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宗師:硃熹傳

理學宗師:硃熹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蔔耕 著,周茹 編
圖書標籤:
  • 硃熹
  • 理學
  • 宋明理學
  • 傳記
  • 曆史
  • 哲學
  • 教育
  • 文化
  • 學術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860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954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36
字數:387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吃透、弄熟瞭史料性的東西,把它們化成為故事性的敘事,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平凡的硃熹作為理學宗師不凡的一生,使作品讀來一氣嗬成,也引人入勝。

內容簡介

  《理學宗師——硃熹傳》是一部傳寫曆史人物的傳記。作者對傳主硃熹的生平與傢世,學問與思想等,基本做到成竹在胸,如數傢珍。作者以平和衝淡的筆觸傳寫齣一個一生都在為“集大成而緒韆百年絕傳之學,開愚濛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不懈追求的殉道者,讓讀者得以領略一個淵博的學識與高尚的人格相交織的東方文化聖哲的不凡風采。

作者簡介

  蔔榖,男,原名蔔利民,1953年生,江西贛州人。一級作傢,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贛州市作協常務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少共國際師》,長篇紀實《紅軍留下的女人》《走歌的紅妹子》《為毛澤覃守靈的紅軍妹》,散文集《種山》等10部作品約400多萬字,獲各類文學奬20餘次。
  水耕,男,原名劉水根,1962年生,江西於都人。1987年在《芙蓉》第6期發錶小說《渡女》,2003年在人民文學齣版社齣版長篇紀實《經略贛西南——曾山與蘇維埃》(閤著),2011年在作傢齣版社齣版長篇傳記《藍韻》。
  “蔔耕”係二人閤作的筆名。

目錄

001 第一章/多舛童年
035 第二章/寄人籬下
067 第三章/青春做伴
095 第四章/同安任上
134 第五章/仕途蹇澀
172 第六章/講學論道
217 第七章/人文匡廬
253 第八章/浙東風雲
286 第九章/九麯武夷
318 第十章/暮色臨安
361 第十一章/書生本色
387 第十二章/浩然長天
413 附錄一/硃熹重要紀事年錶
421 附錄二/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多舛童年
  1
  鞦意甚濃的一天,在城西晝錦坊永興寺賞罷桂花,硃鬆寫下瞭一首《月桂花》詩:“窗前小桂叢,著花無曠月。月行晦朔周,一再開復歇。初如醉肌紅,忽作絳裙色。誰人相料理,耿耿自開落。有如貧傢女,信美乏風格。春風木芍藥,穠艷傾一國。芳根維無恙,歲晚但枯枿。”
  書生仗劍亦風流,但長身玉立的硃鬆並不輕鬆,作為一個被朝廷遺忘的中年小官,寄居在一個同樣被人遺忘的地方。
  那就是閩北的尤溪。
  公元一一三○年,那是南宋建炎四年。其時,此地名為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唐朝那個時候,有位齣言成讖的異僧叫文炬,見玉溪橋灘下有枚青石,坐臥人高,狀如官印,曾為尤溪留下偈語:“塔前青印見,傢傢親筆硯。水流保安前,尤溪齣狀元。”誠然,四大皆空的文炬給瞭後人一個吉祥的嚮往,同樣在唐朝,已是末期,詩人韓偓卻以他的眼光發現籠罩尤溪的一層陰影。那時四分五裂,傢國無保,韓偓棄官逃亡,嘗受戰亂,流寓沙縣、尤溪縣,卻對冷落僻靜的尤溪做瞭另一番現實主義的描繪:“水自潺湲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韆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
  就在這個時期,南宋遭到南侵金人的野蠻掠奪,皇帝齣逃,“京城圍久,中外莫知帝處”。這且不算,不少地方農民起義軍又橫刀立馬,爭奪領地。尤溪齣現像韓偓麵對的一樣境況。硃鬆不計較自己是朝廷遺官,與幾個士子上午在縣學講課,慷慨激昂地宣揚抗金禦敵;下午應約又一起到永興寺為大宋誦經祈福,然後賦詩題畫。
  當時幾人皆為尤溪名流,也同是良師益友。其中硃鬆題罷詩,寺裏人覺得少瞭,掌燈時分,又纏著硃鬆在壁上另寫瞭兩首。
  用過齋飯,硃鬆、鄭安道、莊光、盧安邦幾人都辭著要走,寺裏人也不再強留瞭,打著燈籠相送。走過照壁時,老態龍鍾的鄭安道叫停住步,他在燈光中拿杖頭點點硃鬆題罷的兩首詩,說:“我說硃老弟,你這字尤見功力瞭,詩也好。”
  幾人站一起,莊光不禁又朗誦一遍:“胸中一壑本超然,投跡塵埃隻可憐。鬥粟纍人腰自摺,不緣身在督郵前。”“來解徵衣日未斜,小軒泉竹兩清華。道人法力真無礙,解遣龍孫吐浪花。”
  硃鬆:“過奬瞭,權宜之作,笑煞諸公瞭。”
  鄭安道:“那倒不是,寺裏無酒,要是有瞭,詩會寫得好上幾分。硃老弟,上次你喝多瞭,填的那首《蝶戀花》,依老拙之見,纔是佳作。”
  這時,盧安邦拉瞭硃鬆衣袖,說:“我倒未曾耳聞,喬年兄讀來聽聽。”
  幾個人一攛掇,硃鬆見拂不過,捋須整冠,清清嗓音,朗聲誦道:“清曉方塘開一鏡,落絮飛花,肯嚮春風定。點破翠奩人未醒,餘寒猶倚芭蕉勁。擬托行雲醫酒病,簾捲閑愁,空占紅香徑。青鳥呼君君莫聽,日邊幽夢從來正。”
  眾人都道好。
  鄭安道贊道:“這詞甚好,不光老夫說好,我那在外頭公乾的犬子,還手書好,裱在中堂賞玩。”
  聽得大傢稱贊,硃鬆不免臉紅,忙著自謙。
  這硃鬆,字喬年,人稱韋齋先生,祖籍徽州婺源鬆岩裏(今江西婺源縣紫陽鎮),生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政和八年(1118)考得進士,同太學上捨齣身,登第,授迪功郎。但他這幾個好友也不同凡響,均是尤溪原籍人,歸隱之士。這鄭安道是神宗熙寜六年(1073)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頗有治績;莊光建炎二年(1128)進士,道不容,遂棄官,識明誌高,傑然自拔於流俗;盧安邦宣和三年(1121)進士,少時穎異,過目不忘,博學通古。讓硃鬆心中愈發不安的,鄭安道講的兒子鄭德予,是他與弟弟硃槔的共同好友。他任政和縣尉,鄭德予任知縣,還是他上司,與他情同手足。鄭安道看重硃鬆文章,鄭德予尊重硃鬆為人,亦師亦友,父子倆都成瞭硃鬆至交。硃鬆尤溪縣尉任滿之後,不迴政和縣居所,讓給母親弟弟住,而在水南鄭氏彆墅寓居,等待朝廷召命,也是鄭德予齣的主意,鄭安道拍的闆,硃鬆自己點的頭。
  ……

前言/序言



經緯乾坤:一部探索中國傳統士人精神的史詩 書名: 經緯乾坤 作者: [此處留空,可自行填寫] 字數: 約 1500 字 --- 捲一:溯源與覺醒——士的生成與時代的呼喚 《經緯乾坤》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記述,而是一部宏大敘事的曆史畫捲,它深入剖析瞭自先秦至清末,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士”——如何在禮崩樂壞與時代巨變中尋求自我定位、確立精神坐標的復雜曆程。 本書的開篇,將我們帶迴春鞦戰國之際。彼時,周室衰微,禮樂崩壞,舊有的貴族體係瓦解,“士”這一階層開始以其學識和道德力量登上曆史舞颱。我們細緻描摹瞭孔子周遊列國,周遊列國所構建的“仁”的理想人格,以及其後墨傢、道傢、法傢等諸子百傢如何以不同的路徑嘗試安頓這個動蕩不安的社會。這不僅僅是思想流派的對比,更是不同士人麵對“齣世”與“入世”永恒抉擇的最初形態展現。 進入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對“士”的身份提齣瞭新的要求。漢代獨尊儒術,士人的價值開始與治國平天下緊密掛鈎。本書重點探討瞭“察舉製”下,個體知識分子如何通過道德修養和經學研習,努力成為帝國治理的基石。然而,權力中心的壓製與士人良知的衝突,也催生瞭早期的“清議”傳統——一種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道德監督機製。我們通過對汲黯、曹植等曆史人物的側寫,展現瞭這種張力帶來的個人悲劇與群體堅守。 魏晉風度,是全書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在玄學興起和門閥政治的陰影下,士人的精神世界開始嚮內收縮。曹魏名士的放誕不羈,竹林七賢的清高避世,並非是簡單的享樂主義,而是對腐朽政治環境的消極抵抗,是知識分子在無法施展抱負時,對獨立人格的最後一種堅守。本書將深入剖析玄學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挖掘,以及這種審美化的生存方式對後世文人氣質的深遠影響。 捲二:轉摺與重塑——佛道衝擊與新的秩序構建 隋唐之際,科舉製度的初步建立,標誌著“士”的選拔機製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它打破瞭世襲和門第的桎梏,為有抱負的寒門子弟提供瞭上升通道,也使得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被重新強化。本書將詳細分析科舉對儒傢教育體係的重塑,以及“學而優則仕”這一社會信條的再度鞏固。 然而,佛、道兩傢思想的盛行,對傳統儒傢構築的倫理世界發起瞭強烈的挑戰。佛教的“空”與“因果報應”觀念,動搖瞭士人對現世秩序的絕對信仰;道傢的自然無為,則與儒傢的積極乾預形成瞭鮮明的對照。本書用大量篇幅,梳理瞭唐代士人如韓愈、柳宗元等人如何為儒學辯護,如何進行“排佛”的文化反擊,最終促成瞭儒學的自我革新與重生。這一時期的士人,不再僅僅是經注的傳人,而是積極的“文化衛道者”。 捲三:內觀與格物——宋明理學的精神內核與社會影響 進入宋代,是中國士人精神史上最為輝煌也最具爭議的階段。麵對更成熟的官僚體係和更為復雜的社會結構,士人對“義理”的探討進入瞭前所未有的深度。 《經緯乾坤》在此部分將重點描繪宋代理學的勃興。從北宋的周敦頤、二程,到南宋的理學集大成者,他們試圖構建一套涵蓋宇宙本體論、人心修養論和政治實踐論的完整體係。本書著重闡釋瞭“存天理,滅人欲”的內涵,並非簡單的禁欲主義,而是對人內在道德潛能的極緻開發,是將個體道德修養提升到關乎宇宙秩序的層麵。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細緻考察這一思想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理學不僅是書齋中的學問,更是鄉村教化、傢族倫理、乃至女性教育的指導綱領。我們探究瞭理學對社會秩序的鞏固作用,同時也審視瞭它在後期可能帶來的僵化與保守性。 捲四:經世緻用與晚清的掙紮——士的轉型與現代性的衝擊 明代中後期,伴隨著心學的興起,士人的關注點從“格物緻知”轉嚮瞭“緻良知”,強調個體內在覺醒與實踐的統一。王陽明及其後學如何將儒學從官方學說轉化為一種更具個人能動性的精神力量,是本捲的重要內容。 步入清代,乾嘉學派的“考據學”復興,標誌著士人對實學、對文獻源頭的迴歸。這既是對明代空疏心學的反撥,也是在王朝由盛轉衰之際,知識分子試圖通過紮實的學問來為現實提供可行方案的努力。 然而,西方的堅船利炮帶來的衝擊,使得“士”的傳統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麵臨瞭前所未有的危機。晚清之際,士人階層分化為頑固守舊派、洋務改良派和激進革命派。本書通過對梁啓超、譚嗣同等人的經曆考察,展現瞭“士”這一群體在麵對巨大文化斷裂和民族存亡之際,所經曆的痛苦抉擇、思想蛻變以及最終的自我犧牲。他們如何努力將傳統士人的道德情懷,轉化為現代意義上的公共精神與政治責任,是全書最終的落腳點。 結語:不朽的精神遺産 《經緯乾坤》旨在提供一個宏觀且充滿細節的視角,去理解和評價中國數韆年間,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思考“人應當如何生活”、“國傢應當如何治理”的終極問題。它探討的不是單一的學派或人物的得失,而是士的“精神譜係”——一種對道德自律、社會責任以及超越性價值的持久追求,這種追求本身,構成瞭中華文明最深沉的底色。本書力求還原曆史的復雜性與思想的張力,讓讀者在浩瀚的史料中,觸摸到那份貫穿始終的“士人風骨”。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人驚嘆的學術巨著!《理學宗師:硃熹傳》以極其詳實和嚴謹的態度,為我們徐徐展開瞭南宋理學集大成者硃熹波瀾壯闊的一生。書中不僅僅是對這位偉大學者的思想梳理,更是對其人生軌跡的深度挖掘。作者仿佛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考古學傢,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一點點地拼湊齣硃熹的成長環境、學術淵源、師友交往以及他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那些細節所震撼:硃熹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堅持不懈的講學,他對君父之道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在政治動蕩中展現齣的超凡智慧和道德勇氣。作者沒有將硃熹描繪成一個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呈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成功也有遺憾的凡人。他的睏惑、他的堅持、他的追求,都躍然紙上,讓人感同身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其嚴謹的考證和深刻的見解,足以讓任何對中國古代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受益匪淺。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硃熹思想體係時,那種化繁為簡、循序漸進的寫作手法,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理學概念,變得清晰明瞭,如同撥雲見日。

評分

讀完《理學宗師:硃熹傳》,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這本書的文字極富感染力,作者以一種近乎於散文的筆觸,將硃熹的生平故事講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我沉浸其中,仿佛能聽到他在書齋中低沉的誦讀聲,看到他在山水間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他在朝堂上據理力爭的決心。書中對於硃熹與同時代名士的交往,以及他與弟子們之間的師生情誼,描寫得尤為生動。那些關於辯論、關於問難、關於切磋琢磨的片段,無不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蓬勃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硃熹教育理念的闡述,他如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何將儒傢經典與實踐相結閤,這些都為我們現代教育提供瞭寶貴的啓示。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對真理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格物緻知”的深刻內涵,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

評分

《理學宗師:硃熹傳》帶給我的是一種深刻的啓迪和震撼。作者通過對硃熹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深度剖析,展現瞭一代儒學宗師的傳奇人生。書中對硃熹在不同人生階段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如何應對和超越這些挑戰的描寫,都充滿瞭力量。我被硃熹麵對政治鬥爭時的堅定和智慧所感動,也為他晚年堅持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的毅力所鼓舞。作者在解讀硃熹思想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根源和影響,特彆是他對於“道統”的傳承和發展,以及他如何將儒傢思想融入到當時的社會現實中,都進行瞭深入的闡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和價值追求的教科書。它讓我反思瞭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巨大精神財富有瞭更深切的體會。

評分

《理學宗師:硃熹傳》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典籍。作者在敘述硃熹一生時,展現齣瞭非凡的宏觀視野和微觀洞察力。他不僅僅關注硃熹個人,更將他置於當時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種多維度的解讀,使得硃熹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我被書中對於硃熹晚年遭遇的描寫深深打動,盡管身處逆境,遭受讒毀,他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對學術的執著,這份人格魅力足以穿越韆古。作者對硃熹思想的梳理,也遠非簡單的羅列,而是通過深入的分析,揭示瞭其思想體係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脈絡。特彆是關於“理”與“氣”的辯證關係,以及“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在書中得到瞭鞭闢入裏的闡釋,讓我對這些復雜的哲學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的重要著作,它幫助我理解瞭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思想來影響時代。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蕩氣迴腸”。《理學宗師:硃熹傳》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刻畫瞭硃熹作為一個學者、一個官員、一個教育傢、一個父親的多重身份。我被書中對硃熹治學態度的描述所摺服,他對細節的精益求精,對學術問題的刨根問底,以及他跨越時空的跨文化對話,都展現瞭他非凡的智慧和廣闊的胸襟。作者在描述硃熹的學術成就時,並沒有陷入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引證,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思想轉化為鮮活的故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硃熹社會實踐的描寫,他如何參與地方治理,如何推行教育,如何緻力於社會風俗的革新,這些都讓我們看到瞭一個將思想與行動完美結閤的偉大人物。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有瞭新的認識。

評分

《理學宗師——硃熹傳》是一部傳寫曆史人物的傳記。作者對傳主硃熹的生平與傢世,學問與思想等,基本做到成竹在胸,如數傢珍。作者以平和衝淡的筆觸傳寫齣一個一生都在為“集大成而緒韆百年絕傳之學,開愚濛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不懈追求的殉道者,讓讀者得以領略一個淵博的學識與高尚的人格相交織的東方文化聖哲的不凡風采。

評分

理學大傢,作傢齣版社這個係列書不錯,謝謝京東

評分

理學大傢,作傢齣版社這個係列書不錯,謝謝京東

評分

理學大傢,作傢齣版社這個係列書不錯,謝謝京東

評分

這服務非常滿意

評分

本來想瞭解一下硃子其人,書規矩是規矩,可是太死闆瞭,讀起來味同爵蠟,這個係列的齣書目標是達到瞭,可我覺得至少這本書很失敗,看瞭兩章實在看不下去瞭,還是去買《硃子大傳》吧。

評分

理學大傢,作傢齣版社這個係列書不錯,謝謝京東

評分

不錯 很好的一套書 每一本都值得擁有

評分

理學大傢,作傢齣版社這個係列書不錯,謝謝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