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

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波 著
圖書標籤:
  • 微電網
  • 優化配置
  • 關鍵技術
  • 新能源
  • 電力係統
  • 分布式電源
  • 儲能
  • 智能電網
  • 控製策略
  • 應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745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11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字數:41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較為全麵地介紹瞭微電網優化配置所涉及的內容,闡述瞭相關理論、模型和方法,並依托實際工程,對優化配置問題進行瞭詳細討論。《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共8章,第1章介紹可再生能源以及微電網基本概念;第2章介紹微電網優化配置技術體係和相關優化配置軟件;第3章討論微電網發電模型、經濟模型,以及自然資源模型;第4、5章分彆討論離網型微電網和並網型微電網的優化配置問題;第6章進一步討論瞭考慮綜閤因素下的微電網優化配置問題;第7章論述微電網優化配置軟件設計與實現;第8章以實際工程為例,對不同類型典型微電網優化配置問題進行分析。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可再生能源 1
1.1.1 太陽能 1
1.1.2 風能 3
1.1.3 水能 4
1.1.4 生物質能 5
1.1.5 地熱能 6
1.1.6 海洋能 7
1.2 微電網 7
1.2.1 國外發展概況 9
1.2.2 國內發展概況 12
1.3 微電網基本概念 15
1.3.1 微電網結構 16
1.3.2 微電網運行方式 18
1.4 微電網關鍵技術 20
1.4.1 規劃設計 20
1.4.2 運行控製 20
1.4.3 經濟運行與能量管理 22
1.4.4 故障檢測與保護 23
1.4.5 建模與仿真 24
1.4.6 電能質量 24
1.4.7 通信技術 25
1.4.8 實驗研究 25
1.4.9 接入標準 25
參考文獻 26
第2章 微電網優化配置概述 29
2.1 優化配置方法論 29
2.2 優化配置技術 30
2.2.1 建模研究 31
2.2.2 運行策略 32
2.2.3 評價指標 32
2.2.4 約束條件 34
2.2.5 求解方法 35
2.2.6 決策方法 36
2.2.7 分析評估 37
2.3 優化配置工具軟件概況 37
2.3.1 微電網係統輔助優化設計軟件 37
2.3.2 微電網係統優化設計可供藉鑒類軟件 46
2.3.3 光伏和風電係統分析軟件 50
2.3.4 現有優化軟件存在的不足之處 56
參考文獻 58
第3章 微電網模型 60
3.1 自然資源分析 60
3.1.1 風資源 60
3.1.2 光資源 66
3.1.3 水資源 69
3.2 負荷分析 72
3.2.1 主要工作內容 72
3.2.2 研究現狀 73
3.2.3 負荷特性指標 73
3.3 風力發電係統 77
3.3.1 輸齣功率模型 77
3.3.2 影響因素 78
3.4 光伏發電係統 80
3.4.1 輸齣功率模型 80
3.4.2 光伏電池模型 80
3.4.3 影響因素 82
3.5 儲能係統 84
3.5.1 鉛酸蓄電池KiBaM模型 84
3.5.2 鉛酸蓄電池其他模型 87
3.5.3 液流電池模型 89
3.6 冷熱電三聯供係統 93
3.6.1 微型燃氣輪機模型 94
3.6.2 電解槽儲氫罐燃料電池循環係統模型 96
3.6.3 燃料總費用與輸齣功率關係模型 97
3.7 柴油發電機係統 97
3.7.1 輸齣功率與耗油量關係模型 97
3.7.2 輸齣功率與燃料費用關係模型 97
3.8 小水電發電係統 97
3.8.1 河床式小水電模型 98
3.8.2 帶蓄水庫的小水電模型 98
3.9 典型負荷模型 99
3.9.1 重要負荷模型 99
3.9.2 可中斷負荷模型 100
3.9.3 可轉移負荷模型 101
3.10 經濟成本模型 104
3.10.1 基於等年值的微電網綜閤經濟成本模型 104
3.10.2 基於總淨現費用的微電網綜閤經濟成本模型 105
參考文獻 105
第4章 離網型微電網優化配置 108
4.1 離網型微電網典型應用場景 108
4.1.1 光水儲柴微電網 108
4.1.2 光儲柴微電網 109
4.1.3 風儲柴海水淡化微電網 110
4.1.4 風光儲柴微電網 112
4.2 離網型微電網評價指標 114
4.2.1 經濟性 114
4.2.2 可靠性 116
4.2.3 環保性 119
4.2.4 其他 120
4.3 離網型微電網典型運行策略 121
4.3.1 專傢策略 121
4.3.2 啓發式規則 132
4.3.3 運行優化 133
4.4 離網型微電網優化配置綜閤模型 135
1.4.1 優化變量 136
4.4.2 優化目標 136
4.4.3 約束條件 136
4.5 離網型微電網優化配置求解方法 139
4.5.1 遍曆法/枚舉法 139
4.5.2 智能算法 140
4.5.3 混閤算法 145
4.6 算例分析 145
參考文獻 151
第5章 並網型微電網優化配置 153
5.1 並網型微電網典型應用場景 153
5.1.1 光儲微電網 153
5.1.2 光儲柴微電網 154
5.1.3 風光儲柴微電網 155
5.1.4 風光海流能儲微電網 156
5.1.5 光儲熱微電網 158
5.2 並網型微電網評價指標 159
5.2.1 第一類指標 159
5.2.2 第二類指標 161
5.2.3 第三類指標 161
5.3 並網型微電網典型運行策略 164
5.3.1 聯絡綫功率控製 164
5.3.2 專傢策略 164
5.3.3 調度運行 167
5.4 並網型微電網優化配置綜閤模型 169
5.4.1 優化變量 169
5.4.2 優化目標 1 70
5.4.3 約束條件 170
5.5 並網型微電網優化配置求解方法 173
5.5.1 容量優化問題求解方法 173
5.5.2 位置優化問題求解方法 174
5.6 算例分析 175
參考文獻 182
第6章 考慮綜閤因素優化配置 184
6.1 考慮不確定因素 184
6.1.1 不確定性因素 184
6.1.2 隨機場景技術 185
6.1.3 多狀態建模技術 193
6.2 考慮需求側因素 201
6.2.1 用電滿意度模式 202
6.2.2 發供電匹配模式 214
6.3 考慮儲能因素 223
6.3.1 蓄電池壽命因素 223
6.3.2 復閤儲能係統 234
6.4 考慮光伏並網接納能力因素 247
6.4.1 光伏消納能力評估分析 247
6.4.2 儲能設備定址定容 249
6.4.3 算例分析 251
6.5 小結 258
參考文獻 260
第7章 微電網優化配置軟件 261
7.1 考慮穩態運行約束的優化配置方法 261
7.1.1 潮流計算原理 261
7.1.2 穩態運行約束條件 264
7.1.3 算例分析 265
7.2 MG-ODS優化配置軟件 270
7.2.1 優化配置軟件關鍵功能 270
7.2.2 優化配置軟件體係架構 270
7.2.3 優化配置軟件實現 273
7.3 微電網優化設計軟件發展趨勢.278
參考文獻 278
第8章 典型案例分析 279
8.1 東福山島微電網案例分析 279
8.1.1 項目概述 279
8.1.2 係統構成 280
8.1.3 運行策略 281
8.1.4 優化配置模型 287
8.1.5 仿真分析 290
8.1.6 實際運行情況分析 294
8.2 漁山島微電網案例分析 295
8.2.1 項目概述 296
8.2.2 資源及負荷分析 297
8.2.3 微電網初步分析 298
8.2.4 優化配置分析 299
8.3 鹿西島微電網案例分析 305
8.3.1 項目概述 305
8.3.2 負荷分析 306
8.3.3 資源分析 307
8.3.4 基礎條件設定 308
8.3.5 係統結構 309
8.3.6 優化配置分析 310
8.3.7 可靠性分析 313
8.4 阿裏地區微電網案例分析 314
8.4.1 項目概述 314
8.4.2 阿裏電網現狀分析 315
8.4.3 太陽能資源分析及發電量評估 316
8.4.4 基礎條件設定 317
8.4.5 計算分析 318
8.4.6 儲能係統優化分析 326
參考文獻 328

精彩書摘

  《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
  第1章 緒論
  近年來,基於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發電技術得到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分布式發電同樣會帶來諸多潛在的問題。當大量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時,有可能造成電網對其不可控製和難以管理的局麵,並引發諸如安全穩定性和電能質量等相關問題。國內外現有研究錶明,將分布式發電係統以微電網的形式接入電網,是發揮分布式發電係統效能的有效方式。本章首先對不同可再生能源及其特點進行簡要介紹,然後從微電網發展現狀、基本概念及關鍵技術等方麵進行闡述,為讀者全麵瞭解微電網優化配置的關鍵技術提供參考和幫助。
  1.1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而且資源分布廣泛,適宜就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
  1.1.1 太陽能
  太陽能(solar energy)是太陽內部連續不斷進行核聚變反應所産生的能量。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太陽能是一種潔淨能源,其開發和利用幾乎不産生任何汙染,加之其儲量的無限性,是人類理想的替代能源。
  地球上,太陽能資源的分布與各地的緯度、海拔、地理狀況和氣候條件有關,資源豐度一般以全年總輻射量和全年日照總時數錶示。就全球而言,美國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中國西藏、中東等地區的全年總輻射量或日照總時數最大,為世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地區。
  我國屬太陽能資源豐富國傢,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大緻為930~2330kW?h/(m2?年)。以1630kW?h/(m2?年)為等值綫,自大興安嶺西麓嚮西南至滇藏交界處,把中國分為兩大部分,其西北地區高於1630kW?h/(m2?年),此綫東南側低於這個等值綫。大體上說,中國有2/3以上地區的太陽能資源較好,特彆是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肅、內濛古一帶,利用太陽能的條件尤其有利[1]。根據各地接受太陽總輻射量的多少,可將全國劃分為五類地區,如錶1.1所示。
  錶1.1 我國太陽能資源區域劃分
  太陽能具有如下優點。
  (1)太陽光無地域限製,處處皆有,可直接開發和利用,無須開采和運輸,便於采集;
  (2)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汙染環境,它是最清潔的能源之一;
  (3)每年到達地球錶麵上的太陽輻射能約相當於130萬億t煤,是現今世界上可以開發的最大能源;
  (4)根據太陽産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氫的儲量足夠維持上百億年,而地球的壽命也約為幾十億年,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太陽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其缺點如下。
  (1)盡管到達地球錶麵的太陽輻射總量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
  (2)由於受到晝夜、季節、地理緯度和海拔等自然條件的限製及晴、陰、雲、雨等隨機因素的影響,到達某一地麵的太陽輻照度既是間斷的,又是極不穩定的;
  (3)太陽能利用裝置因為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經濟性還不能與常規能源相競爭。
  太陽能發電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太陽光發電(也稱太陽能光發電);另一類是太陽熱發電(也稱太陽能熱發電)。
  太陽能光發電是將太陽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包括光伏發電、光化學發電、光感應發電和光生物發電四種形式。在光化學發電中有電化學光伏電池、光電解電池和光催化電池。
  太陽能熱發電是先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再將熱能轉化成電能。它有兩種轉化方式。一種是將太陽熱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如半導體或金屬材料的溫差發電,真空器件中的熱電子和熱電離子發電,堿金屬熱電轉換,以及磁流體發電等;另一種是將太陽熱能通過熱機(如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與常規熱力發電類似,隻不過其熱能不是來自燃料,而是來自太陽能。
  1.1.2 風能
  風能(wind energy)是地球錶麵大量空氣流動産生的動能。由於地麵各處受太陽輻照後氣溫變化不同及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氣壓的差異,在水平方嚮,高壓空氣嚮低壓地區流動,即形成風。風能資源取決於風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風能年纍積小時數。
  地球上的風能資源十分豐富。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每年來自外層空間的輻射能為1.5×1018kW?h,其中2.5%(即3.8×1016kW?h)的能量被大氣吸收,産生大約4��3×1012kW?h的風能。風能資源受地形的影響較大,世界風能資源多集中在沿海和開闊大陸的收縮地帶,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沿岸和北歐一些國傢。世界氣象組織於1981年發錶瞭全世界範圍風能資源估計分布圖,按平均風能密度和相應的年平均風速將全世界風能資源分為10個等級。8級以上的風能高值區主要分布於南半球中高緯度洋麵和北半球的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北冰洋的中高緯度部分洋麵上,大陸上風能則一般不超過7級,其中以美國西部、西北歐沿海、烏拉爾山頂部和黑海地區等多風地帶的風級較大。
  中國風能資源豐富,最新風能資源普查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陸上離地10m高度的風能資源總儲量約43.5億kW,居世界第1位。其中,技術可開發量為2.5億kW,技術可開發麵積約20萬km2,此外,還有潛在技術可開發量約7900萬kW。另外,海上10m高度的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約為7.5億kW。全國10m高度的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超過10億kW,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世界第3位。陸上風能資源豐富地區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2]。
  風能具有如下優點。
  (1)風能為潔淨能源,無汙染,綠色環保;
  (2)風能設施日趨進步,大量生産降低成本,在適當地點,風力發電成本已低於其他發電機;
  (3)風能設施多為不立體化設施,可保護陸地和生態;
  (4)風能為可再生能源,可滿足未來長遠能源需求。
  其缺點如下。
  (1)風能具有間歇和波動性,風能無法存儲(除非儲存在電池裏),風能也不能被駕馭,以滿足電力需要的時機;
  (2)一般比較好的風力發電站往往設在偏遠地區,遠離城市及負荷中心區域;
  (3)風力發電需要大量土地來興建風力發電場,纔可以生産比較多的能源;
  (4)進行風力發電時,風力發電機會發齣巨大的噪聲,造成聲汙染。
  1.1.3 水能
  水能(water energy)是一種清潔綠色能源,是指水體的動能、勢能和壓力能等能量資源。廣義的水能資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資源;狹義的水能資源指河流的水能資源。全球水能資源的理論蘊藏量約為39.9萬億kW?h,技術可開發量約為14.6萬億kW?h,其中亞洲占比最大。
  我國國土遼闊,河流眾多,大部分位於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和河流徑流量豐沛;地形西部多高山,並有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許多河流發源於此;東部則為江河的衝積平原;在高原與平原之間又分布著若乾次一級的高原區、盆地區和丘陵區。地勢的巨大高差,使大江大河形成極大的落差,如徑流豐沛的長江、黃河等落差均有4000多米。
  我國水能資源居世界第一。根據2003年全國水力資源復查結果,我國水能資源的理論蘊藏量、技術可開發量分彆為6.08萬億kW?h和2.47萬億kW?h(隨著進一步的勘察,水能資源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均居世界第一,分彆占世界水能資源的15%和17%。從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和長江、雅魯藏布江等流域,四川、西藏、雲南、貴州、重慶等西南省(市、地區)占比在70%左右,長江、雅魯藏布江及西藏諸河、西南國際諸河占比80%左右[3]。
  水能具有如下優點。
  (1)水能發電成本低,積纍多,投資迴收快,大中型水電站一般3~5年就可收迴全部投資;
  (2)水能無汙染,是一種清潔能源;
  (3)水電站一般都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美化環境、旅遊等綜閤經濟效益;
  (4)水電投資與火電投資差不多,施工工期也並不長,屬於短期近利工程;
  (5)操作、管理人員少,一般不到火電1/3的人員就足夠瞭;
  (6)運營成本低,效率高;
  (7)可按需供電;
  (8)控製洪水泛濫,提供灌溉用水,改善河流航動。
  其缺點如下。
  (1)對生態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大壩以下水流侵蝕加劇,河流的變化及對動植物的影響等;
  (2)需築壩移民等,基礎建設投資大,搬遷任務重;
  (3)在降水季節變化大的地區,少雨季節發電量少甚至停發電;
  (4)下遊肥沃的衝積土減少。
  ……

前言/序言


《智能電網技術前沿與發展趨勢》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智能電網技術的核心進展與未來發展脈絡,為讀者勾勒齣一幅全麵而精細的智能電網圖景。全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應用,再到發展挑戰與未來展望,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智能電網基礎理論與核心要素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傳統電網嚮智能電網演進的曆程和根本動因,強調瞭智能電網在提升供電可靠性、經濟性、安全性和環境友好性方麵的關鍵作用。接著,詳細闡述瞭智能電網的幾個核心要素: 先進量測體係(AMI): 深入探討瞭智能電錶、通信網絡、數據管理平颱等AMI係統的構成與功能,分析瞭其在實時監測、數據采集、負荷管理和用戶互動中的關鍵作用。重點介紹瞭AMI技術在提升電網運行效率、減少損耗以及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方麵的潛力。 分布式能源接入與集成: 詳細分析瞭風電、光伏、儲能等分布式能源在電網中的接入方式、技術挑戰以及集成策略。闡述瞭如何通過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控製策略,實現分布式能源與主網的協調運行,提升電網的靈活性和韌性。 電力電子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 重點介紹瞭高壓直流輸電(HVDC)、柔性交流輸電係統(FACTS)、統一潮流控製器(UPFC)等關鍵電力電子器件和係統,分析瞭它們在提高輸電能力、改善電能質量、增強電網穩定性以及實現大規模可再生能源並網方麵的作用。 通信與信息技術基礎設施: 強調瞭智能電網對通信網絡的高度依賴性,詳細介紹瞭適用於電網通信的各種網絡技術,包括光縴、無綫通信(如4G/5G)、以及麵嚮對象的通信協議(如IEC 61850)的應用。分析瞭信息安全、數據傳輸可靠性和實時性等方麵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 闡述瞭大數據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包括電網運行數據、用戶行為數據等的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重點介紹瞭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在負荷預測、故障診斷、設備狀態監測、優化調度等方麵的應用潛力,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實現電網的智能化決策。 第二部分:智能電網關鍵技術深度解析 本部分將聚焦於智能電網建設中的幾項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和技術分析: 電網狀態估計與廣域監測: 詳細講解瞭電網狀態估計的數學模型、算法原理及其在實時掌握電網運行狀態中的重要性。介紹瞭同相測量單元(PMU)等廣域監測技術,以及如何利用PMU數據實現對電網暫態過程的精確監測和分析,為電網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電網故障檢測、診斷與隔離: 深入分析瞭各種電網故障的類型、特徵及其對電網運行的影響。闡述瞭基於相量測量、通信協調以及人工智能的故障檢測、診斷與隔離技術,重點介紹瞭智能繼電保護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實現快速、準確的故障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停電範圍和影響。 電網運行優化與調度: 探討瞭在多源、多負荷、多約束條件下的電網運行優化問題。詳細介紹瞭傳統的優化算法以及麵嚮智能電網特點的新型優化方法,例如基於人工智能的實時調度、需求側響應的優化整閤等,旨在實現電網運行的經濟性、可靠性和靈活性。 儲能技術與電網集成: 全麵介紹當前主流的儲能技術,如鋰離子電池、抽水蓄能、飛輪儲能等,分析其工作原理、性能特點、成本效益以及在電網中的應用場景。重點探討瞭儲能係統在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動、提供調頻調壓服務、增強電網韌性等方麵的作用,以及如何實現儲能與電網的智能協同。 電動汽車(EV)與車輛到電網(V2G)技術: 詳細分析瞭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對電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深入闡述瞭V2G技術的工作原理、運行模式以及在削峰填榖、輔助調頻、提供備用容量等方麵的應用潛力。探討瞭V2G技術的發展麵臨的政策、標準、商業模式等問題。 第三部分:智能電網的應用場景與案例分析 本部分將通過具體的應用場景和典型案例,展示智能電網技術的實際價值和落地情況: 區域性微電網的設計與運行: 詳細介紹瞭微電網的概念、構成以及其在分布式能源接入、孤島運行、提高供電可靠性方麵的優勢。通過分析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微電網案例,探討瞭微電網的設計原則、控製策略和經濟性評估。 智能配電網的建設與改造: 聚焦於配電網層麵的智能化升級,包括配電自動化、配電管理係統(DMS)、高級配電調度(ADMS)等技術的應用。通過具體案例,展示瞭智能配電網如何實現對負荷的精確預測、對故障的快速響應以及對分布式能源的有效管理。 綜閤能源服務與智慧園區: 探討瞭智能電網如何與熱、冷、氣等其他能源係統進行融閤,構建綜閤能源服務體係。介紹瞭智慧園區、智慧樓宇等應用場景,展示瞭如何通過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優化配置,實現節能減排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電網安全防護與網絡安全: 強調瞭智能電網在享受智能化便利的同時,也麵臨著嚴峻的網絡安全威脅。詳細闡述瞭智能電網的安全防護體係,包括物理安全、通信安全、數據安全和應用安全等,並介紹瞭相關的安全技術和應對策略。 第四部分:智能電網發展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本部分將客觀分析智能電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戰,並提齣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技術標準與互操作性: 探討瞭當前智能電網領域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互操作性協議帶來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製定和推廣標準化體係來促進不同廠商、不同係統之間的協同。 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 深入分析瞭海量電力數據的采集、傳輸和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風險,以及如何構建 robust 的信息安全體係,保護用戶隱私和電網核心資産。 投資與經濟效益評估: 探討瞭智能電網建設的高昂投資以及投資迴報周期的不確定性,分析瞭如何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政策引導和效益評估體係來推動智能電網的廣泛部署。 人纔培養與市場接受度: 強調瞭智能電網發展對高素質人纔的需求,以及如何通過教育體係改革和職業培訓來培養相關人纔。同時,也分析瞭公眾對智能電網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並提齣瞭相應的科普和推廣策略。 第五部分:智能電網的未來展望 本部分對智能電網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前瞻性預測,為讀者描繪未來電網的藍圖: 能源互聯網與萬物互聯: 展望瞭能源互聯網的概念,即以電力係統為基礎,融閤多種能源形式,實現能源生産、傳輸、消費的全麵智能化和互聯互通。探討瞭萬物互聯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前景。 人工智能驅動的自主電網: 預測瞭人工智能在未來電網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實現電網的自主感知、自主決策和自主運行,進一步提升電網的智能化水平。 可持續能源係統與碳中和目標: 強調瞭智能電網在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的關鍵支撐作用,並展望瞭未來能源係統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願景。 數字孿生與虛擬電廠: 介紹瞭數字孿生技術在電網規劃、運行和維護中的應用,以及虛擬電廠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力資源聚閤和調度平颱,如何為電網提供靈活的支撐。 本書內容詳實,邏輯清晰,涵蓋瞭智能電網發展的各個重要維度,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有鮮活的應用實例,適閤電力行業從業人員、科研院所研究者、高等院校師生以及對智能電網技術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看到“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這本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包含的“優化”和“配置”這兩個詞所吸引。在當今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微電網作為一種能夠集成分布式能源、提高電網韌性的新型電力係統,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優化配置”則是微電網能夠發揮最大價值的核心環節,它涉及到如何科學地整閤各類能源資源,以實現經濟效益、可靠性和環境效益的最佳平衡。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全麵、係統的方法論,來指導微電網的優化配置。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微電網優化配置的理論基礎和具體方法。這可能包括如何對太陽能、風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功率進行精確預測,如何計算儲能係統的最佳容量和充放電策略以平抑波動,以及如何根據負荷需求的變化來動態調整配置方案。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嚴謹的數學模型,例如基於概率統計的發電功率預測模型,基於動態規劃的儲能調度模型,以及基於多目標優化的配置決策模型。這些理論的支撐,將為實際工程的配置提供堅實的基礎。 “關鍵技術”部分,是我眼中這本書的精髓所在。微電網的構建和運行,離不開一係列復雜而精密的工程技術。例如,分布式電源的並網控製技術,需要保證電壓、頻率等指標的穩定,並能應對電網擾動;儲能係統的管理技術,則涉及電池的壽命預測、充放電優化以及安全管理;還有通信和信息技術,是實現微電網內部信息交互、協同控製的基礎。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並提供一些具體的算法和仿真工具的介紹,讓我能夠對其有一個係統而深入的理解。 “應用”的廣泛性,是我衡量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標準。微電網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從偏遠地區的孤島供電,到城市區域的能源互聯,再到工業園區、商業綜閤體的能源自給自足。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真實世界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類型微電網在實際項目中的成功部署和運行經驗。例如,某個地區如何利用微電網成功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電力中斷,某個工業園區如何通過微電網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我感受到微電網的實際效益,也能為我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藉鑒。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兼顧理論的深度和實踐的可操作性。它應該能夠為那些希望深入瞭解微電網技術的專業人士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能為那些希望將微電網技術應用於實際項目的工程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夠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可靠性”和“韌性”的論述。微電網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其高可靠性,尤其是在麵對自然災害或主電網故障時,能夠保證關鍵負荷的持續供電。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提高微電網可靠性和韌性的技術手段,例如冗餘設計、故障診斷與隔離、自愈控製策略等,並提供一些定量評估可靠性的方法。 對我而言,一本優秀的技術著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維的啓迪。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微電網的整體架構、運行機理以及發展趨勢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它應該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在能源互聯網中的定位,以及它在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我還想從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微電網經濟性評估的指導。任何技術的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其經濟可行性。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常用的經濟性評估方法,例如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投資迴報率計算等,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不同配置方案的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期待中,是對“微電網優化配置”這一核心課題的全麵而深入的探索。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帶領我全麵認識微電網,掌握其核心技術,並理解其廣闊應用前景的寶貴指南。我期待它能夠為我帶來係統性的知識、實用的技能,以及對未來能源發展的前瞻性洞察,助我在能源科技領域不斷探索和前進。

評分

手捧著這本書,我的目光 immediately 鎖定在“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這幾個字上。在這個能源轉型加速、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的時代,微電網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成為構建未來智能電網的關鍵一環。對我而言,微電網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獨立運行的能力,更在於其“優化配置”所蘊含的精妙設計和高效運作。如何在紛繁復雜的能源組閤中,找到那個最符閤經濟效益、可靠性和可持續性目標的“最優解”,是這項技術的核心挑戰,也是我迫切希望從書中探尋答案的問題。 我極為期待書中能夠係統地闡述微電網的優化配置理論與方法。這可能包括如何對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的隨機性進行建模和預測,如何確定儲能係統的最佳容量和充放電策略以平抑波動,以及如何精細化管理各類負荷,使其與發電側實現高效的互動。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嚴謹的數學模型,例如基於概率論、隨機過程的分析,或者運用圖論、拓撲學的視角來描述微電網的網絡結構,並介紹相應的優化算法,如綫性規劃、混閤整數規劃、動態規劃,甚至是先進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算法,來解決這些復雜的配置問題。 “關鍵技術”部分,更是我關注的焦點。微電網的實現,離不開諸多前沿技術的支撐。例如,分布式電源的功率預測和智能調度技術,是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的基礎;儲能係統的健康評估和管理技術,直接關係到係統的可靠性和經濟性;而微電網通信協議、數據采集與監測技術,則是實現係統協同控製、信息互聯互通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對這些關鍵技術進行深入淺齣的講解,闡明其工作原理,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工程實現思路和注意事項,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實現微電網優化的技術瓶頸和突破方嚮。 “應用”的落地,是衡量一項技術價值的重要標尺。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實際案例,展示微電網在不同領域、不同規模下的成功應用。例如,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時,微電網如何保障關鍵基礎設施的電力供應;在工業園區,微電網如何通過能源梯級利用和自發自用,實現顯著的降本增效;在微型社區,微電網如何構建一個更加綠色、低碳的能源生態係統。這些真實的項目經驗,不僅能讓我直觀地感受到微電網的實際價值,也能為我在未來的實踐中提供寶貴的藉鑒和啓示。 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具備良好的係統性和層次性。它應該能夠從基礎概念講起,逐步深入到復雜的理論模型和技術細節,使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同時,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例如微電網在未來能源互聯網中的定位,它將如何與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融閤,又將如何推動能源市場的深刻變革。 我還想特彆關注書中對於“魯棒性”和“韌性”的論述。微電網的優化配置,不僅僅是為瞭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要確保係統在各種不確定性和乾擾下,依然能夠穩定可靠地運行。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通過優化配置來提升微電網的魯棒性和韌性,例如如何應對功率預測誤差、通信故障,以及如何設計有效的故障穿越和恢復策略。 對我而言,一本真正優秀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夠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並激發創新的靈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傳遞現有的知識和技術,更能引導我探索微電網領域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為解決當前能源係統麵臨的挑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我看來,微電網優化配置,不僅僅是一項工程技術,更是一種對未來能源係統運作模式的深刻理解和設計。它代錶著一種更加智能、靈活、自主的能源發展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知識體係,以及實操性的指導,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駕馭這項前沿技術。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眼中,是一次對“微電網優化配置”這一核心課題的深度挖掘和係統梳理。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帶領我全麵認識微電網,掌握其核心技術,並理解其廣闊應用前景的寶貴指南。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未來能源世界的大門,並為我在這個激動人心的領域中不斷探索和實踐,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不竭的動力。

評分

當目光聚焦於“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立刻聯想到當下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分布式能源的蓬勃發展,使得微電網作為一種能夠靈活集成、獨立運行的電力係統,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優化配置”這幾個字,則精準地抓住瞭問題的關鍵:如何纔能讓這些分散的能源資源,在成本、可靠性和環境友好性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這其中的技術難度和經濟考量,無疑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我最為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微電網優化配置框架。這可能包括如何對不同類型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的發電特性進行建模和預測,如何精確計算不同儲能技術(如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的性能參數,以及如何根據負荷的實時變化和預測來動態調整配置策略。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先進的優化算法,例如基於模糊邏輯的模糊控製、基於神經網絡的自適應控製,或者是結閤瞭經濟學原理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來指導讀者進行科學的決策。 “關鍵技術”部分,是我最為關注的章節之一。微電網的實現,離不開多項核心技術的突破。例如,分布式電源的並網控製技術,需要保證電壓、頻率等指標的穩定,並能應對電網擾動;儲能係統的管理技術,則涉及電池的壽命預測、充放電優化以及安全管理;還有通信和信息技術,是實現微電網內部信息交互、協同控製的基礎。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並提供一些具體的算法和仿真工具的介紹,讓我能夠對其有一個係統而深入的理解。 “應用”的廣泛性,是我衡量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標準。微電網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從偏遠地區的孤島供電,到城市區域的能源互聯,再到工業園區、商業綜閤體的能源自給自足。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真實世界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類型微電網在實際項目中的成功部署和運行經驗。例如,某個地區如何利用微電網成功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電力中斷,某個工業園區如何通過微電網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我感受到微電網的實際效益,也能為我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藉鑒。 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兼顧理論的深度和實踐的可操作性。它應該能夠為那些希望深入瞭解微電網技術的專業人士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能為那些希望將微電網技術應用於實際項目的工程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夠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可靠性”和“韌性”的論述。微電網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其高可靠性,尤其是在麵對自然災害或主電網故障時,能夠保證關鍵負荷的持續供電。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提高微電網可靠性和韌性的技術手段,例如冗餘設計、故障診斷與隔離、自愈控製策略等,並提供一些定量評估可靠性的方法。 對我而言,一本優秀的技術著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維的啓迪。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微電網的整體架構、運行機理以及發展趨勢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它應該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在能源互聯網中的定位,以及它在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我還想從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微電網經濟性評估的指導。任何技術的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其經濟可行性。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常用的經濟性評估方法,例如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投資迴報率計算等,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不同配置方案的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期待中,是對“微電網優化配置”這一核心課題的全麵而深入的探索。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帶領我全麵認識微電網,掌握其核心技術,並理解其廣闊應用前景的寶貴指南。我期待它能夠為我帶來係統性的知識、實用的技能,以及對未來能源發展的前瞻性洞察,助我在能源科技領域不斷探索和前進。

評分

拿到這本《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我內心湧起的是對未來能源體係的一番暢想。在當前全球能源結構變革的大背景下,微電網作為一種能夠獨立運行、又能與主電網互聯的分布式發電係統,其重要性日益凸顯。而“優化配置”更是這項技術的核心所在,它意味著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實現能源供給與需求的最佳匹配,最大化係統的經濟效益、可靠性和環境效益。這對我來說,是一項充滿挑戰,卻又充滿魅力的課題。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闡述微電網的優化配置模型與算法。在實際設計中,如何準確地預測可再生能源的齣力,如何閤理地確定儲能係統的容量和類型,如何有效地平衡不同負荷的需求,這些都涉及到復雜的數學計算和優化求解。我希望能看到書中介紹各種先進的優化技術,例如如何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負荷進行精準預測,如何采用多目標優化算法來平衡經濟性和可靠性,甚至是如何結閤現實世界的電價波動和碳排放因子來指導配置決策。這些理論上的精進,將直接指導實際工程中的配置實踐。 “關鍵技術”部分,是我眼中這本書的精髓所在。微電網的構建和運行,離不開一係列復雜而精密的工程技術。例如,分布式電源的並網控製技術,需要保證電壓、頻率等指標的穩定,並能夠應對電網擾動;儲能係統的管理技術,則涉及電池的壽命預測、充放電優化以及安全管理;還有通信和信息技術,是實現微電網內部信息交互、協同控製的基礎。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並提供一些具體的算法和仿真工具的介紹,讓我能夠對其有一個係統而深入的理解。 “應用”的廣泛性,是我衡量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標準。微電網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從偏遠地區的孤島供電,到城市區域的能源互聯,再到工業園區、商業綜閤體的能源自給自足。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真實世界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類型微電網在實際項目中的成功部署和運行經驗。例如,某個地區如何利用微電網成功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電力中斷,某個工業園區如何通過微電網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我感受到微電網的實際效益,也能為我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藉鑒。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具備較高的可讀性和易理解性。它應該能夠從基礎的概念講起,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深入理解復雜的理論和技術。同時,我也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例如微電網在未來能源互聯網中的定位,它將如何與大電網協同工作,又將如何與其他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區塊鏈)融閤,從而構建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續的能源未來。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經濟性評估”的論述。任何技術的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其經濟可行性。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常用的經濟性評估方法,例如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投資迴報率計算等,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不同配置方案的經濟效益。這對於決策者在投資建設微電網時,能夠做齣明智的選擇至關重要。 對我而言,一本好的技術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的啓發。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微電網的整體架構、運行機理以及發展趨勢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它應該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在能源互聯網中的定位,以及它在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我還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微電網運行策略的探討。配置完成後,如何進行有效的運行和管理,同樣是決定微電網效益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討論一些關於日前調度、實時控製、負荷預測、儲能調度等方麵的策略,並結閤實際應用,說明其有效性。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心中,是對“微電網優化配置”這一核心課題的全麵而深入的探索。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帶領我全麵認識微電網,掌握其核心技術,並理解其廣闊應用前景的寶貴指南。我期待它能夠為我帶來係統性的知識、實用的技能,以及對未來能源發展的前瞻性洞察,助我在能源科技領域不斷探索和前進。

評分

初拿到這本書,它的書名“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便牢牢抓住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對能源領域的發展,尤其是新能源技術的前沿動態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微電網的概念,恰恰是當前能源轉型中最具潛力和前景的方嚮之一。在我看來,微電網不僅能夠提高電網的靈活性和可靠性,還能有效地整閤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傳統電網的依賴,對於實現能源獨立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而“優化配置”這個詞,則精準地指齣瞭微電網建設中的核心難題——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能源係統的最佳性能,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工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微電網在不同場景下的優化配置策略。這可能包括在新建微電網項目中的初始容量設計,如何平衡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潛力、儲能係統的容量以及負荷需求,以達到經濟效益和技術性能的最佳結閤。同時,對於已有的微電網,如何根據運行數據的反饋,進行動態的優化調整,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能源市場和運行條件,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優化算法和模型,例如基於遺傳算法、粒子群優化等智能算法,或者基於數學規劃方法的精確求解方法,來指導讀者進行有效的配置。 “關鍵技術”的闡述,是我對這本書的另一大期待。我知道,微電網的實現離不開一係列復雜而精密的工程技術。例如,分布式發電的並網控製技術,需要保證電壓、頻率等指標的穩定,並能應對電網擾動;儲能係統的管理技術,則涉及電池的壽命預測、充放電優化以及安全管理;還有通信和信息技術,是實現微電網內部信息交互、協同控製的基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並提供一些具體的算法和仿真工具的介紹,讓我能夠對其有一個係統而深入的理解。 “應用”部分則是我最為看重的一環。技術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落地和推廣。微電網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從偏遠地區的孤島供電,到城市區域的能源互聯,再到工業園區、商業綜閤體的能源自給自足。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真實世界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類型微電網在實際項目中的成功部署和運行經驗。例如,某個地區如何利用微電網成功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電力中斷,某個工業園區如何通過微電網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我感受到微電網的實際效益,也能為我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藉鑒。 從一個潛在學習者的角度,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兼顧理論的深度和實踐的可操作性。它應該能夠為那些希望深入瞭解微電網技術的專業人士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能為那些希望將微電網技術應用於實際項目的工程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夠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可靠性”的論述。微電網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其高可靠性,尤其是在麵對自然災害或主電網故障時,能夠保證關鍵負荷的持續供電。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提高微電網可靠性的技術手段,例如冗餘設計、故障診斷與隔離、自愈控製策略等,並提供一些定量評估可靠性的方法。 對我而言,一本優秀的科技著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維的啓迪。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微電網的整體架構、運行機理以及發展趨勢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它應該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在能源互聯網中的定位,以及它在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我還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微電網經濟性評估的指導。任何技術的推廣,都離不開其經濟可行性。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常用的經濟性評估方法,例如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投資迴報率計算等,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不同配置方案的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期待中,是對“微電網優化配置”這一核心課題的全麵而深入的探索。它不僅應該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應該是一本能夠啓發讀者思考、指導讀者實踐的寶貴資源。我期待它能夠為我帶來係統性的知識、實用的技能,以及對未來能源發展的前瞻性洞察,助我在能源科技領域不斷探索和前進。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就被它的書名深深吸引瞭——“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我一直對能源行業的發展動態保持著高度關注,特彆是近年來,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分布式發電技術的成熟,微電網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我看來,微電網不僅僅是一種新型的電力係統架構,更是實現能源獨立、提高供電可靠性、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徑。而“優化配置”這個詞,則觸及到瞭微電網建設中最核心、也是最具挑戰性的環節。如何纔能在有限的資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微電網的效能,這是一個需要深厚理論基礎和豐富工程經驗的問題。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微電網的優化配置過程中,所需要考慮的各種因素。這可能包括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的類型、容量和發電特性,儲能係統的容量、充放電效率和循環壽命,以及負荷的需求特性、可中斷性等。此外,微電網與主電網的連接方式、通信網絡的設計、以及安全保護策略的製定,也都是影響優化配置的關鍵要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的框架,指導讀者如何對這些復雜的因素進行權衡和取捨,從而設計齣最優的微電網配置方案。 “關鍵技術”部分是我最為期待的章節之一。我知道,微電網的實現涉及到多方麵的技術突破,例如,如何實現分布式電源的精確預測和智能調度,如何實現儲能係統的高效管理和協同運行,如何實現微電網內部的電壓和頻率穩定控製,以及如何實現微電網與主電網的安全交互。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並提供一些具體的算法和模型,例如,如何運用數學規劃方法來解決容量配置問題,如何利用仿真工具來驗證控製策略的有效性。 “應用”部分則是我關心的實際落地層麵。再先進的技術,如果不能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有效的應用,其價值也會大打摺扣。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豐富多樣的案例研究,展示微電網在不同場景下的成功實踐。例如,在偏遠地區如何利用微電網解決供電難題,在工業園區如何利用微電網降低運營成本,在城市社區如何利用微電網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這些案例的分享,不僅能夠讓我看到微電網的實際效益,也能為我未來的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和藉鑒。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兼顧理論深度和工程實踐。對於學術研究者而言,它應該能夠提供前沿的研究思路和嚴謹的理論分析;對於工程師而言,它應該能夠提供實用的設計工具和操作指南。一本好的技術書籍,能夠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從中受益。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具備這樣的特質,成為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參考書。 從一個潛在用戶的角度來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的潛在價值,以及它可能為我帶來的具體好處。例如,如果我是一個企業主,我希望瞭解微電網如何幫助我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産效率,並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如果我是一個社區居民,我希望瞭解微電網如何為我提供更穩定、更清潔的電力供應。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量化的數據和評估指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微電網的優勢。 在我看來,微電網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能源模式的革新。它代錶著一種更加去中心化、更加智能化的能源未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在構建未來能源互聯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將如何改變我們未來的能源消費方式。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我理解和把握能源行業的發展趨勢至關重要。 我對於書中關於“可靠性”的闡述特彆感興趣。微電網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其高可靠性,尤其是在麵對自然災害或主電網故障時,能夠保證關鍵負荷的持續供電。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提高微電網可靠性的技術手段,例如冗餘設計、故障診斷與隔離、自愈控製策略等,並提供一些定量評估可靠性的方法。 對於那些希望將微電網技術應用於實際項目的人來說,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項目實施的指導。這可能包括項目的前期規劃、設備選型、安裝調試、運行維護等方麵的內容。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 checklists 或流程圖,幫助讀者一步步地完成微電網的建設和運營。 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中的定位,是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微電網優化配置核心技術,並提供豐富應用案例的權威指南。它不僅應該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對未來能源發展思考的啓迪之書。我期待它能夠為我帶來係統性的知識、實用的技能,以及前瞻性的視野,幫助我在快速變化的能源領域中,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和更有效的實踐。

評分

當看到《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優化”和“配置”兩個關鍵詞所吸引。在當今能源領域,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和分布式發電的普及,如何有效地集成和管理這些新型能源資源,以構建更加智能、可靠、綠色的電力係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挑戰。微電網,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其“優化配置”更是直接關係到整個係統的效率和經濟效益。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其中的奧秘,提供一套科學的配置方法論。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微電網優化配置的理論基礎和具體方法。這可能包括如何對太陽能、風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功率進行精確預測,如何計算儲能係統的最佳容量和充放電策略以平抑波動,以及如何根據負荷需求的變化來動態調整配置方案。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嚴謹的數學模型,例如基於概率統計的發電功率預測模型,基於動態規劃的儲能調度模型,以及基於多目標優化的配置決策模型。這些理論的支撐,將為實際工程的配置提供堅實的基礎。 “關鍵技術”部分,是我眼中這本書的精髓所在。微電網的構建和運行,離不開一係列復雜而精密的工程技術。例如,分布式電源的並網控製技術,需要保證電壓、頻率等指標的穩定,並能應對電網擾動;儲能係統的管理技術,則涉及電池的壽命預測、充放電優化以及安全管理;還有通信和信息技術,是實現微電網內部信息交互、協同控製的基礎。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並提供一些具體的算法和仿真工具的介紹,讓我能夠對其有一個係統而深入的理解。 “應用”的廣泛性,是我衡量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標準。微電網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從偏遠地區的孤島供電,到城市區域的能源互聯,再到工業園區、商業綜閤體的能源自給自足。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真實世界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類型微電網在實際項目中的成功部署和運行經驗。例如,某個地區如何利用微電網成功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電力中斷,某個工業園區如何通過微電網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我感受到微電網的實際效益,也能為我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藉鑒。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兼顧理論的深度和實踐的可操作性。它應該能夠為那些希望深入瞭解微電網技術的專業人士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能為那些希望將微電網技術應用於實際項目的工程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夠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可靠性”和“韌性”的論述。微電網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其高可靠性,尤其是在麵對自然災害或主電網故障時,能夠保證關鍵負荷的持續供電。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提高微電網可靠性和韌性的技術手段,例如冗餘設計、故障診斷與隔離、自愈控製策略等,並提供一些定量評估可靠性的方法。 對我而言,一本優秀的技術著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維的啓迪。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微電網的整體架構、運行機理以及發展趨勢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它應該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在能源互聯網中的定位,以及它在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我還想從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微電網經濟性評估的指導。任何技術的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其經濟可行性。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常用的經濟性評估方法,例如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投資迴報率計算等,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不同配置方案的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期待中,是對“微電網優化配置”這一核心課題的全麵而深入的探索。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帶領我全麵認識微電網,掌握其核心技術,並理解其廣闊應用前景的寶貴指南。我期待它能夠為我帶來係統性的知識、實用的技能,以及對未來能源發展的前瞻性洞察,助我在能源科技領域不斷探索和前進。

評分

當看到“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這本書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當下全球能源轉型的宏大背景。隨著傳統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環境保護壓力的日益增大,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分布式能源係統正成為能源發展的新趨勢。而微電網,作為一種能夠集成分布式電源、儲能係統和負荷,並能在特定情況下獨立運行的電力係統,無疑是實現這一趨勢的關鍵組成部分。尤其“優化配置”這個詞,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介紹微電網的構成,更是要深入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的配置,使其發揮最大的效能,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工程智慧和經濟考量。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答關於“優化配置”的諸多疑問。例如,在設計一個微電網時,應該如何確定各個組成部分的容量?是太陽能發電多一些,還是風力發電更閤適?儲能係統的容量應該多大,纔能有效地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動?負荷的配置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些問題都直接關係到微電網的經濟性、可靠性和靈活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優化模型,例如基於綫性規劃、非綫性規劃或者其他先進優化算法的求解方法,來指導讀者完成這些復雜的決策。 “關鍵技術”是吸引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我知道,微電網的建設和運行絕非易事,它需要剋服許多技術上的挑戰。例如,如何實現分布式電源與電網的平滑接入,如何保證微電網在孤島運行時的電壓和頻率穩定,如何實現儲能係統的高效充放電管理,以及如何保證微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關鍵技術,從原理、算法到仿真和實驗驗證,提供一個全麵的視角,讓讀者能夠真正理解這些技術的精髓,並能夠將其應用於實際工程中。 “應用”部分的內容,對於我來說,是檢驗這本書價值的重要標準。再好的技術,如果脫離瞭實際應用場景,就顯得有些空泛。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案例分析,展示微電網在不同場景下的成功部署和運行經驗。例如,在海島地區,微電網如何解決供電難題;在工業園區,微電網如何幫助企業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産效率;在商業綜閤體,微電網如何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減少對外部電網的依賴。這些真實的案例,不僅能讓我感受到微電網的巨大潛力,也能為我未來的工作提供寶貴的參考。 對我而言,一本優秀的科技書籍,應該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並引領其深入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提供知識,更能啓發我思考微電網在未來能源體係中的角色,它將如何與大電網互動,又將如何與其他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區塊鏈)融閤,從而構建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續的能源未來。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理解和把握能源行業的發展趨勢至關重要。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經濟性”的論述。任何技術的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其經濟可行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微電網經濟性評估的工具和方法,例如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投資迴報率計算等,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不同配置方案的經濟效益。這對於決策者在投資建設微電網時,能夠做齣明智的選擇至關重要。 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是易於理解的,同時又不失深度。它應該能夠從基礎概念講起,逐步深入到復雜的技術細節。對於初學者,它能夠提供清晰的入門指導;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它能夠提供更深入的理論和技術信息。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知識。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微電網運行策略的探討。配置完成之後,如何進行有效的運行和管理,同樣是決定微電網效益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討論一些關於日前調度、實時控製、負荷預測、儲能調度等方麵的策略,並結閤實際應用,說明其有效性。 在我看來,微電網的發展是一場能源革命的縮影。它代錶著一種更加靈活、更加可靠、更加綠色的能源發展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電網技術,並為參與到這場能源革命中做好準備。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期待中,不僅僅是關於微電網的“技術”,更是關於如何通過“優化配置”來釋放其巨大的“應用”價值。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引領我深入理解微電網,並將其應用於實際的寶貴指南。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未來能源世界的大門。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立刻勾起瞭我對能源領域前沿發展的興趣。我一直認為,隨著全球對可持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微電網作為一種能夠集成分布式能源、提高電網韌性的新型電力係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優化配置”更是直擊痛點,因為如何有效地整閤和管理這些分散的能源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是微電網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類型微電網在規劃、設計階段的各種優化模型和求解方法,例如如何平衡初始投資成本與長期運行收益,如何在滿足可靠性需求的同時,最大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如何考慮儲能係統的容量和充放電策略以應對負荷波動和能源供應的不確定性。 我特彆關注書中所提及的“關鍵技術”。在我看來,微電網的實現離不開一係列復雜而精密的工程技術。例如,分布式發電的並網控製技術,需要保證電壓、頻率等指標的穩定,並能夠應對電網擾動;儲能係統的管理技術,則涉及電池的壽命預測、充放電優化以及安全管理;還有通信和信息技術,是實現微電網內部信息交互、協同控製的基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關鍵技術,從理論層麵介紹其原理,從工程層麵探討其實踐方法,並且最好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算法和仿真工具的介紹,讓我能夠對其有一個係統而深入的理解。 “應用”部分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點,因為技術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落地和推廣。微電網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從偏遠地區的孤島供電,到城市區域的能源互聯,再到工業園區、商業綜閤體的能源自給自足。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真實世界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類型微電網在實際項目中的成功部署和運行經驗。例如,某個地區如何利用微電網成功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電力中斷,某個工業園區如何通過微電網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我感受到微電網的實際效益,也能為我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藉鑒。 我想深入瞭解的是,在微電網優化配置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經濟性、可靠性、環境友好性以及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這需要一套復雜的決策和優化機製。例如,引入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碳排放,但其間歇性可能影響電網穩定性;儲能係統的投入會增加初期成本,但能提高供電可靠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定量的分析方法和評估工具,幫助決策者在復雜的權衡中做齣最優的選擇。這對於指導實際工程項目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覆蓋微電網發展的前沿動態。微電網技術本身也在不斷演進,例如,它與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的融閤,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引入,都在不斷地拓展微電網的應用邊界。我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進行探討,並預測未來微電網可能的發展方嚮。這有助於我把握行業脈搏,瞭解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嚮,並為我未來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一些啓發。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對於初學者,它應該能夠提供清晰的概念解釋和入門指導;對於有經驗的工程師,它應該能夠提供深入的技術細節和前沿研究;對於研究人員,它應該能夠提供嚴謹的理論分析和創新的思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具備這樣的廣度和深度,成為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著作。 我一直對微電網的控製係統特彆感興趣。一個穩定、高效的微電網離不開精密的控製策略。如何實現微電網內部發、荷、儲之間的協調控製,如何實現與主電網的無縫切換,以及在故障情況下如何快速響應和恢復,這些都是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闡述各種先進的控製算法,例如模型預測控製、自適應控製、基於人工智能的控製等,並結閤實際案例說明其在微電網優化配置中的應用效果。 在我看來,微電網優化配置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係統工程。它涉及到從宏觀的規劃設計,到微觀的設備選型和運行控製,再到政策法規和市場機製等多個層麵的考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從概念到落地的全過程。它應該能夠幫助我瞭解在一個具體的項目中,需要考慮哪些關鍵因素,需要遵循哪些步驟,以及可能會遇到哪些挑戰。 對這本書的期待,還包括它能否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微電網經濟性評估的指導。畢竟,任何技術的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其經濟可行性。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常用的經濟性評估方法,例如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投資迴報率計算等,並結閤實際案例,分析不同配置方案的經濟效益。這對於決策者在投資建設微電網時,能夠做齣明智的選擇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眼中,是對當前能源領域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的深入探索。它不僅是技術層麵的挖掘,更是對未來能源係統構建的思考。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在能源轉型中的關鍵作用,掌握優化配置的核心技術,並為實際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這本書應該能夠成為一本能夠引領我深入思考、啓發我創新實踐的寶貴資源。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封麵設計吸引瞭,簡潔而富有科技感,封麵上“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幾個字,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能源革新與智慧管理的旅程即將展開。我本就對新興的能源技術抱有濃厚興趣,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當下,探索更高效、更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顯得尤為重要。微電網作為一個獨立但又能與主電網互聯的電力係統,其概念本身就充滿瞭無限可能,它能提升電網的可靠性、靈活性,甚至在麵對自然災害時,也能提供關鍵的電力保障。 我一直對“優化配置”這四個字有著深刻的理解,無論是生活中的資源分配,還是工作中的項目管理,優化都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大化效益的核心。因此,當看到這本書聚焦於微電網的“優化配置”時,我立刻感受到瞭它內在的價值。在我看來,微電網的配置絕非簡單的設備堆砌,而是涉及到對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儲能設備、負荷以及與其他電網連接方式等多個維度的精細化考量。如何讓這些元素協同工作,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技術效益,是這項技術的核心挑戰。 想象一下,在一個偏遠的山區,或者是一個信息閉塞的島嶼,傳統的電網覆蓋成本高昂且不穩定。微電網的齣現,就像是為這些地區注入瞭新的生命力,讓清潔能源觸手可及。而這本書,則如同燈塔,指引著如何在這些場景下,科學、閤理地“配置”微電網。從初期規劃、設備選型、容量設計,到運行策略、故障處理,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大量的技術細節和工程智慧。我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具體的模型、算法以及實操案例,瞭解那些能夠讓微電網“動起來”,並且“跑得好”的關鍵技術。 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關鍵技術”這部分。我知道微電網的構建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融閤,包括電力電子技術、控製理論、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等等。例如,如何精確預測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如何高效地管理儲能係統的充放電?如何實現微電網內部的電壓和頻率穩定?這些問題都需要尖端的理論支持和創新的工程實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些關鍵技術,解釋其背後的原理,並提供一些實際應用的指導,讓我能夠對這些技術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 “應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再精妙的技術,如果脫離瞭實際應用場景,就如同空中樓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研究,展示微電網在不同領域、不同規模下的成功部署和運行經驗。例如,在工業園區,如何利用微電網提高能源自給率,降低生産成本;在商業建築,如何通過微電網實現節能減排,提升企業形象;在居民社區,如何構建更加可靠、綠色的供電係統。這些具體的應用故事,不僅能讓我感受到技術的力量,也能為我未來的工作提供寶貴的藉鑒和啓發。 從讀者的角度齣發,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深度在於能夠對關鍵技術進行詳盡的闡述,提供必要的數學模型、算法流程以及仿真驗證方法,讓專業的讀者能夠從中獲得實質性的技術提升。廣度則在於能夠涵蓋微電網發展的各個方麵,從理論研究到工程實踐,從技術挑戰到政策法規,從經濟效益到社會影響,形成一個全麵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集理論、技術、應用為一體的權威參考書,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我一直相信,知識的價值在於其可復製性和可推廣性。因此,我希望這本書在講述微電網技術的同時,也能強調其“應用”的普適性。例如,書中提到的優化配置算法,是否可以推廣到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微電網中?書中介紹的控製策略,是否具備良好的魯棒性和適應性?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影響到微電網技術的推廣應用速度和範圍。我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那些具有通用性和指導意義的技術方法,並將它們應用到我所關注的領域。 對我而言,一本好的技術書籍,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的啓發。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微電網的整體架構、運行機理以及發展趨勢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它應該能夠幫助我理解微電網在能源互聯網中的定位,以及它在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教授我如何“配置”微電網,更在於啓迪我如何“思考”未來的能源係統。 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前瞻性的視野。微電網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新的技術、新的應用模式層齣不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聚焦於當前成熟的技術,也能對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做齣一些預測和探討。例如,微電網與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結閤,將帶來怎樣的變革?未來微電網與大電網的互動模式將如何演進?這些問題,都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研究的價值。 總之,這本書的內容,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微電網的技術細節,更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加智能、可靠、綠色的未來能源體係的實踐指南。它承載著解決能源短缺、環境汙染等全球性挑戰的希望,也代錶著人類在能源科技領域不斷探索和進步的智慧結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實用的技能,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參與到這場波瀾壯闊的能源革命之中。

評分

世界互聯網大會”議程進入第二天,他錶示京東不會去嘗試盈利,而是以增速、獲取市場份額為第一要務。談到渠道下沉策略時,稱:“明年6月底,希望京東自有快遞會直接到每個村去。”

評分

世界互聯網大會”議程進入第二天,他錶示京東不會去嘗試盈利,而是以增速、獲取市場份額為第一要務。談到渠道下沉策略時,稱:“明年6月底,希望京東自有快遞會直接到每個村去。”

評分

快遞慢

評分

世界互聯網大會”議程進入第二天,他錶示京東不會去嘗試盈利,而是以增速、獲取市場份額為第一要務。談到渠道下沉策略時,稱:“明年6月底,希望京東自有快遞會直接到每個村去。

評分

世界互聯網大會”議程進入第二天,他錶示京東不會去嘗試盈利,而是以增速、獲取市場份額為第一要務。談到渠道下沉策略時,稱:“明年6月底,希望京東自有快遞會直接到每個村去。

評分

快遞慢

評分

世界互聯網大會”議程進入第二天,他錶示京東不會去嘗試盈利,而是以增速、獲取市場份額為第一要務。談到渠道下沉策略時,稱:“明年6月底,希望京東自有快遞會直接到每個村去。

評分

非常滿意

評分

書不錯,值得一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