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著作中,作者的筆觸離開瞭二戰的戰場,與眾不同地把文學的眼光投嚮戰爭的上層建築——大國的政治博弈,投嚮改變二戰曆史和世界格局的波茨坦會議。迄今為止,還沒有人這麼寫二戰,本書以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二戰颱前幕後不可思議的大國戰略較量,揭開被遮蔽被篡改被誤讀的不可忽略的政治秘史,還原“流血的政治”與“不流血的戰爭”軌跡,“把曆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曆史進入永恒”。
《另一半二戰史:1945·大國博弈》可謂是瞭解當代世界形成和世界新秩序發展曆程的一部經典的報告文學作品,對當今的中國人瞭解20世紀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海報:
《另一半二戰史:1945·大國博弈》講述瞭從1945年7月16日到8月1日,整整兩個星期內,他們所作齣的妥協和鬥爭,改變瞭世界,同時也影響和改變瞭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和曆史,直至今天依然。這是非同尋常的16天,大國首腦在這裏展開瞭一場博弈,他們終結失敗的法西斯帝國,同時創造新的國傢。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以世界的曆史的眼光為我們塑造大國首腦們栩栩如生的形象,他們的個性、理想和偏見以及為本國的利益所做的努力,都將酣暢淋灕地得到錶現。他們分裂瞭德國,改變瞭東歐,用原子彈轟炸瞭日本,犧牲瞭中國(外濛古獨立),同時把颱灣、琉球群島歸還給中國。他們懷揣各自的算盤,他們本想製造世界的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中,他們不可能取得一緻,重要的是他們沒能阻止另一場戰爭——冷戰的爆發。
《另一半二戰史:1945·大國博弈》作者吸收瞭世界二戰研究的新成果,在掌握大量親曆者的迴憶錄和美、俄、英等國有關波茨坦會議第一手史料的基礎上,還原瞭真實的曆史,再現瞭大國首腦極富戲劇色彩的個性和麯摺迴環的利益之爭,同時把中國的抗戰曆史、中美關係、中蘇關係以及國共兩黨的關係巧妙地融入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史,因此極具世界眼光和理性思維,為讀者描繪瞭一幅五光十色的二戰勝利前後的曆史圖景,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瞭當代世界發展和中國革命勝利由來的綫路圖。
丁曉平,詩人,作傢,文史學者,文學編輯。1971年6月齣生,安徽懷寜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年創作委員會主任、理事,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員。現任解放軍齣版社和解放軍文藝齣版社昆侖圖書編輯部主任、《軍事故事會》雜誌主編,副編審。主要著作:《光榮夢想:毛澤東人生七日談》《中共中央第一支筆(鬍喬木傳)》《王明中毒事件調查》《五四運動畫傳:曆史的現場和真相》。十年來,一直緻力探索文學、曆史、學術的跨界和跨文體寫作,在海內外300多傢報刊發錶詩歌、歌詞、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和文藝評論作品,著述700餘萬字。
作者的話
上捲 領袖們:政治的戰爭與戰爭的政治
序 章 毛澤東:中必勝,日必敗;蘇必勝,德必敗(1941年6月)
第一章 羅斯福:為和平而團結正如為戰爭而團結
第二章 希特勒:“假如我命中注定要完蛋,那就讓德國人民也完蛋,因為他們辜負瞭我!”
第三章 斯大林:“我們必須記住,我們的盟友會盡力拯救德國人”
第四章 丘吉爾:“勛章可能也有反麵”,要跟斯大林“算算賬”
第五章 杜魯門:拿著羅斯福的舊船票,登上開往波茨坦的客船
第六章 蔣介石:被齣賣的“大國”缺少一個真正的“巨頭”
下捲 波茨坦:贏得的勝利與失去的和平
第七章 “三巨頭”前往波茨坦:風景不與四時同
第八章 1945年7月17日:波茨坦會議開幕
第九章 政治傢在颱前,外交傢在幕後
第十章 《波茨坦公告》的“莫庫薩次”?倒黴的丘吉爾
第十一章 改變世界的16天:交易終於做成瞭
第十二章 原子彈:攪亂政治地理的鑰匙
第十三章 日本無條件投降
第十四章 香港作證:中國,被勝利忽略的盟國
尾 聲 冷戰:不是戰爭沒有發生,而是戰爭的樣式發生瞭改變
毛澤東:中必勝,日必敗;蘇必勝,德必敗
1941年的初夏。延安,棗園,花繁葉茂,綠樹成蔭。
黃土高原的西北風卻絲毫沒有止步的意思,早晚總是給人些許涼意。
6月22日,德國納粹希特勒撕毀1939年8月簽訂的蘇德條約,突然嚮蘇聯開火,蘇德戰爭爆發,世界震驚。此前的6月16日,周恩來就將由中共地下秘密情報員閻寶航獲得的德國將於6月21日進攻蘇聯的秘密情報告知毛澤東。中共中央立即將這一情報電告斯大林。可蘇聯政府卻把它當作耳邊風,還和德國政府一起為此說法闢謠。中共中央告訴斯大林的情報與德國實際進攻蘇聯的時間隻差一天!
世界是一盤棋。曾和美國一樣坐山觀虎鬥的蘇聯終於捲入瞭戰爭。在中國,國民政府的委員長蔣介石也仍然處於一種觀望態度;延安邊區的毛澤東卻深知蘇德戰爭的爆發必將直接影響中國內政的發展變化,非常緊張著急。毛澤東經常開會討論這一事件的國際形勢,最為擔心的就是美國和日本可能達成妥協,製造犧牲中國反對蘇聯的“東方慕尼黑”陰謀。而且德國的一舉一動常常影響國民黨抗戰的態度,直接影響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因為此前的皖南事變已經是一個教訓:蔣介石就是在英、美與德、意、日兩大軍事同盟關係發生微妙變化的時候,嚮新四軍開槍的。再說,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英、美是支持日本的,齣售軍火並賣廢鐵給日本製造武器,美國沒有真心想幫助中國抵抗日本。而到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甚至有一段時間認為英、美也要完蛋,準備嚮日本靠攏。
蘇德戰爭爆發之所以讓中共中央、毛澤東如此焦慮,是因為日本的戰爭動嚮直接關係到中國的未來命運。日本是南下?還是北上?當時,日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極大,極緊迫,也極危險。而蘇聯斯大林十分擔心日本趁機在東綫嚮其發動進攻,使之處於兩綫作戰的睏境,因此再三要求中共齣兵東北,拖住日本。如果日蘇戰爭爆發則正中蔣介石的下懷,他從中漁翁得利,藉機反共、滅共。麵對這來自國內外的兩方麵壓力,毛澤東真是心急如焚。
……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打破瞭我對曆史的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曆史的進程是由一個個清晰的因果鏈條串聯起來的,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曆史的演變,往往充滿瞭偶然性,充滿瞭“可能性”。作者在書中,特彆強調瞭在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領導人所麵臨的眾多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不同走嚮。比如,在關於聯閤國成立初期,各國如何爭奪話語權,如何利用各種方式來推進自己的議程,以及那些被擱置的提案,如果沒有被擱置,又會帶來怎樣的世界格局。書中大量引用瞭當時外交官的日記、內部備忘錄,甚至是一些私下場閤的談話記錄,這些鮮活的史料,讓我仿佛親曆瞭那個決策的關鍵時刻。我看到瞭各國代錶在談判桌上的妥協與堅持,看到瞭他們在幕後的密謀與閤作,甚至看到瞭他們在麵臨壓力時的猶豫與動搖。這種對曆史“如果”的探討,並非是無稽之談,而是基於對曆史事實的深刻分析和嚴謹推斷,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曆史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讓我對那些最終的結局,有瞭更深的敬意。那些偉大的決策,並非是天纔的一拍而就,而是無數次試探、博弈、妥協的産物。
評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陷入一種沉思,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棋盤之上,而那些二戰後崛起的大國,便是棋盤上最耀眼的棋子,他們的每一次落子,都牽動著整個世界的神經。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戰爭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觀的層麵,探討瞭權力、利益、意識形態是如何在戰火平息之後,重塑世界格局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冷戰”前夕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各國智庫、外交部門內部會議記錄的深入挖掘,揭示瞭當時各國對未來世界秩序的設想,以及它們之間潛在的衝突點。比如,蘇聯方麵對自身國傢安全的顧慮,以及對社會主義陣營擴張的野心;美國方麵對自由民主製度在全球推廣的渴望,以及對蘇聯影響力擴張的警惕。這些國傢之間的博弈,並不總是通過直接的軍事對抗來體現,更多的是通過經濟援助、意識形態宣傳、情報戰,以及在各種國際場閤的唇槍舌劍來完成。書中對於這些“軟實力”較量的描寫,細緻入微,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隱藏的更深層的邏輯。它讓我明白,所謂的“和平”並非自然而然的到來,而是大國之間相互製衡、不斷妥協和博弈的結果。那種感覺就像是在看一部高明的諜戰片,充滿瞭懸念和智慧的較量,隻不過,這裏的舞颱是整個世界,而主角是那些改變曆史的偉人們。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大國博弈”的獨特解讀。它不僅僅是關於軍事上的勝負,更是關於權力的爭奪,資源的分配,以及意識形態的較量。書中描繪的1945年,仿佛是一個分水嶺,舊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形成,而在這中間,各大國之間展開瞭一場驚心動魄的角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那些“灰色地帶”的描寫,比如,當國傢利益與意識形態發生衝突時,各國是如何進行權衡的?當國際輿論成為一種武器時,各國又是如何運用它的?書中對於這些微妙的互動和隱秘的鬥爭,都有非常細膩的刻畫。比如,在戰後對德國的劃分問題上,蘇聯和西方國傢之間的分歧,不僅僅是齣於政治上的考量,更是因為他們對“民主”和“共産主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最終成為瞭冷戰的導火索。作者通過梳理這些曆史事件的脈絡,讓我看到瞭大國博弈的深層邏輯,它並非是簡單的“你好我好大傢好”,而是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不斷尋找平衡點,並試圖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這本書讓我對“大國”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代錶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更代錶著一種深刻的戰略思維,一種對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種在復雜局勢下斡鏇的能力。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對曆史細節的深度挖掘和精妙呈現。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提煉齣最能觸動人心的片段,並將其巧妙地串聯起來。我記得書中有一章,詳細描繪瞭在某個偏僻的歐洲小鎮,戰後重建過程中,當地居民對於未來充滿迷茫和不安的情景。不同國傢的占領軍在那裏駐紮,帶來瞭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影響,而小鎮的居民則在其中小心翼翼地生存,他們既渴望安定,又對新的統治者充滿戒備。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段曆史當作背景,而是深入刻畫瞭小鎮居民的生活細節,他們如何在新舊秩序之間尋找平衡,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或適應,這種微觀的視角,反而更能體現齣宏大曆史事件對普通人命運的影響。此外,書中對於一些次要但關鍵人物的刻畫也十分到位。比如,在某個重要的國際會議上,一位不起眼的翻譯官,如何因為一句關鍵的翻譯失誤,或者一句精妙的措辭,而影響瞭整個會議的走嚮。這種“蝴蝶效應”般的曆史細節,讓這本書充滿瞭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它讓我重新審視曆史,不再僅僅關注那些叱吒風雲的領袖,也看到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發揮作用的“小人物”,以及那些看似偶然卻有著深刻必然性的瞬間。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作者並沒有直接鋪陳戰役細節,而是巧妙地將視角聚焦在二戰末期的幾個關鍵性時刻,比如波茨坦會議期間,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之間的眼神交流,言語的試探,以及那些在會議室外,各國情報部門緊張搜集、分析信息的場景。我仿佛能聞到會議室裏彌漫的雪茄煙味,感受到空氣中壓抑的緊張氣氛。作者尤其擅長描繪這些曆史巨頭們在復雜局勢下的心理活動,他們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在利益和意識形態之間搖擺,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國際舞颱上,為各自的國傢爭取最大的利益。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微笑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算計?那些看似溫和的提議,又暗藏著怎樣的殺機?書中對這些細節的刻畫,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更加立體、更加生動。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從來不是由少數幾個英雄人物獨自書寫,而是無數個看似微不足道但至關重要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錯綜復雜的力量博弈所共同塑造的。尤其是在描繪戰後地緣政治格局的形成時,作者運用瞭大量鮮為人知的曆史文獻和迴憶錄,將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節一一呈現,比如一些小國在戰後選擇站隊時的猶豫與掙紮,以及各大國如何利用各種手段拉攏或壓製這些國傢,其過程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絕。
評分看著還可以,希望彆水
評分最近喜歡上曆史瞭,以古為鑒,開拓思維。
評分不一樣的思路,我喜歡另闢蹊徑的思考方式!我喜歡的書!
評分書挺不錯的,送貨速度很快
評分書質量很好,一直都在京東上買書,值得信賴,物流也給力,繼續支持
評分書中自有乾坤屋,書中自有顔如玉。
評分趁打摺購買,性價比非常好。
評分很不錯,京東品質值得信賴
評分打開就黨姐黨姐風景程姐程姐麵對麵的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