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首部短篇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这是一部寓言式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一本“抵抗时间”的书。
作者蒋方舟,本着青年写作者的诚恳,以这个喧闹时代少有的冷静,铺开荒诞离奇的情节,讲述了九个有关逃离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触动人心里隐秘而矛盾的情感,真实尖锐纠结。是逃离还是回归?
《台北·自画像》、《拉萨·绿度母》、《三亚·手铐》、《青岛·爸爸》、《伊瓜苏·海蓝宝》、《武威·腿》、《维也纳·衣柜》、《轻井泽·温泉》、《美国·香气》
九个故事虽各自独立,人物却彼此勾连,他们或是朋友,或是师生,或是过去的恋人。前一个故事的配角是下一个故事的主角,在前一个故事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后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
其中《台北·自画像》里的女画家姜夕,同时活在两种人生中,画画对于她来说,与野心无关,与热情无关,是为了逃避生活。
《拉萨·绿度母》中,唐鹏是《台北·自画像》里姜夕的前男友,唐鹏与姜夕,他要生活,她要逃避生活,于是两个人的生命线交汇又分离。唐鹏与妻子,他们对未来有着共同的构想。但实际上,唐鹏一直活在构想的虚幻中,当他反省着要在婚姻中寻找一些脚踏实地的真实感,却丝毫不知这是他末日的序幕。
《三亚·手铐》中,柯宏志是《拉萨·绿度母》里唐鹏的好兄弟,一个有志无为的记者、失去孩子的父亲和有婚外恋的丈夫。他做的许多事,终究是对真空下的窒息做无望的对抗。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你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始一段故事,就选择了所有经过和结局。
在你故事里的别人,在别人故事里的你,
你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始一段故事,
就选择了所有经过和结局,
九种逃离,又回到最初的地方。
台北·自画像 别那么快就走!时间还没到!
拉萨·绿度母 这个是绿度母,观世音菩萨的眼泪变的。
三亚·手铐 他们做的许多事终久是对真空下的窒息做无望对抗。
青岛·爸爸 怀念,就是任由生活中的那个窟窿敞着,永远不愿意补上。
伊瓜苏·海蓝宝 我会永远永远爱你在心里,希望你不要把我忘记……
武威·腿 她要去武威,去她爱的人生命的起点。
维也纳·衣柜 自己会在另一个真空里活着,孤独,但活得比任何人都长久。
轻井泽·温泉 我想跟你走,哪怕只是为了一时的感情。
美国·香气 他会找到她。
蒋方舟,
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
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并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本。
十二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都往我这儿看》,《青春前期》发表于《当代》2002年第三期,即将拍为电视连续剧。
从12岁时开始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2003年11月起,在《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邪童正史》。2004年8月,获“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2005年10月1日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2006年7月,首部长篇小说《骑彩虹者》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十部作品。
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现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生活与同龄人无异,
看书,写作,旅行。
希望自己能有永保头脑清醒的能力。
台北·自画像
拉萨·绿度母
三亚·手铐
青岛·爸爸
伊瓜苏·海蓝宝
武威·腿
维也纳·衣柜
轻井泽·温泉
美国·香气
台北·自画像
一
到了台北就觉得一股热浪袭来。坐在出租车里,窗外的车与建筑都像是泡在水里一样动荡而恍惚。
乔意发来短信问:“顺利否?”
“太热了。”姜夕在后座上热得六神无主,下意识地说出这三个字。
“妹妹是第一次来台北哦?”司机闻言打开了冷气,回过半个侧脸,笑着问道。
嘴唇撮出亲吻的姿态,再缓缓打开双唇,音节从中倾泻而出,发出不同于通常听到的“妹妹”的声音,像是在夕阳西下时招呼自己小孩回家吃饭。
姜夕没想到在三十八岁的高龄还能听到这样宠溺的称呼,脸悄然红了一下,说:“以前来过。”
“和男朋友哦?”这个司机实在过于热情和多嘴,然而他朴实的脸和语调中都有种久违的人情味,让她恼怒不起来。
姜夕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想了半天才稳妥地回答:“不是。”
那人并不是乔意。
和乔意在一起的两年,一直瞒着母亲。自从父亲死后,母亲失去了警惕了一辈子的对象,每天只一心一意地琢磨生活中那些少得可怜的新闻,用无事生非的烦恼来折磨自己。
直到订婚快一个月了,才告诉母亲有乔意这个人。母亲催着问未婚夫的情况,姜夕只是模糊地说:“年纪比我大。”其他再不肯说,母亲笑道:“那好,比较踏实。”
过了几周,母亲才迟钝地意识到她妄图含混过关,又追问起来,姜夕才说:“年纪比我大得挺多。”母亲在电话那头有些发愣,悠长地“哦”了一声,似乎在掂量着“挺多”的确切含义,也默然接受了自己脑海中的数字。
过了一周,开车带母亲去医院检查身体。一回头,看到母亲在副驾驶上笨拙地戳着她的手机屏幕,姜夕像教训孩子一样呵斥道:“你在干什么?”
母亲委屈地说:“我想看看你说的那个乔意,到底长什么样?”
姜夕负气地指着车窗前经过的一个推着板车的老头,说:“和他差不多。”母亲愣在那里,在姜夕踩下油门加速的瞬间流下了眼泪,那滴眼泪便在脸上爆裂开。
大概是心理预期太低,等真正见到乔意的时候,母亲竟然有些惊喜。姜夕如今剪短了头发,乍一看和乔意像是兄弟。两人都是身高腿长,窄窄的脸和细长的眼睛。区别在于乔意的脸型有种剑雕斧凿的锐利,而姜夕脸型柔圆,像用画笔漫不经心地一勾。
乔意是作家,姜夕是画家。
乔意有过婚史,对见丈母娘的礼数与规则非常熟悉,带了虫草和翡翠吊坠,态度亲热又不卑不亢,诚恳地有所保留。然而,母亲在饭桌上接受乔意敬酒的刹那,无法抑制地喜极而泣,还是让姜夕和乔意非常尴尬。
乔意吃完饭,又和母亲喝了几杯茶才告辞。母亲在厨房洗碗,非常愉悦地高声问客厅里的姜夕:“乔老师明天还过不过来吃饭?”
姜夕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随口说:“不来了。”
母亲说:“你让他过来吃嘛,过来吃。你要对他热情一点。”
说了很多遍,姜夕终于不耐烦地关掉电视,道:“各人有各人的生活。”
母亲从厨房里出来,满手都是肥皂泡,责备地说:“人家乔老师条件这么优秀,你这样怎么留住人家?”
姜夕听了,暴怒起来:“我不需要留住谁。你不要像个老鸨一样好不好?”
她脑海中出现的是旧时的高级妓院,一老一少两个女人发髻梳得光溜溜的,去绣那永远绣不完的手帕,眼睛却不自觉地溜溜往那门槛看,两人低声猜测着男人什么时候会来。
母亲被骂得落下泪,用手腕去擦,转身回厨房继续洗碗,提高音量说:“女人很惨的,人生就那么几年。”说完把水声开得很大,拒绝再交流。
姜夕把电视打开,想让自己集中精力去看那部讲亚马孙河的纪录片,眼圈却不受控制地慢慢红了。无论她取得怎样的成绩,在母亲心中,她将永远是那个乖僻且注定凄凉的女人。
怎么说都说不通,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
姜夕出生的城市有座铜矿,全城人的吃穿用住、生老病死就全都围绕着这座矿。慢慢地,生活就变成了一座矿,黑暗、单调、深不见底。破败的炼铜厂,厂周围的石头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破败的浴室,浴室里的老年人和中年人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根毛。
所有在这座城市出生的孩子,都慢慢融进了环境中,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变成二维平面,镶嵌在客厅的墙壁中。
成长,对于姜夕来说,就是一场避免成为墙壁涂料的战争。
姜夕小学升初中的暑假,爱上了绘画,并且成为方圆几公里唯一有爱好的孩子。她每天从图书馆借来厚厚的画册。母亲在灶台忙活,姜夕就坐在塑料小凳子上,画册平摊在膝盖上,童声童气地向母亲介绍一幅幅名画,还要小心画册不要溅上飞出的油滴。母亲连背影都看得出敷衍来:“喏,喏,你让开点。”
没有人能看出她用一点点斑斓光彩的碎片,拼凑出一个理想家庭的努力。
一家人吃鱼,用筷子把鱼戳得枪林弹雨,贪婪地把筷子头放在嘴里一嘬,蘸满唾液,继续戳下去,从老到小,神情与动作一模一样,仿佛诅咒。
姜夕从口袋里掏出纸巾,平摊在面前的一小块桌子上放剔出的鱼骨。
母亲看到了,用筷子指着姜夕,招呼全家人来看这个奇观:“我们家养出个大小姐。”桌上所有人都大笑起来,母亲笑得最大声。
他们也没有恶意,姜夕对自己这样说道。可眼圈却不受控制地热了,内心兀自结了一层冰。
姜夕曾同时生活在两种人生中,一种是她为自己构建出的绘画世界,用笔触模拟出的日光变幻、丰腴洁白的女子被风吹起的金黄发丝、艺术家们坎坷而荣耀的人生,“卡—拉—瓦—乔—”,她喜欢重复这几个音节,仿佛是一个打开陌生世界大门的咒语。
另一种人生,是真实的,没有奇迹的。她需要讨好一切不愿讨好的人。两种人生的唯一接触点,是她对于未来生活的幻想,黑暗褪尽,冰雪消融,家人起立为她鼓掌。
可现实是,无论她在本市本省的绘画比赛中得多少奖杯,她的家人都兢兢业业地保持着视若无睹的姿态。他们害怕自己的鼓励会让她把“画画”这个业余时间搞搞的东西当作终身的事业。
直到姜夕考上了美术学院,离开家。两个世界交汇的可能性终于彻底消失了。
二
酒店房间很大,正对着台北最美的天际线,云与青黛色的山之间是一道黄昏的余晖,高耸的老旧建筑像是山谷雾气中的海市蜃楼。
姜夕没有花太多时间看风景。她迅速冲了个澡,把带来的衣服挂在衣橱里。一溜从黑到白之间渐变的色谱:黑、深灰、珍珠灰、象牙白、奶白、甜白、白。乔意很不满她的穿衣风格,他比她大十八岁,刚好大出一个青春来,却在姜夕身上享受不到年龄差距所带来的感官新奇和刺激,简直是上当受骗。
套了一件没有轮廓的黑裙子,姜夕赶紧下楼。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五分钟,一到大堂就看到一个红色头发的女孩微笑着迎上来。
红发女孩是画廊的工作人员,来接姜夕去布展。女孩很娇小,穿球鞋,比姜夕矮一个头,穿着一件松垮的白色背心和破洞牛仔裤。她的动作和表情虽然稚气夸张,却有掩盖不住的精明锋芒,她连连惊呼姜夕本人比照片更美。
两人握手,姜夕看着女孩儿指甲上印着小恶魔的图案,十分有趣。女孩儿则打量着姜夕拳头中指上的六爪镶嵌钻戒,姜夕不自然地转动了一下戒指,把大得显眼的钻石藏到了手掌内。
“乔先生没有一起过来?”女孩帮姜夕拉开酒店的大门,随口问道。
姜夕和乔意订婚的事虽不是秘密,可也没多少人知道。姜夕有种被人窥探和研究的不适,把门拉住,冷冷地说:“我自己来。”
女孩立刻感觉到了,笑容僵在那里。
姜夕意识到自己近来对年轻人有越来越多的不满,理直气壮的苛责,尤其是对漂亮聪明又有野心的女孩,这恐怕是衰老之后才会启动的自我防御机制。她软了口气,笑着问道:“刚毕业吗?”
女孩说自己还没毕业,现在是实习期。
姜夕笑道:“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杂志社,没钱租房,住在办公室的储物间里,门都锁不上。我还记得那时候有些男同事,四十多岁,每天早早地到办公室,打开我房间的门,大口吸一口气,说:‘越来越有女人味了。’”
没有比同情更能迅速拉近距离的情感,红发的女孩听得又惊又气:“那你没告他们性骚扰?”
姜夕笑了,说:“我们那时候怎么敢对长辈拍桌子?”
国营的杂志社,大部分的员工都是工作十年以上的老雇员,因此杂志社维持着一种如今稀缺的大家庭感:温暖但是藏污纳垢,每个人都坦然地暴露着自己懒惰、丑陋的一面,家丑不可外扬,面对龃龉,默契地捂住彼此的眼睛。
红发的女孩突然想起什么,从大包里找出一个资料夹,翻开是一张影印的老照片,那是杂志社创刊十周年时的员工合影,大家坐在台阶上,笑容灿烂。
“是这时候吗?”女孩问。
“这你都能找出来!”姜夕很惊讶,在照片里看到自己,众星拱月地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穿绿色的一字领背心和高腰牛仔裤,无可挑剔的鹅蛋脸,歪着头,不笑,可是眼神有媚态。不分对象的妩媚就是谄媚。
“那时候的我,比较软弱。”姜夕不好意思地轻声说。
在去画廊的车上,红发女生坐在前座,说自己第一次看到姜夕的画是在大陆的一间画廊,当时非常惊艳。“真的很巧诶,没想到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你的画展。”女孩很兴奋。
听他人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姜夕有点恍惚。她想到了自己几年前在美国,遇见一个德高望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和他年轻的女秘书,科学家已经老得记忆力衰退,在涉及具体年份的时候总是会卡住,女秘书俯在他的耳边提醒:“1971年的时候,您刚到密歇根大学……”仿佛他已入土,而她是他的一座博物馆。
姜夕身上一阵恶寒。
她开始后悔,觉得答应做个人回顾展——也是第一次个人回顾展,是个错误。
她已经到了中年。按理说,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对于智慧、财富、声名,她应该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实在。可如今,在人生的路上走了一半,她回首望,却只看到断壁残垣,如见鬼一样心惊肉跳。前所未有的轻和空虚。空调吹出的凉风如海潮,随时会把她卷走。
她感到自己正在不断下沉,陷入座椅里,陷入地板里,陷入柏油马路中,陷到最深处。
……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大师级的指挥,起初的铺陈看似松散,实则暗流涌动,每一个细微的场景转换、每一次不经意的对话,都在为后续的爆发积蓄着磅礴的力量。作者显然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深刻的洞察,笔下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他们的选择、挣扎,乃至那些无力回天的瞬间,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深陷于那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特别是对环境氛围的渲染,那种若有似无的压抑感,像是潮湿的苔藓,悄无声息地攀附在读者的心头,即使合上书页,那份挥之不去的情绪底色依然萦绕不散。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解开一团精妙的丝线,你急于探寻真相,却又享受着被层层迷雾环绕的体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用精炼的语言构建起一个引人入胜的迷宫,每深入一层,新的疑惑便会取代旧的困惑,让你欲罢不能地继续前行。这种对悬念的精妙运用,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和生命力,绝非寻常之作可比拟。
评分我很少读到一部作品,能将悬念设置得如此巧妙,既满足了读者对“真相”的渴望,又拒绝提供一个简单、扁平的结论。作者高明地运用了“反向操作”,越是让你感觉自己快要触及核心时,它就越是后退一步,用另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来取代你心中的那个“答案”。这种创作手法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力,它要求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分辨哪些是真实的线索,哪些又是作者精心布置的烟雾弹。故事的结构仿佛一个俄罗斯套娃,层层剥开,似乎看到了终点,但总有更深层次的嵌套在等待着。这种对叙事结构复杂性的追求,使得作品的阅读门槛虽高,但一旦被其逻辑和节奏所捕获,便会产生一种极强的智力上的满足感。它不是让你轻松地度过时间,而是邀请你参与到一场智力上的博弈之中,去解构和重构作者构建的世界观。
评分初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疏离而又冷静的笔触,让人感到一丝不适应,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俯瞰着笔下的人物命运,既不苛责,也不偏袒,只是冷静地记录下每一个选择所导致的蝴蝶效应。作品的结构设计堪称鬼斧神工,采用了多视角的切换,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像是一个棱镜,将同一事件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光芒和阴影。你以为你掌握了全部信息,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新的误区。这种叙事上的多义性,极大地拓宽了文本的解释空间,使得读者在阅读结束后,依然能感受到讨论和思辨的余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其背景和动机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没有一个人是单纯的工具人。这种全景式的构建,体现了作者对整体宏大叙事的掌控力,令人赞叹不已。它迫使你摒弃固有的线性思维,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故事的流向。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情感描摹的精准度,那种克制到极致却又蕴含着巨大能量的表达方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直白地诉诸廉价的煽情,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身体语言的细微变化,来不动声色地传递人物内心的巨大波澜。例如,某一个角色面对巨大创伤时,仅仅是重复着一个简单的动作,但那份重复背后所承载的心理重量,却足以让人心头一紧,甚至潸然泪下。这种高级的共情是建立在扎实的心理基础之上的,作者显然对人类处理痛苦和希望的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作品中穿插的那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或场景,也为整体的基调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让故事在现实的泥泞中,仍能看到一丝飘渺的光亮。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更像是对时代洪流中个体无力感的深刻侧写,读罢,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情节驱动的通俗小说,但事实远比预期的要深邃和复杂。作者在语言的雕琢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那些句子如同精心打磨的宝石,每一个词语的摆放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充满了音乐般的韵律感。读起来,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品味”。它不满足于讲述一个故事,它更热衷于探讨存在本身的意义,那些关于记忆、遗忘和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辨,被巧妙地编织在日常的叙事肌理之中,不显说教,却直击灵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留白”的艺术处理。许多关键情节并未被直白地描绘,而是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填补,这种主动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和个人化的体验。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捕捉到之前遗漏的微妙暗示,这无疑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值得反复咀嚼的文学佳作。它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因此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评分不同人不同结局,看看别人的生活发现自己很幸运
评分好看的,包装也很好
评分不知道这本书咋样,反正就是买买买
评分母亲收的货,应该还不错!满分好评!会再次来光顾的!
评分因为觉得蒋方舟的思想很精辟,所以买了她的书
评分分行看看规划局勘校经籍恶狠狠好的思考力和刚刚好的糊结果打开开关感觉高考快放假快回家了
评分促销购买,叠加优惠券,非常划算了!
评分还不错~~~~~~~~~~~~~~~~~
评分京东买的东西太多了,不一一评价,基本上都很满意。生活用品,衣食等都基本在京东解决了,信任满意京东的服务,物流,快递的态度,还有经常做活动,价格优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