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鑫强,张大均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心理素质
  • 心理健康教育
  • 关系模型
  • 心理发展
  • 心理学研究
  • 教育学
  • 青少年教育
  • 心理辅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82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6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张大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适合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社会工作、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为中学和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班主任、教育管理者和辅导者提供工作参考。

内容简介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重要本土学术概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调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在总结中国二十多年心理素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方精神病理学模型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缺陷,批判吸收中西方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理论,并在该模型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来实证考察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和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以及检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有效性。并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基于机制层级和评估层级的研究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及干预的操作指南。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的背景1
第一节社会及教育现实需要1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1
二、教育现实的需要3
第二节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4
一、精神病理学模型存在的缺陷4
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贡献与不足6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7
第三节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及本研究的总体思路8
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需要8
二、研究的意义与总体思路8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的依据11
第一节理论构建的相邻学科启发及政策支撑11
一、科学哲学思想的启示11
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支撑12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借鉴13
第二节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成果的整合15
一、心理健康内涵结构的分析15
二、心理素质内涵结构的分析22
三、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27
第三节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30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0
二、易感性(素质)-应激模型32
三、积极心理学思想33
四、心理韧性的研究34
第四节模型内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35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35
二、心理素质与生活事件关系的实证研究37
三、心理素质与社会支持关系的实证研究37
四、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38
五、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41
第三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基本构架45
第一节模型的机制层级45
一、心理素质形成机制亚模型46
二、心理素质作用机制亚模型47
第二节模型的评估层级48
一、康健型48
二、易复原型49
三、易感型49
四、重患型49
第三节基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思路50
第四章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52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特征研究52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现状水平56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57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59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及各因子上的差异62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及各因子上的差异66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城乡差异70
七、青少年心理素质特征的综合讨论72
第二节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特征研究76
一、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现状水平78
二、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79
三、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79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82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84
六、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87
七、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特征的综合讨论88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9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水平94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94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95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96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及各因子上的差异97
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城乡差异98
七、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的综合讨论99
第五章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102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抑郁的直接作用105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口学变量与抑郁的相关105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对抑郁的主效应107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08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1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适应性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14
第二节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16
一、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总体上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16
二、认知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20
三、个性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23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7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1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3
第四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6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6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8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40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42
第五节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4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总体上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4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6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8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50
第六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的综合分析151
一、心理素质对抑郁主效应的综合分析154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抑郁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154
三、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154
四、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155
五、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156
第六章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157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作用159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口学变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159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1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3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分析165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适应性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8
第二节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0
一、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总体上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0
二、认知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4
三、个性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7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79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79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2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6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8
第四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2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2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4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9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202
第五节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总体上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6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
间接作用208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10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11
第六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的综合分析213
一、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主效应的综合分析213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216
三、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216
四、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217
五、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217
第七节横断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作用的综合分析218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24
第七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作用机制模型的纵向研究225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发展的描述统计228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纵向相关分析233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37
第四节青少年认知品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38
第五节青少年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49
第六节青少年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56
第七节纵向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互作用的综合分析262
一、初测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11个月以后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2
二、初测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11个月以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4
三、初测心理健康对11个月后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6
四、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11个月以后的相互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8
第八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横向与纵向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274
第八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横断研究276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的分组有效性研究27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的分组及标准278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上的分布情况及人口学变量特点279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抑郁得分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0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社会支持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3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分组有效性的综合分析284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分组有效性研究285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分组及标准287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上的分布情况及人口学变量特点288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生活满意度得分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0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社会支持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2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分组有效性的综合分析294
第九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纵向研究296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的预测有效性研究29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抑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298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生活事件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01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社会支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05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预测有效性的综合分析308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预测
有效性研究309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抑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2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生活事件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5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社会支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9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预测有效性的综合分析322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综合分析323
一、康健型特点的综合分析323

精彩书摘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的背景
本章内容提要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人,中国精神疾病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也是理解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病因学的关键时期。一般健康系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青少年开始倾向于经历高水平的身心症状、焦虑、抑郁,同时也倾向于报告低水平的主观健康状态和生活满意度。个体早期经历的心理障碍,可能会诱发其他并发疾病,也可能增加心理疾病复发的概率,影响其社会经济地位。
本章主要从解决青少年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有效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出发,探讨当前精神病理学模型及西方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为主的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我国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需要提出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的意义及总体研究思路。
第一节社会及教育现实需要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
(一)解决青少年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频频产生。联合国有关专家预言,“从现在起至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陈家麟2002),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各年龄阶段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广受社会关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青少年期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青少年期一般指包括初中和高中的中学时期,如刘贤臣和刘连启(1997)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沈德立等(2007)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等均将青少年操作化界定为初、高中生。此外,由于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就业、结婚年龄的推迟,个体的心理社会成熟也相应推后,因此,许多研究者也将青少年期划分为青少年早期(10~14岁)、青少年中期(15~17岁或18岁)和青少年晚期(18~24岁)(纽曼2005;田录梅等2012),基本分别相当于初中、高中和大学时期,即“初中生代表青少年早期,高中生代表青少年中期”(Tian,et al.2012)。因此,总的来说,中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青少年期的主体,本书中所研究的青少年也主要是指初、高中学生。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荷尔蒙行为(hormonal-behavioral)和社会心理(psychosocial)的改变,特别是青少年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变化,使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更广阔的社会。该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和重要转折期(Call,et al.2003;刘春梅,李宏英2004;张大均2009)。同时,青少年时期也是理解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病因学的关键时期(Skitch,Abela2008)。一般健康系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青少年开始倾向于经历高水平的身心症状、焦虑、抑郁,同时也倾向于报告低水平的主观健康状态和生活满意度(Piko2007;Hafen,Laursen2009;Brassai,et al.2011)。例如,国外社区研究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至少有一段抑郁症的插曲)从13岁的3.21%到18岁的20.67%,其比例增加了6倍(Hankin et al.1998),约20%的18岁青少年都经历过一段严重的抑郁(Lewinsohn,et al.1998);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冯军军2004)。此外,许多个体早期经历的心理障碍,可能会诱发其他并发疾病,也可能增加心理疾病复发的概率,如抑郁的经历被看作是抑郁复发的危险性因素,这是病情的恶化,也使得治疗更加复杂化(Keyes,Lopez2005),如Hardeveld等(2013)发现低龄化(younger age)、发病的年轻年龄(younger age of onset)和负性的青少年经历(negative youth experiences)等能显著预测一段时间内抑郁的复发。因此,有研究者呼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好从中学阶段开始,而不应该仅仅将重点放在大学生身上(胡军生等2007)。
在我国,2002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座谈会上透漏的消息,当时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孟旭,高耀彬2003);另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通过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这五个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 472名中小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例达82.9%,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4.2%,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高中阶段,心理健康的比例达82.7%,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袁新文2001;鲍东明2001)。2012年刘佩佩和洪炜等对北京青少年的抑郁调查发现,城郊青少年的现患率为32.1%,城市青少年抑郁现患率为14.7%(刘佩佩等2012)。此外,元分析研究还表明,我国大中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的得分均有随年代的推进而上升的趋势,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辛自强,张梅2009;范会勇,张进辅2005;盛红勇2008)。
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可能与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现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这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数据也能基本反映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足以表明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需要考察青少年抑郁等心理疾病及伴随疾病的作用机制(Volkow200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是目前无法回避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重要课题。
(二)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已成为全球的重要共识和共同要求。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提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健康的全过程,以至达到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确保个人或群体能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变或处理周围环境”(甘兴发1993);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Brundtland)在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进一步将健康促进阐述为:“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夏猛等2011)。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更强调一级预防,特别强调避免暴露在各种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中,全面增进心身健康素质,促进健康”(刘桂珍2005)。成功的健康促进还会产生重大的经济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使人们更富生产力(减少旷工率,提高工作效率等)(Antonovsky1996)。
这股全世界的健康促进运动不仅是要消除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全世界人们对最佳状态健康的要求,对疾病采取积极预防的态度,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增强改造世界的能力。既能预防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又能促进最佳状态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的途径,成为了全民的社会需要。而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
二、教育现实的需要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改革开放30年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杨叔子,余东升2009),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多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作为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素质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郭文安,王道俊1994;张大均2000,2004a,2004b,2012;张大均等2000;燕国材200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2006;黄朝阳2011)。培养哪些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起什么作用?(张大均2000;陈旭2004)这些迫切需要心理学工作者的参与,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二)有效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党和政府出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先后出台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不仅强调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2002年8月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012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继续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在最近的20多年中,国内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素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起多大的作用,怎样起作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还需要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第二节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病理学模型存在的缺陷
(一)对精神病理学单维负性诊断指标的过度依赖
精神病理学模型(psychopathology,PTH),也被称为传统心理健康模型,主要采用负性的精神病理学指标,涉及内化性精神障碍(internalizing disorders/ internalizing psychological disorders,如抑郁、焦虑、孤独等)和外化性行为障碍(externalizing disorders/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如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两方面,以《精神和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作为心理诊断标准(Suldo,Huebner2006)。
作为一种世界性诊断标准,目前DSM已经发展到了第四版(DSM-Ⅳ),包含340余种心理或精神问题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这种诊断工具对心理问题的诊断、治疗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这种诊断工具将心理健康简单定义为障碍的有或无,与负性的结果相关联,心理健康被看成了没有心理疾病的一个后果推理(an inferred by-product),等同于没有心理疾病(Suldo,Shaffer2008;王鑫强,张大均2012a)。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被看作是一个连续体上对立的两极(Greenspoon,Saklofske2001),心理健康的研究被限制在精神病理学的视角内(National Institute on Mental Health1998;Doll2008),集中于对心理障碍的关注(Evans,et al.2005),这就忽视了病人的自我恢复、自我更新能力,以及个体的积极特征和能力(卡尔2008;Merrell2010a,2010b

前言/序言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系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并构建科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型。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成长压力与挑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学业成就、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因此,理解并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领域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研究立足于教育心理学的前沿理论,结合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系统地梳理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并深入分析了这些要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多层次、多维度关系。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是试图从更根本的层面,探讨如何通过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积极的心理素质,构建一道坚实的心理健康“防火墙”。 一、 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内涵与构成 本书首先对“青少年心理素质”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释。我们认为,心理素质并非单一的心理特质,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能够影响个体心理活动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涵盖了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多个层面。 认知层面: 这包括了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认知灵活性、以及自我认知水平。例如,拥有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相反,扭曲或负面的自我评价,往往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此外,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级认知能力,也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信息和挑战,减少焦虑和困惑。 情感层面: 青少年时期是情感体验最为丰富和敏感的阶段。本书关注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感受的丰富度和积极性,以及共情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的长期积压,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满足、希望等,能有效抵御压力和挫折,提升心理韧性。 意志层面: 意志力体现在青少年的目标设定能力、坚持性、自律性、以及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坚定的意志能够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障碍,实现自我价值。缺乏意志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在面对困难时产生逃避心理,导致学业失败和社会适应不良。 人格层面: 这包括了青少年的责任感、自信心、独立性、合作精神、以及应对压力的风格。稳定健康的人格特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例如,高水平的自信心能让青少年敢于尝试和挑战,即使失败也能快速恢复;良好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 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心理素质要素在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 二、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机制 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在于深入剖析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我们认为,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是呈现出复杂、动态、多向度的特点。 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 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地抵御心理压力的侵袭,增强个体应对不良事件的韧性。例如,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帮助青少年在遭受学业失败时,快速调整心态,不至于陷入长期的抑郁或焦虑。较高的自信心能够让青少年在面对社交挑战时,主动寻求连接,而不是退缩和孤立。 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健康的“预测性因素”: 某些积极的心理素质,如乐观、坚韧、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预测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状况的良好发展。反之,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消极的归因方式等,可能预示着未来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 心理健康对心理素质的“塑造作用”: 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能够反过来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升。例如,当青少年感受到被关爱和支持,其情绪体验更积极,从而有利于培养其乐观和自信。在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增强。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呈现青少年不同心理素质组合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例如,高水平的认知灵活性与低水平的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我们将考察个体气质、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等多种外部因素,如何与青少年心理素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型构建 基于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深入理解,本书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型。该模型旨在为教育者、家长以及青少年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实践方案。 “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理念: 模型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早期介入和预防性措施。与其在问题出现后再进行干预,不如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主动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素质,构建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 “整体性”的教育视角: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孤立的课程,而是应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模型将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沟通、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个体化”的关注: 青少年是独特的个体,其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存在差异。模型将强调根据不同青少年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教育。这包括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设计差异化的教育内容和策略。 “能力导向”的培养: 模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心理韧性、问题解决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的内在能力,而非简单灌输知识。 本书将详细阐述模型的具体组成部分,包括: 1. 心理素质评估与诊断体系: 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用于评估青少年的各项心理素质水平,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和优势。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设计: 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模块和活动方案,旨在提升青少年的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能力。例如,关于“情绪识别与表达”的互动工作坊,关于“积极思考与应对挫折”的案例分析课程。 3. 家校合作与社会支持网络: 强调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呵护。 4. 教育者培训与专业支持: 探讨如何提升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及建立心理咨询与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四、 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实证数据,更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通过深入理解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培养阳光、健康、积极的心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本书倡导的“以素质促健康”的理念,将引导教育实践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建构”,为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青少年成长环境贡献力量。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拥有更加美好的心灵,迎接更加精彩的人生。 本书的出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将为推动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我们期待本书能够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眼望去就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性。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书脊传递出的厚重感,这通常预示着内容量的扎实。我原本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理论的心态来翻阅的,毕竟这个领域的新成果层出不穷,总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当我粗略浏览目录时,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对现有理论框架的系统梳理和深层次的逻辑建构,而非仅仅罗列最新的实验数据。这倒是个惊喜,因为很多前沿研究虽然精彩,但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石支撑,便容易显得零散。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结构化干预路径”的章节标题,感觉作者在尝试建立一个更为精密的、可操作性的模型,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价值极高。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在课堂上应用某个小技巧的速成手册,更像是一份需要静下心来,逐字逐句推敲的学术蓝图,让人期待它如何将宏大的理论与具体的青少年发展阶段紧密耦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洽的解释系统。

评分

我是在一个工作坊的推荐下购入这本书的,当时的主题是关于如何设计更具前瞻性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着实不短,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初步消化了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它对心理健康要素的拆解,远比我预想的要精细得多。以往我们习惯于将心理健康看作一个整体,但这书里似乎在倡导一种“颗粒度更细”的分析法。它深入探讨了认知、情绪调控、动机定向这几个核心维度,如何通过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系统来共同决定个体的心理状态。这种“系统观”的引入,对我启发很大,它促使我反思过去在评估学生状态时,是否过于依赖单一的指标。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论述理论模型时,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的土壤,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虽然经过了高度的抽象化处理,但其背后的情境模拟却非常贴近我们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困境,这让理论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而不是枯燥的公式推演。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读物,大多聚焦于某一特定问题,比如焦虑或人际关系,写得感性有余而论证不足。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冷静”和“结构化”。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几乎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言来渲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地剖析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我喜欢作者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度,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确保了学术的纯粹性。比如,它对“心理韧性”的界定,就明显比市面上流行的定义要更细致、更具有可测量性。这种对边界的清晰划定,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初读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每一步都需要确认上一步的支撑点是否牢固。这种扎实的论证过程,让我对它提出的最终模型充满了信任感,因为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地基之上的。

评分

这本大部头的书,放在我的书架上,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感。我个人对学术著作的偏好是,它不应该提供太多“心灵鸡汤”式的慰藉,而是要提供“思维工具”。这本书显然属于后者。它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要如何做”,而在于告诉你“这个现象为什么是这样运作的”。例如,它关于自我效能感与外部归因模式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负向循环的描述,就相当深刻。我能从中清晰地看到,许多看似是行为问题,实则是深层认知结构失衡的外化表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内部探秘”,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内容,更要审视自己过去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否足够精确。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症状干预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重量级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洞察力,远超出一个普通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其核心模型时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这本书的内容显然不局限于传统的心理学范畴,还能看到神经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被巧妙地融合进来,用来佐证某些情绪处理机制的生理基础。这使得整个模型具有了更强的科学性和不可辩驳性。比如,当讨论到压力反应的适应性时,它引用了内分泌系统的反馈机制来解释为何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这种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极大地提升了理论的说服力。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正在被训练着用一种更全面、更立体的视角去看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不是提供一个“万能药方”,而是描绘了一张详尽的“心理地图”,指出了关键的节点和潜在的断层,让我们这些关注者能更精准地定位干预的最佳时机和切入点。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