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都会有低落、无助且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的时候。
闫红这本书写林徽因,陆小曼,王菲,张柏芝,三毛,李宗盛……这些看起来成功且恣意的人的人生故事。但更深层次里,闫红写的是一个个在低落时该怎么走出去的故事。
萧红身负才女名声,却总是被抛弃。
——一个不肯认真对待自己的人,别人自然也不会认真对待她;
林徽因其实性急、话唠,但她仍然受众多男人爱慕;
——无论何时,她都未放低过对自己的要求;
张幼仪被评为土包子,但之后的她创办银行,成为一代名媛;
——她学会了再也不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全盘怀疑自己;
吕碧城拒绝袁世凯的儿子,终生未婚,办女学,做生意,游历欧洲……
——她努力经营起的才华与名声便是她的底气;
在低谷时对待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你是“普通女人”还是“女神”。
这是一本“真实女神”的成长修炼手册,所有女孩都能从她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真正有力的灵魂,能够做到逆来顺受,如随势而动的水,安然地面对任何的飞升与跌落。
我想象中的民国女子,就该是这样,扬眉,孤高,以血肉之躯去迎向风起云涌,即便有伤痛,也不会向外界,向所有怯懦的陈词滥调求援。——闫红
这本书她写张幼仪、林徽因、王菲和身边的普通人……
记录活得丰盛的一群人,解剖他们真实而核心的精神世界。
林徽因不再是那个靠厚黑学得到了一切的女神;
张幼仪也并不是被休后突然就发奋的人形鸡汤;
……
你可以看到他们怎样一步一步走过自己人生中难熬的阶段,又怎么样一点一滴从头到脚来收拾自己。
任何境遇下都不敷衍生活,在坏的时候,懂得笑,哭得出,不会乱。
闫红,女,天蝎座,就职于《新安晚报》。
腾讯大家首批入驻作者、年度作家,屡获安徽文学奖,公众号于2015年获得网易自媒体才华横溢奖,累积阅读次数过千万。
资深红迷,擅长于字缝间发现历史的有趣之处。
清醒看细节,微醺看全景,一个每天都有办法把自己哄得很高兴的人。
【书中摘录精选】
她急躁,热情,一点儿也不矜持。看她写给朋友的信,都是肺腑之词,而没有让你遐想的余地,“名媛”们长袖善舞的风情,在她身上不曾出现。她还话痨,无论是“太太沙龙“,还是饭局上,只要她一出现,别人就没有说话的余地。她不是范柳原说的那种,善于低头的女子。晚年的金岳霖,回忆起林徽因种种,印象深的,也是她爱着急。他记得她曾想写一首诗,念叨了很多遍,总是写不出来,她非常着急。这个看似偶然记起的细节,正是林徽因具有魅力的地方,她比当时的大部分女人,都更想做更多的事,活得更精彩,用足气力,雕刻好自己的一生。
——《被误读的林徽因和金岳霖》
她张幼仪,不是林徽因、陆小曼这些天生的新式女子,她没能与新时代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她做了她所能做的,疑惑地观望,尝试着了解,握手言和,即使不能成为新时代的宠儿,也能以自己的努力,赢得它的敬意。
——《张幼仪:她与时代握手言和》
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它尊重才华,也尊重努力,不管你选择怎样的道路,都别犹豫着老想折回。我怀疑大多数人都是被自己吓住了,为了不必要的隐忧浪费太多时间,不然也许普遍能过得好一点。
——《我没有经历高考的恐惧》
我在北京见过一个女人,锦州人,退休后来到北京,租了一间小房子,学画画,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很精神,很有斗志的样子。我觉得她为我指了一条路,等我老了,没准也会选择做个老北漂,那时我就不想买房子了吧,那时坐地铁该有人给我让座了吧,趁着胳膊腿还能动,我在北京城里东溜西逛,想想这样的夕阳红,觉得人生还有点奔头。
——《你为什么不去北京》
一朝一夕,一时一刻,都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像三毛那样生活》
在她身上,你可以看到,爱就是爱,它无关名利、婚姻、归属感,你也可以看到,不爱就是不爱,它不是恶意,也不会带来耻辱。爱与不爱,简单地变成想和一个人在一起,或者不想和一个人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她当初和小谢分手时能够守口如瓶的原因,也是她现在能和小谢在一起的原因,卸下那些被强加在爱与不爱之上的负担,她从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也许我们将来都会像王菲那样恋爱》
风尘仆仆地活在这尘世间,谁不是谋生亦谋爱?身份千差万别的女人,灵魂里都有那么一块相同的质地,自称“不惜力”的章子怡,把那相同的一小块找到了。所以她扮演的那个小女子,既老辣又天真,既百毒不侵,又无尽凄凉,在陈旧的旅馆房间里,她向梁朝伟“借一个夜晚”而遭拒,我真的替她感到,心脏被利器划过的疼痛。
——《章子怡:她的谋生与谋爱》
没有父亲好好爱过的女孩,则是天生的亡命之徒,即便金尊玉贵,内心依旧一无所有。她没有体会被爱的温柔,不懂得被爱的好,她不会为自己挑男人,人生里更为重大的主题是背叛,她一意孤行、却也是别无选择地,将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场不幸的马太效应。
——《张幼仪:未被富养的女孩》
我会学着成熟,试着接受自己的不再年轻,放下那些没有兑现的梦想,岁月请不要步步相逼,且待我捱过这一刻的仓皇。
——《李宗盛:凡人比超人更经老》
这是凡人的皮实,凡人的哀恳,凡人的柔韧性,也是凡人生命中清晰真实的纹理。当人类用想象力打造出的爱情超人能量衰竭,纷纷沦陷,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凡人的李宗盛,却可以在中年的领域中寂静生长,安然老去,长成没有一丝欺瞒的自己。
——《李宗盛:凡人比超人更经老》
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处房子,有的人占地面积大,有的人仅能容身立足,但不见得只有大的才值得花心思,小的居处,同样应该被认真对待。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日子,是你自己的,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值得放进足够的美、浪漫和温暖,这些,应该是能够跨越阶层的事物。
——《八十年代的文艺氛围》
序言: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
Part1:假如命运欺骗了你
张幼仪,她与时代握手言和
张幼仪,未被“富养”的女孩
过于追求性价比是我的万恶之源
她是我面对现实的底气
李娟比郭敬明更热爱物质
王思聪背后绝望的大多数
只干有建设性的事儿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Part2:是你自己,决定你的一生
被误读的林徽因和金岳霖
陆小曼眼中的林徽因:这个“万恶的前女友”
萧红:只因她贪恋泥淖里的温暖
吕碧城:没有爱情也可以
张柏芝,她美如开片青瓷
Part3:你还有没有对生活说我不服的勇气
八十年代的文艺气氛
我没有经历过高考的恐惧
你为什么不去北京
像三毛那样生活
也许我们将来都会像王菲那样恋爱
她的谋生与谋爱
让好色之徒铭记一生的美人
Part4:向平凡的生活致敬
李宗盛,凡人比超人更经老
穷酸是一种境界
向平凡人的鬼迷心窍致敬
俗气的歌
世间的糖
她的日子,楚楚动人
这世界,他来过
曾经在我家来来往往的那些陌生人
一双绣花鞋
我叫不紧张
我身边那些伟大的人
我爱朗诵
小城生活
刘邦&红拂&俺老公
《立春》:亡命于理想的路途上
Part5:尊敬自己,爱情才会尊敬你
那些有毒的爱情
王子虽好,怎好过敞开做自己
沈复与芸娘,夫妻多年成兄弟
中年黄蓉的婚内寂寞
分手了,我还是想和你好好的
王宝钏和她的中国式父亲
林凤娇,你如何还能这样的温柔
《简爱》:所有的正室,都是疯子
你会不会爱上一个美貌的男人
中国男人为什么不够暖
张幼仪,未被“富养”的女孩
张幼仪和陆小曼曾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也说她弄不清胡适出于什么心理把她和新婚的徐志摩陆小曼夫妇请到一个饭局上,但她觉得自己得去,去了,会显得“有志气”。她的意思大概是,让世人看看,她并不是一个落寞到不敢面对的弃妇。
饭局上,陆小曼喊徐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或者“眉”。张幼仪想起徐志摩以前对自己说话总是短促而草率,她于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沉默。
多少年后,她对侄孙女张邦梅回忆道:“我没法回避我自己的感觉。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
吾友思呈君认为张幼仪这是一句气话,仿佛在针对“做人不严肃”的陆小曼,我却觉得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自省,张幼仪的缺乏魅力,也许确实因为做人严肃,而她的做人严肃,也正因为她是苦过来的人。
张幼仪于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比林徽因大四岁,比陆小曼大三岁,这年龄相差不大的三个女孩,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处境。
林徽因与陆小曼,一个生于杭州,一个生于上海,成长背景却颇为相似。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积极投入宪制运动,做过司法总长,巴黎和会时期,更激愤地写下《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是清末民初时候的风云之士。陆小曼的父亲没那么耀眼,却也与林长民同为早稻田大学校友,他参加过同盟会,出任过国民党高官,类似的背景使得他们视野开阔,不会囿于愚昧的重男轻女传统,所以林徽因与陆小曼,皆是她们父亲的掌上明珠,得到极好的教育,从小到大,皆入名校就读。
相形之下,张幼仪的幼年就惨淡得多,她祖上虽做过高官,到她父亲这代已非昔比,她父亲只是个据说声誉很好的小镇医生,从张幼仪的叙述看,他的识见没超过他当时的身份。
张幼仪说,她母亲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但她母亲从来只告诉人家,她有八个孩子,因为只有儿子才算数,“女人就是不值钱”。这与林徽因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林徽因七岁那年,就承担家里与出门在外的父亲的通信任务,现存的她父亲给她的最早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
陆小曼更是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既聪慧,又顽皮,一度到不可收拾,被父亲教训了一下,才收了心,好好读书,即便如此,也可见她父亲对她的重视。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张幼仪的父亲也与他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国留学,她父亲依然觉得让女孩子接受哪怕最基本的教育都是奢侈之事,想想看,在张幼仪的幼年,她母亲还试图给她裹脚,后来在她二哥的坚决反对之下才停止,就知道她父亲的想法在当时多么普遍。
只有当张家为男孩所请的私塾先生有空的时候,才过来给女孩子们讲点《孝经》、《小学》之类。但张幼仪是要强的人,她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十二三岁时候,她在报纸上看到有一所学校的招生启事,收费低廉到让她父亲不好意思拒绝,她又煞费苦心地邀请并不爱学习的大姐与她一同前往,才为自己争取到进入那个教学水准极低的学校。
所以张幼仪说,我是苦过来的人。她的这种苦,是她作为女孩,在家里不受重视所致。另一方面,她在姐妹中排行第二,三毛说过,老二如同夹心饼干,最容易被父母忽略,张幼仪到老都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算命的说她大姐在25岁之前不宜结婚她母亲就真的不让大姐结婚,算命的说她和徐志摩八字不合,她母亲却宁可改她的八字也要把这桩婚事促成,如果说因为珍惜徐志摩这个原始股,把大女儿许给他也可以啊。
在当时,张幼仪虽然心里有数,却不能提出质疑,她一直都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只有自己能帮助自己。无论是积极地帮父母做家务带妹妹,还是积极寻求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帮助自己的一种方式。应该说,她的成长非常励志,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像个社会新闻里的坚强少女。
但是坚强少女往往无法成为男人眼里有魅力的女人,因为她们一开始就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对世界缺了一种很傻很天真的信赖,她们不相信自己能够轻易的被爱,也就不能明眸善睐说笑自如。在不自信同时对外部世界也不能信任的情况下,她们通常选择严肃,选择收紧自己。如果有人懂得她这严肃的由来,也许会对她多一点怜惜与欣赏,但活泼的徐志摩不会,尽管张幼仪长得不差,且努力追求上进,他依然视她为一个无趣的土包子。
张幼仪不明就里,一直以为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她后来为徐志摩做得确实也非常多,但这些使得徐志摩依赖她、信任她、尊敬她,而始终不能爱上她。
而他喜欢的林徽因陆小曼们,则因被爱而可爱,因可爱而更加被爱。她们的父亲对她们的宠爱,使得她们后来在男性世界里也自信、明朗、活泼、娇嗲,那是她们自童年起就形成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甚至会形成一种催眠,让接近她们的男子感到,不爱她们,简直天理难容。
经常听人说,女孩要富养。这种富养不只是金钱上的丰富给予,还是精神世界里的温软包裹,它不但让一个女孩经济上独立,还能让她精神上富足,让她踏实不是局促,笃定而不是犹疑不定,让她具有弹性而不是歇斯底里,这么说吧,女人的异性缘,一定是跟她曾经得到多少爱成正比,父亲给予的爱,是一个好命的女孩一生里得到的第一桶金,是她将来在男性世界里的竞争力。
悲哀的是,生于上个世纪后期的我们和生于上世纪初的张幼仪,有着更为相似的命运,这也许是张幼仪在广大女中青年里人气更旺的原因,我们从她那张茫然无措的脸上,总能看到心酸的自己。好在,张幼仪最终凭着她坚强的意志,打下她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我们,也有机会,用自己的心力,为自己疗伤,这使得我们的路途更为艰难,但艰难,也是人生滋味的一种,使我们有惊无险地,避开了一帆风顺的贫乏。
(一)
年轻时看《红楼梦》的开篇,每每对曹公心生怜惜,只见他这样写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一事无成”四个字来得刺眼,虽然他是谦虚,但以他当时的处境,确实也很难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就。瓦灶绳床,举家食粥,即便写了一部《红楼梦》,在当时也只是小范围流传,更像是自娱自乐。何况,对于这部书的价值,他如是说:“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
想象那时的曹公,年龄老大,身无长物,早年的获得一一丧失,对于自我价值,估量得也不够充分,心情该是何等寥落,不由感慨命运对他太不公。
要到很多年之后,我才能懂得,曹公哪里是自谦,这些话分明有一种自负,他的“也不愿”、“也不定要”,实乃对世间通行标准的一种无视——令人“称奇道妙”“喜悦检读”之书大多迎合了世人的阅读习惯,而他,自有标准。至于“事”的“成”与“不成”,若他真的介怀,也不花那么多时间,几番增删,写这样一部在当时无法得到充分认可的《红楼梦》了。
想明白这个道理,盖因随着时日流逝,我自己对“一事无成”这个词,也有了不同的认知。
(二)
我一直笑话我爸是个凤凰男,凤凰男的优点和缺点他都有,缺点这里就不说了,优点是勤奋和上进。我打小就见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一样,处于无休止的忙碌中,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有许多时光被耽搁和虚度,总是念叨着,他这辈子没能干成什么事。
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的影响,那时候,我也觉得,人这一辈子,是得干成什么事,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是到了晚年,发现自己一事无成,白来了这一遭。
我这些年因此也总在焦虑感中,二十岁时,我两手空空;三十岁时,犹觉路途遥遥,我这才刚起步;三十五岁时,依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那点成绩随时可以清零,回头一望,一无所成……
一直到四十岁,我忽然发现自己不觉间写了好多人物,远的有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近的有我妈,我舅姥爷,我同事,我偶尔遇见的人……他们有的光芒闪闪,有的默默无闻,但在我的笔下,他们却有着某种一致性,都是在努力将平凡时日变得璀璨,原来,我心底,并不那么在乎是否有所成。
(三)
比如我写我妈,出身于单身家庭,没有太多文化,当了一辈子工人,现在是无数退休老人中的一个,谈不上有什么风华。但是我却知道,这些年来,她始终在学习,阅读、写作,学习五笔形,最近还以六十五岁高龄,考到了汽车驾照。在很多人眼中不胜其烦的事务性学习,我妈却能乐在其中,被这些快乐充盈的人生,怎能说是虚度?
再比如我舅姥爷,一个老单身汉,当年因为成分高,没能娶妻生子。他笨拙、缄默,常常不知所措,在乡间也是人们眼中的笑柄。但是他爱读书,虽然读的不过是各种“演义”之类,却也能作为他生活中隐秘的通道,将他带到让他自如的别处。
我还写了林徽因,这些年她已经被神话,成为各种鸡汤文里的女神。诚实说,若论文学成就,她的确不算第一流的人物,她自己也清楚这一点,1932年,她给胡适的信里说:“我自己也到了相当年纪,也没有什么成就……现在身体也不好,家常的负担也繁重,真是怕从此平庸处世,做妻生仔过一世……”
可是她的好正是在这种不甘里,为了出离平庸,她同时开了许多个窗口,写诗,研究建筑史,在自家的客厅里跟人高谈阔论广泛吸收信息,即便因此引来动机各异的讽刺……
这所有被别人或者自己认为“一事无成”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不是让别人,而是由自己,来定义自己的这一生?
(四)
庄子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但是鸿鹄有鸿鹄的辽远,燕雀也可以有燕雀的充实,每个人的天分、际遇、需求都不同,为什么要以他人为参照?与其在渴望成功的焦虑里度过时日,不如,先享受每天都在刷新自己的快乐。刷新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自己满意就行。
孔子说,四十不惑,我不知道是什么使他能在四十岁的那一年笃定,与我而言,大概就是放下了成功焦虑,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我不再害怕一事无成。
最近读到一本特别的书,它的书名就直击人心:《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读完之后,我脑子里一直在回荡着“尊敬”这个词。我们活在这样一个讲究效率、讲究结果的时代,似乎一无所获就等于失败,仿佛碌碌无为就是人生的原罪。但是,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一事无成”和“尊敬”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并置,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我们是否过于苛责自己,将所有未达成的目标都视为彻底的失败?是不是应该停下来,看看那些我们曾经付出的努力,那些我们从中汲取的经验,即使它们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深夜里,用温柔的笔触,与我分享她的人生感悟。她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变得“有成”,而是引导你去挖掘自身价值的源泉,去理解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急不躁,不激昂澎湃,却字字珠玑,句句敲打在心坎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应该给予那个暂时停滞不前的自己一份尊重,一份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心灵的疗愈,一种关于重新认识自我的启示。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这个书名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像很多“速成”类的书籍,上来就给你打鸡血,让你觉得今天不成功就天理不容。相反,它给我的感觉是,它能理解那些常常感到迷茫,感到自己似乎一事无成的人内心的痛。我们太多的时候,被外界的声音裹挟着,被“成功学”的洪流冲刷着,似乎只要没有显赫的成就,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本书的书名,却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温柔。它没有要求你立刻变得多么优秀,而是让你先去“尊敬”那个暂时的、在你看来“一事无成”的自己。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体悟啊!它意味着,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对自己的基本善意和肯定。我想,这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对每个个体独特旅程的理解。它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却试图在残酷中找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能够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导读者,从这份“尊敬”出发,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潜在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像一阵清风,拂去了我心中积压已久的焦虑:《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在如今这个推崇“赢家通吃”、奉行“唯结果论”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活在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和不安之中。我们被教育要努力,要拼搏,要成功,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果在努力的过程中,暂时遇到了瓶颈,或者付出的努力没有立刻得到回报,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个“失败”的自己。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碰到了这个被普遍忽视的角落。它没有直接贩卖“成功秘籍”,而是从一个更加根本、更加温和的层面入手——“尊敬”。我理解这里的“尊敬”,不是对现状的麻木,也不是对失败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对每一个个体独特经历和内在价值的肯定。它邀请我们,先停止对自己的苛责,先给予那个暂时“一事无成”的自己一份善意和理解。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心理调适,它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由外在的成就来衡量,内在的成长和自我接纳同样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去探索如何构建一个更强大、更包容的自我,从而能够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并在不被外界标准裹挟的前提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有意义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引人深思的力量,简洁的色彩搭配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仿佛在低语着一种力量,一种与我们内心深处对话的邀请。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不喧哗,自芳华”的气质所吸引。当下社会,充斥着各种关于成功、关于成就的喧嚣,仿佛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一旦停下,就被贴上“无成”的标签。然而,这本书的名字却像一股清流,它没有直接否定“无成”的状态,反而邀请我们从“尊敬”开始。这种提法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成功观,将目光从外在的成就转向内在的自我接纳。我常常在想,有多少人,因为被告知“你不够好”、“你什么都没做成”,而将自己推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之中?这本书,仿佛是给了我们一个拐杖,让我们在跌跌撞撞的人生路上,可以先扶住自己,给予那个看似“一事无成”的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肯定的眼神。它不讲鸡汤,不灌迷药,而是以一种更温和、更深入的方式,去触碰我们内心最脆弱的部分,然后,在那里种下一颗叫做“尊重”的种子。我相信,当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站立起来的力量,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真正有意义的“成”。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开始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这个书名非常别致,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励志书,上来就鼓吹你要怎么怎么成功,怎么怎么超越别人。相反,它似乎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内心的挣扎,看到了我们面对“失败”和“平庸”时的那种无力感。我想,它是在告诉我们,也许我们一直以来都找错了方向。我们总是盯着别人的光芒,对比自己的黯淡,却忽略了,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可能蕴含着生命的力量。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一种内向的生长,一种不与外界攀比的姿态。它不是鼓励我们安于现状,而是邀请我们先在内心深处为那个暂时“一事无成”的自己建立一个温暖的庇护所。在这里,我们可以卸下伪装,不必再为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而自责,而是可以静静地审视自己,去理解自己的局限,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即使这些闪光点现在并不耀眼。它提出的“尊敬”二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一种对个体差异的接纳。这本书,仿佛是一位 wise elder(智慧长者),用她饱经风霜的阅历,为我们指引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一条通往内心平和与自我接纳的道路。
评分书派送很快,本人也很喜欢。
评分内容详实,值得一看
评分在京东买超级无敌划算啊,送货上门速度很快,经常在京东买的
评分很满意,京东商城确实值得好评
评分刚试过,非常非常棒刚试过,非常非常棒
评分还没看.希望有用吧!爱惜
评分看了这本书的评价,好评很多
评分不错,挺好看的。
评分挺好,物流给力,物有所值,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