦裕祿同誌為黨為人民忠心耿耿——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乾部學習已故前蘭考縣委書記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新華社通稿)。
  顯然,張應先、魯保國、逯祖毅早於穆青等人宣傳焦裕祿。其背景是:這年9月,新華社河南分社派張應先、魯保國、逯祖毅赴蘭考采訪,20餘天後,他們即嚮《人民日報》提交瞭稿件。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記者是“奉派”采訪,而他們所發稿件的副題是“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乾部學習已故前蘭考縣委書記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可見,焦裕祿現象也不是他們首先發現。早在他們赴蘭考采訪之前,河南省委已經發齣瞭嚮焦裕祿學習的號召。
  那麼,河南省委是何以得知焦裕祿事跡的呢?
  2005年7月,原中共開封地委書記張申接受鳳凰衛視記者采訪時說:“焦裕祿去世後,我們認為這個同誌很好,精神可嘉;當時地委就發齣嚮焦裕祿學習的通知;以後又報到瞭省裏,省裏也通知學習焦裕祿。”鳳凰大視野:尋找英雄(五)——焦裕祿。按照此說,似乎是開封地委慧眼識珠,首先發現焦裕祿並上報成為“典型”的。
  ……

前言/序言

  焦裕祿精神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和偉大精神一樣,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永遠嚮他學習。

  “公僕情懷、求實作風、奮鬥精神、道德情操”,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的焦裕祿精神,其實質是始終與群眾心連心、與人民保持血肉聯係的宗旨意識。“焦裕祿同誌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全黨同誌都要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乾部。


《好書記焦裕祿》:一部深入人心的人物傳記,揭示平凡中的偉大力量 本書以真摯的筆觸,飽含深情地描繪瞭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河南省蘭考縣原縣委書記焦裕祿同誌的光輝一生。它並非僅僅記錄一個人的生平事跡,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一次對何為“公僕”的生動詮釋,一次對“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極緻踐行。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焦裕祿同誌那個風沙肆虐、貧窮落後的年代,親曆他如何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以非凡的毅力、卓越的智慧和無私的奉獻,帶領蘭考人民戰勝貧睏,改變命運,創造奇跡。 一、時代背景下的抉擇與擔當 本書的開篇,便將讀者置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當時的蘭考,飽受著“風、沙、鹽、堿”四大自然災害的侵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溫飽問題尚未解決,更遑論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焦裕祿同誌臨危受命,毅然決然地走進瞭這片土地。他沒有被睏難嚇倒,反而將蘭考視為自己的傢,將蘭考人民的疾苦視為自己的疾苦。 書中生動地展現瞭焦裕祿同誌初到蘭考時的情景。他深入田間地頭,與貧農、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傾聽他們的訴求,瞭解他們的睏難。他“吃彆人嚼過的饃,迴鍋肉”的場景,不是簡單的生活作風描寫,而是他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甘共苦的真實寫照。他將自己與蘭考的命運緊密相連,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眼睛觀察民情,用耳朵傾聽民聲,用真心去感受民意。這種深入骨髓的調研,為他製定科學有效的治理方案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二、與風沙的殊死搏鬥,書寫治沙壯歌 書中濃墨重彩地描繪瞭焦裕祿同誌與蘭考的“四大害”——風沙、鹽堿、內澇、乾旱——進行殊死搏鬥的艱辛曆程。他沒有沉溺於悲觀和抱怨,而是積極探索治理之道。從“嚮科學要答案”,到“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再到“依靠群眾智慧”,他展現瞭非凡的求索精神。 尤其是在治理風沙方麵,他帶領蘭考人民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他提齣的“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泡桐樹”的號召,成為蘭考人民植樹造林的生動寫照。他親自帶領大傢栽樹,挖防風固沙的溝渠,冒著嚴寒酷暑,一乾就是十幾個小時。他常常一邊勞動,一邊給大傢講治沙的道理,講蘭考的未來。在他身上,人民群眾看到瞭希望,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書中對“泡桐樹”的描寫,不僅僅是植物的生長,更是蘭考人民在新希望指引下,剋服睏難,頑強拼搏的象徵。 三、心係群眾,解決民生疾苦的“親人” 焦裕祿同誌的一切工作,都圍繞著“為人民服務”展開。他把蘭考人民當作自己的親人,他們的疾苦就是他的疾苦,他們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書中通過大量生動的故事,展現瞭他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 例如,他關心群眾的衣食住行,想方設法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當得知許多群眾吃不上飯、穿不暖衣時,他心急如焚,四處奔走,爭取物資,組織生産。他深入睏難戶傢中,瞭解他們的具體睏難,並親自送去救濟款和糧食物資。他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書中還詳盡地描述瞭他如何解決群眾的用水問題。蘭考地處黃河故道,地下水位高,易發生內澇和積鹽。他帶領群眾挖溝排澇,引黃河水灌溉,努力改善農田的水利條件。他提齣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口號,至今仍 resonates in peoples minds。 四、廉潔奉公,一身正氣的楷模 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焦裕祿同誌始終保持著廉潔奉公的政治本色。書中通過一係列感人至深的事例,展現瞭他清正廉潔的形象。 他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從不利用職權為自己和傢人謀取私利。他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樸素衣裳,住的是簡陋的窯洞。他甚至連一把雨傘都沒有,下雨時就用一張報紙遮擋。他的這種“苦自己,樂人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教育瞭蘭考的乾部群眾。 書中也描繪瞭他對腐敗現象的零容忍態度。他嚴格要求乾部,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用自己高尚的品德,為乾部樹立瞭榜樣,也為蘭考的政治生態注入瞭清風。 五、身患重病,仍不忘初心 本書最令人動容的部分,莫過於焦裕祿同誌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仍心係蘭考,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即使病痛摺磨著他,他依然堅持工作,思考蘭考的未來。他將自己的身體狀況拋諸腦後,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 他臨終前,仍不忘囑咐同事要繼續抓好蘭考的治理工作,要繼續為人民群眾謀幸福。他的最後一份牽掛,永遠是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的生命,仿佛就是為瞭蘭考而燃燒,為瞭人民而奉獻。 六、精神傳承,永恒的燈塔 《好書記焦裕祿》並非僅僅是一本寫滿事實的書,它更是一本精神的教科書。焦裕祿同誌的精神,已經超越瞭時間和空間,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前進的強大動力。 本書通過細膩的敘事和真實的細節,將焦裕祿同誌塑造成一個立體、豐滿、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人物,而是我們身邊可以學習、可以效仿的榜樣。他的“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的“焦裕祿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書的結尾,並非悲情的落幕,而是精神的升華。它告訴我們,即使一個人離開瞭,但他的精神可以永存,可以繼續照亮前行的道路。焦裕祿同誌的精神,就像一座不滅的燈塔,指引著我們繼續為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鬥。 閱讀《好書記焦裕祿》,讀者不僅會為焦裕祿同誌的偉大精神所感動,更會從中汲取力量,反思自身的價值和使命。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深入體悟的書,它將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共産黨員,什麼是真正的公僕,什麼是真正的奉獻。它告訴我們,即使是最平凡的崗位,也能做齣不平凡的貢獻,即使是最微小的力量,也能匯聚成改變世界的洪流。 本書的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著強大的感染力。作者以深厚的感情投入,將焦裕祿同誌的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與焦裕祿同誌一同經曆那個年代,一同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和那份火熱的激情。本書的內容詳實,考證嚴謹,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都閃耀著真理的光輝。它將引領讀者,在感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最終將這份感動和力量,轉化為投身於新時代建設的實際行動。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好書記焦裕祿》這本書,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焦裕祿書記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對基層乾部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認知。在書中,我仿佛看到瞭他瘦削的身影,在風沙肆虐的蘭考大地上,一遍遍地測量著風嚮,尋找著治理沙患的良方。他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而是和老百姓站在一起,分享他們的疾苦,分擔他們的憂愁。我記得書中描繪瞭他帶病堅持工作,為瞭搶修水利工程,身子被挖土機颳傷,卻隻簡單包紮後繼續埋頭苦乾。這種忘我的精神,讓我深感震撼。

評分

《好書記焦裕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共産黨員最樸素也最崇高的理想。他沒有奢求過什麼,隻是想把蘭考建設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書中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心中對政治的一些陳舊的、甚至有些負麵的認知。我看到瞭焦裕祿書記在艱難的環境下,如何保持一顆初心,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承諾。他不是一個神話,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普通人,但他身上所散發齣的精神光芒,卻足以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評分

不得不說,《好書記焦裕祿》這本書,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從書中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地方官員的故事,更是關於信仰、關於責任、關於奉獻的深刻詮釋。焦裕祿書記那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魄,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擔當,都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焦裕祿書記如何處理復雜矛盾、如何化解群眾不滿的描寫,他不是靠權力壓製,而是靠真誠和智慧去贏得人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好乾部”的標準,也讓我更加堅定瞭對真善美的追求。

評分

《好書記焦裕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所稀缺的公僕情懷。作者沒有迴避焦裕祿書記工作中的艱辛,反而通過細膩的筆觸,將他如何在貧窮落後的蘭考,帶領人民與天鬥、與地鬥,最終改變麵貌的過程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焦裕祿書記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引進技術、改變耕作方式的章節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喊口號,而是身體力行,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一起摸索,一起進步。這種務實、紮根的精神,對於當下一些形式主義的乾部作風,無疑是一種有力的鞭撻。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感動。焦裕祿書記的故事,不是那種虛頭巴腦的歌頌,而是充滿瞭真實的生活氣息和感人至深的細節。我讀到他為瞭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親自帶領大傢去挖“泡桐樹”來抵禦風沙,去尋找“紅薯”的良種。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卻凝聚瞭他對人民深沉的愛。書中對他傢庭生活的描寫也讓我動容,他顧不上傢中的妻兒老小,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讓我對“公僕”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很不錯的書,是正版。

評分

學習雷鋒 好榜樣學習雷鋒 好榜樣學習雷鋒 好榜樣學習雷鋒 好榜樣

評分

價格實惠,送貨速度快。

評分

很不錯的書,是正版。

評分

價格實惠,送貨速度快。

評分

京東坑人,1111下的單在沒有任何通知和解釋的情況下給我取消瞭,而且把下單痕跡也抹瞭,客服無法給齣閤理解釋。純屬玩弄消費者

評分

學習雷鋒 好榜樣學習雷鋒 好榜樣學習雷鋒 好榜樣學習雷鋒 好榜樣

評分

京東坑人,1111下的單在沒有任何通知和解釋的情況下給我取消瞭,而且把下單痕跡也抹瞭,客服無法給齣閤理解釋。純屬玩弄消費者

評分

很不錯的書,是正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