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地球生物學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地球生物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科學院 編
圖書標籤:
  • 地球生物學
  • 學科發展
  • 戰略研究
  • 中國
  • 交叉學科
  • 生物多樣性
  • 生態學
  • 地質學
  • 環境科學
  • 科學前沿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931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849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叢書以中國科學院學部開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由以院士為主體、眾多專傢參與的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組經過深入調查和廣泛研討共同完成,旨在係統分析有關學科的發展態勢和規律,提煉關鍵學科理論和技術問題,提齣學科創新發展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並為學科的均衡發展提供政策和措施建議。《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地球生物學》係統梳理瞭我國地球生物學的發展曆程,總結瞭其發展規律和內在邏輯,前瞻瞭其中長期發展趨勢,同時麵嚮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長遠戰略需求,提煉齣學科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符閤中國發展需求的新問題和重大戰略方嚮。

目錄

總序i前言vii第一章地球生物學概述1第一節地球生物學的定義、學科地位與發展現狀1一、地球生物學的定義1二、地球生物學的研究對象3三、地球生物學的學科地位4四、地球生物學的特點4五、國際地球生物學的發展現狀5六、中國地球生物學的發展現狀11第二節地球生物學的主要研究進展、重大科學問題和研究內容15一、地球生物學的主要研究進展15二、地球生物學要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23三、地球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發展重點和應用前景25參考文獻29第二章早期生命起源、演化及其環境背景38第一節宜居行星的形成與地球生命起源38一、早期地球環境與生命起源39二、氫、氮、磷和金屬蛋白等生源要素的形成環境44三、最早的生命記錄與早期生物圈46第二節前寒武紀主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及其演化51一、厭氧微生物與化能自養微生物群52二、光閤自養微生物的齣現及其對大氣海洋係統的影響54三、真核生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57第三節大氣成氧、海洋化學演化與微生物相互作用60一、大氣成氧事件與大氣圈演化階段60二、海洋氧化與海水化學條件演變67三、大氣海洋係統演化與微生物相互作用73第四節未來突破方嚮80一、大氣成氧機製及其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過程80二、海洋化學轉換對元素化學循環的影響機製81三、地球早期環境演變對生命演化的控製機製81參考文獻一82第三章新元古代以來生態係統的演變和環境背景102第一節新元古代地球環境與後生動物起源、輻射103一、新元古代環境背景103二、埃迪卡拉紀動物起源與寒武紀生物大爆發104三、埃迪卡拉紀與寒武紀生物演化與環境的關係109第二節古生代三疊紀海洋生態係統演變與環境背景112一、古生代三疊紀構造演化與環境背景113二、海洋生態係統演變與生物輻射事件115笫三節古生代三疊紀海洋生物滅絕事件122一、奧陶紀末期生物滅絕事件125二、泥盆紀生物滅絕事件127三、石炭紀中期生物滅絕事件128四、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集群滅絕事件130五、三疊紀末期生物滅絕事件131第四節未來突破方嚮132一、高精度年代地層框架132二、生物多樣性的定量統計132三、地質事件過程的異同對比和模式分析133四、生物滅絕的環境機製133參考文獻136第四章地質微生物功能群及其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149第一節重大地質突變期的生物地球化學異常及其對環境的響應149一、碳循環異常149二、硫循環異常156三、氮循環異常163四、碳氮硫循環異常記錄的生物與大氣、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168第二節地質微生物對地質環境的分子響應169一、重建古溫度的微生物指標170二、指示古水文事件的微生物指標175三、重建古大氣C02分壓的微生物同位素組成177第三節地質微生物功能群通過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對地質環境的作用177一、與甲烷循環有關的地質微生物功能群的地質作用178二、與硫代謝相關的微生物功能群及其地質作用180三、與氮代謝相關的微生物功能群的地質作用183四、參與鐵氧化還原的微生物功能群的地質作用190第四節未來突破方嚮194一、重大地質突變期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194二、地質微生物通過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對地質環境的響應195三、地質微生物通過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對地質環境的作用196參考文獻198第五章微生物地質作用229第一節微生物與礦物的相互作用229一、礦物與生物的協同演化230二、微生物與礦物相互作用的模式232三、半導體礦物與非光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232四、白雲石的微生物成因233五、微生物與黏土礦物的相互作用234六、礦物治理環境237第二節微生物的沉積成岩作用238一、磷塊岩239二、微生物碳酸鹽岩241第三節未來突破方嚮244一、礦物微生物的地質曆史意義245二、在治理汙染環境中的應用246三、微生物通過礦物如何調控全球氣候246參考文獻247第六章極端環境微生物與深部生物圈254第一節微生物對極端物理環境因子的響應254一、微生物對高溫的響應254二、微生物對高壓的響應259三、微生物對輻射的響應262第二節微生物對極端化學環境因子的響應265一、缺氧環境265二、高鹽環境265三、高酸環境271四、堿性環境273第三節生命的邊際274一、能量代謝是生命與環境協同演化的橋梁275二、生命演化的分子基礎來源於對溫度的適應性276參考文獻278第七章太空環境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及地外生命探測293第一節太空環境對地球環境和生命的影響293一、宇宙射綫對地球環境及生命的影響293二、大陽活動對地球環境及生命的影響298三、小天體撞擊對地球環境及生命的影響304第二節地外生命探測技術306一、軌道器探測306二、原位探測技術309三、地外樣品研究314四、地外智能生命探測技術315五、地外生命的相似性研究技術316第三節識彆生命在地球以外環境存在的可能性和特徵319一、前生命物質的形成與演化319二、宇宙宜居住環境的特徵分布與探測322三、火星的可能生命標誌信息323四、木衛二的可能生命標誌信息331五、土衛六的可能生命標誌信息333六、土衛二的可能生命標誌信息334參考文獻335第八章中國地球生物學發展的建議與措施350一、盡快建立深時環境變化與生物演化中國研究計劃350二、加強中國地圈生物圈觀測網的地球生物學特色356三、加強地球生物學的學科建設和創新人纔的培養358四、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地球生物學359參考文獻360關鍵詞索引362彩圖369

精彩書摘

  第一章地球生物學概述  第一節地球生物學的定義、學科地位與發展現狀  一、地球生物學的定義  在國際上,有關地球生物學的定義多種多樣,但基本類似。Geobiology期刊網站把地球生物學錶述為“探索生命與地球的物理與化學環境的學科領域”。它涉及的領域包括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演化,關鍵時期的沉積記錄與地球生物學,古生物學與演化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生物地球化學與元素循環,微生物與礦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標誌化閤物,分子生態學與係統發生學。Topics in Geobiology叢書把地球生物學當作涉及地球生命曆史的寬泛學科,它的一個核心是生命曆史與變化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Knoll等(2012)在《地球生物學基礎》一書中提齣:“地球生物學是將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方法應用於研究地球的學科,是研究生命如何作用於物理環境,以及在地球曆史中生物過程如何與物理過程相互作用。”他們認為,地球生物學的學科地位相當於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在《地球生物學百科全書》中,Reitner和Thiel(2011)把地球生物學錶述為“研究現在和過去的生命與非生命物質之間相互關係的高度交叉的學科”;地球生物學“探索生物圈與地圈之間的界麵,識彆現代環境和地質記錄中有關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結果,從而從生物學角度來分析不同時空尺度地球環境的演化”。Noffke(2010)認為,地球生物學是為瞭縮小地質學與生物學的隔閡,“從不同時空尺度上探索生物過程與地質過程的耦閤關係,以形成地球係統的模型”。她認為地球生物學主要涉及3個領域,一是理解全球尺度的環境問題,並預測未來不可預見的損失。二是重建地球行星的曆史,分析生命與環境協同演化中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結果。三是通過研究地球上的類似環境來探索地外生命。在2011年和2013年美國的戈登地球生物學會議上,強調瞭地球生物學是“把地球作為一個係統,研究生命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綜閤分析目前有關地球生物學的概念,作者認為,地球生物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與協同演化的交叉學科,或者說地球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圈與地圈相互作用和協同演化的交叉學科。  地球生物學的核心之一是生命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包括兩個最基本的過程,一是生命過程對地球環境的響應或者說環境對生命的影響,二是生命過程對地球環境的作用和改造。在前一過程中,固體地球內部的許多動力學過程通過地磁場改變、地熱和物質循環等對地球的氣候和環境發生作用,並由此進一步對生命係統發生作用。例如,與地幔柱動力學過程密切相關的大規模、快速火山噴發導緻大氣圈和海洋環境變化,從而影響生物圈的演化(Konhauser et al ,2009)。因此,生命的起源、輻射和滅絕等重大生命事件的發生,與地球深部過程及受其影響的海陸氣環境過程密切相關。  過去強調瞭地球環境影響生命,生命適應地球環境,這是一個單嚮作用的關係。需要強調的是,生物圈反過來也以多種方式改變著地球錶層環境的物理和化學過程,對地球係統動力學過程起著重要的調節和緩衝等反饋作用。從能量流來說,作為地球外發動機的太陽能,大部分是靠生物吸收、轉換和儲存的。從物質流來說,當今地球錶層係統,未經生物改造的物質極少,如果沒有生物圈的調控,地球就會迴到月球或火星的狀態。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生命作用於環境的認識比較薄弱、研究滯後,這已經嚴重地影響瞭人們對重大地質環境突變的認識,並進一步阻礙瞭人們對地球行星的整體和係統認識。地球生物學的一些先驅者特彆強調生物對環境的作用。例如,俄羅斯科學傢Vernadsky(1926)強調瞭生物圈從地史時期至今在形成和改造地球錶層係統中的作用;荷蘭微生物學傢Bass Becking(1934)首先提齣用geobiology一詞錶達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提齣蓋亞假說的Lovelock(1979)強調瞭生物過程對地球演化的重要性。這些都體現瞭生物對地球環境的巨大作用。生物在地球物質的形成、風化、沉積和成岩過程中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生命過程如何影響地球環境,這是生命與環境相互作用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是人們深刻認識全球地質環境變化的難點,也是地球生物學的一個研究重點。  地球生物學的核心之二是生命與地球環境的協同演化(co evolution)。因為地球錶層各圈層是物理化學生物作用的産物,其物質運動錶現為生命過程與物理和化學過程的協同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生物的生理、生態功能實現的。所有生物過程均在一定的物理、化學環境中發生,不同生物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同時,生物過程與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緊密相連,它們交織在一起的動力學過程控製和影響地球的環境。自從生命齣現的35億年以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曆史就是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史。相互作用是動因,協同演化是結果。生命與地球的協同演化這一概念符閤地球係統科學的總體觀,也符閤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通過研究地球上現在正在發生的生物過程,解譯地球曆史上已經發生的生物過程,可以達到預測將來地球的可能發展趨勢這一目的。  二、地球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在研究對象上,地球生物學涉及生物學參數(有機界)、物理和化學環境參數(無機界)。地球生物學首先涉及各種不同的生物與遺跡,以及它們的活動、埋藏與遷移轉化,包括生物的分子和同位素、個體、群落、生態係統與生物圈等不同層次的生物學信息。在生物圈內部,僅靠研究動物和植物是不夠的,微生物在地球演化中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角色。在技術方法上,不僅包括研究各類動植物化石的形態學技術,也包括研究地質微生物的分子和同位素技術。  地球生物學僅靠研究生物圈是不夠的,還需要涉及地球的物理化學環境,如海洋、大氣、岩石、土壤等各種環境。地球生物學還包括各類物理和化學環境參數,如溫度、降水、氧化還原條件、pH等。研究對象決定瞭地球生物學不僅需要生物學技術方法的應用,也需要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技術方法的支撐,還涉及研究各類環境條件的沉積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的技術,乃至一些礦物學、岩石學方法。  在研究範圍或尺度上,地球生物學涉及地球的不同時空尺度。在空間上,生物過程與物理、化學過程的相互作用,可同時涉及微觀尺度和宏觀尺度。小到分子和原子(同位素)水平的地球生物學過程,特彆是各種物質界麵過程,大到生物圈與地球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在時間上,不僅需要研究現代正在發生的作用過程,而且涉及地質曆史時期的作用過程,後者也可稱為深時(deep time)地球生物學、曆史地球生物學等。現代地球生物學過程與深時地球生物學過程互相參照,可以將今論古,以古啓今。  三、地球生物學的學科地位  在學科地位上,地球生物學應與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相當(謝樹成等,2006;Knoll et al ,2012)。地球生物學與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一起構成瞭研究地球係統三大物質運動(生命、物理和化學)的學科體係。地球係統科學將地球各圈層作為一個係統,研究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即地球係統過程(earth system process)。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是地球係統的三大基本過程。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圈與地球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或生物圈地圈耦閤係統,是地球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球科學與化學、物理學兩大學科領域交叉形成瞭人們熟悉的地球化學(geochemistry)和地球物理學(geophysics)兩大一級學科。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是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交叉所形成的一級學科。但它的發展遠比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滯後,成瞭當前地球係統科學發展的關鍵,急需突破。  四、地球生物學的特點  1.地球生物學具有鮮明的學科交叉和整閤特點  如前所述,地球生物學是兩個自然科學(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一級學科交叉結閤的産物。從物質運動角度分析,生命運動是最復雜的運動形式,本身包含著物理運動和化學運動,對於研究生命運動的地球生物學來說,無疑需要化學和物理學的技術。從研究對象來分析,地球生物學需要研究各類生物,從動植物到微生物,從古代的到現代的。同時,還需要研究各類地質環境條件。因此,在技術手段上,地球生物學需要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和古生物學的形態學技術和方法,需要沉積學、礦物學和岩石學的方法,還需要地球化學(特彆是分子和同位素技術)和地球物理學的技術與方法。所以地球生物學是學科整閤的産物。  2.地球生物學的核心是明確的,但學科邊界是模糊的和流動的  關於環境對生物的作用,人們已經開展瞭大量研究,取得瞭許多進展。當前,地球生物學需要突破生命對環境的作用這一關鍵卻薄弱的環節,許多研究需要詮釋這些作用的主要過程和機製問題。地質微生物成瞭當前地球生物學的重點之一。但是,要想預測地球生物學這一迅猛發展的新學科未來20年的狀態是很睏難的。天體生物學可能是它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因此,不斷發展的地球生物學決定瞭其學科邊界是模糊的和流動的(Knoll et al ,2012),它會隨著學科的發展而不斷解決新齣現的科學問題。但它的核心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如何通過相互作用實現協同演化,進而形成當前人們所看到的地球,並由此預測未來生物圈及相關地球圈層的發展方嚮。  3.地球生物學具有很強的社會服務功能  地球生物學把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結閤起來,在與人類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生命、資源、環境等領域有很大的應用前景,這將在本章的最後論述。  五、國際地球生物學的發展現狀  在國際上,地球生物學得到迅猛發展。美國和德國對地球生物學的研究特彆關注。這裏,作者分彆從大型計劃和組織、國際會議、齣版論著和期刊專輯及研究團隊來概述國際地球生物學的現狀。  ……

前言/序言


《星辰的低語:宇宙演化與生命起源的宏大敘事》 圖書簡介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劇場中,時間的長河滾滾嚮前,恒星誕生、消亡,星係碰撞、融閤。我們所處的地球,不過是這場宏大演化中的一粒微塵,然而,恰恰在這微塵之上,孕育齣瞭令人驚嘆的生命。本書並非聚焦於地球生物學的細枝末節,亦非探討特定學科的規劃藍圖,而是將視角提升至宇宙尺度,旨在構建一部跨越時空、貫穿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的“宇宙生命史詩”。它追溯的,是從奇點爆發到第一個自復製分子誕生之前的漫長徵途,以及生命在不同宇宙環境下的潛在可能性。 第一部分:宇宙的熔爐——從標準模型到重元素生成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迴到宇宙的黎明。我們從宇宙學的根基——標準模型及其麵臨的挑戰——齣發,深入探討早期宇宙的暴脹理論與再電離時期。宇宙不再是靜止的背景,而是充滿活力的物理實驗室。 1. 宇宙的誕生與初期演化: 詳細解析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意義,它如何為我們提供瞭大爆炸後38萬年的快照。著重論述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性質,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今日宇宙的大尺度結構。我們不隻是羅列數據,而是試圖描繪一個在量子漲落中孕育齣結構的原初圖景。 2. 核閤成的階梯: 宇宙的演化史,就是元素周期錶被逐漸填滿的曆史。本書將細緻剖析恒星內部的核聚變過程。從氫到氦,再到碳、氧等生命必需元素(CHNOPS)的誕生,我們追溯瞭“恒星之死”——超新星爆發——如何將這些重元素拋灑到星際介質中,成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係統的原材料。理解地球生命的化學基礎,必須首先理解宇宙的核化學。 3. 恒星的生命周期與行星係統的形成: 聚焦於恒星的演化軌跡——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不同的能量輸齣和物質循環。隨後,我們將探討星雲的引力坍縮如何形成原行星盤,以及吸積過程如何搭建齣行星係統的基本框架。行星的類型——岩石行星、氣態巨行星、冰巨星——及其形成環境的差異,是理解生命宜居性的前提。 第二部分:化學的奇跡——從無機物到生命前體的跨越 生命齣現之前的時代,是一個充滿復雜化學反應的“前生命時代”。這一部分緻力於還原和重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化學躍遷,探討生命起源的物理化學基礎,而非具體的生物學機製。 1. 原始地球環境的模擬與推演: 摒棄傳統敘事,本書基於最新的行星科學和地質年代學證據,重構瞭早期地球大氣(可能富含二氧化碳、氮氣和水蒸氣)和海洋的化學特徵。探討火山活動、紫外綫輻射和閃電等外部能量輸入對有機分子閤成的驅動作用。 2. 催化與聚閤:深海熱液口與岩石錶麵的作用: 深入分析有機單體(如氨基酸、核苷酸前體)如何脫離隨機漂浮狀態,轉變為具有聚閤潛力的分子。特彆關注瞭無礦物催化劑(如硫化物晶格或粘土礦物錶麵)在促進肽鏈和寡核苷酸形成中的關鍵角色。這一過程是信息存儲和功能實現的基礎。 3. “賴氏圈”與代謝雛形: 探討早期化學係統如何發展齣自持性的循環反應網絡。關注那些能夠自我維持和自我復製的簡單代謝通路,它們可能不依賴於酶,而是基於熱力學驅動的化學梯度。這揭示瞭生命活動的“物理學簽名”——一種抵抗熵增的局部有序性。 第三部分:生命的普遍性與極端適應——宜居帶之外的探索 生命是否是地球獨有的現象?這一部分將理論的觸角延伸至太陽係之外,探討生命存在所需的普適性條件,以及生命在極端環境下可能展現齣的驚人韌性。 1. 係外行星的化學特徵與宜居性評估: 基於開普勒和TESS任務的數據,分析不同類型的係外行星的大氣光譜。探討“宜居帶”的概念局限性,引入“宜居層”和“液態溶劑”的更廣義定義。討論諸如“海洋世界”和“潮汐鎖定行星”上的潛在生命化學景觀。 2. 替代溶劑與非碳基生命的可能性: 挑戰碳基生命的主導地位。係統分析瞭在低溫或高溫環境下,水之外的溶劑(如液態甲烷、液氨或超臨界流體)能否支持復雜的化學反應。探討矽基、硼基生命形式在理論化學上的可行性及其麵臨的結構穩定性挑戰。 3. 生物印記的宇宙搜尋: 討論在遙遠星際空間中,我們應如何識彆“生命”的跡象。這包括對異常同位素分餾、特定手性分子過量以及復雜有機大分子光譜特徵的識彆策略。我們的目標不是發現地球生命在太空中的延伸,而是尋找真正“異質”的生命信號。 結語:從宇宙塵埃到智能的遙遠迴響 本書的結尾迴歸到我們自身,不是為瞭審視地球生物學,而是將地球生命的齣現視為宇宙演化中一個極度精妙且低概率的事件。我們探討瞭生命齣現後,智能和文明(作為信息處理的終極形態)在宇宙尺度上的時間尺度和稀有度問題。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部哲學性的探索,它邀請讀者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重新審視“活著”的意義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全書的論述邏輯嚴密,語言力求精確,避免使用程式化的描述,旨在呈現科學前沿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地球生物學》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高屋建瓴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學科。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戰略傢,在描繪一幅宏偉的畫捲,將地球生物學在中國的發展定位、曆史機遇、麵臨挑戰以及未來方嚮勾勒得淋灕盡緻。書中對學科的界定,是如何將地質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有機融閤,以解決與地球係統相關的生命科學問題,這一點我印象深刻。它反復強調瞭地球生物學在理解地球生命起源與演化、探索地外生命、應對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關鍵作用。書中的論述充滿瞭前瞻性和戰略性,例如,它詳細分析瞭我國在一些新興研究領域,如古DNA技術在揭示古老生物群落結構和環境變遷中的應用潛力,以及生物礦化研究在材料科學領域的潛在突破。然而,我個人在閱讀過程中,偶爾會感到一些抽象。比如,當書中提到“構建高分辨率的地球生命演化時間軸”時,雖然我理解其重要性,但具體到技術層麵的挑戰,例如如何在高精度測年中剋服同位素比值的不確定性,或者如何從破碎的化石記錄中提取有效的生物信息,書中並未做過多細緻的闡述。我希望在理解這些戰略目標的同時,也能稍微窺探到實現這些目標所涉及的具象化的科研方法和技術瓶頸。盡管如此,這本書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地球生物學的發展脈絡和戰略重點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讓我看到瞭學科的廣闊前景和國傢層麵的重視程度。

評分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地球生物學》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原本是滿懷期待的,想從中一窺中國在地球生物學這個前沿領域的研究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戰略規劃。畢竟,這是一個連接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的交叉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更側重於宏觀的戰略層麵,詳細闡述瞭學科的定義、研究範疇、國內外發展對比、關鍵科學問題,以及國傢層麵在人纔培養、平颱建設、科研投入等方麵的頂層設計。對於我這樣一名普通讀者,或者說是對具體研究內容感興趣的從業者來說,書中的許多論述都停留在“做什麼”和“為什麼做”的層麵,而對於“怎麼做”,也就是具體的科學方法、實驗手段、前沿技術突破等細節的呈現相對較少。這並非說書寫得不好,而是它更像是一份指導性的綱領,一份麵嚮決策者和學科帶頭人的藍圖。例如,書中在討論“生物圈與地質圈的相互作用”時,會深入分析其在氣候變化、資源形成、生態係統演化等方麵的意義,並提齣未來需要關注的若乾重點方嚮。但具體到某個特定地質時期,某種關鍵礦物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機製,或者某種古老生物標記物的識彆與解析技術,書中並未展開過多篇幅。我期待的可能是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或是對某個具體研究課題的深入剖析,以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地球生物學的研究實踐。當然,這本書在提升整體認知、理解學科定位上功不可沒,但如果想要深入到具體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層麵,可能還需要輔以其他更具操作性的文獻。

評分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地球生物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進入瞭一個大型規劃局,事無巨細地為你展示瞭“未來城市”的藍圖。它詳細列舉瞭學科發展的各個方麵,從基礎理論的構建,到關鍵技術的研究,再到人纔培養的模式,以及國際閤作的戰略,可以說麵麵俱到。尤其是在論述學科的交叉性和綜閤性時,書中運用瞭大量的圖錶和概念框架,試圖清晰地界定地球生物學的邊界,並闡明其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係。例如,書中花費瞭相當大的篇幅來闡述地球生物學如何為理解地球早期生命、尋找生命存在條件、研究生物圈與岩石圈的耦閤機製提供理論支撐。它強調瞭對古生物學、地層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古氣候學等學科的融閤,以及如何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如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來解析古代生物的分子信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資源與環境”相關主題的探討,比如生物成礦作用、微生物在石油形成中的作用等,這些都與我們日常生活和國傢發展息息相關。然而,當我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具體的科學研究案例,例如,某個具體的古生物化石群落如何被用來重建某個古環境,或者某種新型生物標記物如何被成功應用於礦産勘探時,書中提供的細節就顯得相對有限瞭。它更多地是在“做什麼”和“為什麼做”的層麵給予指導,而對於“如何做”的微觀操作層麵,則顯得較為概括。這使得我作為一名有一定專業背景的讀者,在期望看到具體科研方法和技術細節時,感到有些意猶未盡。

評分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地球生物學》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地球生命奧秘的大門,但更多的是一種宏觀的、方嚮性的引領。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我踏入一片未知的森林之前,先為我指明瞭大概的方嚮和可能存在的寶藏。書中對於地球生物學概念的界定,以及它如何連接古生物學、地層學、地球化學、生態學等諸多學科,這一點我非常有共鳴。它清晰地闡述瞭地球生物學在中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特彆是在理解地球生命演化曆史、應對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地外生命等方麵。書中也分析瞭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和劣勢,並提齣瞭發展戰略和建議,例如,加強國際閤作,吸引高端人纔,建設重要的科研平颱等。這些內容無疑為學科的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嚮。然而,作為一名對具體科學研究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在閱讀時,偶爾會感到一種“隔靴搔癢”的體驗。例如,當書中提到“利用地球生物學手段監測和評估生態係統的健康狀況”時,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如何利用特定的生物標記物來指示某個區域的水體汙染程度,或者如何通過分析微生物群落的變化來評估某個古生態係統的演替過程。但我發現書中更多的是對這些研究方嚮的宏觀闡述,而對於具體的科學方法、實驗技術、數據分析流程等細節的披露則相對較少。這本書更多地是提供瞭一個戰略性的框架,讓我理解“我們應該做什麼”,但對於“我們具體應該如何做”,則需要我進一步去探索。盡管如此,這本書無疑是我理解中國地球生物學學科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起點。

評分

這本書,像是中國在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織就的一張宏大網,而我,作為一名好奇的觀察者,試圖在這張網上找到那些最閃耀的節點。《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地球生物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非常強調學科的“戰略性”和“國傢需求導嚮”。書中對中國在地球生物學領域所處的位置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既指齣瞭我們已有的優勢,也毫不迴避地揭示瞭我們與國際頂尖水平的差距。它詳細闡述瞭地球生物學在中國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國傢能源資源安全、探索生命起源等重大問題上。書中對一些前沿研究方嚮的勾勒,例如,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如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分析,來解讀古生物遺跡的遺傳信息,從而重建地球生命演化的脈絡,這讓我看到瞭巨大的研究潛力。然而,在我深入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更多的是在描繪“藍圖”和“願景”,例如,提齣建立國傢級的地球生物學研究中心,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的領軍人纔,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等。但對於具體的“技術路徑”或者“研究方法創新”,例如,在化石修復、古 DNA 提取與分析、生物標記物開發等具體環節,書中並沒有給齣非常詳盡的指導。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具體科研技術的介紹,例如,某種新的顯微成像技術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微體化石,或者某種新型的同位素測年技術如何提高地質事件的精度。盡管如此,這本書在提升我對中國地球生物學學科發展的整體認知,以及理解其在國傢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方麵,無疑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

評分

包裝非常精美,內容充實!非常值得購買的一本發展戰略研究書。

評分

很不錯^_^

評分

到貨速度快!書皮質量不錯!

評分

給領導買的,贊一個,物流很快,好的很

評分

內容權威,涉及領域廣,適閤科研指導用。

評分

紙質很好,內容也是想要的,正版無疑,很滿意

評分

挺不錯的。。。。。。。。。。。。。

評分

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三、基礎設施建設在生命科學領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