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研究》適閤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谘詢、心理衛生、社會工作、素質教育、基礎教育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閱讀,也可為中學和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谘詢師、班主任、教育管理者和輔導者提供工作參考。
內容簡介
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提齣來的重要本土學術概念。《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強調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研究》在總結中國二十多年心理素質研究的基礎上,針對西方精神病理學模型和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缺陷,批判吸收中西方已有研究成果,構建瞭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理論,並在該模型理論的指導下,設計橫斷研究和追蹤研究來實證考察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消極指標抑鬱和積極指標生活滿意度的作用機製,以及檢驗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分類模型的有效性。並且,《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研究》基於機製層級和評估層級的研究提齣瞭青少年心理健康預防及乾預的操作指南。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研究的背景1
第一節社會及教育現實需要1
一、社會現實的需要1
二、教育現實的需要3
第二節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問題4
一、精神病理學模型存在的缺陷4
二、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貢獻與不足6
三、我國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問題7
第三節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及本研究的總體思路8
一、我國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需要8
二、研究的意義與總體思路8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構建的依據11
第一節理論構建的相鄰學科啓發及政策支撐11
一、科學哲學思想的啓示11
二、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支撐12
三、中醫體質學說的藉鑒13
第二節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研究成果的整閤15
一、心理健康內涵結構的分析15
二、心理素質內涵結構的分析22
三、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的分析27
第三節心理學相關研究成果的吸收30
一、人格與心理健康的關係30
二、易感性(素質)-應激模型32
三、積極心理學思想33
四、心理韌性的研究34
第四節模型內各變量之間關係的實證研究綜述35
一、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的實證研究35
二、心理素質與生活事件關係的實證研究37
三、心理素質與社會支持關係的實證研究37
四、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指標關係的實證研究38
五、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指標關係的實證研究41
第三章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的基本構架45
第一節模型的機製層級45
一、心理素質形成機製亞模型46
二、心理素質作用機製亞模型47
第二節模型的評估層級48
一、康健型48
二、易復原型49
三、易感型49
四、重患型49
第三節基於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的實證研究思路50
第四章青少年心理素質、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特徵研究52
第一節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特徵研究52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現狀水平56
二、青少年心理素質的性彆差異57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年級差異59
四、不同父親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質及各因子上的差異62
五、不同母親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質及各因子上的差異66
六、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城鄉差異70
七、青少年心理素質特徵的綜閤討論72
第二節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的特徵研究76
一、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的現狀水平78
二、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的性彆差異79
三、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的年級差異79
四、不同父親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上的差異82
五、不同母親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上的差異84
六、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的城鄉差異87
七、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特徵的綜閤討論88
第三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徵研究9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狀水平94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彆差異94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級差異95
四、不同父親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96
五、不同母親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及各因子上的差異97
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城鄉差異98
七、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徵的綜閤討論99
第五章青少年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消極指標抑鬱作用機製的橫斷研究102
第一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對抑鬱的直接作用105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生活事件、社會支持、人口學變量與抑鬱的相關105
二、青少年心理素質總均分對抑鬱的主效應107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及其諸因子對抑鬱的主效應108
四、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及其諸因子對抑鬱的主效應111
五、青少年心理素質的適應性諸因子對抑鬱的主效應114
第二節青少年認知品質和個性品質通過適應性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16
一、青少年認知品質和個性品質總體上通過適應性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16
二、認知品質諸因子通過適應性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20
三、個性品質諸因子通過適應性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23
第三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對生活事件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25
一、心理素質總均分對生活事件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25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生活事件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27
三、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生活事件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31
四、心理素質的適應性及其諸因子對生活事件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33
第四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對社會支持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36
一、心理素質總均分對社會支持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36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社會支持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38
三、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社會支持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40
四、心理素質的適應性及其諸因子對社會支持與抑鬱關係的調節作用142
第五節青少年心理素質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44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總體上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44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及其諸因子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46
三、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及其諸因子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48
四、心理素質的適應性及其諸因子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抑鬱的間接作用150
第六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及其諸因子對抑鬱的預測作用的綜閤分析151
一、心理素質對抑鬱主效應的綜閤分析154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和個性品質通過適應性對抑鬱間接作用的綜閤分析154
三、心理素質對生活事件與抑鬱關係調節作用的綜閤分析154
四、心理素質對社會支持與抑鬱關係調節作用的綜閤分析155
五、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抑鬱間接作用的綜閤分析156
第六章青少年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積極指標生活滿意度作用機製的橫斷研究157
第一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對生活滿意度的直接作用159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生活事件、社會支持、人口學變量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159
二、青少年心理素質總均分對生活滿意度的主效應161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生活滿意度的主效應163
四、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生活滿意度的主效應分析165
五、青少年心理素質的適應性諸因子對生活滿意度的主效應168
第二節青少年認知品質和個性品質通過適應性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作用170
一、青少年認知品質和個性品質總體上通過適應性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作用170
二、認知品質諸因子通過適應性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作用174
三、個性品質諸因子通過適應性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作用177
第三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對生活事件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79
一、心理素質總均分對生活事件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79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生活事件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82
三、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生活事件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86
四、心理素質的適應性及其諸因子對生活事件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88
第四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對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92
一、心理素質總均分對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92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94
三、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及其諸因子對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199
四、心理素質的適應性及其諸因子對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調節作用202
第五節青少年心理素質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作用206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總體上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作用206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及其諸因子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的
間接作用208
三、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及其諸因子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作用210
四、心理素質的適應性及其諸因子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作用211
第六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及其諸因子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的綜閤分析213
一、心理素質對生活滿意度主效應的綜閤分析213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和個性品質通過適應性對生活滿意度間接作用的綜閤分析216
三、心理素質對生活事件與生活滿意度關係調節作用的綜閤分析216
四、心理素質對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調節作用的綜閤分析217
五、心理素質通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間接作用的綜閤分析217
第七節橫斷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作用的綜閤分析218
一、心理素質總均分對抑鬱、生活滿意度作用的綜閤討論219
二、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對抑鬱、生活滿意度作用的綜閤討論219
三、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對抑鬱、生活滿意度作用的綜閤討論219
四、心理素質的適應性對抑鬱、生活滿意度作用的綜閤討論224
第七章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作用機製模型的縱嚮研究225
第一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發展的描述統計228
第二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的縱嚮相關分析233
第三節青少年心理素質總均分與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縱嚮關係模型237
第四節青少年認知品質與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縱嚮關係模型238
第五節青少年個性品質與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縱嚮關係模型249
第六節青少年適應性與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縱嚮關係模型256
第七節縱嚮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相互作用的綜閤分析262
一、初測心理素質及其諸因子對11個月以後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匯總及綜閤討論262
二、初測心理素質及其諸因子對11個月以後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的預測作用匯總及綜閤討論264
三、初測心理健康對11個月後心理素質及其諸因子的預測作用匯總及綜閤討論266
四、生活事件、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11個月以後的相互預測作用匯總及綜閤討論268
第八節青少年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的橫嚮與縱嚮作用機製的綜閤分析274
第八章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分類模型的橫斷研究276
第一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消極指標抑鬱分類模型的分組有效性研究276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的分組及標準278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上的分布情況及人口學變量特點279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在抑鬱得分上的分組有效性分析280
四、青少年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組有效性分析281
五、青少年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在社會支持上的分組有效性分析283
六、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消極指標抑鬱分類模型分組有效性的綜閤分析284
第二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積極指標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的分組有效性研究285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的分組及標準287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質與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上的分布情況及人口學變量特點288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與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在生活滿意度得分上的分組有效性分析290
四、青少年心理素質與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組有效性分析291
五、青少年心理素質與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在社會支持上的分組有效性分析292
六、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積極指標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分組有效性的綜閤分析294
第九章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分類模型的縱嚮研究296
第一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消極指標抑鬱分類模型的預測有效性研究296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對11個月後抑鬱預測的有效性分析298
二、青少年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對11個月後生活事件預測的有效性分析301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對11個月後社會支持預測的有效性分析305
四、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消極指標抑鬱分類模型預測有效性的綜閤分析308
第二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積極指標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的預測
有效性研究309
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抑鬱分類模型對11個月後抑鬱預測的有效性分析312
二、青少年心理素質與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對11個月後生活事件預測的有效性分析315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與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對11個月後社會支持預測的有效性分析319
四、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積極指標生活滿意度分類模型預測有效性的綜閤分析322
第三節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分類模型的綜閤分析323
一、康健型特點的綜閤分析323
精彩書摘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研究的背景
本章內容提要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數據,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數已超過1600萬人,中國精神疾病約占疾病總負擔的1/5。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特殊時期,也是理解抑鬱等心理問題的病因學的關鍵時期。一般健康係統變得越來越不穩定,青少年開始傾嚮於經曆高水平的身心癥狀、焦慮、抑鬱,同時也傾嚮於報告低水平的主觀健康狀態和生活滿意度。個體早期經曆的心理障礙,可能會誘發其他並發疾病,也可能增加心理疾病復發的概率,影響其社會經濟地位。
本章主要從解決青少年日益突齣的心理健康問題和促進全民健康的社會發展要求,以及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和有效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齣發,探討當前精神病理學模型及西方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為主的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問題,並基於我國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需要提齣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研究的意義及總體研究思路。
第一節社會及教育現實需要
一、社會現實的需要
(一)解決青少年日益突齣的心理健康問題
隨著社會的變遷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麵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也頻頻産生。聯閤國有關專傢預言,“從現在起至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陳傢麟2002),日益突齣的心理健康問題給社會和傢庭帶來瞭沉重的負擔,影響瞭人們的正常生活。
在各年齡階段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廣受社會關注,是全球共同麵臨的重要公共問題。青少年期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青少年期一般指包括初中和高中的中學時期,如劉賢臣和劉連啓(1997)編製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錶(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瀋德立等(2007)編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錶,鬍月琴和甘怡群(2008)編製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錶等均將青少年操作化界定為初、高中生。此外,由於受教育時間的增長,就業、結婚年齡的推遲,個體的心理社會成熟也相應推後,因此,許多研究者也將青少年期劃分為青少年早期(10~14歲)、青少年中期(15~17歲或18歲)和青少年晚期(18~24歲)(紐曼2005;田錄梅等2012),基本分彆相當於初中、高中和大學時期,即“初中生代錶青少年早期,高中生代錶青少年中期”(Tian,et al.2012)。因此,總的來說,中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錶青少年期的主體,本書中所研究的青少年也主要是指初、高中學生。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特殊時期:荷爾濛行為(hormonal-behavioral)和社會心理(psychosocial)的改變,特彆是青少年生活方式和健康行為的變化,使青少年從幼稚走嚮成熟,從傢庭步入更廣闊的社會。該階段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和重要轉摺期(Call,et al.2003;劉春梅,李宏英2004;張大均2009)。同時,青少年時期也是理解抑鬱等心理問題的病因學的關鍵時期(Skitch,Abela2008)。一般健康係統變得越來越不穩定,青少年開始傾嚮於經曆高水平的身心癥狀、焦慮、抑鬱,同時也傾嚮於報告低水平的主觀健康狀態和生活滿意度(Piko2007;Hafen,Laursen2009;Brassai,et al.2011)。例如,國外社區研究發現抑鬱癥的終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至少有一段抑鬱癥的插麯)從13歲的3.21%到18歲的20.67%,其比例增加瞭6倍(Hankin et al.1998),約20%的18歲青少年都經曆過一段嚴重的抑鬱(Lewinsohn,et al.1998);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大約有1/5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會齣現或多或少的情緒或行為問題(馮軍軍2004)。此外,許多個體早期經曆的心理障礙,可能會誘發其他並發疾病,也可能增加心理疾病復發的概率,如抑鬱的經曆被看作是抑鬱復發的危險性因素,這是病情的惡化,也使得治療更加復雜化(Keyes,Lopez2005),如Hardeveld等(2013)發現低齡化(younger age)、發病的年輕年齡(younger age of onset)和負性的青少年經曆(negative youth experiences)等能顯著預測一段時間內抑鬱的復發。因此,有研究者呼籲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好從中學階段開始,而不應該僅僅將重點放在大學生身上(鬍軍生等2007)。
在我國,2002年衛生部召開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座談會上透漏的消息,當時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我國青少年行為問題檢齣率為12.97%(孟旭,高耀彬2003);另一項,由北京師範大學主持的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通過對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這五個不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6 472名中小學生問捲調查發現: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例達82.9%,存在中度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比例為14.2%,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占2.9%;高中階段,心理健康的比例達82.7%,存在中度心理問題的比例為14.8%,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占2.5%(袁新文2001;鮑東明2001)。2012年劉佩佩和洪煒等對北京青少年的抑鬱調查發現,城郊青少年的現患率為32.1%,城市青少年抑鬱現患率為14.7%(劉佩佩等2012)。此外,元分析研究還錶明,我國大中學生的癥狀自評量錶(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的得分均有隨年代的推進而上升的趨勢,即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辛自強,張梅2009;範會勇,張進輔2005;盛紅勇2008)。
盡管這些調查和統計的數據可能與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實際現狀存在一定的齣入,但這一係列令人擔憂的數據也能基本反映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足以錶明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予以足夠的重視與關注,需要考察青少年抑鬱等心理疾病及伴隨疾病的作用機製(Volkow2004)。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維護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是目前無法迴避的現實而又緊迫的重要課題。
(二)促進全民健康的社會發展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已成為全球的重要共識和共同要求。1986年,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大會發錶的《渥太華憲章》提齣,“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提高控製和改善健康的全過程,以至達到身體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完美狀態,確保個人或群體能確定和實現自己的願望,滿足自己的需求,改變或處理周圍環境”(甘興發1993);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前總乾事布倫特蘭(Brundtland)在第五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進一步將健康促進闡述為:“健康促進就是要使人們盡一切可能讓他們的精神和身體保持在最優狀態”(夏猛等2011)。在疾病三級預防中,健康促進“更強調一級預防,特彆強調避免暴露在各種行為、心理、社會環境的危險因素中,全麵增進心身健康素質,促進健康”(劉桂珍2005)。成功的健康促進還會産生重大的經濟影響,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使人們更富生産力(減少曠工率,提高工作效率等)(Antonovsky1996)。
這股全世界的健康促進運動不僅是要消除健康問題,更重要的是反映瞭全世界人們對最佳狀態健康的要求,對疾病采取積極預防的態度,以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增強改造世界的能力。既能預防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又能促進最佳狀態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的途徑,成為瞭全民的社會需要。而健全心理素質的培養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徑。
二、教育現實的需要
(一)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是黨和國傢的重大決策,是改革開放30年所産生的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與模式(楊叔子,餘東升2009),更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主題。《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多次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科學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纔培養”“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試點”。作為素質重要組成部分的心理素質也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郭文安,王道俊1994;張大均2000,2004a,2004b,2012;張大均等2000;燕國材2002;“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2006;黃朝陽2011)。培養哪些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起什麼作用?(張大均2000;陳旭2004)這些迫切需要心理學工作者的參與,為心理素質的培養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
(二)有效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黨和政府齣於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先後齣颱許多相關的政策文件。這些政策文件不僅強調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還明確指齣瞭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例如,2002年8月5日,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齣:“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麵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嚮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2012年12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繼續強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嚮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在最近的20多年中,國內許多傑齣的心理學傢和心理學工作者對心理素質進行瞭大量的研究,但心理素質在心理健康維護與促進中究竟起什麼作用,起多大的作用,怎樣起作用?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是什麼?這些還需要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更深入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第二節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精神病理學模型存在的缺陷
(一)對精神病理學單維負性診斷指標的過度依賴
精神病理學模型(psychopathology,PTH),也被稱為傳統心理健康模型,主要采用負性的精神病理學指標,涉及內化性精神障礙(internalizing disorders/ internalizing psychological disorders,如抑鬱、焦慮、孤獨等)和外化性行為障礙(externalizing disorders/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如品行障礙、對立違抗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兩方麵,以《精神和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作為心理診斷標準(Suldo,Huebner2006)。
作為一種世界性診斷標準,目前DSM已經發展到瞭第四版(DSM-Ⅳ),包含340餘種心理或精神問題的診斷標準及治療方案。這種診斷工具對心理問題的診斷、治療起到瞭重要的積極作用,但這種診斷工具將心理健康簡單定義為障礙的有或無,與負性的結果相關聯,心理健康被看成瞭沒有心理疾病的一個後果推理(an inferred by-product),等同於沒有心理疾病(Suldo,Shaffer2008;王鑫強,張大均2012a)。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被看作是一個連續體上對立的兩極(Greenspoon,Saklofske2001),心理健康的研究被限製在精神病理學的視角內(National Institute on Mental Health1998;Doll2008),集中於對心理障礙的關注(Evans,et al.2005),這就忽視瞭病人的自我恢復、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個體的積極特徵和能力(卡爾2008;Merrell2010a,2010b
前言/序言
教育心理學研究叢書·心理健康教育書係: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係旨在深入探討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內在聯係,揭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並構建科學、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型。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信息爆炸的背景下,青少年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成長壓力與挑戰。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係到個體的學業成就、人際交往和未來發展,更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深遠意義。因此,理解並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已成為教育領域刻不容緩的課題。 本研究立足於教育心理學的前沿理論,結閤國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係統地梳理瞭青少年心理素質的構成要素,並深入分析瞭這些要素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多層次、多維度關係。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而是試圖從更根本的層麵,探討如何通過培養和發展青少年積極的心理素質,構建一道堅實的心理健康“防火牆”。 一、 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內涵與構成 本書首先對“青少年心理素質”這一核心概念進行瞭界定和闡釋。我們認為,心理素質並非單一的心理特質,而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由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能夠影響個體心理活動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係列心理特徵的總和。它涵蓋瞭認知、情感、意誌、人格等多個層麵。 認知層麵: 這包括瞭青少年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問題解決能力、認知靈活性、以及自我認知水平。例如,擁有積極的自我認知,能夠清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並以此為基礎進行閤理規劃,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相反,扭麯或負麵的自我評價,往往是許多心理問題的根源。此外,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高級認知能力,也能幫助青少年更好地應對復雜的社會信息和挑戰,減少焦慮和睏惑。 情感層麵: 青少年時期是情感體驗最為豐富和敏感的階段。本書關注青少年的情緒調節能力、情緒錶達能力、情緒感受的豐富度和積極性,以及共情能力。能夠有效地管理和錶達自己的情緒,避免負麵情緒的長期積壓,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時,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快樂、滿足、希望等,能有效抵禦壓力和挫摺,提升心理韌性。 意誌層麵: 意誌力體現在青少年的目標設定能力、堅持性、自律性、以及應對挫摺和睏難的勇氣。堅定的意誌能夠幫助青少年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障礙,實現自我價值。缺乏意誌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在麵對睏難時産生逃避心理,導緻學業失敗和社會適應不良。 人格層麵: 這包括瞭青少年的責任感、自信心、獨立性、閤作精神、以及應對壓力的風格。穩定健康的人格特質,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例如,高水平的自信心能讓青少年敢於嘗試和挑戰,即使失敗也能快速恢復;良好的閤作精神有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獲得社會支持。 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些心理素質要素在青少年成長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和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 二、 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機製 本書的另一核心內容在於深入剖析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內在聯係和作用機製。我們認為,這種關係並非簡單的綫性相關,而是呈現齣復雜、動態、多嚮度的特點。 心理素質作為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素”: 強大的心理素質能夠有效地抵禦心理壓力的侵襲,增強個體應對不良事件的韌性。例如,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可以幫助青少年在遭受學業失敗時,快速調整心態,不至於陷入長期的抑鬱或焦慮。較高的自信心能夠讓青少年在麵對社交挑戰時,主動尋求連接,而不是退縮和孤立。 心理素質作為心理健康的“預測性因素”: 某些積極的心理素質,如樂觀、堅韌、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能夠預測青少年未來心理健康狀況的良好發展。反之,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消極的歸因方式等,可能預示著未來齣現心理問題的風險。 心理健康對心理素質的“塑造作用”: 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也能夠反過來促進青少年心理素質的提升。例如,當青少年感受到被關愛和支持,其情緒體驗更積極,從而有利於培養其樂觀和自信。在成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問題解決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也會得到增強。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數據,呈現青少年不同心理素質組閤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程度,例如,高水平的認知靈活性與低水平的焦慮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我們將考察個體氣質、傢庭教養方式、學校環境、同伴關係等多種外部因素,如何與青少年心理素質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其心理健康。 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型構建 基於對青少年心理素質及其與心理健康關係的深入理解,本書緻力於構建一套科學、係統、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型。該模型旨在為教育者、傢長以及青少年自身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和實踐方案。 “預防為主,乾預為輔”的理念: 模型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早期介入和預防性措施。與其在問題齣現後再進行乾預,不如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主動培養其積極的心理素質,構建強大的心理防禦機製。 “整體性”的教育視角: 心理健康教育並非孤立的課程,而是應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學校、傢庭和社會教育的整個過程。模型將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傢庭溝通、社會實踐等方麵,有效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個體化”的關注: 青少年是獨特的個體,其心理需求和發展特點存在差異。模型將強調根據不同青少年的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教育。這包括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青少年,設計差異化的教育內容和策略。 “能力導嚮”的培養: 模型的核心目標是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質,使其具備更強的心理韌性、問題解決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等。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青少年的內在能力,而非簡單灌輸知識。 本書將詳細闡述模型的具體組成部分,包括: 1. 心理素質評估與診斷體係: 提供科學有效的工具,用於評估青少年的各項心理素質水平,識彆潛在的風險因素和優勢。 2.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活動設計: 提齣一係列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模塊和活動方案,旨在提升青少年的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能力。例如,關於“情緒識彆與錶達”的互動工作坊,關於“積極思考與應對挫摺”的案例分析課程。 3. 傢校閤作與社會支持網絡: 強調傢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並提供傢校溝通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構建多層次的社會支持係統,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嗬護。 4. 教育者培訓與專業支持: 探討如何提升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以及建立心理谘詢與支持服務體係的重要性。 四、 研究價值與實踐意義 本書的齣版,不僅為教育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理論參考和實證數據,更為廣大一綫教育工作者、傢長以及關心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指導。通過深入理解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我們能夠更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青少年剋服成長中的睏難,培養陽光、健康、積極的心態,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本書倡導的“以素質促健康”的理念,將引導教育實踐從“治已病”轉嚮“治未病”,從“被動響應”轉嚮“主動建構”,為構建更加和諧、健康的青少年成長環境貢獻力量。我們相信,通過科學係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擁有更加美好的心靈,迎接更加精彩的人生。 本書的齣版,是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它將為推動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我們期待本書能夠引發更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探討,共同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