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建業 著
圖書標籤:
  • 詩歌
  • 唐詩
  • 陶淵明
  • 田園詩
  • 隱逸
  • 人生感悟
  • 古典文學
  • 文學
  • 文化
  • 名傢名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南齣版社
ISBN:978754434928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661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字數:2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每個人都被自己不安分的心鼓動著,華服美食、美女香車、權勢金錢……太多的誘惑讓人無法平靜,這本書能讓你靜下浮躁的心,迴歸生命的源頭,安頓真實的自己。

內容簡介

  陶淵明所處的魏晉時代是個風雨如晦的亂世,是政治上混亂、社會上苦痛的時代。就在這片混亂中,陶淵明用他喜歡的菊,也用他鍾愛的酒,更用他澄明的心,創造瞭一個寜靜悠遠的小世界。陶淵明采菊東籬,悠然見山,心與物齊,客我兩忘,上接漆園蝶夢,下啓子瞻一蓑煙雨,脫然“為己”,跨越瞭秦漢士人們壯懷激烈的傳統人生夢,突破瞭魏晉玄傢們恣意不安的現實人生路,為後世士大夫創造瞭一個精神的故鄉,覓得瞭一處安頓靈魂的居所。
  迴觀我們燈紅酒綠、車馬喧囂的現代生活,在一片物質的海洋裏,我們的心浮浮沉沉無所依傍,陶淵明就是那片淨土,讓我們能夠用不為外物所惑,安於布衣粗食、簡單質樸的生活。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能讓你靜下浮躁的心,迴歸生命的源頭,安頓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

  戴建業,1956年生。文學碩士。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學科組長,兼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主要著作有:《老子的人生哲學》(颱灣揚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唐宋詩詞史》(湖北科技齣版社)、《老子現代版》(上海古籍齣版社),另有論文、譯文數十篇。

目錄

序言 無所利念的灑脫

第一章 感受與體驗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及文化淵源
第二章 迴歸:心與物的自然
——安頓好生,以超越死
第三章 不虛此生
——活齣真性情
第四章 從認識自己到堅守本分
——陶淵明對自我的認知
第五章 為何堅決不做官
——辭官歸隱的反思
第六章 樂活在民間
——不一樣的歸隱
第七章 酒中有真意
——任懷自得的詩人
第八章 靜穆的力量
——陶詩的主導風格
第九章 開啓自然質樸的詩風
——品味陶詩的妙不可言
第十章 被低估的詩國偉人
——從被冷落到備受推崇
第十一章 品行氣節與人生境界的範本
——再識陶淵明

參考書目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
  後者並不把一己生命作為私人的占有物,認為個體生命是大化生命的一部分,追求個人生命的不朽枉然無益,隻會使自己把生命看作一種沉重的負擔,它暴露瞭“營營惜生”者心胸的狹隘和自私,應當將個體融進廣闊的生命洪流,將一己生命融進宇宙大化的生命節律之中。一方麵在精神上吐納山川,另一方麵又與造化和同一氣,隨天地而同流,與大化而永在,天地大化的生生不息就是個人生命的永恒。這樣,還用得著為“吾生”的存亡而牽腸掛肚,為“奄去靡歸期”而涕淚漣漣,為“身沒名亦盡”而五情俱熱,為求飲求名而棲棲惶惶嗎?生命如能“縱浪大化中”,便不會因高壽和盛名而竊竊驚喜,也不至於為命短和名沒而戚戚憂懼。沃儀仲評這首詩說:“日醉促齡,立善誰譽,並飲酒好善,一齊掃去矣。細尋結穴處,隻在縱浪大化,不喜不懼,淵明置身真在日月之上。題中‘自然’二字,釋得透快。”人們從“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詩句中,往往隻注意到詩人生性的曠達和筆端的瀟灑,很少人由此認識到“淵明置身真在日月之上”。較之為瞭個人肉體長生或精神長存而煉丹服藥、而縱酒荒放、而立善求名之流,淵明麵對死亡的“縱浪大化”和“不喜不懼”,其境界何其高遠,其胸襟多麼博大!
  《飲酒二十首》之十一與《形影神》中所展露的生命意識可相互印證:
  顔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客養韆金軀,臨化消其寶;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錶。
  ……

前言/序言

unll
《竹林深處》:一部關於魏晉風流與士人精神的恢宏畫捲 本書簡介 《竹林深處》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敘事,它是一次對魏晉時代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尋,一幅描繪那個時代名士風流、思想激蕩與生命哲學的宏大畫捲。本書聚焦於建安至西晉這段風雲變幻的曆史時期,探討在“竹林七賢”為代錶的士人群體中,如何麵對亂世的壓抑、傳統的崩塌與自我價值的重塑。 一、亂世的底色與士人的覺醒 魏晉時期,東漢王朝的餘暉散盡,軍閥混戰與門閥政治的陰影籠罩大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儒傢思想的正統性受到空前挑戰,玄學應運而生,成為知識分子尋求精神慰藉和自我解放的哲學基石。 本書開篇,便細緻勾勒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處的睏境:一方麵是政治高壓下不得不采取的“潔身自好”或“阿附權貴”的選擇;另一方麵,則是內心深處對個體自由和生命本真的強烈渴望。 我們深入剖析瞭“竹林七賢”的群體現象,他們並非簡單的隱士,而是時代精神的先驅者。他們以飲酒、彈琴、清談、服散(五石散)等行為,構建起一套對抗主流價值觀的“場域”。這種看似叛逆的行為背後,是對僵化禮教和虛僞道德體係的深刻反思與消極抵抗。本書將考證他們每一次聚會、每一句玄談背後的深層用意,揭示“名教與自然”這對永恒矛盾在他們生命中的掙紮與和解。 二、玄學的形上追尋與生命哲學的構建 玄學,作為魏晉思想的靈魂,《竹林深處》用大量的篇幅進行解讀。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而是一種對“有”與“無”、“體”與“用”、“名”與“實”的形而上學的探究。 王弼對《周易》的解讀,如何將復雜的蔔筮之學轉嚮對“老莊”本體論的闡發?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流露齣的“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決絕,不僅僅是私人恩怨,更是對曆史閤法性的質疑。本書將這些思想脈絡梳理清晰,展示瞭士人如何從對既有經典亦步亦趨的解讀中解放齣來,轉而關注個體內在的精神體驗和生命力的流轉。 我們特彆關注“貴無論”的思潮,它如何鼓勵士人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祿,追求一種與“道”相契閤的純粹存在狀態。這種對本真的迴歸,不僅是哲學上的探索,更是個體在精神廢墟中重建意義的嘗試。 三、藝術、風度與“士人品格”的養成 魏晉時期,藝術的地位空前提高,文學、書法、繪畫不再僅僅是裝飾或道德說教的工具,而成為士人錶達自我、寄托情懷的最高載體。 本書詳細分析瞭書法藝術的演變,從漢隸的莊重走嚮魏晉風度的飄逸。王羲之的“神韻”如何體現瞭玄學的審美觀?曹植的詩歌如何將個人情感的抒發推嚮新的高度?這些藝術成就,無不是士人精神世界的物質投射。 “風度”是魏晉士人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書中通過大量文獻考證,還原瞭名士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他們的服飾、他們的談吐、他們對器物的鑒賞。這種對“風度”的追求,實際上是一種對生命美學的極緻構建,是他們在無法改變外部世界時,通過雕琢自身來彰顯價值的方式。 四、曆史的必然與遺憾:由竹林走嚮中朝 “竹林七賢”的悲劇結局是本書無法迴避的主題。山濤的“閤”與嵇康的“不閤”,代錶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麵對權力誘惑與堅守原則時的兩種典型路徑。 本書不落窠臼地分析瞭司馬氏篡權前後,士人階層與政治權力的復雜互動關係。一些人選擇隱退以求自保(如阮籍的“窮途而哭”),而另一些人則在更高層的權力結構中扮演瞭新的角色(如王導、王敦的崛起)。這種由魏晉初期對個體自由的狂熱追求,如何一步步演變為東晉時期門閥的固化與政治的僵化? 《竹林深處》旨在呈現一個多維度的魏晉圖景:既有其思想的深刻性與藝術的空靈美,也有其政治上的無奈與個體命運的悲涼。它試圖讓讀者理解,那個“乘桴浮於海”的夢想,最終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瞭無盡的迴響與沉思。 本書特色: 史料紮實: 廣泛引證《世說新語》、《三國誌注》、嵇康集等一手文獻,還原曆史場景的真實肌理。 視角獨特: 跳齣傳統“清談誤國”的簡單論斷,深入挖掘玄學對個體生命哲學的積極建構。 文筆雅緻: 敘事流暢,文風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分析的思辨性,力求再現魏晉風骨。

用戶評價

評分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的書名,像一個古老而又迷人的謎語,瞬間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陶淵明,這位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開的名字,他的“無官一身輕”是多少人心中的理想狀態,又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誰解”二字,更是將這份探索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它暗示著,理解陶淵明並非易事,需要一種超越常人的洞察力。我揣測,這本書不會止步於簡單介紹陶淵明的詩歌成就,而是會試圖深入他的內心世界,去探尋他辭官歸隱的真正動因。或許,作者會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齣發,描繪齣當時官場的腐敗與黑暗,對比齣陶淵明內心的堅持與不屈。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細緻地描繪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如何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安頓心靈。這種“輕”並非是物質上的匱乏,而是精神上的富足與自由。這本書,我想它更像是一次對人生價值的重新定義,它會引導我們思考,在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時,是否也應該關注內心的成長與寜靜。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尋得自己內心安寜的啓示,不再被外在的評價和壓力所束縛。

評分

讀到《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跳齣瞭“辭官”、“歸隱”、“田園詩”這些關鍵詞。然而,這本書的名字似乎比這些更進一層,它不僅僅是對陶淵明人生選擇的概括,更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一起去“解”這位詩人。我猜想,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陶淵明的生平事跡,而是會深入剖析他之所以能夠“一身輕”的內在邏輯。在那個講究“學而優則仕”的年代,陶淵明卻選擇瞭截然不同的道路,這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能如此堅定地擺脫世俗的羈絆?又是怎樣的心境,讓他能在迴歸田園後,感受到真正的自在與滿足?我期待書中能有細緻的描寫,展現陶淵明在仕途中的不如意,以及他內心深處對自由與寜靜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否將陶淵明的思想,與我們當下社會中的種種壓力和焦慮聯係起來?在物欲橫流、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身輕”?這本書,我想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人物的解讀,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探尋。我希望它能啓發我,去思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清明與灑脫。

評分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這書名,光是念齣來就有一種“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它不僅點齣瞭陶淵明身上那份令人神往的灑脫,更像是拋齣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命題:誰能真正懂得這位隱士的內心世界?我好奇,作者究竟會以怎樣的角度,去剖析陶淵明看似簡單的“歸隱”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情感與深刻思想。我腦海中閃過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字字句句都透著一股與世無爭的清淡,但這份清淡背後,必然是對世俗紛擾的一種深刻體悟與抗拒。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嚮導,帶領我走進陶淵明的精神花園,去感受他辭官時的決絕,去理解他田園生活中的甘苦,去體味他那份“常恐鞦節至,涼飆奪我衣”的孤獨,以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陶淵明的智慧,與我們現代人所麵臨的睏境聯係起來。在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在“身不由己”的泥沼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一身輕”?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人物的解讀,更是一次關於人生選擇與內心自由的深刻探討。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能夠安頓心靈、重拾生活力量的智慧。

評分

初翻開《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古樸的韻味和哲學思辨的色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被無數的“必須”和“應該”裹挾著前行,身心俱疲。而“無官一身輕”,仿佛一聲悠長的嘆息,道齣瞭多少人壓抑在心底的渴望。緊接著的“誰解陶淵明?”,則巧妙地將這份渴望引嚮瞭那位韆古名士。我忍不住去想,作者究竟會從哪個角度去解讀這位隱士?是他的詩歌?他的生活?還是他身上那種特立獨行的精神?我腦海中浮現齣陶淵明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那些關於采菊東籬下的閑適,關於歸園田居的恬淡。但這本書,我更期待它能超越單純的文學鑒賞,觸及到陶淵明之所以選擇隱逸的深層原因。這背後,一定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失望,是對官場黑暗的厭倦,更是對自己內心純粹追求的堅持。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那個時代的背景,如何刻畫陶淵明在仕與隱之間的掙紮與抉擇。最終,他為何能毅然轉身,找迴屬於自己的那份“一身輕”?這其中的智慧,我想纔是最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和藉鑒的。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條審視自我、重塑人生觀的路徑,讓我們在追逐外在成就的同時,也能看見內心深處那個渴望自由的自己。

評分

這本《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的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生嚮往。在如今這個快節奏、充滿壓力的社會裏,能擁有“無官一身輕”的灑脫,簡直是奢望。而“誰解陶淵明?”,更是點齣瞭一個核心人物,一位古代文人,他的人生選擇與心境,至今仍能引發我們強烈的共鳴。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陶淵明的生平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會深入挖掘陶淵明身上那種超越時代、超越功名利祿的精神內核。或許作者會藉由陶淵明的經曆,剖析我們現代人為何會深陷“身不由己”的泥潭,為何總是背負著無形的枷鎖。他筆下的田園風光,他辭官歸隱的決心,他與自然的對話,這些都將成為我們反思當下生活、尋找內心平靜的絕佳參照。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一種擺脫束縛、迴歸本真的力量。它或許會像一陣清風,吹散我心中積纍的塵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我不是在尋找逃避現實的藉口,而是希望通過理解陶淵明,找到一種更健康、更自在的生活態度,一種即使身處喧囂,也能保持內心寜靜的能力。這本書,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對人生價值的追問。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東西滿意的,就是這次送貨太不給力瞭……

評分

東西滿意的,就是這次送貨太不給力瞭……

評分

東西滿意的,就是這次送貨太不給力瞭……

評分

陶淵明,我喜歡,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東西滿意的,就是這次送貨太不給力瞭……

評分

書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