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 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 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科书
★ 净空法师、南怀瑾大力推荐的一部经典。
★ 曾国藩要求子侄必读的一部书。
★ 读经、私塾、国学班的必备教材
★ 陈宏谋有感于世上多有弊端,遂于公务之余,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遗规五种:《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虽然书中很多具体的内容已经时过境迁,但是所论及的道理很多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发人深省。
海报:
《训俗遗规译注》为陈宏谋所著“五种遗规”之一,主要记述乡里、宗族间致讼原因和如何消除矛盾的途径,汇集了历代一些乡约、宗约、会规、训子、驭下之法、治家格言、名人遗嘱等内容。
古往今来,国家的治理教化往往体现在民风习俗中,从普天之下的民风习俗便能看出人心情态。人心厚道,社会道德的风气就会兴盛,而众多的社会陋俗就会息止。作者当时秉着“行事公平允诚,治刑是为了无需用刑”的目的,为减少当时社会的争讼,教化和引导人民建立更好的社会生活体系,便从古典经籍中,采录那些贴近人心风俗的古今的名言,汇编成本书。虽然说采录的内容不一定很妥当,但大致来说,所采录的内容、道理比较贴近时事,且言词真实直率,使人容易明白易懂。
陈宏谋(1696-1771年), 字汝咨。临桂(今广西桂林)人。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讳,改为宏谋。他是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官居宰相,雍正元年(1723)进士,任官时间48年,任官历经省份尤多(12个省),曾任江苏按察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等职,止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外任30多年,历12省,政绩卓著,是在民间影响非常大的一位清官、名臣。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
矛盾的途径,汇集了历代一些乡约、宗约、会规、训子、驭下之法、治家格言、名人遗嘱等内容。
古往今来,国家的治理教化往往体现在民风习俗中,从普天之下的民风习俗便能看出人心情态。人心厚道,社会道德的风气就会兴盛,而众多的社会陋俗就会息止。作者当时秉着“行事公平允诚,治刑是为了无需用刑”的目的,为减少当时社会的争讼,教化和引导人民建立更好的社会生活体系,便从古典经籍中,采录那些贴近人心风俗的古今的名言,汇编成本书。虽然说采录的内容不一定很妥当,但大致来说,所采录的内容、道理比较贴近时事,且言词真实直率,使人容易明白易懂。
司马温公《居家杂仪》
(公名光,字君实,宋时宰相,谥文正。)
【原文】
宏谋按:正伦理,笃恩义,辨上下,严内外,居家之要道也。温公正色立朝,为有宋第一等人物。而正身以正一家,法肃意周,可为古今仪则。所著《家范》,父子、祖孙、兄弟、叔侄、夫妇,一家之中,各尽其道。皆有懿行以实之。堪与小学并传,限于卷帙,不及附刊。得此而遵循不越,亦足以整齐门内,无愧型家之道矣。
【译文】
宏谋按语:整肃伦理纲常,笃行恩情道义,明晰上下尊卑,严正内外之别,这些都是治家的关键道理。司马温公在朝为官,政事严肃,是北宋第一等的人杰名流。他端正自身来端正一家之风,法式庄重而意图周全,可称得上是古今仰慕的模范人物。他所编撰的《家范》一书,分为父子、祖孙、兄弟、叔侄、夫妇等篇。可使一家上下,恪守本分,各尽所能,都有善行来落到实处。可以和《小学》一同传行于世。限于篇幅,不能全部附录。若有人能够按照本篇所讲来遵行照办的话,也足够用来整肃家风,不愧为持家有道了。
【原文】
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谓掌仓廪、厩库、庖厨、舍业、田园之类),授之以事(谓朝夕所干及非常之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一(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①不饱,蔽衣不完,人无怨心)。裁省冗费②,禁止奢华,常须稍存赢余③,以备不虞。
【注释】
①粝食:粗劣的饭食。
②冗费:浮费,不必要的开支。
③赢余:收支相抵后剩余的财物;多余,剩余。亦作“盈余”。
【译文】
凡是身为一家之长者,必须严谨恪守礼仪法规,以统领家中子弟及仆人。要让每个人明白自己的职责(分别管理仓廪、厩库、庖厨、舍业、田园之类的家事),安排他们具体的事宜(就是早晚应做之事以及应对其他一些突发事件),并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制定家庭财物用度的等次,根据收入情况来决定支出。根据家产的多少,以供给家中所有人的衣食和红白喜事等费用开支。分配用度时全部都按照品级来加以节制,没有不公平合理的(如果按照收入的多少公平分配家产,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饭且食不能饱,穿的是破旧衣服且衣不蔽体,大家也不会有怨恨之心)。应该裁除不必要的铺张浪费,严禁奢侈浮华。平时要经常存些家资盈余,以备不时之需。
【原文】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①于家长。(易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安有严君在上而其下敢直行自恣②不顾者乎。虽非父母,当时为家长者,亦当咨禀而行之。则号令出于一人,家政始可得而治矣。)
【注释】
①咨禀:请教;禀告。
②自恣:放纵自己,不受约束。
【译文】
凡是身份低微的及所有晚辈,事务不分大小,不得擅自妄行,必须禀报请示于家长。(《易经》上说:“家中要有严肃的君主,说的就是家中父母要严肃呀。”哪有严肃的家长在上,而下人、晚辈等却敢擅行放纵自己而不顾的呢?即使不是父母,但面对当时的家长,下人、晚辈等也当禀告家长后再行动。这样,家中号令都出自家长一人,家族事务才可以得到良好的管理。)
【原文】
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译文】
凡是身为儿子媳妇的,不得积蓄私有财产。薪水俸禄以及田地房屋等租金收入,应全部上交给父母公婆。若是正常合理的需用,就请示长辈来领受开支。不得藏私作假,不得暗中私拿。
【原文】
凡子事父母(孙事祖父母同),妇事舅姑(孙妇亦同),天欲明,咸起,盥(洗手也)漱栉(梳头)总(所以束发),具冠带。昧爽①(天将明也),适父母舅姑之所,省问(此即礼之晨省也)。父母舅姑起,子供药物②(药物乃关身切务,人子必当亲自供进,不可但委婢仆),妇具晨馐(俗谓点心)。供具毕,乃退,各从其事。将食,子妇请所欲于家长(卑幼各不得恣所欲),退具而供之。尊长举箸,子妇乃各退,就食。丈夫妇人,各设食于他所,依长幼而坐,其饮食必均一。幼子又食于他所,亦依长幼,席地而坐。男坐于左,女坐于右。及夕,食亦如之。既夜,父母舅姑将寝,则安置而退(此即礼之昏定也)。
【注释】
①昧爽:拂晓;黎明。
②药物:此指刷牙用的药物,类似于现在的牙膏。
【译文】
凡是儿子事奉父母(孙子事奉祖父母也一样),或是媳妇事奉公婆(孙媳妇孝敬祖父母也一样),天还没亮时,就都要早早起床,洗漱、梳头,束发,穿戴整齐。黎明,天快亮时,就要到父母公婆的住所去问安(这就是晨省之礼)。等父母公婆起来后,儿子要亲自准备好洗脸水、刷牙药(洗脸水、刷牙药等乃是关乎身体、脸面的要务,作为人子一定要亲自准备,不可推委给婢仆),媳妇要备好早点。洗漱物品、早点安放好后,再行告退,各自去忙各人之事。早餐之前,儿子媳妇要请示询问家长的需要(晚辈绝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求),然后退下去全部备好再送上来。长辈开始动筷后,儿子媳妇们再各自告退出去用餐。儿子媳妇等用餐要另设场所,席上应遵从长幼尊卑的次序来就座,大家的饮食一定要平均如一。幼辈们再另行安排就餐的场所,也要依照长幼尊卑的次序来席地而坐。男性应就座于左边的位置,女性则应就座于右边的位置。等到用晚餐时,也要如此。到了夜里,父母公婆准备休息时,晚辈们要服侍长辈就寝后再行退下休息(这就是昏定之礼)。
【原文】
居闲无事,则侍于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扶卫①之。不敢涕唾喧呼于父母舅姑之侧。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注释】
①扶卫:扶持卫护。
【译文】
平时闲居没事的时候,要侍立在父母公婆的身旁,容貌必须恭敬,做事必须谨慎;说话应答时,一定要声轻且语气柔和。长辈们日常起居及出外入内时,一定要小心地搀扶卫护。不得在父母公婆的身旁哭泣、吐痰、喧闹以至于大呼小叫。如果父母公婆没有吩咐坐下,就不得入座;没有吩咐退下,就不得随意退下。
……
哎呀,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书,叫《古代礼仪精粹解读》。这本书的作者真是个宝藏,他把那些深奥的古代礼仪,用现代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本来以为礼仪这种东西,无非就是弯腰作揖、起身谦让那一套老生常谈,结果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详细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在婚丧嫁娶、宴请往来中的具体规矩,那些繁复的流程背后,蕴含的却是古人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比如,书中对“敬茶”的描绘,不仅仅是动作的描述,更是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家族传承的敬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张完整的文化地图。这本书的行文流畅,旁征博引,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讲述家族的往事。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好奇心,但又怕被晦涩古文劝退的朋友们。
评分近期翻阅的《民间信仰与乡土伦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思想层面的。它探讨的不是正统的宗教教义,而是那些渗透在民间、影响着人们日常道德抉择的“潜规则”。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地方性的神祇崇拜、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乡规民约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义气”和“面子”的社会学分析所吸引,这两种看似抽象的概念,在古代乡村社会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仪式和惩戒机制来维持稳定的,书里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揭示了,在缺乏强大中央集权约束的小共同体中,维系社会秩序的,往往是这些看不见的文化力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一些习俗,突然间明白了那些看似迷信的行为,其实是古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一种智慧体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你跳出宏大的叙事,去关注那些真正驱动普通人行为的底层逻辑。
评分不得不提《山川形胜:古代地理认知与地名文化探源》,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历史地理的好奇心。我们现在看地图,都是一目了然的坐标系,但古人是如何理解和命名他们脚下的土地的呢?这本书带我回到了那个没有卫星定位的时代。作者从甲骨文中的方位词入手,层层递进,解析了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河流、山脉、植被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的。书中对很多著名地名的起源考证尤为精彩,比如某个山谷的名字,可能就源于某位古代英雄的典故,或者某种稀有植物的分布。通过阅读,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结合得非常好,它用严谨的考据支撑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古代地理图景,让我对中国大地的情感,瞬间变得立体而深沉。每次看到一个熟悉的地名,都会忍不住去翻书核对它背后隐藏的秘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匠心独运:传统工艺的重生之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聚焦于那些即将失传的手工艺。我一直觉得,传统工艺往往被塑造成一种高高在上、只可远观的艺术品,但这本书却把重点放在了“实用性”和“传承的困境”上。作者深入到各个偏远地区,采访了那些还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工匠。书中对竹编、木雕、乃至传统染色的工艺流程描述得极其细致,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人智慧的精妙。更触动我的是,作者探讨了现代工业化对这些手艺带来的冲击,以及工匠们如何在坚守传统和市场需求之间寻找平衡。我读到一位老木匠为了适应现代家具的设计,如何巧妙地融合了榫卯结构和人体工学,那种对技艺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这本书不只是记录了工艺,更记录了一群人的坚守和时代的变迁,读完后,我对手中任何一件日常用品都会多一份珍惜和敬意。
评分这本《世间百态:社会风俗观察录》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社会运作方式的一扇窗。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观察手记。作者仿佛是一位隐居在市井中的智者,用他敏锐的目光捕捉着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书中对“邻里往来中的人情账”的剖析,生动描绘了过去那种“你帮我一把,我记在心里”的互助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变味、如何重塑。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时间的观念”在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差异描述,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焦虑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接地气,夹杂着不少民间俗语和生动的小故事,读起来就像和老朋友坐在茶馆里聊天,不知不觉间,知识就渗透进去了。它让我意识到,社会风俗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适应着环境不断演变的生命体。对于想了解社会学、人类学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鲜活的案例和思考的切入点。
评分社会大众就应该来学习此类好书,中华文化的精华应该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
评分好东西不多说!好东西不多说!好东西不多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评分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zui急的都是zui美的时光。只留下飙升的体重和严重的节后综合症
评分好
评分中华好书
评分非常好,送货员非常用心
评分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快递小哥服务也好,就是包装再好点更完美了!
评分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zui急的都是zui美的时光。只留下飙升的体重和严重的节后综合症
评分优秀少年成长必读全8册小学生课外书7-10岁儿童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