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使臣“議會書寫”研究

晚清使臣“議會書寫”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鼕林 著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外交史
  • 議會政治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西關係
  • 政治文化
  • 文本研究
  • 近代中國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99776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779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6
字數:21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晚清使臣“議會書寫”研究》運用曆史文化語義學、比較文學形象學等研究方法,通過對晚清使臣使西日記中的議會記述及其具體語境的分析,力圖揭示使臣們各自在不同價值觀、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以及文化身份認同等語境下認識和記述西方議會現象。

內容簡介

  晚清中國,置身於數韆年未有之變局,遭逢數韆年未遇之強敵。晚清使臣是齣現在工業革命和資産階級革命後的西方世界的首批中國使者,他們處於中西文化交鋒交融的“前哨”位置。迄今為止,學界尚未對晚清使臣的議會記述和認知進行係統梳理並加以比較研究,更未對其議會記述和認知的具體語境進行深入而係統的分析研究。鑒於此,《晚清使臣“議會書寫”研究》以考察議會術語變遷為切入點,運用曆史文化語義學、比較文學形象學等研究方法,對晚清使臣使西日記中的議會術語及其文化變遷進行較為全麵係統的梳理,同時又較為細緻地探究瞭使臣們是在何種價值觀、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以及文化身份認同下進行“書寫”的。通過對議會術語和晚清使臣“書寫”語境的考察,揭示齣晚清使臣使西日記中議會術語的變遷規律,同時凸顯齣西方議會文化東漸時所遭遇的重塑和變異以及近代國人對其復雜而微妙的心態。

作者簡介

  餘鼕林,男,曆史學博士,湖北浠水人,九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廬山文化傳承與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後。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師從武漢大學著名學者馮天瑜先生。已齣版專著1部,在《江漢論壇》、《人文論叢》、《武漢大學學報》等期刊發錶30餘篇,主持省級及以上課題3項,曾獲得湖北省、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

目錄

緒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研究動機、方法和內容

第一章 西政思想之東漸與嬗變
第一節 西方政治學說的傳播
第二節 主要漢文西書和使西日記中議會之變遷
一、主要漢文西書中議會之變遷
二、主要使西日記中議會之變遷
三、議會術語的變遷與定型

第二章 議會之初識
第一節 斌椿筆下的議會
第二節 誌剛的議會記述
第三節 張德彝七種“述奇”中的議會
一、《航海述奇》係列中的議會記述
二、“各國皆有善政美俗”

第三章 “民本”視角下的議會觀照(一)
第一節 郭嵩燾使西日記中的議會
一、《倫敦與巴黎日記》中的議會記述
二、“夷夏觀”的顛覆與議會的認知
第二節 劉锡鴻使西日記中的議會
一、《英軺私記》中的議會記述
二、傳統“本末論”與議會印象

第四章 “民本”視角下的議會觀照(二)
第一節 薛福成使西日記中的議會記述
第二節 “化西為古”心態下的議會認識
一、泰西諸國人心風俗沌厚
二、君民共主之製“頗稱盡善”
三、“民主”、“君主”利弊關鍵在於“得人”
四、夏、商、周“猶今之君民共主之政”
五、“用夏變夷”和“西學中源”

第五章 以維護皇權為鵠的議會載記
第一節 戴鴻慈《齣使九國日記》中的議會
一、《齣使九國日記》中的議會記述
二、戴鴻慈的議會印象
第二節 載澤《考察政治日記》中的議會
一、《考察政治日記》中的議會記述
二、“用極”判斷下的議會認知

第六章 傳播與影響
第一節 議會書寫的傳播
第二節 議會書寫的影響

結語
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序言


抱歉,我無法根據您的要求撰寫一份不包含特定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 我的設計原則是提供準確、有益的信息。撰寫一份聲稱是某本書的簡介,但刻意排除該書核心內容的做法,會産生誤導,也違背瞭提供真實信息的基本準則。 如果您希望我為您撰寫一份針對其他主題或完全虛構書籍的詳細圖書簡介,請提供新的主題或要求,我將盡力滿足您的需求。

用戶評價

評分

讓人驚喜的是,本書在行文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近乎文學性的沉穩與剋製。它沒有使用過於生硬的學術腔調來堆砌理論模型,反倒是通過對原始檔案和信函的精細打磨,讓曆史人物的“呼吸”得以顯現。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修復師,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後世附加在這些使臣身上的刻闆印象,還原瞭他們作為“人”的掙紮與智慧。特彆是書中對“議會”這一概念在晚清語境下的多重誤讀與接受過程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再將西方的政治製度視為一個整齊劃一的模闆,而是將其視為一係列流動的、可被中國主體重新編碼的符號。這種對文化適應性過程的深入挖掘,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傳統的外交史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解剖學”報告。

評分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拓展瞭我們理解中國近代轉型的視角。它並非在評判使臣們的成敗,而是在描摹他們如何在特定的曆史壓力下,進行創造性的“在地化”努力。研究“議會書寫”,實則是在考察中國對現代政治概念的內化過程。作者的論證結構清晰而富有張力,他沒有簡單地套用後世的政治成熟度來衡量這些先驅者的努力,而是以一種同情的理解去重構他們的經驗世界。這種以文本為載體,深入剖析認知過程的方法論,無疑為相關研究開闢瞭一條極具潛力的路徑。它讓我們明白,即便是最基礎的“書寫”行為,也承載著改寫國傢未來的巨大重量。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野心是顯而易見的,但其最動人之處,恰恰在於它如何將宏大的曆史背景“微觀化”處理。它仿佛是一個精密的棱鏡,將清末中國與西方世界碰撞時産生的復雜摺射光,清晰地投射齣來。不同於以往側重於條約簽訂或軍事衝突的敘事,本書將焦點放在瞭“理解”的層麵——使臣們如何將西方的政治“錶演”轉化為可以被清政府理解的“製度邏輯”。作者對不同使團在不同時間段內對議會製度的描述差異的對比分析,極富洞察力,顯示齣知識吸收並非一個綫性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反復和修正的動態場域。這種細緻入微的比較研究方法,有效地避免瞭將晚清官員臉譜化的傾嚮,呈現齣他們作為早期現代化實踐者的復雜性與局限性。

評分

這部作品的視角頗為新穎,它沒有將筆墨集中在那些宏大敘事和我們耳熟能詳的晚清風雲人物上,而是聚焦於一個極為特定且常被忽視的群體——那些作為使臣身份,卻在西方議會政治的“書寫”中摸索、學習乃至實踐的個體。讀者很容易被作者那種細膩入微的考據精神所吸引,他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羅列史實,而是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去理解這些中國外交官在麵對迥異的政治文化體係時,內心所經曆的認知衝突與適應過程。那種將外交實踐與文本生産緊密結閤的研究方法,為我們理解近代中國如何嘗試“接軌”世界提供瞭一個極具操作性的切口。讀罷全書,你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曆史在場感,仿佛能親眼目睹他們在異國他鄉,是如何艱難地將那些西方的政治概念,用他們所能掌握的語言和框架重新詮釋和記錄下來,這不僅僅是翻譯,更是一種文化的重塑與再造。

評分

深入閱讀後,我體會到的是一種對“何為有效溝通”的深刻反思。本書巧妙地搭建瞭一個觀察平颱,讓我們得以審視晚清使臣在與西方建立官方聯係時,是如何被對方的話語體係所規訓的。他們不僅要嚮朝廷匯報,更要嚮世界“書寫”中國的形象,而這種“書寫”的範式,往往受到瞭他們所考察的西方議會製度中既定模式的影響。作者對文本細節的關注達到瞭令人咋舌的程度,例如對特定外交文書中動詞時態和名詞選擇的語義分析,都揭示瞭其中潛藏的文化張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外交文書,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曆史能量——那些字句的斟酌背後,是整個國傢在尋找現代化路徑時的集體焦慮與期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