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武先生的作品,既深遠宏闊,又細緻入微;既有“大曆史、大尺度”,具有“時間、空間的廣度”,而又深邃細膩、娓娓道來。本書作為王賡武先生的精純之作,根據作者在劍橋大學所作的演講修改而成。在這部探討中英關係的文筆優美、思想雋永的作品中,作者圍繞著“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這四個詞匯,闡述瞭中國和英語民族復雜、多彩、動態的交往關係,既審視兩者交往的可能,同時又洞悉其限製,為讀者展示瞭一幅既深遠壯闊又細緻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間碰撞融閤的曆史畫捲。
中英交往不僅僅發生在兩個大國之間。這兩個國傢的貿易和往來還發生在大英帝國和英聯邦這些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本書根據作者在劍橋大學所作的演講修改而成。在這部探討中英關係的文筆優美、思想雋永的作品中,作者圍繞著“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這四個詞匯,闡述瞭中國和英語民族復雜、多彩、動態的交往關係,既審視兩者交往的可能,同時又洞悉其限製,為讀者展示瞭一幅既深遠壯闊又細緻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間碰撞融閤的曆史畫捲。
王賡武,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主席,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勛章(CBE),當選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名譽院士、颱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士,榮膺國際學術奬、福岡亞洲文化奬。曆任馬來亞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文學院院長(1957—1968),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遠東曆史係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長(1968—1986),香港大學校長(1986—1995),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1997—2007)。
研究方嚮為中國曆史、海外華人、民族主義、移民研究等,涉及曆史學、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近年作品有《中國與東南亞:神話、威脅和文化》(1999)、《海外華人:從土地束縛到爭取自治》(2000)、《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2003)、《更新中國:國傢與新全球史》(2013)、《另一個中國周期:緻力於改革》(2014)等。
王賡武可以當好中國總理。
——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費思棻(《南方人物周刊》)
我想此人可做個顧維鈞型的一流中國外交傢,也可以做個一流的中國‘京師大學堂’的堂長。
——美籍華人學者、曆史學傢唐德剛(《王賡武天降大任》)
我很難找到恰當的詞語去描述王賡武先生,他是如此傑齣,在很多有趣的領域取得瞭顯要的成就……眾多個人、組織乃至政府部門都從他那裏尋求明見和洞見——這些明見和洞見不僅關係亞洲,而且也關係世界其他地方的發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王賡武:教育傢和學者》)
我個人認為,王賡武先生毫無疑問是海外華裔史學界的大師級學者。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王先生的作品對於現代中國(包括我們現在的中國)的意義要遠遠超過上麵提到的幾位史學大傢(楊聯陞、何柄棣、黃仁宇、餘英時、許倬雲等)的作品,因為王先生的研究對象和方法都更貼近現在中國麵臨的問題。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陳樹渠講席教授唐世平(《我所理解和認識的王賡武》)
“我時常納悶,各種各樣的中國人同英國人打交道時的際遇怎樣,從與各色英國人的交往和英國人在亞洲各地區的活動中,中國又得到瞭什麼。……這些講稿都圍繞著這個角度來寫作。內容上不可能麵麵俱到,涵蓋英國與中國、中國人關係的各個方麵,而是從中英兩國的外圍加以旁敲側擊,試圖將關乎兩國人民的中心問題和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相提並論。”
我對書中關於科學交流的部分尤其期待,1800年以來,西方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而中國也經曆瞭自身的探索與反思。書中能否細緻地呈現這種科學思想的引進、吸收、消化過程?例如,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科學知識,對中國知識分子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中國在哪些領域率先實現瞭突破,又在哪些方麵因為曆史、文化或其他原因而滯後?我希望能看到具體的科學發明、技術傳播的案例,以及那些在科學領域為中英交流做齣貢獻的人物。治理層麵更是讓我好奇,兩國在政治製度、法律體係、社會管理等方麵有哪些截然不同的理念和實踐?它們如何在相互接觸中産生碰撞,又如何相互藉鑒或抵製?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這些復雜議題的深入剖析,例如,西方民主思想對中國政治改革的影響,以及中國傳統的治理智慧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得到延續或轉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令人振奮的場景,比如19世紀初,大英帝國憑藉其強大的海軍和工業實力,叩開瞭古老中華帝國的大門。這種“碰撞”並非總是和諧的,書中對戰爭的描繪,尤其是那些改變曆史進程的衝突,如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無疑會是核心內容。我希望作者能夠超越簡單的事件羅列,深入挖掘戰爭背後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動因,分析雙方的戰略意圖、軍事技術對比,以及戰爭對兩國社會結構、民族認同産生的深遠影響。貿易則是兩國互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最初的絲綢、茶葉到後來的工業品,這種經濟關係的演變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傳播與衝突。書中能否展現貿易背後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官員、海員,以及他們在中英貿易網絡中發生的精彩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預示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曆史畫捲。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19世紀以來,西方工業文明與中華文明在各個領域發生的深刻互動。戰爭無疑是這段曆史中最具衝擊力的篇章,我期待書中能細緻地剖析那些決定性的戰役,不僅是戰術和戰略的分析,更能深入到戰爭背後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利益和文化衝突。比如,鴉片戰爭如何改變瞭中國的命運,又如何影響瞭英國的殖民擴張政策?貿易作為兩國關係的重要紐帶,書中想必會深入探討其演變過程,從早期以茶葉、絲綢為主的單嚮輸齣,到後來工業品的大量湧入,這種經濟結構的調整對兩國社會經濟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貿易背後的人物和故事的描寫,比如那些在中英貿易中起關鍵作用的商人、官員,他們的經曆或許能為我們展現更生動的曆史圖景。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充滿熱情的人,看到“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被拉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1800年,世界格局正在發生巨變,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而古老的中華帝國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輝煌之中。這本書無疑將帶我們深入探究這兩股力量是如何在戰爭、貿易、科學和治理等多個維度上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的。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戰爭的解讀,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負,更重要的是戰爭所引發的社會變革和思想衝擊。例如,鴉片戰爭的爆發,對中國傳統的閉關鎖國政策帶來瞭怎樣的顛覆?對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又産生瞭怎樣的思想震蕩?貿易部分的描繪也讓我充滿期待,從最初的廣州十三行到後來的通商口岸,這種經濟往來的變化,不僅改變瞭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深刻影響著兩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入勝,讓我對1800年以來中英兩國在戰爭、貿易、科學和治理等多個維度上的互動充滿瞭好奇。想象一下,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不再是單方麵的敘述,而是兩國文明在碰撞與交融中的相互塑造。我會特彆關注書中如何描繪那些決定性的戰役,例如鴉片戰爭,它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較量,更是東西方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的衝突。作者是否能深入分析雙方的戰略、戰術,以及戰爭對兩國政治格局和人民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貿易部分也讓我興趣盎然,從早期的茶葉、絲綢貿易到後來的工業品傾銷,這種經濟關係的演變必然伴隨著文化、社會和政治的變革。我期待書中能展現貿易背後的人物故事,那些在中英貿易鏈條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人、官員,甚至是普通勞動者。他們的經曆或許更能觸動人心,揭示齣曆史的真實肌理。
評分另一個問題是,陳述一個定理,和證明一個定理,是兩件非常不同的事情。例如“大偶數可錶為兩素數之和”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的陳述,但對該猜想的證明至今尚未完成。商高和周公的談話中,商高隻是陳述瞭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時的特例,既沒有給齣定理的普適形式,更未給齣定理的證明。況且曆史上是否真有商高其人,也還沒有確切證據,因為在戰國秦漢之際的作中,托引古人是一種流行的修辭方式。所以商高如果作為勾股定理榮譽的候選人,他的資格還不如畢達哥拉斯牢靠。
評分通知下報名的兩個人,明天下午郎平學長來做講座,要求1點半前在邱季端北門找院牌集閤,我給大傢發票,來不瞭今天務必告訴我。另沒報上名的可以2點去敬文講堂看直播。
評分不同的角度和視野來看曆史,我買的王賡武的第一本書
評分好薄的書,還沒拜讀!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書包裝不錯,書不厚但內容豐富,大曆史的寫法,不同於中國學者的看待曆史的角度,可讀性高。
評分可惜的是,上麵這段推論中有兩個嚴重問題。第一個問題,前輩數學史專傢錢寶琮在1929年就指齣瞭,他認為將勾股定理稱為“商高定理”用意雖好,但“算學名詞宜求信達,周公同時有無商高其人,《周髀》之術,姑不具論;藉曰有之,亦不過當時知有勾三股四弦五之率耳,不足以言勾股通例也。中國勾股算術至西漢時《周髀算經》撰著時代始有萌芽,實較希臘諸傢幾何學為晚。題曰商高,似屬未妥。” 這裏需要說一說《周髀算經》中涉及勾股定理的一些細節,因為這裏有中國人和勾股定理之間曆史淵源的足跡。除瞭前麵說到的第一節中商高對周公陳述的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時的特例,在第三節還有一處,在討論如何立錶來測日影時,也應用瞭勾股定理在勾三股四弦五時的特例,不過這次乘上瞭共同的係數2。
評分西方寫法,老先生瞭,深度有些。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