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传》是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的一部力作。本书全面展现了军事家、政治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风采,是一部既专门化又大众化的学术名著,客观生动地刻画了成吉思汗的个性、才智和思想,全书旁征博引,以充足的论证将历史展现成吉思汗的传奇一生,从其诞生的蒙古草原背景入手,记载其诞生、成长、婚姻、勃兴、建立帝国、主要战役、陨落等人生各重大阶段。该书史料翔实,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探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弗拉基米尔佐夫原著作品言辞精简,本详注版在原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详细的注释及背景阅读部分,辅以大量战役地图及精美插图,以便读者理解。
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1884-1931),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东方学家、蒙古学家,一生著述约70种。作品包括《成吉思汗传》《西藏和蒙古的佛教》《喀尔喀卓克图台吉碑铭考》《蒙古的社会制度》《蒙古文学与哈尔哈方言比较法》《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五卷书”中的蒙古故事集》《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等。
郭廷春,*深文字工作者,从事媒体工作近二十年。酷爱中国古代历史,曾致力于东北历史、风土人情的史料搜集及研究,主张历史风物与当今传袭相映照,以实地踏勘补充史籍的不足。曾担任《秘密战三千年》、《女真兴衰全史》等书的主力写作。
蔡传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中国古代史和北方民族史的*深爱好者,注重史籍研读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曾担任《秘密战三千年》一书的主力写作。
译者序
前言
序论
十二世纪的蒙古民族
成吉思汗的童年时代
初露峥嵘与美满婚姻
成吉思汗的勃兴
统一蒙古及与王罕的斗争
与乃蛮部的较量,札木合的终局
全蒙古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
清除“珊蛮”阔阔出
讨伐唐兀惕和乞塔惕
成吉思汗相会耶律楚材
从征伐金国到入侵西域
征讨西域的发端
三大战役与会见长春真人
一代天骄的陨落
成吉思汗的未竟事业
成吉思汗的日常生活
对金国的大规模作战,淋漓尽致地显示了成吉思汗的军事天才。历次征战表明,成吉思汗不仅具备军队统帅所拥有的一切资格,也不仅是位有经验有技巧的战术家,还是一个在战场上统兵作战的卓越战略家。他知人善任,经常用巧妙的手法,将归降的敌将委以合适的位置,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他的组织天才也从征集汉人、女真人和契丹人的部队和迅速组编整个军团上表现出来。将蒙古军的军律推行于这种新编的军队中,大大增加了其战斗力,使蒙古人能够在指挥上更有法度地去指挥新编蒙古部队。
在汉土战役中, 成吉思汗曾被谴责为恐怖、残忍,如千万俘虏被屠杀、全城全州居民惨遭杀戮。但谨慎而细密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关于成吉思汗及其蒙古民族残暴无常的传说,其实跟历史的真实性毫无关系。与其残忍嗜杀说法相矛盾的是,归顺成吉思汗麾下的许多契丹人、女真人和汉人兵士、将帅及高官们,均受其优待,而这些归顺者也都心甘情愿地为成吉思汗效力。诚然,在若干中原城市中,如果遭到特别顽强的抵抗,或者企图背叛蒙古军,假使成吉思汗认为有必要执行军律时,也会下令屠杀。但成吉思汗从未有过无故的残忍或嗜杀。
北京被占领后,在归附成吉思汗的人当中,有一个前契丹王朝的后裔——耶律楚材。耶律楚材的修养和思想是完全汉化的,他不仅教养极深,也是一个绮丽绝妙的韵文作者。成吉思汗很欣赏耶律楚材的风貌、壮伟身材和他的长髯宏声,于是对耶律楚材说:“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耶律楚材回答:“臣父祖当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成吉思汗对他的回答颇为嘉纳,因为他一向主张,臣仆应该效忠其主,即使是他的敌人时也是如此。此后,耶律楚材便陪伴成吉思汗左右。成吉思汗宠任耶律楚材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耶律楚材是一个著名而熟练的占星家。成吉思汗认为他是一个对帝国对自身都有用处的士大夫。这就是成吉思汗对于高度文明的典型态度。当成吉思汗依然是一个草原文盲,从不知道任何科学的观念或者艺术的高级形式时,他常常用最好的方法去对待一切有学问的人,以便积极地利用他们的优越学识为自己更原始的目的服务。
在与异族人的关系处理上, 成吉思汗常常从最初对一个人的理解和后来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上,去证明他那惊异的天赋。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也是如此,起初是为其占星学上的才识被邀请到宫廷里去,但最后耶律楚材竟成为蒙古帝国里最杰出的政治家。
——摘自“成吉思汗相会耶律楚材”
……
《成吉思汗传》是世界权威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的一部力作。它不是单纯的学术专著,并非只有搞相关专业研究的才能看懂,但同时也不是很平白的庸俗读物,作者的写作角度既专业又大众,易为普通读者接受。
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1884-1931)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东方学家、蒙古学家,一生著述约70种。他的蒙古学造诣很深。相关作品除《成吉思汗传》以外,还著有《西藏和蒙古的佛教》(1919)、《喀尔喀卓克图台吉碑铭考》(1926-1927)、《蒙古的社会制度》(1934)、《蒙古文学与哈尔哈方言比较法》、《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1929)、《“五卷书”中的蒙古故事集》(1921)、《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1923)等。
为了研究蒙古学,符拉基米尔佐夫在1908-1926年间四赴北蒙古、西蒙古考察语言、文化和历史,搜集了大量资料。而《成吉思汗传》写于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四五年间,通过大量史实,生动翔实地勾勒出“一代天骄”戎马一生的印迹。符拉基米尔佐夫将成吉思汗勇武的个性、敏捷的才智与宏博的思想都融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展现出一个接近真实的伟大人物丰满的历史形象。
成吉思汗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无论是中外的史学家,还是政治家,乃至普通人,对他的评价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但总体看来,对其正面评价占主要部分。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全真道掌教教主)曾在1220年向成吉思汗奏陈情表,道:“伏闻皇帝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并表示:“是故便欲投山窜海,不忍相违;且当冒雪冲霜,图其一见。”
南宋赵珙在其著述《蒙鞑备录》中写道:“今成吉思皇帝者,……其人英勇果决,有度量,能容众,敬天地,重信义。”
《元史》修订者之一明代的宋濂对成吉思汗也赞赏有加:“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成吉思汗也有好感:“(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以仁德著称,……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明太祖实录》)
而民国史学家屠寄在肯定了成吉思汗的功绩后话锋一转:“独惜军锋所至,屠刿生民如鹿豕,何其暴也。”(《蒙兀儿史记》)
孙中山对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元朝评价颇高:“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蒙古帝国伊儿汗国史学家志费尼说:“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时代,他会在使计用策方面当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世界征服者史》)
民国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是:“太祖龙兴朔漠,践夏戡金,荡平西域,师行万里,犹出入户闼之内,三代而后未尝有也。”
民国史学家张振佩称成吉思汗:“继往圣之绝学,奠百世之和平。”并说:“成吉思汗之功业扩大人类之世界观——促进中西文化之交流——创造民族新文化。”(《成吉思汗评传》)
1939年6月,成吉思汗灵柩西迁途中到达延安时举行祭祀仪式,中共中央将成吉思汗正式尊称为“世界巨人”、“世界英杰”。
《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中也谈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
英国学者莱穆说:“成吉思汗是比欧洲历史舞台上所有的优秀人物更大规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够衡量的人物。他所统率的军队的足迹不能以里数来计量,实际上只能以经纬度来衡量。”(《全人类帝王成吉思汗》)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于怎样评价成吉思汗才算公正,想必读过此书后,每位读者自会做出评判。
为使读者更浅近地阅读,本书增加了一些原著所没有的注释及背景阅读,现做以简单说明:
一、书中一些地名人名,除惯见者外,大多据《元朝秘史》译写。而文中所引述的《元朝秘史》中的相关章节,则使用了余元盦先生在《成吉思汗传》(上海巨轮出版社,1949)中的译文。
二、书中的专门名词尽量浅近通俗,同时为原著中所采用资料注明了出处。其中一些注释也参考了余元盦先生的译作。
三、原著所引证中国资料部分,一些与中国史汉籍不符,或所引证史料并非出自原典处,附上中国史汉籍汉文原文,而民族文字部分翻译(如《元朝秘史》蒙文部分)亦录于注解。
当我拿起《成吉思汗传(详注版)》时,心中是带着几分探究的。我想知道,那个被誉为“上帝之鞭”的男人,究竟是如何炼成的?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了成吉思汗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的叙述角度颇为独特,他不仅仅从宏观的史事角度出发,更深入到成吉思汗作为个体的情感与挣扎。书中对铁木真从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少年,如何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有着极其细腻的刻画。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剖析。那些关于战术、战略的描述,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敌我力量对比紧密结合,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军事的智慧光芒。那些详注的内容,更是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历史理解的大门,让我能够瞥见隐藏在史料背后的真实脉络。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成吉思汗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征服,更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它让我对“历史的车轮”有了更具象的感知。
评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星辰般耀眼,他们以非凡的魄力与远见,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走向。成吉思汗,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翻开这本《成吉思汗传(详注版)》,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跟随这位草原雄鹰的脚步,一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崛起之路。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成吉思汗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更在于它深入挖掘了这位传奇人物背后的复杂性。它不仅仅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卑微的孤儿,一步步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更着重于剖析他独特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以及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成吉思汗。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个遥远的征服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个体。书中对蒙古族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细致描写,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些详细的注释,更是如同指南针一般,引导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和典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成吉思汗性格塑造过程的探讨,他对部族内部矛盾的处理,对盟友的信任与制衡,以及他对敌人的冷酷与果决,都展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领导者特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智慧和决心,才能凝聚人心,成就伟业。
评分初捧《成吉思汗传(详注版)》,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沉闷枯燥的史书,不曾想,它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生动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书中的叙事流畅自然,仿佛一位老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将成吉思汗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在眼前。从铁木真年少时的艰辛,到他整合草原各部,再到他横扫欧亚大陆的壮举,每一个篇章都扣人心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还原当时的情境,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草原民族的豪迈与坚韧,以及蒙古铁骑席卷天下时的那种震撼力。 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仅限于军事上的描绘。书中对成吉思汗的政治手腕、法律制度的建立、以及他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态度,都有着深刻的阐释。那些详注的内容,为我解开了许多历史上的谜团,让我对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例如,书中对蒙古帝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分析,以及成吉思汗如何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让我意识到,征服者之所以能成为征服者,绝不仅仅依靠武力,更在于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成吉思汗这个人,更让我对“帝王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在我翻阅《成吉思汗传(详注版)》之前,我对成吉思汗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个模糊而遥远的征服者形象。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考究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成吉思汗。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奋斗、并最终改变世界的人物。书中对成吉思汗童年经历的细致描绘,以及他如何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锻造出强大的内心,让我深感震撼。 这本书的“详注”部分,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财富。它们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补充,更是作者对历史文献深入研究的体现。我通过这些注释,得以理解许多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甚至是一些在现代人看来可能难以理解的决策。例如,书中对蒙古族宗教信仰的阐释,以及成吉思汗如何利用宗教来巩固统治,让我看到了他对权力和秩序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其功业背后,往往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在逻辑。它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和历史选择的深刻反思。
评分《成吉思汗传(详注版)》是一本真正能让你沉浸其中的历史著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成功地将一个遥远时代的人物,还原得鲜活而生动。我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更像是在与一个时代的灵魂进行对话。书中对成吉思汗崛起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磨难,以及他如何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有着感人至深的描写。我被他那“不甘人后”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也为他最终建立的宏伟功业而震撼。 本书的“详注”部分,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这些注释并非简单的词句解释,而是对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乃至人物动机的深度挖掘。它们如同点亮夜空的星火,照亮了那些我可能忽视的细节,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丰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成吉思汗早期部族纷争的描写,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如何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这本书让我明白,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的结局,更在于他们攀登过程中的智慧与勇气。《成吉思汗传》让我对“历史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好书,印刷质量也不错,全彩。
评分指文图书挺不错的,内容详细有趣。
评分不错
评分9天才到!书定价贵。一个印张合3.5元!
评分指文出品,一贯的高品质,内容,视觉设计,选材,视角都是一流!
评分本“详注版”在综合近代研究、东方史料的基础上,补充大量详细注解、背景阅读,对原文疏漏的史实进行补充和修正。
评分京东平台购物便利,品牌商品质量靠谱!
评分写论文可以用到其中观点!
评分一九七二年,与三毛在兰屿岛上偶然相识,由此开始了两人长达二十年的友谊。在三毛眼中,丁松青不仅是毕生的挚友,更“是诗人,是艺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是天父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