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对于大众读者来讲,信息量非常大,包括货币的双重利息支付;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如何落入美国人的钱袋;提出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以有效的措施避免国内发生金融危机。这些信息都非常的有效,甚至对于国家的决策有很棒的借鉴意义。
但是,《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里面还有另外一些信息,让我为之赞叹。
头一个是关于乌克兰局势,美国插手其中动用了各种货币战争手段,其中包括金融与油价,事实上这并非是美俄的头一次交手,上一次交手的结果是,苏联陷入巨大的危机,并且解体,而这一次交手的情况,与上一次非常类似。
第二个是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三次腾飞,我们现在处于第二次的末端,并且弊端已露,《货币战争4》的第一版出版于2012年1月,宋鸿兵老师在书中提到,中国发展的3.0模式是形成世界很大的消费市场,而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那就是高工资!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时说,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第三个是人民币如何在国际上收获影响力,宋鸿兵老师除了详细的描述了布雷斯顿体系的建立之外,还在书中提到一个亚元的概念。2015年亚投行的火爆,跟宋老师在书中提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想要知道亚投行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本书应该可以看出端倪。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讲了很多的历史,但是目的却是帮助读者洞察未来。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以国际储备货币的战略价值为中心,以美国、欧洲、亚洲三者之间的货币博弈为半径,用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线索,把各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有机地缝合成一张大国崛起的全景线路图。
中国的全球化不是欧美化,而首先应该是亚洲化。
只有立足亚洲,中国才能走向世界;只有团结亚洲,中国经济才能成功转型;只有一个统一的亚洲货币,才能在国际上与美元和欧元分庭抗礼,终形成三足鼎立的货币战国时代!
新版序
在四大古老文明之中,中华文明因其地理环境的封闭而长期偏安于欧亚大陆一隅。缺乏其他文明的刺激与挑战,既塑造了中国的内向心态,也成就了中国举世无双的、稳定的文化基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应对西方文明的强势挑战,至今已历170余年。中华文明在百年大溃败之后,终于稳住了阵脚,赢得了70年的喘息,应该说现在才逐渐恢复了文明的元气。在这漫长与艰难的岁月里,中国内向的文明基因被迫嬗变,闭关必然退化,偏安等于衰亡,不参与全球博弈,则必被历史淘汰。
欲参与全球事务,就需要大国心态、国际视角与历史纵深感,而目前中国虽经济跃居世界前列,但世界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根源在于中国长期缺乏对世界的系统性研究,信息积累匮乏,专业领域孤立,方法陈旧过时,人员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统一的逻辑体系和整合的全球战略。虽然中国的智库多如牛毛,但基本都是围着领导意图转,缺乏自己的专业积累与思想定力,无法形成稳定的大格局,更遑论战略的前瞻性。
以当前的美俄冲突为例,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与俄罗斯立刻势同水火,美国动用了经济围剿、金融制裁、石油武器和货币战争等非传统手段,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这说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而经济战、货币战很有可能正是未来大国博弈的主要手段,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假如中国处于俄罗斯的境地,中国将何以应对?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使用货币武器对付主要战略对手在现实中有着诸多案例,本书总结的正是美国在历史上反复发动货币战争的经典战例。例如第三章,“货币冷战,拒绝美元就是拒绝和平”,美国与俄罗斯的货币较量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发生过一回了,现在的美俄货币大战就像是历史在重演。
关于冷战爆发的原因,本书的结论是,苏联拒绝加入美元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最终促使美国下定决心对抗苏联,标志性事件就是美国冷战鼻祖乔治·凯南(时任驻苏外交官)于1948年2月发出的长达8000字的电报,这篇著名的“冷战檄文”,正是他对于美国财政部质询苏联为何迟迟不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回应。有意思的是,美国外交协会的重量级学者、国际部主任本·斯泰尔在他2013年的新作《布雷顿森林货币战》一书中,披露了大量第一手的信息,在充分研究了海量的外交备忘录和私人信件的基础上,他得出的冷战起源结论与我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
关于苏联崩溃的经济因素中,我在书中重点强调了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与沙特联手打击石油价格,致使石油价格暴跌过半,苏联外汇收入面临枯竭,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苏联无法满足国内食品需求,加速了社会矛盾激化,动摇了政权的稳定。同时,苏联财政状况加速恶化,工业投资陷入绝境,巨额外债难以偿还,对东欧国家的石油和经济援助急剧缩减,苏东阵营的离心力大增。可以说,美国对石油价格的打击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关键性因素。
如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剧本再度上演。主角仍是美国和沙特,对手换成了普京,同样是石油价格腰斩,外汇收入枯竭,巨额外债难以偿还,国内物价大幅上涨,工业投资严重萎缩,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只不过这次还要外加欧美日的经济围剿和金融制裁,俄罗斯再度面临决定其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在美国货币战争的武器库里,美元清算和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通道堪称是两件“金融核武器”。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美元占据着主导地位,如果美国一旦中断俄罗斯的美元清算,就意味着俄罗斯无法与世界各国展开美元贸易,这将更沉重地打击俄罗斯的经济,它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普通的经济制裁,相当于经济战中的核战争。如果说美元清算是原子弹的当量,那么SWIFT通道就是氢弹的威力。如果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之下,位于欧盟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这意味着全世界除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也无法与俄罗斯进行贸易结算,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将注定崩溃。
当然,俄罗斯不可能坐以待毙。俄罗斯正在努力推进新一代的国际清算体系建设以摆脱SWIFT的独木桥,就是为了预防SWIFT通道一旦被截断,在最坏的情况下,俄罗斯将启动自己的国际清算系统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结算,如果有足够多的贸易伙伴愿意参与进来,俄罗斯就有可能绕开美元清算和SWIFT通道的封锁,开辟出一片贸易结算的新天地。
另外,俄罗斯积极促成了金砖五国银行的建立,说明普京具有相当超前的战略预见眼光。即便在美元清算和SWIFT通道被截断的情况下,俄罗斯仍然可以依赖金砖银行与国际金融体系发生联系。如果美国想彻底封死俄罗斯金融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就必须阻止金砖五国银行为俄罗斯开后门,但这将导致美俄的货币大战升级为大国集团之间的金融对抗,极大地增加美国发动货币战的风险成本。
面对美国的金融围剿,俄罗斯必然进行货币反击,其关键性的一步就是实施石油、天然气出口的非美元结算,从而撬动整个石油美元的基础,直接挑战美元霸权,加速全球去美元化的进程,最终动摇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根基,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美俄之间的较量,将呈现出不同于20世纪大国争霸的新模式,经济对抗取代了军事对抗,金融武器的重要性凌驾于航母与导弹,货币打击的杀伤力不亚于核武的威慑效果。这场美俄之间经济上的殊死较量,堪称21世纪的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
对此,中国做好准备了吗?
要想洞察未来,必先回顾历史!
作者
2015年3月于香山
这本所谓的“战国时代”的论述,读起来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巨大迷宫,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经济学名词和历史典故,但最终让人摸不着头脑。作者似乎想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全球金融体系的演变比作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试图用古代的权力斗争逻辑来解释现代的货币政策和国际博弈。然而,这种类比的力度实在太弱,很多地方显得牵强附会。比如,当他将某个央行的决策比作一个诸侯国的合纵连横时,我只能感觉到一种故作高深的矫揉造作。更让人困惑的是,书中充满了对某种“隐秘力量”的暗示,仿佛背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切。这种描述方式虽然能吸引一些喜欢阴谋论的读者,但对于追求扎实分析的人来说,却是灾难性的。通篇下来,我得到的感觉是,信息量很大,但营养价值极低,更像是一部精心包装的、有着浓厚个人色彩的“金融江湖录”,而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或深度分析著作。看完之后,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梳理那些被过度渲染的概念,试图从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观点,但往往一无所获,只留下满脑子的“战国”标签和模糊的焦虑感。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市场宣传语都做得极具吸引力,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能揭示全球经济权力格局的“内幕之书”。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告诉我,它更像是一个长期浸淫在特定圈子里的作者,试图用一种高人一等的口吻,向大众灌输其对世界运行逻辑的个人化解读。书中对特定国家或金融机构的批判,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道德审判,缺乏必要的客观数据支撑和多方观点的平衡。比如,当谈到国际贸易失衡时,作者似乎完全倾向于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某一方的“阴谋”,却鲜少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消费习惯等更深层次的驱动因素。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虽然在情绪上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思想深度上却止步不前。我期待的是对复杂现实的细致解剖,而不是一出简单粗暴的“正邪对决”。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特定人群“打气”和“赋能”的读物,而非一本能帮助我们理性分析和应对挑战的工具书。
评分从阅读的流畅性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令人费解。它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更像是作者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事件写下的一些观点汇集。有时候,作者会花费大量篇幅去描绘一个具体事件的细节,比如某次汇率波动的前因后果,但当我们期待他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时,他却又把话题引向了对人性贪婪的泛泛而谈。这种叙事上的失焦,让读者很难建立起知识体系。我翻到中间部分时,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漏看了前言或摘要,因为上下文的联系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地回顾前文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对于我这种习惯于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阅读习惯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种折磨。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激情但缺乏规划的演讲稿,能量很大,但结构松散,听完后脑子里留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片段,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如果想了解特定事件,也许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零碎的描述,但若想建立一个全面的理论模型,这本书几乎帮不上忙。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啃完这本书的某个章节,结果深感挫败。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跳跃,一个段落可能还在讨论量化宽松的副作用,紧接着就跳跃到了某个二战后的小国货币崩溃事件,然后又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古代铸币权力的哲学思考。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不连贯,就像是看了一部被剪辑得七零八落的纪录片。作者似乎深信自己掌握了某个终极的、统一的理论,试图用它来解释所有经济现象,但这种一元化的视角恰恰忽略了现代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在论证其核心观点时,经常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排比句,试图营造一种气势磅礴的“史诗感”,但这种华丽的辞藻掩盖不了论据支撑的单薄。读完后我唯一的印象就是“哇,写得好有文采”,但当冷静下来问自己这本书到底教会了我什么新的、可操作的经济学知识时,答案却是:没有。它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一本严肃的财经读物,对那些想深入理解市场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浪费时间。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在一间堆满了各种古董和现代电子设备的房间里,试图用一根细线将所有不相关的物件串联起来,并声称这就是宇宙的运行轨迹。它试图将所有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地缘政治冲突,乃至一些细微的社会现象,都归结到“货币”这个单一的轴心上进行解释。这种过度简化的倾向,在学术界是极不被鼓励的。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是,每当书中抛出一个看似石破天惊的论断时,紧随其后的论证往往是基于一系列未经验证的假设,或者是一些“大家都这么认为”的潜规则的重复。它很少提供严谨的计量分析或者跨学科的印证,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判断。对于一个希望提升自己对全球经济格局认知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和对既有体系的批判,而非建设性的思考工具。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看透一切”的氛围,但这种“看透”的代价,是牺牲了必要的客观性和复杂性。
评分宋鸿兵先生的书,经典中的经典,早期拜读过他的货币战争,实在令人意犹未尽!我觉得不管是金融学专业,还是其他专业,但凡对人文社科感兴趣,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评分质量很好,看完后才来的评价。本书的内容值得一看。
评分读书是有益的,虽然不完全认同书中观点
评分现在买书基本上都是在京东上,速度快,而且还是正品。书写的也很好,包装的也挺不错的。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快点下单了。
评分七年前的书了,现在还是可以看看的。
评分书已收到,包装完好,赞。物流小哥也赞。
评分正版图书,比实体店便宜,比在手机屏幕上看舒服多了!
评分好好好!!!!!!!!!!!!
评分写得不错,推荐大家看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