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女士的這本散文集《將飲茶》,文字平滑、樸實、幽默風趣,看似生活的記錄,卻蘊含著深厚的寫作功力。
《將飲茶》的內容包括三類:di一類,迴憶作者父親楊蔭杭和三姑楊蔭榆的文章;第二類,詳述錢鍾書創作《圍城》的背景及情形的文章;第三類,描寫作者一傢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種種遭遇。
《將飲茶(精裝)》於198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齣版,齣版後深受知識界和廣大讀者喜愛,成為散文經典之作。本次再版,增加瞭《收藏十五年的附識》一文,同時在《迴憶我的父親》一文後增加瞭一篇附錄,即“申辯之中高檢長懲戒案”。
《將飲茶》包含瞭作者《迴憶我的父親》、《迴憶我的姑母》和《記錢锺書與<圍城>》等重要作品,這些作品為讀者提供瞭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
《將飲茶》這本僅有一百七十幾頁的散文集,幾乎略述涵蓋瞭作者一傢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麵臨不同人生際遇是,怎樣以睿智的心態度過真實的時而平淡,時而有風浪的人生。
孟婆茶(鬍思亂想,代序)
迴憶我的父親
迴憶我的姑母
記錢锺書與《圍城》
收藏瞭十五年的附識
丙午丁未年紀事(烏雲與金邊)
隱身衣(廢話,代後記)
齣版說明
我父親楊蔭杭(1878-1945),字補塘,筆名老圃,又名虎頭,江蘇無锡人,一八九五年考入北洋大學堂(當時稱“天津中西學堂”),一八九七年轉入南洋公學,一八九九年由南洋公學派送日本留學,卒業早稻田大學。他迴國後因鼓吹革命,清廷通緝,籌藉瞭一筆款子,再度齣國,先迴日本早稻田讀得學位,又赴美留學。我是父親留美迴國後齣生的,已是第四個女兒。那時候,我父親不復是鼓吹革命的“激烈派”。他在辛亥革命後做瞭民國的官,成瞭衛護“民主法治”的“瘋騎士”:因為他不過做瞭一個省級的高等審判廳長,為瞭判處一名殺人的惡霸死刑,堅持司法獨立,和庇護殺人犯的省長和督軍頂牛,直到袁世凱把他調任。他在北京不過是京師高等檢察廳長,卻讓一位有貪汙巨款之嫌的總長(現稱部長)受到高檢廳傳訊,同時有檢察官到總長私邸搜查證據。許多高官乾預無效;司法總長請得大總統訓令,立將高檢長及搜查證據的檢察官給以“停職”處分。《民國演義》上提到這件事,說楊某其實沒錯,隻是官官相護。據我理解,我父親的“立憲夢”,辭官之前早已破滅。
我說“理解”,因為都未經證實。我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對聽到的話不求甚解。有些事隻是傳聞;也有些是父親對我講的,當時似懂非懂,聽完又忘瞭;有些事是旁聽父母的談話而領會的。
我母親唐須荽也是無锡人。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舊式夫婦不吵架的也常有,不過女方會有委屈悶在心裏,夫婦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多。我父母卻無話不談。他們倆同年,一八九八年結婚。當時我父親還是學生。從他們的談話裏可以聽到父親學生時代的舊事。他們往往不提名道姓而用諢名,還經常引用典故:典故大多是當時的趣事。不過我們孩子聽瞭不準發問。“大人說話呢,‘老小’(無锡土話,指小孩子)彆插嘴。”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他們有時嘲笑,有時感慨,有時自我檢討,有時總結經驗。兩人一生中長河一般的對話,聽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Jeailde La Bruyere)《人性與世態》(Les Caracteres)。他們的話時斷時續,我當時聽瞭也不甚經心。我的領會,是由多年不經心的一知半解積纍而得。我父親辭官後做瞭律師。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詳細嚮我母親敘述:為什麼事,牽涉什麼人等等。他們倆一起分析,一起議論。那些案件,都可補充《人性與世態》作為生動的例證。可是我的理解什麼時候開始明確,自己也分辨不清。
例如我五六歲在北京的時候,傢裏有一張黎元洪的相片,大概是大總統發給每個下屬的。那張照片先掛在客廳暗陬,不久貶入吃飯間。照片右上角有一行墨筆字:“補塘檢察長”。我常搬個凳子,跪在凳上仔細端詳。照上的人明明不是我父親,怎麼又寫著我父親的名字?我始終沒敢發問,怕問瞭惹笑或招罵,我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明白:落款不是標簽,也不知什麼時候知道那人是黎元洪。可是我拿穩自己的理解沒錯。
我曾問父親:“爸爸,你小時候是怎麼樣的?”父親說:“就和普通孩子一樣。”可是我叮著問,他就找齣二寸來長一隻陶製青底藍花的小靴子給我,說小時候坐在他爺爺膝上,他爺爺常給他剝一靴子瓜子仁,教他背白居易詩“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那時候,他的祖父在杭州做一個很小的小官。我的祖父也在浙江做過一個小地方的小官。兩代都是窮書生,都是小窮官。我祖父病重還鄉,下船後不及到傢便咽瞭氣。傢裏有上代傳下的住宅,但沒有田産。我父親上學全靠考試選拔而得的公費。
……
我登上一列露天的火車,但不是車,因為不在地上走;像筏,卻又不在水上行;像飛機,卻沒有機艙,而且是一長列;看來像一條自動化的傳送帶,很長很長,兩側設有欄杆,載滿乘客,在雲海裏馳行。我隨著隊伍上去的時候,隨手領到一個對號入座的牌子,可是牌上的字碼幾經擦改,看不清楚瞭。我按著模糊的號碼前後找去:一處是教師座,都滿瞭,沒我的位子;一處是作傢座,也滿瞭,沒我的位子;一處是翻譯者的座,標著英、法、德、日、西等國名,我找瞭幾處,都沒有我的位子。傳送帶上有好多穿灰色製服的管事員。一個管事員就來問我是不是“尾巴”上的,“尾巴”上沒有定座。可是我手裏卻拿著個座牌呢。他要去查對簿子。另一個管事員說,算瞭,一會兒就到瞭。他們在傳送帶的橫側放下一隻凳子,請我坐下。
我找座的時候碰到些熟人,可是正忙著對號,傳送帶又不停的運轉,行動不便,沒來得及交談。我坐定瞭纔看到四周秩序井然,不敢再亂跑找人。往前看去,隻見灰濛濛一片昏黑。後麵雲霧裏隱隱半輪紅日,好像剛從東方升起,又好像正嚮西方下沉,可是升又不升,落也不落,老是昏騰騰一團紅暈。管事員對著手拿的擴音器隻顧喊“往前看!往前看!”他們大多憑欄站在傳送帶兩側。
我悄悄嚮近旁一個穿灰製服的請教:我們是在什麼地方。他笑說:“老太太翻瞭一個大跟頭,還沒醒呢!這是西方路上。”他嚮後指點說:“那邊是紅塵世界,咱們正往西去。”說罷也喊“往前看!往前看!”因為好些乘客頻頻迴頭,頻頻拭淚。
我又問:“咱們是往哪兒去呀?”
他不理睬,隻用擴音器嚮乘客廣播:“乘客們做好準備,前一站是孟婆店;孟婆店快到瞭。請做好準備!”
前前後後傳來紛紛議論。
“哦,上孟婆店喝茶去!”
“孟婆茶可喝不得呀!喝一杯,什麼事都忘得一乾二淨瞭。”
“嗐!喝它一杯孟婆茶,一瞭百瞭!”
“我可不喝!多大的浪費啊!一杯茶衝掉瞭一輩子的經驗,一輩子不都是白活瞭?”
“你還想抱住你那套寶貴的經驗,再活一輩子嗎?”
“反正我不喝!”
“反正也由不得你!”
管事員大概聽慣這類議論。有一個就用擴音器耐心介紹孟婆店。
“‘孟婆店’是習慣的名稱,現在叫‘孟大姐茶樓’。孟大姐是最民主的,喝茶決不勉強。孟大姐茶樓是一座現代化大樓。樓下茶座隻供清茶;清茶也許苦些。不愛喝清茶,可以上樓。樓上有各種茶:牛奶紅茶,檸檬紅茶,薄荷涼茶,玫瑰茄涼茶,應有盡有;還備有各色茶食,可以隨意取用。哪位對過去一生有什麼意見、什麼問題、什麼要求、什麼建議,上樓去,可分彆嚮各負責部門提齣,一一登記。那兒還有電視室,指頭一按,就能看自己過去的一輩子──各位不必顧慮,電視室是隔離的,不是公演。”
這話激起哄然笑聲。
“平生不作虧心事,我的一生,不妨公演。”這是豪言壯語。
“得有觀眾欣賞呀!除瞭你自己,還得有彆人愛看啊!”這是個冷冷的聲音。
擴音器裏繼續在講解:
“茶樓不是娛樂場,看電視是請喝茶的意思。因為不等看完,就渴不及待,急著要喝茶瞭。”
我悄悄問近旁那個穿製服的:“為什麼?”
他微微一笑說:“你自己瞧瞧去。”
我說,我喝清茶,不上樓。
他詫怪說:“誰都上樓,看看熱鬧也好啊。”
“看完瞭可以再下樓喝茶嗎?”
“不用,樓上現成有茶,清茶也有,上去就不再下樓瞭──隻上,不下。”
我忙問:“上樓往哪兒去?不上樓又哪兒去?”
他鼻子裏哼瞭一聲說:“我隻隨著這道帶子轉,不知到哪裏去。你不上樓,得早作準備。樓下隻停一忽兒,錯過就上樓瞭。”
“準備什麼?”
“得輕裝,不準夾帶私貨。”
我前後掃瞭一眼說:“誰還帶行李嗎?”
他說:“行李當然帶不瞭,可是,身上、頭裏、心裏、肚裏都不準夾帶私貨。上樓去的呢,提意見啊,提問題啊,提要求啊,提完瞭,撩不開的也都撩下瞭。你是想不上樓去呀。”
我笑說:“喝一杯清茶,不都化瞭嗎?”
他說:“這兒的茶,隻管忘記,不管化。上樓的不用檢查。樓下,喝完茶就離站瞭,夾帶著私貨過不瞭關。”
他話猶未瞭,傳送帶已開進孟婆店。樓下陰沉沉、冷清清;樓上卻燈光明亮,熱鬧非常。那道傳送帶好像就要往上開去。我趕忙跨齣欄杆,往下就跳。隻覺頭重腳輕,一跳,頭落在枕上,睜眼一看,原來安然躺在床上,耳朵裏還能聽到“夾帶私貨過不瞭關”。
好吧,我夾帶著好些私貨呢,得及早清理。
一九八三年十月底
《將飲茶(精裝)》這本厚重的書,光是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仿佛握住瞭一段悠遠的時光。書脊的設計很彆緻,透露齣一種不落俗套的審美情趣。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時空、連接古今的文化載體充滿興趣,而茶,無疑就是其中極具代錶性的一種。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詩意和哲理,讓人不禁去想象,在古代,“將飲茶”是一種怎樣的儀式,一種怎樣的生活態度?我猜測,作者在書中或許會從曆史的維度齣發,追溯茶的起源,梳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描繪齣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飲茶風俗。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有對茶葉本身的細緻描述,比如各種茶葉的特點、産地、功效,以及它們是如何被采摘、製作、品鑒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展現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茶道中的禮儀、茶與詩詞歌賦的關聯、茶在修身養性方麵的作用等等。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對“飲茶”這件事産生全新的認識,並從中獲得一種更為深刻的人生啓示?我充滿瞭期待。
評分初見《將飲茶(精裝)》的書名,便被其獨特的意境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與茶共舞的旅程。精裝的設計,也暗示瞭其內容的深度與價值,仿佛一壇陳年的佳釀,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其醇厚。我推測,這本書的內容定然包羅萬象,或許會從茶的物質屬性入手,詳細介紹不同茶葉的分類、生長環境、製作工藝,以及它們各自獨特的風味和香氣。但更吸引我的,是書中可能蘊含的文化哲學。茶,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我期待書中能講述與茶相關的曆史故事、傳說典故,展現茶在文人雅士、僧侶道士以及尋常百姓生活中的意義。也許,作者還會探討茶道中的“和、靜、怡、真”等精神要義,引導讀者在品茗的過程中,體悟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這本書,會不會為我打開一扇通往茶文化世界的大門,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的傳統美學與哲學思想?我對此充滿好奇與渴望。
評分《將飲茶(精裝)》這個書名,光是聽著就有一種踏實安穩的感覺,仿佛真的能讓人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一處寜靜的角落,安然落座,慢慢品味。精裝本的質感,也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絕非淺嘗輒止,它很可能深入挖掘瞭“飲茶”這個行為背後所承載的豐富內涵。或許,作者會從最基礎的茶葉知識講起,比如不同品種的茶,它們的生長環境、采摘方式、製作工藝,以及各自的獨特風味和香氣。但更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本書是否會觸及到茶在中國曆史、文化、哲學中的地位。例如,茶是如何融入文人雅士的生活,成為他們創作靈感的源泉?在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中,茶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希望從中讀到關於茶道精神的闡釋,那種追求“和、靜、怡、真”的東方哲學,是如何通過一杯茶來體現的。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對“飲茶”這件事有一個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從中獲得一些人生的智慧與感悟?我對此充滿瞭無限的遐想。
評分拿到《將飲茶(精裝)》這本書,一股淡雅的墨香撲麵而來,與書名本身所傳達的意境不謀而閤。翻開扉頁,燙金的字體散發齣低調而又奢華的光澤,瞬間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從裝幀上看,它無疑是一部用心之作,紙張的質感、印刷的精度,都顯示齣製作方的嚴謹與品味。我設想,書中的內容或許並非簡單羅列茶的品種和衝泡方法,而是更深入地探討茶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之間的聯係。也許,作者會藉由一杯茶,串聯起曆史長河中的種種片段,講述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隱士高人與茶的故事,描繪齣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飲茶的不同心境和生活方式。我期望能從中讀到一種“大道至簡”的智慧,在品味茶葉的清冽甘醇的同時,體悟人生的況味。這本書,會不會是一扇窗,讓我窺見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與博大?又或者,它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對寜靜、對雅緻的渴望?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次深刻的精神體驗,讓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方可以靜心憩息的角落。
評分這本《將飲茶(精裝)》的書名,光是聽著就透著一股子古樸的韻味,讓人聯想到那種在靜謐的午後,溫一壺好茶,捧著一本書,任思緒隨著茶香裊裊升騰的場景。封麵設計也相當考究,想必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翻開書頁時指尖傳來的觸感,都預示著這並非一本可以輕易翻閱的快餐讀物。我尤其期待書中的文字,它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詮釋“飲茶”這件事情?是關於茶的起源、種類、衝泡技巧的詳盡介紹,還是關於不同茶文化背後蘊含的哲學與人生感悟?亦或是,作者將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描繪齣那些與茶結緣的人們,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智慧與情懷?我猜想,這本書或許能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精神世界,不僅僅是關於味蕾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洗滌與升華。精裝版的書籍,總有一種被珍視的感覺,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值得細細品味,反復摩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開啓我的“飲茶”之旅,又將帶來怎樣的驚喜與啓迪。
評分書體印刷清晰,書墨味很濃,很喜歡這幾本書,快遞也迅速,好評
評分書不錯,沒事的時候,多看點書還是好的
評分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彆人。
評分書很不錯,是正版。楊絳。值得一讀!
評分外殼真的髒,不很精緻,書是塑料膜包著的,翻看時要小心,感覺容易掉頁
評分平麵
評分送貨很快,服務很好!太漂亮,大氣,檔次高,超喜
評分作為評價內容。
評分32開噠。塑封的。幫同事買的,感謝京東618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