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陈子庄

百年陈子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四川美术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陈子庄
  • 家族史
  • 百年变迁
  • 地方志
  • 历史文化
  • 民国史
  • 家族研究
  • 社会变迁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1061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7386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60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陈子庄的画册国内多家出版社都相继出版过,市场证明陈子庄先生的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生命力。从已出版画册看,有两个方面相类似,一是编选作品重复、二是发表作品数量有限,未能全面展现陈子庄先生的绘画成就。
  该画集编选陈子庄精品国画近480件,其中近半数作品是首次出版,画册印刷精美,款识、印章均有释文,是目前国内编选资料最多,印制讲究的高档画册。能满足专业人士,收藏家、爱好者及各大画院、美术院校的需求。

内容简介

  为纪念陈子庄先生诞辰100周年,画册收录近400件山水、花鸟、扇面、书法作品,是国内首次大规模较全面的呈现陈子庄艺术成就的珍藏画册。
  陈子庄为中国著名国画大师,巴蜀画派领军人物。陈子庄的绘画艺术根植于数千年传统文化土壤中,他在传统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和诗词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山水作品画迹简意真,平中求奇,天然真率而清脱淳朴,有着田园诗般的韵味,他的花鸟作品自由随意,用笔丰富、老道,是当代花鸟画家的代表。
  陈子庄的作品深得业内人士,众多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

  陈子庄(1913——1976),号石壶、南原、兰园、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四川荣昌人。生前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政协委员。1976年病逝于成都。少时曾受教于齐白石、黄宾虹,晚年画风独树一帜。
  陈子庄的绘画艺术根植于数千年传统文化土壤中,他在传统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和诗词上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在长期研究中国传统书画理论的基础上变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早期作品偏于清新、奇兀、险峻,晚年作品则日趋朴质、自然、幽微、绵邈。其山水画迹简意真,平中求奇,天然真率而清脱纯朴,有着田园诗般的韵味,观之沁人心脾,看似天马行空,尽脱古法而实则『阴法其要』。其花鸟作品自由随意,用笔丰富、老道,是当代花鸟画家的代表。
  一九八九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陈子庄个展』。方毅、萧克、张爱萍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吴作人、冯其庸、启功、吴冠中等对展览作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作了重点介绍。

内页插图

目录

文章目次
一位跨越时代的大师孙克
《百年陈子庄》序陈传席
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吳凡
山水 / 山水手卷作品
001 江流天地外
002 改土
002 赶场天
003 峨嵋道上
004 兰园秋山图
005 松溪人家
006 剑阁写生之一
006 剑阁写生之二
007 剑阁写生之三
007 剑阁写生之四
008 松岗图
009 蜀山奇趣
010 蜀山远眺
011 劫余册页之一
011 劫余册页之二
012 劫余笺谱之一
012 劫余笺谱之二
013 劫余笺谱之三
013 劫余笺谱之四
014 黄泥坂写稿
015 山区小学
016 依松而居
016 樂山萧壩
017 广元明月峡写稿
017 剑阁道上
018 蜀山晓雾
019 蜀山秋暮
020 廣元稿
020 古木书屋
021 溪舟逆行
022 汉旺道上
023 危巖幽居
024 初春三月
024 山乡印象
025 蜀山秀色
026 依山而居
027 归牧图
028 松巖人家
029 老屋
029 归途
030 蜀山归舟
031 彭山稿
032 锦官城外柏森森
034 春山民居
034 汉旺军门
035 蜀山秋意
036 蜀山秋景
036 丛林人家
037 蜀山冬末
037 夏日柳岸
038 夏日浓荫
039 偏巖人家
040 竹溪归渔图
041 柳岸清溪
042 松巖雨后
042 依山傍水
043 荷塘人家
044 川西小景
044 山林人家
045 蜀乡小记
045 武阳江北岸
046 拍滩
046 蜀山晓雾
047 泛舟
048 居在蜀山
048 彭山西岭
049 嘉州山水
050 仿白石画意
051 云崖高耸图
052 竹巖人家
053 柳林人家
054 辛亥写趣之一
055 辛亥写趣之二
055 辛亥写趣之三
056 柳村散牧
057 龙泉山册页之一
058 龙泉山册页之二
059 龙泉山册页之三
060 龙泉山册页之四
061 龙泉山册页之五
061 龙泉山册页之六
062 龙泉山册页之七
062 龙泉山册页之八
063 龙泉山册页之九
064 龙泉山册页之十
065 龙泉山册页之十一
066 龙泉山册页之十二
067 龙泉山册页之十三
067 龙泉山册页之十四
068 龙泉山册页之十五
069 龙泉山册页之十六
070 偏巖民居
070 院落
071 雨歇
071 春江
072 汉旺山水
073 初春
073 武阳江
074 柳溪民居
075 古树民居
076 蜀江两岸
077 武阳北岸
078 放牧图
078 归家图
079 牧归
079 蜀山放牧
080 江湾秋色
081 农家春色
082 雨中泛舟
083 蜀山雨后
083 蜀山春早
084 百渡滩
085 深山老屋
086 渔归图
087 山溪归舟图
088 古柏人家
089 依山傍水
090 秋林放牧
091 松林精舍
092 巴山秋色
093 黄龙溪
093 巴山人家
094 江村晨渡
095 嘉州所见
095 柳岸民居
096 龙泉秋色
096 秋色
097 秋染蜀山
098 初春时节
099 蜀山秋韵
099 丛林幽静
100 武阳江北岸
100 青衣江南巖
101 黄家湾
101 林间速记
102 夹江马村道上南望
103 蜀山秋意
105 龙泉看山图手卷
106 龙泉秋色图手卷
106 崃山灵秀图手卷
107 燕子巖
108 野径
108 彭山汉墓巖
109 田园春色
109 龙泉小景
110 柳荫民居
111 两岸桃花
112 牛首山
113 春韵蜀山
114 汉旺人家
115 狮子山
115 山居图
116 夜山图
117 蜀江民居
118 江畔闲舍
118 山城小景
119 汉旺稿
120 春至蜀山
121 百花潭北
122 彭山古佛洞
122 彭山速记
123 彭山稿
124 蜀山秋色
124 蜀山民居
125 牧归图
125 牛望坡
126 学归图
127 青城山天师洞一角
128 龙泉小学
129 读书图
130 渔乐图
131 溪岸闲牧
131 汉旺拍渡滩
132 腊子口
133 山岗幽趣
133 汉旺山水
134 雨后
134 汉旺天池道上
135 梦境黄山
136 松山溪照
136 蜀山墨韵
137 蜀江闲牧
138 山岗青色
138 深山溪渡
139 松居图
140 蜀山小景之一
141 蜀山小景之二
142 蜀山小景之三
143 蜀山之趣
144 青城幽谷
145 松巖民居
146 秋林小筑图
147 蜀山人家
148 山村小景
149 村居图
149 农家秋趣
150 夏荫图
151 牧归图
152 夏韵
153 蜀山秋色
154 山丘人家
154 山乡春意
155 疎篁远帆图
156 山居野趣
157 汉旺燕支巖
158 锦里寄兴
159 夕照
160 蜀山青
161 汉旺稿
162 武阳黄龙溪上
163 蜀山人家
164 林间民居
165 归园田居
166 青城幽趣
167 山乡春韵
168 乡居群鸭
168 蜀乡墨象
169 村渡图
169 清溪雅舍
170 奇秀叠嶂
171 牧牛
172 春意图
173 宾虹笔意
174 雨后斜阳渔归
175 春山图
176 桑山梯田
176 内江道上
177 蟇頣观
178 柳荫泛舟
178 归舟图
179 峨嵋天门石
179 天梯
180 峡江轻帆
180 丹山雅舍
181 春江渔歌
181 夕阳柳堤
182 秋染丹山
182 江峡桃林
183 竹居归舟
183 雨中竹韵
184 蜀山欲雨
184 山居图
185 柳荫渔乐图
185 赤壁夜遊
186 邛崃画意
187 石鼓山
188 静谧山林
189 清水沱远望
190 江畔人家
190 秋山苍润
191 山林人家
192 牧归
193 柳岸闲牧
194 柳岸归舟
194 蜀山人家
195 蜀山细雨
196 雨中小景
197 晨趣
197 孤舟晚归
198 青羊宫古亭
199 牧童浴牛
花鸟作品
201 细笔桃花
202 细笔梅花
203 墨荷图
204 墨荷图
205 荷花鸳鸯图
206 母与子
207 桃花鸳鸯图
208 白玉盘牡丹中堂
209 芭蕉小鸡图
211 红荷图
212 剑山竹
213 百合花
214 墨竹图
214 墨竹戏笔
215 含彩独青青
216 墨牡丹
217 青城白头鸟
218 蓝牡丹
219 墨牡丹
220 牡丹
221 菊花插瓶
221 秋日逸兴
222 荷塘憩鸭
223 黑天鹅
223 鸡
224 白头鸟
225 牡丹
226 期盼
226 荷塘小鸟
227 梅花
228 玉兰
229 白梅
230 墨梅
231 墨梅图之一
231 墨梅图之二
232 灰鹭
233 鹰
234 崖鹰
235 谷雨啼鸠
236 白牡丹
236 牡丹
237 觅食图
238 柳荫憩鸭
239 黄雀
239 寒鸟
240 画眉鸟
240 黄雀
241 野菊小鸟
241 竹雀图
242 瓶荔
243 觅
244 枝上小鸟
245 水仙天竺图
246 春雀待鸣
246 鸣雀图
247 黑天鹅
248 双鸡图
249 双鹭
249 双鸭图
250 黄牡丹
251 觅食图
252 翠鸟
252 秋实图
253 荷花双鸭
254 首瑞图
255 芍药
255 重阳菊
256 玉瓶迎春
257 状元红
258 渔乐图
259 寒雀孤洁
260 垂柳苍鹭图
261 春江水暖鸭先知
262 菊石图
262 花果清供
263 松鸟
263 白燕细语
264 墨梅
264 丹桂飘香
265 荷塘鸭趣
266 鸭
266 芙蓉小鸭
267 小鸡
267 白鸭
268 寿石红牡丹中堂
269 花猫
270 盆菊
270 重阳盆菊图
270 菊花图
271 春燕图
272 悬巖牡丹
273 翠鸟
273 斑鸠
274 芙蓉花
274 菊石延年
275 鸡石图
276 小鸡图
276 大公鸡
277 大公鸡
278 初春
278 白芍
279 飞雀
280 觅食图
281 白梅
282 猫竹图
283 梅花图
284 八大画意
285 葡萄
285 鸭
286 花卉条屏之一
287 花卉条屏之二
288 花卉条屏之三
289 柳岸翠鸟
290 雀
291 海棠小鸟
291 松鸟
292 小鸟
293 小鸟
293 猫头鹰
294 新芽孤鸟
295 寒梅
295 荷塘雏鸡
扇面 /书法作品
297 千峰落照深
298 柳岸归舟
298 松巖民居
299 蜀山晓雾
299 古柏人家
300 白牡丹
301 蜀山精舍
302 瓶花昆虫
302 彭州牡丹
303 渔趣
303 墨梅
304 夏竹图
305 牡丹
306 书法
306 蜀山灵气
307 书法
307 芙蓉双禽
308 录山谷句
309 李復堂句
310 对联
310 《文赋》节录
312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
313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经典回顾
317 松树
317 扁豆花
317 枇杷
318 八哥
318 芙蓉野鸭
318 牡丹
319 石榴
319 丝瓜
319 玉兰
320 蓝牡丹
320 松鼠
320 猴
321 猫
321 牧
322 鸭
322 双鸡
323 秋露
323 笋子丝瓜
324 青椒枇杷
324 消夏
325 石榴蜻蜓
325 芙蓉花
326 红果小鸟
326 秋禽
327 麻雀
327 竹石双雀
328 白头翁
328 小鸡
329 荷花鸭子
329 睡禽
330 荔枝
330 小鸟
330 水葫芦花
330 兰花
331 白雀
331 睡鸟
332 平林晚秋
332 雨后
333 晨
333 山居
334 归渔
334 幽壑密林
335 村趣
335 秋日小景
336 山村小景
336 渡
337 石塘盛暑
337 鸭子河吳滩
338 牛场
338 龙泉马鞍山
339 傍晚
339 暮霭
340 晨牧
340 渡口
341 山溪蕉林
341 晚风
342 松巖小舟
342 山居
343 柳塘通舟
343 晚秋
344 龙泉山门坎石
344 夏屋浓荫
345 暮鸦
345 小雨

前言/序言

  “一位跨越时代的大师陈子庄先生生于1913年,去年是他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他1976年去世时,“文革”尚未结束。三十多年来中华大地天翻地覆的变化,先生未能目睹亲临,而他平生英雄豪宕,慷慨仗义,晚年贫病交加,讲来更令人慨叹。然而,困厄並未消磨他的人格精神,他忘情于读书作画,艺术足以解烦,可以忘忧,宋代大儒张载有言:“贫贱忧戚玉汝于成”,欧阳修谓“诗穷而后工”。贫穷困苦“不幸”应验在陈子庄的身上,却“有幸”在当代画史上成就了一代大师。在“文革”中陈子庄去了,然而他的身影愈来愈高大地留给了后人。
  陈子庄是一位奇人。他早年闯荡江湖,有许多传奇事蹟,非常人所能,值得挖掘研究。我们知道,青年的陈子庄敏而好学,追求上进,虽然出身寒微,却能够从底层奋起,练武习文、寻师学画,在解放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人际关系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途,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陈子庄始终坚守着。关于陈子庄的生平,著名画家吳凡先生在他写的《陈子庄》一文中,有十分翔实可信的记述。吳凡先生是陈子庄的生平好友,更是他艺术上的知音,文中所记的子庄生平,包括子庄早年行跡,尤其是和齐白石、黄宾虹的密切接触过程,还有陈子庄艺术追求的重要的心路历程等等,我相信全来自陈子庄亲口,无疑是第一手材料,也是最可靠的研究依据。
  20世纪早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已,中西文化冲撞,为寻求强国富民之途,学术思想古今中外悉数登场,一时可称“百家争鸣”。在科技文化、文学艺术界涌现出无数傑出的人物,中国画艺术也从徐悲鸿所批评的“衰败极矣”状态迅速改变,由暗淡迷茫变得星光灿烂。无论人物、山水、花鸟,或工笔或写意,出现许多足以颉颃古人的大师。也正是这些大师级画家的成就,构筑了20世纪中国画崛起的大厦,延续了优秀的传统,有力地抗衡着席捲世界的西方现代文化的风雨大潮。山水画方面,具有鲜明个性面貌、並产生重大影响的画家有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还有四川的陈子庄。其中,李、傅、陆三位的崇高地位已获画界公认,而陈子庄的山水画、花鸟画,更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面目,清新生动的风格,突兀奇绝的构思,简淡质朴的生活气息,清雅高古的笔墨,在他去世近四十年来,为越来越多的画家和爱好者认识、接受和癡迷,也有更多的画家有意无意地受到他的影响,从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当然,如今陈子庄的名气在他的家乡重庆和四川已经够大,而且,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中国画界逐渐受到广泛的推崇和热爱,这是令人欣慰的。
  陈子庄的艺术声望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过去较长时间里未能获得应有的高度评价,这也有其客观原因。一位画家的声望一方面决定于艺术水准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有客观条件的因素不能不作考虑,比如陈子庄从未在美术院校任教,也从未参加社会政治性创作活动,也未被“大人物”所肯定揄扬,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艺术被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时空里,很难找到他的位置。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时间差的因素,按照吳凡先生的研究,上世紀60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是陈子庄个人最困厄的阶段,也是他沉潜最深的时期;读书、作画、遊历、思考,研究哲学、诸子和熊十力“新儒家”思想,令他的艺术出现飞跃的重要阶段,而这又是文人墨客日子越来越难过的时段。虽然在这个时间段里,他的作品被画界名家如周昌米等所欣赏,但在当时的境况下他们也是爱莫能助的,于是在20世纪的中国也就重现了艺术大师“人去业显”扬名生后的无奈。此外,陈子庄的艺术迟至今日方才得到更高度的评价,去除上面所讲的一些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其艺术“曲高和寡”的格调,其平淡天然简约笔致后面的幽深醇厚,其挥洒自如浑然天成的笔情墨趣,而透过这些清新简洁篇幅不大的画面,能够领略其蕴含着的文化精神内涵,並给予恰如其分的崇高评价,即使是美术圈内人也不是容易达到的。
  陈子庄的艺术格调简淡奇崛、高古淳厚,具有崇高的价值,20世纪国画大师的地位当之无愧,作这样的评价着眼点在于其艺术的独特个性面貌与精神。众所周知,中国画历来注重师承和传统,继承与出新难以做到辩证的统一,而陈子庄真正做到了。在20世纪的画家中,他的山水画面貌独一无二,难得的是认真学习古人,他的笔墨精神源自于古人而不依傍于古人,做到“师古”而能“化”,他十分注重写生,笔下丘陵地貌的平远山水,源自真山水的写生体验而又不拘泥于复製真实,从而和当代诸大家保持了距离。做到了石涛的“我自为我,自有我在”的境界。
  对陈子庄的崇高评价,在于它独特艺术个性的同时,更有其高度的完美性。我们知道,没有深厚的功力,完美的艺术追求和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所谓“独特创新”最多不过是沙滩楼阁式的理想而已。我们称陈子庄是“奇人”,是“天才”,是承认他的天赋难得,另一方面,很少有人具有他所经历的时代和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其中多少坎坷磨难、血与淚、悲与喜,幻想成功与失望,铸就他的人生与性格,无人可比。再一方面,成就陈子庄的是他在艺术和学问上的终生追求,少年时和父亲学画扇,向画家们讨教。青年时,奋力读书,涉猎文史哲,“曾从陈步鸾、萧仲伦学习《诗经》《楚辞》《易经》《老子》《庄子》等典籍。这种对中华文化较广泛的赏味,为他以后在绘画上的深阔开拓,起了一定铺底作用。”(吳凡《陈子庄》)绘画方面,齐白石到四川时他做陪侍,大受教益,后来仿白石乱真,换钱谋生,以致他晚年还作自我批评检讨。黄宾虹到川应该也有接触。他景仰吳昌硕的书画。向大师们学习最重要,即所谓“师法乎上”,陈子庄一生眼界极高,一般画家皆不入其法眼,这也是他得罪人最多,被人视为“狂妄”的原因。他涉猎古人,眼界广、功力深,同时他又决不守旧,能“与时俱进”,师古兼师造化,和现代画家们一样,深入生活与自然,不断地、大量地画速写。他身后留下大量速写稿,是研究其艺术的重要材料。此外,陈子庄的高度,在于他的书法功底很深,笔性风格近于郑孝胥,纵恣跌宕,力能扛鼎。近代画家大多能书,其中书画俱高者难得,吳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可称巨匠,现代画家中如丰子恺、陆俨少等少数大家有书卷气而无习气,至为难得。陈子庄即在此列,然只可为知者道,不可为不知者言也。中国画美妙处端赖于笔墨,宾虹老人论画有云:“有笔有墨,兼有章法者,大家也;有笔有墨、而乏章法者,名家也;无笔无墨、而徒事章法者,众工也”。据之称子庄为大家,不亦宜乎。
  陈子庄先生百年,其艺术如岁寒松柏,屹立苍茫,永为后学瞻望景仰。20世纪风云际会,繁荣落尽晚年沉寂中,成就了一代大师,其中之“幸与不幸”,值得思考,令人低迴不已。
  2014年2月甲午上元日于京华道不孤斋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风雨沧桑: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录》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绘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风貌、思想革新与物质生活的变迁,完全不涉及您提及的《百年陈子庄》。 --- 风雨沧桑: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录 书籍简介 《风雨沧桑: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录》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社会史著作,它以时间为轴,以人为镜,深度剖析了自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这百年间,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经历的剧烈震荡、深刻转型与不懈探索。本书聚焦于社会结构、日常生活、思想文化以及物质文明的全面重塑过程,试图勾勒出一幅既充满苦难挣扎,又蕴含新生希望的复杂历史画卷。 第一部:旧制下的裂痕与冲击 (约1840s - 1890s) 本书开篇,我们将镜头对准晚清的传统社会肌理。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主流形态仍然是建立在宗法伦理和农业基础之上的“前现代”结构。然而,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国门,这种古老的秩序开始显露出难以掩饰的裂痕。 乡村的承重与分化: 传统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其稳定的维系依赖于宗族势力和士绅阶层的管理。本书详细考证了鸦片战争后,国家财政的枯竭如何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导致地方性的民变和械斗频发。我们考察了小农经济在外部商品冲击下的脆弱性,尤其关注了土地兼并的加剧如何迫使大量自耕农沦为佃农或流民,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同时,士绅阶层在应对危机时的集体反应——从排外到“师夷长技”的初步尝试——也构成了早期社会适应的侧面。 城市面貌的初变: 通商口岸的开辟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键切入点。在上海、天津、广州等新兴的“奇观之城”,我们看到了传统的中式建筑群与西式洋房、蒸汽船与人力轿子并存的奇特景象。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发生质变:买办、早期产业工人、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出现。这些新群体既是西方文明的接受者,也是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者。本书描绘了他们在口岸社会的边缘地带,如何建立起一套既非完全传统也非完全西化的生存逻辑。 思想的暗流涌动: 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对“天朝上国”观念的质疑与反思在知识分子中酝酿。从林则徐、魏源对“睁眼看世界”的呼吁,到洋务运动中对“器物”学习的有限认同,都体现了精英阶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这些早期的思想尝试,虽然未触及根本的制度,却为后来的更彻底的变革奠定了心理基础。 第二部:制度的崩塌与新力量的崛起 (约1900s - 1920s) 二十世纪初的剧变,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的转型期。从清王朝的覆灭到共和制的艰难尝试,社会的主体结构遭受了彻底的冲击。 士绅阶层的退场与农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更动摇了以科举为核心的社会阶层上升通道。大批传统士绅失去了政治合法性基础,部分人转向地方自治,部分则彻底融入新的官僚体系。与此同时,农村社会矛盾因政治真空而加剧。本书着重分析了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农民对土地、对生存权利的诉求如何从零星的抵抗转变为有组织的、具有明确政治诉求的运动,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佃农抗租斗争。 知识分子的分野与启蒙的深化: 随着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新青年群体迅速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对僵化传统道德和文字的彻底决裂。“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口号下,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思想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空前提升。然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一部分人转向自由主义的改良道路,另一部分则在探求更激进的社会改造方案,这直接影响了社会政治力量的格局。 都市生活的都市化: 这一时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轨电车、留声机、西式照相馆、新式咖啡馆成为都市文化符号。女性开始走出闺阁,进入工厂、学校和办公室,这不仅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更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巨大挑战。本书通过对早期都市消费文化的研究,展现了在传统规范瓦解的同时,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所带来的那种既解放又迷茫的复杂心绪。 第三部:动荡中的重构与探索 (约1930s - 1940s)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重点放在了社会在全面抗战和内战前夜的紧张状态下的社会重构尝试。 民族主义下的社会整合: 面对外敌入侵,社会各阶层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大整合”。国民政府在战时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程度空前提高,推行了以战时经济为核心的物资管制和社会动员。本书考察了知识分子、产业精英、以及普通民众如何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与责任。例如,内迁的大学和工厂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地理环境中,重建起教育和生产的秩序。 社会救济与底层挣扎: 战争带来的社会破坏是毁灭性的。大批难民涌入后方城市,使得城市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几近崩溃。本书细致分析了慈善组织、宗教团体乃至底层社会自身在救济灾民、维持基本生存秩序中所发挥的作用。饥饿、疾病、以及社会信任的瓦解,是这一时期底层民众最深刻的生存体验。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认同的塑造: 随着国共两党对社会资源的争夺加剧,意识形态宣传和组织动员成为影响社会各阶层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社会动员工作都在紧密进行。本书对比了不同政治力量在争夺社会认同、重塑民众对国家和集体的认知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和收效,揭示了社会思想光谱在极端压力下的剧烈演变。 结语:未完成的转型 《风雨沧桑》最后指出,自十九世纪中叶始于沿海口岸的社会转型,到二十世纪中叶,并未画上一个清晰的句号,而是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未定性的阶段。本书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具体社会现象的考察,让读者理解,近代中国的变迁并非单线推进的西化过程,而是一场由内部压力、外部冲击与精英探索共同交织而成的复杂历史实践。它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如何在剧痛中寻找方向、在废墟上尝试重建的故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老派文人的典雅气息,但又没有因此显得故作高深。它的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潺潺流水般轻柔,引人入胜;时而又似疾风骤雨般紧凑,将人牢牢抓住。特别是在描写人物对话时,那份恰到好处的疏离感和蕴含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关系,很多时候,人物没有说出口的话,比说出来的话更重要。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句看似平淡的对白,而回溯前文,重新审视人物之间的微妙互动,这种需要主动参与构建意义的阅读体验,极其酣畅淋漓。它不喂养你的阅读习惯,而是要求你像一个学徒一样,去学习如何品味语言的层次和深浅。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悲歌。它没有刻意去渲染煽情,但那种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力和挣扎,却以一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更具穿透力。我感觉自己仿佛透过一扇布满灰尘的旧窗户,窥见了过去无数张鲜活却又带着时代烙印的面孔。角色的成长轨迹,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痛苦的抉择,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做出了不同反应的人。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包容与呈现,使得作品的格局一下子被打开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叙事,而是上升到了对存在意义的哲学探讨。它迫使我跳出自身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或许永远无法完全体会的年代和生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初读时略感晦涩,但正是这种初期的挑战,才带来了后续的巨大回馈。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快餐文学那样直白易懂,反而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思考和耐心去解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偏执,那种对历史背景、地域风情乃至日常琐事的考据和描摹,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这种精雕细琢的文字,使得整个故事的骨架异常坚实,即便在处理虚构情节时,也能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对于那些渴望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享受思考乐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知识高峰,虽然过程艰辛,但山顶的风景绝对值得一切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深绿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微哑的光泽让人在翻阅时倍感舒适。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让阅读过程丝毫没有压迫感。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功力深厚,时而舒缓细腻地描绘场景,时而又陡然加快,将人卷入事件的核心。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环境氛围的渲染,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仿佛我正站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街头,亲眼见证着种种变迁。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再到阅读体验,这本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制作水准,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空间增添一份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品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漫长而又充满惊喜的旅程。作者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词汇,勾勒出最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一个精妙的比喻而停下来,回味许久,那种恍然大悟的惊喜感,是阅读纯粹的享受。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中对人性的洞察入木三分,即便是配角,也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复杂的动机,绝非脸谱化的符号。叙事线索纵横交错,但作者如同高明的织工,将每一根丝线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读到高潮迭起之处,真有种屏息凝神、手心冒汗的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关于选择、关于命运,以及时间留下的印记这些宏大的命题,让人在合上书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为纪念陈子庄先生诞辰100周年,画册收录近400件山水、花鸟、扇面、书法作品,是国内首次大规模较全面的呈现陈子庄艺术成就的珍藏画册。

评分

可以,质量不错!

评分

印刷不错,资料丰富,就是封皮有一点污渍遗憾。

评分

很好

评分

印刷不错,资料丰富,就是封皮有一点污渍遗憾。

评分

挺好的,可以购买

评分

陈子庄为中国著名国画大师,巴蜀画派领军人物。陈子庄的绘画艺术根植于数千年传统文化土壤中,他在传统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和诗词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山水作品画迹简意真,平中求奇,天然真率而清脱淳朴,有着田园诗般的韵味,他的花鸟作品自由随意,用笔丰富、老道,是当代花鸟画家的代表。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价格很实惠

评分

可以,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