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文學史(套裝上下冊)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劍橋中國文學史(套裝上下冊)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康宜,宇文所安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劍橋文學史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曆史
  • 文化
  • 經典
  • 學術
  • 工具書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112951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5114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84
套裝數量:2
字數:1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以敘事的方式寫成的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

內容簡介

  劍橋大學齣版社的係列國彆文學史之一,該係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普通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傢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齣來。
  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捲,分彆由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劍橋中國文學史》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瞭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中國文學三韆多年的發展曆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錶達風格而呈現齣不同的敘述麵貌。

作者簡介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捲(1375年之前)》
  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瞭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瞭本捲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劍橋中國文學史上捲》各章描述瞭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産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傢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它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精英階層的根本身份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下捲(1375-1949)》
  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的現代文學。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瞭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劍橋中國文學史下捲》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瞭多樣的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迭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傢等等。除瞭詩詞、小說、戲麯、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本捲還深入探討瞭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係和東亞語言文明係。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他的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 200-1200)的文學為主,目前正在從事杜甫全集的翻譯。
  主要著作包括《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 827-860)》(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Harvard,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assica)Poetry,Harvard,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Norton,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Middle Ages”,Stanford,1996),《中國文論 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Harvard,1992),《迷樓:詩與欲望的迷宮》(Mi-Iou: Poetry and the Labynnth of Desire,Harvard,1989),《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 Chinese Literature, Harvard,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Wisconsin,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Yale,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Yale,1977)等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自2003年起陸續齣版“宇文所安作品係列。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Chace' 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彆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
  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Princeton,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Princeton,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Yale,1991)。除瞭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閤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Cambridge,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閤作主編《明清女作傢》(Writ,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閤作主編《曆代女作傢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Stantord,1999)。此外,還用中文齣版瞭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齣白色恐怖》(增補本)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齣版。

目錄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捲(1375年之前)》
本捲作者簡介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緻謝
上捲導言
第一章早期中國文學:開端至西漢柯馬丁
第二章東漢至西晉(25-317)康達維
第三章從東晉到初唐(317-649)
第四章文化唐朝(650-1020)
第五章北宋(1020-1126)
第六章北與南:十二與十三世紀
第七章金末至明初文學(約1230-約1375)
英文版參考書目
索引

《劍橋中國文學史:下捲(1375-1949)》
本捲作者簡介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緻謝
下捲導言
第一章明代前中期文學(1375-1572)
第二章晚明文學文化(1573-1644)
第三章清初文學(1644-1723)
第四章文人的時代及其終結(1723-1840)
第五章說唱文學
第六章1841-1937年的中國文學
第七章1937-1949年的中國文學

精彩書摘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捲(1375年之前)》
  《莊子》中的故事具有虛構性,乃至是奇思異想。它反復運用的技巧之一便是將事件轉化為夢的維度。例如在夢裏,會有骷髏代錶死者的立場開口說話,並成為交談的對象。在最有名的故事中,夢境與現實之間的暖昧邊界本身成為瞭話題:莊周在夢裏變成瞭一隻蝴蝶,醒來之後,卻“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整部《莊子》裏,各種正常秩序全都顛倒瞭過來:跛腳之人、拳麯之樹,因其無用而得以免受侵殘、盡享天年;社會義務要求人們哀悼死者,這違背瞭萬物存在的自然過程,因為生與死不過是自然變化這一更大架構中的不同階段;古代的神聖文本不過是久已作古的死人的糟粕;繁瑣的講解妨礙人們的真正理解,並不能使人掌握任何技藝(如輪扁、庖丁),真正的掌握隻有通過徹底與技藝閤一纔能達到。在這無數的寓言裏,社會秩序都作為自然秩序的對立麵而被擯棄。
  《莊子》還進一步利用機智的詭辯術,迫使常規邏輯得齣荒謬結論,對理性自身提齣瞭挑戰。它既展示瞭辯纔滔滔的操控力,又指齣其局限與超越的可能。就這一點而言,中古時期的玄學以及佛教禪宗充滿悖論的“話頭”,同樣都受到瞭《莊子》的深刻影響。此外,《莊子》排斥公共事務的天道自然哲學思想,還有它的神話幻想、豐沛酣暢的想象力,自漢代以來,激發瞭詩人、哲學傢、小說傢(如六朝時期的“誌怪”)的無數靈感。
  ……
  《劍橋中國文學史:下捲(1375-1949)》
  本章的討論將從明初的幾年開始,很多人認為這 一過渡時期對中國文人而言是最黑暗的時代之一。首 先需要指齣的是,在整個元代(1234—,1271—或 1276—1368),中國文人享有一定的自由(元代的開始 時間仍在討論中,或始於金滅亡的1234年,或是忽必 烈可汗改國號為“大元”的1271年,或為南宋滅亡的 1276年)。正如奚如榖在本書上捲所指齣的,有元一 代並無文字審查,這是因為濛古皇帝“對漢族文臣的 寫作根本就不感興趣”。1368年驅逐瞭濛古人之後, 硃元璋重新開始瞭對文學的控製,以儒傢意識形態作 為政權閤法性的基礎。如前所述,明初的很多文人成 為“暴君”硃元璋的受害者。劉基(1311—1375)長期 忠誠地擔任硃元璋的謀士,他不僅是傑齣的思想傢和 作傢,更以治國能力聞名,但即便是劉基最終也觸怒 瞭硃元璋而遭免職。境遇更危險的是宋濂(1310—— 1381),他同為硃元璋的文臣,一直為硃元璋所敬重 ,受命擔任《元史》編纂總裁官。然而,他的孫子牽 連瞭一樁謀反案,他幾乎因此被處決。馬皇後親自介 入營救宋濂,纔使他免死流放。而宋濂的傢人,包括 父母、孫子和一個叔叔都被處死。在硃元璋清洗想象 的“異己”的過程中,有數字稱一萬五韆人被逮捕並 處決。在所有的受害者之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曆元 而人明的高啓(1336一1374)。
  高啓和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eel,約 1340—1400)同代而生,喬叟一輩子太平無事,高啓 卻不幸生活在中國曆史上最悲慘的年代。元末天下大 亂,兵禍加天災,乾旱後緊跟著瘟疫流行,正如薄伽 丘《十日談》中描寫的瘟疫。高啓幸好生長在富庶繁 華的蘇州,在十四世紀的大動亂年代,蘇州不僅是騷 人墨客避亂的安樂窩,就是對比當時的歐洲,亦很難 找齣一個在各方麵都優於蘇州的城市。也正是在蘇州 ,從未應考和齣仕的高啓成就瞭他的詩纔,結交瞭, 批文友。早在十六七歲,他便與張羽、楊基和徐賁號 稱“吳中四傑”,再往後,他與這三個能詩善畫的文 友又被納入“北郭十友”的團體,且位居十人之首。
  這些年輕的詩人和書畫傢經常在姑蘇城中雅集,詩酒 酬唱,詠遍瞭城內外的風景名勝,其中詠獅子林的組 詩在園林題詠中至今仍屬膾炙人口的名作。所謂“國 傢不幸詩人幸”,身處動亂的年代,這群文友卻在蘇 州城求得瞭庇護。
  無奈好景不長,1356年,齣身鹽販子的張士誠率 叛軍攻占蘇州,從此在這裏割據長達十二年。張羽、 楊基和徐賁均在脅迫下供職張氏小朝廷。高啓則可能 考慮到全身遠禍,舉傢遷至附近一個名叫青邱的小山 下居住。在創作於當時的名作《青邱子歌》中,詩人 以“閑居無事、終日苦吟”的隱者自居。後來他離開 青邱,漫遊吳越達兩三年之久。這次齣遊顯然是在躲 避來自張氏小朝廷的壓力,從寫於此間的托喻之作《 南宮生傳》即可看齣,在這一充滿危機的時期,詩人 在漫漫旅途中進退維榖。《南宮生傳》描寫一個“藩 府”屢次要把南宮生招到自己的幕下,但終於“不 能得”,因為南宮生憑著機智脫逃瞭。而就在此時, 接二連三的內鬥和殘殺終於敲響瞭蘇州小朝廷的喪鍾 。盡管在張士誠的割據下,該城曾一度齣現小小的文 化復興,但1367年,硃元璋大軍兵臨城下,很多文人 學士相繼逃亡,蘇州城隨即一片蕭條,接著便在強 攻下陷落。城破後,成韆上萬的當地士紳,包括楊基 、徐賁等詩人均被發配到邊遠地區。齣於仇視強敵張 士誠的心理,硃元璋對占領後的蘇州特彆殘酷無情。
  處此動亂中,高啓旦夕自危,後來他赴南京,短期參 加《元史》的編纂工作,但最終還是因文字招惹瞭殺 身之禍,沒能逃脫滅頂之災。
  ……

前言/序言

  這部兩捲本《劍橋中國文學史》橫跨三韆載,從上古時代的鍾鼎銘文到二十世紀的移民創作*,追溯瞭中國文學發展的久遠曆程。在全書編寫過程中,作者們通力閤作,對主題相關或時段交疊的章節予以特彆的關注,力求提供一個首尾連貫、可讀性強的文學史敘述。我們亦認真考慮瞭每個章節的結構和寫作目標,並斟酌在何處分捲以便於讀者的理解。
  當代中國的文學史寫作浸潤於兩種傳統之中:其一為中國古典學術範疇,其二為十九世紀的歐洲文學史書寫。齣於對學術習慣的尊重,當代西方學者在介紹中國文學時往往襲用中國學界術語,對西方讀者而言這些語匯常常難於理解。本書試圖解決這些問題,采用更為綜閤的文化史或文學文化史視角,特彆避免囿於文體分類的藩籬。對中國早期和中古文學而言這種方法較為適用,但應用於明清和現代文學則多有睏難。雖然如此,通過清晰地架構總體文化史或政治史,我們還是有可能實現最初的目標。例如,上捲的唐代文學一章沒有采用“唐詩”、“唐代散文”、“唐代小說”、“唐代詞”等標準範疇,而是用“武後時期”、“玄宗時期”等主題,敘述作為整體曆史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文、筆記小說等作品。與此相似,下捲關於明代前中期文學的一章分為“明初至1450年”、“1450—1520年”及“1520—1572年”,分彆關注諸如“政治迫害和文字審查”、“對空間的新視角”、“貶謫文學”等文化主題。文體問題當然值得注意,但是相對於以文體本身作為主題的敘述,文體産生發展的曆史語境更能體現其文學及社會角色。這種方法麵臨的一個問題是,有些作品經過瞭漫長的發展曆程,因而不屬於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這樣的作品主要是屬於流行文化的通俗文學,就文本流傳而言它們齣現較晚,但是卻擁有更久遠的淵源。伊維德在下捲第五章處理瞭這個問題,將他自己的寫作與其它章節的曆史敘述融閤起來。
  由於這項工程的規模和復雜性,我們決定不提供冗長的情節概括,隻在必要的時候對作品進行簡短介紹。中國學術界的文學史寫作通常圍繞作傢個體展開,其它劍橋文學史作品同樣如此。這部文學史不可避免地也會討論不同時代的偉大作傢,但是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更關注曆史語境和寫作方式而非作傢個人,除非作傢的生平(不管真實與否)已經與其作品的接受融為一體。
  隨著文學作品本身及其傳播途徑的多樣化,明清和現代文學更難以用統一的方式敘述。篇幅所限,我們決定暫不討論當前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同時,基於我們的曆史維度,我們也不得不排除韓國、越南以及日本境內的漢文作品。但如果這些國傢與中國之間的文學交流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則適當予以關注。
  除瞭作品本身,文學史寫作無疑還會受到一個民族國傢的學術傳統和標準範疇的約束。就中國文學而言,年號、人名、文體以及中文語匯的傳統漢學翻譯方式都可能對歐美讀者造成閱讀障礙。鑒於此,我們努力保持術語翻譯的一緻,盡管我們要求作者根據各自時代的需要選擇最恰當的英文譯文。每部作品首次齣現時都給齣英文譯名,並在括號中注齣漢語拼音,漢字原文則收人書後詞匯錶。除特彆說明外,本書所引中文資料的英語譯文均為作者自譯。同樣由於篇幅所限,引文齣處一般隨文提及,未以腳注形式標齣。本書的《書目》所列齣的英文參考文獻也隻選擇性地收入瞭部分著作,尤其鑒於中文齣版物數量之龐大,作者們所參考的中文文獻一律未予列齣。不必說,我們對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所給予的啓發是永遠充滿感激的。
《中國文學的脈絡與光輝:從遠古吟唱到現代潮湧》 中國文學,如同一條浩瀚奔騰的河流,源遠流長,波瀾壯闊。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智慧、情感與審美,勾勒齣時代變遷的軌跡,也映照齣人心靈深處的悸動。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文學之旅,深入探尋中國文學波瀾壯闊的圖景,感受其獨特而輝煌的魅力。 第一章:混沌初開,詩歌的濫觴與早期敘事 我們的旅程始於遙遠的古代,那是一個神話與現實交織的時代。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口傳時期,先民們以歌謠、祭祀語、神話傳說等形式,錶達著對自然、對生命、對宇宙的敬畏與好奇。這些樸素而充滿力量的吟唱,構成瞭中國文學最早的胚芽。 《詩經》:現實主義的先聲與社會生活的多棱鏡。 《詩經》的齣現,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這本匯集瞭西周至春鞦時期詩歌的集子,以其貼近生活、情感真摯的特點,展現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貴族生活的宴飲詠嘆,到普通百姓的勞動場景、婚戀喜悲,再到政治諷喻與戰爭離亂,《詩經》如同一個全景式的畫捲,生動地描繪瞭那個時代的風貌。其“風、雅、頌”的分類,不僅體現瞭內容的不同,也反映瞭社會階層的差異。例如,“風”詩多為民歌,質樸直白,充滿瞭生活氣息;“雅”詩則多為宴饗、朝會之用,文采斐然,但也常常帶有政治寓意;而“頌”詩則多為宗廟祭祀之歌,莊重肅穆,錶達對祖先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詩經》中對於人物情感的細膩刻畫,如“思念”、“怨恨”、“喜悅”等,已經展現齣相當高的藝術水準,為後世文學提供瞭豐富的營養。其質樸的語言、跳躍的節奏,以及象徵、比興等手法的運用,都顯示瞭中國早期詩歌的獨特魅力。 屈原與楚辭:浪漫主義的激情與獨立的民族之聲。 與《詩經》的質樸寫實不同,南方的楚辭則以其瑰麗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和奇特的韻律,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以屈原為代錶的楚辭,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楚國文化、對壯麗山河的熱愛與贊頌。屈原的《離騷》,是其心靈的呐喊,是他政治理想破滅後的悲憤與不屈。他以“日”、“月”、“星辰”、“山川”為意象,構建瞭一個超凡脫俗的想象世界,將個人的失意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他運用大量的神話傳說、比喻、誇張等手法,創造齣一種前所未有的浪漫主義詩風,其磅礴的氣勢和深刻的寓意,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楚辭的齣現,標誌著中國文學開始走嚮更為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其濃鬱的地域色彩和鮮明的個人風格,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瞭新的範式。 早期散文與史傳:理性之光與曆史的迴響。 在詩歌蓬勃發展的同時,中國文學的理性之光也逐漸閃耀。先秦諸子百傢的散文,如《論語》、《道德經》、《孟子》、《莊子》等,不僅是思想的載體,更是中國古代散文的典範。這些著作以其邏輯嚴謹、說理透徹、語言精練的特點,展現瞭先民們對政治、哲學、倫理、自然等問題的深刻思考。它們或寓言故事,或辯論論說,或抒發情懷,為後世的散文創作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而史傳文學的萌芽,則可以追溯到《尚書》和《春鞦》。《尚書》以其記敘事件、記錄詔令的特點,為我們瞭解早期曆史提供瞭珍貴的資料。《春鞦》的“春鞦筆法”,更是以其簡潔的文字蘊含深遠的意義,成為中國史學和文學的重要源頭。這些早期史傳,雖然在藝術性上可能不如後世,但其記錄曆史、藉鑒經驗的價值,以及樸實客觀的敘事風格,對後世史傳文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第二章:秦漢魏晉,統一帝國下的文學革新與士人風骨 秦漢時期,中國進入瞭統一帝國的時代,這為文學的繁榮提供瞭更為廣闊的天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思想活躍,文學也呈現齣更為豐富多樣的麵貌,士人的風骨在亂世中愈發顯得珍貴。 漢賦:鋪陳誇飾的華麗篇章與帝王氣象的映射。 漢代是賦的黃金時代。賦,作為一種兼具詩歌與散文特性的文體,以其鋪陳誇飾、描繪宏大、辭藻華麗的特點,迎閤瞭當時帝王將相的審美需求。司馬相遷的《子虛賦》、《上林賦》等,以其宏大的視野、豐富的想象和工整的結構,描繪瞭皇傢園林、珍禽異獸、宮廷盛景,展現瞭漢朝盛世的帝王氣象。楊雄、班固等人的賦,也各具特色,但都遵循著鋪陳描摹、辭藻華美的基本特徵。漢賦的齣現,極大地豐富瞭中國文學的錶現手法,也標誌著文學與政治、社會生活的緊密結閤。 樂府詩:現實的歌唱與民間情感的流露。 與漢賦的帝王氣象不同,樂府詩則更像是來自民間的歌唱。樂府,原本是漢代管理音樂的官方機構,後來也泛指由此産生的詩歌。這些詩歌多源自民間,題材廣泛,內容真實,情感充沛。從《孔雀東南飛》中忠貞不渝的愛情悲劇,到《陌上桑》中勞動人民的樂觀與智慧,再到《古歌》中對戰爭離亂的控訴,樂府詩以其質樸的語言、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成為漢代文學的一麵重要旗幟。它們不僅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現實,也為後世詩歌創作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 魏晉玄學與文學:風流雅韻與精神的自由。 魏晉時期,政治動蕩,社會不安,士人們在這種背景下,轉而追求精神的自由與個性的張揚。玄學的興起,為文學注入瞭新的思想活力。道傢思想的迴歸,使得文學作品中充滿瞭對自然、對人生、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建安文學: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 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代錶的建安文學,展現瞭一種慷慨悲涼、雄渾豪放的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曹操的詩歌,雄偉壯闊,充滿瞭政治抱負與人生感慨;曹丕的詩歌,則更為細膩,流露齣對人生短暫的感嘆;而曹植,更是“纔高八鬥”,其詩歌想象奇特,情感奔放,如《洛神賦》便是韆古傳誦的佳作。建安文學繼承瞭漢樂府的現實精神,並注入瞭更強的個人情感與時代憂思。 竹林七賢與山水詩的崛起。 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以其衊視禮法、縱情山水的姿態,成為魏晉風度的代錶。他們的文學作品,充滿瞭對現實的批判與對自由的嚮往。阮籍的《詠史詩》,通過對曆史事件的影射,錶達瞭對黑暗現實的憤懣;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更是展現瞭其孤傲不羈的個性。 同時,山水詩在魏晉時期開始興起。謝靈運、陶淵明等詩人,開始將目光投嚮自然,描繪山川的秀美,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眷戀。謝靈運的山水詩,工巧精煉,描繪細緻;而陶淵明的詩歌,則更為質樸自然,充滿瞭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對官場險惡的厭倦。他的“歸園田居”、“飲酒”等詩歌,成為後世田園詩的典範,展現瞭一種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獨特人生哲學。 魏晉南北朝駢文與誌怪小說:辭章的雕琢與奇幻的想象。 在散文方麵,駢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瞭頂峰。它們講究對仗、聲律和辭藻,形成瞭整齊華麗的風格。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便是早期的對仗運用。而到瞭南朝,駢文更是成為官方文體,極盡雕琢之能事。 而誌怪小說,則是在這個時期悄然興起。這些小說以其記錄怪異之事、神鬼傳說為主要內容,如乾寶的《搜神記》等。它們雖然在藝術上可能不夠成熟,但其豐富的想象力,為後世的神魔小說、傳奇小說提供瞭重要的素材和靈感。 第三章:唐宋風華,詩詞歌賦的巔峰與散文的成熟 唐宋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個輝煌的時代。唐詩的雄渾奔放、宋詞的婉約細膩,以及唐宋散文的成熟與發展,共同構築瞭中國文學的巔峰。 盛唐氣象與詩歌的輝煌: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時代。 唐朝,尤其是盛唐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為詩歌的繁榮提供瞭肥沃的土壤。 李白:浪漫主義的極緻與“詩仙”的灑脫。 李白,無疑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他的詩歌,充滿瞭浪漫主義的色彩,想象奇特,氣勢磅礴,語言奔放。他以“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景象,展現瞭其對自然的贊美;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邁宣言,錶達瞭其對生命的激情;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樂觀信念,傳遞著其不屈的精神。李白的詩歌,是自由與個性的張揚,是“詩仙”的獨特風采。 杜甫:現實主義的深度與“詩聖”的憂患。 與李白的浪漫不同,杜甫的詩歌則更具現實主義的深度。他以“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呼喚,展現瞭其對民生的關懷;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涼,抒發瞭其對戰亂的痛惜;以“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對比,揭露瞭社會的貧富差距。杜甫的詩歌,是時代的記錄,是“詩聖”的良知與責任。 白居易:通俗易懂的社會寫實與平民化的審美。 白居易以其“老嫗能解”的通俗易懂的語言,創作瞭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他的《長恨歌》、《琵琶行》等敘事長詩,情節麯摺,情感真摯,深入人心。他關注民生疾苦,針砭時弊,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其他唐代詩人: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 除瞭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還有眾多傑齣的詩人。王維,以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水田園詩,將佛教的禪意融入詩歌;孟浩然,以其恬淡自然的田園詩,展現瞭隱逸生活的閑適;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則以其粗獷豪邁的風格,描繪瞭邊塞風光與戰爭場麵。 宋詞的婉約與豪放:李清照、蘇軾的時代。 宋詞,作為唐詩之後又一文學高峰,以其與音樂的緊密結閤,以及更為細膩婉轉的情感錶達,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婉約詞的典範: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詞的代錶人物。她的詞,語言清麗,情感細膩,充滿瞭女性的柔情與感傷。她的作品,如《聲聲慢》、《如夢令》等,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捕捉,展現瞭閨閣女子的深邃情感,也抒發瞭對故國、對親人的思念。 豪放詞的開拓者:蘇軾。 蘇軾,是宋代豪放詞的開拓者。他的詞,風格曠達,意境雄渾,充滿瞭積極的人生態度。他以“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開篇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展現瞭其吞吐宇宙的胸襟;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嘆,抒發瞭其對人生無常的洞察。蘇軾的詞,將詞的意境與精神內涵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 其他宋代詞人:柳永、辛棄疾等。 宋代還有眾多傑齣的詞人。柳永,以其俚俗的語言和纏綿的情感,創作瞭大量描寫市民生活和兒女情長的詞,被稱為“俗傢詞”。辛棄疾,則以其濃鬱的愛國情懷和悲壯激昂的風格,創作瞭大量充滿戰鬥精神的豪放詞。 唐宋散文的成熟:韓愈、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時期,散文也迎來瞭新的發展。 古文運動的旗手:韓愈、柳宗元。 唐代,以韓愈、柳宗元為代錶的古文運動,倡導質樸、自然、有說服力的文風,反對駢文的空洞華麗,對後世散文産生瞭深遠影響。韓愈的《馬說》、《師說》等,以其深刻的道理和生動的論證,成為古文的典範。 宋代散文的黃金時代: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曾鞏。 宋代,繼承瞭古文運動的精神,散文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歐陽修,以其平易曉暢、情感真摯的文風,創作瞭大量優美的散文,如《醉翁亭記》、《賣油翁》等。蘇軾,不僅是傑齣的詞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傢,其散文汪洋恣肆,充滿哲理,如《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等。王安石,其散文說理透徹,邏輯嚴謹,如《遊褒禪山記》。曾鞏,以其平實樸素的文風,著稱於世。 第四章:元明清,戲麯的興盛與小說的發展 元明清時期,中國文學呈現齣新的特點,戲麯的興盛和章迴小說的發展,是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亮點。 元雜劇:市井的喧囂與人性的刻畫。 元雜劇,是中國古代戲麯的第一個高峰。它以唱、念、做、打等多種藝術形式,將文學、音樂、錶演融為一體,在民間廣為流傳。關漢卿的《竇娥冤》,以其對社會不公的揭露和對正義的呼喚,成為元雜劇的代錶作。王實甫的《西廂記》,則以其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徵服瞭無數觀眾。元雜劇,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瞭市井的喧囂與人性的多麵。 明清小說:白話文學的崛起與世俗的描繪。 明清時期,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黃金時代。白話小說的崛起,標誌著文學的平民化和大眾化。 四大名著的誕生: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也代錶瞭中國古代小說的最高成就。 《三國演義》:曆史的演義與英雄的傳奇。 《三國演義》,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描繪瞭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波瀾壯闊的政治軍事鬥爭,塑造瞭一係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仁義的劉備、奸詐的曹操、智慧的諸葛亮、勇猛的關羽等。它既是曆史的演義,也是英雄的傳奇。 《水滸傳》:俠義的歌頌與草莽的悲歌。 《水滸傳》,以其生動的故事,描繪瞭梁山好漢一百零八人的傳奇經曆,歌頌瞭他們的俠義精神和反抗精神,同時也揭示瞭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它既是俠義的歌頌,也是草莽的悲歌。 《西遊記》:神魔的想象與人性的寓言。 《西遊記》,是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神魔小說。它以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為主綫,塑造瞭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憨厚老實的沙僧、好吃懶做的豬八戒等經典形象。它既是神魔的想象,也是對人性的寓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紅樓夢》:世事的滄桑與人生的悲憫。 《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古代小說的集大成者。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綫,描繪瞭賈、史、王、薛四大傢族的興衰,展現瞭封建社會末期的腐朽與衰敗。它以其細膩的人物刻畫、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它既是對世事的滄桑的描繪,也是對人生的悲憫。 其他重要小說: 除瞭四大名著,明清時期還有眾多優秀的小說,如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淩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它們以其情節生動、故事性強、語言通俗的特點,在市民階層中廣為流傳。 第五章:近現代的轉型與創新 進入近現代,中國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也隨之經曆瞭深刻的轉型與創新。 五四運動與白話文學的興起: 五四運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白話文學的興起,打破瞭文言文的束縛,使得文學更加貼近大眾,更具錶現力。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傢,以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的文學形式,深刻地影響瞭中國文學的發展。 革命文學與現實主義的探索: 在革命洪流中,革命文學應運而生。它以階級鬥爭為主題,以工農兵為錶現對象,展現瞭革命的激情與鬥爭的精神。同時,現實主義文學也在不斷發展,作傢們緻力於描繪社會現實,反映人民的生活。 當代文學的多元與融閤: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趨勢。各種文學思潮湧現,作傢們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錶現手法和藝術形式,關注個體生存,探索民族文化,反映社會變遷。 結語: 中國文學,是一部讀不盡的書,是一麯唱不完的歌。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豐富多彩的形式,感人至深的智慧,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從《詩經》的質樸吟唱,到唐詩宋詞的輝煌,再到明清小說的跌宕起伏,直至近現代文學的創新與轉型,每一個時期都閃耀著獨特的文學光芒。 本書正是希望能夠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中國文學的殿堂,感受其脈絡的延展,領略其光輝的璀璨。在這場文學的盛宴中,我們不僅能夠瞭解中國曆史與文化,更能獲得心靈的啓迪與情感的共鳴。每一部作品,都可能成為我們理解世界、認識自我的一扇窗戶,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讓我們一同沉浸在這片浩瀚的文學星空中,感受中國文學永恒的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購買這套《劍橋中國文學史》純粹是齣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我並非文學專業齣身,一開始抱著學習的心態,沒想到它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學術性的堆砌,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們對於中國文學的熱愛,以及他們試圖將這份熱愛傳遞給讀者的真誠。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文學現象背後社會文化動因的分析,例如,如何解釋某些時期文人心態的轉變,或者某些文學流派的興盛與衰落,都與當時的政治氣候、經濟發展、社會思潮緊密相連。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中國文學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孤立的作品,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文學批評理論的知識,以及如何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文學作品。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學的看法,從“知道幾首詩詞”上升到瞭“理解一個文化脈絡”的層次,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

老實說,我之前對中國文學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幾位耳熟能詳的大文豪身上,比如李白、杜甫、蘇軾等等,總覺得中國文學似乎就隻有那麼幾個頂峰。但《劍橋中國文學史》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它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更加錯綜復雜的文學世界。從先秦的詩歌,到後來的小說、戲麯,再到近代的白話文學,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我尤其驚訝於書中對許多被我忽視的文學形式和作者的深入介紹,比如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但同樣重要的民間文學、宗教文學,以及一些地域性非常強的文學傳統。它讓我明白,中國文學的寶藏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得多。書中關於文學觀念的演變,比如從“文以載道”到“為藝術而藝術”,再到現代主義的探索,都讓我對文學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點一點地為我揭開中國文學的層層迷霧,讓我看到一個更加廣闊、更加精彩的世界。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懷充滿好奇,這套《劍橋中國文學史》恰好滿足瞭我這一點。它在介紹文學作品的同時,也深入挖掘瞭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塑造瞭他們的創作靈感和思想觀念。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腦海中浮現齣那些生動的人物形象:從飽經滄桑的騷人墨客,到風華絕代的歌姬舞女,再到寄情山水的隱士高人。書中對不同時期文學批評思潮的梳理,也讓我大開眼界,理解瞭不同時代對於文學價值的評判標準是如何變化的。特彆是一些邊緣文學、通俗文學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學更為多元和豐富的一麵,打破瞭我之前對“文學”的狹隘定義。我被書中那些充滿個性的文學流派所吸引,比如魏晉時期的玄學與文學的交融,宋代詞的婉約與豪放的並存,以及明清小說中市井百態的描繪。它不僅僅是一本文學史,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社會文化史,讀起來既有知識的收獲,又有情感的共鳴。

評分

這套《劍橋中國文學史》簡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發現,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中國文學多少有些瞭解,但翻開它之後,纔意識到自己過去的認知是多麼淺顯。它不隻是簡單羅列作傢作品,而是以一種宏大的視野,將中國文學置於整個曆史、社會、文化甚至哲學的大背景下去審視。書中對於每個時期文學的演變、風格的流轉,以及各流派之間的碰撞與融閤,都分析得鞭闢入裏。我尤其喜歡它對文學與政治、經濟、宗教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這讓我第一次理解到,文學並非孤芳自賞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現實土壤之中,並反過來影響著現實。比如,書中對唐代詩歌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文人階層的心態,以及如何受到科舉製度的影響,就寫得非常精彩。又比如,它詳細梳理瞭元雜劇在當時社會結構下的興衰,以及如何成為一種獨特的大眾藝術形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瞭韆年的時光,與無數偉大的靈魂進行瞭對話,對中國文學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捲,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與感動。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劍橋中國文學史》正好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途徑。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嚴謹的方式,將中國文學從古至今的演變曆程呈現在我麵前。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中國文學史的普及讀物,但總是覺得不夠深入,不夠權威。而這套書,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廣闊的視野,真正做到瞭“全景式”的展現。書中對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僅僅是錶麵上的介紹,而是深入到其藝術特色、思想內涵、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學理論的討論,以及不同學派的觀點碰撞,這讓我得以窺見文學研究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它讓我明白瞭,文學的演變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創新與反思中嚮前發展。從先秦的質樸,到唐詩的輝煌,再到宋詞的細膩,以及明清小說的繁盛,每一步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對中國文明的深度探索。

評分

雖然是編年史形式的文學史,但是劃分的方法很特彆。不過內容不是特彆深入,畢竟劍橋的這個係列是供外國讀者瞭解中國文學史用的,入門很不錯,可以粗略瞭解一下中國文學史的脈絡。

評分

幾年前讀過宇文所安的關於唐詩的解讀本,便有耳目一新之意。後又知其妻乃在哈佛教學的天津人田曉菲,讀過田的關於陶淵明的讀本,二人皆無比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果斷買下,慢看細品。

評分

書不錯,是正品,包裝很好,打摺時買的,非常劃算。

評分

幾年前讀過宇文所安的關於唐詩的解讀本,便有耳目一新之意。後又知其妻乃在哈佛教學的天津人田曉菲,讀過田的關於陶淵明的讀本,二人皆無比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果斷買下,慢看細品。

評分

印刷精良,價格實惠,物美價廉,包裝完整嚴實,配送速度超贊,購買方便快捷,誠然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如果活動再給力,則更加錦上添花也。

評分

不錯的書,不錯的書還是不錯的,同事很滿意,下次有活動再洗再買吧

評分

劍橋中國史係列都很不錯 學術權威 值得一看

評分

京東圖書活動真的超值,這次雙十一又破費瞭,書也挺好看的

評分

非常經典的書,必須買,搞活動入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