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集:红楼风俗谭

邓云乡集:红楼风俗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云乡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风俗
  • 清代
  • 文化
  • 文学
  • 民俗
  • 邓云乡
  • 古典小说
  • 脂砚斋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378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邓云乡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2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细致解读《红楼梦》风俗, 其中“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再现康乾年间旧俗。

内容简介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邓云乡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风俗说起,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

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目录

过年·忙年·年事

新正欢情

元宵·家宴

花灯种种

蜡烛·太平花

灯谜

听戏·小戏

戏班·串戏

斗牌·赌博

生活礼节

送礼·名帖

称谓

连宗·拜把子·送份子

鹿肉

“茄鲞”试诠

吃槟榔

“乌庄头账单”补充

葫芦条儿·山药糕·燕窝

服装真与假

戏剧化·生活感

常服与官服

服装种种变化

明清服饰差别点滴

头饰冠履

贵妃服饰·丫头打扮

宫制与宫花

荷包漫话

眼镜谈趣

香·熏香·熏笼

香料铺

红楼道士

贾敬服砂

清虚观打醮

《太上感应篇》

道婆·魔法·拍花

宝玉的学问

私塾教育之一

私塾教育之二

曹雪芹·八股文

黛玉教诗

香菱学诗

探春、贾芸二信

林如海和“盐政”

得官·官品·诰命

捐官种种

龙禁尉·侍卫

长随到门子

太监种种

古董行贸易

假古董

真古董

古董陈设艺术

女红·刺绣

工艺制品

“大观”意境

水趣点滴

江南风俗·京都“南风”

后记

附录

 原版序言·陈从周

精彩书摘

  元宵 家宴

  

  说到元宵佳节,这里另列一个题目来说。这是很古老的风俗了。关于元宵,古人有个现成的成语,叫作“金吾不禁”,出自《西都杂记》。文云:

  西都京市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

  这是很古老的记载,“执金吾”是汉武帝太初年间官名。正月十五前后各一日,包括十四和十六,即后代所说的灯节三天。太初元年是公元前一○四年,距今足有两千八十多年了。那时正月十五就弛禁三天,让人们自由地欢乐,大有西方“狂欢节”的味道。可见正月十五作为一个欢乐的节日,多么源远流长了。当然,汉代“金吾不禁”时,是否也“调龙灯、耍十五”,等等,那就不得其详了。想来一定也是很热闹的,不然皇帝又何必敕令“金吾弛禁”呢?

  正因为在我国风俗史中,这个欢乐的节日是十分古老的,所以在历代的诗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写到元宵的作品也特别多,内容也特别丰富。《红楼梦》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书,自然也要用重彩描绘元宵气氛了。这就是五十三回和五十四回所写的丰富内容,这两回书写宁、荣二府过年的全过程,但从文字比重上来讲,写过年只占了半回书,而写元宵则占了一回半书。从气氛上讲,正掌握了恰到好处的尺度。写过年,重在礼仪,各项礼数,头头是道;写元宵,重在欢乐,各种欢乐,尽量发挥,绘声绘影。

  不过《红楼梦》所写元宵,与历代数不清的文学作品中所写元宵,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即别的文学作品中,写到元宵,不外是灯市、鳌山、天街、明月等等,都是街上的热闹,出游看灯的热闹。宋代著名“元宵词”中所写:如“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又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及易安居士名句:“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所描绘的都是盛装灯市夜游的欢乐。而《红楼梦》却别树一帜,不写天街灯市的火树银花、摩肩接毂;专写荣国府中元宵夜宴,花团锦绣,欢歌笑语。这自然有其特殊的风格和原因,这正因为荣国府这样的豪门贵戚之家,还不同于一般的官宦富有之家。它本身是特殊的。况且曹雪芹还有意专写府内、园内,而避免写府外、园外街市社会上的种种情况,偶然带到,也只略写,简单几笔,交待过去便算了,这种意图,看得很明显。因此写元宵也是如此。这令人想起明代刘士骥的《元宵行》,其中有几句道:

  长安城头明月吐,长安城里喧箫鼓。正是太平全盛时,共欣佳节逢三五。三五良辰春色浓,金吾不禁九关通。……狭路肩摩人似蚁,交衢毂击马如龙。肩摩毂击争驰骤,一天烟雾沾双袖。梵宇鲸钟响未残,酒垆鸳盏香初透。此日嬉游卸玉鞍,此时谈笑催银漏。谈笑嬉游乐事频,千门儿女闹芳辰。何处不歌落梅曲,何家不赛紫姑神?别有豪华五侯宅,锵玉铿金开绮席。绛蜡辉连十二栏,瑶尊香扑三千客。座上蒙茸集翠裘,灯前宛转涂黄额。……

  《红楼梦》所写,就是诗中所说的“别有豪华五侯宅”。社会上节日气氛再浓,再热闹,那还只是一般人的欢乐,而“别有”则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场面。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有几句道:

  贾赦到家中,和众门客赏灯吃酒,笙歌聒耳,锦绣盈眸,其取乐与这里不同。

  曹雪芹写《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上来先提纲挈领写道:“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接着便是“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花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然后按照陈设、席位、灯彩等写下去,结一句“当下人虽不全,在家庭小宴,也算热闹的”。

  元宵风俗首先重在灯,重在烟火,宴席是寻欢作乐必备者,没有饿着肚子单玩不吃的道理。不过任何游乐欢会,都离不开吃的。所以说“开家宴”目的还不在吃,而只在节日的游乐。宴席之外,是戏,按照旧时的说法,是堂会戏。而堂会戏过生日、祝嘏称觞照样也唱,所以也非元宵特有。因之《红楼梦》所写荣国府元宵夜宴,从风俗上讲,灯和烟火是特定的,同样过元宵、同样摆酒席,风光便各不同。“别有豪华五侯宅”的豪门贵戚之家,便不同于一般富有人家宴席。作者先在“每席傍边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等等文字中细写陈设,来显示其豪华气派。

  “炉瓶三事”是北京当年特定术语,指香炉、香盒、箸瓶。细说甚繁,见赵汝珍《古玩指南》。这里特别显示岁时风光的,不是焚烧御赐百合官香的全套工具,而是各色旧窑小瓶中插瓶的“岁寒三友”和“玉堂富贵”等鲜花。“岁寒三友”是松枝、竹枝、折枝梅花,“玉堂富贵”是折枝牡丹或芍药。这是最能显示豪富贵戚之家岁朝气氛的清供。松枝、竹枝、梅花等一般人尚能想象,也容易办到。元宵看牡丹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不过这是真实的。刘同人《帝京景物略》记云:

  草桥惟冬花支尽三季之种,坯土窑藏之,蕴火坑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

  康熙时汪由敦《松泉诗文集》诗注中说:“京师灯市已有牡丹。”清末《光绪顺天府志》云:

  今京师唐花有牡丹,岁籥将新,取以进御,士大夫或取饰庭中。及相馈送,有不惜费中人之产者。

  由明末经康熙,直到光绪年间,在北京宫廷之内,贵戚之家,都能在岁朝之际,以牡丹为清供,这自然可以把《红楼梦》时代包括在内了。那么为什么说“玉堂富贵”就是牡丹花呢?这本是旧时代很普通的吉庆辞令,现在则也要稍作解释。“玉堂”一指皇宫内苑,宋玉《风赋》:“徜徉乎中庭,北上玉堂。”二指翰林院官署。“玉堂富贵”用前义,如“玉堂清品”,便用后义了。“富贵”是富贵花,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因此说明:“玉堂富贵”就是牡丹花。不说松、竹、梅,而说“岁寒三友”,不说折枝牡丹,而说“玉堂富贵”,一是为讨岁时吉庆的口彩,二是入谱、入品。不是随意插上一枝花点缀一下。

  “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纱透绣花草诗字的缨络”;后面又有一句:“设着高架缨络。”前面一句,“脂本”作:“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按,“璎珞”也作“缨珞”,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本来自印度,梵文音“枳由罗”,是佛教中佛像或莲座上的装饰品。一是挂在项颈上的,由珠玉宝石连缀而成;一是挂在佛教莲座上的,由彩绣锦锻、流苏连缀而成。如《法华经普门品》云:“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梁简文帝《菩提树颂》云:“十千缨络,悬空下垂。”前者是说解下项颈的珠宝璎珞给人,后者则是称颂菩提树下垂的美丽样子,释迦在菩提树下成佛,因而佛座上也以丝绣之联缀下垂缨络以示华瞻庄严。其制其义,均如华鬘。进而作为华贵陈设的装饰品。《红楼梦》中所说的,是在雕镂的紫檀架上悬挂的丝绣缨络,一般似应写作“纟”字旁,而不作“玉”字旁。是摆在几案上的类似小插屏的装饰工艺品。按,朱启钤《丝绣笔记》所引清代《东朝崇养录》载乾隆时宫中部分绣品,有刺绣花灯、围屏、插册、插屏、屏、绣墩、坐褥、袍褂等等,而无缨络、荷包等。载有“紫垣拱瑞紫檀绣花卉宝座一张、璇极顺和紫檀绣花卉宝座一张”,以上二样,或者是类似的东西,或者是一物二名。现在参观故宫博物院,这种紫檀架璎珞实物,还能见到。

  写元宵家宴,先写花厅上陈设,显示了气派,烘托出气氛,这是活用了“笙歌归别院,灯火下楼台”的手法。在这回书后,“有正本”有总批云:

  叙元宵一宴,却不叙酒何以清,菜何以馨,客何以盛,令何以行,先于香茗古玩上煊染,几榻坐次上铺叙,隐隐为下回张本,有无限含蓄,超迈獭祭者百倍。

  这评语是十分中肯的。

前言/序言

  原版序言

  陈从周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人们以为小说是最浅近易读的书,又有什么了不起,还要来读参考书作辅导。其实像我这样也可算是个所谓高级知识分子,但我不敢讲我能全部读懂《红楼梦》,老实说还是一知半解,外行人中称内行,自欺欺人罢了。小说中往往牵涉到当时的风俗人情,随着历史的跹踡,很多小说中说的,如今都瞠目无所对了。这样去读,不能深入,所得自亦无几了。

  我是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我的父辈皆经过前清末期,因此儿时还曾接触到一些古旧的风俗习惯,如今老去,也渐淡忘了。不过还可以回忆得起来,但未能如吾友云乡兄那么有系统,有根据。他是老北京,而且又如宗懔之爱岁时,元老之梦华胥,一意留心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他的新著《红楼风俗谭》,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太上感应”、“八股”陈腔,道士弄鬼、红袖熏香,茄鲞鹿肉、荷包槟榔,至琐至细,无不包藏。而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听之忘倦,诚不愧为名家了。

  我近来懒得上北京,人家问我什么理由,我说“没有北京味了”!再下去历史名城要变成洋化名城了。崇楼大厦所在地,基地都是凭吊旧时名胜的遗址;有些更是渺无可踪迹了。自然也包括旧时服饰、风俗、习惯等等,差不多已扫光了。文物商店都接待的是外国人,想逛逛冷摊,像鲁迅先生当年那样,觅两样“断烂朝报”,也早已是不可能的了。真是既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目前有很多人读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我们绍兴的小同乡,亦不解当时的风土人情了。那么读《红楼梦》呢,仿佛痴人说梦,梦亦无凭。如果《红楼梦》再传数百年,那真要如汉儒释经,转多穿凿了。云乡兄有心人也,且亦具备条件,能为此书作“风俗谭”,实曹氏功臣矣。此仅一端而已,另尚有可说者,云乡能以《红楼梦》作对象,详记有清康雍、乾嘉之际风俗,正史所未及者,云乡有之,言其为史笔亦可也。

  如今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太多了,有些洋洋大著,我只有望洋兴叹,因为我尚未读懂原书,怎能明白评述呢?此书却能老老实实,为读者做了大量诠释工作。更可贵者,类书中查不到的,这里有大量的活材料,不能不使我拜倒。从这本《红楼风俗谭》中,可以看到如何脚踏实地地治学,以及一位学者不事浮夸的真正的治学态度。云乡是书,不啻为有些读《红楼梦》者扫盲。那么,我是这些人中第一个开眼读《红楼梦》的人了。愿以管见所及,为爱读《红楼梦》而又对其历史具体事物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之。

  丙寅夏初于同济大学建筑系


《红楼风俗谭》 作者:邓云乡 内容简介 《红楼风俗谭》并非一部简单的红楼梦解读,更非流于表面的考据。邓云乡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从字里行间引出,沉浸于曹雪芹笔下那个繁华却又衰败的贾府,深入探究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清代社会风俗、民情百态以及人情世故。本书不以故事情节为重,不拘泥于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是另辟蹊径,将目光聚焦于“风俗”二字,通过对《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娱乐消遣、社交礼仪、宗教信仰乃至于市井俚语、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进行条分缕析的解读,展现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清代社会生活画卷。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细节”的力量。邓云乡先生深知,《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不仅在于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思想,更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这些细节,正是构成社会风俗的肌理。例如,书中对贾府上下人物的衣着服饰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更反映了当时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穿着规范和审美情趣;对饮食起居的描摹,从一日三餐的精致菜肴,到宴饮时的繁复礼数,再到日常生活的起居习惯,都折射出贵族家庭的奢靡与讲究,同时也透露出当时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以及饮食文化的演变;对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的描绘,更是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的观念、家族的传承、孝道的实践以及对生死的态度一一呈现。 邓云乡先生并非孤立地看待这些风俗,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他广泛参考了明清时期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史书、笔记、地方志、小说戏曲、诗词歌赋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对《红楼梦》中的风俗进行解读和考证。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生动性和趣味性。 本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人情”的洞察。风俗的背后,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邓云乡先生在解读风俗的同时,也深入剖析了这些风俗中所蕴含的人情世故。例如,贾府中的各种宴请、送礼、走访等社交活动,表面上是礼仪的体现,实则充斥着人情往来的复杂与微妙,权力、利益、恩怨、情谊,在这些风俗的运作中交织纠缠,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性图谱。他对家族内部的尊卑有序、等级森严,对亲朋好友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利用,对奴仆婢女的卑微命运、无奈挣扎,都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 《红楼风俗谭》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雅俗共赏。邓云乡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笔法老辣,既有文人的风雅,又不失通俗的晓畅。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风俗概念具象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书中穿插着不少引人入胜的掌故、逸闻,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而非枯燥的学术论证。 本书的内容涵盖广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说: 一、衣冠之美与时代风尚: 书中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从贾宝玉身上穿着的“海龙皮领子的金云锦织的鹤氅”,到林黛玉的“素白绫子裙”,再到王熙凤的“葱绿遍地绣花裙”,这些服饰不仅仅是物质的展现,更是身份、地位、性格以及品味的象征。邓云乡先生会考证这些服饰的材质、款式、颜色在当时的流行趋势,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以及不同场合(如节日庆典、日常起居、宴请宾客)下的着装规范。例如,他可能会详细解释“云锦”的制作工艺和价值,以及“金线”、“银线”在服饰上的使用代表着怎样的富贵;探讨女性服饰的层叠、飘逸、色彩搭配如何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以及与外国服饰文化可能存在的交流痕迹。此外,还会涉及发饰、鞋履、佩饰等细节,勾勒出当时人们对外在形象的重视程度。 二、饮食之乐与生活百味: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风俗最直接的体现。《红楼梦》中大量关于饮食的描写,是研究清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素材。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描写背后的含义。从贾府盛大的宴席,到日常的茶点,再到仆人粗茶淡饭的对比,都能看出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邓云乡先生会尝试复原菜肴的制作方法,考证食材的来源,分析菜肴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技巧。例如,书中提到的“茄鲞”、“糟鹅掌”等,究竟是怎样的美味?“牛乳蒸羊酪”、“藕粉桂花糖蒸栗子粉”等甜点又是如何制作?这些细致的描述,不仅展现了曹雪芹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把握,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贵族饮食文化的一扇窗口。同时,本书还会探讨当时的饮酒文化、茶文化,以及各种节令食品的意义,例如过年时的饺子、元宵,端午节的粽子等。 三、居宅之雅与礼仪之循: 居住环境是社会风貌的缩影。《红楼梦》对贾府建筑的描写,如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不仅展现了园林艺术的精妙,也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布局以及家居陈设的讲究。邓云乡先生会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这些庭院的设计理念,例如“叠石疏泉”、“花木繁盛”等如何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同时,本书还会关注家具的材质、造型,器皿的精美程度,以及室内装饰的品味,例如字画、古董、香炉、屏风等,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氛围。更重要的是,书中会探讨这些居住环境所承载的礼仪文化,例如待客之道、尊卑有序的座位安排、以及不同房间的功能划分。 四、婚丧嫁娶与生命礼俗: 人生大事,往往是社会风俗最集中的体现。《红楼梦》中对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感情纠葛,以及对贾府长辈婚事安排的描写,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本书将深入探讨当时的婚姻制度,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以及“男婚女嫁”背后的经济和社会考量。同时,书中还会解读聘礼、嫁妆的意义,以及婚礼仪式的复杂性。在丧葬方面,对贾母、秦可卿等人的葬礼描写,将揭示当时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以及丧葬习俗的繁复与讲究,包括守孝、祭祀、坟墓的形制等。这些关于生命礼俗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社会规范,也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寄托和对祖先的尊重。 五、节庆祭祀与精神寄托: 《红楼梦》中的大小节庆,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本书会详细介绍这些节庆的由来、习俗,以及在贾府中所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例如,元宵节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赏菊等。这些节庆不仅是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时刻,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族团聚的渴望。同时,本书还会探讨当时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例如对神灵的祭拜、对鬼神的敬畏等,它们如何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六、娱乐消遣与市井百态: 在等级森严的贵族生活之外,《红楼梦》也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娱乐消遣方式,以及底层社会的市井生活。本书会解读如听戏、赏画、下棋、猜灯谜、作诗填词等贵族阶层的娱乐活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交流的载体。同时,还会关注扑蝶、郊游、逛街等活动,从中窥探当时的休闲方式。此外,本书还可能触及一些市井的习俗,如说书、唱曲、街头小贩的叫卖声,以及当时的赌博、狎妓等不良风气,它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 七、语言文字与文化符号: 《红楼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风俗的载体。本书会关注书中出现的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词汇,它们如何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例如,一些形容词、动词的使用,一些对话的语气和表达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邓云乡先生可能还会解读书中一些隐晦的典故、诗词的意境,以及它们在风俗解读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红楼风俗谭》是一部立足于《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却又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评论,将读者带入清代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式的读物。它通过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娱乐消遣、社交礼仪等方方面面的细致解读,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人情世故的复杂与微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不仅是红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更是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它将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红楼梦》,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带着一股油墨的清香,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封面烫金的字体古朴典雅,配色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阅读器永远无法比拟的。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间距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页的裁切也相当精致,边角平整,看得出印刷厂的用心。更不用说,一些重要的章节开头还配有精美的插图,那些细腻的线条和考究的构图,更是为这部著作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让人在文字的海洋中得以片刻的休憩和欣赏。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它所采用的纸张类型和装订工艺,这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着实令人敬佩。每次翻开它,那种仪式感油然而生,仿佛要郑重对待其中蕴含的每一丝智慧与见解。

评分

阅读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过往生活图景的追忆和向往。那些被现代化进程逐渐冲淡的场景、被遗忘的邻里互动模式、那些充满了仪式感的四季更迭,都被作者的文字重新激活了。读到某些描述时,我甚至能“听见”那时的市井喧嚣,仿佛能闻到过去生活里特有的气味。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对当下生活中的一些浮躁有了新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不要轻易丢弃那些沉淀在生活细微之处的人文价值和情感联结。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化记录,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现代生活、回归本真的文化视角,是一种对传统生活智慧的温柔致敬,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常读常新。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便觉其妙,作者的笔触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却又暗藏着深厚的学养与洞察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描摹得栩栩如生,充满人情味。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娓娓道来,如老友闲谈,让人放松身心;时而逻辑缜密,层层递进,引人深思,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习俗时,那种游刃有余的驾轻就熟。他从不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的口吻来阐述观点,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亲切可感。读到精彩之处,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譬喻和反差,来突出他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这种表达的艺术性,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充满了趣味和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所展现出来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简直令人咋舌。它绝非是走马观花式的泛泛而谈,而是浸润了作者多年心血的研究成果。我能感受到,为了写成这样一部作品,作者必然是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并付诸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每当书中提及某个习俗或物件的起源与演变时,作者总能旁征博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印证和比较,使得论证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实有力。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深入的民间考察相结合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过去从未留意过的细节,经由作者的解读,立刻变得鲜活和重要起来。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治学精神的感染,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它并非是那种生硬的知识堆砌,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园林设计师,步步皆景,曲径通幽。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前一个议题的收束,恰好为下一个章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让人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平衡宏大叙事与微观审视。他既能从整体上勾勒出时代的脉络和风俗的全貌,又能够在关键的节点,精准地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物件、某一个特定的仪式,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将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对比,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层次感。我个人非常喜欢它章节标题的设计,既点明了主旨,又不失文采,每一次翻到新的一章,都像是在揭开一个精心准备的谜题,充满了期待感和探索欲。

评分

文学作品在于细节,否则无法体会出更鲜活的韵味,这本书很合适。

评分

京东物流神速,包装很好,东西质量也有保障,售后服务也很棒。

评分

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细致解读《红楼梦》风俗, 其中“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再现康乾年间旧俗。

评分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评分

送的很快,包装也很厚实

评分

搞活动买的,挺好看,文字朴实生动

评分

众多书中尤爱红楼梦,邓老的《红楼风俗谭》以及《红楼梦忆》等作为研读红楼梦的辅助工具再好不过,学者对于红楼里极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令人无不艳羡其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此书读来亦颇有趣味

评分

众多书中尤爱红楼梦,邓老的《红楼风俗谭》以及《红楼梦忆》等作为研读红楼梦的辅助工具再好不过,学者对于红楼里极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令人无不艳羡其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此书读来亦颇有趣味

评分

我近来懒得上北京,人家问我什么理由,我说“没有北京味了”!再下去历史名城要变成洋化名城了。崇楼大厦所在地,基地都是凭吊旧时名胜的遗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