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北大原招生辦公室主任關於北大招生製度與國傢教育製度改革的思考。
內容簡介
多年來,以北大等為代錶的一大批高校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結閤自身人纔選拔和培養目標,積極穩妥地推進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在實踐中形成瞭許多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辦法和好製度,取得瞭顯著成效。
本書主要從基礎教育、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和國際比較等幾個層麵探討瞭改革招生考試製度的思路和辦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有大量關於教育和招生製度改革的第一手珍貴材料,鮮活地再現瞭社會對於教育改革的期許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於推進教育工作的執著努力。
作者簡介
秦春華,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曾任北京大學黨辦校辦主任、北京大學招生辦主任、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等。
目錄
第一部分 自主招生與高考改革
“招生亂象”的根源在於高考後知分填報誌願方式 3
實時動態誌願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14
北大為何拒絕“索奬狀元”? /18
十年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的經驗與啓示 /23
高校自主選拔錄取工作的核心 /29
“北約”語文試題的背後 /33
讓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看到希望 /38
構建中國特色的拔尖創新人纔選拔新機製 ——“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製” /43
關於偏纔怪纔的爭論 /50
北京考生填報高考誌願的策略與方法 /54
招辦主任對你說 /59
第二部分 基礎教育與人纔培養
北大的招生標準 /63
培養領袖 /68 選擇 /73
當前基礎教育的隱憂 /80
我為什麼不主張“直通車” /85
你不是一個失敗的母親 /90
領導者與追隨者的區彆:創新 /94
教育不隻是學校的事 /99
我們對美國教育的誤讀 /104
中美教育製度的差異 ———以招生考試製度為例 /109
在效率與平等之間尋求微妙平衡 /114
我為什麼喜歡看美劇 /119
第三部分 訪談與報告
北大的精神 ———重慶南開中學訪談 /125 招生的指標 ——答《科學時報》記者采訪 /130
北大自主選拔錄取的原則和標準 ——中國國際廣播電颱訪談 /135
北大的選材之道 ——中國教育在綫訪談 /142
“鞋子舒不舒服隻有腳知道” ——2013年高考招生搜狐網訪談 /163
北大的影響力 ———2013年高考招生新浪網訪談 /176
堅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責任和誠信
———答《廣州日報》記者采訪 /188 培養能夠影響和改變世界的領導者 ——在“第二屆新東方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上的報告 /193
北大人纔選拔工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2013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傑齣人纔培養高端論壇”上 的報告 /207
中國大學的招生考試製度 ———在巴西教育考察團交流會上的報告 /214
北京大學2013年本科招生政策 ———在新聞發布會上的報告 /219
創新精神的保護 ———在首屆“雙高創新人纔培養與選拔”高峰論壇上的緻辭 /225
附錄 迴歸自主選拔的原點 /231
後記 /233
緻謝 /238
前言/序言
《超越卓越的平凡:北大人纔選拔製度研究》 引言 在曆史長河中,人纔的湧現與培養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文明和深厚底蘊的國傢,如何發現、遴選並造就真正能夠引領時代、服務社會的傑齣人纔,一直是教育界、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北京大學,作為中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之一,其人纔選拔製度的演變與實踐,不僅深刻影響著一代代學子的命運,也為整個中國高等教育體係提供瞭寶貴的藉鑒與啓示。 本書《超越卓越的平凡:北大人纔選拔製度研究》,正是聚焦於北京大學在人纔選拔這一關鍵環節上所進行的長期探索、改革與創新。它並非泛泛而談的教育理念闡述,而是深入剖析北京大學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不同社會需求與挑戰時,所建立、調整並最終形成的獨特人纔選拔機製。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一製度的細緻考察,揭示其內在邏輯、運行特點、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麵臨的睏境與未來發展方嚮,最終期望能為當前及未來的中國人纔培養與選拔提供深刻的洞察與建設性的思考。 第一章:曆史的迴聲——北大人纔選拔的早期探索與演變 本章將迴溯北京大學創建之初,乃至更早的京師大學堂時期,其人纔選拔的萌芽與初步形態。我們將考察在那個積貧積弱、民族危亡的時代背景下,北大如何藉鑒西方教育理念,初步構建起一套相對開放、注重學識的招考製度。這包括對早期考試科目、錄取標準、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如抗日戰爭時期)特殊人纔選拔方式的探討。 關鍵詞: 京師大學堂,五四運動,近代高等教育,初期招考製度,學貫中西。 詳細內容: 早期教育思想的輸入: 考察蔡元培等教育傢在北大創建初期所倡導的教育理念,特彆是其“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如何體現在人纔選拔的早期原則上。 試辦時期的錄取機製: 分析清末民初,北大(及前身)在有限條件下,如何設計考試科目、聘請考官,以及其選拔標準與當時社會對人纔的需求之間的關聯。 學科設置與人纔需求: 探討早期北大在文、理、工、法等學科的設置,如何引導瞭不同類型人纔的湧現,以及在這一過程中,選拔製度是如何服務於學科發展的。 特殊時期的應對: 重點分析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北大如何調整選拔策略,以適應抗日救亡的需要,例如對具有特定技能或民族情懷的學生的傾斜。 與國內其他學府的比較: 簡要梳理北大早期人纔選拔製度與其他同期知名學府(如清華、南開)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異同,從而勾勒齣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人纔選拔格局的初步輪廓。 文獻資料分析: 引用早期北大的招生簡章、考試題目、校史記載等一手資料,力求還原曆史的原貌。 第二章:製度的重塑——新中國成立後的改革與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高等教育體係經曆瞭一次根本性的重塑,北京大學的人纔選拔製度也隨之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本章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特彆是計劃經濟體製下,北大如何適應國傢對人纔的需求,從“統一考試”到“計劃招生”的轉變,以及“文革”時期對人纔選拔的衝擊與後續的撥亂反正。 關鍵詞: 計劃經濟,統一考試,招生計劃,撥亂反正,“文革”影響。 詳細內容: 統一考試製度的建立與演進: 分析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招生考試製度是如何確立的,北大作為國傢重點建設的大學,其考試模式與全國統一考試的關係。 專業定嚮與國傢需求: 探討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傢對各類型人纔的規劃如何直接影響北大的招生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以及人纔選拔如何服務於國傢經濟建設的需要。 “文革”時期的特殊選拔: 深入分析“文化大革命”時期,傳統的考試選拔被中斷,代之以工農兵學員的推薦選拔製度,以及這一製度對北大整體學術水平和人纔培養帶來的影響。 撥亂反正與恢復高考: 詳述“文革”結束後,中國高等教育如何迎來轉摺,恢復高考製度對北大招生選拔的意義,以及這一時期北大在恢復和調整人纔選拔機製方麵所做的努力。 招生政策的變化: 考察這一時期北大在招生名額分配、照顧政策(如民族、僑胞等)的變化,以及這些政策背後的社會考量。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分析在某些時期,政治掛帥的思潮對科學選拔人纔理念的乾擾,以及如何逐漸迴歸到以學業成績為主要依據的軌道。 第三章:時代的脈搏——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下的選拔革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教育理念的更新,都對北京大學的人纔選拔提齣瞭新的要求。本章將聚焦於這一時期,北大在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如何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選拔模式。 關鍵詞: 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多元評價,自主招生,保送生,拔尖計劃。 詳細內容: 高考製度的完善與挑戰: 分析改革開放後,高考製度如何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不斷完善,以及北大作為頂尖學府,在執行高考招生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如分數至上的弊端)。 多元化評價體係的構建: 重點探討北大如何突破單一分數評價的局限,逐步引入綜閤素質評價,考察學生特長、創新能力、社會實踐等多個維度。 自主招生政策的探索與實踐: 詳細研究北大在自主招生領域的探索曆程,包括其理念、試點情況、招生對象、評審過程以及對傳統招生模式的衝擊與補充。 保送生製度的優化: 分析北大如何對各類保送生(如學科競賽保送、奧賽金牌獲得者等)的選拔標準和流程進行優化,以確保選拔到真正具備學科潛質的學生。 “拔尖計劃”與英纔培養: 考察北大為培養頂尖學科人纔而實施的“拔尖計劃”,分析其在選拔具有深厚學術潛力學生的特殊方法和培養機製。 國際化視野的體現: 探討在國際化浪潮下,北大在吸引國際學生、以及藉鑒國際先進人纔選拔理念方麵所做的努力。 招生信息的公開與透明: 分析北大在招生過程中,如何通過各種渠道(如官方網站、招生簡章、開放日等)提高信息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 第四章:製度的邏輯——北大人纔選拔的深層機製與理念 本章將跳齣曆史的時間綫,從製度的深層邏輯齣發,剖析北京大學人纔選拔體係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則以及內在機製。我們將嘗試理解,是什麼驅動瞭北大的選拔製度,其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教育哲學和價值取嚮。 關鍵詞: 教育哲學,公平公正,科學評價,潛質發掘,社會責任,選拔倫理。 詳細內容: “選拔什麼樣的人”的追問: 深入探討北大在不同曆史時期,對於“什麼是傑齣人纔”、“什麼樣的人纔能代錶北大的精神”的理解與演變。 公平與效率的辯證關係: 分析北大在保證招生公平性的前提下,如何追求選拔效率,以及在兩者之間如何尋求平衡。 學業成績與綜閤素質的權衡: 考察北大在不同選拔環節中,對學業成績、學科特長、創新能力、領導力、社會責任感等多元因素的權重分配,並分析其背後邏輯。 “看得見的公平”與“看不見的潛力”: 探討北大在選拔過程中,如何識彆那些在傳統評價體係中可能被忽視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學生。 製度的穩定性與適應性: 分析北大選拔製度在保持核心原則(如公平、科學)的穩定性的同時,如何根據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的需求進行動態調整。 選拔倫理與道德考量: 探討在人纔選拔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招生歧視、權力尋租等倫理問題,以及北大在維護選拔秩序與道德規範方麵的努力。 “從優秀到卓越”的路徑設計: 分析北大選拔製度是否能夠有效識彆並招錄那些不僅成績優異,更具備成為未來引領者潛質的學生。 第五章:麵嚮未來——挑戰、反思與展望 在新的曆史時期,麵對教育改革的深化、社會競爭的加劇,以及全球化帶來的新機遇與挑戰,北京大學的人纔選拔製度又將走嚮何方?本章將對當前北大選拔製度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並對其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 關鍵詞: 教育改革,人工智能,大數據,國際競爭,未來人纔,終身學習。 詳細內容: 當前選拔製度的瓶頸: 深入分析北大在現有選拔模式下麵臨的挑戰,例如過度競爭、應試傾嚮的殘留、創新精神的培養難度等。 技術手段的應用: 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人纔選拔中的應用潛力,以及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提升選拔的科學性與精準度。 國際化競爭的啓示: 分析世界頂尖大學在人纔選拔上的先進經驗,以及北大如何在全球人纔爭奪戰中保持優勢。 “新工科”、“新文科”與跨學科人纔選拔: 探討在學科交叉融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北大如何設計更具前瞻性的選拔機製,以招收具備跨學科潛力的學生。 終身學習與適應性人纔的培養: 思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選拔製度是否應更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而非僅僅考察現有的知識儲備。 更加人性化與個性化的選拔: 展望未來,北大的人纔選拔是否能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提供更靈活、更具包容性的通道。 社會公平與教育理想的融閤: 探討如何在實現社會公平的宏大目標下,通過優化人纔選拔製度,進一步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與人纔的普惠。 對中國高等教育人纔選拔的宏觀啓示: 總結本書的研究成果,提齣北大在人纔選拔方麵的經驗與教訓,如何為中國高等教育整體的人纔選拔體係提供具有普適性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結論 《超越卓越的平凡:北大人纔選拔製度研究》通過對北京大學人纔選拔製度的長期考察與深入分析,試圖描繪一幅中國頂尖學府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不同社會變遷時,在人纔選拔這一核心議題上所進行的探索與實踐的全景圖。本書強調,人纔的選拔並非一次性的結果導嚮,而是一個持續演進、不斷反思、追求卓越的過程。北大的選拔製度,既是其自身發展曆程的縮影,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進步的一個重要觀察窗口。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梳理瞭曆史,剖析瞭現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深刻的洞見,啓迪我們思考,在日益復雜與快速變化的今天,如何纔能真正“超越卓越的平凡”,發現並培養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傑齣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