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空军为对象,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了德国空军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组织编制、制服勋章、机型武备和作战历程,为读者提供一本综合了解德国空军基础知识的通俗历史读本,力求使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对二战德国空军的概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丛丕,1977年生于辽宁丹东,辽宁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硕士,曾担纲制作了大量军事历史专辑类作品,如《虎之战迹》。其亲自制作或监制的作品也已经深得国内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肯定与喜爱。
德国空军(Luftwaffe)作为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中与陆军、海军并立的第三大独立军种,其成立的时间比较晚,直至1935年希特勒政府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之后,先前处于秘密状态的德国空军才得以公诸于世。不过,善战的德意志人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就已经注意到飞行器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德国空中力量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战争时期,在德国空军作为独立军种存在之前十余年,德国人在空中战争领域就已经铸就了赫赫声威。
在19世纪初叶的拿破仑战争及中期的普法战争中,都有德意志邦国使用气球进行战场观测的记录,是为德国空军历史的*初萌芽。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还组建了专门的反气球部队,堪称德军防空部队的源头。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普鲁士陆军在1884年组建了*一支气球部队,这是德国军队中飞行部队建制的肇始。1900年,德国航空界的先驱者齐柏林伯爵设计、制造的大型硬式飞艇首飞,使德国进入航空先进国家行列。1910年,在飞机发明七年后,这种新颖的飞行器*一次进入德国军队服役。1912年德意志帝国飞行队成立,航空兵正式成为德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与当时很多国家的军队一样,德国陆军和海军分别拥有自己的飞行部队,它们*初使用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器执行战场侦察、炮兵校射等辅助性任务。
在1914年一战爆发后,随着航空器在战场上的应用愈加普遍,交战领域也从二维的陆地和海面扩展到三维的空中,飞行部队的作战范围和职能也大为扩大,空中格斗和空对地攻击成为常见的作战样式。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军队的航空力量蓬勃发展,部队规模日益扩大,飞机数量不断增加,在与对手争夺制空权的较量中一度占据上风,发挥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在1916年帝国飞行队升格为德意志航空军团,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兵种遂行作战任务。至战争末期,德国陆海军总共拥有飞机2300架以上,诞生了以里希特霍芬为首的大批**飞行员,波尔克、殷麦曼等人在空战战术上的创举和齐柏林飞艇空袭英伦的著*战例均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
鉴于德军航空兵的出色表现,战后《凡尔赛和约》严禁德国组建空军,不得拥有和制造军用飞行器及进行军事飞行训练。不过,德国人通过与苏联的秘密军事合作,在国外进行条约禁止的军事航空活动,并在民用航空和运动飞行的幌子下开展军用航空训练活动,设计制造新型飞机,为未来德国空中力量的复兴埋下种子,至30年代初期,德国国防军已经秘密重建了飞行部队。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开始重新武装德国,成立了航空部。1935年初,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重新武装德国,处于秘密状态的德国空军也在同年正式宣告成立,并在随后几年内扩充为一支拥有数千架新型战机,囊括飞行、高炮、通信、伞兵等多兵种的强大作战力量,实力居于欧陆之冠,并且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初试锋芒,淬炼成钢。
1939年二战爆发后,德国空军再浴战火,雄风更胜往昔,在战争*初十个月里协同陆军部队横扫欧陆,所向披靡,其强有力的掩护和支援成为战争初期闪电战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因素,在空降作战、防空作战、夜间空战等方面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1942年之前德国空军主宰着整个欧洲的天空。在二战中,德国空军产生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交战国,战果在百架以上的超级**就有上百位。在航空技术领域,德国空军也引领世界之先锋,喷气式飞机、火箭动力飞机、制导炸弹等一系列尖端武器被德国人率先应用于实战。尽管如此,由于领导层的短视和国家整体实力的差距,德国空军在战争中期之后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英美盟军旷日持久的战略轰炸沉重打击了德国战争机器的基础和民心士气,在东线与苏联巨人的殊死角力不断消耗着德国空军有限的战斗力量。战略作战能力的缺失,后勤、训练与组织指挥上的缺陷,作战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匮乏,诸多因素导致德国空军战斗力的不断萎缩,*终被拥有数量优势和雄厚后备力量的对手所击败。自1944年以后,德国空军在各个战场上都失去了决定战局的能力,虽然规模膨胀到百万之众,但在战争末期仅能以有限的行动支援地面作战,或者直接作为地面部队参与到陆地战斗中,负隅顽抗至战争的*后一刻,*终随着第三帝国的崩溃走向悲剧的结局。
二战结束后,德国由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德国东西分裂,分别建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并各自重建了空军,分属于北约和华约,在冷战*前沿对峙长达四十多年。西德空军是在美国的扶持下组建的,大量引进装备了美制作战飞机,并与驻欧美军共享核武器的使用权,担负北约空防前卫的角色。东德空军则是按照苏联空军的模式建立的,用各种型号的苏式战机武装起来,充当华约空中突击集团的重要力量。
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东德空军并入西德空军。重新整合的联邦德国空军在冷战结束后在北约军事合作的框架内参与了巴尔干地区和阿富汗地区的空中作战行动,尽管受到政府裁军政策的影响,规模不断精简,但仍旧是当今世界上装备水平较高、作战能力较强的空中力量之一。
德国空军(Luftwaffe)作为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中与陆军、海军并立的第三大独立军种,其成立的时间比较晚,直至1935年希特勒政府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之后,先前处于秘密状态的德国空军才得以公诸于世。不过,善战的德意志人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就已经注意到飞行器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德国空中力量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战争时期,在德国空军作为独立军种存在之前十余年,德国人在空中战争领域就已经铸就了赫赫声威。
在19世纪初叶的拿破仑战争及中期的普法战争中,都有德意志邦国使用气球进行战场观测的记录,是为德国空军历史的*初萌芽。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还组建了专门的反气球部队,堪称德军防空部队的源头。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普鲁士陆军在1884年组建了*一支气球部队,这是德国军队中飞行部队建制的肇始。1900年,德国航空界的先驱者齐柏林伯爵设计、制造的大型硬式飞艇首飞,使德国进入航空先进国家行列。1910年,在飞机发明七年后,这种新颖的飞行器*一次进入德国军队服役。1912年德意志帝国飞行队成立,航空兵正式成为德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与当时很多国家的军队一样,德国陆军和海军分别拥有自己的飞行部队,它们*初使用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器执行战场侦察、炮兵校射等辅助性任务。
在1914年一战爆发后,随着航空器在战场上的应用愈加普遍,交战领域也从二维的陆地和海面扩展到三维的空中,飞行部队的作战范围和职能也大为扩大,空中格斗和空对地攻击成为常见的作战样式。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军队的航空力量蓬勃发展,部队规模日益扩大,飞机数量不断增加,在与对手争夺制空权的较量中一度占据上风,发挥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在1916年帝国飞行队升格为德意志航空军团,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兵种遂行作战任务。至战争末期,德国陆海军总共拥有飞机2300架以上,诞生了以里希特霍芬为首的大批**飞行员,波尔克、殷麦曼等人在空战战术上的创举和齐柏林飞艇空袭英伦的著*战例均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
鉴于德军航空兵的出色表现,战后《凡尔赛和约》严禁德国组建空军,不得拥有和制造军用飞行器及进行军事飞行训练。不过,德国人通过与苏联的秘密军事合作,在国外进行条约禁止的军事航空活动,并在民用航空和运动飞行的幌子下开展军用航空训练活动,设计制造新型飞机,为未来德国空中力量的复兴埋下种子,至30年代初期,德国国防军已经秘密重建了飞行部队。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开始重新武装德国,成立了航空部。1935年初,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重新武装德国,处于秘密状态的德国空军也在同年正式宣告成立,并在随后几年内扩充为一支拥有数千架新型战机,囊括飞行、高炮、通信、伞兵等多兵种的强大作战力量,实力居于欧陆之冠,并且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初试锋芒,淬炼成钢。
1939年二战爆发后,德国空军再浴战火,雄风更胜往昔,在战争*初十个月里协同陆军部队横扫欧陆,所向披靡,其强有力的掩护和支援成为战争初期闪电战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因素,在空降作战、防空作战、夜间空战等方面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1942年之前德国空军主宰着整个欧洲的天空。在二战中,德国空军产生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交战国,战果在百架以上的超级**就有上百位。在航空技术领域,德国空军也引领世界之先锋,喷气式飞机、火箭动力飞机、制导炸弹等一系列尖端武器被德国人率先应用于实战。尽管如此,由于领导层的短视和国家整体实力的差距,德国空军在战争中期之后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英美盟军旷日持久的战略轰炸沉重打击了德国战争机器的基础和民心士气,在东线与苏联巨人的殊死角力不断消耗着德国空军有限的战斗力量。战略作战能力的缺失,后勤、训练与组织指挥上的缺陷,作战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匮乏,诸多因素导致德国空军战斗力的不断萎缩,*终被拥有数量优势和雄厚后备力量的对手所击败。自1944年以后,德国空军在各个战场上都失去了决定战局的能力,虽然规模膨胀到百万之众,但在战争末期仅能以有限的行动支援地面作战,或者直接作为地面部队参与到陆地战斗中,负隅顽抗至战争的*后一刻,*终随着第三帝国的崩溃走向悲剧的结局。
二战结束后,德国由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德国东西分裂,分别建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并各自重建了空军,分属于北约和华约,在冷战*前沿对峙长达四十多年。西德空军是在美国的扶持下组建的,大量引进装备了美制作战飞机,并与驻欧美军共享核武器的使用权,担负北约空防前卫的角色。东德空军则是按照苏联空军的模式建立的,用各种型号的苏式战机武装起来,充当华约空中突击集团的重要力量。
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东德空军并入西德空军。重新整合的联邦德国空军在冷战结束后在北约军事合作的框架内参与了巴尔干地区和阿富汗地区的空中作战行动,尽管受到政府裁军政策的影响,规模不断精简,但仍旧是当今世界上装备水平较高、作战能力较强的空中力量之一。
我是一名对军事装备,特别是二战时期飞机情有独钟的收藏者和研究者。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有不少关于各型号飞机的图册,但总感觉缺乏一个宏观且系统性的视角。《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期待它能够全面梳理出第三帝国空军在1935年至1945年间所拥有的各类飞机型号,从早期侦察机、教练机,到赫赫有名的战斗机、轰炸机,再到特种飞机,是否能提供详尽的列表和分类?而且,仅仅列出型号是远远不够的,我更希望看到每一款飞机的详细介绍,包括其设计理念、性能参数(如速度、航程、升限、载弹量等)、主要改进型号、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情况。特别是,书中是否会针对一些标志性的飞机,比如Bf 109、Fw 190、Ju 87、Ju 88等,进行深入剖析,不仅有精美的插图,还能从技术层面解读其优缺点,以及它们在空军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对于我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些历史上的飞行器至关重要。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二战时期那些雄壮的容克 Ju 52 运输机在战场上空编队飞行,或是惊心动魄的梅塞施密特 Bf 109 在蓝天上与敌机缠斗的画面。我一直对军事史,特别是空军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那些技术参数堆砌的专业书籍总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图解”二字,无疑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我期待着它能用清晰直观的插图和图表,将复杂的飞机设计、武器配置、战术运用甚至是空军的组织结构,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例如,我希望能看到不同型号飞机的三视图,它们在尺寸、武器挂载、发动机配置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同时,我也对第三帝国空军的战术思想和战略部署很感兴趣,这本书是否能够通过图示来解释其著名的“闪电战”在空中的应用,或者其轰炸机部队在不同阶段的任务重心有何变化?是否能够提供一些空战示意图,生动地展现不同战术的博弈?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空战历史。
评分说实话,我对军事史的兴趣,更多地源于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人物故事的追寻。虽然飞机本身很迷人,但我更想了解的是,第三帝国空军是如何被构建、被指挥、被使用,并最终走向覆灭的。这本书的“综合事典”命名,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飞机的图册,更是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空军的百科全书。我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到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物,比如戈林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塑造了空军的早期发展。书中是否会涉及空军在重大战役中的角色?例如,在入侵波兰、法国的初期作战,以及之后与英国的空战,空军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能解释空军在资源分配、技术研发上的决策失误,以及这些失误是如何一步步导致其在战争后期落后于盟军的?我也很想知道,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那些坚守在岗位上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内容,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第三帝国空军的兴衰历程。
评分我是一位对军事史,特别是关于特定时期军事力量的运作机制有着深入探究的读者。通常,对于第三帝国空军的了解,可能局限于其著名机型和一些关键战役。《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这个书名,传递出一种全面性、体系性的信息,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飞机图鉴,而是能从更广阔的视野,展示第三帝国空军在1935年至1945年间的发展脉络。我期待书中能够对空军的组织建制进行细致的阐述,包括其指挥系统、各个军团的组成与职责,以及其在战争不同阶段的战略调整。此外,我还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空军战术理论的介绍,例如,其对于空中优势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实际的作战行动。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战术案例分析,通过图示来展现不同战役中的空军行动,及其结果?同时,我也对空军的装备发展历程感兴趣,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空军在飞机研发、生产、技术革新方面的投入和成就,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其在战场上的表现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二战历史,特别是纳粹德国军事力量有着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常常觉得对第三帝国空军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比如不列颠空战的惨烈,或是东线战场的制空权争夺。然而,对于空军的实际运作,比如其内部的组织架构、飞行员的训练体系、飞机制造的工业基础,乃至其后勤保障的细节,我始终感到有些模糊。这本书的“综合事典”定位,让我看到了弥补这些知识空白的希望。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德国空军不同兵种(如战斗机部队、轰炸机部队、侦察机部队、运输机部队等)的详细介绍,了解它们各自的使命、编制和装备特点。此外,我尤其关心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撑起空军运作的元素,例如,书中是否会涉及其航空工业的规模和发展轨迹?主要飞机制造商(如梅塞施密特、容克、福克-沃尔夫等)的贡献和关键型号?甚至是对那些默默无闻但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地勤人员的介绍?这些“台前幕后”的细节,往往更能揭示一个军事力量的真实面貌,也更能体现其兴衰的内在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我带来惊喜。
评分还可以啊,还不错啊,还不错啊。。。。。。。。。。
评分还可以的一本书,买了许多书。一本本评价累
评分超级可爱万丽娜
评分很详细
评分不错的书,总结的还是挺详细的,可以看看
评分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曾推荐看三本书。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李德?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奇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评分物流速度很快,书籍印刷质量较高
评分很好的商品
评分不错,很全面,闪电战没了只有选这个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