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 [Standard for General Terms Used in Deig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 [Standard for General Terms Used in Deig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工程结构
  • 结构设计
  • 国家标准
  • GB/T 50083-2014
  • 术语
  • 规范
  • 建筑工程
  • 土木工程
  • 设计标准
  • 标准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39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03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Standard for General Terms Used in Deig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在原标准为基础上,较大篇幅地增加了铁路、公路、水运和水利水电领域工程结构设计术语;2.在房屋建筑、铁路、公路、水运、水利水电等各领域术语中,对有两个以上领域采用的术语即作为“通用术语”,并协调给出统一的定义;3.适应计算机在结构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在通用术语中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术语;4.根据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增加、更新了一些术语,同时取消了一些原标准中与“工程结构设计”关系不大或“层次”较低的术语,以使各方面的术语在“层次”和“数量”上更加平衡。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工程结构设计通用术语
2.1 一般术语
2.2 结构构件和部件
2.3 地基和基础
2.4 结构分析和计算系数
2.5 结构可靠性和设计方法
2.6 作用、作用代表值和作用效应
2.7 材料、材料性能和结构抗力
2.8 几何参数和常用量程
2.9 连接和构造
2.1 0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2.1 1计算机辅助设计
2.1 2工程结构设计常用的物理学、数理统计、水力学和岩土力学术语

3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专用术语
3.1 结构术语
3.2 构件和部件

4 铁路工程结构设计专用术语
4.1 轨道结构
4.2 路基结构
4.3 桥涵结构
4.4 隧道结构

5 公路工程结构设计专用术语
5.1 路线与路面结构
5.2 路基结构
5.3 桥涵结构
5.4 隧道结构
5.5 其他术语

6 水运工程结构设计专用术语
6.1 港口、码头及防波堤
6.2 通航建筑物结构
6.3 船厂水工建筑物结构
6.4 航道整治建筑物及防护建筑物结构

7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设计专用术语
7.1 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及荷载
7.2 挡水建筑物
7.3 泄水建筑物
7.4 水电站和泵站
7.5 引输水系统及防沙建筑物
7.6 河道整治建筑物
7.7 渠系建筑物
7.8 过坝建筑物
7.9 水工金属结构

附录A 材料和结构构件质量控制术语
附录B 既有工程结构的可靠性评估术语
附录C 术语索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T 50083-2014 国家标准,行业基石,规范设计,引领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T 50083-2014),这部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组织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行业权威性文件,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工程结构设计领域前行的道路。它并非一本详尽阐述具体设计方法的工具书,也不是一本涵盖所有工程领域细节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奠定基础、统一语言、规范思维的纲领性标准。其核心价值在于,它为所有从事工程结构设计、研究、教育、咨询、施工、监理以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通用、准确、清晰的基本术语体系。 为何需要一部基本术语标准? 工程结构设计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且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从宏伟的摩天大楼到精密的桥梁,从深邃的隧道到庞大的水利枢纽,所有这些人类改造自然的宏伟工程,都离不开对结构力学、材料科学、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等诸多学科的深刻理解和运用。然而,在漫长而复杂的设计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甚至不同个体之间,对于同一个概念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或者使用不一致的称谓,这不仅会造成沟通障碍,更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失真,最终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想象一下,一个设计师用“支撑”来描述一个梁的作用,而施工人员理解为“承重”,甚至“抗压”,这其中就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又比如,在描述构件的受力状态时,如果未能明确使用“弯曲”、“剪切”、“轴力”等标准术语,那么计算和分析的依据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GB/T 50083-2014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而诞生的。它肩负着统一中国工程结构设计语言的使命,旨在通过界定和规范核心术语,建立一个清晰、一致、可溯源的术语框架,从而: 消除歧义,促进沟通: 提供一套公认的、无歧义的术语,确保设计、计算、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准确无误。 规范思维,提升专业性: 引导从业人员以严谨、专业的视角理解和定义工程结构相关的概念,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素养。 衔接国际,接轨前沿: 随着中国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术语体系,对于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至关重要。 促进教育与研究: 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可靠的术语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工程技术人才。 服务于标准体系建设: 作为工程结构设计领域最基础的术语标准,它为后续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工程技术规范、规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前提。 标准内容体系:基础概念的清晰界定 GB/T 50083-2014 标准的条理清晰,内容聚焦于工程结构设计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通用术语。它不是罗列所有可能遇到的术语,而是精选了那些具有普遍意义、能够涵盖绝大多数工程结构设计场景的关键概念。标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工程结构及其组成: 工程结构 (Engineering Structure): 标准首先定义了“工程结构”这一总的概念,明确了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承载和传递荷载的基本功能。 构件 (Component):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标准会明确界定构成结构的基本单元,例如梁、柱、板、墙、基础、连接件等,并可能对不同类型的构件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区分。 连接 (Connection): 结构是由各个构件通过连接组合而成的,标准会定义连接的含义,以及不同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铆接、混凝土整体浇筑等)的通用术语。 结构体系 (Structural System): 阐述了构成整体的各个构件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不同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拱结构、网架结构等)的定义。 2. 荷载与作用 (Loads and Actions): 荷载 (Load): 这是结构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因素。标准会明确定义荷载的含义,并可能对荷载的分类进行阐述,例如永久荷载(恒荷载)、可变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等,并对这些常见荷载进行基本定义。 作用 (Action): 与荷载类似,但可能涵盖更广义的外部影响,如变形、温度变化等引发的力学效应。 荷载组合 (Load Combination): 在实际工程中,结构需要承受多种荷载的共同作用,标准会涉及荷载组合的基本概念,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3. 结构性能与响应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nd Response): 强度 (Strength): 构件或结构抵抗破坏的能力,这是结构安全的基本要求。 刚度 (Stiffness): 构件或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变形和振动特性。 稳定性 (Stability): 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平衡状态而不发生失稳的能力,尤其对于细长或受压构件至关重要。 变形 (Deformation): 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位移、转角等,对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观感有重要影响。 应力 (Stress): 材料内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内力,是评估结构安全的重要指标。 应变 (Strain): 材料变形的相对量。 极限状态 (Limit State): 结构在设计寿命期内可能达到的,导致其不能满足预定使用功能的特定状态,标准会涉及不同类型的极限状态,如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4. 材料特性与设计考量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 材料强度等级 (Material Strength Grade): 对不同材料(如混凝土、钢筋、钢材等)按照其力学性能划分的等级。 容许应力 (Allowable Stress): 在弹性范围内,材料允许承受的最大应力,在传统的容许应力法设计中是关键参数。 屈服强度 (Yield Strength): 材料开始发生显著塑性变形的应力值。 抗拉强度 (Tensile Strength): 材料在拉伸试验中可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设计依据 (Design Basis): 指引设计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5. 分析方法与设计原则 (Analysis Methods and Design Principles): 结构分析 (Structural Analysis): 确定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变形和应力等响应的过程。 设计方法 (Design Method): 例如,可能提及现行广泛采用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或概率设计方法)。 安全系数 (Safety Factor) / 可靠度设计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确保结构安全性的基本概念,虽然标准可能不直接给出具体的数值,但会定义其含义。 标准的应用价值与深远影响 GB/T 50083-2014 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术语定义上,它所蕴含的意义是多层次的: 教育的基石: 对于所有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这套基本术语是理解后续课程内容、掌握专业知识的必经之路。 实践的指南: 对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无论是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还是在工程咨询、项目管理、施工现场,都能依据此标准进行规范的沟通和准确的理解。 技术交流的桥梁: 在跨部门、跨单位、甚至跨国界的技术交流中,这套标准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基础,极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误解。 技术进步的助推器: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形式、新的设计方法不断涌现,标准会不断更新,这本身也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脉络。 国家工程安全的保障: 确保工程设计语言的统一和准确,是保障我国各类工程项目安全、可靠、高质量完成的基础性工程。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T 50083-2014,虽然篇幅可能不算宏大,但其分量却举足轻重。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并获得具体解决方案的书籍,而是需要细致品读、深入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国家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工程技术领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决心。掌握并运用好这部标准,每一位工程结构设计领域的从业者,都在为筑牢国家基础设施的根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是一部关于“语言”的艺术,更是一部关于“责任”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时,我心里是有些打鼓的。毕竟,一个关于“设计术语”的国家标准,听上去就充满了学术的气息,担心会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打开了工程结构设计的大门。它没有复杂的公式和图纸,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比如“荷载”、“变形”、“稳定性”等。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荷载”的详细分类,从恒荷载到风荷载、地震荷载,以及它们的叠加效应。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一个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是建立在对各种潜在力量的全面考量之上的。书中对“变形”的界定,也让我明白了,结构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同样重要,不能因为过度变形而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工程结构设计的初步认知模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工程师们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仅是一本术语手册,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工程“故事书”,讲述着那些支撑起我们世界的无形力量和智慧。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时,并没有立刻感觉到它能给我带来多少“惊喜”。我的设想是,这可能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仅仅罗列一些生硬的专业词汇。然而,当我试着去理解书中的内容时,我被它背后所蕴含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深深吸引。它并非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对“结构体系”、“节点”、“构件”等基本概念的阐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工程结构设计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对“结构体系”的分类和描述,它让我明白,不同的结构形式,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各有其优势和适用范围。这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工程师在选择结构形式时所考虑的多种因素。而对“节点”的定义,则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中细节的重要性,一个关键节点的可靠性,往往决定了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工程结构设计的全新视角,让我不再只是看到一个“房子”,而是能够理解其内在的支撑体系和力量传递路径。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术语的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工程经验和科学智慧。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太枯燥了?”毕竟,一个关于“术语”的标准,听上去就充满了机械化的记忆任务。然而,这种担忧在我深入阅读后被彻底打消了。这本书所呈现的,远不止是一堆专业术语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部工程结构的“基因密码大全”。它系统地、逻辑严谨地阐述了构成工程结构设计大厦的基石——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构件”、“连接”以及“体系”等概念的定义。我意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工程原理和设计逻辑。例如,书中对“构件”的分类和描述,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构件在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对“连接”的阐述,则揭示了结构整体性的关键所在,一个看似微小的连接问题,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工程的灾难。这本书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了从单个构件到整体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术语所承载的意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开始用更专业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建筑,去思考它们是如何被设计、被建造出来的。即便我不是专业的工程师,这本书也让我对工程结构设计这一领域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并对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老实说,我最担心的是它会充斥着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专业黑话。毕竟,“国家标准”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丝距离感。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却意外地以一种非常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为我打开了工程结构设计的大门。它没有直接进入复杂的计算和设计过程,而是从最基础的“术语”入手,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解基础。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材料力学”相关术语的定义,比如“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等。这些概念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书中给出的解释,让我能够理解它们在描述材料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不同的工程项目会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这与材料本身的力学特性息息相关。这本书就像一个通用的“工程语言手册”,它帮助我理解了工程师们是如何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结构的。即便我不是工程师,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对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理解和接触与工程相关的信息。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可能过于专业,与我这样一位普通读者有些距离。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清晰度和系统性,为我揭示了工程结构设计的核心奥秘。这本书没有卖弄高深的理论,而是回归到最根本的“术语”层面,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连接”的阐述所吸引。它详细地定义了各种连接方式,例如焊接连接、螺栓连接、铆接连接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结构中的应用。我开始意识到,看似简单的“连接”,在工程设计中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薄弱的连接,足以毁掉整个工程的安全性。书中对“承重构件”和“非承重构件”的区分,也让我明白了建筑内部功能的划分和力的传递方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建筑的方式,我不再仅仅看到宏伟的外观,而是能够去思考其内部的支撑结构和力量的分布。它让我对工程师这个职业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们身边的一砖一瓦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一开始,我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时,内心是有些许的畏惧的。毕竟“国家标准”这四个字,自带一种严肃和专业的光环,让我觉得它可能只适用于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所传递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就像一本工程结构的“基础字典”,但又远不止是词汇的罗列。它通过对“基础”、“主体结构”、“围护结构”等术语的精确定义,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工程认知框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基础”的阐述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了建筑物的根基是多么重要,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形式,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而“主体结构”的划分,则让我了解了建筑的骨架是如何支撑起整个空间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复杂的工程设计概念拆解开来,并给予它们最准确、最权威的定义。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工程相关的资料,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术语背后所代表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通用语言”,使得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对工程结构设计有一个初步但准确的理解,避免了因术语不清而产生的误解和偏差。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可能显得有些“高冷”。封面上的“国家标准”字样,就足以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条文和难以理解的符号。然而,出于对工程领域的好奇,我还是尝试着去翻阅。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虽然专业,却并非不近人情。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有序的方式,梳理了工程结构设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那些概念。我特别留意书中对“稳定性”、“抗震设计”等关键术语的阐述。这些术语的定义,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解释,更像是打开了通往工程智慧大门的钥匙。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设计高层建筑时,需要考虑那么多的因素,例如风荷载、地震力,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保证其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书中对“荷载”的多样性及其分类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所要面对的复杂现实。而对“变形”的严格控制,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尽管我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技术细节,但这本书让我对工程结构设计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术语手册,更像是一本工程伦理指南,提醒着设计者肩负的巨大责任。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窥见了工程设计背后那份对安全的执着追求和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内心最开始的感受是“这对我来说会不会太专业了?”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对工程结构设计领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而“国家标准”这几个字,又自带一种严谨和权威的光环。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尝试去理解其中的内容时,我发现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清晰的方式,为我梳理了工程结构设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那些概念。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基础”、“主体结构”、“连接”等术语的阐述。它让我明白,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科学的设计原理之上。例如,书中对“基础”的定义和分类,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地质条件需要不同类型的地基,以及地基对于整个建筑的支撑作用有多么关键。而对“连接”的详细描述,则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中细节的重要性,一个牢固的连接,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基石。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我们身边的建筑,让我不再只是看到一个静态的物体,而是能够去想象其中流动的力量和严谨的设计。它让我对工程设计这门学科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非专业背景,但又对建筑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最初拿到它,说实话,我有些忐忑,毕竟“国家标准”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条文。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尝试去理解那些看似冰冷的文字时,却被一种严谨而有序的逻辑深深吸引。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将概念进行过于简化的解读,而是以一种相对完整和系统的视角,呈现了工程结构设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那些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术语”这个概念的定义和梳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表,更像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基石。它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工程设计中,对每一个词语的精确定义都如此重要,它们直接关乎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当我看到书中关于“荷载”、“变形”、“强度”等基本概念的阐述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支撑起高楼大厦、横跨江河大桥的钢筋混凝土,以及它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变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背后凝聚了多少智慧和科学的沉淀,也让我对“设计”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画图纸,更是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尽管我无法完全消化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宏观、更细致的观察角度。

评分

当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了它。我是一个对工程设计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深知“国家标准”四个字的分量,也预感其中可能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然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被拒之门外,反而以一种严谨而不失条理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工程结构设计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那些概念。我特别留意书中关于“荷载”的章节,它详细地阐述了不同类型的荷载,如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以及它们对结构的影响。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任何一个建筑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它将要承受的各种力量,而这些力量的精确计算和评估,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首要前提。书中关于“变形”的定义和要求,也让我明白了,结构不仅仅是要“站得住”,更要“不至于过度变形”,否则会影响使用功能甚至导致失效。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认知模型,让我理解了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考量因素。它没有复杂的公式推导,也没有艰深的理论分析,而是用最直接、最权威的语言,定义了构成工程设计的基础单元和核心原则。这对我这样一个跨领域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它让我能以更专业的视角去理解工程领域,并对这项工作的严谨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