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

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永秉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字学
  • 古文献学
  • 甲骨文
  • 金文
  • 篆刻
  • 文字考证
  • 文献整理
  • 历史学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6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082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页数:2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结合近几年新见古文字和出土文献材料所撰写的研究文章,反映了这方面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全书分成古文字考释与研究、青铜器铭文研究、战国竹书研究、马王堆汉墓文字资料及秦汉文字研究、书评与文评五大部分。

目录


古文字考釋與研究
從戰國楚系“乳”字的辨釋談到戰國銘刻中的“乳(孺)子”
補說“麗”、“瑟”的會通
談談戰國文字中可能與“庖”有關的資料
說“索”、“剝”與邬可晶合寫
續說戰國文字的“麦”和从“麦”之字
關於“兆”、“涉”疑問的解釋
從戰國文字所見的類“倉”形“寒”字論古文獻中表“寒”義的“滄/滄”是轉寫誤釋的產物
“京”、“亭”、“亳”獻疑

青銅器銘文研究
穆公簋蓋所記周穆王大蒐事考
晉侯豬形尊銘文商榷
作册封鬲銘文拾遺
釋三晉銘刻“鬲”字異體兼談國博藏十七年春平侯
鈹銘的真偽
紹興博物館藏西施山遺址出土二年屬邦守蓐戈研究——附論所謂秦廿六年丞相戈與廣濑薰雄合寫

戰國竹書研究
上博竹書《孔子見季桓子》考釋二題
《孔子見季桓子》5號簡釋讀補正
“三布之玉”解
清華簡《繫年》“帽”字别解
清華簡《尹至》“禄至在湯”解
清華簡《耆夜》詩試解二則
釋清華簡中倒山形的“覆”字

馬王堆漢墓文字資料及秦漢文字研究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横家書》整理瑣記(三題)
《春秋事語》新釋文與注釋(一~四章)
談馬王堆漢墓漆器等有關漆器製地的文字信息及相關問題
關於《老子》第一章“道可道”、“名可名”兩句的解釋
有關隸書形成的若干問題新探
讀里耶8:46工木方札記

書評與文評
完全可免的失誤
“副本文書”不是“控告文書”
文評一束
這是一個根本的態度問題——《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傳說》導讀

精彩书摘

  《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
  二、从字形上看,□与甲骨文写作□形的“京”是有关系的(甲骨的这种“京”,可以看作是上部从“亯”形的⑩);三、秦文字中有以“京”为“亭”的例证。我认为从第一、二条证据已足以看出□一系用作“亭”的字形下部不可能是“丁”声或者“亭”的表意初文,而一定是高台建筑物的三个柱足形挪位、头部凑拢而成的形体。小篆“京”字写作佘,《说文》“就”字籀文作□(皆见《说文·五下,京部》),“京”下部之柱足部分产生了类似的变化,亦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何、王两位先生都主张为“京”“亭”是一字分化,又力图从音理上沟通“京”、“亭”二字,认为两字读音相近,这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就像我们熟知的“郭”、“墉”在早期古文字中共用一形一样,“亭”本是高台建筑,意义与“京”有一些联系,跟“京”有时共享一形表示,最大可能应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形成的同形字关系,没有必要牵强地分析两字的读音相近、词源也存在同源关系。关于“京”、“亭”为何会共享一形,下面在前人认识基础上进一步谈谈我们的看法。
  何先生指出的□与甲骨文□形一致,从单纯的字形层面讲,显然是有合理性的。甲骨文此类字形,当然没有用作“亭”的例子,很可能跟“亭”这种建筑本身没有必要在甲骨卜辞里出现且乡亭、亭市和亭邮制度出现得较晚有关。趟平安先生说“亭”字出现得较晚,跟“‘亭,这种建筑出现、流行不太早有关”,似并不确切。
  ……

前言/序言


《汉魏六朝书论与书史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中国汉代至六朝时期书法理论与书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旨在揭示这一转型时期书法艺术在哲学思想、社会文化、技术革新等多元因素交织下所展现出的独特面貌与演进轨迹。全书围绕“书论”与“书史”两大核心,细致梳理了各个时代的代表性书论家及其著述,剖析其思想渊源、核心论点与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对考古发现的文献、碑刻、书迹的精微考证,重构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实践样貌,探究其风格流变、书写技法以及与文学、宗教、政治等社会层面的互动关系。本书尤其关注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书体演变、审美范式的确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变革之间的紧密联系。 卷一:汉代书论的奠基与书史的勃兴 本卷首先追溯汉代书论的萌芽与初步形成。在书法尚未独立成一门艺术理论体系的时代,其思想的孕育主要体现在对文字功用、书写规范以及文人品评的零散论述中。我们将考察《说文解字》对文字结构与隶书演变的训诂,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对文字秩序的尊崇。同时,东汉时期一些书写技巧的记录,如对点画、结构的精细化描述,虽然不构成系统理论,但已显露出早期对书写技艺的自觉关注。 随后,本卷将重点阐释汉代书史的辉煌成就。从篆书的成熟与规整,到隶书的创立与变体,再到草书的初步发展,汉代书法的革新与多样性是其书史的核心。我们将深入分析汉简、碑刻(如《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的书体特征、笔法技巧及其所反映的时代审美。考古发现的汉代帛书、缣书等,为我们了解汉代日常书写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本书将尝试将这些实证材料与当时已知的书论思想进行对照,探讨书写实践如何影响甚至引领了理论的产生。 此外,本卷还将考察汉代书法与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书法不仅仅是记录文字的工具,更是士人阶层展现学养、表达情感、确立身份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探讨汉代帝王、名臣、文人墨客在书法上的实践,以及书法在政治宣传、宗教祭祀、墓葬铭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的解读,勾勒出汉代书法艺术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卷二:魏晋风度的书论升华与书体变革 进入魏晋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本卷的核心是考察这一时期书论思想的深刻升华,以及由此推动的书体演变与风格确立。 在书论方面,魏晋时期涌现出大量直接讨论书法的理论著作,标志着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理论的成熟。我们将详细解读钟繇的《笔意论》、卫夫人(卫铄)的《笔阵图》、王羲之的《论书帖》(虽已佚,但可通过后人引述重建其思想),以及皇象、陆机的等人的论述。重点分析其对“笔势”、“骨法”、“结构”、“气韵”、“神采”等关键概念的阐释,揭示其将书法从技艺层面提升到哲学、精神层面的努力。我们将探讨这些书论家如何受到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将“得意忘形”、“化工”、“自然”等哲学观念融入书法理论,强调书写者的主观精神、个性表达与对自然规律的体悟。 在书史方面,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行书、草书全面过渡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本卷将集中分析从汉代隶书的成熟体向魏晋楷书的过渡,探讨钟繇楷书的“古朴”与“法度”,以及王羲之行书的“飘逸”与“自然”。王羲之作为“书圣”,其作品(如《兰亭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无疑是魏晋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本书将对其书法风格、用笔特点、结体规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并考察其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此外,本卷还将深入探讨魏晋时期书法艺术与文学、政治、社会风尚的互动。魏晋名士的风流倜傥、崇尚玄谈的社会风气,深刻影响了书法的审美取向,强调作品的“风骨”、“韵致”与“情性”。书法成为士人标榜个性、抒发情怀的重要媒介。我们将考察当时的文人如何将诗文创作与书法实践结合,以及书法在政治活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卷三:六朝书史的多元发展与书论的深化 六朝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前代的基础上,书法艺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书论也随之深化和细化。本卷将聚焦这一时期的书法实践与理论建构。 在书史方面,我们将考察从西晋到北朝各个王朝的书法特色。南朝的书法,如王献之的“破体”草书,其追求的“奔放”、“洒脱”与王羲之的“中和”形成对比。同时,南朝的书迹(如《淳化阁帖》辑录的诸家墨迹)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展现了行书、草书的进一步发展与程式化。 北朝的书法,特别是北魏、北齐、北隋时期的碑刻,则展现出与南朝迥异的雄强、质朴的风格。本书将重点分析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以及北朝墓志铭(如《晖远将军碑》、《元桢墓志》等)的书体特征。我们将探讨北朝书法如何受到地域文化、民族融合的影响,以及其对后来隋唐书风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书论方面,六朝的书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了书法理论。虽然系统性的书论著作相对减少,但一些重要的论述散见于史书中,如《书评》、《书学》等。我们将考察戴凯之、陶弘景等人的书论思想,分析他们对书法“六体”、“八体”的辨析,对用笔、结字、墨法的具体指导,以及对书写者心性的强调。本书还将探讨六朝时期书法理论如何与佛教思想相结合,以及“写经”的书体和风格特点。 卷四:考古发现与书论书史的新视野 本书最后一卷,将目光投向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及它们如何为我们理解汉魏六朝的书论与书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宝贵的实证。 我们将重点关注一些颠覆或补充了传统认知的考古成果。例如,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缣书、木牍、瓦当、砖铭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比碑刻更为日常、更为鲜活的书写样本,也为我们重建汉代乃至更早时期的书体演变提供了直接证据。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中隶书、早期楷书、草书的特点,以及其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异同。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一些新发现的书法作品和文献。例如,一些重要书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的佚失墨迹的摹本或残本的发现,以及与书法相关的新的文史资料的挖掘,都可能为我们修正原有的书史判断,深化对书论思想的理解。 本书将尝试将这些最新的考古成果与已有的文献研究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对话。例如,通过对汉代画像石、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器物等考古细节的解读,来印证或推论当时的书写工具、书写姿势和书写环境,进而影响我们对书写技巧和风格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考古发现的深入分析,本书旨在展示当前书论书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并强调实证研究在构建严谨历史叙事中的重要性。本书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历史记载,并以全新的考古视角来重新审视汉魏六朝这一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总结: 《汉魏六朝书论与书史探微》是一部力求严谨、深入的学术专著。它不仅梳理了汉魏六朝时期书法理论的发展脉络与经典书迹的艺术特征,更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对文献的精读、对考古的重视以及对理论的细致辨析,本书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洞见的汉魏六朝书法世界,为学界提供一份有价值的研究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东亚文字圈的地理与文化影响》,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成功地将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研究框架。它没有沉湎于单纯的文本考据,而是着重探讨了文字作为一种“地理现象”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播的。作者详尽地分析了汉字系统在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地区后,如何与当地本土语言发生复杂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书写传统和文化认同。书中关于“借用”与“本土化”机制的讨论尤为精彩,比如对假名文字如何从汉字中脱胎换骨的论证,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文字不再是孤立的符号集合,而是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山川河流、政治气候之中的产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将东亚文字视为铁板一块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其内部丰富多样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对于想深入理解东亚文化圈形成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深度之作。

评分

这本书,暂且称之为《丝绸之路沿线语族的接触与借词研究》,彻底颠覆了我对文化交流的线性理解。它不是讲述宏伟的商贸路线,而是像显微镜一样聚焦于语言的细微接触点——那些渗透在日常词汇中的外来影响。作者以一种极度细致的比较语言学方法,追踪了几个世纪以来,粟特语、古波斯语以及早期突厥语之间词汇的借用和适应过程,特别是那些与贸易、宗教(如祆教、景教)相关的核心词汇。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颜色”和“度量衡”词汇演变的分析,这些看似最基础的词汇,却最能揭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权力关系和需求侧重的变化。书中的表格和词源树状图绘制得极其清晰,虽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完全领会,但即便是浅尝辄止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全球化并非近现代才出现,而是早在古代的驼队铃声中,就已经通过最不易察觉的语言变化,悄然发生了。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思想和物质交流如何通过最小单位——词汇——得到永恒记录的杰作。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神话叙事与早期国家权力的建构》一书,为我理解古代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作者巧妙地将焦点从宏大的历史事件转移到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中,论证了早期统治者是如何系统性地将神祇谱系、创世故事与自身的血脉合法性紧密捆绑在一起的。这本书的叙述流畅,论证有力,它展示了一种精妙的“符号工程”。比如,书中对某早期王朝祭祀文本的细致解读,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构建一个“天人沟通”的特定仪式流程,将王权神化,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绝对控制。这种将神圣领域与世俗权力操作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富启发性。它提醒我们,在研究古文献时,不能仅仅关注其记述的“事实”,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要传达的“意义”和“权力结构”。读罢此书,我对那些看似荒诞的古代神话,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因为它们是早期人类社会最坚固的意识形态基石。

评分

《中古碑刻的拓印技术与材料科学解析》这本书,从一个极其专业却又引人入胜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历史文献的“物质性”。我一直对那些残缺不全、斑驳陆离的古代碑文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文物细节控”量身定做的。它详细描述了古代拓印过程中所用的纸张类型(如皮纸、麻纸)、墨汁的成分(松烟、油烟的比例),甚至连拓工们使用的工具材质和敲击力度都进行了科学分析。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引入了现代材料科学的方法,对不同年代拓片上的颜料进行了光谱分析,试图反推出原碑刻所用的石材和雕刻工艺。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献”的理解——它不仅是信息本身,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材料技术和工匠智慧的结晶。尽管有些技术细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稍显晦涩,但其严谨的实验数据和清晰的逻辑推理,足以让任何对文物保护和文献学感兴趣的人感到震撼。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寻常的拓片,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科学信息量。

评分

这本《史前文明的密码:从岩画到楔形文字的演进》简直是考古爱好者的一场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带领我们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从欧洲那些神秘的洞穴壁画,一直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那一片片刻满了古老智慧的泥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符号系统发展脉络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物,而是深入剖析了人类抽象思维是如何一步步从具象的图画走向表意的文字的。特别是关于苏美尔楔形文字起源的论述,作者结合了最新的田野调查资料,提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假说,即早期文字的产生与神庙的经济管理存在更直接、更复杂的互动关系,而非单纯为了记录王室功绩。书中的插图精美且标注详尽,许多都是首次在国内出版的珍贵图像,即便是对古文字研究略有涉猎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视觉和知识的双重满足。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亲手触摸历史的脉搏,那些冰冷的石头和泥土,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人类文明早期信息载体演变的权威指南。

评分

郭老师的大作,认真学习。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好书无需多言!

评分

我是来拿豆豆的。我是来拿豆豆的。我是来拿豆豆的。我是来拿豆豆的。我是来拿豆豆的。我是来拿豆豆的。我是来拿豆豆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京东买书,一如既往的好,送货及时

评分

郭永炳最近几年的论文合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