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文集(套装全3卷)

茨威格文集(套装全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茨威格 著,张玉书 译
图书标签:
  • 茨威格
  • 文学
  • 经典
  • 传记
  • 小说
  • 历史
  • 欧洲文学
  • 人文社科
  • 外国文学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5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421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茨威格的创作因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才能深受世人喜爱,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分析见长。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S。费希尔出版社开始重印茨威格作品;90年代,美国普希金出版社、赫斯珀洛斯出版社、纽约书评等相继重印其作品,使世人得以再次阅读这些在法西斯上台前曾风靡世界的出色作品。

内容简介

  

  文集精选茨威格不同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尤其侧重作者艺术成就高、受读者喜爱的中短篇小说。第一卷包括《夜色朦胧》《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篇;第二卷包括《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以及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约瑟夫·富歇的传记;第三卷为其生前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茨威格对叙事艺术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茨威格继承了德语文学的优秀传统,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分析,热情的心灵描摹,具有想象瑰奇、情节跌宕、语言优美、诗意浓郁的艺术特征,从而征服了世界各国无数的读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茨威格出身维也纳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还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就前往法国、比利时游学。在比利时认识了现代派著名诗人维尔哈仑,在巴黎结交了在法国文坛享有盛名的罗曼·罗兰,后来又通过罗曼·罗兰结识了高尔基,通过书信往来结识了弗洛伊德并深受影响。创作诗歌、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创作反战的小说、剧本。上世纪20、30年代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蜚声世界文坛,1934年流亡英国,1940年经美国流亡巴西。在此期间创作反对暴力,反对专政,反对纳粹的小说传记和自传《昨日世界》。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目录

第一卷: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一)
译序:关于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普拉特尔的春天
十字勋章
贵妇失宠
夏日小故事
家庭女教师
夜色朦胧
火烧火燎的秘密
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
马来狂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女人和大地
看不见的珍藏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第二卷: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二)
感情的混乱
里昂的婚礼
无形的压力
象棋的故事
偿还旧债
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前 言
一 青云直上
二 里昂的刽子手
三 与罗伯斯庇尔的斗争
四 督政府和执政府的部长
五 皇帝的大臣
六 反对皇帝的斗争
七 并非自愿的插曲
八 和拿破仑的最后斗争
九 下野沦亡
关于富歇的传记

第三卷:
导 言
心灵的焦灼
……

前言/序言

  译序:关于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个才气横溢的抒情诗人,接着又以剧作引人注目。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作为作家,茨威格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全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当时初次接触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就是深刻的典范。茨威格深思了。
  茨威格本来踌躇满志,这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惯有的心情。但是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杰作,找出差距。他还太稚嫩,太肤浅,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一本几乎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并且下定决心,先不忙着写作,而是听从德默尔的忠告,先通过翻译向名家学习,再从事写作,尤其不要贸贸然动手写长篇。
  他似乎陷入一个写作的危机,实际上他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他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自己过去的作品。他赢得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可以不带偏见相当客观地评论自己的作品,就像评论别人的创作一样。他花了三年时间,在集中精力从事翻译的同时,深入生活,学习写作,创作了他最初的中短篇小说。
  他的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并不意味着突破。他的第一部诗剧《特西特斯》,尽管轰动一时,也只能视为这位才气横溢的青年作家一次成功的尝试。真正的突破是他的中短篇小说。本世纪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
  《夜色朦胧》是茨威格—九一一年发表的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的第一篇。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之中和一个神秘的少女度过了几个销魂荡魄的夜晚,而始终不知道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谁。他的三个表姐,还有其他女眷,都有可能,又都不可能。他探询、查考,终不得解。少女夜间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于迷惘。他一直把二表姐当作是那个默默不语和他共度良宵的仙女,把她供在心里,把纯真的爱奉献给她。为了看她一眼,他爬上她窗前的大树,最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这个爱的哑谜使他痛苦,也给他带来神秘的欢乐。可在他卧床养伤的时候,朦胧夜色中的女神飘然而至,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女神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二表姐,而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三表姐。他简直以为自己身在梦中,那是朦胧夜色之中产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梦。
  茨威格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夜色朦胧,万籁俱寂,馥郁的浓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没在黑夜之中的似锦繁花。泉水淙淙,树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园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夜,神秘莫测,清凉静谧,暑热消退,喧声尽逝。少年的心里可并不平静,青春在骚动,激情在翻腾。朦胧的渴望,无名的惘怅驱使他在林间徘徊,在树下踯躅。突然间一道白光,一缕轻纱,一片浮云,从天外飞来一个仙女,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像朦胧的夜色一样虚无缥缈,似真似幻,飘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回忆,怅然若失的怅惘。这意外的艳遇,销魂的时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汇成小说《夜色朦胧》的主旋律。
  一到白天,这阕浪漫主义的夜曲便戛然而止。现实中只有贵族小姐,上流社会的女子。她们全都娴雅端庄,神情高傲,态度凛然。这些冷若冰霜、稳重审慎的小姐当中竟会有一人和他共度销魂荡魄的夜晚,向他揭示爱情的秘密,让他痛饮人生欢娱的香醇醉人的玉液琼浆!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幽静的树林里,这位谜样的女主人公卸去了白天骄矜的面具,露出怀春少女的本来面目,渴望着爱情的欢乐,毫不忸怩作态。然而她毕竟还是这个阶层的特殊产物,即使在恋情正浓,最为销魂的瞬间,她也不忘保守秘密,绝不让少年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像精灵一样,出没于朦胧的夜色之中,来去飘忽,行踪诡秘,是娇羞?是顾虑?是视爱情为儿戏的习惯和本能?啊,这奇怪的变幻,白昼和黑夜,现实和虚幻,热烈和冷清,矫饰和纯真,像两个旋律交替出现,把这不谙世事的少年弄得目迷神眩。是他经历了一场幻梦,梦见仙女下凡,还是这些小姐善于装假,使人真伪莫辨?这扑朔迷离的昼夜变幻,给他欢乐,给他痛苦,使他意外地钟情,使他过早地失恋。如果说这也是伦勃朗光与影对照的技法,那么这个朦胧夜色中发生的迷人故事,则是为了衬托强光照射下白昼的现实生活业已失去纯真,变得虚伪矫饰。
  这离奇的故事说明上层社会奇怪的双重道德。这对于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个痛苦的洗礼。真相大白之后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骗,受到愚弄,他纯真的初恋被人戏耍。这意外的爱情经历和奇特的失恋之苦,给他留下苦涩的回味和难以磨灭的伤痕。他带着一条跌断后重新治愈的腿和一颗受伤后难以愈合的心离开了表姐,告别了少年时代,走进了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成年世界。
  一九二二年出版的小说集《马来狂人》,标志着茨威格的写作已达到了成熟期。这个集子收入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贰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情窦初开,暗恋着邻居青年作家R。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只求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也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社会的歧视、贫困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残。她一生念念不忘这段恋情,直到他俩爱情的结晶,由她独自抚养的儿子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之际,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记述了这则近乎荒诞却又真实,令人叹为观止的悲惨故事。这封几十页长的绝笔信,赚得多少多情读者的同情之泪,也激起许多争论和喟叹。这种无所企求、真挚无私、充满献身精神的爱,在肉欲横流金钱施虐的时代,更显得超凡脱俗、凄婉动人。一朵鲜花在隐蔽的角落无声无息地枯萎,只有这一叠素笺,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吹来一阵凄惨的冷风,带来已逝者的信息。大半个世纪过去,不少现代女性认为这种恋情荒诞,不少同样属于现代女性的读者认为她的感情可贵。大家觉得这个陌生女人不俗不凡,不把爱情视为商品,视为交换手段。她无所企求,无所畏惧,她追求的是理想的爱,是和这崇尚物质的时代相悖的爱。她表现出勇气、献身精神,在悲歌似的故事里有一股英雄气概。她敢于追求爱情,不惜为爱作出牺牲,敢于面对命运,向命运向社会挑战。她失败了,但并非失败者。
  难怪高尔基读了这篇小说不由得拍案叫绝,在给茨威格的信里,他写道,这篇小说“以其动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得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
  小说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便是如此。一九一二年七月,茨威格自己便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信上谈到四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她初次邂逅茨威格,并在前一天晚上和他再次相遇。这位女郎称赞他的诗作和他翻译的比利时现代派诗人维尔哈伦的作品,并且发表对于翻译的意见:“昨天我坐在你旁边,突然想到:一个人一辈子是否翻译……维尔哈伦,这并不是无所谓的事情。告诉我你翻译谁的作品,我就能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怎么翻译,也说明你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创作’,真是妙不可言啊!”
  这位陌生女人便是青年女作家弗里德里克·玛利亚·封·文特尼茨,茨威格后来的妻子。这封异乎寻常的来信引发了一段刻骨铭心缠绵激烈的恋情。外貌娇柔,内心坚强的弗里德里克清楚认识到,茨威格对于艺术创作表现出压倒一切的兴趣,全力以赴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而在情爱生活上则相当轻率。要他结束单身贵族的生活,放弃他恣情漫游的芳丛,又专心致志地从事著述并非易事。就在这对情侣双双堕入爱河,恋情正浓之时,巴黎在召唤他。一九一三年三月三日,茨威格抵达巴黎。几天之后,便开始了他那热火朝天的巴黎之恋。他的恋人玛赛尔,一位制作女帽的巧手,是个不幸的女人,备受丈夫的虐待,很快就委身于他。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销魂荡魄、激情如炽的时光。
  这炽烈的巴黎之恋并没有使他忘却维也纳的深情。他生活中挚爱的两个女人性格迥异。玛赛尔热情如火,弗里德里克温柔似水。一个奔放,一个含蓄。一个给他以感官上的极度欢乐,一个给他以心灵上的最高慰藉。这两个女人都毫无保留地向他献出自己的爱,她们在他的心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使得这个一向无忧无虑的上天的宠儿体验到强烈的思想斗争。他把这两个女性进行比较,发现玛赛尔和弗里德里克是多么相似,她们对待他的感情是严肃的,对他只怀着渴求奉献,不图回报的爱情。
  这样炽烈的恋情自然不可能戛然而止。五月五日,茨威格便收到玛赛尔从巴黎的医院里寄来的信。“一封没有责备的信,因而七倍的感人。我为远离而感到羞愧:这封信又提醒我回到感情中去。我第一次在我的回信里对她说了她所期待的、使她解脱的话。叫我在远方说话比在跟前说话要容易得多。我在极端羞愧和极端无耻之间摇摆。我在这方面趋向极端。”倘若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这巴黎恋曲还会响起几个缠绵悱恻的和弦。
  也许是这两段别具芳香的爱情汇成了他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爱情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们不难在小说的男主人公,作家R身上依稀看到茨威格的身影,一样多情,一样健忘,一样酷爱旅行,一样具有双重性格。这篇小说也许是他对他生活中出现的这两个对他报以真情的陌生女人的永久思念和对自己内心矛盾的诗意剖析。是否有些许自责?些许内疚?
  《马来狂人》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印度洋上的赤道之夜,郁闷炎热,令人窒息。船舷旁黑暗的角落里,有一个借酒浇愁的怪人。从他的嘴里,我们听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德国医生,由于偶然的过失,流落在亚洲热带丛林中苦熬岁月。突然有一位美丽的贵妇人奇迹似的闯入他的生活,求他帮她堕胎。他同意干这违法的事情,条件是:她必须委身于他。这个高傲的女人向他报以一声轻蔑的长笑,转身离去。他像马来狂人似的对她穷追不舍。
  这个生性高傲、宁死也不愿受辱的女人,不幸做了商人妇,内心苦闷,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幸怀孕,在求救时又不幸遇见了一个乘人之危的医生。于是她铤而走险,不惜冒生命危险,让一个无知的老妪为她堕胎,最后流血不止,悲惨地死去。弥留时,她并不追悔往事,也不惜一死,只怕死后名声受到玷污。
  医生发狂似的跟踪追去,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向她提供帮助。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促使这个女人出此下策,造成她的死亡,但是在她死后,他却成了她遗嘱的执行者,为捍卫她的名誉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以决死的态度迫使法医签署“暴病身亡”的验尸证明。然后放弃一切,乘上返回欧洲的海轮,暗中守护着她的灵柩。在她丈夫打算移棺上岸,以便开棺验尸的紧急关头,他从船上纵身下跳,和铜棺一起沉入海底,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自己在死者弥留时许下的诺言。这些行动虽然不能完全抹杀他过去的卑劣行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补赎前愆的诚意。
  在这篇小说里,茨威格不仅仅是要叙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而是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人的灵魂深处各种激情的波动。就是这些内心世界的惊涛骇浪造成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使得表面看来怪异荒诞的现象变得合情合理。茨威格不是用犀利的解剖刀和外科医生的客观冷静解剖人的灵魂,然后不动感情地写下病历和诊断书。作者在发掘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命运的时候,显然充满了同情。作者动情,作品动人。这是他的作品直扣心扉、引人共鸣的一大秘诀。
  茨威格的特色在于对心灵的挖掘。他把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这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芸芸众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静,外表平静。没有战乱,没有灾祸,没有使人大悲大喜的原因,然而内心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潮涨潮落,骚动不宁。内在的激情、愿望、冲动在翻腾。《马来狂人》中的那位男主人公,生活在丛林里,炎热的天气、单调的生活、难熬的孤寂,使得这位医生的心早就像一根绷紧的弦,潜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待到那位商人的妻子飘然而至,他内心的狂澜便再也控制不住,情节便以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惊人速度发展,一泻千里,直到悲剧的结尾。我们眼前只看见一个人在飞奔,骚动不宁的内心驱使他一往无前。他想救她,想帮助她,想阻止她跳进毁灭的深渊。可是她也在飞奔,她是在逃避这个对她不安好心的男人,她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在逃向死亡。小说的情节是平淡的。没有海啸台风,没有雷鸣电闪,没有隆隆炮声,没有人喊马嘶,然而在这两个人的心里,却是怒潮起伏,狂涛激荡。一个在奋力地追,一个在没命地逃。一个急于表白、急于道歉、急于警告,另一个在愤怒地谴责、厌恶地唾弃、恐惧地惊叫。而这一切都在无言之中进行。
  《家庭女教师》和《火烧火燎的秘密》是小说集《最初的经历》中的两篇小说,作者试图以孩子的眼光来窥看成年人世界。这一独特的视角使得维也纳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呈现出引人注目的色彩。家庭女教师在有钱人家里的地位仅仅高于仆人和女佣,是纨绔子弟猎取的对象,往往被男主人或小主人勾引,沦为情妇。事发之后,便被无情地逐出家门。两个天真单纯的小姐妹,亲眼目睹了她们亲爱的家庭女教师遭受这样的命运。她们感到胆战心惊。成年人的世界像密林一样阴森可怕。同样,《火烧火燎的秘密》中的小男孩也发现了一个使他震惊的秘密。他和母亲在饭店度假时结交的那个大朋友,原来在追求他的母亲。这个和蔼可亲的花花公子,利用这男孩接近孩子的母亲。等到这快到中年的妇女一旦坠入情网,这迟来的恋情立即迸发出强烈的火焰。孩子窥视了成年人的秘密,深感受到欺骗,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来挫败这骗子手的阴谋,救回他的母亲。这两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之间感情的互动,心理的变幻,力量悬殊的搏斗,使得这部作品悬念迭起,情节紧张。
  茨威格一向被人视为只善于描写香艳恋情,醉心风花雪月,从不关心政治。《十字勋章》等短篇小说可以证明这种论述的武断和荒谬。
  拿破仑一生东征西讨,所向无敌,战果辉煌。可是遇到人民战争,这位常胜将军依然受挫。因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又因为希特勒在一百三十年之后重蹈覆辙,拿破仑在一八一二年的侵俄战争广为人知。为人忽略的是拿破仑在这之前,在一八○八年还有一次失利的征战,那便是侵略西班牙遭到挫败。他麾下百战百胜的大军,遇到西班牙人民的顽强抵抗,终于无功而返。他的大哥约瑟夫被封为西班牙国王也未能坐稳他在马德里的宝座。《十字勋章》的背景便是这段历史。
  法国侵略军在一位上校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进西班牙某地。这批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的法军官兵苦于找不到和他们正面交锋的敌人,却在树林里陷入西班牙人的埋伏。真是密林之中草木皆兵,并非疑神疑鬼的幻影,而是有血有肉的西班牙勇士。法军遭到伏击,伤亡惨重,只有法军上校,这位因为骁勇善战荣获十字勋章的上校九死一生躲在树林里。饥渴难耐,他换上被他打死的西班牙人的服装,冒着生命危险在附近的村子里乞讨食物,然后返回林中躲藏。翌日,法军增援部队赶到,上校忘乎所以地奔向自己的同胞,却被他们在惊恐中用乱枪打死,因为他身上穿的是西班牙人的衣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他击毙的法军士兵在他口袋里找到了那枚十字勋章,十字勋章并非护身符。
  这篇小说从侧面歌颂了西班牙人民为捍卫祖国抗击强敌而进行的无比英勇极为惨烈的人民战争,为侵略者勾勒了这无谓的可悲的下场。难道茨威格仅仅想描写十九世纪初在西班牙的一个无名树林里发生的这一小小的插曲?这个被人误认为和平主义者的优秀作家,纤细入微地描写了这位上校一天一夜蛰伏在树林里经历的极度惊恐和难以忍受的饥饿,给读者留下了掩卷深思的巨大空间: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谁举起利剑,必将死于剑下。这位上校的悲剧下场不是也预示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侵略军的命运?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是反战的名篇,茨威格的《十字勋章》也是一篇反战的佳作。
  《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是另一篇反战的小说。它没有描写战争的残忍和恐怖,而是以一个俄罗斯士兵在瑞士的遭遇来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违背人性。一个在远离尘嚣宁静偏僻的俄罗斯草原上生活的农夫,莫名其妙地被卷进一场既与他无关,他也不明白的战争,远离家乡,到异国他乡去充当炮灰,或屠杀无辜,或被人屠杀。他要摆脱这不幸的命运,重返家园,却不可能。前线和家园,相隔千山万水,无数国界,到处是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故乡在朦朦胧胧的东方,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只存在于梦想和憧憬之中。难道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悲剧?
  《看不见的珍藏》写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帝和将军打了败仗,万千战士死于疆场。战后德国百业萧条,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一夜之间,人们多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储蓄化为乌有。茨威格用古董收藏家的珍贵藏品不翼而飞的故事,来展现这样一个千家万户都遭受到的命运的打击。更因为双目失明的老收藏家面对空空如也的珍藏,犹自眉飞色舞描述这些不复存在的珍品,而使读者深受震撼。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苟活于战争带来的灾难之中,老人一生的心血就此化为乌有。他若知道实情,能不肝肠寸断?是什么使他受到这样的打击?是谁造成这样的灾难?追问下去,必然会追溯到那场疯狂的战争,和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
  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第一场最为惨烈的战争。战火遍及全欧及欧洲之外,千百万人在这场战争中死于非命。茨威格不去直接描写战火纷飞的战场,而是刻画境外德国人的心理活动,折射出这场战争的野蛮可怕。在《无形的压力》里,作者让我们看到可怕的战争机器给人的心灵施加的压力,使人的性格扭曲,行为荒诞。战争机器疯狂地运转,像贪婪的噬人野兽,把无数精壮嚼成灰烬。于是兵源匮乏,需要补充新的炮灰,于是向身在国外的适龄男子发出回国体检的通知。这是一份变相的入伍通知。谁若驯从地回国体检便是自投罗网,等待他的将是送上前线,无谓地为炮火吞噬,变成飞灰齑粉。然而即使像男主人公这样头脑清醒思维正常的艺术家,面对这强劲有力的战争机器,也会感到巨大无朋的压力。多年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教育、沙文主义的战争宣传,全都发生作用。爱妻的苦苦哀求,拼命阻拦,也无法改变他回国的决心。只有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这个像着了魔似的艺术家才悬崖勒马。
  《女人和大地》在茨威格的小说里占有独特的地位。作者在这里以久旱枯干、期盼甘霖的大地来象征渴求爱情慰藉的女性。茨威格采用的是象征派的手法,似乎是以女人象征大地,也像是以大地象征女人。大地因久旱而期盼云霓,期盼一场透雨,来止息干渴。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三周没有降雨,炎热干燥,使人心烦意乱。“我”(男主人公)在一家酒店里邂逅一位身着白衣的妙龄少女,由于内心的饥渴,她在期待着什么。少顷阴雨欲来,湿润的暖风满天,预示雨云已布满天空。期盼更殷,干渴更烈。在一个房间里,“我”发现这位白衣少女。她在昏暗中扑向“我”,在“我”的唇边、身上吮吸。窗外雨点降落,沉重的雨点。接着是排山倒海的瓢泼大雨,驱散空中的热浪,止息大地的干渴。而在室内,“我”的亲吻,“我”的爱抚,浇灭了白衣少女心里、身上的熊熊烈火,炽热渴念,使她平静下来,清醒过来。她像梦游者,不知身在何处,便闪电似的奔出房间,消失在昏暗之中。翌日清晨,“我”在餐厅里又见到了那位白衣少女。她仿佛换了个人,神清气爽,目光清明,举止安详。目光相接,她似乎记起了什么,又似乎忘记了炽热销魂的昨夜。雨过天晴,大地接受了透雨,不复干渴,少女经历了激情之夜,重获内心的宁静。是故事还是寓言?是情节还是梦幻?
  《偿还旧债》可以视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姐妹篇。一个在上中学的女生,暗恋著名的演员,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这种“追星族”的心态一百年前就已存在。少女不顾一切地前往演员的住处,决心以身相许,愿意和他私奔。这样的事情,这位演员也许并非第一次经历。他没有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不谙世事的少女。他既不嘲笑少女的痴迷,也不伤害她的自尊,而是以长者的关怀和爱护,妥善地处理这件事情,使得这个少女悬崖勒马,没有造成遗恨千古的失足之错。若干年过去,少女已成中年妇女,有温馨的家庭,幸福的生活。她在僻静的山间旅店度假时,出乎意料地遇见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名演员。可是他已落魄潦倒,风光不再。女主人公想到他当年出于人性的关怀,使她免于堕落,这是她欠演员的一笔难以估量的人情,便以相应的方式偿还这笔旧债。小说质朴无华,没有荡气回肠的恋爱故事,没有感人肺腑的感情纠葛,而是闪耀着人性的关爱,依然感人至深。
  一九二七年茨威格发表了他的又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感情的混乱》。顾名思义,这里收集的小说偏重感情世界的种种纠葛。茨威格把这个集子献给弗洛伊德。这个集子收集的感人故事都以心理描写为其主要特色。在急风暴雨般的感情风暴过去之后,又有一股耐人寻味的盎然诗意弥漫在篇页之间,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读者爱不释手。其中包括《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感情的混乱》两个名篇。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让我们看到赌瘾这种激情。这种病态的激情在生活中有,在伟人身上也有表现。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度是个赌徒,曾在一夜之间把一切全都输光。这种内在的激情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年轻的赌徒,沉溺太深不能自拔。女主人公C太太是个徐娘半老的中年妇女,丈夫去世,儿子自立,她对人生已无所企求,以游览观光来打发光阴,在赌城蒙特卡洛遇到了这个山穷水尽的年轻赌徒。出于同情,她出手挽救这个失足青年,给他以温情。由同情而产生恋情,最后她竟和这青年度过了销魂荡魄的一夜。
  虽然C太太作出的安排是帮助这青年迷途知返,回家开始新生,可她内心深处却希望这个青年能对她迷恋,不再和她分离。然而赌博犹如吸毒,一旦上瘾便难以自拔,即使是恋情、亲情、责任、荣誉、前程都无法使他回头。C太太一再提醒,却徒劳无功,他终于走上了绝路。
  C太太挽救青年、最后失败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四小时里,这不寻常的二十四小时几乎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她像前去救火的人,几乎自焚,也像救助溺水之人,几乎自溺。茨威格把这个心理过程描写得生动感人,真实可信。弗洛伊德极为称赞这篇小说,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肯定茨威格在小说中对这位女性的心理所作的描写:“这位矢志守贞的寡妇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其他男人的勾引。但是她作为母亲也把情欲倾注在儿子身上,这种情欲也会煽动起来,这点她并不知道。命运就可以在这个毫无防备的地方把她攫住。这在小说里是表现得绝对无懈可击的。”
《文坛巨匠:茨威格传世经典》(全三卷) 斯蒂芬·茨威格,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杰出作家,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细腻的笔触和对历史洪流的精准把握,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无论是传记、小说还是戏剧,都饱含着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索,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命运的关怀,以及对欧洲文明辉煌与悲怆的深情回望。本套《文坛巨匠:茨威格传世经典》(全三卷),精心遴选了茨威格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最为人称道的作品,力求全方位展现这位文学巨匠的艺术成就与思想光辉。 第一卷:历史的回声与灵魂的肖像 本卷收录了茨威格最富盛名的几部传记杰作,它们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重现,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茨威格的传记,并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他善于捕捉人物最关键的命运转折点,揭示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选择。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或许是茨威格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历史上十五个决定性的瞬间,这些瞬间如同群星般璀璨,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从维里亚·拉特莱吉的坚守到马丁·路德的抗争,从哥伦布的远航到托马斯·爱迪生的发明,茨威格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却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他着力刻画了这些伟大人物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智慧与远见,以及他们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能回顾人类文明的壮丽史诗,更能感受到个体力量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茨威格笔下的每个人物,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挣扎有坚持的鲜活生命。他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孤独的坚持和非凡的洞察,也让我们思考,那些被历史铭记的瞬间,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个人奋斗与时代洪流的碰撞。 《玛丽·安托瓦内特》:茨威格以细腻入微的笔触,为我们重构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那位备受争议的王后。他没有简单地将玛丽·安托瓦内特塑造成一个愚蠢、奢侈的象征,而是深入剖析了她作为一位外国公主、一位不情愿的王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漩涡中,在宫廷的繁文缛节与民间疾苦的巨大反差中,所经历的迷茫、痛苦与无奈。茨威格着力展现了她从青春年少的无知懵懂,到后期面对权力倾覆、国家动荡时的坚韧与悲怆。他勾勒出她的人格特质,她的爱恨情仇,以及她在那场席卷整个法国的革命浪潮中,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悲凉。通过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茨威格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政治斗争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命运轨迹。 《埃拉斯谟·鹿特丹》:本传记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埃拉斯谟的致敬。茨威格将目光投向了这位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思想家,展现了他一生致力于和平、理性与人道主义的追求。在那个宗教冲突激烈、民族主义萌芽的时代,埃拉斯谟以其温和、宽容的态度,倡导用知识和理性来化解纷争,促进理解。茨威格生动地描绘了埃拉斯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他在思想上的独立与勇气,以及他如何在强大的宗教和政治压力下,坚持自己的信念。他通过还原埃拉斯谟的生活与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价值,也让我们反思在纷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第二卷:人性的迷宫与情感的潮汐 本卷汇集了茨威格一系列令人心魄的心理小说。他擅长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性的微小裂痕,并通过精巧的情节设计,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嫉妒、爱恋等情感推向极致,从而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这部短篇小说堪称情欲与宿命的经典之作。它讲述了一位女性在旅馆中,与一位年轻男子短暂相遇,却在这短短的二十四小时内,经历了一场如同命运般不可抗拒的情感冲击。茨威格以极快的节奏,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他深入描绘了这位女性压抑已久的内心欲望,以及她在短暂的激情中,如何挣扎于道德、理智与本能之间。故事充满了悬念,结局更是出人意料,让人在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息。它深刻地揭示了,潜藏在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以及人性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与激情。 《情感的迷惘》:这部小说集中展现了茨威格对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通过描绘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他剖析了爱、嫉妒、误解、痛苦以及自我欺骗等多种心理状态。故事往往在一个看似平淡的开端中展开,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内心的暗流逐渐涌现,最终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道德困境和心理张力的漩涡。茨威格笔下的人物,常常身陷于情感的迷宫,他们渴望爱,却又被自身的局限和社会的束缚所困扰,最终在情感的潮汐中,承受着命运的残酷。 《象棋的故事》:这是茨威格晚年创作的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故事发生在一艘驶往南美的邮轮上,一位曾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遭遇了一位神秘的对手。这位对手并非普通人,而是在纳粹集中营中遭受酷刑,精神濒临崩溃的知识分子。茨威格通过两人之间惊心动魄的象棋对决,深刻地揭示了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体在绝境中如何依靠精神力量来维系自我。他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营造出强烈的心理压迫感,展现了被压迫者的绝望与反抗,以及被囚禁的灵魂所爆发出的惊人潜能。这部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是对自由、尊严和精神力量的深刻赞颂。 第三卷:时代的挽歌与人生的回响 本卷精选了茨威格对那个正在走向毁灭的旧欧洲的深情回望,以及他对于人生、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伤,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是茨威格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著作,他以深沉的情感,回顾了他所经历的那个美好而又短暂的“黄金时代”。他生动地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奥匈帝国,一个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相对稳定繁荣的欧洲。他回忆了童年时的维也纳,那些优雅的咖啡馆、宏伟的建筑、活跃的学术氛围,以及他与当时众多杰出艺术家、思想家之间的交往。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个美好的世界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是战争的残酷、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政治的动荡。茨威格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欧洲文明的衰落与转向,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未来命运的悲观。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欧洲文明兴衰的挽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选择。 《演讲与论辩集》:本卷还收录了茨威格的一些重要演讲和评论文章,这些文本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的风采。他积极参与反战活动,呼吁和平,并对法西斯主义的抬头表示强烈的谴责。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他对正义的坚持。他以其清晰的逻辑、雄辩的口才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问题的深刻见解,以及他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与期盼。这些论述,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面对冲突,如何捍卫自由,以及如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结语 《文坛巨匠:茨威格传世经典》(全三卷),不仅是一套书籍,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人类文明和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茨威格的作品,以其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跨越时空,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在这三卷书中,您将领略到历史的磅礴,体悟人性的幽深,感受到时代的悲怆,更将获得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人性的深刻启迪。这套文集,将是您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宝,也是您精神世界中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茨威格文集》(套装全3卷)简直是我近期最棒的阅读体验了!我一直对茨威格这位奥地利作家充满好奇,尤其是他那些关于爱情、命运与悲剧的小说。第一卷的《初恋》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就彻底征服了我。他写爱情,不是那种卿卿我我的腻歪,而是充满了激情、冲动,甚至带点危险的色彩。他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青涩的少年还是饱经风霜的女性,都在爱情的洪流中展现出最真实、最动人的样子。他的语言朴素却极富力量,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精准地击中了情感的核心。我特别欣赏茨威格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他并不回避人性的黑暗面,反而将其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这套书的编排也很有意思,将一些篇幅较短但同样精彩的作品放在一起,让读者可以一口气读完,获得连续的阅读快感。总而言之,如果你喜欢阅读那些能够触动你内心深处,让你思考人生百态的故事,那么这套《茨威格文集》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

收到这套《茨威格文集》(套装全3卷)真是意外的惊喜。我通常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够有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性,而茨威格恰恰满足了我的一切期待。翻开第一卷,尤其是《情感的混乱》这篇,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幽微之处的精准把握。他描绘的情感纠葛,那种爱恨交织、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简直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实。茨威格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出最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往往坚韧、独立,同时又带着一丝脆弱,展现出完整的生命力。这套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能够让我系统地、深入地了解茨威格的作品。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接下来的篇章,我相信,这套书将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宝,反复阅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套《茨威格文集》(套装全3卷)简直是我近期最惊喜的阅读“淘货”!一直以来,茨威格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只停留在名字上的名字,知道他伟大,但具体作品却了解不多。这次终于有机会一次性领略他的风采,简直太值了!第一卷里面的《断头台》,读得我心惊肉跳。他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那种现场感极强,仿佛身临其境。而且,他不仅仅是描写宏大的历史场面,更关注其中个体的命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充满了戏剧性。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技巧,不煽情,但却能将情感的力量推向极致。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考,对历史,对人性,对命运。这套书的翻译也很到位,读起来毫无障碍,完全沉浸在他的故事里。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读后面的几卷了,感觉这将是一场深刻的思想之旅。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套《茨威格文集》(套装全3卷)的书名和封面吸引的。简洁大气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书。拿到手后,沉甸甸的几本书,感觉很有分量。翻开第一卷,立刻被茨威格的笔触所折服。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真是出神入化!比如《象棋的故事》里的那位象棋大师,那种被禁锢在小小棋盘上的天才,他的内心世界有多么丰富,多么孤独,茨威格写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感受那种精神上的博弈。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那些不为人知的痛苦,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到。这套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零散的选集,而是相对完整的呈现了茨威格的一些重要作品,让你能更系统地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带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既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又能让你看到希望的光芒。

评分

刚收到这套《茨威格文集》(套装全3卷),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卷,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茨威格的叙事功力实在惊人,他能够将一个看似平凡的人物,比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里的女主人公,在短短的篇幅里刻画得如此立体、复杂,让人心疼又心惊。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对情感的细腻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命运,却又在绝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矛盾。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内心挣扎的描写,那种细微之处的心理活动,仿佛能直接触碰到读者的灵魂。读他的作品,总会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选择。这套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质手感很好,排版也舒服,阅读体验非常棒。期待能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沉浸在茨威格构建的那个充满张力与魅力的世界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第二卷和第三卷了,相信里面还有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评分

ggggggggg

评分

好书,也无虚评论了。满分。

评分

不错 很喜欢茨威格

评分

随笔,小说,文学,外国文学,文集,奥地利,奥地利文学

评分

很好的书,包装完美,品相完美。

评分

印刷纸张都不错,但做为文集内容不全。

评分

很好。不错。读他的书能够让烦躁的心灵平静,摄入心魂带入故事情节中!

评分

文集精选茨威格不同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尤其侧重作者艺术成就最高、最受读者喜爱的中短篇小说。第一卷包括《夜色朦胧》《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篇;第二卷包括《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以及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约瑟夫·富歇的传记;第三卷为其生前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评分

茨威格的作品,看完提高情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