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飞,李海林,夏伟杰,周建江 著
图书标签:
  • 雷达信号处理
  • 低截获概率
  • 机载雷达
  • 信号处理技术
  • 电子对抗
  • 雷达系统
  • 通信电子
  • 军事技术
  • 雷达工程
  • 信息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6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79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系列精品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现代隐身飞机平衡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飞机综合隐身的必要条件。《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共分8章,介绍了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的发展历程、目标跟踪常用算法、共形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原理和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仿真验证软件的设计,分析讨论了评估低截获性能的表征参量、根据先验知识的目标搜索策略、目标跟踪时的雷达自适应采样间隔和驻留时间设计、无源探测器辅助或多机协同的雷达辐射资源管理,以及复杂波形的低截获性能。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低截获概率雷达
1.3 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处理
1.4 本书的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截获概率雷达性能评估
2.1 截获因子
2.2 截获概率
2.3 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
2.3.1 线性调频类信号
2.3.2 Costas频率编码信号
2.3.3 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性能评估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低截获概率雷达数据处理基础
3.1 目标运动模型
3.1.1 匀速模型
3.1.2 匀加速模型
3.1.3 协调转弯模型
3.1.4 Singer模型
3.1.5 当前统计模型
3.2 卡尔曼滤波算法
3.3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3.4 不敏卡尔曼滤波算法
3.5 粒子滤波算法
3.6 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
3.7 积分卡尔曼滤波算法
3.8 交互式多模型算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共形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
4.1 共形阵列天线概论
4.1.1 共形阵列天线技术
4.1.2 共形阵列天线的方向图综合
4.2 共形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与分析
4.2.1 共形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的数学模型
4.2.2 共形阵列天线参数对方向图的影响
4.3 共形阵列天线的低副瓣方向图综合
4.3.1 多目标优化算法
4.3.2 MOPSO算法实现低副瓣方向图综合
4.3.3 改进的MOPSO算法实现低副瓣方向图综合
参考文献

第5章 低截获概率雷达资源优化设计
5.1 有先验知识时的搜索能量控制
5.1.1 算法描述
5.1.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2 无先验知识时的能量搜索控制
5.2.1 算法描述
5.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目标跟踪时的采样间隔分级
5.3.1 目标协方差矩阵估计
5.3.2 目标跟踪时的采样间隔分级设计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目标跟踪时的采样间隔自适应设计
5.4.1 采样间隔资源管理模型
5.4.2 采样间隔自适应设计
5.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交互式多模型容积卡尔曼滤波
5.5.1 目标协方差矩阵估计
5.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改进的IMMPDA目标跟踪
5.6.1 单目标跟踪时的驻留时间自适应设计
5.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3 多目标跟踪时的驻留时间采样间隔联合自适应设计
5.6.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7 优化设计中参数对算法的影响
5.7.1 分辨系数对算法的影响
5.7.2 速度惯性权重对算法的影响
5.7.3 认知权重和社会学习权重对算法的影响
5.8 机载雷达组网目标跟踪
5.8.1 机载雷达组网系统模型
5.8.2 机载雷达组网系统跟踪时的低截获优化模型
5.8.3 仿真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低截获概率雷达辐射功率控制
6.1 基于目标特征的功率自适应控制
6.1.1 雷达检测概率与目标距离目标RCS之间的关系
6.1.2 目标跟踪时功率自适应控制
6.1.3 仿真结果与分析
6.2 相控阵雷达功率分级原则的设计
6.2.1 功率分级原则的确定
6.2.2 基于MVDR的波束形成
6.2.3 线阵的功率分级
6.2.4 面阵的功率分级优化设计
6.2.5 改进的粒子群多目标优化
6.2.6 仿真结果与分析
6.3 宽带发射波束的零陷控制
6.3.1 宽带发射波束的零陷设计
6.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6.4 基于协方差控制的机载无源系统协同跟踪
6.4.1 交互式多模型协方差控制
6.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6.5 基于信息增量和机动特性的机载无源系统协同跟踪
6.5.1 改进的IMMPF目标跟踪
6.5.2 信息增量与机动特性控制
6.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6.6 基于编队的多传感器协同目标跟踪
6.6.1 时差法多站无源目标跟踪
6.6.2 基于编队的多传感器协同目标跟踪
6.6.3 仿真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 雷达信号波形低截获性能分析
7.1 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工作原理分析
7.2 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的低截获性能分析
7.2.1 线性调频连续波与脉冲多普勒雷达性能比较
7.2.2 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频谱分析
7.3 基于相关接收机的噪声信号雷达原理
7.4 噪声调制连续波雷达信号特性分析
7.4.1 高斯噪声相位调制连续波雷达信号特性
7.4.2 高斯噪声频率调制连续波雷达信号波形特性
7.5 噪声调制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设计与性能分析
7.5.1 噪声调制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波形设计
7.5.2 两类信号的模糊函数图比较分析
7.5.3 两类信号波形统计平均信噪比
7.6 Costas/PSK连续波雷达信号波形设计
7.6.1 三种完全跳频码FSK序列
7.6.2 Costas阵列的构造方法
7.6.3 PSK相位编码序列构造
7.6.4 Costas/PSK连续波雷达信号波形设计
7.6.5 Costas/PSK连续波雷达信号波形模糊函数
7.7 Costas/PSK连续波雷达信号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低截获概率雷达软件仿真系统
8.1 概述
8.1.1 机载雷达低截获概率软件系统组成
8.1.2 系统仿真流程
8.2 机载雷达子系统
8.2.1 子系统的模块化划分
8.2.2 输入输出接口设计
8.3 子系统的详细设计
8.3.1 回波模拟模块
8.3.2 天线方向图模块
8.3.3 信号处理模块
8.3.4 数据处理模块
8.3.5 子系统软件仿真流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第一代隐身飞机是美国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设计生产的F-117。美国于1989年入侵巴拿马时,F-117第一次投入实战。F-117具有优良的雷达隐身性能,但不具备可见光隐身,未装配机载雷达。2006年之后,F-117逐渐被B-2、F-22、F-35等更先进的隐身飞机取代。F-22隐身战斗机上配备了AN/APG-77双模式机载火控雷达。该雷达工作在X波段(8~12.5GHz),采用主动电子扫描阵列(ActiveElectronicallyScannedArray,AESA)天线系统、低截获概率雷达发射波形和先进的发射功率控制策略。F-35战斗机配备的AN/APG-81双模式机载火控雷达亦采用了主动电子扫描阵列天线系统和更先进的低截获概率策略。
  近年来,无源探测定位系统对战斗机已构成了严重威胁。无源探测系统(无源态势感知、电子情报系统ELINT、信号情报系统SIGINT、电子支援措施ESM、反辐射导弹ARM等)对战斗机的探测能力已大大提高,机载无源探测系统最大探测距离已远大于机载雷达的作用距离。无源探测系统具有作用距离远、不发射电磁波、隐蔽性好的特点,对战斗机的生存能力构成了严重威胁。
  当前飞机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敌方的雷达探测、无源探测和红外探测。对于雷达截面积(RadarCrossSection,RCS)为1m2的目标,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的作用距离约为200km;机载电子支援措施(ElectronicSupportMeasure,ESM)对三代机雷达的无源探测作用距离约为460km。但是具有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的飞机可以将对方的雷达探测和红外探测距离缩减到70km左右。机载雷达能够通过缩减其射频辐射特征(称为射频隐身技术或低截获概率技术REF_Ref398028590 h)降低无源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具备低截获概率性能的雷达已逐渐成为雷达的标准特征。例如,Telephonics为MH-60R直升机开发的APS-147多模雷达要求具备低截获概率性能;新一代海上巡逻机要求雷达具备低截获探测潜望镜的能力。因此,机载雷达射频隐身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低截获概率雷达
  低截获概率(LowProbabilityofIntercept,LPI)雷达的公开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Schleher给出了LPI雷达的定义,并提出了评估LPI雷达性能的参数(亦称为截获因子);Schrick等针对Schleher提出的截获因子,指出未来截获接收机要截获LPI雷达信号应具备的性能;Pace综合了LPI雷达矛盾双方的研究成果,在其著作的第一部分介绍了LPI雷达设计的基础,在第二部分介绍了截获LPI雷达信号的策略和算法,并认为LPI雷达信号总可以通过更先进的截获策略和信号处理算法被检测到。Pace的观点很快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开始质疑是否存在LPI雷达。Schleher随即针对这些质疑,再次强调LPI雷达是包含雷达和截获接收机的系统,雷达是否具有低截获特性与截获接收机的类型密切相关。因此,通常意义上的LPI雷达,已经隐含了它对抗的是同时代某种特定类型的截获接收机。
  低截获概率雷达的首次应用是在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美国空军和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的“HaveBlue”飞机上REF_Ref378180986 h*MERGEFORMAT。LPI雷达首次验证的对象分别为雷达告警接收机(RadarWarningReceiver,RWR)、电子情报(ElectronicIntelligence,ELINT)和反辐射导弹(Anti-RadiationMissile)。试验证实LPI雷达技术能够采纳,并仍能保证机载雷达武器系统的完备性。美国的“PaveMover”LPI雷达试验项目验证了LPI雷达不仅能探测、跟踪空空和空地目标,还能进行对抗干扰。Lynch认为那些对LPI雷达仍持怀疑态度的人要么是不了解截获接收机,要么是忽略了战术策略在LPI雷达应用中的关键作用。美国目前在役的B-2装配的AN/APQ-181和F-22装配的AN/APG-77雷达都具备LPI性能。国内许多研究所和高校都已开展了对LPI雷达技术的研究。
  1.3 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处理
  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处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有LPI性能评估、波形设计、天线方向图设计和辐射功率管理等。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过去具有LPI性能的雷达在新一代的截获接收机面前可能不再是LPI雷达。为了对抗新一代截获接收机的威胁,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都被应用于改善雷达的LPI性能。MIMO(Multi-InputMulti-Output)雷达、组网雷达、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技术已被应用于LPI雷达的研究,它们研究的核心内容仍然是LPI性能评估、波形设计、天线方向图设计和辐射功率管理
  最早公开发表的低截获性能评估指标是Schleher提出的截获因子。截获因子定义为截获接收机的截获距离与雷达检测到目标的最大作用距离之比,它表征了某雷达相对于确定截获接收机的LPI性能。Stove等分析了实现雷达LPI性能的各种策略,同时还提出利用香农信道容量实现辐射信号的低利用概率(LowProbabilityofExploitation,LPE),信号LPE性能的更多研究主要集中在通信信号中。Wu假定在雷达二维辐射方向图上均匀分布了性能相同的截获接收机,然后将雷达二维辐射方向图覆盖的面积用等效圆的面积代替,并将等效圆的半径定义为截获圆半径作为评估LPI性能的指标,截获圆半径表征的是雷达工作时在统计意义上的LPI性能。Dishman等将Wu定义的评估指标拓展到三维,提出了截获球半径。截获概率的定义是截获接收机的探测概率与雷达发射机工作时间的乘积再除以截获接收机的扫描时间,如果LPI雷达对抗的是时域、频域和空域全宽开的截获接收机,对应的截获概率就是截获接收机的探测概率。截获因子、截获圆/球半径和截获概率评估的是雷达的抗检测性能。但是,雷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总有可能被探测到,所以LPI雷达的设计必须进一步实现对抗截获接收机的分选和定位功能。截获接收机的分选定位性能取决于它对雷达信号的测量精度。Lynch给出了截获接收机估计雷达信号参数能达到的均方根误差下限。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人们不断修正上述LPI性能评估指标,以适应新形势下对LPI性能的评估。
  电子科技大学的廖雯雯等对MIMO雷达的低截获性能进行了研究,推导了MIMO雷达的截获因子。黄美秀等在低截获概率雷达性能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低利用概率雷达性能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雷达信号截获利用因子,用来衡量信号被截获接收机利用的概率。电子科技集团第10所的朱银川等人基于信息论中熵的形式,对信号波形特征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用熵来表征信号的波形特征不确定性。空军工程大学的李寰宇等提出了基于截获距离的低截获表征指标,称为隐身效率。军械工程学院的熊久良等基于现有的跟踪性能的度量指标——滤波误差协方差和截获概率,提出了截获概率密度的概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红兵等提出用信号截获率联合表征射频信号的时频空域隐身性能。Wang等和Shi等从信息论的角度为借鉴通信中的安全容量提出的安全互信息量,为低截获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Shi等还研究了组网雷达的低截获问题,并将Schleher截获因子推广到组网雷达,以表征组网雷达系统的低截获性能。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宜楠等定义了双基地雷达、分布式MIMO雷达的低截获性能表征指标。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和部门也都在低截获概率雷达的研究过程中提出或完善了低截获性能评估指标。
  低截获概率雷达辐射功率管理是在满足任务性能前提下最小化有效辐射的峰值功率。Schleher提到的Pilot雷达就是典型的例子,它通过连续信号的长时间积累提高信噪比,降低峰值功率。然而,脉冲雷达峰值功率不可避免地会大于高增益搜索式截获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LPI雷达还需要最小化驻留时间,避开高灵敏度的搜索式截获接收机。
  Lynch认为低截获概率雷达波形设计的“唯一准则”是将信号合理地均匀分布在整个工作频段上。它的含义是指信号的瞬时带宽和平均带宽都应该尽可能大、尽可能均衡。Lynch给出的经验值是信号在工作频段上保持低于3dB的起伏。除连续波外,常见的脉间调制LPI雷达波形主要有跳频信号、脉压信号、编码信号(相移键控、频移键控)以及脉压和编码混合信号。
  低截获概率雷达的天线方向图设计要求的是窄主瓣、超低副瓣和深的零陷。Lynch给出的性能指标是主副瓣比大于55dB,且大于主瓣方位向两侧约45°的远区旁瓣的被截获距离必须小于截获方地基反制武器的有效反应时间。这时,绝大多数RWR和部分ESM不能通过旁瓣探测到雷达。
  低截获性能评估指标、功率管理、波形设计和天线方向图设计在LPI雷达研究中相互关联,例如,最小化辐射峰值功率与选用的波形有关。当在一段工作时间内,雷达辐射信号覆盖区域内有多部截获接收机时,虽然每部截获接收机单位时间内的截获概率很低,但它们在这一段时间内的累积截获概率可能会对雷达造成威胁。因此,LPI雷达信号处理不仅是在雷达工作时刻,而且在一段工作时间内。这时就需要LPI雷达最大限度地利用经验知识和无源系统,最小化工作时间,最大化工作时间间隔。
  1.4 本书的内容安排
  本书在后续章节中不会专门探讨战术和各种截获接收机性能,但是希望读者对LPI雷达概念充分认识,并了解LPI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有效性依赖于战术策略和特定的截获接收机。正如Lynch提到的,只要对方不能够对己方雷达平台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就是有效的。低截获概率雷达的研究贯穿于目标探测、跟踪、分选和摧毁的全过程中。Pace已经对低截获概率雷达波形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Lynch归纳和总结了基于策略的低截获概率雷达应用。本书后续内容安排如下。
  ……

前言/序言


《星海 navigations: 穿越迷雾的舰船与导航技术》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之中,人类的探索从未止步。从远古的星图到如今高度智能化的导航系统, navigations(航行)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书《星海 navigations: 穿越迷雾的舰船与导航技术》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navigational(导航)技术在舰船领域发展的脉络,聚焦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海上环境中,确保舰船安全、高效地抵达目的地,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与创新。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内容详实,力求全面展现navigational(导航)技术的历史演进、核心原理、当前挑战与未来趋势。 第一部分:溯源星辰——舰船navigational(导航)的史前与古典时代 本部分将时间回溯至人类文明的黎明,探讨早期人类如何凭借对星辰、洋流、风向的观察来 navigations(航行)。我们将详细介绍: 原始navigational(导航)智慧: Polynesian(波利尼西亚)人如何利用太阳、月亮、星星、海浪的模式 navigations(航行)横跨太平洋的壮举;古埃及人、腓尼基人等在地中海的 navigations(导航)经验。 简易navigational(导航)工具的发明: 浮标、罗盘(磁罗盘的早期形态)、星盘(Astrolabe)的出现,这些划时代的工具如何极大地提升了navigational(导航)的精度和可靠性。 航海图的演进: 从简单的地标记录到早期航海图的雏形,以及港口图(Portolan charts)的出现,它们在指导navigational(导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天体navigational(导航)理论的奠基: 古希腊、阿拉伯学者在天文学与navigational(导航)计算方面的贡献,为后来的精密navigational(导航)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机械之心——近代舰船navigational(导航)系统的革新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navigational(导航)技术迎来了飞跃式的发展。本部分将聚焦于近代舰船navigational(导航)系统的关键突破: 精密计时与经度测量: 详细阐述航海钟(Chronometer)的发明及其在解决经度确定问题上的颠覆性意义。我们将深入解析其工作原理,以及对全球navigational(导航)的深远影响。 标准海图与航海仪表: 介绍国际标准海图(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的制定与发展,以及六分仪(Sextant)、象限仪(Quadrant)等测角仪的普及,它们如何使船员能够更精确地测量天体高度,从而计算船只位置。 潮汐与洋流预报: 早期潮汐表、洋流图的绘制,以及这些数据在规划航线、规避危险水域方面的重要性。 无线电navigational(导航)的萌芽: 无线电技术初步应用于navigational(导航)的探索,如无线电信标(Radio Beacons)的早期应用。 第三部分:数字脉搏——现代舰船navigational(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 进入20世纪,特别是21世纪,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舰船navigational(导航)的面貌。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现代navigational(导航)系统的核心组成与原理: 全球定位系统(GPS)与GNSS: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概述: 介绍GNSS的整体概念,以及GPS、GLONASS(格洛纳斯)、Galileo(伽利略)、BeiDou(北斗)等主要系统的技术架构、星座构成、信号特点。 定位原理详解: 深入解析GNSS的测距原理(伪距离测量、载波相位测量),三维定位(三边测量)的数学模型,以及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大气延迟、多径效应、接收机噪声等)。 差分GPS(DGPS)与RTK(Real-Time Kinematic): 介绍差分技术如何通过地面参考站提高定位精度,并具体讲解RTK技术的实现原理及其在高精度navigational(导航)中的应用。 惯性navigational(导航)系统(INS): INS基本原理: 阐述INS如何利用陀螺仪(Gyroscopes)和加速度计(Accelerometers)测量物体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通过积分计算出物体的姿态、速度和位置。 INS的优势与局限: 分析INS在GNSS信号丢失或受干扰时的独立navigational(导航)能力,以及其随时间累积误差的缺点。 捷联惯导(Strapdown INS)与平台式惯导(Platform INS): 讲解两种主要INS的结构与性能差异。 航海雷达(Radar)与声纳(Sonar)在navigational(导航)中的应用: 雷达原理与模式: 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其在目标探测、距离测量、速度测量方面的功能。重点讲解雷达在避碰navigational(导航)、近岸navigational(导航)、港口navigational(导航)中的应用。 声纳应用: 介绍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在水下测深、障碍物探测、水文测量等navigational(导航)辅助功能。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 ECDIS的功能与标准: 详细介绍ECDIS如何集成电子海图、航路信息、船舶动态信息,实现海图显示、航线规划、航线跟踪、避碰告警等功能。 ECDIS与纸质海图的互补: 分析ECDIS在提高navigational(导航)效率、安全性和降低人为错误方面的优势,以及与纸质海图结合使用的必要性。 自动识别系统(AIS)与船舶交通服务(VTS): AIS的工作原理与信息: 介绍AIS如何广播船舶的身份、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实现船舶间的互通互联。 VTS的角色: 讲解VTS如何利用AIS、雷达等信息,对辖区内的船舶进行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和安全保障,是海上navigational(导航)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挑战与破局——当前海上navigational(导航)的困境与应对 尽管navigational(导航)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海上navigational(导航)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介绍应对策略: GNSS的脆弱性: 信号干扰与欺骗(Jamming & Spoofing): 详细分析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GNSS信号干扰,以及恶意信号欺骗对船舶navigational(导航)安全的威胁。 空间碎片与轨道漂移: 探讨GNSS卫星运行环境的潜在风险。 电子战(EW)的影响: 评估电子战对GNSS依赖性navigational(导航)系统的潜在影响。 环境因素对navigational(导航)的影响: 恶劣天气: 强风、巨浪、浓雾、暴雨等如何影响能见度、雷达性能、传感器精度,给navigational(导航)带来严峻考验。 地形与水文条件: 浅滩、暗礁、复杂洋流、港口拥堵等如何增加navigational(导航)风险。 磁场异常与电磁干扰: 解释这些因素对传统罗盘navigational(导航)和电子系统navigational(导航)的潜在影响。 人为因素与人为错误: 疲劳、压力与培训不足: 分析船员在长时间navigational(导航)工作中的疲劳状态,以及培训不当可能导致的操作失误。 过度依赖自动化: 探讨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可能带来的“自动化盲点”效应,即在系统失效时操作员难以接管。 多系统融合与信息冗余的重要性: 强调建立多源异构navigational(导航)信息融合机制,利用多种navigational(导航)手段相互校验,构建鲁棒性navigational(导航)系统。 网络安全风险: 探讨在日益互联的navigational(导航)系统中,网络攻击可能带来的数据篡改、系统瘫痪等风险。 第五部分:未来之光——智能navigational(导航)与自主航行的前沿探索 展望未来,navigational(导航)技术正朝着更智能、更自主的方向发展。本部分将聚焦于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 多传感器融合与情境感知: 介绍如何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雷达、激光雷达(LiDAR)、视觉传感器、声纳、GNSS、INS等多种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构建对周围环境的全面、准确的“情境感知”能力,以支持更高级别的自主navigational(导航)。 自主navigational(导航)与自动驾驶: 自主navigational(导航)决策: 探讨如何利用AI算法,实现自主路径规划、避碰策略制定、航速控制、泊船等复杂navigational(导航)任务。 船舶自动驾驶技术: 介绍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主驾驶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技术、法规与伦理挑战。 下一代GNSS技术: 高精度授时与定位: 探讨更高精度GNSS信号的开发,以及其在时间同步、高精度测绘等领域的应用。 低功耗、广覆盖GNSS: 关注低功耗GNSS技术在物联网、无人系统navigational(导航)中的应用。 水下navigational(导航)技术的突破: 介绍水下声学navigational(导航)、无源navigational(导航)、基于惯性与视觉的水下定位技术,以及水下机器人的navigational(导航)解决方案。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navigational(导航)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构建船舶和航道的数字孪生,通过仿真模拟优化navigational(导航)策略,预测潜在风险。 人机协同navigational(导航): 强调未来navigational(导航)系统并非完全替代人,而是实现高效的人机协同,增强人类navigational(导航)员的能力,提供更强大的决策支持。 《星海 navigations: 穿越迷雾的舰船与导航技术》不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与探索精神的史诗。通过对舰船navigational(导航)技术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全面梳理,本书旨在为船舶工程师、navigational(导航)专业人士、科研人员以及对海洋探索充满热情的所有读者,提供深刻的洞察与前瞻性的思考,共同迎接更加安全、智能、高效的海上navigational(导航)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无线通信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的书籍。当我看到《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系列关于电磁频谱利用和对抗的场景。我理解,“低截获概率”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指标,更是一种战略上的优势。它意味着在军事侦察和电子战中,掌握主动权的一方能够更有效地获取目标信息,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被敌方发现的风险。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各种复杂的信号调制、编码以及波形设计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使雷达信号在频谱上看起来更像自然的噪声,或者以一种难以被特定频率探测器捕捉的方式进行发射。此外,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例如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自适应滤波以及各种谱估计方法,来从噪声背景中提取出微弱但有价值的目标回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时域、频域以及时频域分析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信号处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我本人并非雷达专业的工程师,但“低截获概率”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技术魅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隐身”于电磁波侦测的系统很感兴趣,想象着它如何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不动声色地完成信息获取任务,而对方却浑然不知。我猜测这本书一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实现这种“隐身”所涉及的各种信号处理方法,比如如何设计出不被轻易识别的波形,如何对抗敌方的电子干扰,以及如何对截获到的微弱信号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分析。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AI技术在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比如机器学习在目标识别和杂波抑制方面的突破。毕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化的技术是提升作战效能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或者理论分析,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着它能够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为我揭开低截获概率雷达神秘的面纱,让我对现代军事电子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或许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用于我的其他研究领域。

评分

我是一名对信息安全领域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虽然雷达技术本身似乎离我的专业领域有些距离,但“低截获概率”这个词汇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让我联想到信息传递中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这与信息安全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我推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出能够在电磁波的海洋中“潜行”的雷达信号,使其难以被敌方的电子侦察设备(ELINT)探测、识别和定位。这可能涉及到对信号的发射形式、频率捷变、脉冲压缩以及多普勒处理等方面的精细设计。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有效对抗敌方电子对抗(ECM)措施的信号处理策略,比如如何应对干扰、欺骗和箔条等。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描绘出雷达系统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通过一系列巧妙的信号处理手段,实现“看得见”但“抓不住”的效果。这种技术上的博弈,对于理解现代高科技战争的运作模式,以及信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的科技爱好者,一直关注着各个领域的前沿进展。《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这个书名,听起来非常吸引人,因为它涉及到了“隐身”和“智能”两个我非常感兴趣的概念。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和处理能够避免被敌方电子侦察设备轻易探测到的雷达信号,这背后一定涉及到了非常精妙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例如利用特殊的调制方式、随机化序列、或者低旁瓣天线技术来降低信号的可探测性。此外,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如何从微弱、受干扰的信号中提取目标信息的先进技术,这或许会涉及到一些现代信号分析的最新进展,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或者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信号的鲁棒性和目标识别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雷达技术奥秘的窗户,让我对这种“看不见的眼睛”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对军事历史和军事科技的发展历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改变战争形态的关键技术。《低截获概率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二战时期雷达的出现,以及它在战场上的巨大影响力。我猜想,这本书会聚焦于现代雷达技术在“隐形”方面的演进,即如何设计和处理能够规避被敌方电子侦察系统发现的雷达信号。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信号生成和处理技术,例如利用非常规的信号波形、动态的频率和幅度变化,以及复杂的脉冲序列来降低被截获的概率。我还会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目标信息提取的算法,即使信号被部分截获,也能从中获得有用的目标参数。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军事科技的进步,更是信息时代的战场博弈的新维度。它反映了技术不断对抗与反制的过程,对理解现代国防战略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