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分析

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玉洁,宋立新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灾害
  • 风险评估
  • 风险模型
  • 灾害科学
  • 安全工程
  • 数学模型
  • 统计分析
  • 应急管理
  • 环境科学
  • 地理信息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08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160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非常重视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研究,但由于自然灾害的高损失低频率特性,研究起来具有很大困难,且没有专门探讨数学方面的方法及应用的著作,《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分析》的出版将填补这一空白,并为科学研究和保险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很好的参考资料.《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分析》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本著研究的主要内容要用到的基本知识,风险模型和马尔科夫链。(2)介绍自然灾害风险连续型风险模型,研究并得到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可能损失的矩特征。(3)介绍自然灾害风险离散型风险模型,研究并得到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可能损失的矩特征。(4)研究了在凸距离测度下的多风险产品的最优定价和最优再保险问题,得到了异类风险组合保险产品的理论上的最优价格,总结了最优再保险的一系列方法。(5)研究了带利率两类相关风险的风险过程的破产函数。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本书的基本内容

第2章 风险模型
2.1 个体风险模型
2.1.1 混合分布和风险
2.1.2 卷积
2.1.3 变换
2.2聚 合风险模型
2.2.1 复合分布
2.2.2 理赔次数的分布
2.3 马尔可夫链与可测转移矩阵

第3章 自然灾害连续型风险模型的矩
3.1 引言
3.2 索赔次数模型
3.3 自然灾害风险模型
3.4 零利率连续型自然灾害风险模型
3.4.1 自然灾害风险模型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3.4.2 自然灾害风险的一阶矩
3.4.3 自然灾害风险的二阶矩
3.4.4 例子
3.5 常利率连续型地震风险模型
3.5.1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3.5.2 地震风险的一阶矩
3.5.3 地震风险的二阶矩
3.6 多相关保险索赔的矩
3.6.1 引言
3.6.2 拉普拉斯变换
3.6.3 矩

第4章 自然灾害离散型风险模型的矩
4.1 零利率离散型自然灾害风险模型
4.1.1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1.2 地震风险的一阶矩
4.1.3 地震风险的二阶矩
4.2 常利率离散型自然灾害风险模型
4.2.1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2.2 地震风险的一阶矩
4.2.3 地震风险的二阶矩
4.3 马尔可夫环境下聚合索赔的矩
4.3.1 模型
4.3.2 LaplacC-Sticltjes变换
4.3.3 聚合索赔的矩

第5章 保险最优定价策略
5.1 引言
5.2 异类风险组合保险定价策略l
5.2.1 模型与假设
5.2.2 约束问题的最优解
5.2.3 例子
5.2.4 模拟算例
5.3 异类风险组合的保险定价2
5.3.1 原问题
5.3.2 对偶问题
5.3.3 例子一
5.3.4 数值模拟
5.4 标准差准则下最优再保险策略
5.4.1 方差风险测度情形
5.4.2 半方差风险测度情形
5.4.3 Ll风险测度情形
5.5 一般最优再保险策略
5.5.1 最优再保险策略
5.5.2 例子

第6章 带利率两类相关风险的风险过程的破产函数
6.1 风险过程与破产概率
6.1.1 风险过程与破产概率
6.1.2 破产概率的例子
6.2 模型
6.3 破产函数的公式
6.4 小结

第7章 广义线性模型的M估计
7.1 引言
7.2 广义线性模型
7.3 固定设计阵时主要结论
7.4 结论的证明
7.4.1 定理7.3.1的证明
7.4.2 定理7.3.2的证明
7.4.3 定理7.3.3的证明
7.4.4 定理7.3.4的证明
7.5 随机设计阵时的结论与证明
7.6 计算机模拟
7.7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精彩书摘

  《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分析》:
  第1章 绪论
  自然灾害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破坏经济建设,阻碍社会进步,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各国政府部门和科学技术界一直在努力探索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防灾减灾的技术与对策,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广泛应用卫星遥感、雷达探测和计算机技术,自然灾害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技术与对策有了长足进展。但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偶然性,所以人们认识自然灾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小,一旦发生损失巨大的特殊性,所以自然灾害保险业备受社会各界和保险公司的关注。灾害险的定价问题是政府职能部门和保险公司最为关心的问题。
  自然灾害保险属于巨灾保险范畴,其中地震灾害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防震减灾也日渐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财政负担,然而,由地震、洪水、飓风等巨灾事件导致个体保险损失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不是相互独立,这与保险分散风险基础理论“大数定律”相矛盾。同时,洪水、飓风等巨灾风险可以在短时间内猛烈地冲击保险市场,进而引发连锁理赔反应,给保险公司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由此可见,洪水灾害是目前全世界所面临的财产巨灾保险中最难应对的风险之一。地震保险定价长期以来都是巨灾保险研究的难点。原因在于:一方面保险与再保险的作用将只能承保火灾、盗窃等相互独立的小风险的财产保险人的承保能力拓展到较大的覆盖面,从而可以承保像地震、台风、洪水那样的巨灾事故;另一方面,飓风、地震等此类“低频率、高损失”的巨灾风险。此外,洪水还具有高频率、高损失的“双高”特征,其显著特点是突发性和破坏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保险和再保险定价一直都是各国学者、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所关注的问题。
  精算学(Bowers和Gerber,1986)是一门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数量方法解决金融、保险等经济应用问题的交叉学科。它最早起源于人寿保险中的费率计算。从E。Halley于1693年编制世界上第一个生命表算起,精算学的发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精算学以现代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对保险经营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和研究,为保险公司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和方法。现在精算研究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吴岚等,1997)。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精算学可分为寿险精算学(Gerber,1995:成世学,1996)和非寿险精算学(Sundt,1993)。
  保险定价问题是精算学又一焦点问题,如何对一类或多类风险进行合理定价为精算师提供定价的思路和理论保证是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精算学的一部分,定价问题借助于数学中的概率论、随机过程等理论,构造适合实际特征和保险事务中的随机风险模型,并依此来研究风险的理论特征,进而为风险进行保险定价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本书主要讨论非寿险精算学中的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异类风险组合的保险定价问题等。
  1.1文献综述
  保险精算学中的经典风险模型,索赔过程服从泊松过程的风险模型已经被广泛研究。尤其是对破产概率和许多与破产相关的量,如破产时间、破产前盈余、破产时亏损等的联合分布与边际分布已经做了深入研究。
  研究经典风险模型的一致方法恰是Gerber和Shiu(1998)的一篇文章中所潜在的方法:期望折现罚函数法。其特征量的详细研究成果可以在Lin和Willmot(1999)与其参考文献中看到。Lin和Willmot(1999)详细研究了亏损更新方程,内容包括破产时间、破产前瞬间盈余和破产时的亏损,这些问题的研究他们仅局限于复合几何分布情况。近来,许多学者投入了很多精力研究SparreAndersen(更新)风险模型的Gerber-Shiu函数。Andersen风险模型中总是假定索赔到达时间间隔服从Erlang分布。Dickson(1998)研究了盈余过程中索赔时间间隔服从Erlang(2)分布的情况。考虑了有限时间内生存变量服从复合几何分布,给出了初始盈余是零且梯高分布可计算得到的生存概率的表达式。Dickson和Hipp(1998)研究了SparreAndersen风险过程,其索赔间隔仍旧服从Erlang(2)分布。这时他们通过引入辅助函数的方法,假定破产发生时得到了破产时间矩的表达式。这类模型的众多研究结果还可以参考:Dickson和Hipp(2001),Cheng和Tang(2003),Li和Garrido(2004a),Tsai和Sun(2004),Gerber和Shiu(2005)等。经典Cramer-Lundberg风险模型的一个推广就是根据分红策略允许股东分红的SparreAndersen模型,分红限的引入源于Finetti(1957)介绍的二项风险模型。前面介绍的风险模型的一般的分红限问题已经有许多的论文和相关书籍给予介绍。近来,众人的焦点集中在破产时的折现罚函数f分红策略量化风险的重要工具)和直到破产时已付分红的分布,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参考Buhlmann(1970)。Gerber(1979),Gerber(1981),Lin等(2003),Albrecher和Kainhofer(2002),Li和Garrido(2004b),Li和Dickson(2006),Dickson和Waters(2005),Albrecher等(2005)等文献。其中,Lin等(2003)研究了有分红限的复合泊松风险模型,推导并求解了Gerber-Shiu折现罚函数的积微分方程,得出方程的解是不带分红限的Gerber-Shiu函数与相应齐次积微分方程的解的线性组合。在特殊假设下,这个方程可以推广到平稳更新方程。Li和Garrido(2004b)推广了他们的结论,当索赔时间间隔服从Erlang(n)分布时,得到了类似结论。Li和Dickson(2006)研究了索赔时间间隔服从Erlang(n)分布时,在SparreAndersen风险过程下破产前最大盈余的分布,得到了个体风险服从特定分布时的显式解。Albrecher等(2005)研究了在常数分红限,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推导了直到破产时折现分红和的矩母函数的积一微分方程,近年来,聚合风险索赔问题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许多作者的研究工作涉猎相关聚合索赔风险模型的各个方面。这方面的已有成果见Yuen等(2002),Li和Garrido(2005),Li和Lu(2005),Zhang等(2009)(是对Li和Lu(2005)结果的推广)的工作。Yuen等(2002)研究了一个风险过程包含两个相依保险风险的风险过程的不破产问题,其中盈余过程可以描述为具有两个独立风险的过程,此两类风险的索赔次数过程分别为泊松过程和SparreAndersen过程,索赔时间间隔服从Erlang(2)分布。他们仅是得到了索赔额服从指数分布时的显式结果。Li和Garrido(2005)在Yuen等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破产概率问题。他们研究的是具有两类独立风险:一个是泊松过程,另一个是复合更新过程,索赔时间间隔服从Erlang(2)分布,得到了两类索赔分布为K。族分布时的显式结果。Li和Lu(2005)研究了包含两个独立保险风险:一个是泊松过程,一个是广义Erlang(2)过程构成的风险模型的期望折现罚函数。S。Chadjiconstantinidis和A。D。Papaioannou(2009)再次研究了这个风险模型,证明Gerber-Shiu函数满足某个瑕更新方程,在经典保险风险模型中,总是假设净利率为零、聚合索赔没有折现值,但是现实中利息还可用来再投资,且聚合索赔的折现率往往是非零的,而且随索赔的不同而有所波动。正如Jang(2004)指出的,事实上利率零与非零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与经典模型相对,近来许多学者开发研究了非零净利率下的破产问题和聚合索赔问题。F。Delbaen和J。Haezendonck(1987)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如利息和通货膨胀对经典风险盈余过程的影响。RuiM。R。Cardoso和HowardR。Waters(2003)研究用常数利息力作用于经典保险盈余过程,提出用离散时间马尔可夫(Markov)链估计风险过程的有限时间破产概率的数值算法,基于所提出的方法,得到了相应有限时间破产概率的上限和下限。Yuen等(2007)等研究了带有利率及常数分红界的经典盈余过程。在常数利率下,推导出了Gerber-Shiu期望折现罚函数的积微分方程。应用Lin,Willmot和Drekic(2003)的思想,得到了积分差分方程的解。对一些特殊指数索赔情况,对Gerber-Shiu期望折现罚函数能得到封闭形式表达式,最后将积分差分方程推广到带有随机返还投资组合的盈余情况。YiLu和ShuanmingLi(2009)研究了带有分红限的马尔可夫体制转换风险模型。考虑的是泊松索赔到达率与索赔额分布由一个潜在的马尔可夫跳过程驱动下的马尔可夫风险模型,采用与Liu等(2006)相同的方法,得出了Gerber-Shiu折现罚函数与破产前分红给付的矩相一致的结论,将带有分红策略的经典风险模型的结果应用到该模型,给出了该模型下积分一微分方程系统的矩阵形式并得出这一形式的解析解。Wu等(2005)得出了带常利率的经典风险过程的三个精算特征变量:破产时间、破产前瞬时盈余与破产时亏损额的联合分布。Delbaen和Haezendonck(1987)与Willmot(1989)等分析了复合泊松净保费的折现聚合索赔。Leveille和Garrido(2001)导出了一个聚合索赔的一二阶矩的分析表达式。Jang(2004)用冲击噪声过程得到了折现聚合索赔分布的拉普拉斯变换。这些作者考虑的折现聚合索赔通常在下述假设条件下:首先,索赔发生服从一个泊松过程:其次,索赔形成一个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最后,索赔额与索赔发生时间点独立。
  BaraKim和Hwa-SungKim(2007)将金融环境引入风险模型,在较弱条件下得到折现聚合索赔的一阶、二阶矩的显式表达式。第一,他们假设索赔的到达可以相关,第二,索赔额也可以相关,第三,索赔额与到达时间点允许相依,大多数文献涉及的是连续时间零或非零净利率保险风险模型下的聚合索赔。然而,研究金融风险环境下索赔、索赔次数过程、索赔发生时间点等多变量相关情况,尤其是离散时间带有随机利率的保险模型还不多见,特别地,离散框架下带随机利率的风险模型的优点是随机利率的弹性性质。在上述文献及其研究成果中,未发现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详细研究,尤其是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数学建模的系统研究。从文献的缺陷与不足出发,在本书中考虑到在文献应用于风险研究的一些方法和自然灾害风险自身的特点,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研究了其矩特征。本书将就这些问题,尤其是离散框架下情形,加以研究,将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引入地震风险模型,并对地震风险模型的一些数字特征加以详细研究。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地球脉动:气候变迁下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图书简介。 地球脉动:气候变迁下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 导言:静默的告别与迫在眉睫的危机 地球,这颗孕育了万千生命的蓝色星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大气成分和气候模式。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沿袭旧有的发展轨迹,任由生态系统的平衡被彻底打破;还是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动寻求一条与地球脉动和谐共存的可持续之路? 《地球脉动:气候变迁下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并非一部单纯的科学报告,而是一次对我们共同家园现状的深度剖析与未来预警。本书聚焦于气候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从微观的微生物群落到宏观的全球洋流——所造成的复杂、连锁反应,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变化如何直接或间接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结构、经济模式乃至文化认同之中。 第一部分:地球系统的深层调温——气候变化的物理学与生物学后果 本部分将详尽阐述驱动当前气候变暖的核心机制,并侧重于气候变化在自然界中引发的、往往被忽视的次生效应。 第一章:大气能量的失衡与反馈回路 本章追溯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历史轨迹,详细解析了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气体的辐射强迫效应。重点在于阐述“气候反馈回路”的危险性:例如,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出大量甲烷,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形成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我们不仅讨论了平均气温的升高,更深入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暴雨强度增加)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这些是气候系统能量失衡最直观的体现。 第二章:海洋的沉默负担——酸化、升温与生物泵的衰竭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成,是调节全球气候的巨大“碳汇”和“热库”。本章将分析海洋吸收过量二氧化碳后发生的化学变化——海洋酸化如何威胁到钙化生物(如珊瑚礁、浮游生物和贝类)的生存。同时,海水温度的持续升高正在改变全球的海洋环流模式,特别是影响深海热盐环流,这将对区域气候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还将探讨珊瑚白化事件的生态灾难性后果及其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数百万物种的灭绝风险。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危机与栖息地的重塑 气候变化是当前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章探讨了物种的“气候不匹配”现象:植物开花、昆虫孵化与迁徙鸟类到达的时间窗口错位,导致食物链断裂。书中详述了高山生态系统、极地苔原和热带雨林在气温和降水模式改变下面临的“迁移压力”和“收缩困境”。我们尤其关注那些演化速度慢、适应性差的旗舰物种,及其对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如授粉、水土保持)的连锁影响。 第二部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与适应性挑战 气候危机不再是遥远的科学预测,而是正在重塑人类社会基础设施、经济稳定乃至地缘政治格局的现实力量。 第四章:水资源的重构——从干旱胁迫到洪水风险 气候变化对全球水循环产生了极端影响。本书细致分析了冰川和雪盖消融对依赖季节性融水灌溉和饮用的下游社区(如亚洲的恒河、印度河下游地区)的长期生存威胁。同时,强降水事件的增加使得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城市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日益凸显。本章提出了基于流域尺度的综合水资源管理新范式,以应对水资源分配的极端化趋势。 第五章:农业韧性与粮食安全的重估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直接的领域之一。作物产量对温度和降水的敏感性,使得传统耕作区面临“南移”或“高海拔转移”的压力。本书评估了极端高温对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生理机能的冲击,以及病虫害因气候变暖而向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地区扩散的趋势。我们探讨了耐旱作物品种的研发、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及在资源受限地区建立区域性粮食储备系统的必要性。 第六章:气候移民与社会公平的伦理困境 气候变化是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新兴驱动因素。从海平面上升威胁的低洼岛国居民,到因土地退化而失去生计的内陆农民,气候危机正在制造新的“气候难民”。本章深入讨论了接纳国的社会包容性、国际法对气候移民的保护不足,以及国家内部在气候冲击面前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放大效应。面对资源稀缺和环境压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避免冲突,成为本世纪重大的伦理考题。 第三部分:重塑未来——韧性、创新与系统转型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解决之道,强调技术创新必须与深层的社会、经济和政策转型相结合,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具有韧性的未来。 第七章: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与创新路径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全球能源转型的进度与挑战。我们详细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潜力与局限性,特别是电网的稳定性与储能技术的瓶颈。同时,书中探讨了能源效率提升、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的现实应用前景,并强调了构建去中心化、智能化的区域能源系统的必要性,以增强系统对极端天气冲击的抵抗力。 第八章:城市韧性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城市规划者必须从“灰色基础设施”转向“绿色韧性”。本章重点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例如利用湿地恢复来吸收洪水、利用城市绿地来缓解热岛效应、以及生态廊道的保护来增强生物多样性。这些方案不仅具有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还能同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结语:代际责任与行动的紧迫性 气候变化是一场跨越代际的考验。本书的总结部分呼吁读者超越短期利益的考量,认识到当前决策对未来几代人生存环境的决定性影响。真正的“地球脉动”应当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节律的协同共振,而非对抗性的消耗。只有通过跨学科的深度合作、全球治理的协同努力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才能确保地球的健康与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荣。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气候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视角。 详实案例分析: 引入了全球多个典型案例(如孟加拉国的河流三角洲、地中海的干旱区、北极圈的原住民社区)进行深度解读。 聚焦韧性: 强调从“减缓”到“适应”再到“系统韧性”的思维升级。 面向实践: 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导者和关注未来的公民提供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和可操作的战略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量化看不见的危险”这个话题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在探讨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热浪)的风险模型时,作者的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灾害的严重性,而是着重于模型如何捕捉这些事件的复杂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卫星遥感信息以及历史气候记录,来构建能够预测极端天气发生概率、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的模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应用进行了区分。例如,短期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未来几天的极端高温,以便采取紧急应对措施;而长期模型则可以为制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书中还探讨了模型在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影响,比如,在假设全球气温升高一定幅度时,极端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会如何变化。这种前瞻性的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模型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眼前的危机,更能为我们的未来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清晰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窥见风险分析的魅力。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引人入胜,虽然它探讨的是“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分析”这一相对严肃的主题,但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在介绍洪水风险模型时,我被书中描绘的生动场景所打动。作者没有枯燥地罗列数据和公式,而是通过讲述一个虚构的沿河城市,如何根据不同的降雨强度和河流流量,预测洪水可能淹没的范围,以及对居民房屋、基础设施造成的潜在损失。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模型在灾前预警和灾后重建规划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模拟不同撤离路线的效率,来优化应急响应方案,或者如何利用模型评估修复不同类型基础设施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风险模型并非冷冰冰的计算,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它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理解灾害的规律,又能在微观层面指导具体的应对措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守护人类家园过程中的巨大价值,也让我对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就是一场关于“未雨绸缪”的智慧盛宴。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书中对各种自然灾害风险模型进行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预防胜于治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关于火山爆发风险模型的章节,我被作者描绘的精细化预测所震撼。书中详细介绍了地震监测、地表形变测量、气体释放分析等多种监测手段,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输入到复杂的数学模型中,来预测火山喷发的可能性、规模和可能的熔岩流路径。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模型在短期预警和长期风险评估上的侧重点,以及如何结合历史数据和地质活动规律,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人类如何与地球的自然力量共存的深刻反思。读完这部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科学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和分析风险,是规避风险的第一步,而科学的模型分析,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我爱不释手,虽然我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分析这个领域并非专业人士,但作者的文字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原本听起来高深莫测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风险模型进行案例分析的部分。比如,在讲解地震风险模型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不同地域的地震频发记录和地质构造特点,还深入剖析了不同模型在预测震源深度、震级以及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海啸、山体滑坡)等方面的优势与局限。阅读这部分时,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模拟的地震发生过程,对潜在的破坏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模型参数的选取、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模型验证的科学性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风险模型是如何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上的。即使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工具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购买这本书时,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分析”这个概念是有些畏惧的,觉得可能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然而,真正翻开书页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使得我对复杂的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在分析台风风险模型的部分,作者从台风的生成机制、路径预测、风力强度以及可能带来的暴雨和风暴潮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构建模型所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模型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模型预测的局限性,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哪些因素会对模型产生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多次模拟和敏感性分析来量化这种不确定性。这种对科学严谨性的坚持,让我对书中提供的信息更加信服。此外,书中还触及了模型在保险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让我看到风险模型在实际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管理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