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生物学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 编
图书标签:
  • 地球生物学
  • 学科发展
  • 战略研究
  • 中国
  • 交叉学科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学
  • 地质学
  • 环境科学
  • 科学前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9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84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展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由以院士为主体、众多专家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研讨共同完成,旨在系统分析有关学科的发展态势和规律,提炼关键学科理论和技术问题,提出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为学科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措施建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生物学》系统梳理了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前瞻了其中长期发展趋势,同时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战略需求,提炼出学科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新问题和重大战略方向。

目录

总序i前言vii第一章地球生物学概述1第一节地球生物学的定义、学科地位与发展现状1一、地球生物学的定义1二、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3三、地球生物学的学科地位4四、地球生物学的特点4五、国际地球生物学的发展现状5六、中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现状11第二节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进展、重大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15一、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进展15二、地球生物学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23三、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重点和应用前景25参考文献29第二章早期生命起源、演化及其环境背景38第一节宜居行星的形成与地球生命起源38一、早期地球环境与生命起源39二、氢、氮、磷和金属蛋白等生源要素的形成环境44三、最早的生命记录与早期生物圈46第二节前寒武纪主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及其演化51一、厌氧微生物与化能自养微生物群52二、光合自养微生物的出现及其对大气海洋系统的影响54三、真核生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57第三节大气成氧、海洋化学演化与微生物相互作用60一、大气成氧事件与大气圈演化阶段60二、海洋氧化与海水化学条件演变67三、大气海洋系统演化与微生物相互作用73第四节未来突破方向80一、大气成氧机制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过程80二、海洋化学转换对元素化学循环的影响机制81三、地球早期环境演变对生命演化的控制机制81参考文献一82第三章新元古代以来生态系统的演变和环境背景102第一节新元古代地球环境与后生动物起源、辐射103一、新元古代环境背景103二、埃迪卡拉纪动物起源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104三、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生物演化与环境的关系109第二节古生代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环境背景112一、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环境背景113二、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生物辐射事件115笫三节古生代三叠纪海洋生物灭绝事件122一、奥陶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125二、泥盆纪生物灭绝事件127三、石炭纪中期生物灭绝事件128四、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集群灭绝事件130五、三叠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131第四节未来突破方向132一、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132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统计132三、地质事件过程的异同对比和模式分析133四、生物灭绝的环境机制133参考文献136第四章地质微生物功能群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149第一节重大地质突变期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及其对环境的响应149一、碳循环异常149二、硫循环异常156三、氮循环异常163四、碳氮硫循环异常记录的生物与大气、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68第二节地质微生物对地质环境的分子响应169一、重建古温度的微生物指标170二、指示古水文事件的微生物指标175三、重建古大气C02分压的微生物同位素组成177第三节地质微生物功能群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地质环境的作用177一、与甲烷循环有关的地质微生物功能群的地质作用178二、与硫代谢相关的微生物功能群及其地质作用180三、与氮代谢相关的微生物功能群的地质作用183四、参与铁氧化还原的微生物功能群的地质作用190第四节未来突破方向194一、重大地质突变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94二、地质微生物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地质环境的响应195三、地质微生物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地质环境的作用196参考文献198第五章微生物地质作用229第一节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229一、矿物与生物的协同演化230二、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的模式232三、半导体矿物与非光合微生物的相互作用232四、白云石的微生物成因233五、微生物与黏土矿物的相互作用234六、矿物治理环境237第二节微生物的沉积成岩作用238一、磷块岩239二、微生物碳酸盐岩241第三节未来突破方向244一、矿物微生物的地质历史意义245二、在治理污染环境中的应用246三、微生物通过矿物如何调控全球气候246参考文献247第六章极端环境微生物与深部生物圈254第一节微生物对极端物理环境因子的响应254一、微生物对高温的响应254二、微生物对高压的响应259三、微生物对辐射的响应262第二节微生物对极端化学环境因子的响应265一、缺氧环境265二、高盐环境265三、高酸环境271四、碱性环境273第三节生命的边际274一、能量代谢是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的桥梁275二、生命演化的分子基础来源于对温度的适应性276参考文献278第七章太空环境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及地外生命探测293第一节太空环境对地球环境和生命的影响293一、宇宙射线对地球环境及生命的影响293二、大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及生命的影响298三、小天体撞击对地球环境及生命的影响304第二节地外生命探测技术306一、轨道器探测306二、原位探测技术309三、地外样品研究314四、地外智能生命探测技术315五、地外生命的相似性研究技术316第三节识别生命在地球以外环境存在的可能性和特征319一、前生命物质的形成与演化319二、宇宙宜居住环境的特征分布与探测322三、火星的可能生命标志信息323四、木卫二的可能生命标志信息331五、土卫六的可能生命标志信息333六、土卫二的可能生命标志信息334参考文献335第八章中国地球生物学发展的建议与措施350一、尽快建立深时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中国研究计划350二、加强中国地圈生物圈观测网的地球生物学特色356三、加强地球生物学的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358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地球生物学359参考文献360关键词索引362彩图369

精彩书摘

  第一章地球生物学概述  第一节地球生物学的定义、学科地位与发展现状  一、地球生物学的定义  在国际上,有关地球生物学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基本类似。Geobiology期刊网站把地球生物学表述为“探索生命与地球的物理与化学环境的学科领域”。它涉及的领域包括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演化,关键时期的沉积记录与地球生物学,古生物学与演化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与元素循环,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生态学与系统发生学。Topics in Geobiology丛书把地球生物学当作涉及地球生命历史的宽泛学科,它的一个核心是生命历史与变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Knoll等(2012)在《地球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提出:“地球生物学是将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应用于研究地球的学科,是研究生命如何作用于物理环境,以及在地球历史中生物过程如何与物理过程相互作用。”他们认为,地球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相当于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在《地球生物学百科全书》中,Reitner和Thiel(2011)把地球生物学表述为“研究现在和过去的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交叉的学科”;地球生物学“探索生物圈与地圈之间的界面,识别现代环境和地质记录中有关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从而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不同时空尺度地球环境的演化”。Noffke(2010)认为,地球生物学是为了缩小地质学与生物学的隔阂,“从不同时空尺度上探索生物过程与地质过程的耦合关系,以形成地球系统的模型”。她认为地球生物学主要涉及3个领域,一是理解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并预测未来不可预见的损失。二是重建地球行星的历史,分析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三是通过研究地球上的类似环境来探索地外生命。在2011年和2013年美国的戈登地球生物学会议上,强调了地球生物学是“把地球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综合分析目前有关地球生物学的概念,作者认为,地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的交叉学科,或者说地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圈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的交叉学科。  地球生物学的核心之一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包括两个最基本的过程,一是生命过程对地球环境的响应或者说环境对生命的影响,二是生命过程对地球环境的作用和改造。在前一过程中,固体地球内部的许多动力学过程通过地磁场改变、地热和物质循环等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发生作用,并由此进一步对生命系统发生作用。例如,与地幔柱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大规模、快速火山喷发导致大气圈和海洋环境变化,从而影响生物圈的演化(Konhauser et al ,2009)。因此,生命的起源、辐射和灭绝等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与地球深部过程及受其影响的海陆气环境过程密切相关。  过去强调了地球环境影响生命,生命适应地球环境,这是一个单向作用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生物圈反过来也以多种方式改变着地球表层环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地球系统动力学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和缓冲等反馈作用。从能量流来说,作为地球外发动机的太阳能,大部分是靠生物吸收、转换和储存的。从物质流来说,当今地球表层系统,未经生物改造的物质极少,如果没有生物圈的调控,地球就会回到月球或火星的状态。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生命作用于环境的认识比较薄弱、研究滞后,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认识,并进一步阻碍了人们对地球行星的整体和系统认识。地球生物学的一些先驱者特别强调生物对环境的作用。例如,俄罗斯科学家Vernadsky(1926)强调了生物圈从地史时期至今在形成和改造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荷兰微生物学家Bass Becking(1934)首先提出用geobiology一词表达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盖亚假说的Lovelock(1979)强调了生物过程对地球演化的重要性。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巨大作用。生物在地球物质的形成、风化、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生命过程如何影响地球环境,这是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是人们深刻认识全球地质环境变化的难点,也是地球生物学的一个研究重点。  地球生物学的核心之二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协同演化(co evolution)。因为地球表层各圈层是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产物,其物质运动表现为生命过程与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协同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生物的生理、生态功能实现的。所有生物过程均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中发生,不同生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同时,生物过程与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紧密相连,它们交织在一起的动力学过程控制和影响地球的环境。自从生命出现的35亿年以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就是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史。相互作用是动因,协同演化是结果。生命与地球的协同演化这一概念符合地球系统科学的总体观,也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研究地球上现在正在发生的生物过程,解译地球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生物过程,可以达到预测将来地球的可能发展趋势这一目的。  二、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上,地球生物学涉及生物学参数(有机界)、物理和化学环境参数(无机界)。地球生物学首先涉及各种不同的生物与遗迹,以及它们的活动、埋藏与迁移转化,包括生物的分子和同位素、个体、群落、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等不同层次的生物学信息。在生物圈内部,仅靠研究动物和植物是不够的,微生物在地球演化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技术方法上,不仅包括研究各类动植物化石的形态学技术,也包括研究地质微生物的分子和同位素技术。  地球生物学仅靠研究生物圈是不够的,还需要涉及地球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海洋、大气、岩石、土壤等各种环境。地球生物学还包括各类物理和化学环境参数,如温度、降水、氧化还原条件、pH等。研究对象决定了地球生物学不仅需要生物学技术方法的应用,也需要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技术方法的支撑,还涉及研究各类环境条件的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技术,乃至一些矿物学、岩石学方法。  在研究范围或尺度上,地球生物学涉及地球的不同时空尺度。在空间上,生物过程与物理、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可同时涉及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小到分子和原子(同位素)水平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特别是各种物质界面过程,大到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在时间上,不仅需要研究现代正在发生的作用过程,而且涉及地质历史时期的作用过程,后者也可称为深时(deep time)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球生物学等。现代地球生物学过程与深时地球生物学过程互相参照,可以将今论古,以古启今。  三、地球生物学的学科地位  在学科地位上,地球生物学应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相当(谢树成等,2006;Knoll et al ,2012)。地球生物学与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一起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三大物质运动(生命、物理和化学)的学科体系。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各圈层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即地球系统过程(earth system process)。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是地球系统的三大基本过程。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或生物圈地圈耦合系统,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科学与化学、物理学两大学科领域交叉形成了人们熟悉的地球化学(geochemistry)和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两大一级学科。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所形成的一级学科。但它的发展远比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滞后,成了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关键,急需突破。  四、地球生物学的特点  1.地球生物学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和整合特点  如前所述,地球生物学是两个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一级学科交叉结合的产物。从物质运动角度分析,生命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本身包含着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对于研究生命运动的地球生物学来说,无疑需要化学和物理学的技术。从研究对象来分析,地球生物学需要研究各类生物,从动植物到微生物,从古代的到现代的。同时,还需要研究各类地质环境条件。因此,在技术手段上,地球生物学需要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和古生物学的形态学技术和方法,需要沉积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的方法,还需要地球化学(特别是分子和同位素技术)和地球物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所以地球生物学是学科整合的产物。  2.地球生物学的核心是明确的,但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和流动的  关于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人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当前,地球生物学需要突破生命对环境的作用这一关键却薄弱的环节,许多研究需要诠释这些作用的主要过程和机制问题。地质微生物成了当前地球生物学的重点之一。但是,要想预测地球生物学这一迅猛发展的新学科未来20年的状态是很困难的。天体生物学可能是它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不断发展的地球生物学决定了其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和流动的(Knoll et al ,2012),它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科学问题。但它的核心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协同演化,进而形成当前人们所看到的地球,并由此预测未来生物圈及相关地球圈层的发展方向。  3.地球生物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  地球生物学把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结合起来,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生命、资源、环境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这将在本章的最后论述。  五、国际地球生物学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地球生物学得到迅猛发展。美国和德国对地球生物学的研究特别关注。这里,作者分别从大型计划和组织、国际会议、出版论著和期刊专辑及研究团队来概述国际地球生物学的现状。  ……

前言/序言


《星辰的低语:宇宙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宏大叙事》 图书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剧场中,时间的长河滚滚向前,恒星诞生、消亡,星系碰撞、融合。我们所处的地球,不过是这场宏大演化中的一粒微尘,然而,恰恰在这微尘之上,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本书并非聚焦于地球生物学的细枝末节,亦非探讨特定学科的规划蓝图,而是将视角提升至宇宙尺度,旨在构建一部跨越时空、贯穿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宇宙生命史诗”。它追溯的,是从奇点爆发到第一个自复制分子诞生之前的漫长征途,以及生命在不同宇宙环境下的潜在可能性。 第一部分:宇宙的熔炉——从标准模型到重元素生成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宇宙的黎明。我们从宇宙学的根基——标准模型及其面临的挑战——出发,深入探讨早期宇宙的暴胀理论与再电离时期。宇宙不再是静止的背景,而是充满活力的物理实验室。 1. 宇宙的诞生与初期演化: 详细解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意义,它如何为我们提供了大爆炸后38万年的快照。着重论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今日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我们不只是罗列数据,而是试图描绘一个在量子涨落中孕育出结构的原初图景。 2. 核合成的阶梯: 宇宙的演化史,就是元素周期表被逐渐填满的历史。本书将细致剖析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从氢到氦,再到碳、氧等生命必需元素(CHNOPS)的诞生,我们追溯了“恒星之死”——超新星爆发——如何将这些重元素抛洒到星际介质中,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原材料。理解地球生命的化学基础,必须首先理解宇宙的核化学。 3. 恒星的生命周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 聚焦于恒星的演化轨迹——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能量输出和物质循环。随后,我们将探讨星云的引力坍缩如何形成原行星盘,以及吸积过程如何搭建出行星系统的基本框架。行星的类型——岩石行星、气态巨行星、冰巨星——及其形成环境的差异,是理解生命宜居性的前提。 第二部分:化学的奇迹——从无机物到生命前体的跨越 生命出现之前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复杂化学反应的“前生命时代”。这一部分致力于还原和重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化学跃迁,探讨生命起源的物理化学基础,而非具体的生物学机制。 1. 原始地球环境的模拟与推演: 摒弃传统叙事,本书基于最新的行星科学和地质年代学证据,重构了早期地球大气(可能富含二氧化碳、氮气和水蒸气)和海洋的化学特征。探讨火山活动、紫外线辐射和闪电等外部能量输入对有机分子合成的驱动作用。 2. 催化与聚合:深海热液口与岩石表面的作用: 深入分析有机单体(如氨基酸、核苷酸前体)如何脱离随机漂浮状态,转变为具有聚合潜力的分子。特别关注了无矿物催化剂(如硫化物晶格或粘土矿物表面)在促进肽链和寡核苷酸形成中的关键角色。这一过程是信息存储和功能实现的基础。 3. “赖氏圈”与代谢雏形: 探讨早期化学系统如何发展出自持性的循环反应网络。关注那些能够自我维持和自我复制的简单代谢通路,它们可能不依赖于酶,而是基于热力学驱动的化学梯度。这揭示了生命活动的“物理学签名”——一种抵抗熵增的局部有序性。 第三部分:生命的普遍性与极端适应——宜居带之外的探索 生命是否是地球独有的现象?这一部分将理论的触角延伸至太阳系之外,探讨生命存在所需的普适性条件,以及生命在极端环境下可能展现出的惊人韧性。 1. 系外行星的化学特征与宜居性评估: 基于开普勒和TESS任务的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系外行星的大气光谱。探讨“宜居带”的概念局限性,引入“宜居层”和“液态溶剂”的更广义定义。讨论诸如“海洋世界”和“潮汐锁定行星”上的潜在生命化学景观。 2. 替代溶剂与非碳基生命的可能性: 挑战碳基生命的主导地位。系统分析了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水之外的溶剂(如液态甲烷、液氨或超临界流体)能否支持复杂的化学反应。探讨硅基、硼基生命形式在理论化学上的可行性及其面临的结构稳定性挑战。 3. 生物印记的宇宙搜寻: 讨论在遥远星际空间中,我们应如何识别“生命”的迹象。这包括对异常同位素分馏、特定手性分子过量以及复杂有机大分子光谱特征的识别策略。我们的目标不是发现地球生命在太空中的延伸,而是寻找真正“异质”的生命信号。 结语:从宇宙尘埃到智能的遥远回响 本书的结尾回归到我们自身,不是为了审视地球生物学,而是将地球生命的出现视为宇宙演化中一个极度精妙且低概率的事件。我们探讨了生命出现后,智能和文明(作为信息处理的终极形态)在宇宙尺度上的时间尺度和稀有度问题。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哲学性的探索,它邀请读者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语言力求精确,避免使用程式化的描述,旨在呈现科学前沿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生物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球生命奥秘的大门,但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方向性的引领。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踏入一片未知的森林之前,先为我指明了大概的方向和可能存在的宝藏。书中对于地球生物学概念的界定,以及它如何连接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这一点我非常有共鸣。它清晰地阐述了地球生物学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理解地球生命演化历史、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地外生命等方面。书中也分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发展战略和建议,例如,加强国际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建设重要的科研平台等。这些内容无疑为学科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作为一名对具体科学研究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阅读时,偶尔会感到一种“隔靴搔痒”的体验。例如,当书中提到“利用地球生物学手段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时,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如何利用特定的生物标记物来指示某个区域的水体污染程度,或者如何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评估某个古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但我发现书中更多的是对这些研究方向的宏观阐述,而对于具体的科学方法、实验技术、数据分析流程等细节的披露则相对较少。这本书更多地是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框架,让我理解“我们应该做什么”,但对于“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做”,则需要我进一步去探索。尽管如此,这本书无疑是我理解中国地球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起点。

评分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生物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大型规划局,事无巨细地为你展示了“未来城市”的蓝图。它详细列举了学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的构建,到关键技术的研究,再到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国际合作的战略,可以说面面俱到。尤其是在论述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时,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概念框架,试图清晰地界定地球生物学的边界,并阐明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书中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阐述地球生物学如何为理解地球早期生命、寻找生命存在条件、研究生物圈与岩石圈的耦合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它强调了对古生物学、地层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气候学等学科的融合,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来解析古代生物的分子信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资源与环境”相关主题的探讨,比如生物成矿作用、微生物在石油形成中的作用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当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具体的科学研究案例,例如,某个具体的古生物化石群落如何被用来重建某个古环境,或者某种新型生物标记物如何被成功应用于矿产勘探时,书中提供的细节就显得相对有限了。它更多地是在“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的层面给予指导,而对于“如何做”的微观操作层面,则显得较为概括。这使得我作为一名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读者,在期望看到具体科研方法和技术细节时,感到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中国在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织就的一张宏大网,而我,作为一名好奇的观察者,试图在这张网上找到那些最闪耀的节点。《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生物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非常强调学科的“战略性”和“国家需求导向”。书中对中国在地球生物学领域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既指出了我们已有的优势,也毫不回避地揭示了我们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它详细阐述了地球生物学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探索生命起源等重大问题上。书中对一些前沿研究方向的勾勒,例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来解读古生物遗迹的遗传信息,从而重建地球生命演化的脉络,这让我看到了巨大的研究潜力。然而,在我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更多的是在描绘“蓝图”和“愿景”,例如,提出建立国家级的地球生物学研究中心,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领军人才,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等。但对于具体的“技术路径”或者“研究方法创新”,例如,在化石修复、古 DNA 提取与分析、生物标记物开发等具体环节,书中并没有给出非常详尽的指导。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具体科研技术的介绍,例如,某种新的显微成像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微体化石,或者某种新型的同位素测年技术如何提高地质事件的精度。尽管如此,这本书在提升我对中国地球生物学学科发展的整体认知,以及理解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方面,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评分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生物学》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原本是满怀期待的,想从中一窥中国在地球生物学这个前沿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毕竟,这是一个连接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更侧重于宏观的战略层面,详细阐述了学科的定义、研究范畴、国内外发展对比、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国家层面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研投入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对于我这样一名普通读者,或者说是对具体研究内容感兴趣的从业者来说,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停留在“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的层面,而对于“怎么做”,也就是具体的科学方法、实验手段、前沿技术突破等细节的呈现相对较少。这并非说书写得不好,而是它更像是一份指导性的纲领,一份面向决策者和学科带头人的蓝图。例如,书中在讨论“生物圈与地质圈的相互作用”时,会深入分析其在气候变化、资源形成、生态系统演化等方面的意义,并提出未来需要关注的若干重点方向。但具体到某个特定地质时期,某种关键矿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或者某种古老生物标记物的识别与解析技术,书中并未展开过多篇幅。我期待的可能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是对某个具体研究课题的深入剖析,以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实践。当然,这本书在提升整体认知、理解学科定位上功不可没,但如果想要深入到具体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层面,可能还需要辅以其他更具操作性的文献。

评分

读完《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生物学》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高屋建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学科。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家,在描绘一幅宏伟的画卷,将地球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定位、历史机遇、面临挑战以及未来方向勾勒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学科的界定,是如何将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以解决与地球系统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这一点我印象深刻。它反复强调了地球生物学在理解地球生命起源与演化、探索地外生命、应对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前瞻性和战略性,例如,它详细分析了我国在一些新兴研究领域,如古DNA技术在揭示古老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变迁中的应用潜力,以及生物矿化研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潜在突破。然而,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会感到一些抽象。比如,当书中提到“构建高分辨率的地球生命演化时间轴”时,虽然我理解其重要性,但具体到技术层面的挑战,例如如何在高精度测年中克服同位素比值的不确定性,或者如何从破碎的化石记录中提取有效的生物信息,书中并未做过多细致的阐述。我希望在理解这些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能稍微窥探到实现这些目标所涉及的具象化的科研方法和技术瓶颈。尽管如此,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脉络和战略重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让我看到了学科的广阔前景和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

评分

包装挺好,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够官方的,科学界的政治书

评分

详细介绍了放化相关单位及研究方向,是一本指导书。

评分

京东的配送服务太棒了,所以买什么都先看看京东有没有!

评分

学习一下,看看!

评分

算是特别好的书,对我这样的学生来说有很多指导性的知识!

评分

好,真的不错,切实很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摘要

评分

超级实用!买的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