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著作中,作者的笔触离开了二战的战场,与众不同地把文学的眼光投向战争的上层建筑——大国的政治博弈,投向改变二战历史和世界格局的波茨坦会议。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这么写二战,本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二战台前幕后不可思议的大国战略较量,揭开被遮蔽被篡改被误读的不可忽略的政治秘史,还原“流血的政治”与“不流血的战争”轨迹,“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可谓是了解当代世界形成和世界新秩序发展历程的一部经典的报告文学作品,对当今的中国人了解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海报: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讲述了从1945年7月16日到8月1日,整整两个星期内,他们所作出的妥协和斗争,改变了世界,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历史,直至今天依然。这是非同寻常的16天,大国首脑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博弈,他们终结失败的法西斯帝国,同时创造新的国家。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以世界的历史的眼光为我们塑造大国首脑们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的个性、理想和偏见以及为本国的利益所做的努力,都将酣畅淋漓地得到表现。他们分裂了德国,改变了东欧,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牺牲了中国(外蒙古独立),同时把台湾、琉球群岛归还给中国。他们怀揣各自的算盘,他们本想制造世界的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中,他们不可能取得一致,重要的是他们没能阻止另一场战争——冷战的爆发。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作者吸收了世界二战研究的新成果,在掌握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和美、俄、英等国有关波茨坦会议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再现了大国首脑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和曲折回环的利益之争,同时把中国的抗战历史、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巧妙地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因此极具世界眼光和理性思维,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二战胜利前后的历史图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国革命胜利由来的线路图。
丁晓平,诗人,作家,文史学者,文学编辑。1971年6月出生,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理事,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员。现任解放军出版社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昆仑图书编辑部主任、《军事故事会》杂志主编,副编审。主要著作:《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十年来,一直致力探索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和跨文体写作,在海内外3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歌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文艺评论作品,著述700余万字。
作者的话
上卷 领袖们:政治的战争与战争的政治
序 章 毛泽东: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1941年6月)
第一章 罗斯福:为和平而团结正如为战争而团结
第二章 希特勒:“假如我命中注定要完蛋,那就让德国人民也完蛋,因为他们辜负了我!”
第三章 斯大林:“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盟友会尽力拯救德国人”
第四章 丘吉尔:“勋章可能也有反面”,要跟斯大林“算算账”
第五章 杜鲁门:拿着罗斯福的旧船票,登上开往波茨坦的客船
第六章 蒋介石:被出卖的“大国”缺少一个真正的“巨头”
下卷 波茨坦:赢得的胜利与失去的和平
第七章 “三巨头”前往波茨坦:风景不与四时同
第八章 1945年7月17日:波茨坦会议开幕
第九章 政治家在台前,外交家在幕后
第十章 《波茨坦公告》的“莫库萨次”?倒霉的丘吉尔
第十一章 改变世界的16天:交易终于做成了
第十二章 原子弹:搅乱政治地理的钥匙
第十三章 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十四章 香港作证:中国,被胜利忽略的盟国
尾 声 冷战:不是战争没有发生,而是战争的样式发生了改变
毛泽东: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
1941年的初夏。延安,枣园,花繁叶茂,绿树成荫。
黄土高原的西北风却丝毫没有止步的意思,早晚总是给人些许凉意。
6月22日,德国纳粹希特勒撕毁1939年8月签订的苏德条约,突然向苏联开火,苏德战争爆发,世界震惊。此前的6月16日,周恩来就将由中共地下秘密情报员阎宝航获得的德国将于6月21日进攻苏联的秘密情报告知毛泽东。中共中央立即将这一情报电告斯大林。可苏联政府却把它当作耳边风,还和德国政府一起为此说法辟谣。中共中央告诉斯大林的情报与德国实际进攻苏联的时间只差一天!
世界是一盘棋。曾和美国一样坐山观虎斗的苏联终于卷入了战争。在中国,国民政府的委员长蒋介石也仍然处于一种观望态度;延安边区的毛泽东却深知苏德战争的爆发必将直接影响中国内政的发展变化,非常紧张着急。毛泽东经常开会讨论这一事件的国际形势,最为担心的就是美国和日本可能达成妥协,制造牺牲中国反对苏联的“东方慕尼黑”阴谋。而且德国的一举一动常常影响国民党抗战的态度,直接影响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因为此前的皖南事变已经是一个教训:蒋介石就是在英、美与德、意、日两大军事同盟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的时候,向新四军开枪的。再说,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英、美是支持日本的,出售军火并卖废铁给日本制造武器,美国没有真心想帮助中国抵抗日本。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甚至有一段时间认为英、美也要完蛋,准备向日本靠拢。
苏德战争爆发之所以让中共中央、毛泽东如此焦虑,是因为日本的战争动向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命运。日本是南下?还是北上?当时,日苏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极大,极紧迫,也极危险。而苏联斯大林十分担心日本趁机在东线向其发动进攻,使之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因此再三要求中共出兵东北,拖住日本。如果日苏战争爆发则正中蒋介石的下怀,他从中渔翁得利,借机反共、灭共。面对这来自国内外的两方面压力,毛泽东真是心急如焚。
……
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作者并没有直接铺陈战役细节,而是巧妙地将视角聚焦在二战末期的几个关键性时刻,比如波茨坦会议期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之间的眼神交流,言语的试探,以及那些在会议室外,各国情报部门紧张搜集、分析信息的场景。我仿佛能闻到会议室里弥漫的雪茄烟味,感受到空气中压抑的紧张气氛。作者尤其擅长描绘这些历史巨头们在复杂局势下的心理活动,他们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摇摆,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舞台上,为各自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微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算计?那些看似温和的提议,又暗藏着怎样的杀机?书中对这些细节的刻画,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更加立体、更加生动。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由少数几个英雄人物独自书写,而是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但至关重要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错综复杂的力量博弈所共同塑造的。尤其是在描绘战后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时,作者运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文献和回忆录,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一一呈现,比如一些小国在战后选择站队时的犹豫与挣扎,以及各大国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拉拢或压制这些国家,其过程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和精妙呈现。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最能触动人心的片段,并将其巧妙地串联起来。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描绘了在某个偏僻的欧洲小镇,战后重建过程中,当地居民对于未来充满迷茫和不安的情景。不同国家的占领军在那里驻扎,带来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影响,而小镇的居民则在其中小心翼翼地生存,他们既渴望安定,又对新的统治者充满戒备。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段历史当作背景,而是深入刻画了小镇居民的生活细节,他们如何在新旧秩序之间寻找平衡,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或适应,这种微观的视角,反而更能体现出宏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次要但关键人物的刻画也十分到位。比如,在某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一位不起眼的翻译官,如何因为一句关键的翻译失误,或者一句精妙的措辞,而影响了整个会议的走向。这种“蝴蝶效应”般的历史细节,让这本书充满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它让我重新审视历史,不再仅仅关注那些叱咤风云的领袖,也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发挥作用的“小人物”,以及那些看似偶然却有着深刻必然性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历史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历史的进程是由一个个清晰的因果链条串联起来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历史的演变,往往充满了偶然性,充满了“可能性”。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了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领导人所面临的众多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不同走向。比如,在关于联合国成立初期,各国如何争夺话语权,如何利用各种方式来推进自己的议程,以及那些被搁置的提案,如果没有被搁置,又会带来怎样的世界格局。书中大量引用了当时外交官的日记、内部备忘录,甚至是一些私下场合的谈话记录,这些鲜活的史料,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个决策的关键时刻。我看到了各国代表在谈判桌上的妥协与坚持,看到了他们在幕后的密谋与合作,甚至看到了他们在面临压力时的犹豫与动摇。这种对历史“如果”的探讨,并非是无稽之谈,而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深刻分析和严谨推断,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让我对那些最终的结局,有了更深的敬意。那些伟大的决策,并非是天才的一拍而就,而是无数次试探、博弈、妥协的产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大国博弈”的独特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上的胜负,更是关于权力的争夺,资源的分配,以及意识形态的较量。书中描绘的1945年,仿佛是一个分水岭,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形成,而在这中间,各大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角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灰色地带”的描写,比如,当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各国是如何进行权衡的?当国际舆论成为一种武器时,各国又是如何运用它的?书中对于这些微妙的互动和隐秘的斗争,都有非常细腻的刻画。比如,在战后对德国的划分问题上,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分歧,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更是因为他们对“民主”和“共产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最终成为了冷战的导火索。作者通过梳理这些历史事件的脉络,让我看到了大国博弈的深层逻辑,它并非是简单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不断寻找平衡点,并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本书让我对“大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代表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战略思维,一种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在复杂局势下斡旋的能力。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陷入一种沉思,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棋盘之上,而那些二战后崛起的大国,便是棋盘上最耀眼的棋子,他们的每一次落子,都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战争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了权力、利益、意识形态是如何在战火平息之后,重塑世界格局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冷战”前夕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各国智库、外交部门内部会议记录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当时各国对未来世界秩序的设想,以及它们之间潜在的冲突点。比如,苏联方面对自身国家安全的顾虑,以及对社会主义阵营扩张的野心;美国方面对自由民主制度在全球推广的渴望,以及对苏联影响力扩张的警惕。这些国家之间的博弈,并不总是通过直接的军事对抗来体现,更多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意识形态宣传、情报战,以及在各种国际场合的唇枪舌剑来完成。书中对于这些“软实力”较量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逻辑。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和平”并非自然而然的到来,而是大国之间相互制衡、不断妥协和博弈的结果。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高明的谍战片,充满了悬念和智慧的较量,只不过,这里的舞台是整个世界,而主角是那些改变历史的伟人们。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 1945大国博弈 读一读这样的二战史 开智
评分了解二战史的好读本,
评分书很不错,质量很好,发货速度也快,值得购买!
评分方便快捷,京东真棒 方便快捷,京东真棒 方便快捷,京东真棒
评分国与国之间
评分内容不错,很多创新的想法很和思路,有启发。
评分不错的一本好书,从伟人身上学历史!
评分研究一下战场外的政治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