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技术

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道京,潘舟浩,乔明,韦立登 著
图书标签:
  • 毫米波雷达
  • InSAR
  • 机载遥感
  • 三基线干涉
  • 形变监测
  • 地表形变
  • 遥感技术
  • 合成孔径雷达
  • 精密测量
  • 灾害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35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79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学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InSAR是在SA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遥感技术,目前已在地形测绘、形变监测等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机载毫米波InSAR特别适合提取观测对象的表面信息,并形成观测区域的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技术》共分11章,首先介绍InSAR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讨论机载毫米波InSAR的基线优化问题;结合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原理样机设计和飞行试验情况,重点介绍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的系统误差校正、相位解缠和高程反演方法;同时介绍基于时变基线的机载InSAR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数据压缩方法、基于压缩感知的InSAR稀疏采样和信号处理方法;最后结合未来应用方向,对机载Ka/L双波段InSAR植被高度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载毫米波SAR
1.2.2 机载毫米波InSAR
1.2.3 星载毫米波InSAR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原理样机飞行试验情况
1.5 毫米波InSAR的应用方向
1.6 本书的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InSAR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2.1 引言
2.2 InSAR基本概念
2.3 InSAR基本原理
2.4 InSAR数据处理流程
2.5 InSAR成像处理算法
2.5.1 基于ECS的自动配准成像处理算法原理
2.5.2 改进的基于ECS的自配准成像处理算法流程
2.6 机载InSAR运动补偿方法
2.6.1 双参考轨迹法
2.6.2 改进型双参考轨迹法
2.6.3 两种运动补偿方法的比较
2.7 基于POS的机载InSAR数据处理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机载毫米波InSAR多基线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InSAR几何模型
3.3 InSAR高程模糊
3.4 毫米波InSAR相位解缠
3.4.1 单基线相位解缠
3.4.2 多基线相位解缠
3.5 基于中国余数定理的机载毫米波InSAR三基线优化设计
3.5.1 中国余数定理
3.5.2 基于中国余数定理的三基线相位解缠方法
3.5.3 相位噪声的影响分析
3.5.4 基线构型误差的影响分析
3.5.5 机载毫米波InSAR的三基线构型优化设计
3.6 基于倒数互质关系的多基线构型研究
3.6.1 理论分析
3.6.2 三维棋盘空间的解释
3.6.3 基于倒数互质的三基线InSAR设计范例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原理样机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方案设计
4.2.1 基线构型
4.2.2 工作模式
4.2.3 系统组成
4.3 系统参数设计和分析
4.3.1 系统带宽
4.3.2 作用距离
4.3.3 测绘幅宽
4.3.4 采样点数和数据率
4.3.5 接收机动态范围和增益
4.3.6 相位噪声的影响分析
4.3.7 高程测量精度分析
4.3.8 不模糊高程分析
4.4 硬件设计与实现
4.4.1 天线
4.4.2 矩阵开关
4.4.3 收发子系统
4.4.4 数据采集和记录器
4.4.5 稳定平台
4.4.6 位置和姿态测量系统
4.5 数据处理
4.5.1 运动补偿和成像处理
4.5.2 干涉相位解缠和滤波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毫米波三基线InSAR系统误差地面校正和信号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描述
5.3 系统误差校正方案
5.3.1 距离向幅相误差提取
5.3.2 距离向幅相误差校正
5.3.3 通道间幅相误差校正
5.4 系统误差校正后的信号分析
5.4.1 脉冲压缩处理
5.4.2 通道间干扰分析
5.4.3 系统相位稳定性
5.4.4 慢时间频谱分析
5.4.5 幅相一致性分析
5.5 地面测试试验
5.6 实际飞行数据处理结果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毫米波三基线InSAR系统参数飞行估计和校正
6.1 引言
6.2 三基线InSAR高程测量模型
6.3 基于敏感度方程的系统误差分析
6.4 系统误差粗估计
6.4.1 基于机械参考的横滚角、俯仰角和偏航角安装偏置误差检查
6.4.2 基于多普勒中心频率的误差估计
6.4.3 系统斜距误差估计
6.4.4 基线倾角误差和干涉初相粗估计
6.5 系统误差精估计
6.5.1 基于敏感度方程的干涉定标算法
6.5.2 基于最优化模型的三基线联合定标算法
6.6 毫米波三基线InSAR系统参数飞行估计和校正处理流程
6.7 实际数据处理
6.7.1 基于多普勒中心频率的误差估计
6.7.2 地面特征点的选取和斜距误差估计
6.7.3 基线倾角和干涉初相粗估计
6.7.4 基于最优化模型的三基线联合校正处理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毫米波三基线InSAR的相位解缠及其高程反演
7.1 引言
7.2 三基线相位解缠绕基本原理
7.3 基于聚类分析的三基线相位解缠绕方法
7.3.1 三基线的聚类分析
7.3.2 三基线相位解缠方法
7.4 仿真数据处理
7.5 实际数据处理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基于BP算法和时变基线的机载InSAR数据处理
8.1 引言
8.2 传统机载InSAR数据处理中的问题
8.2.1 波束中心近似导致的相位误差
8.2.2 地形高程未知导致的相位误差
8.2.3 相位误差数值分析
8.3 基于BP算法和时变基线的InSAR数据处理方法
8.3.1 BP成像算法
8.3.2 基于BP算法的干涉处理模型
8.3.3 时变基线干涉处理方法
8.3.4 干涉处理流程
8.3.5 适用条件
8.4 仿真试验
8.5 实际数据处理
8.6 小结151vii
参考文献

第9章 机载InSAR图像数据压缩
9.1 引言
9.2 机上信号处理方法
9.2.1 机上数据压缩方法
9.2.2 机上信号处理流程
9.3 数据压缩性能的评价方法
9.4 仿真数据处理结果及压缩性能分析
9.5 实际数据处理结果及其压缩性能分析
9.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InSAR成像处理
10.1 引言
10.2 InSAR信号稀疏性
10.2.1 InSAR几何与信号稀疏性
10.2.2 基于CS理论的稀疏重建
10.3 信号处理方法
10.4 试验和处理结果
10.4.1 试验描述和评价准则
10.4.2 一维数据仿真试验
10.4.3 圆锥数据仿真试验
10.4.4 实际数据处理结果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机载Ka/L双波段InSAR植被高度测量系统分析
11.1 引言
11.1.1 极化干涉估计植被高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2 基于Ka/L双频InSAR的植被高度测量方法
11.2 机载Ka/L双频InSAR植被高度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11.2.1 信号处理流程
11.2.2 系统组成和布局
11.2.3 发射机和天线的形式
11.3 系统参数分析
11.3.1 工作带宽和频率选择
11.3.2 天线参数
11.3.3 作用距离和幅宽分析
11.3.4 基线设计和高程模糊分析
11.4 系统性能分析
11.4.1 高程测量精度分析
11.4.2 L波段全极化干涉获取DTM的高程精度分析
11.4.3 植被高度估计精度分析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载毫米波SAR
1.2.2 机载毫米波InSAR
1.2.3 星载毫米波InSAR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原理样机飞行试验情况
1.5 毫米波InSAR的应用方向
1.6 本书的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InSAR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2.1 引言
2.2 InSAR基本概念
2.3 InSAR基本原理
2.4 InSAR数据处理流程
2.5 InSAR成像处理算法
2.5.1 基于ECS的自动配准成像处理算法原理
2.5.2 改进的基于ECS的自配准成像处理算法流程
2.6 机载InSAR运动补偿方法
2.6.1 双参考轨迹法
2.6.2 改进型双参考轨迹法
2.6.3 两种运动补偿方法的比较
2.7 基于POS的机载InSAR数据处理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机载毫米波InSAR多基线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InSAR几何模型
3.3 InSAR高程模糊
3.4 毫米波InSAR相位解缠
3.4.1 单基线相位解缠
3.4.2 多基线相位解缠
3.5 基于中国余数定理的机载毫米波InSAR三基线优化设计
3.5.1 中国余数定理
3.5.2 基于中国余数定理的三基线相位解缠方法
3.5.3 相位噪声的影响分析
3.5.4 基线构型误差的影响分析
3.5.5 机载毫米波InSAR的三基线构型优化设计
3.6 基于倒数互质关系的多基线构型研究
3.6.1 理论分析
3.6.2 三维棋盘空间的解释
3.6.3 基于倒数互质的三基线InSAR设计范例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原理样机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方案设计
4.2.1 基线构型
4.2.2 工作模式
4.2.3 系统组成
4.3 系统参数设计和分析
4.3.1 系统带宽
4.3.2 作用距离
4.3.3 测绘幅宽
4.3.4 采样点数和数据率
4.3.5 接收机动态范围和增益
4.3.6 相位噪声的影响分析
4.3.7 高程测量精度分析
4.3.8 不模糊高程分析
4.4 硬件设计与实现
4.4.1 天线
4.4.2 矩阵开关
4.4.3 收发子系统
4.4.4 数据采集和记录器
4.4.5 稳定平台
4.4.6 位置和姿态测量系统
4.5 数据处理
4.5.1 运动补偿和成像处理
4.5.2 干涉相位解缠和滤波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毫米波三基线InSAR系统误差地面校正和信号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描述
5.3 系统误差校正方案
5.3.1 距离向幅相误差提取
5.3.2 距离向幅相误差校正
5.3.3 通道间幅相误差校正
5.4 系统误差校正后的信号分析
5.4.1 脉冲压缩处理
5.4.2 通道间干扰分析
5.4.3 系统相位稳定性
5.4.4 慢时间频谱分析
5.4.5 幅相一致性分析
5.5 地面测试试验
5.6 实际飞行数据处理结果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毫米波三基线InSAR系统参数飞行估计和校正
6.1 引言
6.2 三基线InSAR高程测量模型
6.3 基于敏感度方程的系统误差分析
6.4 系统误差粗估计
6.4.1 基于机械参考的横滚角、俯仰角和偏航角安装偏置误差检查
6.4.2 基于多普勒中心频率的误差估计
6.4.3 系统斜距误差估计
6.4.4 基线倾角误差和干涉初相粗估计
6.5 系统误差精估计
6.5.1 基于敏感度方程的干涉定标算法
6.5.2 基于最优化模型的三基线联合定标算法
6.6 毫米波三基线InSAR系统参数飞行估计和校正处理流程
6.7 实际数据处理
6.7.1 基于多普勒中心频率的误差估计
6.7.2 地面特征点的选取和斜距误差估计
6.7.3 基线倾角和干涉初相粗估计
6.7.4 基于最优化模型的三基线联合校正处理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毫米波三基线InSAR的相位解缠及其高程反演
7.1 引言
7.2 三基线相位解缠绕基本原理
7.3 基于聚类分析的三基线相位解缠绕方法
7.3.1 三基线的聚类分析
7.3.2 三基线相位解缠方法
7.4 仿真数据处理
7.5 实际数据处理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基于BP算法和时变基线的机载InSAR数据处理
8.1 引言
8.2 传统机载InSAR数据处理中的问题
8.2.1 波束中心近似导致的相位误差
8.2.2 地形高程未知导致的相位误差
8.2.3 相

精彩书摘

  《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技术》:
  第1章 概论
  1.1 研究意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是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微波成像技术,它能够借助平台的运动实现长孔径综合以达到对观测区域的高分辨率成像。作为一种主动遥感设备,SAR能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对地观测[1,2]。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In-SAR)[3]是在SA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遥感技术。InSAR利用两部具有一定视角差的天线进行成像,并对获取的两幅复图像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相位,经反演得到观测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InSAR以其独特的三维信息获取能力,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已发展出双天线、重轨、多基线等多种干涉工作模式,并覆盖P、L、C、X、Ku等多个波段,已在地形测绘、形变监测等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与激光、红外和可见光谱段相比,毫米波段(Ka波段)的电磁波对烟尘、云雾有较强的穿透能力,毫米波SAR具有较强的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性能;由于波长较短,与厘米波段相比,毫米波SAR更易于实现超高分辨率成像,在同样长度的交轨干涉基线下,毫米波InSAR也更容易实现高精度的高程测量;毫米波对地面目标(如植被)的穿透能力远小于厘米波,因此特别适合提取观测对象的表面信息,并形成观测区域的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SurfaceModel,DSM)[4-8]。基于上述特点,毫米波InSAR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开展毫米波InSAR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对提高我国InSAR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载毫米波SAR高分辨率毫米波SAR一般用于机载环境,国外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工作较多的单位有美国Sandia实验室和德国FGAN研究所,已形成无人机载系列产品并投入实际应用。图1.1给出了Sandia实验室Ka波段SAR和Ku波段SAR[9]对同一场景目标的成像结果,两个波段SAR的分辨率均为0.1m,但Ka波段图像的细腻程度明显优于Ku波段。图1.1 Sandia实验室Ka波段和Ku波段SAR图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较多的机载毫米波SAR采用了FMCW体制[10,11],以使SAR系统简化,并适用于小型无人机载体。
  1.2.2 机载毫米波InSAR随着毫米波SAR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毫米波InSAR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图1.2Ka波段多基线InSAR试验系统MEMPHIS很大进展。2008年6月的EUSAR年会上,德国FGAN研究所报道了他们研制的Ka波段近程多基线InSAR系统MEM-PHIS及其试验结果[12],图1.2为其试验系统照片,图1.3为该系统获得的二维图像和对应的DSM。将该系统获取的DSM结果和激光雷达获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高程精度达到2.26m。毫米波InSAR易于获取观测区域的高精度DSM的特点,使其在冰川厚度探测方面得到应用。美国JPL实验室在2008年研制了机载Ka波段InSAR系统GLISTIN,并在2009年1月结合L波段的UAVSAR针对冰盖表面和冰层厚度探测进行了飞行试验,经过数据处理后,冰盖地区DSM高程测量精度在近端为0.3m,远端为3m[7,8]。
  1.2.3 星载毫米波InSAR由于毫米波SAR天线体积小、质量轻,在同等高程精度要求下所需基线较短,因此容易实现单轨双天线干涉,可避免重轨时间去相干的问题,近两年来星载毫米波InSAR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
  图1.3MEMPHIS获取的二维图像和对应的DSM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了实现在精确尺度上研究全球海洋和陆地水体的变化和循环,制定了SWOT(SurfaceWaterOceanTopography)计划,其核心是利用大幅宽的星载Ka波段InSAR系统KaRIN获取和监视陆地和海洋水体表面的高度[13]。该毫米波InSAR对水体表面的平面二维分辨率只需要达到10m量级,而高程精度则要达到厘米级。与此同时,欧洲太空局、德国宇航院也将星载毫米波InSAR列入发展计划,并提出了多个星载Ka波段InSAR系统的概念设计[14,15]。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星载毫米波InSAR也会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1.3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家多个科技计划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的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研制装备了多种星载、机载和无人机载SAR系统,其数据产品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机载InSAR方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制的X波段双天线InSAR高程精度达到了0.5m,成功应用于西部1∶10000比例尺测图。基于在机载InSAR领域坚实的技术基础,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在201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原理样机,并于2011年5月在运12飞机上完成了飞行试验[16],文献[17]和[18]给出了相关的研究情况。2013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23所)也研制出了机载毫米波InSAR原理样机,文献[19]给出了其飞行试验的数据处理结果。
  ……

前言/序言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处理与应用,旨在为遥感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以及各类空间信息应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框架。本书内容涵盖了从遥感影像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到高级分析及典型应用的完整流程,特别关注了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所蕴含的丰富空间信息。 第一章: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基础 本章首先概述了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指标(如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及其重要性。我们详细介绍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高分辨率遥感传感器类型,包括光学遥感卫星(如WorldView系列、GeoEye系列、Pléiades系列、高分系列等)和航空影像传感器,阐述了它们的光谱特性、成像原理及数据格式。同时,本章还将探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几何特性,如视场角、倾斜角度、地形影响等,并分析这些特性对后续处理的影响。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进行有效遥感图像处理的前提。 第二章:遥感图像预处理技术 预处理是遥感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旨在消除或减弱影像中的噪声、畸变和环境影响,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比性。本章将详细介绍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各项预处理技术。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 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辐射定标方法,包括相对辐射定标和绝对辐射定标,以及它们在大气校正中的作用。重点介绍常用的辐射传输模型(如MODTRAN、6S等)及其在不同大气条件下的应用,旨在获取地表真实反射率,消除大气散射和吸收的影响,实现跨时相、跨区域影像的可比性。 几何校正与正射校正: 深入分析了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来源,包括相机畸变、平台运动、地形起伏等。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传感器几何校正、有理函数模型(RFM)几何校正、有控制点几何校正(RPC校正)、数字高程模型(DEM)辅助的正射校正技术。特别强调了在高分辨率影像中,地形对几何精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精密的DEM数据和准确的几何校正是保证后续空间分析精度的基础。 影像增强技术: 介绍多种用于提升影像视觉效果和突出地物特征的增强技术,包括线性拉伸、直方图均衡化、非线性拉伸等。此外,还将探讨色彩变换、假彩色合成等技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对影像显示的需求。 影像融合技术: 针对多光谱与全色影像,或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影像,本章将详细介绍多种影像融合方法,如 IHS 变换、PCA 变换、小波变换、高通滤波融合、基于字典的方法等。重点分析这些方法在保持光谱信息和增强空间细节方面的优劣,以及不同融合方法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适用性。 第三章:遥感图像特征提取与分析 本章聚焦于如何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提取有意义的空间特征,为后续的解译和应用奠定基础。 光谱特征分析: 详细介绍不同地物的典型光谱曲线特征,以及如何利用光谱信息区分地物类型。探讨了光谱指数(如NDVI、NDWI、EVI等)的计算、应用及其在高分辨率影像中的改进。 纹理特征提取: 纹理是描述地物表面粗糙程度、连续性和排列规律的重要信息。本章将详细介绍多种纹理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灰度共生矩阵(GLCM)、局部二值模式(LBP)、Gabor滤波器、小波变换纹理分析等,并分析这些方法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表现。 形状特征提取: 形状是识别地物的关键要素。本章介绍基于轮廓、区域的形状描述子,以及形态学方法(如膨胀、腐蚀、开运算、闭运算)在目标提取和分割中的应用。 对象特征提取与面向对象图像分析(OBIA): 针对高分辨率影像中地物具有明显形态和上下文关系的特点,本章将重点介绍面向对象图像分析(OBIA)的原理和流程,包括影像分割(如多尺度分割、模糊分割)、对象特征描述(光谱、纹理、形状、上下文等)和对象分类(如基于规则的分类、机器学习分类)。OBIA在高分辨率影像处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能够更有效地提取地物信息。 第四章: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类与解译 分类是遥感图像分析的核心任务,旨在将图像中的像元或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地物类别。本章将系统介绍多种分类方法,并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特点进行分析。 像元级分类方法: 监督分类: 详细介绍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马氏距离法、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人工神经网络(ANN)等常用监督分类算法。重点分析这些算法在高分辨率影像分类中的参数选择、模型构建和性能评估。 非监督分类: 介绍 K-Means、ISODATA 等非监督分类方法,以及其在探索性数据分析和训练样本不足情况下的应用。 对象级分类方法: 结合第三章介绍的OBIA技术,本章将深入探讨基于对象的分类策略,包括利用对象的光谱、纹理、形状和上下文信息进行分类。 深度学习在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卷积神经网络(CNN)在遥感图像分类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本章将介绍常用的CNN模型(如AlexNet, VGG, ResNet, U-Net等),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像素级或对象级分类,特别关注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在精细地物提取中的应用。 解译方法: 除了自动分类,本章还将介绍目视解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结合光谱、纹理、形状、空间关系和先验知识进行精细地物识别。 第五章: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典型领域的应用 本章将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不同领域的强大能力。 城市规划与管理: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分类: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高精度、精细化的 LULC 变化监测,为城市扩张、绿地覆盖、不透水面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建筑物提取与分析: 探讨基于对象和深度学习的建筑物自动提取方法,分析建筑物的面积、密度、高度(结合 LiDAR 等数据)等参数,服务于城市人口普查、灾害评估、资源管理等。 道路网络提取与更新: 介绍高分辨率影像在道路识别、拓扑关系构建、道路损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环境保护与资源监测: 植被监测与生物量估算: 利用高光谱和多光谱数据,结合光谱指数和生物物理模型,实现植被健康状况、覆盖度、生物量等参数的精确估算。 水体监测与水质评价: 提取地表水体、分析水体变化,结合光谱信息进行水质(如叶绿素、浊度)初步评估。 土壤侵蚀与退化监测: 通过对地表覆盖、坡度、植被覆盖度等信息的分析,评估土壤侵蚀风险。 灾害监测与评估: 地震、洪水、滑坡灾害监测: 分析灾前灾后高分辨率影像,快速提取受灾区域、评估损失程度,为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火灾监测与火烧迹地分析: 监测火灾发生、发展过程,分析火烧范围、强度等。 地质与矿产资源勘查: 地质构造解译: 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的细节信息,解译断层、褶皱等构造特征。 矿产异常区识别: 结合光谱特征和地质背景,识别潜在的矿产异常区。 农业应用: 作物识别与长势监测: 精准识别农作物种类,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为精准农业提供决策支持。 灌溉与施肥管理: 基于影像信息,分析土壤湿度、作物需水状况,优化灌溉和施肥方案。 第六章: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质量控制与精度评估 本章强调了遥感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常用的精度评估方法。 数据质量评估: 讨论影像的几何精度、辐射精度、内容精度等关键质量指标。 精度评估方法: 详细介绍位置精度(RMSE、MAE)、分类精度(混淆矩阵、Kappa系数、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变化检测精度等评估方法,并分析在高分辨率影像分析中的适用性。 总结与展望: 本书在系统介绍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技术的同时,也关注了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多源数据融合、时空序列分析、大数据与云计算在遥感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的深度结合。我们期望本书能够为从事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农业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学生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读者掌握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处理的核心技术,并能够将其有效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具有前瞻性,它聚焦于“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技术”,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预示着内容将是当前遥感领域最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之一。我个人一直关注着SAR干涉测量技术在地球科学和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尤其是对地表形变监测、高程测量等方面的进展。InSAR技术以其非接触、高精度的特点,在地震监测、火山活动、滑坡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沉降监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毫米波”的引入,则将InSAR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到高分辨率成像和对特定目标的精细探测。我非常好奇,毫米波频段的SAR系统在数据获取和处理上与C波段、L波段等传统频段有何不同?“三基线”技术又将如何创新地解决现有InSAR技术在相位解缠、形变梯度测量等方面的瓶颈?这本书是否会涵盖这些方面的深入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它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相当规整,光是翻阅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者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虽然我不是InSAR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通过之前的一些科普文章,对SAR成像和干涉测量有了一些基础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技术”让我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三基线”这个概念,我推测这可能是在传统双基线InSAR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基线来进一步优化测量结果,也许能更好地解决相位解缠的问题,或者提升形变监测的时间序列分辨率。我对毫米波频段在SAR成像中的应用也充满了好奇,我知道较低频段的SAR对植被和土壤穿透能力强,而毫米波则可能在分辨率和对特定地物的敏感性上有所优势。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频段SAR在InSAR应用中的优劣势对比?是否会讲解毫米波段InSAR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的特有挑战,比如大气延迟效应的处理?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解答的疑问。

评分

坦白说,我对“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技术”这个书名感到一丝敬畏,因为它听起来就充满了复杂的技术细节和前沿的研究内容。我是一名对地理信息技术充满热情的爱好者,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InSAR系统,但对遥感成像技术在绘制精确地图、监测地表变化等方面的能力深感着迷。每次看到新闻报道中利用卫星或飞机上的设备监测地壳运动、冰川消融,都觉得科技的力量太强大了。这本书名中的“机载”说明其应用平台是飞机,这让我联想到其可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在区域性灾害监测时。“毫米波”又是一个我不太熟悉的词,我猜想它可能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具有某些独特的成像优势。“三基线”就更让我困惑了,我只知道通常的InSAR是双基线,增加一个基线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否能显著提高测量精度?这本书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吗?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目录的设置非常详尽,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关键技术,再到应用实例的各个环节,这让我对本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一直以来都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特别是SAR(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地球观测领域的广泛应用。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作为SAR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精确测量地表形变方面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传统的两基线InSAR在处理复杂形变场和高程模糊问题时仍存在一些局限。因此,这本书提出的“三基线InSAR技术”显得尤为吸引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三基线设计如何优化干涉测量几何构型,从而有效解决相位解缠难题,并提高形变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毫米波”频段的应用,也让我对其在应对森林、积雪等介质穿透以及实现更高空间分辨率成像方面的潜力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毫米波段InSAR在数据采集、处理及大气延迟校正等方面的特有技术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采用了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搭配闪烁的星点和抽象的雷达波形图案,给人一种神秘而高科技的感觉。封底的简介虽然简略,但“机载毫米波”、“三基线”、“InSAR”这些专业词汇的组合,立刻勾起了我对这一前沿技术的强烈好奇。我一直对遥感技术在国防和测绘领域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高精度地形测绘和地物监测方面,InSAR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毫米波”的引入,更是让我联想到其在穿透云雾、全天候成像方面的巨大潜力,这对于解决传统光学遥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局限性无疑是极大的突破。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算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特别是“三基线”这个概念,我很好奇它如何能够提升InSAR的测量精度和鲁棒性,解决传统两基线InSAR可能存在的干涉相位模糊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深入了解这一复杂而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