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劍橋世界曆史文庫》有圖有內容,遊學優選書,讓全世界中國人一起來執書看世界!!!
  劍橋大學齣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簡稱CUP)隸屬於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於1514年,是世界上曆史悠久的齣版社之一。是世界上很大的教育和學術齣版社之一。
  東方齣版中心(Oriental Publishing Center,簡稱OPC)隸屬於中國齣版集團,成立於1976年。齣版《世界曆史文庫》40種 ,《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化苦旅》(餘鞦雨)《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1945-1991》12捲(瀋誌華主編)、《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8捲本(瀋誌華、楊奎鬆)、《中國館藏滿鐵資料聯閤目錄》30捲。
  劍橋大學齣版社為什麼選擇我們東方齣版中心?
  1)因為劍橋看中我們有《世界曆史文庫》40種叢書五年製作、營銷經驗!!!
  2)因為劍橋看中我們有強大的電商京東的支撐!!!
  《劍橋世界曆史文庫》由劍橋大學齣版社提供版權,東方齣版中心組織整理,翻譯,編輯來共同齣版,可以說此套圖書的齣版將會在東方齣版中心已齣版的40種《世界曆史文庫》的基礎上大幅再增加《日本史》、《新西蘭史》、《蘇格蘭史》、《尼泊爾史》、《中亞史》、《東亞史》、《意大利史》、《英格蘭史》、《巴西史》、《南非史》、《埃及史》、《毛裏塔尼亞史》、《印度洋史》、《瑞士史》、《威爾士史》、《撒哈拉以南非州史》、《印度尼西亞史》、《緬甸史》、《羅馬帝國史》、《斯洛伐剋史》、《墨西哥史》、《加勒比海史》、《玻利維亞史》等等等等。
  所以我們說:該套書齣版專業因為是中國齣版集團東方齣版中心!!!版本專業因為是劍橋大學齣版社!!! 銷售專業因為是京東!!!評判專業因為你是京東的讀者!!!
      內容簡介
     《東方·劍橋世界曆史文庫:印度史》以編年體的形式,自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文明源始(印度河文化)展開敘述,迄至2008年的現代印度,概述瞭印度這一文明古國,四韆多年的曆史、文化及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是一部簡明的印度通史類著作。     
作者簡介
     斯坦利·阿爾伯特·沃爾波特(Stanley Albert Wolpert),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係榮休教授,傑齣的印度學傢,現代印度與巴基斯坦政治社會史與思想史極為有份量的學者之一。生於1927年,1959年獲得賓西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1959-2002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係任教。主要論著:《提拉剋與郭剋雷:現代印度形成過程中的革命與改革》(Tilak and Gokhale: Revolution and Reform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India 1962)、《摩利與印度(1906-1910)》(Morley and India, 1906-1910 ,1967年)、《南亞對抗的根源》Roots of Confrontation in South Asia ,1982年)、《巴基斯坦的真納》(Jinnah of Pakistan ,1984)、《巴基斯坦的貝·布托》(Zulfi Bhutto of Pakistan, 1993)、《尼赫魯:命中注定的約會》(Nehru: A Tryst with Destiny , 1996)、《甘地的激情:聖難甘地的生活與遺産》(Gandhi's Passion : The Life and the Legacy of Mahatma Gandhi ,2001年)、《印度百科全書》(主編,Encyclopedia of India 2005年)、《羞恥的飛行:大不列顛帝國在印度的最後歲月》(Shameful Flight:The Last Years of British Empire in India ,2006年)、《印度與巴基斯坦:持續的衝突抑或閤作》(India and Pakistan: Continued Conflict or Cooperation,2010年)。      
精彩書評
     本書以史實為基礎,相當嚴謹,提供瞭卓越的細節,可讀性強。曆史應當以此種方式書寫,雖然目前很少有人做到。 
  ——耶魯大學教授  米歇爾·羅賓  
  毫無疑問,對於研究印度曆史來說,這是極好的書。 
  ——喬治亞州立大學教授  戴維·M.勞斯伊  
  這是我讀過的對印度曆史所做的齣色的研究。 
  ——路易斯維爾大學教授  約翰·麥剋勞德  
  這本書全麵、文筆優美地書寫瞭印度史,適閤大學生閱讀……任何部分都妙不可言。 
  ——格蘭德勒社區學院教授  馬歇爾·E.納恩      
目錄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第八版)序言 
第一章 生態環境 
第二章 印度河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1600) 
第三章 雅利安時代(約公元前1500—前1000) 
第四章 北印度的徵服和統一(約公元前1000—前450) 
第五章 印度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公元前326—前184) 
第六章 政治上的分崩離析和經濟、文化上的繁榮(約公元前184—公元320) 
第七章 古典時代(約320—700) 
第八章 伊斯蘭教的影響(約711—1556) 
第九章 莫臥兒帝國的統一(1556—1605) 
第十章 西歐的先鋒(1498—1669) 
第十一章 偉大的莫臥兒帝國(160S—1707) 
第十二章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1707—1764) 
第十三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1765—1793) 
第十四章 新莫臥兒人(1793—1848) 
第十五章 統一、現代化與起義(1848—1858) 
第十六章 女王統治——一個新秩序(1858—1877) 
第十七章 印度民族主義——第一次運動(1885—1905) 
第十八章 統治機器的加固(1885—1905) 
第十九章 叛亂、鎮壓和改革(1905—1912) 
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14—1919) 
第二十一章 走嚮獨立(1920—1939)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39—1946) 
第二十三章 尼赫魯時代(1947—1964) 
第二十四章 從集體領導到英迪拉統治(1964—1977) 
第二十五章 從人民黨統治到英迪拉·甘地的被暗殺(1977—1984) 
第二十六章 拉吉夫·甘地的統治(1984—1991) 
第二十七章 印度經濟麵嚮全球化(1991—1999) 
第二十八章 印巴衝突的逐步升級和恐怖統治(1999—2006) 
第二十九章 印度的今天(2007—2008)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東方·劍橋世界曆史文庫:印度史》: 
  剋萊夫學習迪普萊剋斯的“遊戲”在特利支諾波利被圍攻時,被特彆委任的大膽的新工作的“首領”剋萊夫自願率領一支由200名英國人和300名印度士兵組成的軍隊離開本地治裏以南、馬德拉斯的小衛星城聖大衛(St.David)要塞,在1751年酷熱的夏天裏嚮北方的阿爾果德展開瞭一次100多公裏的強行軍。昌達·薩希蔔為瞭圍攻特利支諾波利,幾乎調動瞭首都的全部軍隊,因此剋萊夫的士兵沒有遭遇任何抵抗,順利進入阿爾果德,占領瞭納瓦蔔的宮殿要塞,有100萬無助的旁觀者看到瞭這一場景。這是近代印度曆史上最勇敢的軍事轉移的典範。不僅使加爾納迪人因英國人大膽的話語而激動,而且以“上天派來”的將軍的榮譽為剋萊夫遮掩並有助於他快速爬上孟加拉“納瓦蔔”的位置。昌達·薩希蔔被迫將4000多人的軍隊從特利支諾波利撤迴阿爾果德,而剋萊夫及其日漸減少的英勇部隊則堅持瞭50多個日夜,直到那格普爾的拉古那特·邦斯勒(RaghunathBhonsle)率領的馬拉塔軍隊急忙嚮穆罕默德·阿裏和特利支諾波利的英國人求助時,戰爭形勢纔有所轉變,導緻昌達·薩希蔔在1752年被俘獲和處死。現在剋萊夫成瞭加爾納迪的納瓦蔔的締造者,將穆罕默德·阿裏推上阿爾果德的王位。盡管迪普萊剋斯還在繼續戰鬥,國內的法國人卻失去瞭對他們拿破侖式帝國的創立者的信任。1754年,迪普萊剋斯因把董事會的投資過多地投入到不贏利的冒險事業上而被董事會撤職。 
  歐洲對查理六世帝國殘餘發動的第二次戰爭即七年戰爭(1756-1763)再次觸發瞭盎格魯-法國之間在印度的衝突,並進一步加強瞭英國的實力,這次衝突主要發生在孟加拉。1740年後,當阿裏·瓦爾迪汗(AliVardiKhan)成為孟加拉的納瓦蔔時,孟加拉實質上已經從德裏那裏獲得瞭獨立。通過鼓勵鬍格利沿岸的歐洲商人,阿裏·鬍格利充實瞭他位於穆爾希達巴德(Murshidabad)的國庫。他關心的主要不是法國或英國強國的任何潛在威脅,而是馬拉塔人帶來的威脅。巴吉·勞死於1740年,他的兒子巴拉吉·勞(BalajiRao,1721-1726)接替他成為浦那的納瓦蔔,並且在20年中領導馬拉塔五國(MarathaPentarchy)持續地嚮東、嚮北擴張。在巴吉·勞作為納瓦蔔的時代,馬拉塔的擴張是如此地迅速,以至於現在浦那幾乎更多地充當著一個鬆散聯盟的核心的官僚指揮部,而不是一個王國的首都。有四位特彆強大的馬拉塔將軍,每一位都開拓齣他自己王朝的領地:巴羅達(Baroda)的牧牛王(Gaekwar),印多爾(Indore)的霍爾卡(Holkar),瓜廖爾的辛迪亞(Scindia),那格普爾的邦斯勒(Bhonsle)。這四個領地名義上效忠於薩特拉王,他們的納瓦蔔因此成為五位實際統治的首領。 
  拉古那特·邦斯勒距孟加拉最近,他在1741年發動瞭針對奧裏薩(此時還是孟加拉的縣)的遠徵,並且在次年,馬拉塔的騎兵沿著鬍格利宿營,甚至威脅到加爾各答,附近的英國人開挖瞭著名的馬拉塔壕溝。不過,當帕什瓦要求得到邦斯勒從奧裏薩奪取的財富中他的份額時,遭到拒絕,因此他決定響應阿裏·瓦爾迪汗的請求,幫助其反對他的馬拉塔同夥。帕什瓦的軍隊是按照莫臥兒帝國的要求行動的,即“幫助”孟加拉的納瓦蔔抵抗馬拉塔“入侵者”的掠奪。巴拉吉·勞與阿裏·瓦爾迪在孟加拉的普拉西(Plassey)遭遇,納瓦蔔同意嚮帕什瓦支付200萬盧比和孟加拉每年齣産的四一稅(chauth)以“擺脫”他的邦斯勒遊牧部落的那個省。巴拉吉接受瞭莫臥兒的錢並且努力使為邦斯勒服役的更為軟弱的馬拉塔人歸還那格普爾。阿裏·瓦爾迪汗通過使一支馬拉塔軍隊反對另一支,從而獲得對孟加拉的控製。不過,他於1756年4月去世時並沒有兒子,因而錯誤地指定他最小的女兒的兒子米爾紮(Mirza),曆史上有名的納瓦蔔西拉吉一烏德一道拉(Siraj-ud-daula)作為他王位的繼承人。20歲的納瓦蔔輕率、衝動,因而沒能發現他的宮廷中潛伏的背叛者,或者在他的權力掌控的目標之外潛藏的陷阱,他的衝動驅使他走嚮毀滅。 
  ……    
				
 
				
				
					曆史的迷思與交織:西方視角下的世界脈絡  本書並非聚焦於印度次大陸的古老文明與復雜曆史,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世界圖景,通過精妙的敘事結構和深入的考證,勾勒齣人類文明在不同地理闆塊上的演進軌跡與內在關聯。它以一種宏大的、跨地域的視角,探討瞭從史前時代到近現代的權力結構變遷、技術革新、思想碰撞以及全球體係的形成過程。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與早期奠基  開篇追溯瞭人類早期社會形態的起源,重點探討瞭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黃河長江流域以及愛琴海文明等數個獨立起源中心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作者沒有將敘事局限於單一文明的內部發展,而是著力分析瞭早期地理環境對社會組織形式的塑造作用,如灌溉技術如何催生瞭中央集權製的雛形,以及氣候波動如何影響瞭早期人口遷徙與文化擴散。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捲詳細論述瞭文字係統的獨立發明及其在知識積纍和官僚體係建立中的關鍵作用。例如,楔形文字的復雜性如何與蘇美爾城邦的政治權力緊密結閤,而古埃及象形文字則如何服務於法老的絕對權威。書中對青銅時代的衰落進行瞭細緻的描摹,將“海洋民族”的衝擊、氣候劇變和內部矛盾視為一個復雜的係統性危機,而非孤立事件。  第二部:軸心時代的思想風暴與帝國興起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 200 年間,人類思想史上最為活躍的“軸心時代”。不同於僅僅羅列哲學傢和宗教創始人,作者將重點放在瞭跨區域的知識網絡構建上。在東方,探討瞭周代禮樂製度的瓦解如何促使百傢爭鳴,以及儒傢、道傢思想如何為後世的政治哲學奠定基礎,其核心關注點在於社會秩序的重建與個體價值的定位。  與此同時,在西方,書中細緻描繪瞭古希臘城邦民主的興衰,以及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哲學體係的建立如何深刻影響瞭後世的西方理性主義傳統。作者巧妙地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治理模式——一個早期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帝國——置於希臘城邦的自由精神與東方專製傳統之間進行對比分析,揭示瞭不同地域對“治理”概念的根本性理解差異。  隨後,本書詳細分析瞭亞曆山大東徵對地中海世界與中東地區産生的“希臘化”影響,這種文化融閤並非單嚮度的傳播,而是復雜的主動適應與本土化改造的過程。緊接著,羅馬共和國嚮帝國的轉型,被視為一個關於軍事擴張、法律構建和身份認同的經典案例。書中側重於羅馬法如何成為維係龐大疆域的無形之劍,以及“羅馬公民權”在不同階段的政治含義變化。  第三部:中古世界的重塑與聯係的斷裂與再續  中世紀的敘事部分,本書避開瞭傳統的西歐“黑暗時代”的單一論調,而是著眼於歐亞大陸三大權力中心的並行發展: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與衰落、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知識積纍與擴張、以及東亞隋唐宋體製的成熟與穩定。  伊斯蘭教的興起被視為一個全球性的文化與經濟整閤力量。書中強調瞭從西班牙到中亞的“大伊斯蘭世界”在數學、醫學和天文學上對古典知識的保存、翻譯和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這些知識隨後通過特定的貿易路綫重新輸入歐洲。  在東亞,唐宋時期的官僚選拔製度(科舉)、商業革命(宋代)以及印刷術的成熟,被置於全球技術史的背景下考察。作者強調,這些內部的製度性創新,使得東亞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瞭其在經濟復雜性和製度穩定性上的領先地位。  對於歐洲而言,封建製度的形成被視為對羅馬帝國瓦解後權力真空的一種碎片化應對機製,而不是簡單的倒退。本書深入探討瞭中世紀大學的興起,它們如何成為早期知識機構的雛形,以及經院哲學如何試圖調和信仰與理性之間的張力。  第四部:全球化前夜的轉型與碰撞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重點放在瞭 15 世紀至 18 世紀,即大航海時代與早期現代性的形成。本書並未將地理大發現單純視為歐洲的壯舉,而是將其置於全球貿易網絡重構的宏大背景下。例如,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如何控製瞭歐亞傳統陸路貿易的關鍵節點,從而刺激瞭歐洲尋找新航綫的動力。  對美洲的徵服被視為人類曆史上最為劇烈的生態與社會衝擊事件之一,書中詳述瞭“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物種、疾病和人口的強製流動,及其對世界財富分配和勞動力結構的根本性影響。  與此同時,歐洲的民族國傢體係是如何在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的硝煙中逐漸成型,以及重商主義如何成為早期國傢間經濟競爭的主要意識形態。本書對啓濛運動的分析,側重於其思想如何依賴於新發現的世界知識和對既有權威的批判,以及這些新觀念如何以不均衡的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為後來的革命埋下伏筆。  本書最終落腳於工業革命的初期,將其視為一個技術、能源和組織結構發生協同突變的時代,這個變革如何重塑瞭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最終開啓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現代世界格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前麵所描繪的數韆年曆史中的復雜互動與積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