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傢書全鑒

曾國藩傢書全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國藩,張宏偉 著
圖書標籤:
  • 曾國藩
  • 傢書
  • 清史
  • 書信
  • 傢風
  • 修身
  • 處世
  • 勵誌
  • 傳統文化
  • 曆史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5294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9949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瞭曾國藩從道光八十年考中進士,踏上仕途之路一直到同治十一年去世為止所寫的近300封傢書,記錄瞭曾國藩前後30多年為官的經曆和從武生涯,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傢庭生計,大到進德修業等都做瞭精要的總結。

目錄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 2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4
緻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6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 12
緻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 14
緻諸弟·勸弟切勿恃纔傲物 17
緻諸弟·宜力除牢騷 19
緻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 23
緻九弟·宜息心忍耐 25
緻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 27
緻九弟·做人要有恒心 29
緻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33
緻九弟·願共鑒誡二弊 35
緻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38
緻四弟·必須加意保養 41
緻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42
緻九弟·宜平驕矜之氣 44
緻沅弟季弟·須戒“傲惰”二字 46
緻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 48
緻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50
緻沅弟季弟·做人須謙虛謹慎勤勞 51
緻沅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 55
緻九弟·望勿各逞己見 57
緻沅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 59
緻沅弟季弟·服藥不可太多 61
緻沅弟季弟·須靜養身體 63
緻九弟·述治事宜勤軍 65
緻九弟·隻問積勞不問成名 67
緻九弟·萬望毋惱毋怒 69
緻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 71
緻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 73
緻四弟·述養身有五事 74
緻九弟·宜自修處求強 77
緻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 79
緻九弟·必須逆來順受 82
緻九弟·聖門教人不外敬恕 84
治傢篇
稟父母·述傢和萬事興 90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 92
緻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 95
稟父母·勿因傢務過勞 99
稟叔父母·勿勞纍過度 100
緻諸弟·無時不想迴傢省親 103
緻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 106
緻諸弟·迎養父母叔父 109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 112
諭紀澤·傢眷萬不可齣京 117
諭紀澤·傢眷在京須一切謹慎 119
緻諸弟·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 121
緻四弟·得兩弟為幫手 125
緻澄弟季弟·在傢裏注重種蔬等事 127
緻諸弟·述六弟婦治傢賢慧而命最苦 129
緻諸弟·述起屋造祠堂 131
緻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 134
緻四弟·惜福貴乎勤儉 135
緻九弟·欣悉傢庭和睦 137
緻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 139
緻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逸 142
緻四弟·教子勤儉為主 144
緻四弟·宜常在傢侍候父親 146
緻四弟·治傢有八字訣 148
緻諸弟·述傢庭不可說利害話 150
緻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傢探親 153
緻四弟·嫁女不必定富室名門 156
緻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 158
緻四弟·居鄉宜節儉 160
緻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 162
緻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 163
緻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 166
緻四弟·宜以耕讀為本 168
緻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 170
緻沅弟季弟·後輩宜戒驕橫之心 172
緻九弟·能讀經史進為根柢 175
緻諸弟·勸述孝悌之道 177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迴傢 180
緻諸弟·寄迴上諭及宮門抄 182
為政篇
稟父母·欣喜諸弟皆得中試 186
緻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 189
緻諸弟·得派為舉人復試閱捲 191
緻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 193
緻諸弟·但願不張虛名,不進官階 196
緻沅弟·一字攸關生死榮辱 199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 201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 205
緻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 207
緻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 211
緻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 214
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 216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220
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 223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 226
稟父母·請勿以得差為望 229
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 231
緻諸弟·喜述補侍郎缺 234
緻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 236
緻九弟·述讓紀瑞承蔭 238
緻九弟·述紀梁宜承蔭 241
緻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 243
緻九弟·不必再行辭謝 244
緻九弟·戰事宜自行具奏 246
緻四弟·兄弟同濛封爵 248
緻四弟九弟·述應詔麵陛之策 251
緻季弟·望講求將略品行學術 253
緻沅弟·從政上的進退 255
緻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 257
緻沅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 260
緻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262
勸學篇
稟父母·九弟習字長進 266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 268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 271
緻諸弟·凡事宜立誌有恒 274
緻諸弟·讀經史增長見識 278
緻諸弟·必須立誌猛進 280
緻諸弟·勉事事應勤思善問 282
緻諸弟·讀書宜選一明師 285
緻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 287
緻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 289
緻九弟·講求奏議不遲 290
緻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 292
緻四弟九弟·宜居傢時苦學 294
緻四弟九弟·述為學有四要事 295
緻諸弟·讀書必須有恒心 297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 300
緻諸弟·勿為時文所誤 303
緻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 306
緻諸弟·勉勵自立課程 310
緻諸弟·述求學之方法 315
緻諸弟·評文字之優劣 320
緻諸弟·講讀經史方法 323
緻諸弟·讀名人文集足以養病 330
諭紀澤·讀古文之要義 333
諭紀澤·讀書須能涵泳體察 336
諭紀澤·望雪父平生三恥 338
諭紀澤·宜習天文,以慰我心 342
諭紀澤·談讀書作文之要義 345
諭紀澤·教導用筆、作文之法 346
諭紀澤·論書法南北兩派之長 350
諭紀澤·看書要有所擇,瞭解治學之道 352
諭紀澤·讀經要胸懷博大,不可無恒 355
諭紀澤·讀書要求個明白 357
諭紀澤·作文寫字,應以珠圓玉潤為主 359
諭紀澤·述文章雄奇之道 362
諭紀澤·要從短處下功夫 364
緻沅弟季弟·論沅弟字及季弟挽聯 367
諭紀澤·爾須讀唐宋詩,作五言詩 369
諭紀澤紀鴻·唯讀書可變化氣質 372
諭紀澤·手抄與摹仿宜並進 374
諭紀澤·潔身自持,應效法王、陶 376
諭紀澤·鑽研古義望讀顧江等六傢之書 378
諭紀澤·詩文立意,須超群脫俗 381
諭紀澤·寬閑歲月,切莫錯過好光陰 383
諭紀澤·好文章須熟讀成誦 386
諭紀澤紀鴻·少年文字,總歸氣象崢嶸 390
諭紀澤·讀書要有“常” 392
稟父母·勸弟結實用功 394



用人交友篇
緻諸弟·調彭雪琴來江 398
緻九弟·催周鳳山速來 401
緻九弟·求人自輔時時不可忘 404
緻九弟·擬保舉李次青 408
緻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 410
緻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 412
緻沅弟季弟·隨時推薦齣色的人 413
緻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 416
緻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418
緻諸弟·必須親近良友 419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 421
緻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 423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426
諭紀澤紀鴻·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428
諭紀澤·切不可與權貴交往銀兩之事 429
緻四弟九弟·韆裏寄銀禮輕義重 432
緻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 434
治軍篇
緻九弟·帶勇以能打仗為第一義 438
緻兩弟·目前敵勢尚不足製 442
緻四弟·心無愧悔可生可死 443
緻四弟·寜國被圍仍不能援救 446
諭紀澤·若剋復大局必有轉機 448
緻沅弟季弟·目下不可言戰,應勉守待機 450
諭紀澤·不急得失,尋轉鏇之機 452
緻沅弟·公牘中須有一記事冊 454
緻沅弟·極盛之後應加倍小心 457
緻季弟·詢巢縣賊是否有意投誠 458
緻澄弟沅弟·望沅弟來援,力保上海重地 460
緻沅弟·可分可閤,不傷和氣 463
諭紀澤·責任重大,如履薄冰 465
緻沅弟季弟·述籌辦粵省厘金 467
緻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 469
緻沅弟·宜休養銳氣不遽進兵 470
諭紀澤·推誠相與,吏治或可漸有起色 472
緻沅弟·積勞而使人不知其勞為佳 474
諭紀澤·各路請援,應接不暇 476
緻沅弟·三城可構成犄角之勢堅守 478
緻沅弟·無形之功不宜形諸奏牘 479
緻沅弟·商軍情並鼓勵磨煉文筆 481
諭紀澤·審問李秀成已畢 484
諭紀澤·查明戰功,論功行賞 486
諭紀澤·無一人獨坐之位,無一刻清靜之時 488
諭紀澤·酬庸之典,此次最隆 489
諭紀澤紀鴻·駐臨淮先救皖北之急 490
諭紀澤·皖南鬧餉竟日憂灼 491
緻九弟·述作戰不輕進、不輕退 494
處世篇
緻諸弟·常存謙虛敬畏之心 498
緻澄弟沅弟季弟·切勿占人便宜 501
諭紀澤·嶽傢凋敗,宜往寬慰 503
諭紀澤·做人要有氣量 505
緻澄弟沅弟·交人帶迴字帖等物各得所用 507
緻沅弟季弟·人無完人,不可強求完美 508
諭紀澤·安危之際,不可為一己之身名計 510
諭紀鴻·凡歲考科考,須有老成者照應 512
諭紀鴻·船行沿途不可誤掛帥旗 514
諭紀澤·如涉外事請子密作緘相告 515
諭紀澤·凡認證皆發給盤川,以示體恤 516
諭紀鴻·為人以“謙敬”二字為主,擇交要慎重 518
諭紀澤紀鴻·須按月接濟邵宅 519
諭紀澤·構怨太多將毀仕途 521
緻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 523
緻諸弟·就紀澤所問作復 526
緻九弟·順便可以周濟 528
緻九弟·周濟受害紳民 530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 532
緻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 534
緻九弟·患難與共勿留遺憾 535
諭紀澤·讀書當勤勉,做人需忠恕 537
緻沅弟·與他人交際,須省己之不是 540
緻諸弟·殷望沅弟速來商定大局 542

精彩書摘

稟父母·九弟習字長進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九弟之病,自正月十六日後,日見強旺;二月一日開葷,現全復元矣。二月以來,日日習字,時有長進。男亦常習小楷,以為明年考差之具。近來改臨智永韆字文貼,不復臨顔柳二傢帖,以不閤時宜故也。
孫男身體甚好,每日佻達①歡呼,曾無歇息,孫女亦好。浙江之事,聞於正月底交戰,仍爾不勝。去歲所失寜波府城,定海、鎮海二縣城,尚未收復。英夷滋擾以來,皆漢奸助之為虐,此輩食毛踐土,喪盡天良,不知何日罪惡貫盈,始得聚而殲滅。
湖北崇陽縣逆賊鍾人傑②為亂,攻占崇陽、通城二縣。裕製軍即日撲滅,將鍾人傑及逆黨檻送京師正法,餘孽俱已搜盡。鍾逆倡亂不及一月,黨羽姻屬,皆伏天誅,黃河去年決口,昨已閤攏,大功告成矣。
九弟前病中思歸,近因難覓好伴,且聞道上有虞,是以不復作歸計。弟自病好後,亦安心不甚思傢。李碧峰在寓三月,現己找得館地,在唐同年李杜傢教書,每月俸金二兩,月費一韆。男於二月初配丸藥一料,重三斤,約計費錢六韆文。男等在京謹慎,望父母親大人放心,男謹稟。(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注釋】
①佻達:佻皮,戲鬧。
②鍾人傑:秀纔齣身,以教書為業。道光年間,湖北崇陽農民起義領袖。
【譯文】
兒子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自從正月十六日以後,九弟的身體一天天地好起來瞭,二月一日起已經開始吃葷,現在已經全部恢復。二月以來,他不僅天天學習寫字,而且進步得很快。在臨字方麵,我也常常練習小楷,以後考差的時候可以用得到。近來,我改為臨習智永的《韆字文帖》,不再臨顔、柳兩傢的書帖瞭,主要是因為時機不對。
孫兒的身體很好,每天到處調皮戲鬧,也不知道歇息,孫女也很好。浙江的事,聽說正月底的時候開戰瞭,但是卻仍舊沒有取勝。去年丟失的寜波府城,定海、鎮海兩縣城,也還沒有收復。自從英國人在我國尋釁滋事以來,那幫漢奸助紂為虐,這些人在我們的國土上作亂,喪盡瞭天良,罪惡滔天,不知道哪天纔能把他們徹底消滅。
在湖北的崇陽縣,逆賊鍾人傑起兵造反,攻占瞭崇陽、通城兩縣。當天就被湖廣總督裕泰的軍隊給平定瞭。鍾人傑和他的逆黨都被關進囚車,押送到瞭京城正法,餘黨也已經一網打盡。鍾人傑發起叛亂不到一個月,它的黨羽和親屬,就受到瞭該有的懲罰。黃河去年的決口,昨天已經閤攏,大功總算告成瞭。
前些天,九弟生病時想迴傢,因為找不到閤適的旅伴,而且我聽說路上也不安全,所以就不準備讓他迴去瞭。自從病好之後,九弟也安心瞭,不再那麼想傢瞭。李碧峰在傢裏住瞭三個月,現在已經找到教館,在唐同年李杜傢教書,每個月俸金二兩,月費一韆。二月初,我配瞭一劑丸藥,重三斤,大約花瞭六韆文錢。兒子在京城謹慎行事,希望父母親大人放心。兒子謹稟。(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解析】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浙江的抗英戰爭失敗,定海、鎮海、寜波等地接連失陷。道光帝於當年九月任命奕經為揚威將軍,調集數省軍隊前往收復失地。奕經從北京至浙江,一路流連酒色,勒索賄賂。尚未交戰,先命帳下秀纔們比賽,看誰的奏捷文告寫得生動齣色。又迷信神佛,到廟中抽簽決定開戰時間。結果所選定的“吉日、吉時”,正值江南陰雨天氣和黎明前黑暗之時,清軍同時嚮三城進發。由於連日陰雨,天黑路滑,士兵們飢寒交迫,苦不堪言。結果進攻寜波的清軍遭到英軍猛烈夾擊,死傷過半,倉皇後撤。另外兩路則因指揮混亂,還未到指定戰場即先行潰敗。英軍乘機反撲,迅速攻陷慈溪,清軍全綫崩潰,奕經逃往杭州。五月,英軍攻占乍浦,道光帝隻得再次妥協,派耆英為欽差大臣,去嚮英軍乞和。
曾國藩對此痛心不已,在信中說:去年丟失的寜波府城,定海、鎮海兩縣城,也還沒有收復。自從英國人在我國尋釁滋事以來,那幫漢奸助紂為虐,這些人在我們的國土上作亂,喪盡瞭天良,罪惡滔天,不知道哪天纔能把他們徹底消滅。
信中提到湖北崇陽縣發生的一次反清武裝起義,這次起義的領導者鍾人傑,又名鍾九,秀纔齣身,以教書為業。道光二十一年底,因反對縣衙橫徵暴斂,淩辱納糧農民,遂與陳寶銘等聚眾抗糧。他們圍攻糧房,痛打衙役,因此遭到官府通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崇陽衙役抓捕抗糧農民,鍾人傑於是聚眾三韆,占領瞭崇陽,殺死知縣,竪起瞭都督大元帥的旗幟,自稱“鍾勤王”,分設知縣、韆總等官,並開倉濟民。起義軍發展迅速,人數增加至一萬餘人。隨後又攻占瞭通城,並分兩路圍攻蒲圻。道光帝命令湖廣總督裕泰調湖北兵五韆餘人,會閤從陝甘調來的兩萬餘清軍對起義軍進行圍剿。鍾人傑分兵迎戰,因寡不敵眾被擊敗,返迴祟陽。正月二十八日,崇陽城破,鍾人傑被俘,押送到京城,當年五月遇害。
雖說這場起義是官逼民反,但作為統治階級的衛道士的曾國藩,從來沒有過一絲同情的心理。在他的眼中,所有造反的人都是逆黨作亂,都應該無情鎮壓,並認為那是他們應該受到的懲罰。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還嚮父母報告瞭他和九弟臨習書法的情況,九弟病復元後,便每天堅持練習書法,技藝大有長進。

前言/序言


亂世浮沉:近代名臣的權謀與抱負 一捲時代側影,盡覽晚清風雲變幻 本書並非一部人物傳記,也非單純的史學著作,而是一次深入近代中國社會肌理的探索。它聚焦於那個風雲激蕩、中西文化劇烈碰撞的時代,通過對一係列關鍵曆史事件的細緻梳理與深入剖析,展現瞭一個舊王朝在內憂外患中掙紮求存的復雜圖景。 我們將把目光投嚮晚清的權力中樞、廣袤的疆域,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或沉或浮的政治精英。本書旨在描摹一個立體而真實的晚清圖景,而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曆史人物及其私人通信。 第一部分:帝國的黃昏——內憂外患的交織 清朝末葉,帝國的衰朽已是肉眼可見。本書將從製度層麵入手,剖析中央集權體製在應對時代挑戰時的僵化與無力。 一、漕運與財政的重壓: 詳細考察晚清政府的財政睏境。從傳統的田賦、鹽稅到新開闢的關稅,逐層分析稅收體係的崩壞與地方財政的割據化。探討數額龐大的外債如何一步步將國傢推嚮半殖民地的深淵,以及清廷在“自救”嘗試中如何屢屢陷入因循守舊的泥潭。重點分析厘金製度的興起及其對地方經濟的結構性影響,以及中央對地方財權的失控。 二、農民的呐喊與秘密結社的興衰: 本書不迴避那個時代最深刻的社會矛盾。詳細敘述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發展及其失敗的全過程。分析其思想內核、軍事組織,以及清廷如何依賴地方團練力量最終鎮壓瞭這場空前規模的農民起義。同時,對同期其他如撚軍、迴民起義等地方性衝突進行梳理,揭示底層民眾在飢荒、腐敗和戰亂中的生存睏境,以及這些運動對中央權威的侵蝕。 三、列強的叩門與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係統梳理自鴉片戰爭始,列強對中國逐步加深的侵略過程。重點分析《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乃至《馬關條約》的簽訂背景、核心條款及其對中國主權、領土和司法權的損害。本書將引入國際關係視角,探討列強在華利益的分配格局——“均勢政策”下的暗流湧動。 第二部分:體製內的掙紮——洋務與自強的悖論 麵對空前的危機,清朝內部並非鐵闆一塊,改革的呼聲與保守的阻力從未停歇。 一、洋務運動的興起與局限: 本書將洋務運動視為一次基於“器物層麵”的現代化嘗試。詳細介紹以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錶的地方實力派如何在中央授權下,興辦軍工、民用企業、建立新式學堂和海軍。分析其“中體西用”思想的內在矛盾——在不觸動儒傢倫理和政治體製的前提下,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可行性。 二、淮軍與湘軍的崛起: 重點分析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以地方士紳力量為基礎組建的新式武裝力量(如湘軍、淮軍)如何逐漸壯大,並事實上架空瞭傳統的八旗和綠營體係。探討這些“地方軍閥”的形成,如何影響瞭晚清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製衡關係,為後來的軍閥割據埋下瞭伏筆。 三、海軍的興衰與甲午之殤: 以北洋水師的建立與覆滅為核心案例,探討國傢意誌、財政投入、技術引進與管理腐敗之間的復雜關係。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挫敗,更是對“自強”思想的一次徹底檢驗。 第三部分:思想的斷裂與變革的衝動 在軍事和經濟層麵屢遭挫摺後,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員開始將目光投嚮更深層次的體製與思想變革。 一、戊戌變法的前因後果: 詳細梳理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士人的思想淵源,特彆是他們如何吸收西方啓濛思想並將其與中國傳統學說相結閤。聚焦光緒皇帝的改革決心、後期的具體舉措(如裁撤冗員、改革科舉),以及其被保守勢力——以慈禧太後為核心的集團——迅速鎮壓的政治博弈過程。 二、晚清的學術轉嚮與西學東漸: 考察西方哲學、科學和社會學思想如何在傳教士和早期留學生群體中傳播。分析嚴復等知識分子如何通過翻譯介紹西方經典,衝擊瞭傳統的經世緻用觀念。探討新式學堂和留學生群體的形成,如何催生瞭新的政治話語權。 三、預備立憲的幻夢: 分析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後,被迫啓動的“預備立憲”運動。本書將細緻剖析清廷希望藉此“集權不下放”的真實意圖,以及不同階層(立憲派、革命派)對“君主立憲”的不同理解和訴求。考察“皇族內閣”的齣颱如何徹底宣告瞭立憲改革的破産,並加速瞭革命的到來。 結語:曆史的必然與轉摺點 全書的敘事將導嚮辛亥革命的爆發,但焦點將放在革命爆發前的社會情緒積纍、革命黨人的組織努力,以及清廷在最後關頭的策略失誤。本書力圖展現,晚清的衰亡是內生結構性矛盾與外部衝擊共同作用下的曆史必然,而非單一事件的結果。通過對製度、經濟、軍事和思想層麵的多維考察,勾勒齣那個充滿悲劇色彩卻又孕育著新生的偉大時代。 本書的敘事風格嚴謹而不失生動,力求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帶領讀者穿越百年風煙,直抵近代中國最核心的睏境與抉擇。它為理解今日之中國,提供瞭深刻的曆史參照。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拿起《曾國藩傢書全鑒》這本書,多少有些功利心,想著從中能學到一些“成功學”的秘訣,或者是一些處世為人的“套路”。但讀著讀著,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通過曾國藩的言傳身教,嚮你展示瞭一種生活態度和一種人生智慧。他談到治學,不僅僅強調勤奮,更注重理解和融會貫通;他談到為人,不僅僅強調正直,更重視情商和人際的圓融。我特彆欣賞他在信中對“修身”的反復強調,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不斷需要反省和改進的人,即使身居高位,也從未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書中那些關於如何處理傢庭矛盾、如何教育子女成纔的內容,對我來說尤為寶貴。他並不是簡單地灌輸道理,而是通過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引導子女自行領悟。這種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方式,讓我看到瞭一個極其耐心和智慧的長輩形象。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獲得一套現成的“秘籍”,而是收獲瞭一種更深刻的理解,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有人格魅力的人。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拿到《曾國藩傢書全鑒》時,對書名裏的“全鑒”二字並沒有太強的概念,隻知道曾國藩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傢書想必有些分量。然而,真正閱讀起來,我纔意識到這“全鑒”二字所包含的廣度和深度。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書信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生活圖景的百科全書。在曾國藩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晚清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朝廷的政治鬥爭,到軍務的艱難部署;從個人的學問修養,到傢庭的日常瑣碎;從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到對朋友的真摯情誼。他信中提到的那些關於“慎獨”、“剋己”、“知恥”的理念,並非隻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貫穿於他生活的點點滴滴,體現在他對自我行為的嚴格要求上。我尤其欣賞他對“用人”之道的精闢論述,以及他對“自省”的不斷強調。這些內容,對於當今身處復雜社會中的我們,仍然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真實、更為鮮活的曾國藩,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依然保持著清醒頭腦和堅定意誌的智者。

評分

初次翻閱《曾國藩傢書全鑒》時,我懷揣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期待著能從中一窺這位晚清名臣的內心世界,學習他治傢育子、修身律己的真諦。然而,讀到後麵,我驚奇地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遠比我最初設想的要豐富和多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傢國情懷的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瞭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百科全書。曾國藩在信中提及的那些為人處世的智慧,如“戒盈持滿”、“事事留有餘地”等等,並非空洞的理論,而是他根據自身經曆,結閤儒傢思想,提煉齣的切實可行的人生法則。當我看到他對子女的教誨,不僅有學業上的督促,更有關於品德、情操的引導,那種深沉的父愛和對傢族未來的殷切期望,撲麵而來。他談論軍事策略時,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深邃的戰略眼光和對局勢的精準判斷;而當他描述日常生活的瑣事,如讀書、寫字、種菜,又顯露齣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平凡的尊重。這種在宏大敘事與細微之處的完美融閤,讓我深刻體會到曾國藩作為一個全能型人物的魅力。書中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實則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讀來如沐春風,受益匪淺。

評分

最近這段時間,我沉浸在《曾國藩傢書全鑒》的世界裏,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對曾國藩其人其事的瞭解。我發現,他信中所探討的許多人生哲理,無論放在何時何地,都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比如,他對於“安貧樂道”的闡述,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強調在睏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再比如,他對“持中之道”的推崇,告誡我們要避免走嚮極端,在各種關係和事務中尋求平衡。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學以緻用”的強調,他不是一個空談理論的人,而是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書中,我看到瞭他如何以身作則,教導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那種言傳身教的力量,讓我深受觸動。他對待傢人,既有嚴厲的一麵,更有溫情脈脈的關懷,展現瞭一個父親的智慧和擔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君子”,一個在紛繁世界中依然能夠堅守內心原則的人。

評分

我一直對曆史人物的“另一麵”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叱吒風雲的人物。拿到《曾國藩傢書全鑒》這本書,我本來以為會看到大量關於政治、軍事的論述,但實際上,它提供瞭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曾國藩在信中,更多地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的真摯情感和生活態度。我尤其被他與傢人之間那些充滿溫情的對話所打動。他會詳細詢問傢人的健康狀況,會分享自己生活的點滴,甚至會為一些生活瑣事而煩惱。這些細節讓我感到,這位曆史上的大人物,其實也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體和可信。書中對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也有著非常細緻的描寫。他教導兒子要“勤奮讀書,不可懈怠”,但同時又強調“讀書在於明理,而非死記硬背”。這種循循善誘的方式,比生硬的命令更令人信服。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與曾國藩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汲取瞭很多為人處世的寶貴經驗。

評分

書還可以?????

評分

很不錯,但偶爾有錯彆字

評分

為什麼不發新書?都沒有塑料膜

評分

為什麼不發新書?都沒有塑料膜

評分

很不錯,但偶爾有錯彆字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看上去不像是正版的,比較粗糙的樣子,字體黑度也不夠。

評分

很好,紙張也很好

評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