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和发布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该公约明确地提出了残疾儿童“适应性训练”(habilitation))的概念,倡导要协助由于先天残疾或在儿童早期获得的残疾而致功能障碍的残疾儿童得到适应性训练的服务,以改善其功能,其中也包括残疾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康复训练。
沟通能力包括口头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姿势和表情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利用辅助器具和手段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对语言沟通能力障碍的儿童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极其重要,理由如下:
沟通能力的发育从一出生后便开始了,而出生后头几年,正是沟通和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此期间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和水平,对儿童心理精神状态的发展、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家建和人际关系的培育,以及个人独立生活和融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抓紧残疾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是促进他们日后全面发展的一个策略。
正因如此。国内外康复界和教育界都很重视推广普及有关残疾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康复训练。由世界卫生组织(WHO) 康复协作中心著、香港复康会以及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编译的这套“0-6岁残疾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手册”,肯定将会对国内残疾儿童沟通能力的康复训练提供巨大的推力和助力。
这套丛书的内容和编排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重视阐述清楚残疾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在原理上和方法上的共性和特性。在共性方面,讲清沟通的基本概念、沟通能力的正常发展、对沟通困难的早期识别、日常生活中沟通技能的培养;在特性上,根据造成沟通困难原因的不同,其障碍表现和康复训练方法也有其差异之处,本丛书分别对几个不同的病因,即“脑瘫”“智力障碍”“言语特殊困难”“听力损伤”“多重残疾”等引起的沟通能力障碍,分别介绍其障碍表现的不同特点,以及训练上不同的方法。
以社区康复服务为背景,具体介绍在社区和家庭用得上、简便易行、效果确实的残疾儿童语言沟通能力训练方法,充分利用社区坏境促进康复。
照顾到中国的社情、民情、文化背景,本丛书在编译时,于适当的场合下,对一些案例的描述,注意到尽贴近中国本土的情况,使读者感到更为亲切并便于理解。
作为一套有关残疾儿童康复理论与方法的实操性读物,本丛书适合于康复界(尤其残疾儿童康复界)人士、特殊教育教师、有关家长、保育人士以及社区康复工作者参阅使用。我衷心祝贺本丛书成功地出版发行,并造福于有沟通能力困难的残疾儿童和他们的家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教授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协作中心主任)
卓大宏
2014年12月22日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因为“康复训练手册”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容易流于表面化。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深度远超预期。它不仅仅是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讲解精细动作与口面部运动的协调性训练时,作者引用了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解释了皮层和皮层下通路在言语流畅性中扮演的角色。这种理论支撑,让原本看似机械的训练动作,充满了科学的合理性。更让我惊艳的是,书中对“家庭参与”的重视程度。它没有把家长视为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积极地构建了一个“家庭赋能”的模块。其中设计了一系列“家庭任务卡”,这些任务卡鼓励家长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巧妙植入康复目标,例如,在共读绘本时,引导孩子使用手势来代替口语表达,以此作为过渡策略。这种将治疗室的努力延伸至家庭环境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持续性和迁移性。这种全方位的、生态系统的干预视角,是许多传统手册中所缺乏的宝贵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特殊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发现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往往过于侧重于理论模型的阐述,导致实操性不足,让初入行的专业人士感到无从下手。然而,这本手册却完美地平衡了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它在基础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灵活的评估体系。我尤其欣赏其对“功能性沟通评估”的强调。书中明确指出,评判康复效果的关键不在于孩子能发出多少个“正确”的音素,而在于他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传递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情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康复的终极目标拉回到“生活质量”的提升上。书中对不同核心障碍(如选择性缄默症、发展性言语障碍等)的鉴别诊断流程描述得细致入微,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观察指标和记录工具建议。例如,在处理社交语用障碍时,它提供了一套“互动角色扮演脚本库”,这些脚本涵盖了从请求帮助到表达反对等多种社交场景,这对于训练孩子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简直是及时雨。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清晰,章节之间层层递进,读起来很有条理,完全不会有信息过载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这一点对于那些需要快速上手、缺乏深厚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或新手照护者来说,简直是一个福音。它避免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言语治疗概念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但“平易近人”绝不等于“内容浅薄”。相反,它通过大量的“治疗师笔记”或“常见误区提醒”这样的边栏内容,巧妙地嵌入了非常精辟的专业见解。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情感和行为支持问题上的细腻处理。言语障碍往往伴随着自尊心受损和社交退缩。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如何营造一个“低压力的沟通环境”,提出了诸如“等待时间延长策略”和“积极反馈的黄金比例”等具体建议。这些建议看似微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建立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读完这部分,我深刻体会到,有效的沟通康复,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语言技巧训练,而是一场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心灵沟通之旅。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手册的价值,那一定是“整合性”。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只专注于某一个窄小的领域,比如只讲发音,或者只讲词汇。它提供的是一个全面的、跨领域的康复蓝图。从早期的识别与筛查,到中期基于特定障碍的干预方案设计,再到后期如何帮助孩子成功融入主流教育环境的过渡策略,整个流程被描绘得井井有条。其中关于“多感官教学法的应用”的部分尤为出色,它详细说明了如何结合视觉提示、听觉反馈和触觉输入来强化新的语言模式。比如,用沙盘来模拟发音时气流的路径,让孩子“看得见”听不见的语言动作。这种多模态的介入,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效率和记忆的持久性。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套“如何做”的工具箱,更提供了一种“如何思考”的康复哲学。它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指南,帮助我们用更全面、更人本的方式,去支持那些在言语沟通领域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评分这本关于言语特殊困难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的手册,我真的要好好夸夸。首先,从装帧和排版上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分析,它们并非那种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来源于临床实践的鲜活素材。比如,在介绍如何引导那些存在构音障碍的孩子进行发音练习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讲解“舌位”和“气流控制”这些枯燥的医学术语上,而是设计了一系列富有童趣的游戏化活动。这些活动巧妙地将康复目标融入到孩子感兴趣的情境中,比如“小火车吐烟圈”来练习唇部圆拢,或者“小猫舔牛奶”来训练舌尖上抬。对于一线工作者或者焦虑的家长来说,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比任何高深的理论都来得实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替代和增强沟通系统(AAC)”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辅助工具的名称,而是详细分析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沟通障碍类型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AAC策略,以及如何逐步过渡和整合。这体现了作者对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深刻理解,让人感觉这本书不是一本标准化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治疗师的私人笔记,充满了温度和智慧。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还不错,家长和老师的必备
评分内容不错!
评分好好看看吧,弟弟还不会说话,
评分正版,想买很久了,内容不错,满意
评分正版,想买很久了,内容不错,满意
评分还不错,家长和老师的必备
评分不是纯理论,书中介绍了很多方法,有一定的实操作用,但是很多内方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看后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