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化论、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思潮解释中国人理解公共问题的基本思想预设。
梁启超、康有为、胡适、严复、熊十力、梁漱溟、张东荪、张君劢……数位前贤再现知识界探索国族命运的几多迂回曲折。
◇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张汝伦,中国思想研究最核心著作。
◇ “中国现代思想史之所以吸引我,使我不惜“僭越”去研究,实在是因为它并不是过去或完成了的东西,而是构成我们今天思想的基本条件。……要了解现代中国,要了解中国的问题,要了解中国的走向,就要了解现代中国的思想。它是这个民族内在生命的脉动。”——张汝伦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是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张汝伦,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为主要描述对象,揭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的种种基本问题和特征,破解中国人思考公共问题的基本思想预设。
以思想史的写法,重回现代中国之初的思想语境,通过追其源头,张汝伦老师认为,三大思潮,标着着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在面对现代问题之时所进行的最初探索,这三大思潮,虽表面看是舶来品,中国知识精英对它们的理解,却并非外烁,而是内生,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正是这些后来已经不太容易辨认的本土和传统因素,构成了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面,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中国的现代性,不是西方理论能看清的,中国的现代性来自中国人自身。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 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8 年赴德,先后就读于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张汝伦教授治学跨越中西,在致力于西学的同时,也长期耕耘在现代中国思想领域,其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生、发展,有着由内而发的关注和深刻体悟,并将这种热情和冲动融入细致的历史研究和分析之中。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历史与实践》《现代中国思想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德国哲学十论》《二十世纪德国哲学》《< 存在与时间>释义》等。
增订版序言
自 序
上卷 思潮研究
一、 从进化论到历史主义
1. 康有为与进化论
2. 重读严复
3. 梁启超的进化论信仰
4. 俱分进化:章太炎的质疑与批判
5. 进化与革命
6. 进化史观与传统
7. 进化论的历史主义转折
8. 历史主义与现代性
二、 救国与建国—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1. 从天下到世界
2. 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奠基者(1):梁启超
4. 奠基者(2):章太炎
5. 文化民族主义与现代性
6. 孙中山与民族主义
7. 爱国主义及其超越
8. 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
9. 民族主义的两个面相
三、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
1. 现代与社会主义
2. 康有为和《大同书》
3. 发展资本,还是平均地权?
4.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5. 在马克思的旗帜下
6. 社会主义:可能与现实
7. 胡适与社会主义
8. 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
下卷 思想家研究
一、 胡适与杜威——一个比较思想史的研究
二、 熊十力与冯友兰——现代中国形而上学的困境
三、 梁漱溟思想研究
四、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蔡元培
五、 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张东荪
六、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张君劢
七、 严复研究的几个问题
八、 现代中国哲学之身份认同和自我批判——以熊十力为个案的研究
九、 张君劢与哲学
附录
一、 以今度古的诠释——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研究献疑
二、 存异与求同——以余英时的章学诚和柯林伍德的比较研究为例
831 征引书目
构成《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卷“思潮研究”的三个个案研究,即对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基本也是这种现代性话语主导下的观念史研究(虽然当时也已经看到了这种叙事的种种问题),其基本目的,在“自序”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就是为了研究中国的现代性,从而加深我们对一般现代性的理解和反思。下卷“思想家研究”,其实也是在现代性背景下对一些重要思想家的个案研究,基本上是从现代性问题取向出发对他们进行研究,关注点在他们对现代性问题的不同回应。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取向和研究目的有相当的合理性。因为今天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性所塑造的世界,现代性不但形成人类世界,也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我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证明现代性在中国的合法性和现代性进程的必然性。我是一个哲学研究者,哲学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批判我们思想未经言明的预设。所以我在自序中写道:“我想探索一下,一个世纪以来,制约着中国人关于国家前途、历史、世界和社会理想这些公共问题的思想预设,或基本意识形态是什么。”这些基本思想预设或意识形态(并非一定是狭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不但在过去和现在清晰可见,而且一直会延伸到未来。
毋庸讳言,这些思想预设与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政治现代性的核心成分。我研究它们,不是为了证明现代性,而是为了批判现代性。即便现代性真是人类的宿命,也不等于人类只能证明它而不能批判它。在现代性种种弊端日渐暴露的今天,在西方,即使是支持现代性者,也不是对它毫无批判,如哈贝马斯就是这样。
如果说今天的世界是现代性的世界,那么今天人类面临的危机当然也是现代性的危机。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与批判,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在中国,却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原因主要是人们把现代性和现代化等同了起来。现代性主要是一个思想文化概念,“它整体而言是一种观念,或一种文化冲动,是世俗理性的统治。……它代表了对认识结构和道德意识中的新视野的意识”,它代表了近代西方人对他们世界的理解。它当然也有伸向制度性的维度,必然会体现在现代的种种制度中,但它基本上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而现代化基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目的在于把握、描述和评估从16世纪至今人类社会发生的种种深刻的质变和量变。根据布莱克及其他一些学者的看法,这些变化开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现代化’概念力图描绘人类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经过这个时期,人类进入一个取得技艺的现代理性阶段,达到主宰自然的新水平,从而将自己的社会环境建立在富足和合理的基础之上”。这两个概念当然有一定关系,但也有重要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不加区别地使用它们,使我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特殊性失去了敏感。
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是把现代性就理解为现代化,批判现代性,就等于反对现代化,就等于逆潮流而动,就是反动派。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现代性叙事”,就是建立在把现代性与现代化混为一谈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我在此书初版自序中把这种现代性叙事称为“现代化叙事”。现将它改为“现代性叙事”,是因为将现代性和现代化混为一谈本身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它以是否主张现代化或是否符合现代性的要求来判断思想家、思潮和各种观念;以后见之明式的目的论来论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逻辑进程”;以思想史研究来证明现代化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正因为这种现代性叙事是建立在把现代性和现代化混为一谈的基础上,所以这样的思想史研究,本身是对现代性的肯定,而不可能有批判。它实际上是要用现代化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来证明现代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过来又以现代性来解释和勾勒自己的现代化观念。这样的思想史研究不可避免是主题先行和以论带史,以思想史来图解某种意识形态。
这种现代性叙事之所以把现代性和现代化混为一谈,是因为没有注意“现代”不是一个简单的编年史的术语,其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个特殊概念。具体而言,“现代这一观念,是自培根和笛卡尔时代以来欧洲思想所特有的自我理解的一部分”。因此,它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是集中体现西方(欧洲)近代价值观念的一个概念,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对此,日本学者倒是比我们远为清醒:“所谓近代,乃是欧洲在从封建社会中解放自我的过程里(就生产方面而言是自由资本的发生,就人的方面而言是独立平等的个体人格的成立)获得的自我认识。”可是,如果把“现代”理解为一个简单的编年史的术语或名词,那么从“现代”这个名词派生而来的现代性和现代化,就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殊不知这两个概念都是解释性概念而非描述性术语。然而,诚如詹姆逊所言:“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叙事类型。”在现代性这种叙事类型描述下,世界历史是一个单线、单向发展的、由野蛮到文明、由黑暗到光明、由落后到进步的历史。西方社会近现代的发展昭示了人类发展的方向,而西方在近现代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应该是一切人类努力奋斗的目标。非西方人在与西方人交往中一再失败的经历,日益坚定了他们对这种现代性历史叙事的信仰和接受。中国人也不例外。
……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理解它的思想。而《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并非是线性发展的单一路线,而是充满了各种探索、争鸣、甚至妥协与融合的复杂图景。作者在梳理这些思想的时候,非常有条理,但又不失生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西方思潮的涌入与中国思想的自觉”这一章节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些西方哲学流派,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思考如何构建自身的民族认同和发展道路的。我从中看到了李大钊对俄国革命的初期看法,以及胡适对白话文和自由主义的坚持,这些都不仅仅是学术观点,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应对时代洪流的真实写照。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虽然是学术性的探讨,但却不枯燥,读起来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感。即使我对某些思潮原本并不十分熟悉,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理清头绪。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都根植于其所处的土壤,都受到历史、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面貌的思想变革。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思想变迁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的读物。直到我翻开了这本《现代中国思想研究》,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非常流畅,将那些曾经复杂难解的思潮,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与反思、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等等,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时期思想产生和演变的社会背景,以及背后的人物群像。读到关于梁启超和他的“新民说”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焦虑与担当;而探讨陈独秀的文章,则让我对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本土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一些重要著作的解读也十分到位,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其核心思想的精髓。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客观性,他并没有一味地赞颂或批评,而是展现了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与发展,展现了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于那些想要系统了解现代中国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填补了我知识的空白,更激发了我对这个话题更深入的探究欲望。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现代中国思想研究》,让我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这些思想是抽象的、遥远的,但这本书却将它们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在分析思想问题时,非常注重结合历史背景,这一点做得尤为出色。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激进与反思的讨论。书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以及各种新旧思想的碰撞。我看到了周作人温润的文学散文背后对启蒙的思考,也看到了鲁迅犀利的杂文所蕴含的深沉的忧患。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定性,而是展现了他们在不同时期思想上的发展与变化。此外,书中对一些思潮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分析也很有启发性,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又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它让我明白,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回应现实的挑战。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点,不落俗套,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它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读者去发现思想的演进逻辑。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长河的旅行。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以至于好几个晚上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作者在处理现代中国思想的演进时,展现了一种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张力与对话的描绘。比如,书中对激进主义思潮与改良主义思潮的比较,对实用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论,都写得非常精彩。这让我认识到,思想的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不断的质疑、反思和修正。我被那些为中国寻找出路的先驱们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比如他们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摇摆,如何在现实的困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书中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阐释也十分到位,比如“启蒙”、“民族主义”、“现代化”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符号化,而是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其内涵挖掘得淋漓尽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理解,从原来的零散片段,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创造,看到了中国思想的独特性与世界性的交融。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我通常阅读时比较挑剔,但《现代中国思想研究》这本书无疑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解读现代中国思想时,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国民性”这一概念的探讨,它不仅追溯了这一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演变,还揭示了它与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之间的复杂关系。读到关于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的论述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深沉忧虑和不懈探索。书中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思想谱系的梳理也非常清晰,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各种思潮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作者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可读性,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情怀。它让我看到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是一部充满探索、求索、甚至痛苦的史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某个时期思想的记录,更是对中国民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的一次深刻反思。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是一本研究,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作者花了很多的时间,接触了海德格尔的思想以及他的语言技巧,要想,印度海德格必须读此书,这是这本书是不可或缺。
评分比较有感促、就是悟性高不高
评分这是本硬骨头需要费一些精力去阅读!
评分挺贵的一本书,买来好好看下
评分京东图书做的不错,如果能朝公益性传播知识就更棒了!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晚了二十年
评分此书甚好,一直想买,但太贵,如今便宜了,入手一件。
评分这本书是别人推荐的,还没有看完。幸亏买了注释版的,不然实在有点晦涩难懂。
评分《<存在与时间>释义》是对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最具开创性的哲学著作,也是被人读得最多、讨论得最多、评论得最多和争论得最多的
评分物留速度很快。缺点是奖励京豆后使得清单上的金额略低于发票金额,报销时遇到麻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