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钢琴家系列:米凯兰杰利(原版引进)

伟大的钢琴家系列:米凯兰杰利(原版引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耶罗·拉塔利诺 著,陆辛耘 译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钢琴
  • 米凯兰杰利
  • 音乐家
  • 传记
  • 艺术
  • 文化
  • 音乐史
  • 原版引进
  • 大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
ISBN:9787552307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54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伟大的钢琴家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伟大钢琴家传记》系列为我社引进意大利RICORDI出版社的一套传记类图书,共十二本,每本书约10万字,囊括了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钢琴家——霍罗维茨、里赫特、古尔达、拉赫玛尼诺夫等。这些钢琴家都是国内音乐爱好者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且他们的演奏风格、擅长演奏的曲目各不相同,研读他们的传记可以启发钢琴演奏者和钢琴教师的演奏和教学,也可以满足音乐爱好者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前言/序言


伟大的钢琴家系列:鲁宾斯坦 聚焦钢琴巨匠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艺术人生与演奏哲学 本册《伟大的钢琴家系列》聚焦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阿图尔·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1887-1982)。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位波兰裔钢琴大师的非凡音乐生涯、独特的演奏风格,以及他对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文献的深刻诠释。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评论摘录以及对鲁宾斯坦本人访谈的回顾,本书力求呈现一位兼具贵族气质与平民热情的音乐家形象。 --- 第一章:早慧之星与欧洲的洗礼(1887-1914) 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早年经历,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天赋与早熟的洞察力。他出生于波兰罗兹的一个富裕家庭,很早就展现出对音乐近乎痴迷的热爱。与其他一些早期接受严格学院派训练的钢琴家不同,鲁宾斯坦的成长轨迹更富于弹性与探索性。 1.1 罗兹的启蒙与柏林的求学 本书首先详述了鲁宾斯坦童年在波兰的音乐环境。他的第一位重要老师,乔瑟夫·斯米德曼(Josef Śmidman),在他极小的年纪就察觉到了他非凡的乐感。然而,更关键的转折点是他在柏林的求学生涯。 鲁宾斯坦进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的海因里希·阿恩特(Heinrich Annt)。阿恩特以其对音乐细节的关注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而闻名。本书细致描述了鲁宾斯坦在柏林如何将早期的直觉天赋,逐渐塑造成扎实的技术基础。 1.2 首次登台与初露锋芒 1900年,年仅13岁的鲁宾斯坦在华沙举行了首场公开独奏会,曲目选择了莫扎特和贝多芬。随后,他开始在欧洲主要城市巡演,与指挥大师如亚瑟·尼基什(Arthur Nikisch)合作。 本章节引用了当时乐评对这位“钢琴界的少年天才”的报道。评论普遍赞扬他音色的纯净和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尽管也指出其在处理大型结构作品时略显稚嫩,这为他日后更加成熟的演奏风格埋下了伏笔。 --- 第二章:跨越大西洋的旅程与美国的考验(1915-1930)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迫使鲁宾斯坦将事业重心转移到美国。这段时期对他的艺术生涯至关重要,因为它标志着他从一位欧洲新星,成长为一位全球知名的演奏家。 2.1 纽约的初次冲击 1915年,鲁宾斯坦首次踏上美国土地。他早期的美国演出初期并不顺利,乐评界对他相对内敛、偏重旋律性的演奏风格感到陌生,因为当时的美国听众更习惯于拉赫玛尼诺夫或布索尼等更具戏剧性张力的风格。 本书详细对比了1910年代欧洲与美国对钢琴艺术的不同审美倾向,并分析了鲁宾斯坦如何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坚守自己的音乐原则。 2.2 重新定义肖邦:西班牙风情的注入 鲁宾斯坦的艺术灵魂始终与肖邦紧密相连。在移居美国后,他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肖邦的波兰根源和西班牙音乐的影响(他的祖母是西班牙裔)。 本章着重分析了鲁宾斯坦对肖邦《叙事曲》和《圆舞曲》的独特处理。他摒弃了某些当时流行的过度浪漫化处理,转而追求一种既充满激情又保持古典清晰度的平衡。他将西班牙吉他般的色彩运用到波兰音乐的诠释中,创造出一种温暖、富有歌唱性的音色,这成为他日后标签性的标志。 --- 第三章:录音时代的崛起与对“完美”的追求(1930-1950) 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钢琴家得以将自己的艺术永久地记录下来。对于鲁宾斯坦而言,这个时期是他艺术思想的成熟期,也是他与录音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时期。 3.1 录音的哲学:捕捉瞬间的真实 鲁宾斯坦对录音的态度颇为矛盾,他曾多次表示录音无法完全捕捉现场的生命力。然而,他从未停止录音,并逐渐摸索出一种在录音棚中维持演奏真实性的方法。 本书收录了鲁宾斯坦关于“录音室陷阱”的评论,并对比了他早期与后期录音的差异。尤其是在处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时,他后期录音中对音色层次和踏板运用微妙的控制,展现了超越时代的前瞻性。 3.2 坚守浪漫主义的堡垒 在二十世纪中叶,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音乐盛行之时,鲁宾斯坦坚如磐石地捍卫了浪漫主义曲目——尤其是舒曼、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的地位。 本章深入探讨了他对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的演绎。他避免了李斯特式的炫技,而是将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德奥内敛精神与自身的拉丁式热情相结合,使他的勃拉姆斯诠释成为教科书级别的范例。 --- 第四章:大师的晚年与最后的巡演(1950-1982) 进入晚年后半生,鲁宾斯坦的音乐生命力却达到了新的高峰,被誉为“永不退休的大师”。 4.1 舞台上的光芒与家庭生活的平衡 尽管年事已高,鲁宾斯坦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巡演强度。本书探讨了他如何通过严格的日程管理、对艺术的热情以及与家人(特别是他的妻子娜妮娅)的支持,维持其高强度的艺术状态。 这一时期,他与指挥家如伯恩斯坦的合作被视为两代音乐巨匠的对话。他们对马勒、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共同理解,催生了无数激动人心的音乐时刻。 4.2 最后的告别:艺术的传承 本书以鲁宾斯坦1976年在伦敦的告别音乐会作为高潮。尽管此时他的视力已严重衰退,但他对乐谱的记忆力、对节奏的掌控力以及那标志性的温暖音色,依然令现场观众为之动容。 鲁宾斯坦晚年致力于对年轻一代钢琴家的指导。他强调的“音乐的真诚性”——即演奏者必须首先成为作品的信徒,其次才是表演者——成为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 --- 尾声:不朽的“钢琴界的绅士” 鲁宾斯坦的音乐生涯横跨了两个世纪的风格变迁,他成功地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不断地与时代进行对话。他的一生是关于热情、优雅、坚韧与对音乐永恒之爱的证明。本书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历史回顾,旨在让今天的听众能够重新发现和欣赏这位“钢琴界的绅士”所留下的璀璨音符。 (本书附录包含鲁宾斯坦的完整录音年表、他推荐的钢琴教材清单,以及他未发表的手稿研究片段。)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古尔德的那一本,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哲学思辨录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对古尔德那些古怪行为的猎奇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他那套极端的艺术理念是如何从他的个人世界观中产生的。作者对古尔德对传统演奏习惯的颠覆性解读进行了详尽的文本分析,特别是他对于巴赫作品的“非浪漫化”处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录音对比和乐理分析,论据扎实得让人无法辩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古尔德“反向工程”式学习方法的描述,那种对既有权威的彻底解构和重建过程,展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才思想家的风范。这本书的语言充满思辨性,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它更像是邀请读者进入一个与众不同的思维迷宫,去体验一种与主流审美截然不同的音乐真理。对于那些想要超越“欣赏”层面,进入“理解”古尔德复杂心灵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

评分

这个系列的另一本,关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传记,简直是音乐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珍宝。书中的叙述方式极其细腻,仿佛作者亲自陪伴鲁宾斯坦走过他辉煌而又充满波折的音乐生涯。从他早年的天赋异禀,到在国际乐坛上屡获殊荣,再到他晚年对音乐教育的深切关注,每一个侧面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鲁宾斯坦处理肖邦作品时那种独有的、充满诗意的诠释,书中有着非常详尽的分析和大量的历史背景补充,让人在阅读时不仅能领略到大师的演奏风格,更能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和个人情感的投射。作者在引用大量私人信件和早期评论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既有温度又不失深度。读完后,我对这位“钢琴诗人”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感觉每一次重温他的录音都会有新的感悟。那种对艺术近乎偏执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丰满、立体、令人敬仰的艺术家形象。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这套系列中关于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的那一本,它给我的震撼是多维度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现代,不像传统的音乐传记那样过于拘谨,反而充满了活力和对当代音乐图景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记录阿什肯纳齐作为钢琴家的成就,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探讨他如何成功地从演奏家转型为指挥家,以及这种双重身份如何互相滋养、互相影响。书中穿插着许多关于录音室技术、国际音乐节运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幕后故事,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古典音乐产业的运作机制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关于他在处理拉赫玛尼诺夫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俄罗斯式的深沉与力量,描述得淋漓尽致,甚至能让人感受到键盘敲击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出色,大量的珍贵演出照片和乐谱片段的插入,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评分

我最近读到的关于鲁道夫·塞尔金的传记,给我的感觉是沉静而有力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且庄重,正如塞尔金本人处理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德奥传统音乐的肃穆感。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塞尔金在纳粹阴影下逃离欧洲,以及他如何在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建立起自己坚不可摧的教学和演奏帝国。书中对于他与费城管弦乐团数十年的合作历程有着极为详尽的记录,包括幕后的磨合、艺术理念的碰撞,乃至对年轻一代音乐家的培养哲学。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探讨了“责任”这个主题——作为德奥音乐正统的继承者,塞尔金如何看待自己对历史遗产的维护和传承。文字朴实无华,但蕴含的厚重感足以穿透纸面,让人深思一位艺术家如何用其一生来坚守一种纯粹的艺术信仰,这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评分

另一本聚焦于玛塔·阿赫里奇的文集,读起来就像是在聆听一场永不落幕的即兴演奏会。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故意模仿了阿赫里奇本人的表演风格——充满激情、出人意料且极富个人色彩。它汇集了世界各地乐评人和音乐家的访谈片段,通过这些零散但闪光的碎片,拼凑出了这位女钢琴家难以捉摸的形象。书中对她演奏普罗科菲耶夫和德彪西的段落尤其精彩,那种近乎狂暴的美感和瞬间爆发的脆弱感被捕捉得无比精确。我喜欢它少了一些学院派的刻板,多了一份对纯粹艺术冲动的致敬。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关于阿赫里奇的最终定义,而是忠实地记录了她留给世界的无数个瞬间的“在场感”。对于那些厌倦了对大师进行神化处理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接近真实、更人性化的视角去感受一位伟大演奏家是如何在舞台上与作品共存亡的。

评分

一本介绍钢琴隐士米凯的书。

评分

还可以,质量很好,价格合适

评分

树皮没有包装,有点旧了,书的内容还凑活

评分

还可以,质量很好,价格合适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版图书,大大的支持!

评分

评分

评分

正版图书,大大的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